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型貨幣數量學說
『壹』 請教 11年名詞解釋 貨幣數量理論
孩紙 你看新貨幣數量經濟學那段下面有行字,XXXX要先了解貨幣數量論然後才是公式神馬的
『貳』 弗里德曼對貨幣數量論的觀點是什麼
弗里德曼則認為,貨幣數量論首先是一個關於貨幣需求的理論,而不是關於產量和物價的理論。因此,就要著重對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進行分析,他主張實行「單一性規則」,即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每年貨幣增長率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水平上。這個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應同預計在較長時期內出現的經濟發展速度相一致。他的論述,使許多經濟學界的頭面人物很感興趣。在1957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弗里德曼被推舉為秘書長,並應美國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聘請,出任研究員。
這個研究中心的條件相當優越,他抓住機會,寫出了《消費函數的理論》一書,書中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或恆常所得假說),他認為若要研究消費與收入的關系,需以一個家庭的「永久收入」為根據,而這一收入是一個家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經常可以獲得的收入。除這一收入外,一個家庭尚有另一種暫時性的收入或損失,即意外收入或意外損失。這樣實際消費也就有永久和意外的兩種消費。因此他的永久性收入假說與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和詹姆斯·S·杜茲納伯麗的相對收入假說一並成為關於消費行為理論的三大重要學說。
『叄』 現金交易說,現金余額說與貨幣主義的貨幣數量方程式之間有什麼異同
貨幣需求量是有條件限制的,是一種能力與願望的統一。它以收入或財富的存在為前提,在具備獲得或持有貨幣的能力范圍之內願意持有的貨幣量。因此,構成貨幣需求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1)必須有能力獲得或持有貨幣。 2)必須願意以貨幣形式保有其財產。 二者缺一不可,有能力而不願意持有貨幣不會形成對貨幣的需求;有願望卻無能力獲得貨幣也只是一種不現實的幻想。
『肆』 現金交易說,現金余額說玉貨幣主義的貨幣數量方程式之間有什麼異同
區別:研究角度不同,交易方程式與劍橋方程式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①交易方程式重視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僅僅是貨幣為交易媒介;而劍橋方程式則強調貨幣的資產功能,把貨幣看作價值貯藏手段。②交易方程式把貨幣需求與支出流量聯系在一起,重視貨幣支出的數量和速度,著重分析支出流;劍橋方程式把貨幣需求當作貨幣形式保有的資產來處理,把貨幣看成資產存量的一種③交易方程式強調客觀因素,重視影響交易的金融制度,而忽視人的主觀作用;劍橋方程式重視持有貨幣的成本與持有貨幣的滿足程度的比較,強調人們的主觀意識及其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力④交易方程式的1/V與劍橋方程式中的K雖然在數學形式上相似,但有著不同的含義。1/V決定於制度因素,而K的大小著重反映的是經濟主體的資產選擇行為。除了制度和技術條件外,它還取決於經濟主體對目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偏好程度、人們對於投資報酬和價格變動的預期等等。即K相對1/V而言,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伍』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理論與傳統的貨幣數量論有何異同
比較凱恩斯與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的異同
1.需求理論的前提假設:
相同點:
凱氏與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設:
1) 資本市場或金融市場極為發達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場利率來表達,不斷變化著的市場利率是公眾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
2) 無論在時段上還是在時點上,貨幣與實物資產是替代品。公眾的投資發
生額越大,貨幣需求量便越少。
3) 生產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產單位面臨同一技術水平。
不同點:
凱氏:1)短期分析-價格不變。凱氏的宏觀經濟理論是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問世的,因此理論上側重於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產能力被迫閑置的問題。
2)貨幣定義在M1層次上-貨幣無收益,仍較注重貨幣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長期分析,價格起作用,而且對未來的價格預期也起作用,側重於解決通貨膨脹、「滯脹」問題。
2)貨幣量的層次為M2,即包括貨幣和准貨幣。
2.貨幣需求理論模型:
凱氏:1)凱氏對貨幣需求理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對貨幣需求動機的分析:
貨幣需求動機分為:交易動機、營業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其中貨幣的交易需求強調的是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取決於人們的收入水平,與人們的收入水平正相關豬場;貨幣的投機需求,強調的是貨幣的貯藏手段功能,貨幣的投機需求與市場利率負相關。綜上所述:貨幣需求與收入正相關,與市場利率負相關。
2)「流動性陷阱」假說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大膽的假設,當利率已降至某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時候,貨幣需求會變為無窮大,貨幣需求量的增加一利率無關,此時的貨幣政策失效,能適用的是財政政策。
3)凱恩斯模型與「馬歇爾的k」
將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簡單化-寫成線形形式Md=aY-bi,聯立Md=kPY,得k=a-bi/Y.通過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函數算出來的貨幣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過此時的k不同於「馬歇爾的k」,而是一個變數,一個函數。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論特色有:採納了凱恩斯視貨幣為一種資產的核心思想,利用這一思想把貨幣數量說改造成貨幣需求函數;基本上可定了貨幣數量說的長期結論,即長期中,貨幣量變化隻影響物價、名義利率、名義收入等,不能影響就業、實際收入、實際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費者選擇理論」對貨幣需求進行了邏輯推理,消費者在諸多商品之間進行選擇時,一般會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效用、收入、機會成本。而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數量主要受持有貨幣的成本跟持有貨幣的收益(這與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有些相似)影響。
3)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函數可以表示為:Md=f(P,Y,Rb,Re,Rm,gP,w,u) 其中: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P表示價格指數,Y表示恆久收入,Rb表示債券的預期名義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預期名義收益率,Rm表示貨幣的預期名義收益率,gP預期價格變動率,w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的比例,u表示其它隨機因素。此理論函數可以簡化為:Md=k.Yr.P(類似與劍橋派的貨幣數量方程式) 或Md.V=P.Yr (類似於費雪方程式) 。不過弗里德曼的「新貨幣數量論」的持幣率k或貨幣流通速度V已不再是常數,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函數。
4)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函數的最終簡化式為:Md/P=f(Yr,i) ,與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總量Md=f(Y,i),形式上很相似,不過弗里德曼需求函數的內容比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精密。
『陸』 現金交易說,現金余額說和貨幣主義,貨幣數量方程式的異同
試比較現金交易說,現金余額說和貨幣主義貨幣數量方程式的異同
『柒』 現代貨幣數量理論與傳統貨幣數量學說有什麼不同
1956年,弗里德曼在《貨幣數量論——一個重新表述》一文中發展了貨幣需求理論。弗里德曼探討人們持有貨幣的原因採取了與凱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體研究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而將貨幣作為構成財富資產的一種,通過影響人們選擇資產的種類來保存財富的因素來研究貨幣需求的,實際上是資產需求理論在貨幣需求理論上的應用 。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是債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貨幣需求是個人擁有的財富及其他資產相對於貨幣預期回報率的函數。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捌』 貨幣數量論的早期理論
休謨是18世紀這一理論的最重要的代表者。他把貨幣數量說作為反對重商主義關於通過國家干預以積累金銀貨幣這種主張的重要依據。他認為,金銀作為貨幣,完全靠它們在社會交換過程中的職能,才有自己的價值。一國流通中的貨幣,不過是用來計算或代表商品的價值符號,在商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數量增加,商品價格就會同比例提高。所以人為地增加貨幣數量,對一國並無好處。
休謨在之前的理論基礎上更對這一貨幣理論進行了一番潤色。當時,北美金礦被發現,金屬貨幣量突然增加,使物價水平上漲。休謨抓住了這種外觀現象而作出貨幣數量說的結論。他對金量的增加與商品價格的騰貴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錯誤的判斷,認為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主張商品價格水平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所決定。 1911年,費雪在其代表作《貨幣購買力:其決定因素及其與信貸、利息和危機的關系》中提出現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買者支出的貨幣總額總是等於賣者收入的貨幣總額,如以M代表貨幣供應量,以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價水平,以T代表社會交易量,則:
MV=PT
費雪認為M由現金和活期存款組成,因而:
M = M1 + M2
V = V1 + V2
費雪認為,在P、T、M1、M2、V1、V2這六個因素中,T、V是比較穩定的,是個常量,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取決於自然資源和技術情況,不決定於貨幣的數量,雖然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們的支付制度和支付習慣,而且二者是相對穩定的;M、P是不穩定的,是個變數,因為M是由貨幣管理當局控制的,而在T、V相對穩定的情況下,P不能不受M的影響。他指出,在貨幣的流通速度與商品交易量不變的條件下,物價水平隨流通貨幣量的變動成正比例變動。貨幣數量決定著物價水平,而不是物價水平決定著貨幣數量。他還分析了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這一因果關系的傳導機制,指出:從貨幣量的增大到物價水平的上升有一個過渡時期,有許多短變動。在過渡時期一定的階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會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對地會大於M的增加。利率的變動會滯後於物價變動,當M停止增長或雖然繼續增長但增長率有所降低時,物價上漲幅度縮小,但利率仍然高昂,這樣實際利率便上升。而實際利率上升,會影響企業信貸規模和資金周轉,從而影響物價水平。 馬歇爾與庇古劍橋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認為,人們以貨幣形態貯存起來的財產和收入是「人們願意保持的備用購買力」。這部分購買力的高低決定於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因此,不管一國供給多少貨幣,其貨幣的總價值只好等於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其貨幣的單位價值決定於貨幣數量與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的比例。他強調人們持有貨幣的時間和數量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進而對幣值的影響,這樣便把貨幣量與物價、幣值關系的研究引導到貨幣需求上來,這是在費希爾貨幣數量論基礎上的一個進步。1917年他的學生庇古在英國《經濟學季刊》上發表《貨幣的價值》一文,提出了現金余額方程式,即劍橋方程式:
M=kPy
式中M為人們持有的貨幣量,k為貨幣量與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之比,P為最終產品和勞務價格的指數,y為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庇古提出現金余額方程式的思路是:社會每個成員在一定時期內可以運用的資財,是他們在這個時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現金形式保存時,引起對現金的需求。但對現金的需求與全社會成員的收入之間有穩定的比例關系。他指出:若全社會在一個年度中的平均現金余額為M,則ky/M是每一個貨幣單位的實際價格,即每一個貨幣單位所能購買到的實物商品量,也就是貨幣的購買力。所以現金余額方程式與現金交易方程式的結論基本相同,即物價水平決定於貨幣量,與貨幣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比例變動。但是,這兩個方程式有不同的經濟意義:現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價格;強調V不變時M對P的影響;著眼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和貨幣的交易,沒有納入貨幣的需求。現金余額方程式中P表明貨幣價值;強調ky不變時M對P的影響;著眼於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納入了對貨幣的需求。
凱恩斯贊同現金余額貨幣數量論,但認為以小麥數量去表示貨幣的價值並不能反映物價水平。他認為一定數額的購買力應當以某幾種標准消費品所構成的一定量來測定。凱恩斯把這幾種標准消費品的一定量稱為消費單位。假定人們手中用以換取消費單位的一定數量的現金為K,社會流通的貨幣數量為n,則消費單位的價格為p。對此,凱恩斯在《貨幣改革論》中提出了「真實余額」數量方程式:
n=pK
若K不變,則p與n同升同降。但購買消費品的不都是現金,還有銀行存款,而且銀行為了保證顧客提取存款必須保有一定的准備金。假定K 和K'為公眾所要求的現金消費單位和銀行存款消費單位,p為一個消費單位的價格,r為銀行現金准備和存款的比例,n為現金總量,則上述方程式應改為:
n=p(K+rK')凱恩斯認為,K 和K'的量一部分取決於社會財富,另一部分取決於人們的習慣,其數額都是變動不定的,K和K'在繁榮時期有減少的傾向,在蕭條時期有增加的傾向,而r一般是穩定的,n則能夠由政府調控,若政府對n從而對r、K、K'進行直接或間接調控,就不難影響p。
凱恩斯與費希爾一樣,都主張通過金融手段去影響物價,從而緩解或者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波動。
凱恩斯的方程式與現金余額方程式有相似之處,即人們手中保有的現金余額都是以一定的「實物量」(馬歇爾、庇古以小麥數量為單位,凱恩斯以幾種標准消費品的一定數量為單位)計量的,只不過現金余額方程式中的k是一個相對數,而凱恩斯方程式中的K是一個絕對數。以一定的「實物量」計量人們手中保有的現金余額是要表明:實物經濟的規模決定了對貨幣數量的需求,而貨幣數量的供求對比、決定貨幣的交換價值,即購買力,從而決定物價水平。可見,凱恩斯方程式實際上保持了貨幣數量論的基本觀點。
『玖』 貨幣交易數量說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
(1)歷史淵源: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主要內容:一是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二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直接掛鉤。(2)「貨幣戰爭」:各國操縱本國匯率,競爭,為本國謀取利益。(3)美國:美國的新一輪貨幣政策會導致對美國的信任危機,大大動搖美元的地位,同時也會加劇全球經濟的不平衡,從長遠的觀點看,也將制約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的做法是「損人不利己」。(4)①立足國情,不畏外界壓力,繼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②加強貨幣監管,注重宏觀調控。③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迎接挑戰。
『拾』 凱恩斯的靈活偏好理論與古典學派的貨幣數量論有什麼不同
凱恩斯認為,貨幣的實際供給量(m)一般由國家加以控制,是一個外生變數,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貨幣的需求。
貨幣的需求動機有以下三點:
第一,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這一需求取決於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需求的貨幣量越大。
第二,謹慎動機或稱預防性動機,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需求大體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數L1=L1(y) =ky。
第三,投機動機,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取決於利率(r),L2=L2(r)=-hr。
所以,貨幣的需求函數為:L=L1+L2=L1(Y)+L2(R)=KY-HR。
而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本身是沒有內在價值的,而僅僅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貨幣只是覆蓋於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對經濟不發生實際的影響。這就是著名的「貨幣面紗論」。
該貨幣數量論的來源:
交易方程式:M×V=P×Y
其中:M=貨幣數量,V=貨幣流通速度,P=物價水平,Y=總產出
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內相當穩定。
由於短期內認為 Y和V都是不變的,得出:
物價水平的變動僅僅源於貨幣數量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