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窍门 » 资深股票分析师v的个人主页

资深股票分析师v的个人主页

发布时间: 2024-10-19 10:10:04

① VC炒股是一种什么体验

由于一级市场的投资有很多保密义务,我想主要用我个人的股票投资来做例子。首先看一下我的股票投资业绩图。下图中红色线的是“净利润”,蓝色线是我的本金的变化,另外我还加了一个绿色的“标普500指数线” 用做业绩比较基准。

为什么他们会“松了一口气”然后卖掉呢?核心原因就是他们受到了一种“非理性的情绪”的影响—— “被套了”,有点郁闷,期盼着赶紧“解套”。但公司的长期股价走势是取决于业务基本面的,和这种情绪没有逻辑关系。

我在Facebook上市38美元的时候也买了一点,之后价格跌了又继续买,在跌到19美元的时候重仓买入,之后历经许多起伏都没有卖,一直到我担心WhatsApp对它的威胁才卖掉,在它并购了WhatsApp之后我又把它买回来了。我的逻辑见知乎贴"facebook社交网站会受到诸如微信等新的社交工具的影响吗?"。

股价的波动也会影响我的情绪,但是我的投资决策是依据自己的独立观察和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判断,每当股票价格波动或者我有交易的冲动的时候,我都会去看看有没有新的我没有掌握的信息,重新审视一下它的基本面(例如用户增长、黏性、变现潜力),如果我的判断没有改变,而股价仅仅是因为市场情绪的波动而下跌,我反而会有“暗自庆幸”的喜悦,继续买入。

另外一个情绪影响决策的典型例子是“占便宜思维”。有个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让我推荐股票,我说“好未来”不错,我从23块开始一直在买进。他说对啊我也特别喜欢这家公司。然后他把这家公司深刻而准确地分析了一下。我问他,那你买了吗,他说没有,主要是市场一直不给他机会,这只股票一直在涨,从来没有调整过。这种“占便宜”的心态,让他不理性地去等待一个价格调整,结果反而错失机会。

我有一个“基本世界观”,就是“纯理性的判断”是最高效的,只要“情绪”参与了决策,决策的效率就会降低。然而大量例子证明,人类的本能不擅长在做决策时抵抗情绪的干扰。不但如此,它还常常“偷懒”,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怎么“偷懒”。



三. 理解真实世界需要“用力思考”,而人类的本能总是倾向于“偷懒”



先分享一个我犯过的错误。朋友推荐过一只股票给我,QIWI。这是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俄罗斯公司,是“俄罗斯的支付宝”。我去找了一些投行的研究报告,发现它无论是交易金额,市占率,活跃用户数都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而且它还有17万个线下终端(相当于ATM和“村淘”的电商代下单终端),壁垒很高。当时的公司股价22美金,市值大约是10亿美金,而且市盈率只有10倍多。我觉得它被严重低估,于是买入了。买入之后3、4个月就涨了近50%,于是我心中暗喜,又抓到一只“十倍股”。

没过多久,QIWI就开始跌了。我很奇怪,于是研究了一下,发现是因为石油和俄罗斯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下跌。我想,两个货币的汇率短期取决于消息导致的供需变化,长期取决于购买力平价,而购买力平价的变化是很缓慢很痛苦的,所以俄罗斯卢布肯定会回升。于是我继续买入。之后俄罗斯卢布果然回升了,我又心下暗喜。可是没过多久,股价又跌了,而且这一次跌个不停。我再去找各种报告,也没找到原因,于是继续持有,又过了很久,我才发现除了俄罗斯卢布的汇率还有两个别的问题1)俄罗斯出了个新政策,导致QIWI的17万个线下终端有一部分会被迫关闭,直接影响交易量;2)俄罗斯的年轻人中用QIWI的比例在降低,更多人开始用银行卡直接支付。

看到这两个新信息之后,我就斩仓了。不但全部利润回吐,而且还亏了1/3。这个公司可能其实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但是我真的不足够了解,而且我也没有时间去了解。说实话,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我其实并不知道。回头来看,除了一些人口、电商渗透率等统计数字,我对俄罗斯几乎一无所知。为什么我在买入和持有期间,觉得自己很懂这个公司呢?是什么东西给了我这种虚幻的安全感呢?

简单地总结,就是“偷懒”是人的本能,而我的本能把我给骗了。在这里,我总结几个本能“偷懒”的例子。

1. 人的本能总是喜欢偷懒地依赖间接的信息,而不擅长独立观察、独立思考。

形式会给人虚幻的安全感。我找到的投行的报告用了大量的绘制精美的图,数据很丰富,分析很详实,很“平衡”地指出了许多风险点,而且很“厚”。这些形式上的完美,让直接相信了它的结论,也让我更加自信,而忘了我做投资决策的重要原则:我应当有信心比基金经理们更了解一家公司,否则就不要碰它。这个报告的结论本身是一个间接的信息,而它的“形式”也是一个间接的信息。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各种规则和知识,这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因为“直接学习经验”比“自己总结经验”要高效太多。然而,这种便利也让我们习惯于依赖间接的信息来了解世界。比如,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的穿着、声音、相貌来判断他是否值得信赖,会根据一个公司(银行)的办公室的地段和装修来决定是否和它合作,也会因为满城人没戴口罩在外面走来走去觉得“雾霾也没什么大不了”。同样原因,我们会常常简单地相信 “那么多人都这么想,那总错不了”或者“这么多年了都是这么做的,那总错不了”。

我在这篇文章之初,提了几个“投资大师”的名字,目的就是让读者觉得“这些人很牛,所以这个作者应该也很牛,所以他说的东西应该也很有道理”。这种提供“间接信息”的策略通常很有效(你就承认了吧),但是其实没有逻辑的必然性,这些大师很牛不代表我牛,更加不能代表我说的有道理。

2. 一切的沟通都是低效的沟通,人的本能会高估语言文字的信息传递效率。

我后来发现,QIWI的2013年的年报的“风险揭示”部分,白纸黑字地写了这两个风险点(参见[i]和[ii]),但是我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完全没有看到。不是我没看它的年报,而是我根本不可能注意到这些信息,即使我看到了这些文字,也不会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因为所有的招股说明书和公司年报里面都有类似的关于监管风险和用户行为变化风险的提示。

事实上,人类语言的信息传递效率是非常低的。一个人在把事实转换成语言的时候,就丢失了很多信息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另一个人在把语言转换成事实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同时也会遗漏很多信息。问题在于,我们对此总是过于乐观。而且,现代社会治理、公司管理中的很多制度和规则,也是基于“语言能完美传递信息”的假设来设计的。

3. 人们决策所依赖的,是大脑中的一个“真实世界的投影”,这个“投影”其实大部分都是凭空想象,但是人的本能无法分辨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想象。

我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新加坡都生活过,但是从来没有在俄罗斯生活过。我在做研究的时候,看到很多类似人口、互联网、电商相关的数字,脑子里实际上在同步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往里“补充”,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俄罗斯的模型”,而这些经验大量地来自于我对于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和企业的观察。我其实无法分辨这个“俄罗斯的模型”中哪些来自我的想象。(顺便说一句,人的记忆其实也是这样,你无法分辨哪些是真的记忆,哪些是大脑根据别的记忆拼凑出来的东西。)

4. 人类的本能会偏向过于自信。

在QIWI这个例子上,股价上升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我判断准确,股价下跌的时候,我就去寻找股票被市场误判的证据。我的这种心态,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选择性地忽略了俄罗斯卢布的汇率波动对这只股票的影响,更没有想到要去关注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复盘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买入之后的第一次股价上涨也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卢布汇率的驱动。

许多研究证明,人常常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事实,选择性地忽略和自己愿望不一致的事实。然而,人总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但很难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人类的本能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别的“偷懒”的方式,例如它常常被“锚定效应”影响,它不喜欢用统计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思考·快与慢》里面有深入的阐述。想克服本能偷懒的毛病,就要养成“用力思考”的习惯,用一双“怀疑一切”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错误,并时刻警惕自己在决策时被情绪和无关动机影响。

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可能觉得胆战心惊,人类本能有这么多缺陷,那我还是把钱交给基金经理来管理吧,他们好歹是一个机构,一群人做决定,总比一个人做决定要更客观、更理性吧。然而,这可能是个误解。接下来我们聊一聊“集体决策”的话题。



四. 集体决策倾向于依靠人类本能,人类本能倾向于依靠集体决策



我发现,在需要“用力思考”的情况下,一群人来做决定更加难以做到客观、理性,人越多越难。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做个思维小游戏(纯属虚构)。请你想象一个场景,有一个五口之家决定要买一套房子。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在总价差不多的两套房子之间犹豫不决:A——交通方便,但面积较小,单价较贵,而且小区有点旧;B——楼盘比较新,面积比较大,单价便宜,但在远郊交通不方便,周边配套也不太成熟。

爸爸是个理性派,考虑因素是交通便利、性价比和升值潜力,选A。妈妈是个感性派,主要考虑楼盘档次、舒适度,喜欢B。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于是妈妈提议全家讨论一下。外婆一看价格,说A的单价那么贵,还是选B吧。外公不太关心这事情,说随便你们吧,但是妈妈说不行,必须选一个,于是外公说,那我就选A吧,离我打麻将的伙计们比较近。又是平局,气氛紧张了。于是爸爸问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宝贝,说,上次我们全家去看了两套房子,我们搬到第一套(A)去好不好?小宝贝说,不要啊我不要搬家。爸爸说,不行哦,我们现在的房子住不下了必须得搬家,你选A还是选B呢?小宝贝眨了眨眼说,B。

三比二,最后买了B。搬进去以后,外婆就后悔了,每天早高峰的时候要陪着外孙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去上学,然后坐车回来,下午还要去接,每天两个来回要花四五个小时。小宝贝也觉得很痛苦,于是吵着着要搬回去。爸爸就说,这可是当时你选的,你当时为啥要选B呢。小宝贝大哭,说,那天来看房子的时候楼下有一只狗狗很可爱,可是搬过来以后,就再也没见到它了!

一群人做投资的决定,和这个场景其实非常像。我来总结几个特征:

  • 支持或者反对的“人数”、亮点或风险点的“数量”,常常起到决定性因素,但是往往影响结果的一两个关键因素的权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而集体讨论的时候,大部分人无法按照这个思维模式来思考。

  • “用力思考”需要花时间,一群人讨论的时候“停顿”是很失礼的,只能依靠直觉快速而肤浅地思考。而且很多人只有自己独处的时候才能正常思考,面前有一个人,就开始有点紧张,有两个或更多人,尤其是里面有职位比自己高的,就完全无法正常思考了。还有些人在开“电话会议”的时候思考能力会下降。麻烦的是,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来。这种人在人群中比例多大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就算一个(工作十几年了,现在好一点)。在很多集体讨论、电话会议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想明白,就会保持沉默,有时候还会因此遭到误解。

  • 鼓励“contribute”,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文化,但其实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术业有专攻,对任何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有深入观察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是一知半解,但是他们要么并不认为自己不懂,或者即使不懂也装懂。但是,他们的意见的权重是一样的。

  • “什么样才是好公司”,“股价现在是贵还是便宜”,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大家表态的“基准”并不一样,综合的结论其实没有意义。

  • 很多看上去像事实的观察,例如“产品很受欢迎”,“管理团队很优秀”,其实都没有统一标准。一个人发言说的观察和论点,其他人听到耳朵里面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 “和稀泥的中立派”总是听上去更加客观、更加正确。

  • 大多数人其实是跟风的。

  • 直接反对,是伤面子的。

  • 总之,集体决策倾向于依靠人类本能,而人类本能喜欢“偷懒”。

    有的朋友可能想说,不对啊,市场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并不是“投票”来决定股票买卖的,就是基金经理决定的。

    确实是,但是每个人都在一个“力场”中身不由己,每一个“力场”其实都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集体决策。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反身性力场”。股市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投票机器”。只要大多数人(资金)相信一件事(比如涨或者跌),这件事情就会发生。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在一边观察和预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一边影响其他参与者(用“买”和“卖”来投票)。这种思维方式在短期非常合理,但是长期来看是完全不理性的,一个公司的长期价值取决于行业特性和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和人们相不相信它的股票会涨是基本没有关系的。人很难完全逃脱这个“力场”的束缚,我也做不到。

    “投资人手铐力场”。有一次我和一个管理了30亿美金的基金经理聊天。他说,我真羡慕你们做风险投资的,可以有这么长期的资金。你别看我管了30多亿美金,但是只要一个季度业绩不好,就有投资人开始撤退,有些老客户合作了十几年了,我帮他们赚了好几倍,但他们撤退起来毫不含糊。有些同行好的时候一片风光,不行的时候瞬间就完蛋。所以我50多岁了还要如履薄冰,天天盯着这些公司下一个季度的财报,一有风吹草动就得赶紧跑路,即使我知道一个公司长期的前景很好,也不敢长期持有。

    “职业经理人力场”。很多基金经理看上去是手握重权,但是其实他们也有老板,可能还不止一个,比如类似“首席投资官”、“首席风控官”之类的。基金越大,各种“官”就会越多,谁都得罪不起。基金经理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潜意识中需要考虑很多和投资回报本身不相关的东西。

    “胜利者的坟墓力场”。一个基金做得不好则已,如果做得好,必然会越来越大,资金规模大了,就需要投资更多的公司,需要招聘更多的“小基金经理”和分析师来研究这些公司,大基金经理就只能靠“投资研究报告”来了解这个世界,但是他又不敢相信这些“投资研究报告”,就变得很焦虑(自己未必能发现)。怎么解决焦虑呢?多问几个人的意见吧,最好大家集体讨论一下。

    “文化和人性力场”。其实我们从出生开始已经处于这种力场之中了。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表达自我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你今天看了我这篇文章觉得我讲得有点道理,也同意“集体决策”不能完全理性,但是过两天你们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里如果有人说“以后你们大家所有人都要听我的”,你还是会投票把他赶下台。如果在一个落后的部落,说不定这个人会被打死。在一个基金里面也是一样,一旦一个基金形成了“集体决策”文化(甚至制度),就再也改不回来了。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心都凉了:似乎人类没救了啊,一个人决策效率不高,因为很难抵抗情绪干扰而且本能会倾向于“偷懒”,然后一群人决策效率也不高,因为群体决策倾向于依靠本能,而本能又倾向于依靠集体决策。这怎么办啊,你们蓝湖资本是怎么弄的呢?谁实话,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一方面我们限制了投资团队的人数(目前只有6个,以后也会在个位数),以降低沟通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进行大量的线下一对一的沟通。我统计过,我们投的十六七个项目里面只有一个是在集体开周会的时候做的决策,其他都是“offline”决策的。

    按照惯例,最后还是给创业者们一些建议:

  • 保持自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常常“用力思考”而不简单地依赖于经验和直觉,让“对抗本能”成为你的本能

  • 不要轻易相信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报告”,利用数据和亲身体验来了解你的客户、员工

  • 设计组织机构的时候,要避免“群体决策”,避免关键岗位的决策受到无关动机的影响

  • 相信年轻人,重用有良好思维习惯的年轻人

② 目前市场上最有名的股票分析师是谁

肯定来是10个人能说出几十个答案来源。个人认为刘勘、边风炜是第一财经分析师中最好的两个了。尤其是边风炜,思路敏捷、口齿清楚、普通话很标准,说了什么听的非常清楚,就是长的差点意思,不过这不重要。
以前还有一个宏观分析师叫洪曦的,现在不再来了,他的水平也很高,很久以前当股市反弹到5500点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劲的认为高了高了,与宏观经济形式背离严重,现在终于被言中。还有很多的观点比如投资黑石虽然巨亏,但是他减持认为战略方向是正确的,现在更加验证了,国外目前很多便宜筹码等着我们去拣呢。很想知道他现在对股市的观点,可惜看不到。和他类似观点的分析师还有一个叫王罗新的,不过人家在加拿大从业,可能更难看到了。他们都是坚决看空的,现在都验证了。

③ 股票直播间的骗局有哪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共有股票投资者1.6亿,其中个人占比高达99.76%,这说明大部分的股民非常自信,尽管知道股市的二八定律,即80%的投资者亏损,只有20%的投资者能赚钱,可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20%。

其实,不管是网上的股票直播分析师,还是那些教人炒股的书,个人认为只能当做参考,完全按照分析师的话以及书上的东西操作,甚至还不如瞎蒙,能准确预判资本市场走势的人,直接通过资本市场交易赚钱就好。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高手呢?肯定有,可惜的是小编从来也没有遇到过,对于这些真正的高手,他们根本不会去给别人推荐股票,更没有时间去写书,都是自主分析、自己操作,独自赚钱。所以说,针对那些网上主动向你推荐股票的人,直接拒绝吧,以免后患无穷。

④ 有人主动邀请股票合作的,是不是骗人的到底是怎么骗人的呢

总有人拉进股票交流群,说是带操作股票,这种情况肯定是骗局,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要提高自身防骗意识,对自己钱财负责。

为什么可以肯定这种是股票骗局呢?答案非常简单,如果真正的合法金融机构,是不会存在这种带股票投资者实盘炒股的,这样做是违法的,相信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也不敢去冒这个风险。

既然不是金融机构在带大家炒股,另外一种人就是骗子了,带股票操作肯定就是为了“利益”要么就是利润分成,要么就是收取会员费,更有些骗子直接带你去操作原油或期货,自己把股民投资的钱收割了。

所以这个群带股民投资者炒股,看看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真大公无私带炒股,或者就是靠分红等,一句话骗子都是为少本金而来的,你跟老师非亲非故,带你炒股背后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综合通过上面分析得知,只要是进股票交流群的,而且还主动邀请股民带操作的,这些都是骗子,而且是100%的骗人,希望所有股民投资一定要提高股市防骗意识。

⑤ 股票分析师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就个人观点给你一一作答:

但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请回顾一下自己的业绩获得情况,虽然5年平均增长20%,自己觉得是价值投资者,但这些股票是如何选择出来的?有些人就是天生运气好,买啥啥涨,如果你是这类人的话,最好是放弃这个想法,而如果你的股票都是通过自己对公司的基本面研究甚至是亲身调查得出结论的话,说明你对股票分析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是比较适合做这一行工作的;

然后就是学历,如果你没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话,即使进入了证券公司也只能做销售的工作,就像你自己说的您不是销售的料所以也只能放弃了,虽然有些部门对拥有长时间从业经验的人员来说可以放宽条件,但是你的投资时间并不足以让你得到这种优惠,当然现在获得本科的渠道有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个选择;

最后是从业资格,在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情况下,需要考取证券从业资格才能在证券公司或者投资公司工作,个人经验从业资格证难度不大

现在回答问题:
1、根据你擅长的领域,可以选择做投资顾问,从基础客服做起,相信如果实力过硬的话晋升空间还是很大的,如果你的学历够高比如硕士或者至少是金融专业的学士的话,就可以去考取一些高等级的分析师证,有了这些证就可以去更高的地方比如研究所,或者投资公司里的投资助理甚至是投资经理;

2、经纪人的主要工作还是销售,根据你自己的判断你是不适合做这一行的,不过经纪人对营销业绩并没有太大要求,所以不必为自己一开始的业绩担心,时间长了也可能会有不少人因为你的投资成绩成为你的顾客——这一点我不确定因为每家公司对经纪人的要求并不一样,一般来说经纪人是没有底薪所以也没有业绩要求的

热点内容
股票中那个引线代表什么意思 发布:2024-10-19 12:27:22 浏览:398
股票软件上面的分什么意思啊 发布:2024-10-19 12:15:19 浏览:643
那种软件可以看股指期货 发布:2024-10-19 12:11:50 浏览:310
股票自动交易软件那个牌子的比 发布:2024-10-19 12:11:47 浏览:415
如何理解修正市盈率 发布:2024-10-19 12:11:04 浏览:802
德赛电池股票投资分析 发布:2024-10-19 12:11:04 浏览:662
青岛股票在哪里开户行 发布:2024-10-19 12:11:03 浏览:461
上班炒股必备软件下载 发布:2024-10-19 12:10:27 浏览:442
股票中的压盘托盘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0-19 12:09:43 浏览:768
和外包签的合同缴不缴印花税 发布:2024-10-19 12:04:46 浏览: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