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場竅門 » 銀行股票投資價值分析參考文獻

銀行股票投資價值分析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4-11-05 09:30:47

Ⅰ 求一篇股票的論文..題目是《走進股票》

腳印代寫論文網確實不錯,我是和我同學就是找他們寫的論文,價格還比較合理,最主要的是論文質量不錯,當時我們是用支付寶擔保交易的,我們把錢打到支付寶裡面,他們寫好了遠程給我們看,看了之後覺得滿意才去發貨的,這個比較放心,起碼我看到了論文,當時我覺得我拿了論文怕他們不改,但是我交稿後三天老師就有一點小修改,他們很及時的就修改了,現在論文已經過了!腳印代寫論文網網上信譽還不錯,建議你去看看

Ⅱ 寫一篇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的論文。要2010年後的論文,好的還有分加,發我QQ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業務的現狀及發展策略
內容摘要:個人理財業務目前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各家銀行已普遍認識到了開展這項業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細分客戶市場,不斷豐富理財內涵,提升服務質量,銀行理財將漸入佳境,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本文簡要介紹了國內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現狀,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個人理財,現狀分析,發展策略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下,個人理財業務獲得了快速發展。從發達國家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趨勢來看,個人理財業務具有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益穩定等優勢,在商業銀行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在西方發達國家,個人理財業務幾乎深入到每一個家庭,其業務收入已佔到銀行總收入的30%以上。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的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平均利潤率高達35%,年平均盈利增長率約為12%―15%。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於新興階段,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首先,龐大並在持續增長的個人金融資產。 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物質基礎,構成了潛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財需求。其次,我國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體制改革也激發了居民的理財需求。並且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有利於擴大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增加其利潤來源;有利於改善銀行的資產、客戶和收益結構,轉變銀行的經濟增長方式;有利於完善銀行的金融服務功能,推動商業銀行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分析
盡管我國個人理財市場發展迅猛,但從目前我國各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運作情況來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於形而上學階段,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制約著這一市場的發展。
1、首先是需求不足。主要表現在:(1)個人理財定位於少數高端優質客戶,服務門檻過高,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資銀行一般「門檻」在5萬美元以上,國內銀行一般「門檻」在20萬元以上。比如說像建行的「樂當家」它也要求你在要在建設銀行存款要達到20萬到50萬元,同時每年的消費額也要達到一定的數額。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總體上高收入客戶佔比較低,從現有品牌看,門檻偏高,能滿足這一條件的客戶又相當的局限。(2)不少客戶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片面認識有些人手頭盡管擁有大量的金融資產,但又普遍存在「財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加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服務水準還心存疑慮,一直對此業務持觀望態度。(3)銀行市場營銷觀念不強,廣告宣傳做得不深不透。多數銀行理財人員缺乏主動營銷意識,「坐、等、靠」思想嚴重,認為客戶自己會上門來要求進行個人理財,或是不善於通過常規業務發展與客戶的關系,造成理財業務開展不起來。(4)是銀行理財服務實質性內容少,產品附加值低,造成理財業務收入偏少。目前我國銀行理財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咨詢、建議或投資方案設計等層面上,還做不到代客進行全方位的資產運作。
2、我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有同質化趨向,如在投資領域,幾乎都是證券、外匯、保險、基金等投資產品的組合。就是目前的個人理財市場,對成熟市場的銀行理財相比,更多的都是形似,還沒有達到神似,那麼它的業務范圍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一個重新的整合,而沒有針對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個人理財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個性化的服務。因為有一定財富的一個人,他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階段,在經過了不同的周期階段,個人生命周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期,他對理財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
人,他對於風險的承擔偏好程度不一樣,有的人承擔一點風險的,有的人不願意冒風險,所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投資需求,來進行個性化這個服務,進行產品的創新,這才是我們未來個人理財市場發展的一個真正的推動和方向。
3、從政策上講,我國金融業仍是分業經營,銀行不能涉足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只能代銷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的產品,而對這些產品的適用性無能為力,這種狀況大大制約了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空間。目前,商業銀行理財方式只是傳統的儲蓄業務、貸款業務、外匯業務的簡單列舉、堆砌和整合;並且限制條件多,只能停留在業務品種介紹、咨詢建議、辦理簡單的中間業務等方面,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理財。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相互割裂使得銀行無法利用證券和保險這兩個市場為客戶實現增值,這大大制約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空間。
4、缺乏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近年來,雖然銀行加快步伐進行理財客戶經理的培養,但多數客戶經理仍是從個人金融從業人員中臨時抽調而來的,即使參加了由銀行組織的專業培訓,個人理財技能仍以銀行類業務為主,但從國外情況分析,理財涉及到稅收、財務、會計、法律、投資、銀行、保險等各方面理論知識和實務操作,大至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與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無不囊括在內。且不說如何投資、節稅,使財產保值增值,單純是個人資產負債表或財務預算的制定,若不具備全面及規范的財務分析能力及金融專業知識,很難確保服務質量。反觀外資銀行的理財人員,在遴選過程中無不經過學歷、道德、綜合素質等多方面的考驗,即使成為客戶經理後,仍需接受財務分析師培訓,為樹立與世界規范接軌的理財品牌奠定了基礎。因此,培養和選拔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已成為開展理財業務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策略思考
1、細分市場,實行差別化、個性化、分層次的服務,並加大營銷宣傳力度,主動出擊,引導市場,創造市場需求。
(1)對客戶市場進行細分,提供差異化理財服務國內商業銀行在服務好優質客戶的同時,不能忽視中低層次的客戶,他們雖然對銀行的貢獻度不及前者,但其數量眾多,集合效益明顯。又由於在單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長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階段中,客戶對個人理財業務產品的需求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因此,銀行客戶經理可通過建立客戶檔案,對客戶的價值貢獻度和承受風險的能力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客戶市場的細分,針對客戶的不同特點,提供差異化的理財服務。(2)積極培育理財意識和理財市場。作為從事個人理財業務的機構,商業銀行應該利用自己的網點和員工,利用媒體和中介機構加強宣傳和引導,應將宣傳重點放在客戶的實用價值上,以吸引目標客戶去嘗試使用。宣傳的主要內容是突出產品尊貴形象、專業投資顧問服務以及理財服務多元化等。營銷人員應該主動向顧客推銷介紹,真正從客戶利益出發,幫助其分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 和財務狀況,向其傳達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方法,推薦適宜的理財產品,提供便捷的理財工具,同時為其出具個人理財建議書,以讓所有現實和潛在的理財慾望的客戶都能理解其業務產品,感受到貼心的人性化服務。
2、創新服務,從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
長期以來,個人業務僅是國內銀行籌措資金的手段,銀行向個人客戶提供的服務是無差別的大眾化服務。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銀行應逐步引入市場細分理念,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目標客戶為基礎,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服務新產品,有差別地、選擇性地進行金融產品的營銷和客戶服務,根據客戶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風險偏好,設計一個個性化的理財的計劃。對低端客戶主要使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銀行等自助服務,而對高端客戶則主要通過客戶經理實行「一對一」服務。個人客戶經理制應憑借其服務的全面性、主動性及人性化的特點,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吸引黃金客戶的重要個性化服務手段,使個人理財服務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3、加強金融機構之間跨行業的合作,豐富理財業務內涵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速,混業經營將是必然趨勢,為此商業銀行目前要做的是:(1)夯實基礎。通過整合現有產品,提升服務層次,為客戶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居民的貨幣資產以儲蓄為紐帶,在儲蓄、支付和消費環節以及證券、保險、基金等投資領域合理流動,並從這些業務辦理進程中得到綜合的效益,逐漸聚集起核心個人客戶群體。(2)加強合作。商業銀行應該與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之間加強跨行業的合作,從現階段互相業務代理發展到更廣泛的行業間接觸。金融密集地區的商業銀行可適當考慮同外資金融機構合作,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更便利的產品營銷方式,同時商業銀行還可以與一些社會中介機構開展合作。
4、培養和選拔專業的理財客戶經理,提高理財人員的素質
目前商業銀行應該優選一批業務熟練、責任心強、對個人理財業務感興趣的精英員工,進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理財服務。同時國內商業銀行應與境外機構積極合作,引進國際經驗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財執業人員自律性的行業標准、職業道德;創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從業人員資格認證體系,以規范中國金融理財業的發展,全面提升理財師的服務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敏.新形勢下拓展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思考[j].城市個人金融,2002,(11):9-10.
[2]馬騰.金融發展縱橫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8
[3]胡慶康.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8.8
[4]李海波.金融與保險〔m〕.北京: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5

Ⅲ 尼克森貝利 模型

參考文獻

第一章 金融市場概論

1.(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亞歷山大、傑佛里·V·貝利.《投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美)A.A.格羅佩利、埃森.尼克巴克特著,申海波、魯昌譯,《公司財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美]弗蘭克·法伯茲,弗朗哥·莫迪里安尼,邁克爾·費里,《金融市場與機構通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4.[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5.[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6.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美]弗蘭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亞尼,唐旭等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8.張亦春主編,《現代金融市場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9.[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10.[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11.[英]洛倫茲·格利茨著,唐旭等譯,《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第二章 貨幣市場

1.[美]詹姆斯·托賓,斯蒂芬·戈盧布,《貨幣、信貸與資本》,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2.[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3.[美]米什金著,李楊譯,《貨幣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胡慶康編著,《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唐旭,《金融理論前沿課題》,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6.[美]弗蘭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亞尼,唐旭等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7.錢小安,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結機制及其疏導,金融研究, 2001年 09期,67-73

8.王一萱、屈文洲,我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連通程度的動態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 08期,112-122

9.周正慶,建立健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機制,中國金融,2004年第1期

10.華仁海、陳百助,國內!國際期貨市場期貨價格之間的關聯研究,經濟學(季刊),第3卷,第3期,727-742

11.張敬國,我國貨幣市場運行特徵及其與資本市場的關系,金融經濟,2003年第9期

第三章 資本市場

1.(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亞歷山大、傑佛里·V·貝利.投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3.[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4.[美]弗蘭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亞尼,唐旭等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唐旭,《金融理論前沿問題》,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6.[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7.王亞民 朱榮林,資本市場發展模式比較:一個風險投資視角,國際金融研究, 2002年 12期,61-66

8.趙明勛,中國資本市場「拉美化」之憂,國際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46-51

9.朱新蓉,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開放運行,廣西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4-7

10.孫建平,匯率彈性化與資本市場的風險控制,金融研究, 2004年 09期,25-36

11. 張亦春、蔡慶豐,西方私人權益資本市場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8期,46-53

第四章 外匯市場

1.姜波克,《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美]弗蘭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亞尼,唐旭等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美]詹姆斯·托賓,斯蒂芬·戈盧布,《貨幣、信貸與資本》,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4.哈繼銘,中國利率和匯率問題,國際金融研究, 2006年 01期

5.曹鳳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1期

6.譚雅玲,人民幣匯率面臨調整壓力,農村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

7.姜凌、馬先仙,正確認識人民幣匯率穩定的若干問題,金融研究, 2005年 08期

8.范俊傑,論人民幣匯率制度選擇,農村金融研究, 2004年 06期

9.裘元倫,歐元匯率:受四大因素制約,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10.高海紅,美元匯率和美國「雙赤字」, 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第五章 衍生市場

1.[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英]洛倫茲·格利茨著,唐旭等譯,《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美]約翰·赫爾著,張陶偉譯,《期權、期貨和衍生證券》,華夏出版社,1997

4.葉永剛主編,《金融工程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6.葉永剛主編,《衍生金融工具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胡奕明,金融期權衍生技術的新發展,金融研究, 2001年 04期

8.楊峰,海外股指期貨市場比較研究,金融研究, 2002年 07期

9.王晉忠、王濱,金融工程與現代投資銀行的發展,財經科學, 2004年 第1期

10.陳國輝、李守鐸,衍生金融工具對資產本質及其確認的沖擊,財經問題研究, 2005年 02期

第六章 利率機制

1. [美]米什金著,李楊譯,《貨幣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 胡慶康編著,《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 姜波克,《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 陳學彬等編,《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 [美]詹姆斯·托賓,斯蒂芬·戈盧布,《貨幣、信貸與資本》,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7. 陳雨露,趙錫軍,《金融投資學》,中國人民出版社,1996年

8. 任兆璋、彭化非,我國同業拆借利率期限結構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3期

9. 沙振林,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利率管理模式的探討,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

10. 王一鳴、李敏波,非正規金融市場借貸利率決定行為:一個新分析框架,金融研究, 2005年 07期

11. 李揚、彭興韻,解析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及其貨幣政策理念,國際金融研究, 2005年 02期

第七章 風險機制

1. [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 葉永剛主編,《金融工程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 王春峰著,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4. [美]威廉·F·夏普 , 《投資學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5. [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6.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7. 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8. 馮燮剛、楊文化,風險、風險資本與風險偏好,國際金融研究, 2005年 02期

9. 鄧可斌 何問陶,個體理性、風險偏好、社會地位與我國消費增長——基於跨期替代資產選擇理論模型的研究,財經研究, 2005年 05期

10. 高全勝,金融風險計量理論前沿與應用,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9期

11. 胡志強,中國金融系統風險配置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10期

第八章 風險資產定價

1. [美]威廉·F·夏普 , 《投資學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2.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3. 宋逢明著,《金融工程原理——無套利均衡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4. [美]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著,吳世農、沈藝峰等譯,《公司理財(第5版)》(MBA教材精品譯叢),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8月

5. 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 [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7. 靳雲匯、劉霖,中國股票市場CAPM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 2001年 07期

8. 韓高龍、李勁松、陳彥斌,基於貨幣和財富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證券市場導報, 2004年 04期

9. 段續源,CAPM股票定價理論的延展,南開經濟研究, 2004年 02期

10. 蘇萍,套利定價理論在深圳股市的實證檢驗,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年 03期

11. 劉霖、秦宛順,中國股票市場套利定價模型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6期

12. 張淑英、張世英,CAPM和APT模型的比較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1998年 02期

第九章 效率市場假說

1. 饒育蕾,劉達鋒,《行為金融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 宋軍,吳沖鋒,從有效市場假設到行為金融理論,世界經濟,2001(10):74-80

3. 韓海平,陶燕紅,方兆本,行為金融學綜述,經濟研究,2002(1):3-10

4. 劉志陽,國外行為金融學理論述評,經濟學動態,2002(3):71-75

5. 張亦春主編,《現代金融市場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6. 宋逢明著,《金融工程原理——無套利均衡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7. 李興緒,上海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統計與決策, 2004年 08期

8. 曲盛恩,我國投資基金市場效率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中國軟科學, 2004年 07期

9. 趙冬梅、陳柳欽,市場有效性及其檢驗方法,管理科學, 2003年 03期

10. 管征、譚克、陶欣,股票市場有效性的橫截面檢驗:文獻綜述,現代管理科學, 2003年 08期

第十章 債券價值分析

1. 威廉·F·夏普 , 《投資學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2. 管志強,附認股權公司債價值分析,數學理論與應用,2004.6

3. 蔣殿春,張新,可轉換公司債券定價問題研究,證券市場導報,2001年12月

4.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5. 林清泉主編,《固定收益證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6. 類承曜 ,《固定收益證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7. 王一鳴 李劍峰,我國債券市場收益率曲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 01期

8. 賴其男、姚長輝、王志誠,關於我國可轉換債券定價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9期

9. 謝海玉,我國債券收益率變動分析 ,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7期

10. 宋永明,指數化債券的理論與實踐,金融研究, 2003年 09期

11. 鮑建平、楊建明,利率期貨交易對債券現貨市場價格發現的影響分析,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第十一章 普通股定價

1. 布瑞德福特·康納爾著,張志強,王春香譯,公司價值評估——有效評估與決策的工具,2001,華夏出版社

2. 湯姆·科普蘭,蒂姆·科勒,傑克·默林著,賈輝然等譯,價值評估——公司價值的衡量和管理,1998,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3. Aswath Damodaran 著,朱武祥,鄧海峰等譯,投資估價——評估如何資產價值的工具和方法,1999,清華大學出版社

4. [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5. [美]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著,吳世農、沈藝峰等譯,《公司理財(第5版)》(MBA教材精品譯叢),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8月

6. (美)A.A.格羅佩利、埃森.尼克巴克特.《公司財務》.申海波、魯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牛凱龍、李永軍,我國IPO定價的實證分析,農村金融研究, 2003年 07期

8. 段進東、陳海明,我國新股發行定價的信息效率實證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9. 於增彪、梁文濤,股票發行定價體制與新上市A股初始投資收益,金融研究, 2004年 08期

10. 宋逢明、梁洪昀,發行市盈率放開後的A股市場初始回報研究,金融研究, 2001年 02期

第十二章 遠期與期貨的定價

1. [美]約翰·赫爾著,張陶偉譯,《期權、期貨和衍生證券》,華夏出版社,1997

2. [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英]洛倫茲·格利茨著,唐旭等譯,《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4. 葉永剛主編,《金融工程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6. [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7. 華仁海、陳百助,我國期貨市場期貨價格收益及波動方差的長記憶性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8. 鮑建平、楊建明,利率期貨交易對債券現貨市場價格發現的影響分析,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9. 楊星,股指期貨合約設計的國際比較與借鑒——適度保證金的確立,國際金融研究, 2001年 09期

10. 張晉生,股票和期貨價格的比較分析,國際金融研究, 1996年 03期

第十三章 期權的定價

1. [美]約翰·赫爾著,張陶偉譯,《期權、期貨和衍生證券》,華夏出版社,1997

2. [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英]洛倫茲·格利茨著,唐旭等譯,《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4. 葉永剛主編,《金融工程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 宋逢明著,《金融工程原理——無套利均衡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6.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7. 胡奕明,金融期權衍生技術的新發展,金融研究, 2001年 04期

8. 解利艷、曹穎,期權定價Black-Scholes模型評述,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5年 03期

9. 鄭振龍、林海,銀行資產負債中隱含期權的定價,金融研究, 2004年 07期

10. 丹·拉提莫,實物期權如何幫助確定投資價值,國際金融研究, 2002年 03期

第十四章 投資管理

1. [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2. [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3.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4. (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亞歷山大、傑佛里·V·貝利,《投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5. 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 王樹娟,中國證券基金最優投資組合,系統工程, 2005年 01期

7. 唐欲靜,投資組合業績評價理論、發展及在中國的應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5年 03期

8. 肖奎喜、楊義群,基於風險調整收益的開放式基金業績評價,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5年 01期

9. 王驥濤、歐陽丹,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綜述,甘肅金融, 2005年 10期

10. 李銳,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運作原理,證券市場導報, 2004年 02期

11. 徐少君,投資組合理論發展綜述,浙江社會科學, 2004年 04期

第十五章 金融市場監管

1. 史福厚,《金融監管導論》,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

2. 楊德勇,賈奇珍著,《金融監管倫》,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3. 蔡浩議著,《抉擇:金融混業經營與監管》,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4. 周英著,《金融監管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5. 謝伏瞻主編,《金融監管與金融改革》,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6. 趙錫軍著,《論證券監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 尹龍,金融創新理論的發展與金融監管體制演進,金融研究, 2005年 03期

8. 江春、許立成,金融監管與金融發展:理論框架與實證檢驗,金融研究, 2005年 04期

9. 王志軍,歐盟金融監管的新發展 ,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10. 劉夏、蒲勇健、陳斌,混業經營模式下的有效金融監管組織體系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9期

11. 尹灼,英國新金融監管體系述評,農村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12. 徐進前,現代金融法律制度變革的潮流——新法案下的美國金融監管制度及其啟示,金融研究, 2003年 06期

Ⅳ 急需一篇任意的股票分析論文,2000字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上市公司信息質量失真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披露不真是,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時。

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總體情況
自1720年在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問題就成為了投資人和債權人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雖然在過去的二百多年裡,由此催生的現代審計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世界各國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財務會計准則,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並未如投資人和債權人所希望的那樣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案件還時有發生。在中國,這種現象也同樣存在:據有關資料披露,財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時,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在2000年度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戶。這147戶共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經注冊會計師審計,深滬兩市上市的1000餘家公司共被審計出應調減虛增利潤189億元,擠掉利潤水分達15.9%。其中,審計調減利潤317億元,審計調增利潤128億元,調增調減利潤總額445億元;審計調減資產903億元,調增資產842億元,總體調減資產61億元,調增調減資產總額1745億元。特別是有6家上市公司資產調減幅度超過50%。同時在上市公司中也發生了如紅光股份欺詐上市案,瓊民源、銀廣廈、麥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東方電子、藍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案件。這些舞弊案件的頻繁發生不僅使會計的誠信基礎受到了嚴重挑戰,而且也嚴重損害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驅動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響,同時還存在道德層面的問題。我國處在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在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外部監督機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綜合考察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我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在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發展起來的,存在著市場機制缺失、市場結構單一與市場行政化等方面的問題。由於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低,企業融資渠道少,具有「殼資源」屬性的上市資格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依據現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會計盈利能力作為標尺,為了滿足上市或配股的條件或避免退市,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從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餘管理或會計造假活動。同時,以國有企業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權結構方面人為分割,流通阻滯,「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加之國有股一股獨大,小股東所持股權較少,較少關心企業經營實際,投機風氣嚴重,很容易引發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侵佔上市公司資產,損害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如「鄭百文」在自身虧損嚴重的情況下,為獲得上市募集資金的目的,虛構財務贏余以獲得上市資格;「銀廣夏」為維持和重獲配股資格,虛構交易、誇大利潤以哄抬本公司股價;「藍田股份」採取多計存貨價值、多計固定資產、虛增銷售收入、虛減銷售成本等手段虛增利潤套取銀行貸款;以及在2003年1月9日國家頒布《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之後,以錦州港、大慶聯誼為發端,掀起了一股證券民事賠償的高潮。這些事件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具有較強的政策拉動的特徵。

(二)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沖突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經濟學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每個個體都在他所依存的體制所允許的有限的范圍內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於個體利益的不同,在組織中將產生不同的利益主體。
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最關心稅收的征繳;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徵,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利益沖突。而經營者的地位與其他利益主體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即經營者直接管理著企業,他對企業的經營、動作負直接責任,因而他有著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然而,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只會提供滿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同時,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經營者「偷賴」動機會帶來「道德風險」問題,即經營者有動機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信息使用者確實需要真實、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信息,而有些則不然。有時由於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於某種特殊目的如粉飾政績或隱瞞事實等的需要,他們可能並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這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的目的不利的話。從債權人角度分析,它們關注債權是否能按期收回,也應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並盡早採取對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是否所有銀行真的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呢?恐怕未必。這里同樣涉及到銀行的利益問題。目前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接受貸款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如果說在貸款發放之前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所要求的話(實際上連這一點都存在疑問),那麼貸款發放之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銀行和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不見得有好處,二是就算他們知道借款企業的真實情況(當然是財務狀況不好的情況),他們也無法做些什麼。剩下股東,應該說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而論,投資與投機並存,後者占的比重較大,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甚眾,而真正願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卻為數甚少,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對廣大股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是否會令股價上升,因為這才是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有時,不同的產權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標,可能相互串通,合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雖然這不僅可能損害其他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可能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

(三)內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於發現、防止和糾正錯誤與舞弊。一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起碼應該達到以下目的:保證業務活動按照適當的授權來進行;保證所有交易和事項以正確的金額,在恰當的會計期間及時的記錄於適當的帳戶,從而使會計報表的編制符合會計准則的相關要求;保證對資產和記錄的接觸、處理均經過適當的授權;保證帳面資產與實存資產定期核對相符等。所以從理論上講,一切的錯誤和舞弊是能夠被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的。但是,如果一個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著缺乏,則很容易發生發生會計舞弊。同時,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控制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地影響著內部控制制度是否發揮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過會計系統最終形成財務報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已極不正常,這才使得會計舞弊行為有機可乘。

(四)外部監管不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
在我國,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是財政部。財政部負責制定會計制度及監督實施。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按理說,我們的監管應該是有效的,能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泛濫。但是,實際上監督乏力、監管手段缺乏的現象依然存在。證券監管、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都有權監管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是,各個監管部門缺乏配合,各自進行監管,沒有達到各家齊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補充的監管機制。就拿受到監管比較多的上市公司來講,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業上市後,經營不善的,就採取各種手段,虛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獲得增資配股的資格,進一步套取廣大投資者的資金。有的上市公司還配合莊家,違規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虧損得無法維持下去的時候,就進行債務、資產重組,出賣手中的殼資源。這已經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的一道風景線。鄭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1997年底,鄭百文公司在實際虧損1.5億元的情況下,採用虛提返利、費用跨期入賬等手段編制虛假財務報表,年報中向社會公眾披露盈利8560萬元,並在1998年通過配股籌集資金1.5億元。鄭百文公司巨額虧空和造假事件於2000年披露後,證監會才介入調查。由於證監會監管的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很難及時發現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其他部門也未起到相應的作用。

四、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金和市場。上市公司向公開市場提供的會計報告信息是外界了解企業企業經營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上市公司公布其會計報告後,企業會計報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東、債權人、潛在投資者和其它社會公眾,都會根據這些報表所反映的信息(資產—負債狀況、經營情況等)來做出自己的決策。如果企業向公開市場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是不真實的,投資者就會感覺上當受騙了。而如果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感覺到上市公司在利用這些虛假的會計信息向他騙錢,他就不會向上市公司投資;同樣地,如果銀行知道公司提供的報表是假的,他們就不會再借錢給企業。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資,則企業就會象無水之魚,遲早會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它不但會嚴重銷弱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危害了廣大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利益,使社會公眾對會計誠信基礎產生懷疑,也會從根本上動搖了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削弱和扭曲了證券資本市場的資金籌集和資源調配功能,危害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會計信息失真也助長了腐敗行為,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

五、 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建議
治理上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要提高上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股權結構,明確市場機制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前提是要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政府行政監管為主導的會計監管體系反應太慢,當發現問題時,通常後果已無法挽回。以市場為主的會計監管機制主要依*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發現和揭示問題,發現速度往往要快得多,而建立這一機制需要調動投資者挖掘上市公司會計問題的積極性,需要以股東多元化、股權微觀分散化與宏觀集中化的股權結構為前提。因此,降低國有股比重,構造多元化股權結構,依*市場機制增加股權流動性,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首要任務。

(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1、明晰產權,發揮產權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
產權是企業取得市場法人資格的基本條件,只有產權明晰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企業本質上是一個合同,該合同廣義地規定了哪項任務應當由企業中的哪些成員來完成,在這里,基本權力(收益索取權、使用權、讓渡權)實際被分割給了不同的利益團體。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里,權力的讓渡不足,使得企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市場,未能按市場的規律實施企業行為,從而造成會計信息並未按市場的需要提供。
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范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這是因為產權的明晰為會計信息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契約關系。在這兩個條件之下,資源的配置相對地有效率:經營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時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場而非所有者的旨意來實施經濟行為。同時,會計主體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范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范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2、推行獨立董事制度
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確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應當有三分之一以上為獨立董事,其中應當至少包括1名會計專業人士。如果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薪酬、審計、提名等委員會的,獨立董事應當佔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獨立董事的主要職責是對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履行誠信與勤勉義務,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是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獨立董事將在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中體現「獨立」的價值。獨立董事具有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單獨聘請外部審計機構或咨詢機構等特別職權,並就上市公司重大關聯交易的公允性等事項發表意見。推行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於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防止舞弊行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發布內部控制標准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強化內部會計監管,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為了盡快推動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財政部應制定和發布統一的單位內部控制標准,供所有單位執行或參考。一般地,單位內部控制標准應滿足以下幾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定的標准應包括內部控制制度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二是將共性的內容制定詳細具體的標准,對復雜和特殊的內容制定原則性的標准;三是對於關系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會計控制內容和單位履行法規制度的控制內容,應制定規范性標准,對於僅涉及單位內部管理控制的內容可制定示範性標准。
2、組織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工作
首先,要大力宣傳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其次, 切實履行財政部門的法定職責,通過定期監督檢查,督促各單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第三,通過經驗交流會等方式,指導、幫助各單位搞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同時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力量,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提供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四) 加強企業外部監管機制的建設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處罰力度
要充分發揮《會計法》在發揚正氣和打擊歪風方面的威懾作用。進一步完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繼續完善《企業會計制度》。針對各個行業的特殊業務,抓緊研究制定分行業的專業會計核算辦法。強化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透明化,減少交易雙方信息差異,並完善包括司法調查、證券監管、違規預警、行業自律、媒體監督等在內的全方位信息披露監管體系。並在立法方面,加大對虛假披露的懲戒力度,從制度上提高信息披露違規違法行為的成本。
2、完善獨立評審制度
注冊會計師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起步晚,相關政策不配套,因而在前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專職注冊會計師人數不多,職齡內人數不足,缺少必要的風險基金;有的事務所單純追求收入,忽視執業質量,甚至出具虛假報告;由於組織機構部門化,審計業務行政化,介紹業務按比例分成,收入按比例上繳,成為主管部門搞福利、發獎金的重要經濟來源,因而嚴重損害社會中介組織的形象和與社會各界的關系,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的地位等等。黨的十五大確定了我國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培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把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組織提到了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高度。因此,我們應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通過脫鉤和改制兩步走推進事務所體制改革,盡快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注冊會計師隊伍及一批會計師事務所,並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監督,使社會會計監督機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要進一步明確社會會計監督機制對會計審查的結論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其作用,維護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嚴肅性。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名稱: 淺析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模式的現狀與問題
學 院: 會計學院
專 業: 會計學(國際會計方向)
學 號: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2008 年 10 月

一、論文選題的動因(背景或意義)
資金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企業集團作為若干企業組成的經濟聯合體,最重要的聯結紐帶是資金。在企業集團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理財目標的情況下,以資金管理為中心具有較為充分的理論依據與實踐依據。由於企業各方面生產經營活動的質量和效果都可以綜合地反映在資金運動中,有效合理地組織資金活動,對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業只有加強資金管理,合理組織資金供應、降低資金成本、加快資金周轉、優化資金控制和監督機制,才能促進企業現金流的良性循環和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因此現代企業集團在資金管理方面選擇適當的資金管理模式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現實問題。

二、論文擬闡明的主要問題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探索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問題與模式,以提高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效率,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論文的構思建立在現代企業理論和財務管理理論的理解基礎上,論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討企業資金管理的內容和作用,指出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著重分析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多種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模式,並對它們的適用性和現實中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從而試圖提出作者自己對於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建議。
本論文主要採用規范研究的邏輯方法,同時結合案例分析、數據分析、圖表分析進行了論證。本文的基本觀點是選擇合適的資金管理模式有利於企業集團的資金配置效率,有利於解決企業集團在資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

三、論文提綱
一、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概述
1.企業集團的概念與特徵;
2.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內容;
3.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目標;
4.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原則。
二、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模式分析——基於圖表
1.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常見模式
2.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模式優劣分析
三、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所面臨的常見問題分析——基於案例和數據分析
1.資金散亂,使用效率低下;
2.監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嚴格監督;
3.信息失真,難以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四、解決企業集團資金管理問題的對策
1.實現資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現金池先進管理技術介紹
2.探索多種監督方式,確保資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為手段,健全財務規章制度,減少人為因
素,實現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四、論文工作進度安排
序號 論文各階段內容 時間節點
1 2008.9.10 選題
2 2008.10.5 確定論文題目
3 2008.10.10 開始寫開題報告
4 2008.11.1 開始寫論文初稿
5 2009.2.28 完成論文初稿
6 2009.3.30 論文定稿
7 2009.5.15 論文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及相關資料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
[2]伍柏麟.中國企業集團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論企業集團化與財務管理集中化.[J],《會計之友》,2000年第9期.
[4]馬學然.樹立資金管理的三個理念.[M],《經濟師》,2006年第1期.
[5]趙東方.集團結算中心結算系統的構建.[J],《財會月刊》,2005年第19期.
[6]任勇.財務結算中心:集團公司集中管理內部資金的有效方式.[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年第13期.
[7]於增彪、梁文濤.現代公司預算編制起點.[J],《會計研究》,2002年第8期.
[8]張芳.論企業集團的未來財務管理模式.[J],《上海會計》,2001年第4期.
[9]陸正飛.論企業集團化與財務管理集中化.[J],《財會通訊》,2000年第9期.
[10]Charles T.Horngren,Gary L.Sundem.William O.Stratton. Intro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entice Hall, 12th Edition
[11]Scoot Besley,Eugene F.Brigham.Essentials of Managerial Finance,Thomson Learning,12th Edition

六、指導教師意見
是否同意學生進入論文寫作階段

指導教師(簽名):
20 年 月

Ⅳ 對新公司法的點評與思考的論文,參考文獻15個以上的並且列明有哪些文獻。

一、引言

長期以來,由於效率較低的國有企業佔有大部分資本投資,資本產出率較低,為了維持一定的就業水平,保持社會穩定,政府不得不通過擴大銀行信貸規模、財政赤字來增加資本投資率以維持較高的GNP增長率,結果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政府不得不進行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隨著公司改制,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已進入新的階段,但形式上的股份制改造,遠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為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以緩解就業壓力,並推進公司改制,政府這幾年進行的是凱恩斯主義式的大力財政投資,以期望刺激投資和需求。但是,宏觀經濟的繁榮來自於微觀經濟的活力,這種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個階段的公司化改革。

二、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

一般來講,公司的資本包括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兩部分,自有資本指的是所有者投入的資本以及公司在管理者經營過程中積累而形成的資本之和;借入資本指的是由債權人投入的資本。公司中自有資本、借入資本的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包括自有資本的結構(涉及到所有權結構)、借入資本的結構以及二者之間的比例關系,就形成了公司的資本結構。顯然,資本結構的形成與所有者、債權人和管理者有密切的關系。
首先,我們簡單分析理想狀態下,股東、債權人和管理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令S為所有者投入的初始自有資本,D為債權人投入的借入資本,不考慮利息;△S為受監督和約束的管理者對整個資本進行經營而帶來的預期新增資本,那麼事前的實際債務比率為D/(S+D),事後的預期債務比率就為D/(S+△S+D),如圖。假定資本投資者(所有者和債權人)與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投入企業的資本得到最大增值,對圖分析可以得出:

(1)債權人對過高的△S並不敏感,但當預期(S+D+△S) (2)如果投資產生的預期△S的不確定性很高,即使債權人願意提供貸款,考慮到償債的壓力(限制了進一步贏利性項目的投資)和無力承擔債務的後果(破產),為保護自身投資企業的資本S,所有者也不會允許經營者不顧投資效益而盲目舉債。
(3)如果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制約是「硬」的一方面,所有者可能給予管理者較好激勵措施,以期望△S盡可能地大;另一方面,當預期△S較小時,過高的債務會加大企業破產風險,管理者就可能被所有者替換。考慮到在職的個人控制權收益,管理者也不願冒破產或解職而舉債的風險。
在這三個方面的基本約束機製作用下,公司的債務才可能保持一個合理結構范圍;從最大化公司價值角度看,公司資本結構所導致的控制權分配和相關機制決定了能否僱用高能力的管理者且管理者能否盡最大努力來最大化△S。由於△S的大小與管理者有密切的關系,需要對公司的結構做進一步的理論分析。
我們知道,公司化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形式,是以所有權和經營權及控制權的分離為特徵的,由於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效用函數不同,對經營績效的責任不同,以及信息不對稱導致監督所需信息的成本太高和所有者「搭便車」問題,使得管理者(代理人)可能利用已有的地位、權力和所掌握的信息,追求自己而不是所有者(委託人)的最大利益,從而產生了委託代理問題。現代企業理論認為公司中管理者的努力和某些成本屬於私人信息,由於存在交易成本和未來事項的不確定性,對於管理者應該如何做以及做到什麼程度,簽訂一個完全的最優委託代理合同幾乎是不可能的。當公司中某些行動必須在將來才能確定,而不完備的初始委託代理合同無法做出具體規定時,為了約束管理者偏離股東利益的行為,需要一種法律框架。公司治理結構正是這樣一種框架,它是指公司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人之間的一整套關系(OECD,1999);或者說是處理股東、貸款人、管理人員、職工等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實現經濟目標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可以被看作是出現初始合同中沒有規定的情況時的一種決策機制,其本質反映了企業中所有權的安排所導致的控制權配置狀況。公司化的前提要求界定法人的產權,明晰的產權結構有利於公司化後控制權的重新安排。由於企業所有權是指其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為了解決企業的激勵問題和管理者的選擇問題,最大化公司價值,控制權的安排應使二者對應,特別是分配給企業中最重要的、最難監督、最有信息優勢的成員一定的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對於公司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也正是這些制度安排,支配著企業中有重大利害關系的股東、債權人和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使得參與各方能從這種關系中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
實現這一目的的公司控制權安排及治理結構形式有很多種,代理成本的現實存在表明,現代公司實際達到的經濟效率總是次優的。次優理論決定了對於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公司治理機制是不同的。不存在適用所有類型企業和所有經濟環境的公司治理機制。而國有企業的改革重組實質上是對公司治理機制的各種可能方式的一種相機選擇,其中產權交易、並購和破產機制是轉移控制權從而對治理結構調整的有效手段。公司治理的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股東起作用依賴於資本市場的美英模式;一種是由銀行起作用依賴於相互持股的德日模式。前者可能會導致投資不足問題,後者則可能會導致過度投資問題,投資不足和過度投資都不利於最大化公司價值。我國一系列的金融體制改革,說明我國的公司改制傾向於構建第一種治理模式。那麼,這種模式下應該存在什麼機制使管理者減少上述代理行為,從而有利於資本結構的優化呢?

三、公司治理機制與管理者

在公司治理結構中,一般來講存在7種調整管理者與投資者(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治理機制:內部機制、機構持股、大股東、外部董事、債務政策、管理者市場、控制權市場。其中前4種為內部選擇機制,受公司所有權結構影響,後3種則是由外部決定的,這7種機制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公司代理問題的嚴重程度。
當公司中所有權非常分散時,由於監督管理者需支付全部監督成本,而只能得到收益中的一小部分,股東的搭便車問題就普遍比較嚴重,沒有人有積極性去監督管理者;即使所有權非常集中,比如國有企業或國有上市公司,管理者也很難被大股東(全民)直接監督。這兩種情況下,中小投資者實際擁有的控制權就顯得不太重要,管理者的有效控制權很大,經營能力很低的管理者仍可占據領導位置,管理者很容易通過擴大公司規模、轉移定價、增加不必要的開支、投資對自己更有利的項目來侵害投資者的利益。這種情況在我國改制後的公司中仍普遍存在。理論上認為管理者總是有擴張規模獲取個人利益的傾向,那麼讓管理者持股或認購較大股份,自己監督自己,就應該是一種外部監督成本太高時的好機制,但在國有公司中,管理者即使擁有股份,也很難起到這個作用。當所有權比較集中時,外部投資者有很強的激勵去收集信息和監督管理者,從而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搭便車現象(國有股權集中並沒有這個效果)。但集中的股權改變了公司的委託代理狀況,不可能徹底消除代理問題。因為,首先,機構持股本身帶來新一級的代理問題;其次,由於得不到監督所帶來的全部收益,大股東不可能盡全力監督,相反,他可以通過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缺乏對中小投資者有效保護的大股東(機構持股、大股東)治理也可能不是最優的。從理論上講,董事會對於公司的治理很重要,但董事會的效率值得懷疑,因為執行董事本身就是管理者,指望執行董事監督管理者是困難的,而外部非執行董事也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來更好地監督管理者。在國有公司中,董事會究竟有多少動力和能力激勵約束和監督管理者,更讓人懷疑。
可見,通常意義上的上述4種內部治理選擇機制的共同點在於,即使公司的管理績效大幅提高,監督者(或自我監督者)也只能得到收益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需要一種更低成本、更強約束力的機制。管理者市場和控制權市場被認為是對管理者進行控制約束的有效外部機制,但它依賴於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我國來講,這兩個市場剛剛發展,所起作用極其有限。
對管理者進行約束的另一個重要機制是公司的資本結構,特別是公司債務的選擇。從控制權角度看,債務的實質是債權人施行控制權的能力,而債權則表現為一種相機控制權。當公司破壞債務合同條款或無法到期償還債務,債權人將行使其法律權力,以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投入的資本。債權人的清算或破產威脅將約束管理者以擴張規模和獲取個人利益為目的的投資行為,同時也迫使所有者加強對管理者的監督和激勵,必要時替換現任管理者。債務作為這樣一種約束工具是以合理的破產機制為前提的。當銀行為最大債權人時,起到控制權相機轉化的條件是:第一,其本身貸款結構要合理,否則破產會暴露其財務狀況,銀行會陷入債權人消極狀態,即公司(特別是清算價值很低的公司)到期不償還貸款,銀行也不會令企業破產;第二,銀行的貸款資本的配置不應受政策干預,否則銀行就沒有動力去監督企業,債權機制將失去作用。銀行只有有能力和動力監督公司的狀況,才能發揮其債權人作用。可見,我國銀行體系改革對企業資本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性。
現實中,以股權分散和銀行持股為代表的兩種治理模式在公司運營中都遇到了問題,美國的公司改革與日本的主銀行體制的改革說明了二者有融合趨同的傾向。美國學者Anup通過對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及其相互影響的實證研究,認為機制的選擇具有可替代性和相互依賴性,過分強調單一機制將不利於企業價值最大化。但是所有機制都幾乎不起作用,將會使管理者控制權非常大,公司資本結構必然會惡化。

四、債務機制、管理者激勵與優化資本結構

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說明,某種形式的所有權集中和對中小投資者的法律保護、較強的債務機制應該是一個好的治理結構的基本特徵。由於債務更多地是作為一種事前約束機制來起作用,為了減少管理者事後消極的可能性,應該在發展競爭性的資本市場和管理者市場的基礎上,給予管理者直接的報酬激勵和適當的產權激勵,如分配給其部分股權、股票和期權等,同時應該根據其控制權收益的大小,確定可信的管理者替換機制。我們的現狀是,國有股份在國有公司中仍佔有很高比例,初始委託人虛置的國有股份,即使股權集中,也沒有監督的動力,相反政府官員作為代理人可能與管理者合謀,同時機構投資者與中小投資者還弱小,因此依靠實際股東監督管理者的模式只能收到有限的效果;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剛剛發展,控制權市場對公司治理的作用近期內也很有限;銀行作為最大債權人還沒有能力和動力起到相機控制權的轉移作用(其中一個原因是破產機制仍是有限的),其承諾不可信,無論對管理者的選擇還是對管理者的報酬還不具有市場競爭特徵。從而使得管理者有效控制權很大,內部人控制問題比較嚴重。因此,國有企業實際上仍然不存在優化資本結構的治理機制。可見,為了激勵管理者投資擴張並限制和約束其無效擴張,保證投資擴張的效率,應該發展兩個市場,既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又塑造真正的、持有較大比例股份的大股東或機構股東,同時必須加強債務約束機制和管理者激勵機制構建。
筆者認為,伴隨銀行金融系統的改革,債務機制和管理者激勵將首先對治理結構重構與資本結構優化起到積極作用。按照委託代理理論及自由現金流量理論,管理者有追求規模、擴大投資的傾向,投資決策總體上可能是次優的。而投資項目的收益直接影響著公司的資本結構,從而使得管理者的投資激勵與資本結構有非常強的相關關系。所以為了優化資本結構,需要限制管理者侵害其他投資者利益的能力。通過有效的所有權結構改革以增強對管理者的監督和激勵,以滿足其在遵守公司法前提下的個人參與約束效用最大化,通過債務來約束管理者未來可獲取的現金流,從而約束管理者損害企業價值、追逐個人利益的擴張行為,這是資本結構優化的主要途徑。由於我國股權融資的成本低,股權融資並不影響經理人對公司的控制權,反而增加了經理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與之相比,債務融資可能是一種更強的約束。債務融資應該被充分考慮,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控制公司自由現金流、約束經理人尋租與過度投資等行為的作用。經營的持續性,以及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決定了公司的資本結構應該是動態變化的,在上述合理機制的作用下,資本結構優化應該表現為公司的自主優化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簡單地調整債務比率並不能解決資本結構優化中的根本問題。

參考文獻:
[1]余志宏,段紅濤.資本結構、契約理論與上市公司治理[J].經濟評論,2003,(3).
[2]張宗新.融資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基於契約理論的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3).
[3]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4]陳耿,周軍,等.債權融資結構與公司治理:理論與實證分析[J].財貿研究,2003,(2).
[5]鄭志剛.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公司治理機制的整合[J].經濟研究,2004,(2).
[6] 汪輝.上市公司債務融資、公司治理與市場價值[J].經濟研究,2003,(8).

熱點內容
股票交易的印花稅收入的 發布:2024-11-05 13:35:43 瀏覽:656
股票賬戶開立資金賬戶嗎 發布:2024-11-05 13:24:00 瀏覽:484
股票總額啥意思 發布:2024-11-05 13:19:31 瀏覽:407
新三板開戶門檻500萬 發布:2024-11-05 13:12:40 瀏覽:773
拆遷服務合同印花稅 發布:2024-11-05 13:11:52 瀏覽:188
手機股票在線開戶 發布:2024-11-05 13:02:47 瀏覽:572
河北省供水合同印花稅 發布:2024-11-05 13:01:46 瀏覽:130
低市盈率著名中葯股 發布:2024-11-05 12:40:49 瀏覽:354
酒壺里倒出來的牛市 發布:2024-11-05 12:24:43 瀏覽:518
光大證券股票賬戶如何開通創業板 發布:2024-11-05 12:17:24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