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案例年報分析
㈠ 藍田股份案例分析
審計案例分析期末論文
藍田股份財務造假案例分析
一、案例回顧
藍田股份作為一家從農業為主的綜合性經營企業,自1996年6月上市以來一直保持了業績優良高速成長的特性。1996~2000年,藍田在財務數據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10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被稱作是「中國農業第一股」 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劉姝威在《金融內參》上發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文章稱「藍田股份已經成為一個空殼,已經沒有任何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也沒有收入來源」、「藍田股份完全依靠銀行貸款維持運轉。」文章提示:「為了避免遭受嚴重的壞賬損失,我建議銀行盡快收回對藍田股份的貸款。」她在對藍田的資產結構、現金流情況和償債能力做了詳盡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藍田業績有驚人的虛假成分,公司已經無力歸還20億元貸款。
此文揭露了藍田的造假丑聞,此後藍田貸款資金鏈條斷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董事長保田等1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拘傳接受調查2002年1月23日藍田股份全線跌停,以5.89元收盤。
二、藍田公司簡介
1. 簡介
公司於1992年成立,是一家傳統的農業和食品加工企業為主的綜合性經營加工企業。涉及農副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制葯,餐飲住宿,房屋開發等相關產業。
一直以來是一支公認的老牌優質股。據資料顯示:藍田股份1996年股本為
9696萬股,2000年底擴張到4.46億股,股本擴張了360%;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大幅增長到18.4億元,凈利潤從0.593億元快速增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4.32億元。1996~2000年,藍田在財務數據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10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被稱作是「中國農業第一股」。
2. 大事記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99年10月,證監會處罰公司數項上市違規行為
2001年11月,劉姝威在《金融內參》發表600字短文,此後藍田資金鏈開始斷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董事長保田等1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拘傳接受調查
2002年3月,公司實行特別處理,股票簡稱變更為「ST生態」
2002年5月,因連續3年虧損,暫停上市
三、 審查過程及情況
1. 審查過程及處罰情況
1.1 審查過程
2001年10月26日,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在一份內部刊物上發表文章,呼籲「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引起銀行高層的關注。不久,相關銀行即停止對藍田發放新的貸款。
2001年11月,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出售北京藍田園國際高科技農業有限公司80%股權、出售野藕汁生產線、彩色印鐵制罐生產線及其相關廠房、存貨等資產給中國藍田總公司,並更名為湖北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議案。
2001年12月13日,藍田公司起訴劉氏。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劉下達了《應
訴通知書》,稱「湖北藍田股份公司訴劉姝威侵害名譽權案」將於2002年1月23日開庭,要求劉作為被告出庭。
2002年1月12日,生態農業董事會發布公告,公司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董事長保田、董事總會計師黎洪福、董事會秘書王意玲及7名中層管理人員被公安機關拘傳接受調查。
2002年1月22日,湖北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召開2002年第一次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決議,委託肖純林董事代理行使公司章程賦予的董事長職權,並聘請湖北中正會計師事務所為財務審計機構。
1.2 處罰情況
(1)對公司處以警告並罰款100萬元;
(2)對招股說明書含有虛假內容負有直接責任的公司董事趙琰璋、吳惠昌、王
煥成分別處以警告,並各罰款5萬元。
(3)藍田公司董事會依照法定程序撤銷瞿兆玉公司董事長職務。藍田公司和瞿
兆玉、趙琰璋、吳惠昌、王煥成應自收到本處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將罰款匯交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開戶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城建支行月壇南街分理處,帳號2610044690,由該銀行直接上繳國庫),並將付款憑證復印件送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稽查局執行監督處。
(4)2005年9月19日,農業部財務司原司長、總經濟師孫鶴齡因違紀被開除
黨籍。其具體違紀行為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幫助某股份公司上市後,違反規定,為女兒購買該股份內部職工股獲取巨額非法利益。」
2. 造假情況
2.1 虛構應收賬款數額
藍田股份去年主營業務收入 18.4 億元,而應收賬款僅 857萬元。公司方面稱,由於公司基地地處洪湖市瞿家灣鎮,占公司產品 70%的水產品在養殖基地現場成交,上門提貨的客戶中個體比重大,當地銀行沒有開通全國聯行業務,客戶辦理銀行電匯或銀行匯票結算貨款業務,必須繞道70公里去洪湖市區辦理,故採用
主營業務收入主要靠現金交易完成。稍懂財會知識的人士,勢必對藍田股份
2.2 虛增固定資產
在股票發行申報材料中,偽造有關批復和土地證,虛增公司無形資產1100萬元;偽造三個銀行賬戶1995年12月的銀行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770萬元;將公司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的8370萬股改為6696萬股,虛減總股本,提高每股收益。2000年固定資產占資產百分比高於同業平均值1倍多,在產品占存貨百分比高於同業平均值1倍,在產品絕對值高於同業平均值3倍。僅從固定資產來看,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增長率來看都明顯偏高,藍田自上市以來所有的募集 資金、新增借款和盈利幾乎全部變成了固定資產。而流動比率是0.77速動比 率是0.35,凈營運資金是1.3億,這暴露出藍田無力償還到期流動負債。
2.3 虛造存貨價值
在藍田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存貨價值從1999年的2.6億增加至2001年的4.4億。除去飲料這一可明確計量部分,該公司另一重要產品——水產養殖,由於在魚塘里,我們無法獲知其實際的品種、數量和重量,20 萬畝水面到底裝了多少魚和其它水產品?沒有人能說清楚,那這一部分的存貨價值如何計算得來?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藍田股份2000年存貨中,在產品占存貨的82%。由於藍田股份的主營產品是農副水產品和飲料。農副水產品和飲料的存貨不容易保存,一旦產品滯銷或存貨腐爛變質,將造成巨大損失,所以其存貨結構是其調查重點。
2.4 利用「資本運營」圈錢
藍田公司上述造假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在資本市場上營造一個公司盈利豐厚,運營蒸蒸日上的局面,從而吸引廣大投資者踴躍購買其股票,聚集資本,達到為少數人牟利的目的。因為在這些少數人眼中,建立這樣一個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個「殼」去資本市場大把圈錢,而不是真正把公司打造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
2.5 虛構收入與利潤
藍田股份2000年主營收入是18億元,2001年上半年是8億元。也就是說,每個月收入是1.5億元,藍田股份增值稅率是13%-17%,營業稅率是5%,可是它一個月只要提4萬元的營業稅和28萬元的增殖稅,這樣的納稅額比一家年收入5000萬元的企業還少,而藍田是18億元,所應繳納稅額大大不符。
此外,藍田股份披露的和藍田總公司的野藕汁結算價格為46.8元/箱(24罐)(其中野蓮汁為46.8元每箱,野藕汁為44.2元每箱)。按照市場上常見的藍田野蓮汁、野藕汁包裝估算,假設每3罐野蓮汁、野藕汁為1公斤(每罐藍田飲料為350ML),大概每公斤飲料藍田股份獲得5.85元的銷售額。按上述的計算,每公斤飲料實現利潤2.42元。如果按照33%的所得稅,藍田股份每公斤飲料實現的
2.42元凈利潤(稅後)至少需要2.42/0.67=3.61元的所得,也就是說藍田股份靠每公斤5.85元的銷售額至少實現了3.61元的利潤,利潤率為61.71%,在競爭激烈的飲料行業能夠實現這種利潤嗎?此外,據有關報道稱,藍田股份在精養魚塘推行高密度魚鴨配套養殖技術,每畝平均產成魚由 350 公斤提高到 1000 公斤,加上養鴨收入,每畝平均收入由 1400 元提高到近萬元,養殖成本降低 20% 。而同樣是在湖北養魚,去年上市的武昌魚在招股說明書中稱,公司 6.5 萬畝魚塘的武昌魚,養殖收入每年五六千萬元,單畝產值不足 1000 元。通過所謂高科技飼養,其公司養殖利潤為同行業的10至20倍,甚至達30倍之高。
3. 審計失敗
3.1 審計師
藍田股份一直是原沈陽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其改制以後的沈陽華倫會計師事務所的忠實客戶。直到2001年度年報審計時沈陽華倫因黎明股份以及其他原因沒有通過2001年度年檢、不能繼續執行證券業務審計時為止。2002年初,藍田股份擬聘請湖北中正會計師事務所為審計師,但因中正所正在協助公安機關審計藍田的財務資料,轉聘武漢眾環會計師事務所。
3.2 審計意見匯總表
1993-1997 沈陽 無保留
1998-2000 沈陽華倫 無保留
2001 武漢眾環 無法表示
2002(中期) 武漢眾環 否定
3.3 審計失敗
1999年中國證監會認定,藍田股份1995年虛增2770萬元銀行存款,以達到虛增資產總額的目的,而原沈陽會計師事務所未能發現和指出,發表了無保留意見。通過武漢眾環會計師事務所2001年度的無法表示意見和2002年中期的否定意見可以發現藍田財務造假的大致輪廓:內部控制失效,多套賬,賬外負債,難以確認的收入和資產,內部交易沒有抵消,可能面臨重大減值的應收款項。
3.4 審計困難
藍田股份大量的交易是通過現金交易進行的,採取了「坐收坐支」的辦法,審計師難以從收款的角度驗證收入的真實性,而對面積達300餘畝的洪湖裡的水產品存貨進行盤點,也極其困難;需要作為重點審計領域的固定資產,不是熟知的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等,而是相當大的部分投入在了水、土改造方面;為審計師確認固定資產的存在性和價值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四、原因分析及建議
1. 原因
1.1 內部原因
1.1.1 經營管理不善、法制觀念淡薄,導致其業績不佳
藍田造假丑聞曝光之前,曾經是中國股市中的一面紅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藍田所謂的高業績均來自於種種虛幻神話和財務包裝。我們知道,光靠造假過日子是不行的。企業要發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於謹慎投資和合法經營。起初,藍田上市時曾經募集了兩個多億的資金,公司高層應該適時實施正確的投資戰略,以引導企業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但是,事與願違,藍田的管理高層並未真正從這方面去考慮問題。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長一言九鼎,擅自將藍田交給了一個不懂業務和素質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確的投資戰略的情形下盲目擴張。而藍田的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層的法制觀念極其淡薄,經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他們在公司業績不佳的困難時期,不是從強化公司管理內涵來著手想辦法、求對策,而是視國家法律法規為兒戲,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製了所謂「金鴨子」、「野蓮汁野藕汁」和「無氧魚」的動人故事,企望靠騙取
貸款來過日子。藍田的公司治理機制失靈,盲目投資、管理不善,致使其主業萎縮,最終誤入歧途,一敗塗地。
1.1.2 會計人員應當恪守職業道德,保持職業操守
從會計的角度而言,其實藍田公司造假不是公司或其他相關部門會計標准和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問題,而是在實際工作中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問題。在藍田公司中會計人員或者屈從上級壓力,或者直接參與造假,根本忘記了作為一名會計人應有的「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此外,在該公司為達到造假的目的沒有建立應有的財會人員管理與獎懲、准入和退出實施機制。
1.2 外部原因
1.2.1對上市公司違法行為的司法介入滯後。
藍田股份1999年被查出上市時存在嚴重的造假行為,涉及偽造有關批復和土地證,虛增公司無形資產,偽造銀行賬戶,以及「壓縮」公司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等違法行為。對此,藍田股份只是被警告並罰款100萬元,瞿兆玉也只是被處以警告並罰款10萬元。記者在本報1999年11月3日刊登的《藍田造假怎麼罰?》一文中指出,「藍田股份造假的數額之大已屬嚴重的經濟犯罪,假若對這種『包裝』行為打擊不力的話,必然還會出現『後繼』者」。孰料「後繼」者竟然是藍田股份的高管,在市場對這家公司極其敏感的背景下,利潤造假仍無休止地繼續。要知道藍田股份上市時存在的多項違法行為,早已經觸犯《刑法》,構成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有關責任人是應該蹲監獄的。就說偽造銀行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770萬元,按《刑法》第177條規定,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藍田股份上市時造假行為涉案數額巨大,對有關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不為過。如果1999年在監管部門給予行政處罰後就把藍田案移送檢察院,司法介入及時有效的話,藍田股份的利潤造假行為不會直至今日才被曝光。可見,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等於姑息養奸,對上市公司違法行為的司法介入不能再姍姍來遲。
1.2.2 控股股東信息披露盲點多。
評價資本市場效率的強弱,信息的有效性是一個重要指標。而藍田股份能夠長期造假未被發現,屢遭輿論質疑都有驚無險,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無法讓中小股東認識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動態掌握控股股東的經營風險,是現行信息披露制度的一大盲點。藍田股份把許多費用因素往中國藍田總公司身上一推,使本該早就暴露的問題得以體面地遮掩。藍田案發說明針對控股股東的信息披露不足,勢必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大打折扣。藍田股份與中國藍田總公司控制的「大藍田」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大藍田」的財務現狀如何?這些都應該在市場上公開披露。而在相關信息不透明之前,誰也說不清楚「大藍田」會給藍田股份帶來多少或有風險,及或有風險是否會導致藍田股份退市、破產。另外,若信息披露更有效,藍田股份幾乎演變成家族企業也不至於到最後才暴露真相。
1.2.3會計職業獨立性缺乏,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不足。
目前企業的會計人員是受聘、受雇於其所在公司的職員,公司老闆對會計人員擁有絕對的領導權和支配權,當會計人員與老闆發生道德沖突時,會計人員則面臨著堅持原則、堅守職業道德就可能被辭退失業的痛苦選擇。此外,本案中藍田的財務會計人員受管理層逼迫,為保住飯碗編造虛假會計信息的行為,反映了會計人員受不良思想和價值觀念等影響,在利益的誘惑下,喪失了職業道德,為了個人私利參與會計作假或貪污舞弊,自身道德素質偏低的現狀。而在外部財會審計上,由於審計人員素質或審計部門受制於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等種種原因也未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或及時披露所發現的問題,其中所暴露的會計師獨立性問題是一世界性難題,要解決也是任重而道遠。
2.建議
2.1加強公司內部控制,建立內部制衡機制。
提高公司管理層對於內部控制的認知度,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此外,完善企業組織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最後,要優化董事會人員結構,改善董事會成員的知識結構,公司重大決策應由董事會投票表決決定。市場競爭是十分激烈的,一家公司如果不及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機制,
強化公司內涵,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2.2 建立以誠信為前提的市場經濟體制。
誠信的經濟市場才能給人民安全感,從而拉動消費,推動這個市場的經濟進步和發展。強化社會強勢集團的誠信教育,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會計人員以及能夠控制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政府官員、中介機構,使得誠信觀念深入人心,杜絕其成為會計舞弊的製造者和幫凶,從根本上扼殺非法經營活動的毒苗。同時,作為地方政府,應該正確處理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避免過多地干預企業行為,以保證其正確的發展方向。
2.3 重視會計人員的誠信道德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要求會計人員要愛崗敬業,依法辦事,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保守商業秘密。改造會計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高會計人員的思想境界,使會計從業人員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教育會計人員應「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注6)樹立「誠信會計」的良好形象。通過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會計人員能以良好的職業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將誠實守信的道德意識轉化成自覺的行動,「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為行動准則,營造良好誠信的社會氛圍。另外會計人員還需要不斷充電,回爐,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加強會計基礎工作,這樣才能確切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提供前提條件。
在任何時候,我們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工作決不能放鬆,尤其是作為證券市場「守護神」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要敢於堅持原則,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以減少審計失當的風險。同時,各會計師事務所應該不斷健全其質量控制機制,不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和道德水準,以保證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運行。
2.4 不斷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
經濟的活動的復雜性對相關的法律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障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根本。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是建立誠信的金融市場的前提。只有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加大處罰和執行力度,提高公司財務造假成本,增加中介機構違規風險,形成經濟預期公正,才能財務
造假行為的發生。同時加強法制教育,促使會計人員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模式,從而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
2.5 加強社會監督與評價機制,發揮社會力量。
從有關會計誠信現狀來看,加快建立社會信用監督體系,是我國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有一則小故事,頗有意味:一位留學生在國外乘公共汽車逃票,當時並沒有對他罰款,他自以為洋洋得意,誰料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已被記錄在案,雖然學習成績優秀,求職卻遇到障礙。他因小失大,後悔不及。這則故事令人回味,也令人深思„我們是不是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本國現實情況,用規模先進的信息資料庫記錄大量企業與個人的資金往來與商品交易的種種資料,提供客戶查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記錄,在工商注冊、銀行貸款、消費貸款、個人信用卡服務以及人才聘用等,將受到制約。相反,為鼓勵獲得守信等級高的企業將可優先獲得發行股票和銀行貸款等各項優惠條件。用完善的會計信用制度,來制約會計領域中的虛假行為。
總之,企業要發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於謹慎投資和合法經營。而藍田的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層的法制觀念極其淡薄,經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他們在公司業績不佳的困難時期,不是從強化公司管理內涵來著手想辦法、求對策,而是視國家法律法規為兒戲,公然造假,知法犯法。治理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並非可以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場持久戰。藍田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在看不見的角落裡,或許還有更多的舞弊事件。由此可見,提高董事會治理公司水平,維護市場誠信,加強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督審查都是勢在必行的。唯有外部治理體制和市場環境得到重大變革和改善才能讓市場迎來一個真實合法的新局面。
㈡ 財務報表分析案例
(一)華能國際 2001——2003年年報簡表
財務報表各項目分析
以時間距離最近的2003年度的報表數據為分析基礎。
1、資產分析
(1)首先公司資產總額達到530多億,規模很大,比2002年增加了約11%,2002年比2001年約增加2%,這與華能2003年的一系列收購活動有關從中也可以看出企業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其中絕大部分的資產為固定資產,這與該行業的特徵有關:從會計報表附註可以看出固定資產當中發電設施的比重相當高,約占固定資產92.67%。
(2)應收賬款余額較大,卻沒有提取壞賬准備,不符合謹慎性原則。
會計報表附註中說明公司對其他應收款的壞賬准備的記提採用按照其他應收款余額的3%記提,賬齡分析表明占其他應收款42%的部分是屬於兩年以上沒有收回的賬款,根據我國的稅法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兩年以上未收回的應收款項可以作為壞賬損失處理,這部分應收款的可回收性值得懷疑,應此仍然按照3%的比例記提壞賬不太符合公司的資產現狀,2年以上的其他應收款共計87893852元,壞賬准備記提過低。
(3)無形資產為負,報表附註中顯示主要是因為負商譽的緣故,華能國際從其母公司華能集團手中大規模的進行收購電廠的活動,將大量的優質資產納入囊中,華能國際在這些收購活動中收獲頗豐。華能國際1994年10月在紐約上市時止只擁有大連電廠、上安電廠、南通電廠、福州電廠和汕頭燃機電廠這五座電廠,經過9年的發展,華能國際已經通過收購華能集團的電廠,擴大了自己的規模。但由於收購當中的關聯交易的影響,使得華能國際可以低於公允價值的價格收購華能集團的資產,因此而產生了負商譽,這是由於關聯方交易所產生的,因此進行財務報表分析時應該剔除這一因素的影響。
(4)長期投資。我們注意到公司2003年長期股權投資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2003年4月華能收購深能25%的股權以及深圳能源集團和日照發電廠投資收益的增加。
2、 負債與權益分析
華能國際在流動負債方面比2002年底有顯著下降,主要是由於償還了部分到期借款。
華能國際的長期借款主要到期日集中在2004年和2011年以後,在這兩年左右公司的還款壓力較大,需要籌集大量的資金,需要保持較高的流動性,以應付到期債務,這就要求公司對於資金的籌措做好及時的安排。其中將於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有2799487209元,公司現有貨幣資金1957970492元,因此存在一定的還款壓力。
華能國際為在三地上市的公司,在國內發行A股3.5億股,其中向大股東定向配售1億股法人股,這部分股票是以市價向華能國電配售的,雖然《意向書》有這樣一句話:「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已書面承諾按照本次公開發行確定的價格全額認購,該部分股份在國家出台關於國有股和法人股流通的新規定以前,暫不上市流通。」但是考慮到該部分股票的特殊性質,流通的可能性仍然很大。華能國際的這種籌資模式,在1998年3月增發外資股的時候也曾經使用過,在這種模式下,一方面,華能國際向大股東買發電廠,而另一方面,大股東又從華能國際買股票,實際上雙方都沒有付出太大的成本,僅通過這個手法,華能國際就完成了資產重組的任務,同時還能保證大股東的控制地位沒有動搖。
3、 收入與費用分析
(1)華能國際的主要收入來自於通過各個地方或省電力公司為最終用戶生產和輸送電力而收取的扣除增值稅後的電費收入。根據每月月底按照實際上網電量或售電量的記錄在向各電力公司控制與擁有的電網輸電之時發出賬單並確認收入。應此,電價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華能國際的收入情況。隨著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全面鋪開,電價由原來的計劃價格逐步向「廠網分開,競價上網」過渡,電力行業的壟斷地位也將被打破,因此再想獲得壟斷利潤就很難了。國內電力行業目前形成了電監會、五大發電集團和兩大電網的新格局,五大發電集團將原來的國家電力公司的發電資產劃分成了五份,在各個地區平均持有,現在在全國每個地區五大集團所佔有的市場份額均大約在20%左右。華能國際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華能國際的旗艦,通過不斷的收購母公司所屬電廠,增大發電量搶占市場份額,從而形成規模優勢。
(2)由於華能國際屬於外商投資企業,享受國家的優惠稅收政策,因此而帶來的稅收收益約為4億元。
(3)2003比2002年收入和成本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這主要是由於上述收購幾家電廠納入了華能國際的合並范圍所引起的。但是從縱向分析來看,雖然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6%,但主營業務成本增加了25%,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增加了27.34%,管理費用增加了35%,均高於收入的增長率,說明華能國際的成本仍然存在下降空間。
(三)比率分析
財務比率分析表
指標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流動性比率
流動比率 1.01 0.88 1.07
速動比率 0.91 0.77 1
長期償債能力
資產負債率 0.33 0.38 0.42
債務對權益比率 0.26 0.31 0.35
利息保障倍數 12.5 9.09 5.26
運營能力
應收賬款周轉率 9.96 9.91 12.6
存貨周轉率 19.41 13.32 13.97
總資產周轉率 0.46 0.39 0.34
獲利能力
資產收益率(%) 12.71 8.56 9.35
權益回報率(%) 15.87 10.11 12.31
銷售毛利率 28.85 27.83 27.96
銷售凈利率 23.24 21.8 22.99
凈資產收益率 18.56 14 15.71
1.流動性比率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公司2001-2003流動比率先降後升,但與絕對標准2:1有很大差距與行業平均水平約1.35左右也有差距,值得警惕,特別是2004年是華能還款的一個小高峰,到期的借款比較多,必須要預先做好准備。公司速動比率與流動比率發展趨勢相似。並且2003年數值0.91接近於1,與行業標准也差不多,表明存貨較少,這與電力行業特徵也有關系。
2.資產管理比率。
(1)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平均存貨。
(2)A 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收入凈額/平均應收賬款。
B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平均收賬期)=360/應收賬款周轉率。
(3)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凈額/平均總資產
公司資產管理比率數值2002年比2001年略有下降,2003年度最高,其中,存貨周轉率2003年度超過行業平均水平,說明管理存貨能力增強,物料流轉加快,庫存不多。應收賬款周轉率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說明資金回收速度快,銷售運行流暢。公司2003年資產總計增長較快,銷售收入凈額增長也很快,所以資產周轉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在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說明公司的資產使用效率 很高,規模的擴張帶來了更高的規模收益,呈現良性發展。
3.負債比率。
(1)資產負債比率(負債比率)=總負債/總資產。
(2)已獲利息倍數=利稅前利潤/利息=(凈利潤+利息+所鍀稅)/利息
(3)長期債務對權益比率=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
公司負債比率逐年降低主要是因為公司成立初期舉借大量貸款和外債進行電廠建設, 隨著電廠相繼投產獲利,逐漸還本付息使公司負債比率降低,也與企業不斷的增資擴股有關系。並且已獲利息倍數指標發展趨勢較好公司有充分能力償還利息及本金。 長期償債能力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優勢,
4.獲利能力比率。
(1)銷售凈利潤率=凈利/銷售收入凈額
(2)銷售毛利率=毛利潤/銷售收入凈額
(3)資產回報率=利稅前利潤/平均總資產
(4)每股收益=權益回報率=(凈利潤-優先股股息)/平均普通股股權
(5)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優先股股息)/平均資產
公司獲利能力指標數值基本上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並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資產收益率有相當大的領先優勢。各項指標顯示在2002年比2001年略有下降,這可能與煤炭等資源的大幅度漲價有關。而2003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這說明公司2003年的並購等一系列舉措獲得了良好效果和收益。
㈢ 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審計情況分析報告
2022年上市公司年報審計全景揭示:質量與風險並存</
2022年的財務報告舞台,5176家上市公司以經審計的年報為底色,展示了審計結果的多元化。其中,5170家披露的年報中,無保留意見佔比高達97.47%,顯示出大部分企業的財務狀況相對穩健。然而,非無保留意見的比例盡管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在2.53%,主要源於財務報表問題和經營風險的交織。
製造業、信息傳輸以及部分服務業,尤其受持續經營能力的挑戰,非無保留意見在此類公司中尤為顯著。審計報告愈發關注「與持續經營相關重大不確定性」,97份報告中提及,占非無保留意見的1.88%。其中,房地產業等行業的上市公司,由於負債和法律糾紛,面臨較高的經營風險。
審計焦點集中在關鍵審計事項上,5131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個報告涉及1.96個事項,收入確認和資產減值成為最常被提及的領域。製造業和信息傳輸業在保留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中佔比高,顯示出這些行業的復雜性和風險性。會計師事務所正在強化監督,以確保會計信息的准確無誤。
令人關注的是,15家上市公司審計案例中,審計意見的調整反映出風險意識的提升。約談後,非無保留意見比例躍升至53.33%,顯示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真實性的重視加深。審計質量的提升,也體現在6家上市公司的退市事件中,其中3家因財務違規和不達標而退市,審計意見在風險識別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內部控制審查的深層洞察</
在內部控制審計方面,3601家上市公司的無保留意見佔比約為97.42%,非無保留意見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投資、資金流動和財務報告等領域。盡管非無保留意見逐年減少,但比率仍保持在1.58%,揭示出內部控制的潛在問題。應收賬款和貨幣資金佔用等環節的風險尤其引人關注,顯示出公司治理和管理的提升空間。
在審計生態中,新備案會計師事務所的增加並未顯著改變市場集中度,頭部事務所的收費占據主導。盡管審計費用增長,但低價競爭和信息披露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需要政策引導和監管加強。
政策建議:強化監管,提升審計質量</
- 強化內部監督,確保上市公司財務透明,嚴格執行會計准則,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懲罰。
- 提升中介機構的專業素養,強調依法審計,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避免低價競爭影響審計效果。
- 實施更公平的審計費用機制,以保證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和服務質量,防止因收費過低導致審計質量下降。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呼籲,旨在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確保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的公正、准確和可靠,為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