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知識 » 股票交易日記中國對外貿易現狀

股票交易日記中國對外貿易現狀

發布時間: 2022-01-13 15:57:17

① 中國對外貿易現狀與發展

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舉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採取了居家隔離、延長春節假期等防控措施。《國際衛生條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國內、國外均高度關注這一疫情,全球貿易和中國對外貿易均面臨變局。

結合恆大研究院任澤平等人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研究中的兩大研究結論,其一,由於反應更快、抗擊疫情力度更強,因此此次疫情影響更大、時間更短,樂觀估計影響主要在一季度,樂觀估計全年GDP增速約5.4%;其二,疫情應對措施的三大政策組合: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開放。不禁引人思考,在這樣的經濟形勢背景下,如何「開放」以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對外貿易行業該如何化挑戰為機遇?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② 2011年國際貿易現狀

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1年春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綜合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一、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快速恢復,「十一五」外貿發展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2010年,在世界經濟逐步復甦、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和國內經濟向好勢頭更加鞏固、穩外需擴進口政策效應不斷顯現、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等共同作用下,中國對外貿易實現了恢復性快速增長,進出口已經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並再創歷史新高,結構進一步優化,貿易平衡狀況繼續改善,「十一五」外貿發展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1.進出口實現快速恢復性增長,外貿順差繼續下降
2010年,中國進出口29727.6億美元,同比增長34.7%。其中,出口15779.3億美元,增長31.3%;進口13948.3億美元,增長38.7%。進出口、出口、進口比2008年分別增長16%、10.3%和23.2%。由於進口增速快於出口增速,進出口趨向於平衡。全年貿易順差1831.0億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這是繼2008年外貿順差達到歷史高點後連續第二年下降,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得到進一步緩解。

圖1 2010年中國外貿月度進出口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2.機電產品出口保持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勢較好
2010年,機電產品出口9334.3億美元,同比增長30.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924.1億美元,增長30.7%。船舶、汽車零部件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其中船舶出口增長44.5%,汽車零部件出口增長44.1%。紡織、服裝、鞋類、傢具、箱包、玩具合計出口3032.4億美元,增長25.9%。其中,紡織品出口770.5億美元,同比增長28.4%;服裝出口1294.8億美元,增長20.9%;鞋類出口356.3億美元,增長27.1%;傢具出口329.9億美元,增長30.3%。
3.資源性產品進口價格全面上揚,機電產品進口增長較快
受國內投資增速有所放緩等因素影響,能源資源產品進口量增速逐步回落,但進口額因國際市場價格持續攀升而繼續擴大。全年鐵礦砂進口量下降1.4%,進口額增長58.4%;原油進口量增長17.5%,進口額增長51.4%;初級形狀的塑料進口量增長0.4%,進口額增長25.2%;大豆進口量增長28.8%,進口額增長33.5%。國際市場需求回升帶動加工貿易進口平穩增長,加上國內最終需求不斷增加,機電產品進口額達到6603.1億美元,增長34.4%,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達到4126.7億美元,增長33.2%。
4.貿易方式得到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表現優於整體
從貿易方式看,由於進出口企業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自主營銷比重,一般貿易增長呈現快於加工貿易的態勢。一般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36.0%和43.7%,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了26.2%和29.5%。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規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長28.3%,進口增長35.3%;國有企業出口增長22.7%,進口增長34.3%;民營企業繼續顯示較強的活力,出口增長42.2%,進口增長56.6%,進出口規模已經超過國有企業。

表1 2010年中國分貿易方式、企業性質進出口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5.歐美日仍為主要貿易夥伴,與新興市場國家貿易增勢強勁
2010年,歐盟、美國、日本仍為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中歐貿易額達到4797.1億美元,增長31.8%;中美貿易額3853.4億美元,增長29.2%;中日貿易額2977.7億美元,增長30.2%。同期,中國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大幅增長。對東盟進出口2927.8億美元,同比增長37.5%;對巴西進出口625.5億美元,增長47.5%;對印度進出口617.6億美元,增長42.4%;對俄羅斯進出口554.5億美元,增長43.1%。

表2 2010年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貿易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快速恢復為「十一五」外貿發展規劃目標的勝利完成畫上了圓滿句號。「十一五」前期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進出口急劇下滑。面對這一嚴峻復雜形勢,中國政府及時出台了一系列穩定外需的政策措施,積極擴大內需和鼓勵增加進口,有效遏制了外貿持續大幅下滑的勢頭並在2010年實現快速恢復,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在逆境中實現了新發展。五年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9%,高於同期世界貿易增長速度。與「十五」末期相比,中國出口由世界第三位躍居首位,佔全球份額由7.3%上升至10.4%;進口由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貿易復甦。貿易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外貿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由2007年最高點時的7.6%回落至3.1%。外貿結構繼續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2010年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比「十五」末分別提高了3.2和2.6個百分點;市場多元化效果明顯,2010年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已經由「十五」末的42.7%提高至48.3%;中西部地區進出口增長速度高於東部,2010年中部和西部地區出口佔全國出口比重比「十五」末分別提高1.0和1.2個百分點。
二、2011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開局較好,總體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緩慢復甦,國際市場需求繼續回暖,加上國內需求增加和擴大進口政策等共同作用,進出口貿易總體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結構進一步優化,平衡狀況進一步改善。主要特點是:
1.進出口量增價漲,季度出現小額逆差
一季度,中國進出口總額達到8003.1億美元,同比增長29.5%。出口3996.4億美元,增長26.5%,其中數量增長15.5%,價格上漲9.5%;進口4006.6億美元,創季度規模歷史新高,增長32.6%,其中數量增長16.1%,價格上漲14.2%。由於進口增長快於出口,累計貿易逆差10.2億美元,是近六年來首次出現季度逆差。

表3 2009-2011年一季度中國進出口情況

註:海關統計月度數與季度數存在著一定誤差。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2.主要商品出口增長平穩,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大幅上漲
一季度,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為2320.3億美元和1186.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8%和19.8%。機電產品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969.6億美元,增長27.8%;機械設備出口746.9億美元,增長15.5%。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紡織品出口增長32.7%,服裝出口增長18.4%,鞋類出口增長21.6%,傢具出口增長19.3%。同時,大宗商品進口大多保持量價齊升,成為推動進口增長的主要力量。鐵礦砂進口量增長14.4%,價格上漲59.5%;原油進口量增長11.9%,價格上漲24.3%;成品油進口量增長27.7%,價格上漲18.8%。這三類產品進口額合計比去年同期增加275億美元,其中因價格上漲直接導致進口增加177億美元。

表4 2011年一季度中國出口重點商品量值

註: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3.一般貿易增長較快,民營企業進出口增幅繼續領先
一季度,一般貿易進出口4179.2億美元,同比增長34.8%,高於進出口總額增速5.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31.7%,進口增長37.4%。加工貿易進出口2919.1億美元,增長21.4%。其中,出口增長21.7%,進口增長20.9%。民營企業進出口2119.3億美元,增長41.0%,高於進出口總額增速11.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245.3億美元,增長35.4%;進口874億美元,增長49.9%;出口、進口占整體比重分別上升2.2和2.5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4154.2億美元,增長24.9%,其中出口增長24.6%,進口增長25.2%。國有企業進出口1729.5億美元,增長27.8%,其中出口增長16.4%,進口增長34.5%。

表5 2011年一季度中國進出口貿易方式和經營主體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4.對歐美出口份額下降,與部分新興市場貿易快速增長
一季度,中國對主要發達國家進出口不平衡狀況趨於改善。對歐盟進出口123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出口增長17.2%,進口增長30.6%。對美國進出口976.5億美元,增長25.0%,其中出口增長21.4%,進口增長33.3%。對日本進出口807.8億美元,增長27.1%,其中出口增長28.1%,進口增長26.4%。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繼續顯示較大增長潛力。對東盟進出口793.4億美元,增長26.1%;對印度進出口614.2億美元,增長24.6%;對巴西、俄羅斯和南非進出口分別增長了57.7%、34.2%和107.1%。
表6 2011年一季度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貿易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5.廣東山東出口貢獻較大,中西部進出口增長快於全國
一季度,東部地區出口增長25.5%。其中廣東、山東出口增長較快,分別增長33.9%和32%,合計增量佔全國增量的42.9%,帶動全國出口增長11.3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出口分別增長42%和29.9%,高於全國增幅15.5和3.4個百分點;進口分別增長45.4%和43.8%,高於全國增幅12.8和11.2個百分點。
需要說明的是,一季度對外貿易逆差10.2億美元,是在出口增長總體比較正常、大宗商品進口價格飆升導致進口金額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出現的,並不代表我國外貿基本格局發生變化。
三、2011年全年外貿發展環境總體有所改善,但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仍延續復甦態勢,國內經濟開局良好、運行基本平穩。從目前情況看,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外部市場總體上趨於好轉,企業訂單有所增加。但進出口形勢依然復雜,影響外貿平穩發展的不確定因素較多,特別是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工資持續大幅上漲,將不同程度擠占企業利潤,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大。
(一)從外部來看,世界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復甦進程依然艱難曲折。美國經濟復甦步伐有所加快,歐洲核心大國德法經濟形勢繼續向好,新興經濟體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4.4%。雖比上年5.0%的增速有所放緩,但考慮上年基數較高,這仍是比較快的增速。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將增長2.4%;發展中國家經濟將增長6.5%。同時,也要看到,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矛盾尚未有效解決,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發展,世界經濟健康穩定復甦面臨諸多變數。
一是通脹正從新興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蔓延擴散。2月份,印度、俄羅斯、巴西、韓國、印尼、越南消費價格同比分別上漲8.3%、9.5%、6%、4.5%、6.8%和12.3%,美國、英國同比分別上漲2.1%和4.4%;歐元區3月份達到2.6%,連續四個月超過2%的調控目標。在此形勢下,新興經濟體已經並將進一步採取緊縮政策,歐元區已經開始加息,美國可能提前退出刺激政策。如果通脹形勢繼續加劇,勢必影響世界經濟復甦進程。
二是主權債務危機依然嚴重。盡管歐盟春季峰會通過了應對債務危機的全面方案,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尚未有效緩解。葡萄牙已經向歐盟申請救助,歐元區開始加息,可能加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西班牙等國主權債務風險上升。美國政府預算赤字巨大,債務包袱愈發沉重,財政危機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今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緩慢復甦,國際市場大宗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美元持續走低,巨額資金受投機因素和避險因素驅使,大量湧入大宗商品市場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4月15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達到109.7美元/桶,較上年末上漲20%;國際市場棉花、玉米和錫等價格分別比上年末上漲23.3%、18.2%和23.1%。目前,導致大宗商品價格走高的因素尚未緩解,有些因素還在強化,可能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或在高位上反復震盪,特別是中東局勢動盪還在持續,不僅嚴重干擾當地經濟發展,還將繼續推高國際油價。
四是日本大地震為全球經濟復甦增添變數。日本大地震不僅影響其自身經濟走勢,也將對世界經濟復甦產生較大影響。由於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沖擊,汽車、電子信息產品等相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受到較大影響。核泄露事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後續影響很難預料。
在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的大背景下,加上去年補庫存效應減弱甚至消失,國際貿易難以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許多國家更加重視通過出口緩解國內壓力,自顧傾向明顯,保護主義升溫,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談判陷入停滯,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這都將影響到今後國際貿易的發展。據WTO預計,2011年世界貿易增長率將由上年的14.5%放緩至6.5%。其中,發達經濟體將增長4.5%,發展中國家和獨聯體將增長9.5%。
(二)從國內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但一些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疊加,外貿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要素成本進入集中上升期,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增加。一是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的帶動,一季度國內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同比上漲11.2%,其中成品油價格上漲17.8%,鋼材上漲17.6%,有色金屬上漲10.3%,化工產品上漲8.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0.2%。二是勞動力工資繼續提高。在去年30個省(區、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基礎上,今年以來又有12個省(區、市)繼續上調,幅度在20-25%之間。招工難和用工成本不斷增加成為當前困擾企業經營的一個突出問題。三是融資成本有所上升。今年以來,央行已經兩次加息,四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一些企業反映流動資金緊張,融資成本有所增加。此外,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對外接單。

圖2 2010-2011年中國部分東部城市最低工資標准變化

數據來源:當地政府網站。

圖3 2011年以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走勢

數據來源: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網站。

對於要素成本進入集中上升期,必須客觀全面看待。一方面,隨著經濟持續較快發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個必然趨勢。這在短期內可能與其他因素形成疊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生產經營和國際競爭力,影響到外貿平穩較快發展。同時也要看到,逐步理順國內要素價格,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有利於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階段難以逾越。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受要素成本上升影響,經營壓力明顯增加,根本還在於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消化成本上升和對外議價能力較弱。這就要求企業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趨勢,不能指望靠優惠政策來生存,而要靠增強創新能力、調整產品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化解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變成本壓力為轉方式的動力,在調整中實現新發展。
(三)既要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更要切實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
總體上看,2011年中國外貿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特別是新興經濟體較快增長將帶來更大的需求空間,但也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預計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將繼續平穩發展,但增速比去年可能略有回落;在國內需求不斷增加、擴大進口政策支持和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進口增長有望繼續快於出口,貿易平衡狀況將進一步改善。
針對當前依然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必須切實把工作著力點放到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上來。一方面,要保持外貿政策的基本穩定,繼續用好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發揮「引進來」和「走出去」對擴大出口的帶動作用,特別注重改善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條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努力為對外貿易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堅持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企業發展研發設計、自主品牌和境外營銷渠道,爭創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全面提升對外貿易質量和效益。

③ 中美貿易談判順利,成果明顯,對中國股市將會有什麼影響,哪些個股會更受益

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是積極的!我們的股市現在走的是逼空行情!但是需要小心,空頭投降後,會有反手殺多頭的情況出現!

④ 中國對外貿易現狀和前景

一、2012年全年中國對外貿易形勢預測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中國外貿發展面臨國內外環境略有改善。美國房地產市場緩慢復甦,2012年前8個月新屋銷量同比增長21.7%,且售價明顯上揚;9月份失業率為7.8%,達2009年1月以來最低點。歐央行出台直接貨幣交易計劃,歐洲穩定機制(ESM)啟動,希臘新一輪救助計劃談判取得進展,暫時緩和了歐債危機形勢,西班牙、義大利等外圍國家國債收益率明顯下降。主要發達經濟體相繼出台量化寬松政策,短期內起到壓低國債收益率、降低債務成本的作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一些新興經濟體也放鬆宏觀經濟政策,將對經濟增長起到刺激作用。據摩根大通發布的數據,9月全球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8月的48.1小幅回升至48.9,表明世界經濟下滑勢頭有所緩解。
中國經濟增速趨於穩定,並且繼續出現積極變化。9月份工業生產、商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均比8月有所提高;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實現4個月以來首次回升,達49.8,接近50的榮枯線;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100的榮枯線以上,達100.8。9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在做好出口退稅和金融服務、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貿易環境、優化貿易結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通關效率,調減法定檢驗檢疫目錄,規范和減少進出口環節收費等。這些政策措施正在陸續落實到位,將強化前期出台的穩定外貿增長政策效果,進一步提振進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信心,緩解企業經營困難,推動外貿增長企穩趨升。
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仍然不足,外需低迷的態勢難有根本好轉。美國經濟增長沒有明顯起色,個人消費增速仍低於危機前水平。歐元區核心國家經濟走弱,重債國持續衰退,失業率屢創歷史新高,嚴重製約消費能力和信心。日本地震災後重建效應減退,出口形勢惡化,經濟增長還在減速。新興經濟體難與發達國家「脫鉤」,增長普遍放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2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3%,低於2011年的3.8%。其中,發達國家增長1.3%,低於上年0.3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5.3%,低於上年0.9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長率均將低於2011年。世貿組織(WTO)預計,2012年全球貿易增長率為2.5%,遠低於2011年的5%。加上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大幅上升,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極其復雜,實現進出口穩定回升還需付出巨大努力。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預計2012年四季度進出口有望延續9月份的回升態勢。在主要經濟體對外貿易增速普遍放緩或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佔全球貿易的份額有望保持穩定或微幅上升。
二、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分析
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從國際看,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歐債危機略有緩和,美國經濟復甦態勢趨於穩定,市場信心和發展預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經濟發展環境可能有所改善。但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削弱經濟增長潛力,刺激經濟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困難較多,加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態勢不會明顯改觀。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
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普遍需要持續緊縮財政,企業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寬松貨幣政策無法根本扭轉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業率高企等制約,經濟增長動力仍較疲弱。一些新興經濟體依賴能源資源出口、國際收支失衡等問題逐漸暴露,發展面臨的風險上升,經濟增速也在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6%,低於金融危機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貿易量增長4.5%,明顯低於危機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可能再起波瀾。
歐債危機既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制度危機,更是歐元區外圍國家的競爭力危機。隨著歐洲穩定機制啟動和銀行業聯盟構想開始落實,歐元區制度設計的薄弱環節正在逐步加強,但外圍國家不僅財政缺口大,而且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提高競爭力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其間若經濟、政治形勢惡化超出預期,可能在金融市場引起新的波動。2013年,歐元區外圍國家融資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國家面臨大選,對歐洲金融市場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美國財政懸崖涉及金額約佔GDP的4%,若處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經濟重返衰退。
三是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仍可能持續動盪。
近期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均採取了量化寬松政策,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經濟,可能引發各國貨幣匯率頻繁大幅波動,國際資本大規模跨境流動,沖擊全球金融穩定。美國、俄羅斯等糧食主產地遭受重大乾旱,導致全球小麥、玉米減產,中東地緣政治持續緊張極易沖擊石油供應,加上全球貨幣政策寬松,投機資本湧入商品市場炒作牟利,農產品和能源價格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四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
在經濟復甦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對外採取部分關閉國內市場的辦法,扶持本土產業,阻礙了正常的國際貿易投資活動。世貿組織監測,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員共採取182項新貿易限制措施,影響全球進口額的0.9%,且限制措施應對危機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國產業復興的一面上升,影響更為深遠。一些國家對新興產業領域的跨國投資態度保守,想方設法加以限制。在選舉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國家經貿政策甚至出現「去全球化」的危險傾向。
從國內看,隨著一系列擴內需、穩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並發揮成效,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黨的十八大將進一步激發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有利於繼續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普遍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快於2012年。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穩固,國內需求增長受到一些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較為突出,企業生產經營仍然面臨較多困難。
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將對2013年中國外貿發展形成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
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截至2012年9月,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貿易進口累計僅增長1%,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出口難有大的反彈。商務部對國內1900餘家外貿重點聯系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9月,企業出口利潤指數已連續5個月低於100的臨界點。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
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據英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貿易預警(World Trade Alert)」項目監測,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40%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針對中國。隨著中國出口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興產業升級,國外對中國新興產業出口的限制明顯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55起,增長38%,涉案金額243億美元,增長近8倍。太陽能光伏電池在多個海外市場遭遇貿易摩擦,出口嚴重受阻。
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
近年來,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2008-2011年,製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4.5%,製造業農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長15%。隨著周邊國家工業化發展加快,部分對成本較為敏感的產業和產品訂單出現向周邊國家轉移跡象。2012年前7個月,中國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歐、日市場份額比上年分別下降2.1、1.4和2.7個百分點,流失份額主要被周邊低成本國家擠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時,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出口企業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優勢。
應當看到,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貨物貿易發展最快的十年,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超過20%。2011年出口額佔全球比重10.4%,連續三年居全球之首;進口額佔9.5%,連續三年全球第二。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可能難以再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針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應繼續著力於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一方面,立足當前,密切跟蹤形勢變化,確保已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幫助企業克服訂單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難,努力將外部環境變化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穩定外貿增長。另一方面,著眼長遠,充分利用市場環境趨緊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加快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台和國際營銷網路,增強外貿長遠發展後勁。同時,完善進口政策,搭建更多進口促進平台,積極擴大國內短缺的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以及部分供應偏緊商品的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⑤ 中美貿易戰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中美貿易戰終因美國特朗普政府開打「第一炮」而終於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雖然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資本市場沒有直接影響,但資本市場與金融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

中美貿易戰影響的是中國基本經濟面,而基本經濟面則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根本支撐。顯然,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股市依然將產生重大影響。

有可能對我國當前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帶來影響。雖然美聯儲加息有可能引發我國央行做出相應反映,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或中短期貨幣操作工具的利率水平以抑制過多的市場流動性,以提高人民幣幣值穩定或匯率穩定,防止國際熱錢外流,從而確保我國金融市場的基本穩定。

然而,中美貿易戰挑起之後,有可能引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會導致大批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陷入經營困局,中國又有可能採取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這樣會加大貨幣政策操作的波動性,進而對股市產生影響。

(5)股票交易日記中國對外貿易現狀擴展閱讀

另外外貿出口減少,對我國外向型企業會帶來較大的打擊。產品銷售量減少,生產萎縮,盈利能力下降,貸款償還能力亦跟著下降。

同時,我國為外貿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上、下游產業不在少數,如此則會引發連鎖反映,對國內不少生產業帶來不利影響,導致大量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從而影響資本市場穩定。

⑥ 09年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狀況

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分析

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歐盟、日本等國經濟明顯受到打擊,形勢低迷,甚至IMF發表文章稱2009年將是二戰後經濟發展受經濟危機影響最深的一年。由於美國、歐盟、日本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前三大夥伴國,它們經濟形勢的低迷甚至衰退將給中國的對外貿易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總的來說,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出口受阻,進出口貿易額明顯下降。

根據海關對我國2009年前兩個季度的數據統計顯示
月份

進出口貿易額(億美元)

同比增長(%)

2009 01

1417.8

-29.1

2009 02

1249.1

-25

2009 03

1619.9

-20.9

2009 04

1707.3

-22.8

2009 05

1641.2

-25.9

註:數據來自中國海關官方網站

1.1 受金融危機所累,國外消費市場疲軟

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夥伴國是美國、歐盟、日本等,但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危機中都遭受打擊,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經濟衰退現象,雖然各國都採取措施刺激經濟,經濟已開始出現復甦跡象,但是各國對金融危機的反思使它們的消費方式有所改變,再加上對經濟預期不樂觀,進而導致各國對進口消費疲軟。這樣的結果將直接致使我國商品缺乏國際消費市場,出口萎縮,許多從事加工業的企業破產倒閉。

1.2 企業成本上升,削弱我國產品競爭優勢

從2007年年下半年開始,生產資料、消費品價格經歷了一輪價格上漲,雖然近期CPI指數和PPI指數連續下降,但是這並沒能沖抵其他方面原因引起的生產成本上漲。比如,我國頒布新的勞動法,提高勞動者工資;金融危機商業銀行的呆壞賬使銀行惜貸,企業融資困難和融資成本提高;近年來我國更加重視節能環保,企業在節能環保方面的費用支出增加;等等。這一系列因素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削減了我國產品物美價廉的競爭優勢,從而出口難度增加。

1.3 人民幣升值,沖擊以美元為核心的結算體系

眾所周知,在國際貿易業務中,絕大部分的交易結算貨幣都採用美元,但是美國自身受金融沖擊嚴重,經濟低迷,同時國內財政赤字擴大,美聯儲開動印鈔機加印美元,致使美元貶值、走弱的態勢明顯;同時,我國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再加上外貿持續順差,推動人民幣升值。根據一價定律可知,以美元標價的中國產品價格上漲,進而阻礙了我國商品的出口。

2、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得以優化

我國在進出口貿易中,主要特徵就是以廉價的低端產品比如紡織品、玩具等換取價格昂貴的進口品比如飛機、機器設備、特種鋼材等。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遇。我國提倡產業升級已經數年,但是雖初有成效但是成效不大,但是在2009年我們藉助金融危機給我們創造的機遇,大力改造傳統產業,放棄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品生產,同時積極扶植密集型、集約型、高附加值的朝陽產業,並主動開拓國際市場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自2008年底廣東省率先提出「騰籠換鳥」的思維之後,我國產業升級逐漸加快,科技興貿戰略使出口產品結構優化的成果明顯。2009年前5個月的對外貿易顯示目前我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電子、家電、汽車配件、紡織品等,傳統的以紡織品、鞋類和玩具等為主的傳統出口商品所佔的比重下降。

3、中國加快FDI步伐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各經濟體普遍出現「差錢」現象,不少國家的公司財務緊張。面對這種局勢,中國以自己擁有的雄厚外匯儲備的優勢全球「抄底」,購買礦產、石油等戰略資源,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鋁入主力拓和五礦加盟OZ,一方面改善我國資源短缺現象,另一方面加大我國對國際資源市場定價的話語權。隨著中國經濟連續數年的快速增長,資源瓶頸漸現,限制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巨額外匯儲備不斷縮水,給中國國民財富帶來損失。與其坐觀外匯縮水,不如拋出外匯到國際市場上購買中國經濟發展所急需的資源和技術。於是,以大型國企為代表的先行軍就開始加速了其全球對外投資步伐。盡管中鋁以國企身份入主力拓的計劃最終被澳大利亞否決,但並不阻礙以「山西煤炭業投資基金」為代表的私募基金的對外投資海外試水。

危機本身就寓含著風險和機遇,金融危機對我國2009年的進出口貿易固然產生了沖擊,但是更是給我們了機會,一個加快科技興貿步伐的機會。一方面我們把出口受阻的產品轉為內銷,開發國內市場,降低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另一方面積極「騰籠換鳥」,發展過去由西方把持的設計、物流、金融等行業。我們不懼怕產業轉變,更不要擔心在此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只有這樣,我國的對外貿易才有望在2009年接下來的半年內得以恢復、重振,並持續合理、健康、快速的發展!

⑦ 如何看待近代以來世界股票交易的發展

最早的股份公司、產生於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紀下半時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在這場變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擴展,股份制也傳遍了資本主義世界。
19世紀中葉,美國產生了一大批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籌資的築路公司、運輸公司、采礦公司和銀行,股份制逐步進入了主要經濟領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製造業產值的90%由股份公司創造。19世紀後半葉,股份制傳入日本和中國。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國在洋務運動時期建立了一批官辦和官商合辦的股份制企業,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中國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現,促使股票交易所產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買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以後演變為倫敦證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形成了經紀人聯盟,它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東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創立。它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經紀協會,後發展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14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進入20世世紀之後。股票市場發展迅速,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自由放任階段(1900~1929年)。20世紀前30年中,美英等國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場規模和籌資能力迅速擴大。 一方面發行市場迅速擴大,流通市場空前繁榮,交易量直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監管,股票欺詐和市場操縱時有發生,自由放任帶來了嚴重的過度投機。當時主要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普遍被抬高到極不合理的程度,遠遠超過其實際價值。1929年10月29日.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各國股票市場相繼出現了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2〕法制建設階段(1930~1969年),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各國政府對股票市場開始全面加強法制和規范化建設。以美國為例,政府開始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加以嚴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嚴密可行的證券法律。美國1934年成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直接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為美國證券市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市場奠定了基礎。 其他有關國家的證券法制建設也不斷加強,股票市場逐漸規范。
(3)迅速發展階段(自1970年以來)。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隨著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濟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東南亞和拉美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蓬勃興起。以及現代電腦、通信和網路技術的進步,股票市場步入了迅速發展的階段。l986年全球股票市場的市值總額為6.51萬億美元,全球上市公司總數為2.82萬家,到1995年年底市值總額上升到17.79萬億美元。10年間市值增長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萬多家、達到3.89萬家。 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繼續上升,達到20.29萬億美元。在主要發達國家,證券化率(股票市價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1995年,美國、日本和英國的證券化率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成長也相當迅速。新興市場的股票市價總值從1986年的0.24萬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1.9萬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近7倍。在股票中場規模擴大的同時,交易活動也日趨活躍,1986年,全球股票中場的交易金額為3.57萬億美元,1995年達到11.66萬億美元。

⑧ 在國際市場壓力下的中國對外貿易3000字

前不久,聽到一位青年學者聲稱「如今在中國做經濟研究,沒有全球視野是不行的」,隨即在談論中國股市狀況時詢問起了印度股市的近況。雖然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印度可能更多的只是大象、甘地等元素的一些簡單組合。
早在1840年,英國商人就在憧憬——假如中國人的袖子都加長一寸,那麼蘭開夏郡所有的紡織機全部開動起來,恐怕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英國商人很快就失望了,在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中,這樣的故事,也許是神話,卻在屢屢上演,只不過換成了汽車、信用卡等商品。
1978年的改革開放,對於中國人來說雖是一件驚天動地的歷史性大事,但對於全球的影響卻並未見得很明顯,原因非常簡單——經濟不發達,國際貿易也很少。但最近十年,過去的意義卻像層層推進的浪濤一樣開始劇烈地影響全球,甚至改變世界。
一方面,「中國製造」蔓延世界,一個美國人想在一周內不使用任何的中國製造恐怕不但是不合算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由此也造成了中國越來越大的貿易盈餘。截至3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8700億美元,而2001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總計增加了近7000億美元。而美國財政部報告指出,中國2006年3月持有321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僅僅10個月之前,這個數字為2435億美元。
另一方面,近年1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使得中國對於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擴大,但落後的金融市場卻使得相關定價權均在國外。近年來國際油價一路高企,如今已到每桶70美元左右。黃金、鐵礦石、銅等原材料則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連續猛漲。大宗商品交易員的薪酬待遇甚至也因此變得紅紅火火,有經驗的交易員現在要求7位數的簽約費和獎金才肯屈就,就連經驗較少的交易員也在要求6位數的簽約費,並要求保證長達3年有獎金分發。
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說,蝴蝶效應恐怕都是剛剛開始。對於全球的經濟學家來說,恐怕今後桌上也需要一張座右銘——「如今做全球經濟研究,不了解中國恐怕也是有問題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連續二十七年的高速增長。197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379元,相當於168美元,而且當時人民幣值被大大高估。2005年人均GDP超過1700美元,十倍於1978年的水平,而且現在人民面臨升值的壓力。其間GDP增長幅度更超過十倍。中國經濟的崛起改變了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目前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義大利、法國和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
如以1978年為改革開放元年,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的實際影響力在1998年開始為世界矚目,盡管當時中外學者和政治家並未認清這一重要里程碑。可以說,經歷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上了一個大台階,從一個相對封閉的、瀕臨崩潰的經濟變成了一個布滿活力的、開始影響世界的經濟。1978年中國經濟開始面向世界,1998年中國經濟開始影響世界。
四年之後,即自2002年始,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力為眾人矚目。人民幣從面臨貶值壓力到逐步在周邊國家流通,人民幣匯率改革成為全球熱點問題。與此同時,石油、鐵礦石及銅等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
中國經濟的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是一個世界奇跡。在眾多經濟因素中,三個重要因素尤其重要:近三十年來的持續改革開放所推進的市場化、城鎮化、全球化。筆者稱其為中國經濟發展的MUG模型。
現在中國經濟增長仍很強勁,但其發展也面臨新的國際挑戰。從國際市場視角看,未來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能力,以及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互動導致中國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中國面臨怎樣的國際環境?全球失衡問題多嚴重?中國面臨多大的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價格風險?中國應如何化解國際市場風險?
今日的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到與世界經濟互動的時代。世界經濟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不斷加快全球化步伐,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全球化的重要動力,而全球化也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一方面要進一步熟悉全球化的本質,對外部環境和當前形勢有一個清醒的熟悉和判定,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並化解全球化中的風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一、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
熟悉中國發展面臨的長期外部環境離不開歷史觀和全球觀。與歷史上英、美等國的崛起不同,中國崛起和發展面臨著新挑戰。18世紀大英帝國的崛起靠的是殖民和軍事侵佔。其時全球金融一體化尚未完成,國際金融市場尚不太重要。大英帝國的工業化所需要的原材料是靠殖民圈地,直接佔領原材料市場來完成。大英帝國的剩餘勞動力靠殖民輸出,因此不存在多餘勞動力的問題。海外市場也是靠殖民和軍事霸權來實現的。其時,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全世界超過七成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交易均在英國倫敦完成。
19世紀末,美國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且在當時的世界版圖上偏於一隅。其自有的原材料即可滿足其工業化的需要。由於地廣人稀,美國也不存在多餘勞動力的問題。因此其崛起不存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崛起由於國家較小、人口較少,或者因為政治原因得到西方大國的無條件市場開放,與今天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相當不同。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很少,今天近30%的石油、45%的鐵礦石及10類有色金屬中的44%需要仰賴進口。今天的中國要和平崛起,既不存在大量移民的機會,又必須面對國際金融市場巨大的壓力和影響,同時還面臨著其他發展中大國在石油和原材料方面越來越大的競爭。
由於大量的人口輸出已不現實,中國的崛起必然長期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中國富餘的是人力資源,缺少的是自然資源和市場。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即全球自然資源和中國人力資源、全球消費品市場和中國生產、技術和金融市場。堅持對外開放並有效利用兩個市場來解決兩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將是支撐中國經濟持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何懼失衡?
要認清中國面臨的國際風險必須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一個正確判定。對中國而言,如何熟悉國際經濟失衡與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是兩個關鍵問題。
不少人認為,當今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非常嚴重,迫切需要解決,而兩個面臨相對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恰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動力國——美國和中國。但筆者個人認為全球經濟失衡是結構性問題,而結構性調整需要假以時日,最好在穩定增長中逐步解決。中美經濟關系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而目前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中國應抓緊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而美國則需要盡快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
同時, 筆者認為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中,全球化裡面的中心國家美國的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來分析和判定。除了美國之外,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所以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的眼光看中國的問題也會有很多的不足,並可能影響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1.何為失衡?
世界上有些國家無需考慮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但基本上是較小的、相對封閉的國家,或者是相對自給自足的國家。只要各國資源不同、勞動力報酬不同,或者面臨的沖擊不同,那麼通過國際貿易就會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一部分。失衡是動態的表現,是經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現象,是相對的。
世界經濟在歷史上面臨過幾次大的失衡,經常與大的技術革命或者一個大國的經濟崛起有關。這類革命或者經濟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紡織機的發明及美國的經濟崛起曾經引起棉花、紡織品和金融市場的動盪。但世界經濟繼續發展,人類社會總體收入水平則不斷提高。
2.何國失衡?
當今世界兩個面臨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其相對失衡幫助了全球經濟增長,是全球經濟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對均衡的必要條件。過去幾年中,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從美國、歐洲、日本轉向了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目前,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30%,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佔到全球經濟增長的50%左右;而中國憑借只佔世界經濟5%的經濟實力,卻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25%左右。目前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是在過去幾年中歐洲的不景氣和日本的衰退。
先看美國。美國的內部結構不平衡已經眾所周知。過去5年中,美國財政經歷了從盈餘到赤字的徹底反轉。今年美國經常項目進一步惡化。低儲蓄率和超額消費迫使美國債台高築。美國政府債務已佔到了整個債務的65%以上,償債率已經超過了25%,達到了所謂公認的國際警戒線。
但美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技術先進、勞動力市場靈活、資本市場發達、在主要發達國家中經濟增長速度屬最快之一。美國人均生產率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是最高的,比歐洲共同體國家高出三分之一。換言之,美國是富國大國,美國不借債,誰更應該借債?
再看中國。中國經濟高增長、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和高進口。中國進出口佔GDP近70%,在大國中是少見的。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自1998年以後,在實物商品經濟領域,中國已經事實上部分地左右了世界經濟,中國進口增長,則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抬高;中國出口增長,則全球通貨膨脹水平降低。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作出了雙重貢獻:中國的出口增長降低了全球通貨膨脹水平, 幫助了所有國家;中國的進口增長抬高了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 幫助了許多能源、原材料出口國,尤其是俄國、巴西和阿根廷,並助其提前償還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債務。不管中國是否願意對全球做如此大的貢獻,在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和金融經濟間不匹配的前提下,中國並無太多選擇。
今天的中國要和平崛起,由於大量的人口輸出已不現實,中國必然長期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可以想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進出口佔GDP的比例不宜太低。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低收入國家,中國若沒有高儲蓄,何來高投資?窮國是很難借到錢的。
像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是一個凈資本輸出國,主要輸出到美國,不少的資本輸出投資在低回報的長期美國國債上。與此同時,中國大量引進外資,投資在高回報的合資或外資獨資企業上。引進外資有利於引進技術、引進設備、引進人才。
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高速增長但金融市場欠發達的國家而言,其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設想哪一個大國有中國的近三十年的持續經濟高速增長?由於中國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現實要求中國與國際社會分享經濟增長果實,而中國金融市場欠發達,中國在鼓勵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同時,有必要繼續引進外資。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應該是一個漸進而不是躍進的過程。在國內金融機構和市場做大做強之前,大躍進式的資本輸出風險極大。
3.何解失衡?
美國借的債太多嗎?美國國債佔GDP60%多。美國的隱形債務比很多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都要低。一般地說,美國個人儲蓄率低。但假如把個人金融財產都包括進來,則美國個人儲蓄率也不太低。相比之下,日本國債佔GDP超過120%。主要歐盟國家的國債超過GDP60%,而且養老金缺口等隱形債務較大。
在過去的20年裡,全球GDP年均增速3.5%,貿易增長7%,國際資本流入的增長速度是14%,表明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大大增強,金融資產明顯擴張。大量資本流到美國,投資在低回報的美國長期國債上,而大量美國資本流到他國,投資在高回報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上。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僅此利差一項,美元的10%貶值即可導致相當於5.9%美國GDP的財富轉移到美國。因為在全世界金融體系中美元仍是基準貨幣,美元的鑄幣稅在美元貶值或美元通貨膨脹下也導致大量的財富轉移到美國。這種能力是一個非全球中心國家難以夢想的。
在討論一個國家的財政政策時,經常會看一個指標:一國的負債佔GDP的百分比。一般來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用的指標是60%,一國借債超過60%的話,會有較大的還款風險。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個國家借債水平的上限在哪裡?這個上限的世界紀錄發生於1818-1848年,地點在英國,英國當時借債佔GDP百分比高達250%。這裡面涉及了兩個問題,第一英國發行的國債得有人買,投資者願意買而不是被強迫地買。第二從英國的國家實力來說,以現金流往回折算,它要有能力支付。250%確實是很了不得,但英國是當時的全球中心國家。
今天討論美國的問題,不少人認為美國借債風險比較高。但筆者個人看法,美國離這個上限還差得很遠,但美國的低儲蓄問題更為令人擔心。像美國這樣一個大國,在其貨幣成為全世界金融體系基準貨幣的前提下,假如需要,它的借債上限應該不難超過其GDP的120%到150%,盡管美國可能沒有能力做到250%。60%的標准不是沒有道理,但只適用於金融市場不完備的小國、發展中國家、發達但非全球中心國家。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中,作為全球化中心國家的美國,其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的標准來判定。除了美國之外,中國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所以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的眼光看中國,也會有很多的問題。
中美經濟關系問題,未來摩擦可能會增加,但不至於失控。中美經濟關系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夥伴,比如中國儲蓄多,美國消費多,中國勞動力多,美國土地多。中美經濟分開看都面臨較大的經濟失衡問題,但放在一起看則失衡問題不大。從中美經濟的互補性這個角度來看,中美之間的所謂失衡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均衡。在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全球經濟發展加速的時候,中美經濟關系失控的可能性更小。中國應抓緊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並逐步減少結構性失衡。
三、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風險
再看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石油價格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經歷了巨大波動。在經歷了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石油價格一路下滑,到1998年每桶價格不足20美元,但之後一路上揚,目前已經到達了每桶70美元左右。另外,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糧食價格小幅度上升,而且升幅比較平穩。與之相比金屬等原材料價格經歷了較大波動並於2002年之後大幅度上升。
雖然糧食問題關繫到千家萬戶,但從國際糧食供求關系和價格來看,則基本可以判定國際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的風險不會很大。國際糧食生產能力大於需求量,所以不少發達國家都引入了不同類型的糧食限產措施。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工業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可以逐步加大利用國際糧食市場來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力度。
國際石油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應該引起重視,尤其是原材料市場的風險。1998年後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石油和原材料市場有著一個全新的、緊密的互動關系。1998年可以說是中國經濟顯著影響世界的起始年,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經歷了二十年高速增長。第二,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緊接著發生了1998年的俄國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場發生巨大危機。第三,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而當時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表現乏力。中國恰在此時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後幾年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似乎由中國一國的進口決定而與其他因素無關,盡管此時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量仍然不大。但是這一現象四年後才為外國所關注。
石油風險雖然應該引起重視,但近期出現能源危機的可能性不大。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國是石油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耗國,也在相當程度上把握著石油的定價權。另一方面,石油價格的持速上漲將有利於俄國國力的提升。同時,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是石油進口國和消耗國,其利益與美國基本一致。基於其國家利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府不願意看到石油價格無限制大幅上漲。作為全世界的石油價格定價中心,美國可以通過發達的金融市場降低石油價格上漲的風險。西方國家政府也可以通過與OPEC談判等方式限制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中國因之可以跟著分享這一利益,不大可能面臨能源危機(但不排除政治因素)。
與石油風險相比,中國更應該關注國際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都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但不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後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已經把依靠原材料的製造業轉移到了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此而來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原材料消耗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劣勢之一。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資源狀況,決定了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原材料假如價格上漲,則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成長。然而,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的定價權在倫敦、紐約。由於中國對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定價機制影響甚微,所以一旦國際金融市場上有大量炒作,就可能引發中國的原材料危機。
四、爭取定價權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由於全球金融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變得非常重要。1998年後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狂升和幾年後的鐵礦石、銅、鋁等原材料價格的飆升不僅與需求增加有關,同時也與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投資行為相關。
過去20年,由於中國金融市場欠發達,不少外國機構投資者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必然依靠國際投資甚至投機來分享中國持續經濟高速增長的回報。由此引起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高企是自然現象。
另一方面,目前中國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韓國和中國台灣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三分之一,即使靠節約消耗、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消費產業,人均需求仍將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假如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則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成長。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均收入仍然較低,勞動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決定了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需要國際市場的需求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在中國國際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應該大力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尤其在原材料和批發、零售業進行跨國並購,取得原材料生產和市場的主導權。
與此同時,中國到了快速發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時候了。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間的不匹配和不相容成為日益突出的矛盾,並已成為制約中國能否持續穩定地增長的關鍵之一。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需要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發展壯大並走出去,但假如沒有相當強大的國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走出去的戰略難以實施,中國經濟的崛起難以實現。可以說只要中國資本市場欠發達的狀況不改善,中國面臨的原材料和市場危機就不會解除,不管中國在實物商品經濟領域成就多大。
因此中國必須進一步堅定不移地發展金融業。在金融領域必須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包括外匯和利率期貨市場。這要求中國進一步增加利率和匯率的靈活性。
同時,中國要爭取盡快確立中國在世界原材料期貨市場中的定價中心地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中國具有確立在世界原材料期貨市場中的定價中心地位的必要條件。石油定價權原來也不在美國,但作為國際上石油最大的進口國,美國的國家利益促使其成為全球石油市場的定價中心。
總之,中國應積極成為全球化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全球化中的新問題,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化解全球化中的風險,使中國經濟在2018年更上一層樓。假如2018年中國經濟能夠融入世界, 2038年中國經濟可能引領世界。

⑨ 中國貿易一年增長多少量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今日在此間舉行的「中國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綜合分析,2007中國貿易增長將在百分之十五以上。這位官員認為,若以全球貿易(年均)增長百分之六、中國出口(年均)增長百分之十左右計算,到二0二0年,中國可能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貿易大國。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剛剛公布的數據,去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已超過一點四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二成三。值得注意的是,全年貿易順差超過一千億美元,較歷史最高的一九九八年還要高出一倍多。

魏建國認為宏觀調控取得成效、人民幣升值預期等三大原因引致了去年貿易順差的大幅出現。他今日表示,應用發展眼光看待貿易順差問題,既不可以追求順差,亦不可簡單用壓縮出口的方法來減少順差。據知,去年中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於歐美和香港地區。

據這位官員介紹,中國將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註意推動進口,其中包括增加對糧棉及資源等產品的進口。

魏建國同時透露,將參照鐵礦石談判經驗,盡快啟動原油、氧化鋁、銅精礦等商品聯合對外貿易談判機制。

中國官方認為,2007年國際市場環境總體平穩,但與去年相比略顯偏緊,油價上漲、房地產泡沫、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⑩ 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面臨內外多重壓力:

2013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仍將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較大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難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2、外需改善不明顯:

世界經濟已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經濟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固,對我國外貿利好作用有限,預計外需的改善並不明顯。

隨著國家穩增長和促外貿一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釋放以及後續配套政策的陸續出台,預計2013年我國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難有大幅改善,仍將遠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進口增速將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外需狀況難有明顯改善,外貿將基本延續2012年的低速增長態勢。其間因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我國春節等因素影響,外貿增長會出現暫時性波動。2013年三、四季度,全球不確定因素若轉為明朗,我國外貿增速有望繼續提高。

3、出口上升空間有限:

國際經驗表明,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可能已觸及「天花板」(一國出口金額佔全球GDP的比重不超過3%,一國出口金額全球佔比不超過10%)。這意味著我國出口高速增長傳統模式的黃金期已過,中長期內出口增速上升空間有限,將在低水平企穩。

展望2013年,美、歐等發達國家私人與公共部門去杠桿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對其逆差的糾正。對應地,中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貿易順差將隨之減少。我國出口競爭力正處在穩步下滑通道之中,以大宗商品進口為主的一般貿易逆差將持續擴大,總體順差將呈收窄趨勢,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將進一步下行。

2013年,國際環境倒逼我國要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轉變,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程度。

培育品牌、營銷網路和研發設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繼續穩定和擴大中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10)股票交易日記中國對外貿易現狀擴展閱讀:

對外貿易的注意事項:

1、外貿洽談前期,製作形式發票用於報價、交易參考或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

2、交易確認以後,製作外貿合同。

3、准備交貨的時候,製作商業發票、裝箱單、核銷單、報關單,申請商檢通關單等報關出口。

4、報關後海關退返核銷單、報關單的收匯聯與核銷聯等。

5、交貨付運後,得到提單(有時是直接做電放提單)。

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證等方式付款, 需要製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等以收取貨款。

7、憑收匯銀行水單、核銷單、報關單核銷聯等辦理核銷與退稅。

熱點內容
主板新三板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16 12:40:22 瀏覽:943
個股市盈率曲線圖查詢 發布:2024-11-16 12:33:11 瀏覽:731
炒股小伙面試交易員感覺被套路 發布:2024-11-16 12:33:06 瀏覽:357
新三板企業過渡期損益得規定 發布:2024-11-16 12:27:16 瀏覽:870
哈爾濱葯業集團股票 發布:2024-11-16 12:22:53 瀏覽:152
營改增對建築施工企業印花稅 發布:2024-11-16 12:16:02 瀏覽:698
河北銀行股票代碼是多少 發布:2024-11-16 12:15:11 瀏覽:882
保險和賬本幾月份計提印花稅幾月 發布:2024-11-16 12:15:09 瀏覽:133
信息技咨詢服務用交印花稅嗎 發布:2024-11-16 12:13:43 瀏覽:931
國內焊條企業上市公司相關問答 發布:2024-11-16 12:12:55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