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教育上市股票代碼
① 下一個百億美金級教育公司將誕生何處
資本加持,頭部 K12 巨頭先後獲得驚人巨額融資,誰會成為贏家?
正在進行時的教培行業治理,對 K12 教培大戰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教育企業紛紛國內上市,存在哪些潛在挑戰?有哪些教育啟示?
看起來備受疫情影響的教育行業究竟還有哪些投資空間?線下已經不吃香了嗎?
2020 年的投資數量較 2019 年下降三分之一,究竟是錢少了?還是投資人更謹慎了?
下一個百億或者千億美金級的教育公司會出現在哪個教育賽道?是怎樣的一家公司?
3 月 31 日下午,由多鯨資本所承辦的 EICD 中國民辦教育大會 · 資本專場,在藍象資本合夥人周爽的主持下,基因資本管理合夥人溫慧生、21 世紀教育集團執行副總裁劉天航、尚賢創投合夥人葛晉希、學大教育集團戰略投資部總經理梁忱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藍象資本是一家早期教育 科技 投資的機構,通過投資和孵化新興的教育 科技 產品和創業項目,為中國教育市場增加多樣性。
基因資本是市場上少見的完全覆蓋教育早期、成長期、成熟期的教育投資基金,從 2015 年至現在,大概投出 15 億,典型項目如老鷹教育今年通過了深交所創業板發審會審核。
學大教育在教育行業深耕 20 余年,其戰略投資部傾向於產業投資,看重信息化、技術化和平台化的三大方向,旗下運作三支基金。
過去一年,K12 巨頭先後獲得了驚人的巨量融資,如何看資本的入局?對行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溫慧生: K12 巨頭中最為典型的是雙師大班課,雙師大班課模型在三四五線城市有巨大的空間,從供給角度看,下沉市場優質的地面供給要比一二線城市少很多,增長空間大。這種融資投放模式很難停下來,整個行業的獲客成本非常高,到今天沒有哪一家的經濟模型是 健康 的,很難判斷誰是最終贏家。
如果一定要說的話,好未來贏的可能性很大。畢竟現在每年線下有幾十億的利潤可以支撐線上。純線上公司肯定有它的空間和必要性,但到底能適合多少人,今天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長遠看,下沉市場用戶除了雙師大班課,還有在線小班課和 OMO 形式可選。家長最終肯定是願意追求效果,對形式不太在意;最終每種商業形態都有各自的用戶群體。
梁忱: 去年,線上和線下拿資金的方向不太一樣,線上機構拿一級市場的資金,而線下頭部機構更多集中在二級市場。他們都有了互聯網 + 的價值,投資機構願意投入買單。
線上機構有了充裕的資金儲備,他們的產品設計、課件動畫的感受以及背後的技術加持都非常吸引人。相比而言,線下機構缺乏服務交付的透明化,無法感知課程給學生帶來的實際效果。而線上能夠做到透明化、數據化,這是他們有優勢的地方。
資金的不斷湧入,對頭部的加持,造成行業馬太效應,二八開原則也體現了行業整體趨向成熟。反過來這一現象也會對行業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教育行業偏應用,技術門檻不高,這也壓縮了中小型機構獲取投資的機會,影響行業前進動力。
周爽: 藍象是 2015 年成立,到現在投資了 90 多家早期的教育 科技 企業。就在 2015 年的時候就沒敢投 K12,進去就已經玩不過這些巨頭了。在 2020 年,我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現在巨頭都已經陷入了膠著戰,產品同質化、流量投放水漲船高。
因為目前的主流產品長得太像了,所以我們反而相信截然不同的新打法才有機會。在 2018 年、2019 年我們投了一些教育硬體、OMO、IP 化的教育內容。不知道未來能否長成資本市場的主題。但我們作為早期投資人,認為市場應該有新的苗子長出來。
K12 大班課已經被打得寸草不生了,但其他地方還是有新物種出來的機會。中小教育企業想走流量路線就真的是燒不起,但是創新的打法也倒逼中小企業用不一樣的打法來獲客。
現在正在進行的教培行業治理,對 K12 教培大戰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行業有怎樣的影響?
溫慧生: 現在還是能看到線下有大量不合規、採用不負責任教學和營銷行為的中小機構,這對教育行業會產生一些負面口碑。監管讓整個行業的經營行為進一步進化,長遠看利於行業發展。
在 2018 年以前,K12 教培進入門檻極低,老師不需要教師資格證,也不需要辦學許可證,隨便租個民房就能幹,確實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現在的政策細則還不太明朗。「雙減」提到不允許線上、線下機構在各種媒體上做廣告。現在大家大部分靠投放,如果屬實,傳統的品牌廣告不能投、效果廣告也不能投,對在線機構影響比較嚴峻。不過這種情況比較極端,畢竟頭部機構學員較多, 社會 影響力比較大。
剛周總提到,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已經不缺了,大家都在把校內資源往校外用。現在缺的是提供給校內的優質產品。就國家發展而言,國家政策一定是 科技 興國的,要從更底層的信息化、平台化和 科技 化方向去尋找好的投資苗頭。
最近純培訓業務的公司紛紛在國內上市,教育企業上市會對企業發展有何影響?存在哪些潛在挑戰?
原來我們一直質疑在線教育這幾年發展如此迅速,不掙錢。為什麼還能存在?事實上,給了我們做教育的一個信號,這本身就是朔本正源的狀態。 健康 的商業模式才是合理合規合法的。這得益於幾點:一是國家政策支持,注冊制打開,如果沒有打開的話,這幾個項目上市是有一定難度的;二是越早把機構合規化,不作盲目擴張,而是把自己商業模式打造出來越有利於機構資本化。
上市能夠第一時間得到資本方的認可,盡早拿到錢。並購整合的機會會多,加速行業發展。盡早讓行業意識到要為合規和 健康 發展買單,這個是比較重要的。
劉天航: 教育企業通過 IPO 方式在 A 股資本化的意義重大,可以理解為一種破冰之舉。之前,教育企業基本都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市,根據當時早期教育政策監管,2016 年分類政策之前,教育企業基本按照民辦非企業法人執行,這一點限制了教育企業首發上市以及發股購買資產。所以後續 A 股上市的公司大多都是採用借殼或者類借殼的方式上市。當前 IPO 過會這幾家企業以線下培訓機構為主,相比於大學、學歷類高中,培訓類企業在上市政策監管里要求相對更寬松。隨著政策逐漸明朗,後續會有更多的優秀教育企業回歸 A 股或者在 A 股上市。
溫慧生: 現在有很多線下培訓機構都滿足了國內上市標準的財務水平。如今政策紅利開放,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講,注冊制打開後,沒有上市殼資源的紅利,那麼對於創始人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一定要去上市?上市以後如果沒有溢價、增長,上市合規成本很高,市值無法維持,上市並不見得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
對於志在高遠的創始人而言,上市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窗口期,能夠將人才資源、品牌呈倍數放大。
2020 年的投資數量與 2019 年相比下降了三分之一,如何看待投資數量下降的情況?
周爽: 作為早期投資人的體感是,藍象投早期在行業裡面應該是第一輪,明顯感覺到第一輪的 ticket 就變得很貴,確實是好的種子少了,而且也都變貴了,所以投資數量是有下降的。
溫慧生: 我們 2020 年的投資數量跟 2019 年差不多,平均每年都會投 5 - 6 個成長階段的項目,早期不算,錢不多。從我們自己角度出發,我們 70% 的錢會投線下項目,中間可能需要用兩三年的時間跟創始人溝通,跟他們建立聯系,溝通我們能給他們帶來的價值。
今年我們在早期在線 科技 方面的投資是大幅下降的。在現在這個節點,流量紅利已經是不多了,品類創新有限,新的技術交付方式沒有太多顛覆性的變化,標新立異的不多。但是,我仍會繼續看好未來 10 年、20 年,AI 的想像空間,一定會有優秀的內容、 科技 方向的公司跑出來。
劉天航: 2020 年投資數量受疫情和政策雙重影響,疫情加快了行業洗牌,最為直接的是早幼教、出國留學以及國際學校等 2020 年幾乎沒有融資,在線、職業教育相對融資活躍。線下培訓機構受疫情影響也比較大,經營的不確定性,加重了投資方的謹慎和觀望。
以 21 世紀教育所在高校領域,在 2020 年的投資數量也偏少了。但並不是受政策和疫情的影響,畢竟高校屬於剛需,學生學費每年都是恆定的,疫情停課不停學。根本原因在於,上市公司找標的偏成熟期,2016 年到 2019 年高校投資特別活躍。優質的可收購標的相對少了,價格也貴了,因此投資節奏也放緩了。
葛晉希: 我們所在的人力資源行業,雖然招聘受到影響,但是由於疫情加速靈活用工的行業迅猛發展,在過去的 12 個月中 7 個月都有關於靈活用工的融資事件發生。
我們對人力資源、企業服務領域的技術創新還是十分看好的,未來有很多的機會,中國也會誕生很多百億、千億級的行業獨角獸。
梁忱: 我們 2020 年的投資跟 2019 年差不多,比較巧的是很多項目都是在疫情前關停的。不過在之後的一年時間里,我們出手相對比較少一些。投資行業要看想像空間和發展,去年很多項目可能都會面臨生存危機,在不清楚疫情蔓延情況下,我們先以資金安全性為考量,來規劃資金使用量。
去年資金量沒有縮水,只不過是投資的案例變少了。另一方面原因是,有融資需求的企業,資金需求變大了,成本變高。在此情況下,類似的項目在我們自己的投資模型下失效了,跟我們的測算背離,這時候只能觀望。
預測下一個百億或者千億美金級的教育公司會出現在哪個教育賽道?是怎樣的一家公司?
溫慧生: 一是 K12 賽道,面向三四五線城市的下沉市場,地面模式有很大機會。市場規模足夠大,解決組織效率、產品交付,以創新模式滿足用戶需求。二是職業培訓,除了中公教育外,可能還會在其他領域誕生。三是跟 AI 相關,未來在特定場景、學科以及知識門類場景下,AI可以代替老師。如果真人老師能代替,這一定是百億美金級的市場。
劉天航: 看好職業教育未來幾年的發展,學歷類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以及產教融合。
於是這家公司與某人力資源公司成立了產教融合基地,由人力資源公司進行日常運營及招生,甲方提供培訓內容,人力資源公司既可以收到培訓費用,也可以收到未來人才的服務費,而甲方可以穩定的擁有 10 萬 - 20 萬人的人才供給。
從校企合作和職業共建模式看,人力資源與職業培訓行業的機遇會非常大,這個領域以後會產生千億級想像空間。
梁忱: 我們認為千億公司要有這幾個標準的點:首先至少是天花板相對高的賽道,空間足夠大;其次行業裡面有可參考的模型,這樣市場上對估值的認可度會比較高;最後是想像空間和可復制模式得到認可。
周爽: 我比較傾向於知識付費、開放式的學習平台。開放式學習平台可以簡單理解為,隨時可以上,愛學不學,自由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提供商。這樣的平台比較符合現在 95 後年輕人終身學習的特質。我們看到一線城市年輕人物質佛系、不買房、不結婚,但願意天天考證,持續學習,並且逐漸形成付費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