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股票分析論文
㈠ 金融行業的論文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發達國家大多已經完成了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型,而金融業的發達程度直接體現了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金融行業的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行業的論文篇1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
摘要:銀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銀行主要收入來源就是信貸業務,信貸資產占總資產的百分之七十。信貸業務雖然收益大,但同時也伴隨著較大的信貸風險。信貸風險管理是銀行經營管理中的核心內容,對銀行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開展商業信貸的主力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加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對於促進金融環境穩定,保障金融業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將針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展開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信貸風險;商業銀行;風險控制
引言:
自我國商業銀行誕生以來,就伴隨著較高的信貸風險,商業銀行發展初期並不注重風險管理,不良貸款率達到百分之三十四左右,不良貸款余額高達六千九百億。雖然從統計數據來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近幾年裡正在逐漸下降,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現狀仍令人堪憂。信貸風險十分不利於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不僅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損失,更對金融系統造成了沖擊,影響了金融市場秩序。目前我國大多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方面比較薄弱,仍沿襲著老思路、老方式,控制有效性較差。我國商業銀行想要持續發展下去,必須加強信貸風險控制,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水平。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基本情況
商業銀行是以營利為目的,以多種金融負債籌集資金,多種金融資產為經營對象,具有信用創造功能的金融機構,主要業務集中在經營存款和信貸業務。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幫助企業解決了融資問題,推動了社會經濟流動,擔負著調節經濟、信用創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務等職能,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我國金融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信貸風險一種制約著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截止二零一三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已經達到四千九百二十九億元,同比上升六百四十七億元。信貸風險影響因素較多,具有一定突發性和復雜性,但其深層次原因則在於經濟活動中交易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借貸企業為了自身利益,騙取貸款,故意隱瞞事實向商業銀行提供虛假財務報表、偽造會計信息,製造虛利潤[1]。信貸風險總體上可劃分為:非市場性風險和市場性風險兩大類。非市場性風險指的是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所引起。市場性風險由借款人所引起。信貸風險主要特徵是:隱蔽性、擴散性、客觀性。只有做好信貸風險控制,才能把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降到最低,減少不良貸款,提高利潤,加強信貸風險控制勢在必行。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現狀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信貸風險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處處存在風險,若不能進行有效控制,必然給商業銀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但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方面普遍存在問題,信貸風險控制現狀十分不理想,雖然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經過多年改進和完善,但信貸風險控制能力仍十分低下[2]。從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發布的數據來看,二零一一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雖處於下降狀態,但損失類不良貸款卻在持續增加。二零一一年,我國商業銀行損失類貸款數額達到六百五十八點六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四點三。二零一二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加二百零一億元。目前大多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中缺乏風險評估體系,且風險控製程序規范,並不能很好的發揮信貸風險控制職能。信貸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主要收入來源,信貸資產安全直接關系著商業銀行生死存亡,做好信貸風險控制至關重要。想要降低信貸風險,保障銀行利潤。商業銀行應針對當前信貸風險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加強信貸風險控制,提高控制水平,把信貸風險降到最低。
三、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的思路
信貸風險是銀行需要承受的主要風險,對於銀行而言做好信貸風險控制非常重要。信貸風險控制是遏制不良貸款,提高利潤,保障貸款資產安全的主要手段。我國商業銀行想要持續發展下去,必須做好信貸風險控制。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的思路:
(一)建立科學信貸風險評估體系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學的信貸風險評估體系和標准。由於缺少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導致銀行信貸風險預計不準,造成利益無法回收。加強信貸風險控制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科學的信貸風險評估體系,必須根據信貸風險評估體系對客戶信貸能力進行評估和分析,建立信貸評估模型,通過評估結果確定客戶最大承貸能力,判斷信貸規模以及回報率與風險比例,從而把信貸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內。評估體系建立時應全面考慮,把市場環境、道德風險、非市場風險都考慮在內,保障評估體系科學性,進而使信貸風險控制職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二)建立規范信貸風險控製程序
想要保障信貸風險控制有效性,提高控制水平,必須規范信貸風險控製程序,若信貸風險控製程序存在問題,便很難發揮出信貸風險控制職能。因此,商業銀行必須要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信貸審批機制和信貸風險控製程序,從而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識別度、防範能力。放款前必須要等到風險評估報告和客戶信用評估報告結果,嚴格按照要求辦理業務[3]。業務辦理時要強化過程監督和審批,建立審批檔案,做到有據可依有證可查。
(三)建立信貸風險預警機制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存在信貸風險不可避免,只能通過有效控制手段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想要有效降低信貸風險,必須要做好事前預警,建立信貸風險預警機制,提高商業銀行內部信貸風險敏感度,增強商業銀行自身風險預警能力,進行動態信貸風險管理,讓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參與到信貸風險控制中,將信貸風險控制意識滲透到員工主觀能動層面,使業務人員能夠具備較強的信貸風險判讀能力、睿智的市場分析能力、敏銳的市場觀察能力,以提高信貸資產質量,保障信貸資產安全,實現對信貸風險進行事前預警,從根本上降低信貸風險發生可能。
結束語:
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信貸資產質量直接關系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方向。做好信貸風險控制對商業銀行經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只有通過有效的信貸風險控制,才能將信貸風險將到最低,保障信貸資產安全。
參考文獻:
[1]郭永安.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度量及控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4,11(11):119-124.
[2]沈全芳.宏觀經濟不確定下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10(14):132-136.
[3]熊瑤.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法律防範研究[D].湘潭大學,2014,12(07):120-126.
>>>下頁帶來更多的金融行業的論文
㈡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正面臨著巨大變革,相對於社會進步的其他方面而言,中國金融業發展制約了整個經濟的進步。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篇1
淺談中國金融監管問題分析
一、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監管主要新動向
金融監管對金融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是至關重要的,2007年以來的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尤其說明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產品的創新需要合理有序的金融監管。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為了應對這次百年難遇的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各個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世界性組織都出台了新的監管政策。回顧一下,可以發現,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監管主要有一下幾個新動向。
(一)強調以宏觀審慎的態度來監管控制系統性風險
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產生以前,西方主要國家的金融監管理念過於注重微觀審慎監管,而對宏觀審慎監管重視不夠。過於注重微觀審慎監管的直接後果就是不能有效應對金融市場的新變化,不能有效應對不同市場、不同機構之間的風險蔓延。隨著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改革方案不約而同地提出,設立獨立的宏觀審慎監管機構或者增強現有機構的宏觀審慎監管職能,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二)金融監管從順周期監管向反周期監管轉移
國際社會認為,金融監管的順周期性使得金融監管難以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預警和防範金融危機的發生和擴散,而缺乏反周期緩沖措施則放大了危機的破壞作用。因此,開展逆周期監管,平滑順周期效應造成的市場波動,成為新一輪金融監管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關注資本制度的順周期特徵,到逐步引入反周期機制和相應的工具,完善反周期監管措施以提高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能力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自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巴塞爾委員會先後發表了三個重要的監管指南,都與調整金融監管從順周期監管向反周期監管轉移有關。
(三)擴大監管范圍,減少監管豁免,強調全員監管
為降低監管豁免對金融危機的深度和規模的影響,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已就加強金融監管、擴大金融監管范圍達成了共識。美國政府認為,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風險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監管。因此,應將監管范圍擴大到所有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企業,除銀行控股公司外,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也將被納入美聯儲的監管范圍。而歐盟則認為,混業經營的銀行體系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自我膨脹,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承擔主要責任,必須強化對所有金融機構的監管。
(四)改革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成為共識
從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改革來看,在2009年4月舉行的G20倫敦峰會上,與會成員國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將金融穩定論壇擴展為金融穩定委員會,並賦予後者更強的制度基礎以及促進金融穩定的更寬泛職能。同時國際國幣基金組織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個以G20為重要平台,以金融穩定委員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主要支柱,以國際證監會組織、巴塞爾委員會、八國集團等為主要輔助的國際監管合作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在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方面,危機爆發以來,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的呼聲高漲。歐盟和美國的改革方案都將金融監管國際合作作為一個重要議題加以強調,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密切協作成為各國的共識。
二、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的金融監管也慢慢和國際接軌。在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受到的主要沖擊在於外需下滑帶來的出口需求下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我們的金融監管沒有問題,相反,為了履行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金融市場也需要逐步對外開放。在這種背景下,審視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宏觀金融監管框架不完善
雖然我國金融監管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但面對日新月異的金融環境,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調整自己的金融監管體系,何其相比,當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框架顯得不夠完善。首先是宏觀金融監管執行者的定位問題。央行的目標定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的規定是:央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以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但對於銀行、證券和保險的監督又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承擔,這種目標與手段不平衡的現象不利於宏觀監管目標的實現。其次是宏觀金融監管在跨行業維度上的問題。這主要在於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大規模開展混業經營,同時又有很多金融機構經營業務同質化,金融監管體系的變革跟不上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三是宏觀金融監管在跨時間維度上的問題。主要是我國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資本要求缺乏動態性監管和逆周期性監管。
(二)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與金融監管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及一些與金融監管有關的部門規章制度。我國沒有專門的金融監管法,如果將這些零散分布的作為金融監管依據的法律法規統稱為我國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的話,這個體系也具有巨大的缺陷。首先是法律法規覆蓋面不夠廣泛,如私募基金和產業基金,就沒有有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其次一些法律法規條文過於籠統,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另外,金融立法滯後,金融立法沒有能夠很好地結合金融市場的發展,立法缺乏前瞻性。總之,我國有關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
(三)金融監管標准與國際金融監管標准差距較大,協調性不夠
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金融的國際化趨勢尤其明顯。金融的國際化要求金融監管的國際化。為使金融監管更具公平性,讓監管者和被監管者具有同樣的約束,以巴塞爾委員會為代表的一些權威國際組織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監管的指導性文件,這些指導性文件都是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國由於金融業發展起步較晚,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問題也較多,使得我國現在的監管機構對一些發達國家監管部門所不能容忍的問題放寬了監管標准。隨著我國加入WTO時承諾的金融市場逐步開放時間的臨近,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標准,爭取早日和國際金融監管標准接軌,增強國際監管的協調性勢在必行。
三、提升中國金融監管水平的對策建議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世界各國針對在這次危機中發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各自的應對辦法,形成了一系列關於金融監管的最新成果。針對我國當前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一)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體系
危機後各國進行的金融監管改革的核心思想均是加強宏觀監管的審慎性,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是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重新明確央行在金融監管中的定位,擴大央行許可權,以監控系統性風險。盡管央行已經依法具有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能,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缺少一個監測並防範宏觀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專門機構。可以借鑒美國擴大美聯儲許可權的做法,擴大央行許可權,賦予央行識別、監控、預警整個金融體系風險的職能。其次,強化逆周期金融監管和動態性金融監管。2010年1月13日,銀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這是強化逆周期金融監管的一個很好的嘗試。而為了強化動態性金融監管,我國可逐步全面採取動態撥備的制度。
(二)完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強有力的監管體制必須依靠完善的法律體系,《巴塞爾核心原則》明確指出,適當的金融監管法律框架是必要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公共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法律框架體系。針對缺乏監管的監管對象出台專門的法律法規,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將現行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進行整合,形成金融監管法律框架體系。其次,要加快制訂有關法律的具體實施細則。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只有實施細則明確了,金融監管才能落到實處。同時,在建立健全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時,必須提高我國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和適用性。
(三)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我國金融監管的監管主體多,並且金融監管的協調性較差,這會在金融監管的工作中形成監管真空,必須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首先,健全“一行三會”聯席會議和磋商機制,進行漸進式的金融監管改革。我國目前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合作上,而不是重新建立一個“大一統”的金融監管主體。其次,擴大金融監管協調的主體。借鑒西方國家建立有效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經驗,我國可以成立一個體制健全的金融監管協調組織。該組織除包括“一行三會”外,還應包括行業自律組織。同時,我們還必須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標准,和國際接軌,努力按國際金融監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8-261.
[2]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01).
[3]高山.金融創新、金融風險與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02).
[4]王自力.金融危機後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中國的對策[J].銀行家論壇,2009(09).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篇2
金融衍生品組合分析
摘要: 本文以外匯期權為例對隱性市場和顯性市場的關系從理論及實例兩方面進行分析,同時詳細闡明衍生品組合的優勢。本研究對我國現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今人民幣持續升值,外匯市場避險快速發展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外匯期權;隱性市場;顯性市場;外匯避險
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還處於初步的階段。來自於監管制度不健全的外部因素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尚未成熟的內在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效率低下,我們常常無法在目前的已有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找到符合我們投資或避險目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金融衍生產品的本質就是金融市場中各類基礎產品的組合,因此我們可以靈活利用現有的金融產品的市場進行組合來達到第三類市場的目的。此類組合的原理就在於,在兩個顯性市場的組合中,往往隱含著第三個市場,而這個隱性市場就是我們進行市場組合的目的。接下來,我們主要以外匯期權為例,闡述期權市場,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之間的組合關系。
一、外匯期權概念的界定
外匯期權(Foreign Exchange Option),又被稱為貨幣期權(Currency Option),是指此金融衍生產品的買方有權利在合同規定日或者之前以合同的執行價格買或賣出合同相應金額的外匯資產的權利1。一般而言,在市場對期權持有者有利時,期權持有者會行使權利,即買入或者賣出合同中的此項外匯資產;在市場對期權持有者不利時,期權持有者則會放棄行使該期權的權利。期權賣方收取期權費,若買方決定行使該權利,則買方有義務賣出(或買入)期權買方買入(或賣出)的該種外匯資產。
外匯期權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外匯期權為美式期權,由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承辦,共有五個幣種,德國馬克、英鎊、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日元。隨著國際貿易活動的頻繁以及金融市場匯率的波動,出於外匯避險的考慮,外匯期權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基於對外匯期權的分析,我們來看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的關系。
顯性市場就是指人們出於投資的目的而進行實際交易的市場,例如在投資股票時所涉及的股票市場,在進行外幣兌換時所涉及到的外匯市場等。隱性市場是指我們在投資中並未實際發生交易的市場,卻在同時投資於兩個市場時所隱含的第三類市場,例如我們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借貸同時在現貨市場進行交易,在這兩項交易中所涉及的貨幣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隱含著另外一類市場――期貨市場。這樣在我們對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含義明確的基礎上,具體利用外匯期權進行進一步的市場組合分析。
二、市場組合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即為各類金融基礎產品組合而設計出的相關產品,因此其定價方式以響應的基礎產品的定價為依據。在此,我們首先從理論模型出發來進行分析。 Feiger和Jacquillat對外匯期權債券的研究中發現,在期權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債券市場中存在這樣一種關系:
其中,P為在時間T 時支付$1或£p的債券的價格;
B在時間T 時支付$1的零息債券的價格;
c為在時間T 時以1/p的美元價格購買£1的歐式買入期權的價格。
等式的左邊代表雙貨幣外匯期權債券,等式的右邊表示單一貨幣債券與外幣期權兩者的組合。通過這個等式我們看出,如果我們投資一個雙貨幣的外匯期權債券就相當於同時購買普通債權與外匯期權。Feiger和Jacquillat的研究雖然沒有得出一個精確的外匯期權定價公式,但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仍舊為我們研究外匯期權市場提供參考,結合我們所熟知的經濟理論及現象我們可以利用外匯期權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三者中的任意兩個市場創造出第三個市場。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兩個顯性市場即已知市場的運作來達到並未實際存在的隱性市場的作用。
為了更加直觀的表明期權市場,債券市場以及外匯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如果一人在歐洲債券市場(Eurobond Market)買入一家英國公司所發行的、在時間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債券,此債券的美元年利率為r%。在債券到期後,此人既可以選擇持有這部分美元,也可以選擇按照時間t時的匯率x $/將債券到期所得到的美元收益兌換成英鎊。倘若,即期匯率為y $/£,且y高於時間t時的匯率x,即遠期匯率高於即期匯率,那麼顯然此人在債券到期日選擇收入英鎊比收入美元的獲利要大。具體做法為,此人在預計時間t時的英鎊收為[SX(]A[]x[SX)],於是他在即期外匯市場按([SX(]A[]x[SX)])×y的價格賣出英鎊,由於遠期匯率大於即期匯率,此人在時間t時的選擇收入英鎊獲利更大。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將此人持有的英國公司所發行的,美元年利率為r%,在時間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歐式債券(Eurobond)看作是價值A美元,票面利率為r%的普通債券與價值為[SX(]A[]x[SX)]英鎊,行權價為x $/£,在時間t到期的買入(看漲)期權的組合。在以上的例子中主要關注的外匯買入期權,及外匯看漲期權,我們知道對匯率的雙方來說,外匯的升值就同時意味著本幣的貶值,因此在證明外匯看漲期權的原理也同樣適用於本幣看跌期權。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的組合達到外匯期權市場的效用。也就說明了利用兩個顯性市場的運作來達到一個隱性市場的可行性。
三、市場組合的優勢
以上對於以期權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債券市場三者為例的金融市場組合分析為我們在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進行避險提供了一種思路,即我們可以利用現在已有的兩個或多個顯性市場組合的投資,達到我們對於目標市場的期望。這樣,雖然此類金融市場並未真實存在,但此類市場已然隱含在兩個顯性市場中得以顯性化。所以,即使目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體系並未健全,只要我們靈活運用現有市場進行交易,完全可以彌補此類不足。
除此之外,市場組合還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優點。
第一,利用市場組合可以有效地節約資源。
新的一類金融市場的建立就意味政府管理部門要出台相應的監管法規、交易制度和程序,投資者要花費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資源分析研究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市場來投資獲利,而各個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等則會根據新型市場的特點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因此,在一個新型金融市場出現,帶來金融市場的多樣化的同時,也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們帶來了進入市場的成本壓力。所以,參與者一旦由於某種原因而終止,則會使之前的投入成為沉澱成本。同時,來自於競爭的壓力會使參與者陷入經典的博弈之中。然而,利用現有的市場的組合來達到同樣效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類問題,並且對現有市場能在風險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幫助。
第二,市場組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
在進行如期貨等標准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來避險時,常常因為合約標准化的限制,只能達到部分避險,無法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利用此類金融衍生品進行完全避險,這樣就導致了風險敞口的存在,若在險資產占的比重較大時,“厚尾”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此時,避險的目的顯然是無法達成的。而利用不同種類金融市場中的工具進行組合的這種思路使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兩種非標准化的金融工具進行組合,在達到此組合中隱含的第三類金融市場的效果的同時,可以避免因第三類金融市場中工具的自身缺陷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三,利用市場組合可以發揮避險優勢。
在以上的兩個優點中,我們主要側重於用兩個金融市場組合的效用復制隱含在組合中的第三個隱性的金融市場。這個思路啟示我們,如果進行反向操作,即在我們已經持有一類金融衍生品的同時,在對應的兩個市場中的投資組合,可以對沖已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的風險。以此文中的外匯期權為例,如果我們持有一份看漲外匯期權,為了對沖其外匯下跌的風險,可以選擇在即期外匯市場賣空,並同時在債券市場進行投資。這樣一來,在外匯下跌時,我們仍然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理論上,在風險中性(risk-neutral)的情況下,此類的對沖後的收益與投資組合的資產價值在貨幣市場上的利率收益保持一致,即為市場利率。因此在第三類金融市場已為顯性市場時,我們可以利用前兩類顯性金融市場組合的方式為風險對沖服務。
第四,市場組合的運用可以促使新的金融工具的產生,推動金融創新。
人們利用市場組合的目的往往是通過這個組合形成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市場,以達到避險或是獲利的目的。這說明,此類市場的需求是存在的。當需求量足夠多時,就會推進此類市場的形成。根據規模經濟理論,此類市場利用率的提高,有助於降低交易費用。此外,市場各類參與者的增加會加快人們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因此,積極利用市場組合對金融創新的發展,新型金融工具的產生就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束語
當前,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劇的形式下,積極靈活運用各類金融市場進行投資、避險已經成為企業等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此同時,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逐漸增加。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在單一期權市場進行組合運作就可以為企業提供避險方式。而市場組合具有靈活性、資源節約等更多方面的優勢表明,如果我們合理選擇兩個或以上市場進行組合,不僅可以成功的避險,還能獲得相應的收益。雖然,市場組合為我們對於避險工具的選擇帶來了多樣化,我們還應看到許多因對市場誤判、工具錯誤選擇等給企業帶來巨大風險的實例。因此在進行市場組合時應謹慎分析,關注各類風險,使市場組合更好地在金融活動中發揮其作用。
猜你喜歡:
1. 金融本科生論文範文
2 有關金融本科畢業論文例文
3. 金融畢業論文範文大全
4. 金融論文範文
5. 金融研究畢業論文範文
㈢ 求一篇關於中國股市行情分析的論文,要有論文的標准格式
論文:論資本市場開放對中國股市的影響論文寫作
[摘要]伴隨著中國經濟市場不斷的對外開放,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股票市場也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的發展起來。股市的發展與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密切相關,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放大,外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越大,對中國的股票市場形成壓力。中國證券如何面對世界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國家經濟晴雨表的股票市場發展就顯得特別的重要起來。本文討論了資本市場開放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對歷史資料文獻加以分析並提出建議。
[關鍵詞]市場經濟資本市場股票市場
一、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的現狀
截至2007年8月9日收盤,滬深股市總市值首度突破21萬億大關,總市值合計為211491億元,而2006年GDP總量為210871億元人民幣,我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首次超越GDP,2007年上半年我國GDP總量為106768億元。
根據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9日收盤,上海證券交易所總市值為163648億元,流通市值46843億元;深圳證券交易所總市值為47817.48億元,流通市值為23989.06億元。到目前為止,瀘深股票賬戶總數已經超過14000萬,占人總總數的10%以上,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我國股票市場發展雖然很快,但股市對民生問題的影響也是顯然的。股票市場有一億四千萬賬戶,也就是說它的漲跌將關繫到一億多個家庭的生活了。
二、資本市場開放度的演變過程
根據我國政府對WTO承諾,我國證券對外開放的內容主要包括: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直接從事B股交易。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特別會員。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我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三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
4.加入後三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合營公司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從事A股的承銷,從事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服務及其它輔助性金融服務,包括信用查詢與分析,投資於有價證券研究、咨詢,公開收購及公司重組等;對所有新批準的證券業務給予國民待遇,允許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
入世以來,隨著證券市場開放承諾的一步步兌現,資本市場改革逐步推進,2002年底,中國證監會頒布並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經過有關方面近半年的周密准備,QFII制度於2003年年中正式啟動。截至2006年12月底,共批准成立7家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共成立24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占成立基金公司數量的42.86%。截至2007年1月31日,68家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取得外資股業務資格。
至此,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領域形成了從加入世貿組織協議框架下的證券業和基金業的開放,到外資直接參與國有產權和非流通股權的並購轉讓市場,再到允許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直接投資A股市場等漸次展開的全方位開放局面,中國資本市場的每一個環節和組成部本基本上都為外資進入建立了政策和制度的通道。資本市場的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國內的難易程度,另一方面是允許進入國內的外國資本的大小.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浪潮也是一種趨勢,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實體也將高度納入到其中,資本市場也將高度開放.隨著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資本對我國的經濟實體也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股票市場上優為明顯。
三、改革開放程度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大大提高,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會導致出口增幅下降、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從而影響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隨之上升,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導致上市公司業績下降和投資者信心下降,最終使證券市場行情下跌。其中,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對外向型上市公司和外貿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影響較大,對其股價的沖擊也最大。
1.金融安全方面的影響。在金融安全方面,股票市場並沒有像外匯市場那麼惹眼。但我們並不應該忽視它在金融安全方面的影響。中國股票市場現在雖然足夠大,國家行政干預強,但明顯存在很多的漏洞,以前,國際資本流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國際金融市場結構比較簡單,國際性的金融投機的形式較為單一。但是,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的自由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結構的復雜化,機構投機者不但可以同時在多個金融市場上進行投機,而且在每個金融市場上還可以同時進行多個金融品種的投機,從而使投機帶有立體的性質,從而使投機手段更加隱蔽和復雜。加入WTO後,國際投機者同樣可以對我國的金融領域進行沖擊,我國在經濟方面的開放越大,沖擊也就可能越大。
但由於最富有投機性的商品是股票和房地產,現代泡沫經濟最典型的表現是因投機而造成的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急劇上升。由於機構投機者一般不介入實物資產的投機,股票市場的泡沫便成為機構投機者掀起投機風潮的理想時機。機構投機者對泰國和東南亞國家發起金融攻擊,與這些國家和地區存在泡沫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2.直接影響了股票市場的發展進度。中國股市將迎來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的時代。股票市場是一種具有共同規律、通行共同語言的投資場所,其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來源於其內在的本性和特有的規律。由於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為地分割為國有股、法人股和個人股,各類股的價格和流通方式又都完全不同,這使得上市公司轉軌不轉制問題日益突出。伴隨中國股票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股市將迎來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的時代;封閉式的股市發展格局即將被打破,中國股市將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迎來逐步開放的時代。十多年來,中國股市(特別是A股市場)是在一種封閉的狀態下運行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QFII制度的啟動,這種封閉的股市發展格局將會被逐步打破,伴隨著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的實現,股票市場的對外開放的領域和步伐將逐步加寬、加快。
3.外資進入方面的影響。2006年,QFII走完了在中國證券市場上三年的試點歷程,迎來了轉折之年。截至2006年12月末,QFII中國A股基金的最新資產規模達到37.72億美元,直逼300億元人民幣。QFII在中國的市場影響力正與它的規模一起與日俱增。
但是,郎咸平指出,中國股市引進QFII的原因是認為他們是做長期投資和基礎研究的,想藉此引進先進的投資理念,可是,其實QFII是比國內莊家還要厲害的莊家,是互相勾結的莊家。
四、結論與建議
2006年以來,中國證券市場規模擴大、交易活躍,其總市值已經位列世界第四。研究表明,至2020年,中國證券市場的總市值會達到650萬億元,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大資本市場。雖然發展迅猛,但中國證券市場仍存在結構失衡、證券產品供應不足等問題,具體如下:
1.我國證券市場目前是股本結構畸形的市場。上市公司一股獨大,公司治理結構急需改善。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並存,使占
總股本三分之一的流通股面對巨大壓力,股價畸高。如果一旦證券市場全面開放,不僅因國內股票缺乏投資價值難以吸引國際證券資本,而且中外市場在股價上的巨大落差,必然導致國內股價大跌。同時,由於我國市場上沒有做空機制,投資者難以避險。
2.我國證券市場尚處於國際化的起步階段。商品、貨幣、資本是資源配置的三個層面。一個國家的開放順序是從貿易開放到
貨幣市場開放,再到資本市場開放。也就是說,在經歷貿易自由化、匯率和利率自由化之後,證券市場才可能實現自由化。如果將開放的時序錯亂,將會潛伏爆發金融危機的巨大風險。目前我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尚處於商品市場國際化接近結束並向貨幣市場國際化轉化階段。短時間內不可能指望利率、匯率、資本項目的自由化來支持證券市場的全面開放。
3.我國證券市場規模還不能有效抵禦市場開放風險。相應的金融資產規模支持相應規模的證券市場開放。面對強大的國際資本,特別是國際資本快速的進出,以我國證券市場現有規模尚不具備抵禦巨大沖擊的能力。
4.人民幣尚未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制約證券市場開放進程。人民幣實現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的進程事關中國證券市場開放進程。在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的情況下證券市場不可能實現全方位開放。
5.我國證券監管體系有待完善。證券市場開放需要更高的監管水平,尤其是監管者對跨國界的交易行為的本質和特徵有很強的評價能力,而且還需要有效、務實的國際合作。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和條件的變化自主地調整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開放進程,最大限度地避免證券市場開放對我國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應當選擇一種漸進式的開放策略。面對中國證券市場目前出現的與國際聯系增強、受外部環境影響加大的情況,我國應盡快建立風險監管和協調機制。
參考文獻:
[1]本傑明·格雷厄姆戴維·多德:證券分析.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
[2]曹鳳歧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3]中國證券業機構:證券市場基礎知識.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㈣ 求一篇對當前中國人壽這支股票的分析論文
實際上你直接去找券商對於中國人壽的分析報告就是對於它最合適的評價了,我找了申銀萬國2010年4月對於中國人壽的下調評級的報告給你,你自己看吧。
------------------------------------------------------------------
中國人壽09年新會計准則下實現凈利潤328.8億元,對應每股收益1.16元,同比增長71.8%,每股凈資產較08年底的6.15元增長21.3%至7.47元,基本符合預期。一年新業務價值177.13億元,同比增長27.2%,基本符合我們28%的預期,略低於市場預期。09年內含價值2852億元,較08年底增長18.8%。
會計准則變更對報表的影響符合預期。中國人壽2009年報是首份公布的按照新會計准則編制的報表,重點關注評估利率的變動,中國人壽重新釐定準備金評估利率假設,較前略有提高。會計估計變更減少2009年壽險責任准備金80.20億元、長期健康險責任准備金0.65億元,增加稅前利潤80.85億元,即從336億元增加24%至417億元。再以08年報表為例,凈資產較調整前上升29%,EPS較調整前增加89%,內含價值報告仍按原標准編制。如我們預料,變更後的A股保險報表更接近此前H股報表數據。
產品結構改善,新業務價值增長27%,略低於市場預期。中國人壽受產品結構調整影響,09年保費增速下降,新准則下已賺保費2750億元,較08年微增3.7%。結構調整效果顯著,2009年首年期交保費占長險首年保費由08年的21.4%提升至25.4%,10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占首年期交保費由2008年同期的38.3%提升至49.7%。09年新業務價值177億元,較08年增長27.2%,基本符合我們28%的預期,略低於市場預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從08年下半年結構調整已經開始從而基數較高,拉低了全年增速。2010年中國人壽將持續結構調整,公司計劃保費增長5%以上,從一季度情況看,公司個險新單保費增速略有放緩,預計10年NBV增速在15%左右。
總投資收益率5.78%,低於我們預期。09年實現總投資收益644億元,總投資收益率為5.78%,略低與預期。中國人壽09年投資資產達11721億元,較08年增長25%,債權型投資由08年的61.43%降低至49.68%,股權型投資由08年的8.01%提升至15.31%,分享了股市上漲收益,2009年可供出售資產浮盈達206億。2010年的投資收益料難超越09年水平,預計總投資收益率5%左右。
採用內含價值分析的公司合理價值為31元,下調評級至「中性」。公司業務增長趨勢和質量良好,目前股價對應2.7倍PEV和26倍新業務倍數,有所低估但幅度不大,股價上漲空間小於其他兩家保險公司,下調評級至中性。
㈤ 金融市場論文範文
一個發達而有效的金融市場不僅可以籌集國家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並能保證資金在各經濟部門之間的有效分配。因而金融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一直受到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金融市場論文,供大家參考。
金融市場論文範文一:剖析我國企業目前融資現狀論文
摘要: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佔gdp的60%以上,而佔用的經濟資源只有20%。如何改變資源配置的不平等,擴大中小企業的融資,完善金融融資渠道和體系建設是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現狀
(一)在內源融資方面,中小企業自有資金不足,自我積累有限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小企業在人創業階段基本上是靠內源融資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這是由於在創業階段,企業的經營規模尚小,產品沿不成熟,且市場風險較大,因此外源融資作為籌資不僅難度大且融資成本高,於是中小企業不得不把內源融資主要通過企業自籌和向關系人借貸兩種形式,自籌通常表現為在流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企業向職工集資;向關系人借貸。兩種方式的利率一般高於同期貸款利率。根據廣東民營企業融資調查問卷以及溫州的實證研究,截2004年末,企業通過內源融資方式在絕大部份中小企業中處於首位。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自有資金不足的現象。以私營企業為例,目前平均每戶注冊資本才80多萬元。在內源融資方面,我國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陷於非常困難的境地,如不能轉向外源融資,別說是進行企業擴張,連維持生產經營都成問題。
[wwW.niuBb.NET](二)在外資融資的直接融資方面,證券市場准入門檻高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很不完善,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通過直接融資渠道來獲得資金,從股權融資來看,作為企業發行股票上市的唯一市場,滬深交易所設置了很高的門檻,絕非一般中小企業能問津。按照《公司法》《證券法》的要求,上市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5000萬元,並要求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且連續贏利。因此,平均每戶注冊資本80多萬元的廣大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資格爭取到上市或發行企業債券的指標。從債券融資看,目前我國企業的債券市場的發展遠落後與股票市場的發展,大企業都難以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融資資金,規模小,信譽等級相對差的中小城市企業就更不用說了。靠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來解決我國眾多中小企業,尤其是非國有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不現實。
(三)在外源融資的間接融資方面,中小企業獲得的資金有限。
在我國中小企業的間接融資渠道中,商業銀行貸款占絕大部分比重。而商業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方面一直存在著種種限制。據統計,目前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僅占銀行信貸總額的8%左右,這與中小企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的1/3、工業增加值的2/3,出口創匯的38%和國家財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極不對稱的。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並非中國所獨有,而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然而,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使得我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具有不同於別國的一些特點。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進行分析:
(一)中小企業尚未建立起現代企
業制度,財務管理和經營管理不規范中小企業大多是以家庭經營、合夥經營等方式發展起來的。許多中小企業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產權單一,企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經營行為短期化,負債多,積累少,投資規模與市場競爭力不足,抗風險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場的淘汰;財務管理和經營化管理不規范。據調查,有80%的中小企業會計報表不真實或沒有會計報表。有的企業甚至有四本帳(銀行、工商、稅務、自己)財務信息失真。此外,由於一些中小企業存在逃避銀行債務,多頭抵押等情況,因而其資信等級不高。由於銀行對其缺乏足夠的信心,為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降低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銀行不願冒險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
(二)中小企業版(創業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作用有限
2004年5月中小企業版在深圳交易所正式啟動。建立中小企業版,可以避免中小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為中小企業創造了直接融資方式,有利於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但是這種發展向中小企業融資的資本市場方案,實際上只能解決部分的高風險、高回報的科技型企業的融資問題。我國今後一段時期內資源稟賦結構的特點都將是資本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豐富,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很難象搞科技型企業那樣成為高收益、高成長的企業。因此,通過資本市場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方案,對這些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三)國有銀行惜貸嚴重
國有銀行惜貸的原因,可以從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的角度來分析。由於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確定性,借款人擁有信息優勢,貸款人很難收集到有關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鑒定這些信息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中小企業大多處於初創期,不僅數量多,規模小、而且單個企業需要資金量少、財務管理透明度差,這就造成中小企業信用水平低。此外大多數中小企業處
於競爭性領域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和淘汰率高,融資風險大,投資回報相對較低。因此,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將可能成為超過其自身承受能力的信貸,而中小企業也不願按銀行的要求提供相關的財務信息。如此一來,銀行的貸款成本和監督成本上升。銀行由於缺乏有關中小企業客戶風險的足夠信息,不能做出適宜的風險評價。此外,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經營透明度和抵押條件
上的差別,以及銀行追求規模效應等原因,大型金融企業通常更願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而不願意為資金需求小的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四)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制度不完善
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組建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各類擔保機構600多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200多億元。我國的擔保體系是以政策性融資擔保為主體、以政府出資為主,民間資本介入很少。政策性擔保機構無需自負盈虧,追求的是社會效益,不符合擔保的高風險性,有可能使擔保規模過大,使擔保變為福利。當銀行考慮到一旦出現代償額過大或集中代償的情況,擔保機構無力代償時,反爾不願意向中小企業貸款。此外,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信貸抵押折扣率過高。一般來說,中小企業規模小,可抵押的物品少,但現行的金融對抵押品的折扣率過高,使的許多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足夠的信貸資金。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一)加強中小企業公司的治理建設我國很多的中小企業還具有明顯的家族特色。用人方面任人唯親,家庭成員占據重要的管理崗位,決策上獨斷專行。這種管理模式不利於中小企業引進優秀的管理人才,不利於提高中小企業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加大了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降低了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導致銀行和投資者不願意向其貸款和投資。
鑒於此,中小企業應走產權主體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公司改造,解決家庭制對其發展的束縛,進行所有權的結構調整,引入優秀的管理人才,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經營風險,這樣才能提高信用水平,增強融資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大力發展互助性擔保制度
充分認識和重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作用,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起多層次,多結構,多種所有制並行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首先,要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信用擔保體系。由各級政府財政出資,設立具有法人資格的獨立擔保機構,實行市場化公開運作,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其次,成立商業性擔保公司。以法人、自然人為主出資,按公司法要求組建,實行商業化運作,以盈利為主要目地。第三,建立互助性擔保機構。由中小企業自願組成,聯合出資,發揮聯保互保作用,不以盈利為目的。互助擔保的優勢來自民間擔保的產權結構、社區性和互助、互督、互保機制。當面另風險時,政策性擔保的通常做法是將風險轉移給政府。而互助性擔保機構承擔的風險最終由會員分擔,容易被潛在的被擔保者接受,擔保審批人於擔保申請人相互了解,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危機;互助性擔保將銀行或政府擔保組織的外部監督轉化為互助性擔保組織內部的相互監督,提高了監督的有效性;處於劣勢的中小企業通過互助性擔保聯系起來,在於銀行談判時能爭取到較有利的條件;互助性擔保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可以為政府與中小企業溝通創造新的渠道,容易獲得政府的支持。為適應今後的發展需要,宜構建以互助性擔保機構為主,政策性擔保機構和商業擔保機構為基礎,以地區和市級,省,國家三級再擔保機構為支撐的結構體系。
(三)轉變國有商業銀行經營觀念和經營方式,改進中小企業融資服務
對於進入成熟期的廣大中小企業來說,最為關注和期盼的莫過於能夠及時獲得銀行貸款。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無論其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如何,銀行信貸融資始終是中小企業的主要來源。
1.調整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強化和健全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信貸機構。商業銀行要打破以企業規模和所有制結構作為貸款的標準的認識誤區,除總行外,一級分行和作為基本核算的二級分行也應盡快分離和設置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機構。
2.修改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標准,建立一套針對成長型中小企業的信用評估體系。應把企業的行業發展,成長預期,管理團隊和科技優勢作為評估的主要因素,並以量化指標體現出來,再結合財務狀況,綜合評估此類企業。
3.從政策上提高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可考慮擴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浮動區間,對於向中小企業貸款比例較高的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實行諸如沖消壞帳和補貼資金等措施,以增強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4.運用金融創新工具,改善信貸融資能力。很多成長型中小企業具有高風險性,對其信貸融資,顯然具有風險。雖說這類企業也會帶來高收益,然而這種高收益並不會增加銀行信貸的利息收入。如果將收益的一部分變為權益融資,不僅可以給銀行獲得中小企業成長帶來的收益,也降低了信貸的整體風險。
(四)大力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
地方性中小機構包括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中小企業債券市場和地方性風險投資公司。現在,我國雖說有五萬多家農村信用社和五千多家城市信用社,但其合作性質已經淡化,成為“准國有商業銀行”,應在對其清理整頓的基礎上,成立商業性中小企業銀行,專門為地方中小企業提供商業性貸款。中小金融機構擁有成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信息優勢;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機構,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小金融機構對地方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逐漸增加,有助於解決存在於中小金融機構於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公務員之家
(五)發展融資租賃業務
這是因為對於中小企業來說,融資租賃具有其他融資方式所沒有的優點:
1.限制條件少,能迅速形成現實的生產力;能使中小企業保持技術及設備的先進性,提高產品競爭力;與發行股票、債券或通過銀行借款等方式相比,受到體制、企業規模、信用等級、負責比例、擔保條件等限制較少。
2.融資風險少,中小企業有權選擇自己最需要的設備,掌握設備及時更新的主動權。由於租賃期內設備的所有權屬於出租人,租賃期滿時,承租人有權選擇歸還或購買,設備過時的風險就由出租人承擔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不善無力交付租金時,出租人只好收回設備。與債務融資下的破產清算相比,融資租賃的財務風險更小。
3.保持中小企業財務的合理性與安全性。一方面,避免了流動資金的一次性過多佔用,增強了中小企業資金的流動性;另一方面,與股權融資相比,租賃融資可以避免對股權的稀釋。
4.能夠產生節稅效應。按照我國稅法的規定,租賃設備的折舊由承租人提取,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含的利息和手續費均可從稅前扣除,從而使承租人得到了減稅的好處。
金融市場論文範文二:金融學畢業論文
內容提要: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應對危機,總結事件過程,反思
《金融學畢業論文範文》正文開始>> 內容提要: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應對危機,總結事件過程,反思經驗教訓,西部金融產業發展應注意信貸過度集中的問題,推進並發揮金融創新的積極作用,鼓勵適度消費,建立嚴格的金融風險評估機制,加強財政金融的監管和立法,促進和保障金融產業穩健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西部地區;教訓汲取;發展思考?
?
??
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風暴,給全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憂慮,尤其是金融業界更是談虎色變。那麼,這場金融危機究竟是如何引發,西部大開發,發展西部金融業從中應當吸取哪些教訓?對此,本文作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及相關問題剖析?
2007年4月,新世紀房貸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次級抵押信貸市場風險危機開始,此後伴隨著美聯儲、歐洲、日本等先後幾次向金融體系注資救市,以及美聯儲利率的不斷下調,這場以雷曼兄弟倒閉為代表的華爾街風暴,逐步已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可劃為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即金融機構向大量信用不良以及低收入群體貸款購房,貸款者不能按時還本付息所引起的問題;二是流動性的危機,即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不能夠及時產生足夠的流動性來應付債權人變現所引發的問題;三是信用危機,即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全面懷疑所造成。探究這場金融危機的發生,如果從體制機制及相關財政金融宏觀管理決策上分析,與美國債務經濟模式和金融機制及金融宏觀管理決策本身存在的問題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美國不勞而獲的經濟方式——債務經濟模式,是一個地道的空殼經濟,培育了美國經濟增長的大氣泡?
眾所周知,債務經濟模式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使世界各國對美元的需求大增,以及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放棄美元貨幣供應量的管制,改用利率作為調控宏觀經濟的貨幣手段的背景之下。即美國不再需要一般性的實業企業,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費品和一般性工業設備外,其他商品都從國際市場購買,並藉此向世界輸出美元。其他國家為了國際貿易結算順利進行,不得不持有相當數量的美元儲備,並購買美國債券或其他所謂安全的美元資產以保證美元儲備保值增值。在這種金融框架下,只要美元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不倒,外國政府就永遠需要美元儲備,美國欠下的債務就永遠不必歸還,並且通脹或美元貶值會自然蠶食掉利息率。據統計,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美國GDP製造業所佔比例不到10%,製造業投資的增長率更少,而服務業在美國GDP中的所佔比例高達80%。按美國著名學者安德森·維金的推算,美國每獲得1美元的GDP,必須藉助5美元以上的新債務。同時隨著國際貿易量增加,美元債務隨之也會增大。正是這種債務經濟模式,既膨脹了美國經濟,也為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即一旦消費信貸迅速膨脹引發次債危機,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都會產生急劇下降或增加,進而引發金融危機。?
(二)金融投資激勵機制失衡,導致金融過度膨脹?
美國金融投資極度膨脹與金融投資激勵機制失衡有極大關系。在債務經濟模式下,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家與職業經理人只有把股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無限擴大,從中才可獲得更多的收益。到2008年中期,美國各類衍生工具的名義金額高達200萬億美元。金融機構杠桿
率高達50~60倍,遠遠超過幾倍、十幾倍的正常水平,加劇了自身財務脆弱性?①。而金融家和職業經理人卻為其自身利益鋌而走險,在證券化分析、系統風險估算甚至毀約概率計算上預測上不斷出現失誤。這種情形加之華爾街金融家們的不良行徑,如各種違規套利,失實的傳銷手段,導致資產證券化的急劇膨脹。而資產證券化一旦過度,必然加長金融交易鏈條,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隨之降低,金融風險也會隨之被空前放大。?
(三)消費信貸金融監管的缺失?
從Y=C+I+NX可知:美國巨額貿易赤字使凈出口NX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為負值。而美國製造業投資增長率不斷減小,2006年僅為2.7%,投資額僅相當於GDP的2.1%,並且金融投資僅能平衡貿易逆差,所以,美國也只有靠增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僅2007年消費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2%。然而現實是從1971年到2007年,美國民眾的絕對收入水平下降,中產階級人數大幅萎縮,並且失業率不斷攀升。為解決這種矛盾,美國政府採取不斷鼓勵消費信貸的措施。即讓原本沒有資格借錢的人借錢消費,讓原本沒有能力買房的人購買住房。而金融監管的缺失,導致金融專家被利益所驅使,經濟學家被公司所利用,最後政府監管成為擺設,風險預警能力喪失,這是形成系統性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評級機制失信?
美國眾多的金融機構貸款出了問題,與金融評級機構嚴重失信分不開。由於金融機構的失信,使很多問題債券、問題銀行長期被評估為“優等”,其中包括美國著名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 (穆迪、標准普爾和惠譽)。失信的評級機制蒙蔽了政府、企業和社會大眾,也不得不使他們去吞下金融危機這個苦果。?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西部金融產業發展應當汲取的經驗和教訓?
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對各國的影響尤其是金融業的影響也正在向縱深發展。危機爆發之初,國際投資大亨索羅斯曾預言:“各國能否有效對付本輪金融危機,關鍵在於各自的政策效力。”面對危機,中國政府出重拳,採取加大投資,刺激消費,給經濟“輸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2008、2009兩年新增投資4萬億人民幣,2009年新增信貸近10萬億人民幣。減稅降費、貼現降息、家電下鄉、汽車補貼,各地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有效地應對這場危機。正如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面對危機“我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②。目前這場危機似乎已近尾聲,但是這場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中央第二個西部大開發規劃即將出台,西部大開發將進一步加速,西部金融產業也面臨難得的機遇,在此背景下西部金融產業發展應當汲取哪些教訓,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一)在宏觀經濟決策上,必須根據國情區情制定產業政策,合理安排金融產業的發展比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