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牛市即將到來
『壹』 中國股市的牛市有幾次
中國股票市場自1990年建立並開始交易以來,已歷經約四次系統性的大牛市。以下是這四次大牛市的特點和形成原因的概述:
1. 第一次牛市:始於1990年12月19日的上證指數開板,第一輪牛市由此展開。當時,股票價格低廉,市場呈現明顯的低估值狀態。由於股份公司初始定價較低,初期投資者並不踴躍。然而,這反而促使上證指數在股市開盤後即刻啟動牛市。第一輪牛市在1992年5月26日將上證指數推至1429點,較起始點上漲了14倍。隨後股市在1992年11月回落至387點,但很快又迎來第二波上漲,於1993年2月攀至1559點。這波牛市主要是由股票的低估值驅動的,而股票市場的顯著賺錢效應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參與。
2. 第二次牛市:受交易制度改革推動,上證指數從1994年的326點一路上揚至2001年6月的2245點。1995年起,為了降低漲跌停板的風險,A股交易制度從T+0和無漲跌幅限制改為T+1,每日漲跌幅限制設定為10%。這一交易系統改革使得股市的波動受到限制,更好地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制度紅利推動股市從1994年的低點326點穩步上升,走出了長達7年的慢牛行情,直至2001年6月觸及2245點的峰值。
3. 第三次牛市:得益於股權分置改革的政策紅利,上證指數從2005年6月的998點飆升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點,漲幅近5倍。這次牛市在許多投資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許多股票價格翻倍甚至更多。在這波牛市中,參與者普遍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市場熱情空前高漲。
4. 第四次牛市:由融資杠桿驅動的牛市,亦被許多人稱為「杠桿牛市」。從2013年6月的1849點漲至2015年6月12日的5178點,大盤漲幅達到180%。盡管大盤漲幅有限,但許多個股實現了十幾倍甚至更高的回報。然而,市場後期加杠桿行為泛濫,導致部分投資者因杠桿過高而爆倉虧損。
總結來看,中國股市在過去32年間,平均大約每隔7年便出現一次大型牛市。在這些大牛市中,如果投資者能夠抓住機遇,資產翻倍並非不可能。
『貳』 享受牛市第二波 系緊三條「安全帶」
3月份完美收官,4月份A股再度迎來開門紅,本周一(4月1日)上證指數帶有向上跳空缺口的放量長陽,一舉突破3月份的箱體整理形態,強勢盡顯。相比滬市,深證成指也不遑多讓,周線13連陽刷新歷史紀錄,時隔9個月之後再上萬點大關。無論是指數的強勢還是個股的活躍度,都清楚表明牛市第二波已經展開。
牛市第二波容易呈現「三漲」格局
牛市之所以是牛市,就在於其一再突破市場主流觀點的上漲預期。牛市第一波里,不時還會乍暖還寒,如1月底的商譽減值業績地雷集中爆發;而牛市第二波則是確認多頭的優勢,春暖花開。市場的賺錢效應吸引場外新資金不斷進場加盟,而原本被套的投資者也因為市場水漲船高,實現解套之後開始活躍起來,甚至再追加投入。在目前市場流動性相對寬松、經濟數據好轉、減稅降費等改革措施讓全社會受益,以及貿易摩擦有望解決的情形下,A股的樂觀情緒已經被點燃起來。這個原本就不差錢的市場,只要悲觀預期改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牛市第二波就會油然而生。而參與這波行情的新資金,很多在牛市第一波屬於踏空或收獲有限,普遍存在「時不我待」的搶快錢心理,這讓牛市第二波容易呈現局部普漲、整體輪漲、指數快漲的「三漲」格局。
因此,「牛市第二波」很大程度上比的是倉位和耐力。但從A股以往的運行來看,「慢牛」出現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多的是快牛甚至「蠻牛」。這也意味著,牛市第二波雖然個股行情精彩紛呈,但時間會有多長卻是未知數。在享受之餘,也需要未雨綢繆,風險意識不可全丟,以免將來交出大部分利潤,讓賬戶市值的增長成為鏡花水月。
因此,筆者建議投資者在享受牛市第二波的同時,還需要系緊三條「安全帶」,做好倉位的管控和持倉品種的優化,在牛熊循環之間實現賬戶市值的穩健成長。
未雨綢繆系緊三條「安全帶」
第一條「安全帶」是60日均線,重點關註上證指數的收盤點位是否偏離60日線接近或超過20%。60日均線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市場最近3個月的平均成本,指數持續在這條均線運行,意味著最近3個月進場的投資者大概率會取得正收益,營造出良好的賺錢效應,以此吸引新資金不斷進場;但如果偏離60日線太遠,則意味著市場獲利盤累計較多,在短期新增資金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容易出現較大的震盪。而一旦市場出現多次偏離且漲幅較大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中級調整甚至是見頂回落。
在2006-2007年、2009和2015年三次牛市中,上證指數偏離60日線超過20%雖然未必會見頂,但都有較大幅度的震盪產生。從2006-2007年的情況來看,在2006年12月15日首次出現偏離超過20%,此後雖然股指繼續上行,但呈現明顯的「二八效應」,當時主要是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兩大權重股聯袂帶領股指上行,許多股票則原地踏步,市場賺錢效應開始降溫,震盪整理延續到2007年2月底才再起升勢;第二次是2007年4月23日,偏離達到21.19%之後股指沒有調整,個股行情也持續火爆,但在一個多月後發生「5?30」大跌,重挫四五個跌停甚至就此見頂的題材股不在少數;2007年9月3日和10月15日則再度出現偏離20%的警訊,其中10月15日那次過後第二天就直接見頂6124點(見圖1)。
2009年的牛市比較短暫,偏離接近20%一共出現兩次,其中2月16日出現之後,上證指數在半個月內下跌近18%,完成對60日線的回撤整固之後再繼續上行;而7月27日偏離值在達到19.69%之後兩天,上證指數就出現了單日5%的大跌,並在一周之後見頂3478點,成為接下來五年的波段高點(見圖2)。
在2014-2015年中,上證指數也有多次偏離60日線超過20%的情形出現。其中,2014年12月8日和2015年1月5日在偏離信號出現之後,都出現單日或波段的調整;2015年4月13日的那次雖然短期調整不明顯,但在半個月之後股指也出現兩周下跌10%的調整;而5月25日和6月8日的兩次則是行情的尾聲,進入頂部構築階段(見圖3)。
因此,投資者如果在某日收盤發現上證指數偏離60日線接近甚至超過20%的時候,就需要十分警惕震盪的產生。如果手中持有的股票已經有較大程度的獲利,不妨將倉位降低到20%以下,等待形勢明朗再選擇合適的時機買入。雖然這樣的操作方式可能會多支付一些交易成本,但卻為最後的逃頂做好准備,完全值得。
第二條「安全帶」是估值,包括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絕對估值以滬市的平均市盈率作為指針,相對估值則以恆生AH股溢價指數進行觀察。香港恆生指數最近40年來的平均市盈率鮮少超過20倍,而滬市作為大盤指標股佔有較大比重的市場,20倍市盈率同樣也具有「天花板」的效應。同時,恆生AH股溢價指數則是衡量AH股兩地同時上市公司的估值對比,如果超過130,則意味A股較同類H股溢價三成以上,相對估值較高。在此情形下,A股相對港股對境外資金的吸引力將大打折扣,不利於外資進一步主動配置。因此,如果滬市的平均市盈率超過20倍,且恆生AH股溢價指數超過130,投資者需要高度重視市場可能進入泡沫階段。
第三條「安全帶」則是均衡配置。在牛市第二波的雞犬升天過程中,許多投資者會形成追漲殺跌、追逐熱門股、題材股的習慣,而表現穩健的低估值白馬股則容易被冷落。而這樣的操作習慣一旦養成,在牛市見頂之後將會面臨暴跌的打擊。相反,低估值的白馬股在市場見頂之後抗跌性較好,甚至會成為部分機構階段性抱團取暖的對象,成為投資者防禦下跌的「防空洞」。因此,無論市場如何火爆,投資者都需要在持倉品種中配置不低於所有持股三成的價值型品種,特別是一些低漲幅、低估值、業績風險不大的白馬股。這樣雖然在某些時候會降低賬戶增長的曲線,但在進入調整尤其是快速調整的階段,投資者就會體會到從容進出、配置均衡的好處。
牛市上漲中居安思危,用三條「安全帶」讓自己的操作更從容,才能真正向長線贏家看齊,實現穿越牛熊的穩健增長。■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叄』 今天股市大漲4%多,這是什麼節奏,第二波牛來了
我說是牛市,你信么。腦子沒井水的都明白,這只不過是出逃行情。還牛市呢。前面被套的人,現在想的就是怎麼跑掉。錢在自己手裡總比拿著股票強。
錢在自己手裡,可以重新思考怎麼操作。大閘蟹只能被人家吃。
『肆』 牛市的五個階段
牛市第一階段:牛熊難辨階段
當市場處在牛市第一階段,幾乎沒有人知道牛市即將到來。如果回頭看,這個階段的一些情景,和熊市第五階段的「黎明前」階段很像,幾乎很難區分開來。
在這個階段,市場可能剛創出新低不久,也可能在創出最低點後又震盪和盤整了較長一段時間。需要注意的是,熊市創出最低點與馬上展開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或者必然的關系。
但是,還是有一些與熊市「黎明前階段」不同的跡象。此時,有一些股票已經停止繼續下跌。甚至還有一部分股票其實已經盤出底部,獲得了一定的漲幅,但市場上並沒有與之對應的消息,也沒有人關注到這一點。
【當市場出現利空的消息時,市場並沒有像熊市前幾個階段那樣繼續下跌,而是以平盤或微漲微跌收盤,同時成交量雖仍然低迷,但已經有所溫和放大,只是這種放大並沒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市場上也沒有關於為何出了利空消息,股市沒有下跌的相關解釋。甚至連利空消息發出後,都沒有太多相關的解讀文章。因為此時,社會對股票市場的關注度已經降到了冰點。】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觀察的,不是市場對利多消息的反應,而是市場對利空消息的反應。在這個階段,市場對利多消息可能出現上漲(本能),也可能下跌(不將利多當利多),從利多上很難判斷是熊市第五階段(黎明前階段),還是牛市第一階段(牛熊難辨階段)。
如果在市場走熊很長一段時間,市場對利空的反應,給人感覺像是波瀾不驚,感覺像沒有出消息一樣,那麼我們就應當十分關注了。可以按市場最近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漲幅進行排名,扒一扒看這些股票最近的表現怎麼樣,漲了多少,有什麼共同之處。之所以造成市場對利空沒反應,是因為此時市場已經到達了極度的冰點,所有想賣股票的人幾乎都把股票賣盡了,他們之中很多甚至已經忘記了股票。所有帶有利空情緒的人,幾乎不關心股市,因此也不知道有沒有利空。
此一階段,股指已經呈現出緩慢上漲的跡象,但是很少有人能重視,也聽不到有人說即將迎來一輪牛市。分析師措辭非常謹慎,多推薦個股(許多節目已經不允許推個股)和某個細分行業或事件的「結構性機會」,「投資者可以關注,少量參與,注意止損。」等謹慎言論。
牛市第二階段:初步上漲階段
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市場的上漲開始引起一些人的注意。這種上漲可能是成交量逐步放大的溫和上漲,也可能是成交量突然放大,暴力突破前期盤整區域。
此時,總有某一類的股票很耀眼,既能引起大眾的關注,又能帶來賺錢效應。新聞也好、分析師也好,很容易就把它們歸納為一個「板塊」。這個板塊的分類,可能是某一個行業,某一個地區,或最近發生的某一個事件相關。
賺錢效應開始擴散,普遍規律是從離證券市場最近的人開始擴散。比如證券從業人員、基金從業人員、新進入市場的交易者,仍然關注股票漲跌的人(多還未深度套牢)。通過這些傳聲筒,身邊的親戚朋友同事,也開始關注股票。其中一部分人(散戶)開始嘗試投入一部分試探資金,另一部分人則繼續觀望。
此時,上一輪牛市高峰下來,被深度套牢的人群,也開始慢慢注意到股市的上漲。但他們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太強的參與意願。
主持人經常問分析師的一個問題,就是「您最看好哪個板塊?」「XXX板塊還能不能買?」
大多數分析師仍然比較含蓄,但這個比例在慢慢減少。此時最活躍的市場發聲人士,是前期最有毅力,不斷「喊底」的分析師。他們在熊市第五階段喊底,被市場、主持人、群眾多次羞辱,因為底後又有底;在牛市第一階段發言較少,且言論不被重視。因此,在此階段必須好好得意一番,這是人的本性,無可厚非。
第三階段:中期上漲階段
上漲途中的第一次暴跌,宣告這一階段拉開序幕。當然,這種暴跌並非只有一次,往往在整個牛市過程中都能看到。
類似的暴跌,往往事先沒有任何消息面上的利空因素,而且暴跌的成交量還比較大。市場不知怎麼的就吃錯了葯,開始拉肚子。等到收盤後,市場就會有各種言論,來挖掘「利空」因素,大家彷彿「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怪不得跌了。實際上,像這種大跌是很正常的牛市悸動,主要來自機構和大戶短線的「浮躁」心理。他們還沒能完成熊市心態向牛市心態的轉變,在一絲風吹草動之下,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的大跌。
此類暴跌的特點:
1、 位於上漲通道之中,且前一日還可能創出行情以來新高。並沒有進入M型震盪或直線型盤整;
2、 事先沒有任何徵兆,消息面上風平浪靜,沒有人能事先預料到今天回暴跌;
3、 成交量較大,甚至創天量。此時不要以為是「天量見天價」,因為牛市中大多天量之後還有天量。目前為止,A股市場還沒有見到過以「暴跌搭配天量」的方式見頂的。
此一階段,對於利空消息,市場的反應往往是低開,早盤下挫,但很快就被拉起。即使重大利空,對市場的影響也不會超過一周。而大多數中等或較小的利空,往往是早盤低開或下挫後,當日就被拉起,最終紅盤報收。
賺錢效應繼續擴散,第一波被賺錢效應帶進來的初入者(散戶),已經開始影響他們周邊的人,帶來第二波初入者。第二階段中在觀望的人群,開始投入資金試探,並不斷加大投入量。初入者投入股市的資金開始增加,從一兩個月薪資左右(或一萬元)的試探性資金變成半年甚至一年薪資以上的資金。
上一輪牛頂下來的散戶,部分賬戶已經解套。他們先是選擇賣出,從而落袋為安。但落袋為安後,他們並沒有選擇遠離股市,反而對股市的關注度持續上升。過不多久,他們就會在氛圍的帶動下,重新殺入。只是這一次買入的,是市場的熱點,是另一些股票——作為「痛定思痛」,他們大多不會繼續購買上一輪牛市套牢他們的那些股票。
此一階段,前期堅韌言底的「死多」分析師,光環漸漸淡去。因為此一階段起,市場上開始「股神」輩出。市場的聚焦在「能抓住熱點」的分析師。「股神級」分析師開始成為主持人問問題的主要對象。此時,主持人的問題往往不是「還能不能買」,而是「下一階段我們該關注哪些熱點?」
此階段,市場每一次下跌,都會有一些人站出來「唱空」。但措辭多為「保持謹慎」、「控制倉位」等詞語,此時還鮮有說「見頂」這個詞語的。有時,也確如他們所說的,市場下跌了一陣。但股指很快又被拉起,創出新的高度。在經歷幾個這樣的輪回以後,唱空的聲音開始越來越小。因為他們每一次唱空,最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的。這一點,在個人投資者之間也是一樣,每次唱空都「阻礙」了親戚朋友賺錢,如是幾次之後,也不好意思跟朋友再繼續說看空。原因很簡單,耽誤別人賺錢的朋友,是不受待見的。
來自券商的分析報告,開始不斷調高個股的「買入目標價」。
這個階段可能持續的時間非常長,甚至跨年。也可能比較短,一兩個月時間就結束。如果結束時間過早,這一輪「牛市」往往在後來被稱為「反彈」。
第四階段:後期上漲階段
不是所有的「牛市」,都會進入這一階段。有一些在第三階段就夭折了,被稱為「反彈」,或者「行情」。
有兩種情況出現,預示著第四階段的到來。一種是政策上開始調控,比如加快新股特別是大盤股的發行,調高印花稅等。如果市場對政策面的調控(利空),反應比較劇烈(下跌),則後期還可能繼續上漲;如果市場對政策面的利空,開始麻木,則需要多加小心。
市場對另一種則是首次在分析師中出現「頂」這個詞語。
熊市後期和牛熊難辨階段「堅韌不拔」死多的分析師,此時開始看空,並且開始出現「逃頂」、「見頂」、「頂部」等詞語,預示著這一階段的到來。但市場往往在他們看空以後,還會經歷一波上漲,而且漲幅可能還不低。
很有意思的是,他們往往在熊市還未結束就提前看多,也往往會在牛市還未結束就提前看空。他們多標記自己為「價值派」,(當然他們之中有一部分真是,也有一部分假是)說的最多的就是價值投資,頻率出現最高的詞語為「市盈率」。為何他們會提前市場看多和看空?因為「錨定」的思想,只是他們心中的「錨」,不是股票的價格,而是價值(市盈率)。股票市場就像鍾擺,搖擺在極度高估和極度低估之間。市場從牛頂上下來,估值中樞不斷下移,他們心中錨定的價值標尺也不斷下移,直至跌到他們心中「不可能跌破」的位置,他們開始堅韌不拔地喊底。然而市場在熊底會毫不客氣地,一次又一次地跌穿他們的心理底線。他們是熊市底部最後屈服的人(嘴上可能不說),也是熊市中被主持人和群眾嘲笑最多的人,也是這些事跡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記憶太深刻,使得牛市後他們心中對價值的「錨」沉得太深,拔不出來。
在熊市底部前提前買進的人,往往也會在牛市半山腰提前逃頂(也就是這一階段的早期)。這一部分人,要麼堅守到熊市到來,要麼剛好在牛頂處重新殺回。第一次有人喊「頂」,並不可怕。但前期喊頂的人再次殺回,卻是應當打起十二分精神。
從實際上說,市場進入這一階段後,也確實脫離了股票應有的價值中樞,進入高估階段。但由於賺錢效應還在繼續,因此牛沒有停下腳步。慢慢地,許多個人投資者就會發現已經沒有可以繼續投入股市的資金,於是開始借錢炒股,融資額度和杠桿也加的很高。
當市場突破前期熊市的反彈高點之後,創新高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新聞和主持人也不會說:「哇,今天創新高!」,因為市場每天都在創新高,創新高實在不是什麼「新聞」,也不值得奇怪和興奮。
賺錢效應開始延伸到較遠的地方。這些地方甚至跟資本市場沒有什麼關系,比如菜市場、麻將館等地方。
連最保守的人(這里的保守指的是對金錢損失的厭惡,而非投資風格的保守),也慢慢開始投入到這場戰役之中。他們之中很多人願意選擇基金,一部分原因也是出於保守。主要出於以下幾種原因:
1、 牛市後期,個人投資者出現「只賺指數不賺錢」的現象。
2、 相信基金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
3、 基金的廣告宣傳上,拿出了漂亮的業績展示,並宣揚長期投資的理念;
4、 「後悔理論」心理。因為許多人有選擇恐懼症,自己選擇的股票如果跌了,會產生「後悔」心理——不該買啊~!這種選擇恐懼症最大的成因也就是心中潛意識的「後悔」心理。但假手別人買的股票,跌了自己看不到,避免產生「後悔」心理。加上基金持倉許多隻股票,漲跌相抵,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暴漲暴跌。
5、 單個股票不會跳出來,拉著你買他;但基金會拉著你買他。最後那一批金錢損失厭惡者,在半推半就之下加入了基民的隊伍。
分析師以看多的態度出現在各大媒體,類似「謹慎操作」「控制倉位」之類比較婉轉的看空聲音已經絕跡。市場上看空的聲音,多以逃「頂」,或「是不是頂」為主。但這種聲音隨著牛市的繼續,也越來越小。到這一階段的後期,幾乎聽不到。
市場的估值不斷被抬高,但很快就會有解釋高估值的理由放出。例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快,與歐美相比理應獲得更高的溢價,又或者「大國崛起」「XX十年」等。又或者,會將歷史上的A股大牛市,或者其他國家的大牛市,拿來對比,告訴大家牛市還遠未到頭,「XX點不是夢」。
第五階段:築頂階段
並非所有的「牛市」,都會到達這個階段。像這種情況,只有「全民狂歡」類型的大牛市,才會遇到。很多半路夭折的牛市,往往被稱作「行情」。
隨著牛市的發展,慢慢的,市場上關於「頂」的說法已經幾近絕跡。即使有,也不被人們所留意。
牛市築頂,很少有人能提前看出來。牛市中每一次震盪,每一次下跌,每一次喊頂,總又被重新拉回,直至喊頂的人不好意思再喊頂。確實也會有一些人在牛頂處「喊頂」,但他們的言論根本得不到市場的注意。一直到熊二階段,這些人曾經的言論才重新被拉出來奉若神明。
此時市場已經進入所謂的「瘋牛」階段。股市為何會漲到這個點位,用估值根本解釋不了,只有夢想能夠解釋。
雖然在股市確認頂部以後,也就是熊二階段以後,會有各種理由來解釋股市為何會見頂。比如:經濟下滑,資金收緊等等。但是在這個牛市頂部階段,一般見頂的原因如下:
隨著股票的價格上漲,每成交一手所需要的資金也越多。股市要繼續上漲,需要更多的資金參與才能維持成交量,才能維持賺錢效應,光靠存量資金是無法做到的。賺錢效應從牛二階段就開始傳遞,一傳二,二傳四,四傳八……不僅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而且平均參與的資金量也越來大,但這種情況總會到達一個臨界點。當新進入的資金無法支撐股市繼續上漲的時候,牛市也基本走到了盡頭。
所以市場上有句話是這么說的:「當最不想買股票的人都買股票了,就是見頂的時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這一輪牛市能影響到的人,都進來炒股票了,他們能進來的錢也都進來了,牛市變走到了盡頭。
此時若有超級大盤股IPO,會對供需情況形成較大的壓制,促進股市更早達到臨界點。有時超級大盤股上市剛好就產生了股市的頂部區域。這是因為:
1、前幾個階段無法容納如此巨量IPO;
2、巨量IPO本身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股票的供需情況。
除此之外,牛頂往往還有以下跡象:
1、股票的估值很高,根本找不到便宜的股票。這里有一個經驗之談,就是即使最沒有想像力的股票,估值都難以接受的時候,往往需要小心。什麼是最沒想像力的股票呢?是績差股么?不是,因為即使績差股也有重組概念。真正最沒想像力的股票,是所謂的「收租股」,不管旱澇,穩定收租的這種。如果在PE的估值上,呈現出: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倒數<收租股PE(20倍以上)<周期類股票<其他類型股票。
需要注意,如果還有價值型或成長型股票的PE低於收租股,即使收租股PE>20倍,也並不見得見頂。
2、熱點散亂,難以追蹤。無法形成具有賺錢效應的「明星個股」或「熱門板塊」。
3、前期的熱門股,或漲幅較大的個股,已經提前進入震盪橫盤或下跌走勢。
4、賺錢效應開始減弱。盡管早期各批進入股市的參與者已經瘋狂,但對新進入者或即將進入者的吸引力已經減弱。很多新手進入後無法賺到錢,自然也無法產生賺錢效應吸引後來者。買賣的難度加大,新人「沒賺到錢」。
5、成交量無法繼續有效放大。
6、媒體及分析師的發聲,同牛四階段末尾,並無太大區別。
有一部分人蒙對了頂部,也有一部分人能准確識別出頂部,並對應採取相應的減倉和空倉措施(光識別還不行,還需克制心魔才能做到)。在牛頂的左側識別難度很大,因為此時還在創新高,在牛頂的右側識別相對容易。頂部的形態有時相當復雜,有時M頂在深度調整後還能創新高。
在這個階段能成功逃頂的,往往不是「價值投資派」。因為價值派要麼在第三、第四階段已經逃頂,要麼就是打算穿越牛熊。成功逃頂的往往是能夠控制好自身心態,且對市場敏感的技術派。
有趣的是,在此階段能夠成功逃頂的,往往會在熊三階段提前抄底,被稱作「抄在了山腰上」。
~~~~~~~~~~~~~~~~~~~~~~~~~~~~~~~~~~~~~~~
以上皆是理論!!
股市就是故事都是逗你玩!!
寫書的炒股把握此次到位!就不寫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