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審計案例分析報告
❶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分析—易見股份
2023年3月1日,證監會宣布了(2023)11號行政處罰決定書,針對易見股份及其相關責任人。
首先,當事人包括易見股份、時任董事長、實際控制人冷天晴、資金結算部負責人胡玉蘋、財務部副經理凡建、副總經理羅志洪、貴州易見供應鏈執行董事單德堂、總經理吳江、副總經理王躍華、董事長任子翔、楊復興等,被認定存在以下違法事實:
(一)2015年至2018年度報告未如實披露實際控制人
易見股份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其控股股東為九天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冷天晴,但公司並未如實披露這一情況。
(二)2015年至2020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
易見股份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存在以下違法行為:
(一)虛增銀行存款、應收票據
易見股份通過偽造銀行回單、虛構銀行承兌匯票背書轉讓記錄及開具沒有真實交易背景的商業承兌匯票入賬等方式,虛增應收票據和銀行存款。
(二)虛增收入及利潤
易見股份通過虛構供應鏈代付款業務、虛假商業保理業務和虛假供應鏈預付款業務,虛增收入和利潤。此外,公司大量開展無商業實質的供應鏈貿易業務,通過體外賬戶支付貿易差、服務費、貼現息等,擴大收入規模,粉飾經營業績。
1.虛構供應鏈代付款業務
易見股份虛構代付款業務,通過私刻公章、偽造合同單據等方式,在2016年至2018年間,持續滾動將資金轉出給九天集團,虛增代付款業務服務費收入和利潤。
2.開展虛假商業保理業務
易見股份通過子公司虛構保理業務,以保理名義滾動轉移資金給九天集團,虛增保理業務收入和利潤。
3.虛構供應鏈預付款業務
易見股份與部分公司虛構供應鏈預付款業務,形成預付賬款余額。
4.開展無商業實質的供應鏈貿易業務
易見股份通過虛構供應鏈貿易業務,虛增收入和利潤,實質上虛增了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
易見股份未按期披露2020年年度報告,被證監會認定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時任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冷天晴決策、組織實施財務造假,是違法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胡玉蘋、凡建、羅志洪、單德堂、吳江、王躍華、任子翔等人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根據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證監會對易見股份及其責任人進行了罰款和警告的處罰。
從財務角度分析,易見股份的財務造假手法包括偽造銀行回單、虛構業務單據、虛構資金流等,涉及金額巨大,手段多樣,嚴重違反了會計准則和信息披露要求。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很難發現這些虛假信息,導致公司財務報告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這不僅違反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義務,也對投資者和市場造成了嚴重損害。
易見股份的財務造假行為涉及了多個年度的財務報告,包括偽造銀行存款和應收票據、虛構供應鏈業務、開展虛假商業保理和供應鏈預付款業務,以及開展無商業實質的供應鏈貿易業務。這些行為不僅違反了會計准則,也嚴重違反了證券法關於信息披露真實、准確、完整的要求。審計公司在審計過程中未能發現這些虛假信息,顯示了內部控制和審計流程的失效。
易見股份的財務造假行為導致了其財務報告的嚴重失真,影響了市場對公司的價值判斷,損害了投資者利益,並最終導致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這一案例警示了企業內部管理、內部控制和審計責任的重要性,以及對財務報告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嚴格要求。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加強財務報告的審計和監管,確保信息披露的准確性和合規性,以維護市場秩序和投資者權益。
❷ 審計案例分析報告範文_審計學案例分析報告
審計案例是從大量的實際審計資料中,將具有代表性的審計事項,按審計全過程編寫成具有典型的審計實例。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審計案例分析 報告 ,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審計案例分析報告篇1
1公司及案例簡介
吉林紫鑫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於1998年5月成立,是一家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葯用動植物種養殖為一體的高科技股份制企業。紫鑫葯業主要從事中成葯的研發、生產、銷售和中葯材 種植 業務,以治療心腦血管、消化系統疾病和骨傷類中成葯為主導品種。
2007年3月2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由於產品規模不大,同時產品缺乏特色,紫鑫葯業一直業績平平,在資本市場也不為投資者所注意。但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由於人參貿易和人參深加工概念炒作,公司業績開始一飛沖天,實現營業收入6.4億,同比增長151%,凈利潤1.73億,同比增長184%。2011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7億元,凈利1.1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6%和325%。紫鑫葯業憑借其驚人業績為眾多券商推薦,股價一路飆升。
但好景不長,由於公司戰績太過輝煌,引來了不少媒體的懷疑,最終《上海證券報》的調查結論揭露了這神話般業績的真實面孔——關聯交易,自買自賣。一時間,紫鑫葯業成為了投資市場惹人非議的焦點,被質疑是“第二個銀廣夏”,而關於它財務造假和審計失敗的一系列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2011年10月19日,紫鑫葯業因涉嫌關聯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最終被證監會立案稽查。 2造假手段分析
2.1關聯交易
紫鑫葯業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內部交易鏈條。人參交易的上、中、下各個環節均被董事長郭春生家族及其關聯方所牢牢把控,上市公司以及大股東可以自由調節紫鑫葯業的營收規模以及利潤分成情況。因此,支撐其業績高增長的背後是巨大的自買自賣和虛假交易。
圖1
(1)虛構下遊客戶
據紫鑫葯業2010年年報,公司營業收入前五名客戶分別為四川平大生物製品有限責任公司、亳州千草葯業飲品廠、吉林正德葯業有限公司、通化立發人參貿易有限公司、通化文博人參貿易有限公司。這五家公司在2010年一共為紫鑫葯業帶來2.3億的營業收入,占紫鑫葯業當年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6%。
但是,根據紫鑫葯業歷年的定期報告,上述公司均未曾被披露。此外,對比2009年年報,紫鑫葯業前五名客戶累計采購金額不足2700萬元,僅占當年營業收入的10%。因此,在業績暴增的2010年,五大客戶的“橫空出世”,其背景顯得頗為“神秘”。
表1 紫鑫葯業09、10年前五名客戶情況
《上海證券報》記者經過調查大量信息後發現,這幾大客戶與紫鑫葯業存在諸多聯系,它們在名稱、注冊時間、地點、注冊資金,甚至聯系電話等信息上都極其相似。而這多家公司也在之後被證實與紫鑫葯業存在密切的關聯關系,紫鑫葯業的董事長郭春生正是將他們關聯到一起的紐帶。
第一大客戶:四川平大生物製品有限責任公司。紫鑫葯業2010年年報顯示,四川平大生物製品有限責任公司是第一大客戶,共采購了7068.58萬元產品,佔全部營收的11%;同時,從應收賬款余額披露情況看,平大生物沒有上榜,說明其7000多萬元采購款應基本全額付清。但截止2010年12月31日,平大生物總資產僅為9716萬元,所有者權益4604萬元,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11萬元,凈利潤279.6萬元,且主營產品為何首烏茶,根本無需購買7000多萬元人參作為原材料。由此看出,平大生物的采購能力與經營情況嚴重不匹配。根據調查,四川平大生物原負責人謝永林已退居二位,該公司已由長春資本名義控股,實際受控於紫鑫葯業,成為了紫鑫葯業的影子公司。
第二大客戶:亳州千草葯業飲片廠。紫鑫葯業2010年年報披露,亳州千草葯業飲片廠是第二大客戶,為其貢獻營業收入6890.6萬元,占紫鑫葯業當年總營業收入的10.73%。《上海證券報》記者多方調查核實後發現,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竟然是紫鑫葯業的全資子公司吉林草還丹葯業有限公司,換言之,亳州千草葯業飲片廠實際上是被紫鑫葯業隱匿的孫公司。
第三大客戶:吉林正德葯業。作為紫鑫葯業第三大客戶的吉林正德葯業在2010年為紫鑫葯業貢獻了6113萬的營業收入。該公司前身為“延邊格潤日化用品有限公司”,設立時股東是吉林紫鑫圖們葯業和日本:成立之初,其董事長和法人代表為仲維光,是紫鑫葯業股東,與其董事長郭春生為表兄弟關系,後變更為郭春林,與郭春生同一家族;此外,延邊格潤日化董事崔正哲和總經理孫培剛均來自吉林紫鑫圖們葯業公司,副總經理、董事郭學偉則來自紫鑫葯業大股東敦化市康平投資。由此可見,吉林正德葯業當時的實際控制人正是郭春生。
表2 紫鑫葯業10年前三大客戶具體情況
文博人參貿易有限公司(第五大客戶)等多家客戶公司的注冊時間、地點、注冊資本和員工人數都與紫鑫葯業有著驚人相似。
(2)虛構上游供應商
紫鑫葯業的上遊客戶——“延邊嘉益”、“延邊耀宇”、“延邊欣鑫”、“延邊勁輝”的成立時間、經營范圍、公司住所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均成立於2010年,經營范圍同為“人參及人參粗加工”,最初的住所也均在延邊州新興工業集中區,最終控制方均為郭春生。這些公司的注冊、變更、高管、股東等信息中都很難忽略紫鑫葯業及其關聯方的影子,但這些並未在紫鑫葯業的年報中充分披露。
(3)關聯交易方式小結
紫鑫葯業通過注冊空殼公司、進行隱蔽的關聯交易虛構業績,實質為進行體內自買自賣。
參照紫鑫葯業2010年年報,公司去年曾提前預付延邊嘉益、延邊耀宇、延邊欣鑫、延邊勁輝合計高達2億元的采購款,由於上述四公司與通化系公司均由同一集團控制,那麼其在收到上述款項後即可將錢款通過各種 渠道 轉至通化系公司,再由通化系公司收購紫鑫葯業人參產品,相關款項就再度流入由郭春生掌控的紫鑫葯業,一條完整的內部交易鏈條就此形成。由於上、中、下游均為郭氏家族控制,那麼紫鑫葯業便可自由調節營收規模乃至盈利大小。
圖2
2.2虛增利潤
(1)凈利潤和營業收入變動趨勢不一致
表3 紫鑫葯業歷年營業收入、凈利潤表
圖3
從表3和圖3可以看出,紫鑫葯業2008年、2009年的業績一直處於不溫不
火的態勢,凈利潤大多在五六千萬左右徘徊。2010 年實現營業收入6.4億元,同比增長151%,實現凈利1.73億元,同比大增184%。2011年紫鑫葯業的財務數據更為異常,實現營業收入9.3億元,凈利潤2.1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4.39%和125.48%。紫鑫葯業進入人參行業不足一年,但利潤卻是原來人參兩大巨頭的利潤之和,如此異常的增長令人猜疑。
並且,在2008年至2011年這四年間,公司凈利潤是穩中上升,而2011年
的營業收入較之08、09年的增長速度卻可以說是飛速的(11年營業收入約為09年的3.6倍)。可見,紫鑫葯業凈利潤和營業收入的變動趨勢並非一致。
(2)高估賒銷收入,低估銷售成本
表4 紫鑫葯業相關財務數據變動表
由凈流入變為凈流出。2009~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紫鑫葯業經營活動產生的
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280.71萬元、-21541.82萬元、-55872.12萬元和-9887.25萬元。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應收賬款和存貨的畸高。2009~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賬款分別為13443.25萬元、14823.35萬元、58578.22萬元和56029.83萬元;存貨分別為3048.61萬元、17304.10萬元、85094.26萬元和88031.14萬元。
由此可見,紫鑫葯業2010、2011年度、2012年上半年的凈利潤為正,而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負,導致賺了利潤卻虧了現金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應收賬款和存貨大幅度增加,存在高估賒銷收入而低估銷售成本的可能性。
綜上可以看出,紫鑫葯業的凈利潤和營業收入的變動趨勢並非一致,而它利潤、現金流量和應收賬款、存貨等科目也存在嚴重不符,因此紫鑫葯業涉嫌虛增利潤。
2.3虛增資產
(1)加工基地設立
根據紫鑫葯業披露,2010年在資本市場融資10億,6.2億投資用於采購加工人參原料,在吉林省人參主要產區建立了四個加工基地。公司沒有披露這些土地是否適合種植人參,如果不適合,那就很可能是公司把資金放入個人口袋的一個“出口”。
(2)野山參采購
此外,中准會計師事務所的2011年審計報告也指出:“報告期內紫鑫葯業購入野山參8299.75克,財務報表列報金額13643.9萬元,其中9143.9萬元的野山參未取得采購發票,該部分存貨占期末資產總額的3.28%。由於此部分野山參未獲取合規入賬憑證,加之野山參貨品的特殊性,目前尚未形成公開的、令人信服的市場交易報價體系,亦無價值認定權威機構或部門,因此我們無法判定公司對該等存貨認定的恰當性。”按照紫鑫葯業財報列報的采購數量和金額,該公司采購的野山參均價為16439元/克,而據全國最大的山參交易市場吉林省集安市清河人參交易市場提供的信息,經過國家參茸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鑒定過的一等野山參成交價基本為30年左右的1000元/克,40年左右的2000元/克,50年左右的3000元/克,60年左右的5000元/克,70年的6000元/克,80年的8000元/克,90年的1萬元/克。而在清河人參交易市場上交易的普遍為10-40年的野山參,80-90年的野山參基本處於“無價無市”的狀況。因此,紫鑫葯業能一下子購進8000多克如此昂貴而稀有的野山參,還未取得合規的發票,除了其定價不公允的可能性外,唯一的解釋就是紫鑫葯業通過虛增資產進行財務舞弊。
2.4操縱股價
根據《上海證券報》的調查,紫鑫葯業上下游大客戶多數與紫鑫葯業間存在密切關聯,紫鑫葯業及其董事長用體內循環的自買自賣實現了凈利潤的虛假高漲,由此拉動了股價攀升,在2010至2011年的股價累計漲幅超過200%。
在此之間,紫鑫葯業成功在高股價基礎上完成定向增發,融資10億元。2010年底,紫鑫葯業以每股20.05元的發行價格,向吉林長白山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興業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百年化妝護理品有限公司、天津矽谷天堂鯤鵬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自然人楊錄軍共增發了近5億股票。2011年5月23日,紫鑫葯業實施每10股送股10股,他們的持股成本降低一半,為每股10.025元。到2011年12月29日,上述投資者持股解禁。隨著股票解禁,上述機構進行了清倉或大幅減倉。其中,興業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全部清空,天津矽谷天堂減持了1300萬股,僅餘300萬股,長白山股權公司賣掉了絕大部分持股,百年化妝護理品公司與自然人楊錄軍也相應進行了出售。據紫鑫葯業一位高管表示,這些機構基本上都在高位出貨,減去持股成本,投資收益率在30%左右。
俗話說:蒼蠅不盯沒縫的雞蛋。如果沒有上市公司的緊密配合和公司一些高管人員的別有用心,操縱市場者在二級市場上將寸步難行;而上市公司也唯有業績造假騙取增發或操縱股價賺取差價才能獲利。因此,紫鑫葯業為了一己私利,與這些操縱市場的機構相互配合:機構要利潤就包裝利潤,利用其上下游關聯公司自買自賣,虛增利潤;機構要出局時就炮製題材;甚至即使公司本身未來的經營能力不容樂觀也不遺餘力地高比例地送股或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正是由於紫鑫葯業與這些機構結成了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利益共同體,才使得紫鑫葯業利用業績造假和內幕交易等行為操縱股價。
3造假原因分析
3.1外部原因分析
(1)職業懷疑態度缺失,風險評估能力不足
職業懷疑態度意味著審計人員應保持一種質疑的精神,對所獲證據的有效性進行批判性的評估,同時對於責任方提供的記錄或聲明書中相互矛盾或存在疑問的證據保持警惕。紫鑫葯業所聘請的中准會計師事務所簽字注冊會計師在項目審計過程中未保持應有的職業懷疑態度,在審計程序的計劃和實施、審計證據的獲取和審計結論的形成等各方面都存在失誤和不當行為,在初步業務活動、風險評估過程的執行方面存在不足。
(2)審計證據獲取不足
中准會計師事務所簽字注冊會計師在對收入、關聯方交易、預付賬款等方面未獲取適當充分的審計證據的情況下,對紫鑫葯業的年報出具了“標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嚴重違反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和職業道德操守。
(3)監管機構處罰力度不足
紫鑫葯業財務造假充分暴露了證券市場存在“會計師和審計機構責任缺失”的制度漏洞,而這正是由於監管機構對於財務造假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未形成足夠的重視,對造假公司的處罰力度未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例如時隔兩年證監會的調查結論卻遲遲沒有公布,而紫鑫葯業在度過風口時期後仍然存在公司股東算準時機、大規模購股、推高股價的行為。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肆無忌憚,將財務造假愈演愈烈。
3.2內部原因分析
(1)股權結構不合理,導致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紫鑫葯業的前兩大股東分別是敦化市康平投資有限公司以及自然人股東仲維光。其中,敦化市康平投資公司的三大股東均與紫鑫葯業的董事長郭春生有著親戚關系;而第二大股東仲維光也與郭春生存在著某種密切關系,因此紫鑫葯業的股權結構實際上是“一股獨大”,股東之間缺少利益制約,使得郭春生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擁有絕對的決策權,給財務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機。
(2)內部控制人明顯
上市公司受內部管理層的控制,使得股東的權利無形中被架空,而紫鑫葯業董事長郭春生卻不僅是紫鑫的實際控股人,還兼任了總經理一職,集控制權、執行權及監督權於一身。公司的內部控制在此情況下就是完全失效的,不存在對公司高層管理者的控制,甚至還方便了與管理層共同舞弊。
(3)獨立董事未發揮應有的監督職能
事實上,紫鑫葯業一直設有獨立董事,甚至還是會計、法律和醫學界的權威人士,但是,針對紫鑫葯業的“延邊系”、“通化系”頻繁關聯交易且涉及金額重大、會計數據反常,獨立董事對公司的決議並未提出任何意見。這顯然不是其專業水平不足,而是獨立董事未曾履行過監督職能。紫鑫葯業的所謂獨立董事實質上形同虛設,使得財務造假的主導者更肆無忌憚。
(4)公司內部監事會及審計部門虛有其名
相較於獨立董事,內部監事會和審計部門作為公司的內部機構,對於公司的各項經濟活動理應比獨立董事更了解也更容易發現問題,但是,對於紫鑫葯業來說,這兩個部門並未形成公司財務造假的障礙,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監事會和內審部門並未履行其監督職能,甚至為財務造假提供了便利。
4案例啟示
分析紫鑫葯業財務造假事件,可以很輕易地揪出三大責任方:政府、紫鑫葯業、中准所。和以往財務造假手段類似,藉助關聯方交易自買自賣是紫鑫葯業事件的核心。由於關聯方交易的隱蔽性和復雜性,一直是獨立審計關注的風險領域。下面,分別從三者立場分析事件帶給我們的啟示。
4.1政府
(1)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相結合,嚴防舞弊作假行為
內部審計可以利用其開展工作經常性、及時性的優勢,將日常審計工作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提供給政府審計人員,配合政府審計更好地完成審計工作。同時,強有力的政府審計也可以促使企業健全內部審計機構,使內部審計工作規范化,從而提高審計工作效率。
(2)政府自身的監督體制進一步完善
紫鑫葯業設置空殼公司炒作人身股概念就是借了吉林省支持人參產業發展的東風,因此,杜絕官商勾結,不因政績而助長甚至支持企業的作假行為,做到財政源頭的干凈是政府自身工作的重點。同時,政府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事前審計監管和治理,嚴格監管簽字審計師資格和審計師任期,治理審計市場秩序,加大懲罰力度和職業違規的成本,確保審計職業獨立、客觀、公正地發表審計意見,維護社會公眾利益。
4.2紫鑫葯業
(1)加強公司高管的誠信和道德建設
內部環境作為內部控制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其他內控的效果,而公司治理 文化 和高管的誠信、價值觀又是內部環境的基礎。因此,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公司高層應加強自身誠信、守法和道德建設。
(2)加強公司全面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 自我評價 與審計
企業風險(如紫鑫葯業的關聯方舞弊風險)的發生往往與內部控制缺陷有關。除了高管誠信道德建設之外,還要實施全員全過程的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機制;完善包括關聯方交易在內的授權批准、會計信息處理披露(如紫鑫葯業關聯方交易的違規披露)、績效考核等控制制度,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與審計功能,提升企業風險管控能力,實現企業內控目標。
4.3中准所
(1)保持審計職業懷疑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分析性程序
職業懷疑要求審計師考慮責任方不誠實的可能性,所以審計師不應依賴以往審計中對管理層、治理層誠信形成的判斷,不能因輕信管理層和治理層的誠信而滿足於說服力不夠的審計證據,更不能使用管理層聲明替代應當獲取的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得出審計結論。
在紫鑫葯業事件中,中准所應該在其業績急速增長、股價急速飆升的情況下保持應有的警惕和懷疑,重點關注大數額或者不經常發生的事項,對於異常銷售往來、大客戶頻換工商資料也應引起警覺。
分析性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做出評價。企業作為運行於整個經濟環境中的一體,不可能孤立存在,必然與所處經濟環境發生動態的聯系,存在某種不可改變的經濟規律;而管理層可以操控某些財務信息或非財務信息,但不可能操縱全部業務信息,因此,在實質性測試受到局限的情況下,分析性程序的探測作用就十分重要了。
由於企業很多業務都像是在一個黑箱中操作,這就要求審計師必須依賴像分析性程序這樣的審計 方法 ,從宏觀的視角把握組織運行以及一些重大經濟行為的脈絡,經濟有效的完成審計。在考慮管理層不誠實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審計師不能僅憑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間不存在矛盾關系就確認證據的可靠性,應當將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與其他信息互相比較,例如:與從被審計單位內外部獲取的會計記錄以外的信息比較,與通過詢問、檢查等審計程序獲取的信息比較等。
(2)加強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建設,嚴格執行風險導向審計
紫鑫葯業事件中,為其提供審計服務的中准會計師事務所的簽字CPA之一曾受到過監管部門的懲戒,這位“帶病”的CPA再次違規,足以反映出中准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尤其是質量控制存在嚴重缺陷,也反映出注冊會計師沒有嚴格執行風險導向審計准則。審計准則明確規定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負有發現、報告可能導致報表嚴重失實的錯誤與舞弊的審計責任,注冊會計師如果沒有嚴格遵循審計准則的要求,導致未能將報表中嚴重失實的錯誤和舞弊揭露出來,便構成審計失敗,應當承擔相應的過失責任。因此,在審計評價客戶內部控制的同時,會計師事務所自身的內部控制建設也應盡快完善。
審計案例分析報告篇2l 上市公司2003年年報審計中,經注冊會計師審計,調整利潤368億元,占審計前利潤的24.9%;調整資產2181億元,占審計前資產的5.4%;調整應交稅金63億元,占審計前應交稅金的25%。這表明注冊會計師審計在過濾不實會計信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說明上市公司會計核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l 非標准審計報告比例繼續呈下降趨勢。這表明,在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年報提出調整意見後,上市公司能更大程度地按注冊會計師的意見對財務報告進行調整,使會計信息質量得以進一步提高。
l “接下家”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繼續保持必要的謹慎態度。
日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完成上市公司2003年年報審計的業務報備資料分析。資料顯示,2003年度72傢具有證券相關業務許可證會計師事務所報備的1241家上市公司年報審計中,通過審計,調整利潤368億元,占審計前利潤的24.9%;調整資產2181億元,占審計前資產的5.4%;調整應交稅金63億元,占審計前應交稅金的25%,這表明注冊會計師審計在過濾不實會計信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說明上市公司會計核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主要會計指標審計調整數仍維持較高水平
(一)稅前利潤審計調整情況
報備資料顯示,1241家上市公司審計調整利潤為368億元,占審計前利潤總額的24.9%。其中,審計調減利潤237億元,占審計前利潤總額的16.1%;審計調增利潤131億元,占審計前利潤的8.8%。
與以前年度相比,審計調整利潤占審計前利潤總額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1年、2002年這一比例分別為37%、34%,表明企業利潤核算質量有所提高。
(二)資產總額審計調整情況
統計表明,1241家上市公司審計調整資產2181億元,占審計前資產總額的5.4%。其中,審計調減資產1163億元,占審計前資產總額的2.9%;審計調增資產1018億元,占審計前資產總額的2.5%。
與以前年度相比,審計調整資產占審計前資產總額的比例差別不大,2001年、2002年這一比例分別為5.6%、4.4%。
(三)應交稅金調整情況
報備資料顯示,1241家上市公司審計調整應交稅金63億元,占審計前應交稅金的25%。其中,審計調增47億元,審計調減16億元。
與以前年度相比,審計調整應交稅金占審計前應交稅金總額的比例均維持較高比重,且呈逐年上升趨勢,2001年、2002年這一比例分別為17.7%、22.4%。
上述三項會計指標的審計調整幅度之大,一方面表明注冊會計師在過濾不實會計信息、增強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公眾利益上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和會計信息系統仍存在一定缺陷、會計核算質量有待進一步完善。
>>>下一頁更多審計案例分析報告內容
❸ 審計案例分析
藍田股份會計造假案例
一,績優神話
藍田股份做為一家從農業為主的綜合性經營企業,自1996年6月上市以來一直保持了業績優良高速成長的特性,其1996年至今的每股收益分別達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今年的0.97元.從2000年的年報看,已步入穩定發展軌道的藍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億元的凈利潤絕大部分均來自主營,在主營業務收入基本持平的情況下,雖由於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攤薄後19.81%的凈資產收益率以及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1.76元的現金流量額都表現了藍田通過大力開發高科技農業而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穩定回報.從財務角度看,其流動比率為0.77,速動比率為0.27,資金運用較充分,短期償債能力雖由於存貸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萬元的存貨跌價准備還是比較穩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資產負債率也說明了其穩定的財務結構.
從經營上說,該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飲品,食品,蛋類以及冷飲類為主的完整名優農產品結構,其生態農業旅遊的綜合開發已走上正軌,新年度里將大力建設洪湖綠色食品基地項目以及新建10萬畝銀杏采中圃基地項目和年產200噸銀杏黃銅甙項目,預計,建成後可增加凈利潤2億元.年報股東數為160559戶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級市場表現並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數據統計也只有18倍左右.特別是該公司董事會提議,2001年度利潤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於當期可供股東分配利潤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潤用於分配的比例不低於50%,將採取送紅股與派現相結合的形式,派現比例不少於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潤在本次派2元後仍將達9.16億元,加上4億元以上的凈利潤,應該說分紅潛力十分驚人.
二,績優神話的終結
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態農業(原藍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場目光再次聚焦到這只曾經備受關注的"績優神話股".
停牌也許僅僅是個開端.高管受到公安機關調查,資金鏈斷裂以及受到中國證監會深入進行的稽查,似乎預示著這只績優股的神話正走向終結.
生態農業(原藍田股份)董事會今天發布公告說,早在一星期前,即2002年1月12日,該公司董事長保田,董事兼財務負責人黎洪福,董秘王意玲等三名高管,以及包括公司財務部長在內的七名中層管理人員共十人被公安部門拘傳,接受調查.據知情人士介紹,公司的會計資料也被查封用於辦案.
由於群龍無首,公司大部分員工已經提前放假.另據了解,公司的董事長職權現已授權其他人行使.
其實,早在2001年10月8日,藍田股份董事會公告稱:"2001年9月21日本公司已接受中國證監會對本公司有關事項進行的調查,提請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藍田的資金鏈斷了"源於一篇文章.2001年10月26日,北京某財經大學一位劉姓研究員在一份內部刊物上發表文章,呼籲"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引起銀行高層的關注.不久,相關銀行即停止對藍田發放新的貸款.
事實上,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停止貸款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意味著什麼.
三,造假污點
事實上,自從藍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過程中弄虛作假被處罰後,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形象就一直沒有好過.盡管這幾年其報表一直顯示每股盈利很高,但就是很難令人相信.
據中國證監會1999年10月公布的查處結果,藍田股份在股票發行申報材料中,偽造有關批復和土地證,虛增公司無形資產1100萬元;偽造三個銀行賬戶1995年12月的銀行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770萬元;將公司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的8370萬股改為6696萬股,對公司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的數額作相應縮減,隱瞞內部職工股在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陽產權交易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事宜.據此,中國證監會當時對藍田股份主要責任人處以警告並罰款10萬元.
隨後,從1999年到今年的3年間,藍田股份三度申請配股,均未獲得證券監管部門的核准.去年9月21日,證券監管部門再次到藍田股份進行調查.
一位投資者在接受采訪時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點一輩子都洗不清,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問題,藍田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❹ 藍田股份案例分析
審計案例分析期末論文
藍田股份財務造假案例分析
一、案例回顧
藍田股份作為一家從農業為主的綜合性經營企業,自1996年6月上市以來一直保持了業績優良高速成長的特性。1996~2000年,藍田在財務數據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10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被稱作是「中國農業第一股」 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劉姝威在《金融內參》上發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文章稱「藍田股份已經成為一個空殼,已經沒有任何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也沒有收入來源」、「藍田股份完全依靠銀行貸款維持運轉。」文章提示:「為了避免遭受嚴重的壞賬損失,我建議銀行盡快收回對藍田股份的貸款。」她在對藍田的資產結構、現金流情況和償債能力做了詳盡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藍田業績有驚人的虛假成分,公司已經無力歸還20億元貸款。
此文揭露了藍田的造假丑聞,此後藍田貸款資金鏈條斷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董事長保田等1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拘傳接受調查2002年1月23日藍田股份全線跌停,以5.89元收盤。
二、藍田公司簡介
1. 簡介
公司於1992年成立,是一家傳統的農業和食品加工企業為主的綜合性經營加工企業。涉及農副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制葯,餐飲住宿,房屋開發等相關產業。
一直以來是一支公認的老牌優質股。據資料顯示:藍田股份1996年股本為
9696萬股,2000年底擴張到4.46億股,股本擴張了360%;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大幅增長到18.4億元,凈利潤從0.593億元快速增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4.32億元。1996~2000年,藍田在財務數據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10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被稱作是「中國農業第一股」。
2. 大事記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99年10月,證監會處罰公司數項上市違規行為
2001年11月,劉姝威在《金融內參》發表600字短文,此後藍田資金鏈開始斷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董事長保田等1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拘傳接受調查
2002年3月,公司實行特別處理,股票簡稱變更為「ST生態」
2002年5月,因連續3年虧損,暫停上市
三、 審查過程及情況
1. 審查過程及處罰情況
1.1 審查過程
2001年10月26日,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在一份內部刊物上發表文章,呼籲「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引起銀行高層的關注。不久,相關銀行即停止對藍田發放新的貸款。
2001年11月,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出售北京藍田園國際高科技農業有限公司80%股權、出售野藕汁生產線、彩色印鐵制罐生產線及其相關廠房、存貨等資產給中國藍田總公司,並更名為湖北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議案。
2001年12月13日,藍田公司起訴劉氏。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劉下達了《應
訴通知書》,稱「湖北藍田股份公司訴劉姝威侵害名譽權案」將於2002年1月23日開庭,要求劉作為被告出庭。
2002年1月12日,生態農業董事會發布公告,公司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董事長保田、董事總會計師黎洪福、董事會秘書王意玲及7名中層管理人員被公安機關拘傳接受調查。
2002年1月22日,湖北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召開2002年第一次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決議,委託肖純林董事代理行使公司章程賦予的董事長職權,並聘請湖北中正會計師事務所為財務審計機構。
1.2 處罰情況
(1)對公司處以警告並罰款100萬元;
(2)對招股說明書含有虛假內容負有直接責任的公司董事趙琰璋、吳惠昌、王
煥成分別處以警告,並各罰款5萬元。
(3)藍田公司董事會依照法定程序撤銷瞿兆玉公司董事長職務。藍田公司和瞿
兆玉、趙琰璋、吳惠昌、王煥成應自收到本處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將罰款匯交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開戶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城建支行月壇南街分理處,帳號2610044690,由該銀行直接上繳國庫),並將付款憑證復印件送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稽查局執行監督處。
(4)2005年9月19日,農業部財務司原司長、總經濟師孫鶴齡因違紀被開除
黨籍。其具體違紀行為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幫助某股份公司上市後,違反規定,為女兒購買該股份內部職工股獲取巨額非法利益。」
2. 造假情況
2.1 虛構應收賬款數額
藍田股份去年主營業務收入 18.4 億元,而應收賬款僅 857萬元。公司方面稱,由於公司基地地處洪湖市瞿家灣鎮,占公司產品 70%的水產品在養殖基地現場成交,上門提貨的客戶中個體比重大,當地銀行沒有開通全國聯行業務,客戶辦理銀行電匯或銀行匯票結算貨款業務,必須繞道70公里去洪湖市區辦理,故採用
主營業務收入主要靠現金交易完成。稍懂財會知識的人士,勢必對藍田股份
2.2 虛增固定資產
在股票發行申報材料中,偽造有關批復和土地證,虛增公司無形資產1100萬元;偽造三個銀行賬戶1995年12月的銀行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770萬元;將公司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的8370萬股改為6696萬股,虛減總股本,提高每股收益。2000年固定資產占資產百分比高於同業平均值1倍多,在產品占存貨百分比高於同業平均值1倍,在產品絕對值高於同業平均值3倍。僅從固定資產來看,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增長率來看都明顯偏高,藍田自上市以來所有的募集 資金、新增借款和盈利幾乎全部變成了固定資產。而流動比率是0.77速動比 率是0.35,凈營運資金是1.3億,這暴露出藍田無力償還到期流動負債。
2.3 虛造存貨價值
在藍田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存貨價值從1999年的2.6億增加至2001年的4.4億。除去飲料這一可明確計量部分,該公司另一重要產品——水產養殖,由於在魚塘里,我們無法獲知其實際的品種、數量和重量,20 萬畝水面到底裝了多少魚和其它水產品?沒有人能說清楚,那這一部分的存貨價值如何計算得來?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藍田股份2000年存貨中,在產品占存貨的82%。由於藍田股份的主營產品是農副水產品和飲料。農副水產品和飲料的存貨不容易保存,一旦產品滯銷或存貨腐爛變質,將造成巨大損失,所以其存貨結構是其調查重點。
2.4 利用「資本運營」圈錢
藍田公司上述造假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在資本市場上營造一個公司盈利豐厚,運營蒸蒸日上的局面,從而吸引廣大投資者踴躍購買其股票,聚集資本,達到為少數人牟利的目的。因為在這些少數人眼中,建立這樣一個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個「殼」去資本市場大把圈錢,而不是真正把公司打造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
2.5 虛構收入與利潤
藍田股份2000年主營收入是18億元,2001年上半年是8億元。也就是說,每個月收入是1.5億元,藍田股份增值稅率是13%-17%,營業稅率是5%,可是它一個月只要提4萬元的營業稅和28萬元的增殖稅,這樣的納稅額比一家年收入5000萬元的企業還少,而藍田是18億元,所應繳納稅額大大不符。
此外,藍田股份披露的和藍田總公司的野藕汁結算價格為46.8元/箱(24罐)(其中野蓮汁為46.8元每箱,野藕汁為44.2元每箱)。按照市場上常見的藍田野蓮汁、野藕汁包裝估算,假設每3罐野蓮汁、野藕汁為1公斤(每罐藍田飲料為350ML),大概每公斤飲料藍田股份獲得5.85元的銷售額。按上述的計算,每公斤飲料實現利潤2.42元。如果按照33%的所得稅,藍田股份每公斤飲料實現的
2.42元凈利潤(稅後)至少需要2.42/0.67=3.61元的所得,也就是說藍田股份靠每公斤5.85元的銷售額至少實現了3.61元的利潤,利潤率為61.71%,在競爭激烈的飲料行業能夠實現這種利潤嗎?此外,據有關報道稱,藍田股份在精養魚塘推行高密度魚鴨配套養殖技術,每畝平均產成魚由 350 公斤提高到 1000 公斤,加上養鴨收入,每畝平均收入由 1400 元提高到近萬元,養殖成本降低 20% 。而同樣是在湖北養魚,去年上市的武昌魚在招股說明書中稱,公司 6.5 萬畝魚塘的武昌魚,養殖收入每年五六千萬元,單畝產值不足 1000 元。通過所謂高科技飼養,其公司養殖利潤為同行業的10至20倍,甚至達30倍之高。
3. 審計失敗
3.1 審計師
藍田股份一直是原沈陽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其改制以後的沈陽華倫會計師事務所的忠實客戶。直到2001年度年報審計時沈陽華倫因黎明股份以及其他原因沒有通過2001年度年檢、不能繼續執行證券業務審計時為止。2002年初,藍田股份擬聘請湖北中正會計師事務所為審計師,但因中正所正在協助公安機關審計藍田的財務資料,轉聘武漢眾環會計師事務所。
3.2 審計意見匯總表
1993-1997 沈陽 無保留
1998-2000 沈陽華倫 無保留
2001 武漢眾環 無法表示
2002(中期) 武漢眾環 否定
3.3 審計失敗
1999年中國證監會認定,藍田股份1995年虛增2770萬元銀行存款,以達到虛增資產總額的目的,而原沈陽會計師事務所未能發現和指出,發表了無保留意見。通過武漢眾環會計師事務所2001年度的無法表示意見和2002年中期的否定意見可以發現藍田財務造假的大致輪廓:內部控制失效,多套賬,賬外負債,難以確認的收入和資產,內部交易沒有抵消,可能面臨重大減值的應收款項。
3.4 審計困難
藍田股份大量的交易是通過現金交易進行的,採取了「坐收坐支」的辦法,審計師難以從收款的角度驗證收入的真實性,而對面積達300餘畝的洪湖裡的水產品存貨進行盤點,也極其困難;需要作為重點審計領域的固定資產,不是熟知的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等,而是相當大的部分投入在了水、土改造方面;為審計師確認固定資產的存在性和價值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四、原因分析及建議
1. 原因
1.1 內部原因
1.1.1 經營管理不善、法制觀念淡薄,導致其業績不佳
藍田造假丑聞曝光之前,曾經是中國股市中的一面紅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藍田所謂的高業績均來自於種種虛幻神話和財務包裝。我們知道,光靠造假過日子是不行的。企業要發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於謹慎投資和合法經營。起初,藍田上市時曾經募集了兩個多億的資金,公司高層應該適時實施正確的投資戰略,以引導企業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但是,事與願違,藍田的管理高層並未真正從這方面去考慮問題。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長一言九鼎,擅自將藍田交給了一個不懂業務和素質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確的投資戰略的情形下盲目擴張。而藍田的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層的法制觀念極其淡薄,經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他們在公司業績不佳的困難時期,不是從強化公司管理內涵來著手想辦法、求對策,而是視國家法律法規為兒戲,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製了所謂「金鴨子」、「野蓮汁野藕汁」和「無氧魚」的動人故事,企望靠騙取
貸款來過日子。藍田的公司治理機制失靈,盲目投資、管理不善,致使其主業萎縮,最終誤入歧途,一敗塗地。
1.1.2 會計人員應當恪守職業道德,保持職業操守
從會計的角度而言,其實藍田公司造假不是公司或其他相關部門會計標准和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問題,而是在實際工作中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問題。在藍田公司中會計人員或者屈從上級壓力,或者直接參與造假,根本忘記了作為一名會計人應有的「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此外,在該公司為達到造假的目的沒有建立應有的財會人員管理與獎懲、准入和退出實施機制。
1.2 外部原因
1.2.1對上市公司違法行為的司法介入滯後。
藍田股份1999年被查出上市時存在嚴重的造假行為,涉及偽造有關批復和土地證,虛增公司無形資產,偽造銀行賬戶,以及「壓縮」公司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等違法行為。對此,藍田股份只是被警告並罰款100萬元,瞿兆玉也只是被處以警告並罰款10萬元。記者在本報1999年11月3日刊登的《藍田造假怎麼罰?》一文中指出,「藍田股份造假的數額之大已屬嚴重的經濟犯罪,假若對這種『包裝』行為打擊不力的話,必然還會出現『後繼』者」。孰料「後繼」者竟然是藍田股份的高管,在市場對這家公司極其敏感的背景下,利潤造假仍無休止地繼續。要知道藍田股份上市時存在的多項違法行為,早已經觸犯《刑法》,構成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有關責任人是應該蹲監獄的。就說偽造銀行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770萬元,按《刑法》第177條規定,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藍田股份上市時造假行為涉案數額巨大,對有關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不為過。如果1999年在監管部門給予行政處罰後就把藍田案移送檢察院,司法介入及時有效的話,藍田股份的利潤造假行為不會直至今日才被曝光。可見,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等於姑息養奸,對上市公司違法行為的司法介入不能再姍姍來遲。
1.2.2 控股股東信息披露盲點多。
評價資本市場效率的強弱,信息的有效性是一個重要指標。而藍田股份能夠長期造假未被發現,屢遭輿論質疑都有驚無險,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無法讓中小股東認識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動態掌握控股股東的經營風險,是現行信息披露制度的一大盲點。藍田股份把許多費用因素往中國藍田總公司身上一推,使本該早就暴露的問題得以體面地遮掩。藍田案發說明針對控股股東的信息披露不足,勢必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大打折扣。藍田股份與中國藍田總公司控制的「大藍田」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大藍田」的財務現狀如何?這些都應該在市場上公開披露。而在相關信息不透明之前,誰也說不清楚「大藍田」會給藍田股份帶來多少或有風險,及或有風險是否會導致藍田股份退市、破產。另外,若信息披露更有效,藍田股份幾乎演變成家族企業也不至於到最後才暴露真相。
1.2.3會計職業獨立性缺乏,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不足。
目前企業的會計人員是受聘、受雇於其所在公司的職員,公司老闆對會計人員擁有絕對的領導權和支配權,當會計人員與老闆發生道德沖突時,會計人員則面臨著堅持原則、堅守職業道德就可能被辭退失業的痛苦選擇。此外,本案中藍田的財務會計人員受管理層逼迫,為保住飯碗編造虛假會計信息的行為,反映了會計人員受不良思想和價值觀念等影響,在利益的誘惑下,喪失了職業道德,為了個人私利參與會計作假或貪污舞弊,自身道德素質偏低的現狀。而在外部財會審計上,由於審計人員素質或審計部門受制於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等種種原因也未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或及時披露所發現的問題,其中所暴露的會計師獨立性問題是一世界性難題,要解決也是任重而道遠。
2.建議
2.1加強公司內部控制,建立內部制衡機制。
提高公司管理層對於內部控制的認知度,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此外,完善企業組織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最後,要優化董事會人員結構,改善董事會成員的知識結構,公司重大決策應由董事會投票表決決定。市場競爭是十分激烈的,一家公司如果不及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機制,
強化公司內涵,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2.2 建立以誠信為前提的市場經濟體制。
誠信的經濟市場才能給人民安全感,從而拉動消費,推動這個市場的經濟進步和發展。強化社會強勢集團的誠信教育,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會計人員以及能夠控制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政府官員、中介機構,使得誠信觀念深入人心,杜絕其成為會計舞弊的製造者和幫凶,從根本上扼殺非法經營活動的毒苗。同時,作為地方政府,應該正確處理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避免過多地干預企業行為,以保證其正確的發展方向。
2.3 重視會計人員的誠信道德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要求會計人員要愛崗敬業,依法辦事,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保守商業秘密。改造會計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高會計人員的思想境界,使會計從業人員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教育會計人員應「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注6)樹立「誠信會計」的良好形象。通過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會計人員能以良好的職業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將誠實守信的道德意識轉化成自覺的行動,「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為行動准則,營造良好誠信的社會氛圍。另外會計人員還需要不斷充電,回爐,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加強會計基礎工作,這樣才能確切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提供前提條件。
在任何時候,我們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工作決不能放鬆,尤其是作為證券市場「守護神」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要敢於堅持原則,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以減少審計失當的風險。同時,各會計師事務所應該不斷健全其質量控制機制,不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和道德水準,以保證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運行。
2.4 不斷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
經濟的活動的復雜性對相關的法律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障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根本。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是建立誠信的金融市場的前提。只有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加大處罰和執行力度,提高公司財務造假成本,增加中介機構違規風險,形成經濟預期公正,才能財務
造假行為的發生。同時加強法制教育,促使會計人員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模式,從而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
2.5 加強社會監督與評價機制,發揮社會力量。
從有關會計誠信現狀來看,加快建立社會信用監督體系,是我國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有一則小故事,頗有意味:一位留學生在國外乘公共汽車逃票,當時並沒有對他罰款,他自以為洋洋得意,誰料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已被記錄在案,雖然學習成績優秀,求職卻遇到障礙。他因小失大,後悔不及。這則故事令人回味,也令人深思„我們是不是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本國現實情況,用規模先進的信息資料庫記錄大量企業與個人的資金往來與商品交易的種種資料,提供客戶查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記錄,在工商注冊、銀行貸款、消費貸款、個人信用卡服務以及人才聘用等,將受到制約。相反,為鼓勵獲得守信等級高的企業將可優先獲得發行股票和銀行貸款等各項優惠條件。用完善的會計信用制度,來制約會計領域中的虛假行為。
總之,企業要發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於謹慎投資和合法經營。而藍田的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層的法制觀念極其淡薄,經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他們在公司業績不佳的困難時期,不是從強化公司管理內涵來著手想辦法、求對策,而是視國家法律法規為兒戲,公然造假,知法犯法。治理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並非可以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場持久戰。藍田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在看不見的角落裡,或許還有更多的舞弊事件。由此可見,提高董事會治理公司水平,維護市場誠信,加強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督審查都是勢在必行的。唯有外部治理體制和市場環境得到重大變革和改善才能讓市場迎來一個真實合法的新局面。
❺ 關於道提斯食品有限公司審計案例的分析
案例 : 美國道提斯食品公司是個上市公司,道提斯食品公司格雷溫斯分部是一個儲貨中心,專門負責批發冰凍食品,其總經理那斯溫特是一個剛剛由銷售員提升進來的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他升任不久,該分部因業績不佳和未能完成利潤目標而接連受到總部的批評,他感到壓力大。為提升業務,那斯溫特開始採取諸如在實有存貨報告書中混入虛假的存貨項目登記表、更改存貨計算單位和直接在存貨日記賬上輸入虛構的存貨等簡單的造假方法,在上報總部的月度業績報告中虛增存貨,致使1980-1981年間,道提斯食品公司合並凈收益因此而分別虛增了15%和39%。 在1980-1981年間,格特曼會計師事務所受託道提斯食品公司年度會計報表 審計 業務,為什麼專業注冊會計師竟沒有發現道提斯食品公司如此簡單的存貨造假呢?分析其主要原因可歸結為負責該 審計 項目的格特曼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湯姆斯·韋森和主審注冊會計師法萊克·波拉沒有嚴格控制對 實物資產 的監盤: 1.在發現道提斯食品公司存在如下情況時,韋森和波拉沒有對存貨採取不同於常規程序的詳查方法:(1)存貨在道提斯食品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約占總資產的40%;(2)道提斯食品公司(特別是格雷溫斯分部)的存貨內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多薄弱環節;(3)在1980~1981年間,格雷溫斯分部的存貨余額大量增加,使得該分部的存貨周轉率大大低於正常水平。 2.注冊會計師實地盤點時馬馬虎虎,不能勤勉盡職。如注冊會計師因怕冷而在格雷溫斯分部的冷庫里清點存貨時敷衍了事;在1980年的存貨實地盤點後,那斯溫特又向韋森和波拉交來三張虛假的存貨登記表,並聲明是注冊會計師在盤點時忽略的,韋森和波拉只是粗略地核對後,便把表上所有金額歸入格雷溫斯分部的存貨余額中。 3.不重視對存貨盤點差異的追查。1981年,負責存貨盤點的注冊會計師發現存貨登記表上的數目與計算機列印出來的年末存貨余額不符,他通知了韋森並給那斯溫特寫了一份備忘錄,要求他做出解釋,但那斯溫特沒有答復,韋森也沒有追查此事,波拉在復核工作底稿時也沒有關注監盤人員對存貨差異提出的疑慮。 分析: 自1939年邁克遜·羅賓斯案發生後,存貨監盤已成為注冊會計師 審計 的公認 審計 程序,但在現實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因不重視對 實物資產 的監盤而增大 審計 風險的事件。注冊會計師不重視對 實物資產 的監盤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對 實物資產 實施監盤;二是雖然對 實物資產 實施監盤,但只是機械地履行程序,而不實質性地控制監盤程序的實施。如本 案例 中,注冊會計師發現存貨約占總資產的40%,道提斯食品公司(特別是格雷溫斯分部)的存貨內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多薄弱環節等具體情況時,沒有擴大監盤范圍;注冊會計師在實地盤點時,因怕冷不認真清點;對於盤點數和賬面數之間的差異,注冊會計師沒有追查取證就予以確認,這種不嚴格控制監盤程序的做法與不實施監盤程序一樣,都不能取得確認存貨數量和狀況的有效證據,潛在風險很大。 在 審計 實務中,主審注冊會計師或項目經理負責監盤計劃的制定和對實施監盤程序進行控制,但具體清點人員往往是一些缺乏經驗的助理人員,因此,監盤風險可能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具體實施監盤的助理人員因怕冷、怕臟等原因工作不認真或因缺乏經驗而操作不當;二是負責 審計 項目的主審注冊會計師或項目經理不能夠有效地控制監盤的全過程。為保證監盤質量和避免監盤風險,主審注冊會計師或項目經理應該嚴格指導、控制和復核監盤程序的實施,必要時,還應當利用分析性程序取得證據來為指導、控制助理人員實施監盤提供指引,即主審注冊會計師或項目經理應當考慮以下問題,來判斷監盤程序實施是否充分和適當,進而指導助理人員擴大監盤范圍或採用更有效的監盤方法:(1)存貨的增長是否快於銷售收入的增長?(2)存貨占總資產的百分比是否逐期增加?(3)存貨周轉率是否逐期下降?(4)運輸成本占存貨成本的比重是否下降?(5)銷售成本所佔銷售收入的百分比是否逐期下降?(6)銷售成本的賬簿記錄是否與稅收報告相抵觸?(7)存貨的增長是否快於總資產的增長?(8)是否存在用以增加存貨余額的重大調整分錄?(9)下一年度是否存在過入存貨賬戶的轉回分錄?但在本 案例 中,負責道提斯食品公司 審計 的合夥人和主審注冊會計師不僅沒有實施分析性程序來指導助理人員實施監盤,甚至連最基本的謹慎做法都沒有做到,如沒有認真復核監盤工作底稿、不重視對被 審計 單位臨時補充資料和助理人員提出的疑問實施追加 審計 程序,這是合夥人和主審注冊會計師的嚴重失職,他們理應為此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