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沖擊牛市終結位
① 列舉20內中國發生的大事件對股市的影響
給你我幾年來整理的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看看那幾件符合你的需要!
1984年8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呈批的《關於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
1984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向社會發行1萬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國內更大的反響,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信號。
1985年1月, 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全流通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1987年5月, 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中國 人民銀行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由人行牽頭組成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開業」,第一天成交安達 股票8000股,採用的是最原始的口頭唱報和白板競價的手工方式。
1990年12月19日,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滬市的首個交易日以96.05點開盤,並以當日最高價99.98點報收,當日成交金額49萬4千元人民幣。
1991年5月21日,上交所統一實行自由競價交易,滬市股價全部放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1年8月2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成立。
1991年10月31日, 中國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招股,這是中國股份制企業首次發行B股。
1992年1月10日, 一種叫「股票認購證」的票證出現在上海街頭,產生大批認購證,廣義上講也是一種權證。該權證價格30元,後被炒至幾百元。
1992年5月21日,當天取消部分個股漲跌價格限制。
1992年7月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原野股票停牌交易。這是中國證券市場首家停牌企業。
1992年8月10日,深圳上百萬人冒雨來買認購抽簽表,最後發生著名的「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成立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1992年11月,我國國內第一家比較規范的投資基金------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簡稱淄博基金)正式設立。該基金為公司型封閉式基金,募集資金1億元人民幣,並於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早掛牌上市。
1993年3月1日,飛樂音響等內部職工股掛牌,這是股份制企業內部職工股首次上市交易。
1993年6月29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
1993年8月17日,部分地區滬市行情傳輸中斷一個多小時,而未中斷地區照常營業,引起軒然大波。
1993年9月30日,中國大陸發生首起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延中實業股票突然停牌,深圳寶安上海公司聲明持有延中實業發行的普通股5%以上的股份,由此揭開中國收購上市公司第一頁。
1994年1月14日,財政部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登記發行10億美元全球債券。這是中國政府發行的第一筆全球債券,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1994年1月26日南方某公司上海證券營業部因「紅馬甲」電腦操作失誤,以20元一股的天價買入廣船股票80多萬股(當日廣船正常價格在6.50元左右)。一筆交易虧損達1000萬元左右。
1994年7月30日,在數月無抵抗的熊途中,上證指數最低到達325.89點時,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一個半月,上證綜指上漲了223%,成為我國證券史上股指上漲速度最快的一次。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滬深股市交易實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市場出現異常的劇烈震盪,327品種成交金額佔去期市成交額近80%。對此,上交所發布緊急通知稱,當日16:20以後的國債期貨327品種的交易存在嚴重蓄意違規行為,故該部分成交不納入計算當日結算價、成交量和持倉量的范圍。稱之為「3•27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因期貨資金湧入,5月18日股市井噴,滬市單日股指漲幅達30.99%。
1995年8月9日,日本五十鈴自動車株式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通過協議購買法人股的形式,成為「北京北旅」的第一大股東。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首例外商A股大股東。
1996年5月29日,道• 瓊斯推出中國股票指數。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擬選擇市場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編制「上證30指數」,並在7月1日正式推出。隨後在30指數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波大級別的行情。
1996年10月23日滬市上漲20.5點,收於1010.83點,在闊別千點大關兩年後重新站上1000 點。
1996年12月15日,在市場不理會管理層十二道金牌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出現過度投機,要求進一步規范。上證綜指自12月11日算起歷時13天,跌幅達31%,單日跌停個股比比皆是。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第二天兩市眾多股票跌停低開幾分鍾內被拉起到漲停報收,後歷時3個月,指數上漲了74%。
1997年4月18日法人股首次擺上了拍賣台。海南某公司持有的 600萬股海南航空股份有 限公司法人股被依法公開拍賣,開我國股票拍賣之先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1998年4月,滬深交易所決定對「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施股票交易特別處理。4月28日沈陽物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列為首家特別處理的股票。
1998年4月7日,第一批上市的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金泰,基金開元發行。1998 年11 月25日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一律不再發行公司職工股。
1998年12月2日,中國證監會下發《關於停止發行公司職工股的通知》。
1999年5月8日,發生美軍「誤炸」我駐南大使館事件,上證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點,十天後引發一場大級別的「5• 19」行情。
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 規范發展》「5•19」行情進入高潮。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開始正式實施。
2000年2月14日證監會宣布改革股票發行方式: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受利好刺激,大盤漲幅超過9%。
2000年2月23日 上市公司發行轉債開先例,虹橋機場發行13.5億元5年期可轉換公司債。
2000年7月19日,上證綜指以2000.33點開盤,首次站上2000點關口,當日成交量達149.6億元。
2000年10月30日,新華社播發《假典型巨額虧空的背後——鄭百文跌落發出的警示》,引起各界強烈反響,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紛紛就「鄭百文現象」發表看法。並引起國務院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2000年11月2日,吳敬璉針對針對《財經》雜志2000年10月「基金黑幕」事件發表文章《證券市場不能黑》,引發「股市大辯論」。
2000年12月16日上證所推出包括調整B股交易結算費用,降低交易成本在內的系列舉措,以提高B股市場運行效率。此後B股指數不斷上漲,12月25日滬市B股指數創出三年來新高,以 88.95點報收。
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2001年4月23日,第一隻退市公司——PT水仙
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6月14日,滬市大盤見頂2245.42點,此後一路走低,開始綿綿數載的熊市。
2001年7月23日,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1年9月21日,中國內地首個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證券投資基金成功實現了首次募集目標50億份,正式宣告成立。
2001年10月23,證監會宣布停止執行國有股減持暫行辦法,利好引發大幅反彈,滬深股市接近漲停報收。
2001年11月16日,證券印花稅下調,上證指數開於1725.45點,跳空高開104.1點,但當天收出長陰,收於1646.76點,僅上漲1.57%。
2002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上證指數跳空高開,全天漲幅高達9.25%,上漲144.59點,收於1707.31點。
2002年9月23日起,上市新股於上市首日即計入指數計算。此前上交所新股上市後股指的計算方式是上市第二天計入指數。
2002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正式施行。
2003年2月19日 ,滬深交易所計對封閉式基金存在交易上的缺陷,規定封閉式基金最小報價單位「分」改「厘」, 3月3日起正式實施。
2003年3月,第一家瑞銀華寶申請QFII資格。
2003年4月,「非典」」流行,交易清淡,行情回落。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受此消息影響,上證指數當日大漲33.71點,收於1398.01點,單日漲幅達2.47%。
2004年2月2日,國九條出台,同年4月為落實國九條,證監會成立六個工作組。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首批八隻股票上市,這是落實「國九條」的首項具體措施之一。
2004年6月30日, 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
2005年4月29日,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005年6月6日,滬市大盤見底998.23點,從而結束了長達四年的熊市。
2005年6月10日, 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獲得通過,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個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實行全流通的上市公司。
2006年5月20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和中國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發布關於資金申購上網定價公開發行股票的實施辦法。滬市新辦法將申購上限放寬到當次上網發行總量或9999.9萬股,深市規定申購上限為不得超過本次上網定價發行數量,且不 超過9999.995萬股。
2006年6月19日,新老劃斷後的第一隻新股中工國際在深圳中小板上市,這標志著終止一年多的IPO恢復,由於是一年多以來的首次IPO,該股首日受到市場資金的瘋狂追捧,首日漲幅達到332.03%,最大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576%。
2006年12月26日,滬指報收2505.70點,當日成交額457.9億元,首次站上了2500點的高位。
2007年1月9日, 國內保險第一股「中國人壽」成功回歸A股,成為首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這標志著保險公司登陸A股的序幕拉開。
2007年2月26日,滬市大盤首次突破3000點。120隻股票達到10%漲停位,投資者企盼的春節後「開門紅」成為現實。
2007年5月9日,大盤藍籌股推動滬深兩市大幅上漲,滬市大盤突破4000點,滬綜指收報4013.08點。
2007年5月31日,調高股票印花稅,單日震盪320點創15年紀錄。
2007年8月23日,滬市大盤突破5000點.,盤中上摸5050.38點,報收5032.49點。
2007年9月28日,滬市大盤突破5500點,迎接58周年國慶節。
2007年10月16日,黨的「十七」大召開,滬市突破6000點,最高到達6124.04點,成為了歷史以來的最高點位。
2008年1月14日,證券論壇討論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要以全球視野, 5500不攻而破,滬市又進入了進一步的下跌周期。
2008年3月14日,受國內平安再融資,雪災,大小非解禁和物價上漲等壓力,以及美國次債進一步影響滬市直破4000點。
2008年4月16日,中國第一隻以角為計價單位的股票紫金礦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上申購,申購價為7.13元。
2008年4月22日,管理層明確大小非減持的有關規定,上證指數高開低走,次日跌破3000點至2990點。
2008年4月24日,受證券交易印花稅從0.3%降為0.1%影響,上證指數大幅收高。
2008年5月13日,受隔日下午14時28分汶川八級大地震影響,股市低開後返身走好,一度廣大投資者以不拋股票來支撐指數。
2008年8月8日,29屆北京奧運會召開,大盤以「利好」出盡而大跌,次個交易日跌破2500點,收於2470.07點。
2008年9月16日,受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美國股市暴跌影響,以及央行下調銀行准備金和貸款利息拖累,金融股大幅下跌,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9月18日跌至1802.33點。
2008年9月19日,受管理層允許匯金公司對工建中三大銀行護盤等三大利好消息影響,大盤出現了幾乎集體漲停的壯觀。
2008年10月28日,隨著全球證券市場全面殺跌,上證指數又走入下降通道,當日盤中最低到達1664 .93點,也是這次暴跌的最低點。
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籌備十餘年之久的創業板有望正式開啟。
2009年4月3日,中國證監會決定撤銷寧波立立電子2008年7月公開發行股票的核准決定,同時要求立立電子按照發行價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返還證券持有人,這在中國證券市場尚屬首例。
2009年6月10日, 證監會正式公布《關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實施之後將隨時向企業發審核批文。這意味著暫停8個多月的IPO重啟。
2009年7月29日,金融危機全面全面爆發以來全球最大一單IPO中國建築在滬市登陸,上海證券市場發生了有史以來3031.75億的最大單日成交量,並出現09年最大的跌幅,盤中連破3400,3300,3200點整數關,報收3266.43點。
2009年10月30日,等待了十年,首批創業板股票共計28家公司在深圳登陸,當日盤中受到爆炒而幾度被停牌。
2009年12月8日 被稱為中國「證券業死刑第一人」的原中國長城信託投資公司北京證券交易營業部總經理楊彥明被執行死刑,但6500多萬元贓款的去向仍是一個謎團。此案從一審、上訴、發回重審、再上訴,歷時五年之久。
2010年1月8日,證監會宣布,國務院原則同意推出股指期貨交易。2月22日,期貨公司獲准受理股指期貨開戶。
2010年3月26日,證監會正式做出批復,同意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市滬深300股票指數期貨合約。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上市,由於市場有了做空機制,股指開始了一輪大幅殺跌走勢。
② 美國加息對中國樓市有什麼影響
2018年,官方對經濟「慢一點的增長」容忍度增加,所以我們並不會對美國加息做出大幅度的經濟刺激計劃。
而以中國政府目前對金融、房地產行業的控制力,也是完全有能力掌控局面的。
對於接下來樓市政策,可能是:
1.大環境決定了中國2018年貨幣政策仍然是略微偏緊的,」錢荒」加劇,去杠桿強化;
2.樓市調控不會出現大的、方向性的調整;
3.在經濟、房價下行壓力較大的城市,會出現「隱性政策的放鬆」,比如悄悄放寬對房貸額度的限制,比如人才引進放寬對落戶的限制。
樓市進入新一輪市場調整期,樓市的深度調整將導致更多的中小房企退出房地產或被收購,而這對於綜合競爭實力較強的房企來講則成為逆勢發展的機會,尤其是對於大型品牌房企來講,會在樓市下半場這個階段繼續「大魚吃小魚」,增強自身在行業內的規模化優勢。
但是在此重點提醒,一些房企的資金鏈更加緊張了,所以不要碰小房企的房子,因為爛尾的機率增加了。
房企的資金鏈趨緊,目前部分沒有價值的城市,例如三四線城市將出現房價下降趨勢,有可能會影響整體市場會出現降價的趨勢,價格的指標發生變化,總體市場會表現為「以價換量」。而這樣的局面有可能至少一直會持續到2018年底。
而對於有人口增量的、高級別城市(及其城市圈)的剛需、改善型需求來說,2018年是買房、換房的好時機,如果是剛需,一定要把握好這次機會。
(2)再次沖擊牛市終結位擴展閱讀
聯儲加息對我國整體影響
美國加息,我國很難獨善其身。美國加息,必然帶來資本外流、進口成本提升、人民幣持續貶值等問題。如果不能跟隨加息,勢必要動用資本管制、外匯管制以及市場干預等手段來進行維穩,然而在持續加息壓力下,政策空間越來越小。
更關鍵的是,兩個大國正處於不同的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目前,美國整體經濟基本面相對良好,支撐加息預期,而我們則面臨經濟下行壓力,這需要貨幣寬松來加以應對。如果對外面臨加息壓力,貨幣政策空間勢必收縮,左右為難。
顯然,如果美國放緩加息步伐或提前結束加息,這無論對於人民幣匯率,還是國內貨幣環境,都將是顯而易見的利好。這將放開國內貨幣寬松的政策空間,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降准或會繼續到來,降息也未必沒有可能。
在最近幾次重要會議中,無一不強調「穩」的重要性。從穩增長到穩就業,從穩金融到穩預期。這意味著「維穩」已經成為重中之重,貨幣寬松勢必重來。
③ 黃金突然暴跌,黃金拋售潮真的來臨了嗎接下來是漲還是跌
金價走低,現貨黃金一度跌逾1%,日高回落逾20美元至1721.45美元/盎司;因投資者獲利了結,且在刺激措施和全球經濟出現積極跡象的情況下,交易員們青睞風險資產。
黃金暴跌20美元
原因一:
由於對各大經濟體放鬆新冠病毒停擺措施的樂觀情緒高漲,美股在本周卻依然保持著強勁的上升勢頭。標普500指數周二收高,較3月份的近期低點已反彈超過40%。標普500指數和納指在過去七個交易日中有六日收漲。
展望本交易日,接下來市場重點關注美國5月ADP就業人數變動和4月耐用品訂單終值等數據,與此同時,加拿大央行(BOC)將公布利率決定,行長波洛茲將迎謝幕秀。如果美國ADP就業數據依舊未能顯現明顯好轉跡象,則美元將遭受進一步打壓,黃金則可能趁勢飆漲,反之亦然。
小非農如約登場,美國就業市場能否出現曙光?今天最重磅的數據,當然要數美國5月ADP就業人數,市場預期為減少900萬,前值為減少2023.6萬。在經歷了4月份的斷崖式下跌後,相信市場對於這份ADP就業報告不會有多大期盼了。投資者需要關注的是,美國企業裁員的速度和力度是否放緩,以及大部分因疫情而關閉的零售商店會否重新開門。針對各個行業的不同情況,美銀在其最新報告中作出了解讀。其中,住宿與餐飲服務行業是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行業,5月可能出現250萬人失業,三個月累積失業人口將達930萬。此外,在零售貿易、醫療保健及社會救助行業、管理及支持服務、藝術、娛樂消遣行業以及公共管理行業,都有超過50萬的失業人數。至於小非農公布後的市場行情,數據預計對美股影響寥寥,匯市反倒可能出現異動。美元連日下挫,讓市場感到困惑。有分析認為,避險資金已經越來越多地流入黃金、白銀和美債市場,美元吸引力正在下降。如果就業數據再爆雷,美指可能應聲大跌,黃金則會獲利上行。
一大風險正在靠近。。。
回顧3月的那次價差異常,一個天大的秘密被揭露......黃金期現價差異常的事故剛剛過去2個月,黃金似乎已經從震驚中恢復過來。隨著黃金漲勢漸穩,在套利熱情的驅使下,大批黃金正被源源不斷地運往紐約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為COMEX)。然而,近日黃金期現價差似乎又有了擴大之兆。在回顧了3月那場事故後,一個可怕的猜想似乎越來越可能成真——恐怕運再多的黃金過來也無法阻止價差的再次“裂開”。不僅如此,有跡象顯示,如今已有一部分銀行率先逃離現場......
在過去兩個月,約有550噸的實物黃金從全球瘋狂湧入美國,並存在了COMEX黃金期貨的交割倉庫里,COMEX的黃金庫存飆升至創紀錄的2600萬盎司。
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單是這550噸凈增量就足以在全球央行的黃金儲備中排在第11位!
圖:COMEX的實物黃金庫存在過去2個月暴增了550噸
為什麼會發生?
傳統上,期金交易大多數都以現金結算,很少實物交割。這次史無前例的實物黃金大轉移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了?
最表面的原因是期金價格和現貨黃金出現了少有的價差。這種價差為套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圖:黃金期現貨的價差在這一波走勢中,最高一度擴大至約75美元/盎司
所謂的黃金期現套利,理解起來非常簡單:因為紐約期金每盎司比現貨黃金高出70美元(這個數字用作舉例說明),所以就可以在紐約期貨市場上賣出一份期貨合約,然後再在市場上買到相應的100盎司實物黃金(紐約期金一手合約為100盎司),運到紐約等待交割,就可以賺到無風險的(70美元-運輸成本-倉儲成本)利潤。
這種價差的長期存在,刺激了市場的套利行為,讓“市場的力量”在全世界瘋狂尋找實物黃金,並將其運到美國。
在這一簡單的現象和解釋背後,還有兩點值得進一步探究的“現象”:1. 套利的利潤不是憑空變出來的,總要有人為其買單,誰是買單的人?2.6月交割的黃金期貨合約在對現貨持續大幅升水之後,在臨近交割日時突然大幅對現貨貼水近20美元,為什麼?
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問題。期貨市場上簡單來看只有兩個因素:多頭和空頭。套利者明顯是期貨市場上的空頭——賣空合約來鎖定其與購買實物黃金時的價差。所以簡單來說,為期貨空頭提供利潤來源的,就是期貨多頭。
那誰又是紐約黃金期貨市場上的超級多頭?答案是:在美國的銀行。
據最新的市場消息:匯豐、摩根大通等這些利用黃金期貨對沖現貨黃金風險的銀行,不再願意持有大規模的紐約黃金期貨頭寸了。因為大幅度的期現貨價差,導致銀行的期金持倉賬面虧損數千萬美元,匯豐曾經一天內就浮虧2億美元。
為什麼銀行會是期金的多頭?
這里舉兩個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一方面,銀行需要滿足客戶對實物黃金的需求,在客戶下單的時候,銀行就需要通過期貨市場先鎖定價格。在此前期現黃金價格差距非常小,通常不足1美元的情況下,銀行可以通過對客戶報價的溢價和交易手續費等方式覆蓋所有成本,並實現盈利;另一方面,銀行本身有黃金融資的業務,在黃金融資交易中,銀行是黃金借出方,所以需要通過期貨市場多頭來“對沖”這部分頭寸。
而銀行是Comex黃金期貨最大的用戶群,約占所有Comex期貨的三分之一以上。
另外,到了期貨結算日臨近的時候,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的升水反轉成貼水,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們知道,整個期貨交易是零和博弈(若算上交易手續費等就是負和博弈):多頭贏的錢就是空頭輸的錢;反之空頭贏的錢就是多頭輸的錢,到最後池子里錢的總數是不變的。既然套利空頭已經通過買現貨賣期貨鎖定了贏的錢,到最後參與交割的多頭一定會出現賬面虧損——參與交割的多頭在該合約上輸的錢,就體現在合約臨近交割日或到交割日時,期貨價格對現貨的貼水。
未來如何演變
首先,期金對現貨維持大幅升水情況,讓銀行在期金交易上出現了虧損,可能會讓銀行盡量削減不必要的黃金多頭頭寸,如停做黃金融資業務。實際上,自期金市場開始“見證歷史”以來,很多銀行已經減少了Comex期金交易,因擔心期貨與現貨的價差可能再度擴大。而據消息人士稱,有些銀行有意將未平倉的期金減少50%-75%。
這樣一來的結果可能是多頭減少,套利空頭的空單壓制金價,並讓超級升水消失。短期內金價可能會因此承壓。
當然,這只是一個理論上的過程,實際情況還要密切關注Comex實物黃金庫存的變化情況:如果庫存持續累積,說明實物交割的需求低於供給,多數多頭的需求不是獲得實物黃金,而僅僅是為了博弈未來價格會更高,那期金短期突然向下調整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因為這些多頭持有黃金的目的是“投機性”的,最終不是為了持有實物黃金,而是換回更多法幣。
除非出現全方位的系統性崩潰,所謂的“黃金投資”在99.999%的時間里的最終宿命是換回法幣,剩下的只是時間早晚和時機問題。
事實就在眼前,大銀行們正在逃離COMEX,部分央行的表現變得心虛,這一切舉動就像給市場無聲的警告——如果還是沒人願意兜底,黃金價差將再次“裂開”。
④ 2023a股房地產板塊指數
2023a股房地產板塊指數
今天對這個a股房地產板塊指數,再做一次分析,這一次我把著重點放在技術面上,我依據房地產指數的走勢,對本周該指數及板塊的走勢,是不是進入了人牛市,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和判斷,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第一,房地產指數及板塊近期走勢的簡要回顧。
1,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回顧了房地產指數的近一年來的走勢,今天就不做贅述,簡單回顧本輪反彈的情況:房地產指數是啟動於3月16日的1132點,到4月1日的1496點,漲幅在32%,其中板塊內個股漲幅很多都超過了這個幅度,如深物業漲幅在52%,信達地產已經翻番,漲幅超過100%,達到了130%,合肥城建漲幅48%,等等,不管是從短線還是中線觀察,房地產指數和其中的個股,都已經累積了巨大的漲幅。
2,房地產板塊此前的走勢是和大盤走勢相背離的,經過本輪大漲,基本上和大盤處於平行的位置,從原來的拖後腿的,一躍成了A股的板塊明星,這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管理層對房地產行業適當的放鬆了限制,這在前期文章中都做過介紹,二是,房地產板塊及指數和A股大盤的相悖走勢,技術上需要有個補漲的走勢,三是,目前的A股,缺乏有連續上漲的權重股板塊,房地產板塊成了主力資金不錯的選擇。
第二,房地產指數經過此輪大漲後,本周的走勢將會是什麼樣的呢?我想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疑慮,下面我從房地產指數的日線和周線走勢入手,分析判斷本周該指數及板塊的運行方向。
1,三重底結構,對此波反彈形成了較強的支撐。從日線走勢可以看出,房地產指數從去年的下半年到今年的3月份,形成了一個三重底的結構,分別是去年的8月2日的1158點,去年的11月2日的1168點,今年3月16日的1132.83點,我們對比後可以看出,今年3月的低點擊穿了前期兩個低點,然後出現大幅上漲,這表明主力資金早就潛伏其中,從周線走勢看就更加清晰,主力資金在去年5月份開始入場,然後經過長達近10個月的震盪後,走出了3月份至今的反彈行情。
2,房地產指數的大幅上漲有成交量的支持。上周連續三天放出巨量,都是歷史上最大的成交量水平,伴隨著指數大幅走高,這說明此波上漲的基礎較為堅固,唯一不足的是上周五的成交量水平相比周四是縮量的,這也可能會走出短期見頂的走勢,但是,從天量天價的原理看,房地產指數在下周仍有一個向上沖擊的過程,但是會很短暫,然後步入調整。如果把上周四的成交量看作是天量,本周三個交易日里上摸1500點,成交量不能再放大,就表明天價出現,會很快進入大幅調整的階段,這個風險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去追高,追高必被套。
3,本周需要警惕房地產指數進入回調的風險。我們從該指數的技術指標分布看,大多已經進入了超買甚至是鈍化的階段,再往上漲,短線主力獲利了結的意願是十分強烈的,判斷進入牛市尚早。
首先看日線級別的MTM指標,這個指標對股票判斷頂底有很強的指示性,這個指標在3月30日已經開始越過100的位置,這個位置是判斷頂部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指數和個股的頂部都是出現在100之上,但是無一例外的都很快的回落,房地產指數的MTM指標目前在299.71的位置,MAMTM也高達174,短線回調的壓力在加大,不排除本周僅有的三個交易日里,高位震盪兩天,然後開始大幅回落的走勢出現。
其次KDJ指標已經從鈍化區域回到超買區域。3月23日KDJ進入鈍化區域,隨後該指標不再跟隨指數創新高,而是進入了超買區域在震盪,這說明一部分大資金開始逢高出貨,從上周五的主力資金情況就能看出,主力資金大單凈流出4.54億元,周三開盤沖高震盪之後,回調會接踵而至,修復高位的KDJ指標。
上面對房地產指數的分析,是繼我在3月22日文章的一個後續分析,本輪反彈超出了我上一篇文章的預期,目前還不能判斷房地產指數進入了牛市,只能按照中級反彈的標准來對待,但是我對房地產板塊中期走勢的判斷沒有改變:中期向好,短線回調,等待時機,畢竟作為指數,漲幅超過了30%,個股漲幅更大,獲利盤較大,在目前的A股趨勢之下,獲利回吐是必然的,主力資金短線收益巨大,節後開盤沖高回落的概率很大,朋友們可以作為中期關注的目標,切忌追高,避免損失。
板塊方面
地產產業鏈迎集體爆發,其中三湘印象2連板、新城控股、新華聯、數源科技、中南建設漲停,華發股份、濱江集團、金地集團等個股漲幅居前。
受地產板塊爆發,也帶動家居方面,表現同樣搶眼,其中尚品宅配漲幅超10%,蒙娜麗莎、皮阿諾、哈爾斯、帝歐家居漲停,志邦家居、江山歐派、森鷹窗業等個股漲幅居前。
地產板塊上漲明顯是受23年1月起,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若錨定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且重定價日為每年1月1日,則房貸月供會有所減少。業內專家表示,下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是降低居民住房消費負擔、推動樓市企穩回暖的關鍵,後續5年期以上LPR仍有可能適度下行,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數字經濟板塊呈現一定分化,但整體而言依舊保持較高的延續性,強勢個股表現出色,其中安妮股份再度以一字的形式晉級5板,久其軟體在卓朗科技的競爭中勝出完成4連板。此外深桑達A、南天信息、中遠海科、二六三等個股也表現不錯。
今日蘋果產業鏈個股全線走低,其中2000億市值的立訊精密跌停,東山精密同樣跌超9%。消息面上,隔夜蘋果公司股價大幅下挫,收盤時跌近4%,市值跌破2萬億美元關口,蘋果盤中股價創出階段新低。另外此前有媒體報道,蘋果以需求減弱為由,通知中國大陸供應商本季減產AirPods、AppleWatch和MacBook組件。整體看市場對消費電子還是信心不足,預期不明朗。
文中最後提及個股,它具備以下優勢:
(1)21年2月銷售高增,公司拿地謹慎,並且權益不斷提升;
(2)公司前十大股東中,現身社保基金、養老金、證金匯金公司等身影;
(3)房地產板塊有望在上漲行情的後期發力,安全邊界較高。
房地產兼具順周期和金融屬性平均周漲幅鎖定在-2%至2%之間
房地產板塊在國內A股市場,具有順周期和部分金融及消費屬性。順周期表現為其同建築、煤炭、鋼鐵等板塊,牛市往往是其漲幅擴大器,公司生產經營也出現周期性波動。而在遇到市場環境不佳之時,不能像醫葯、白酒、家用電器等板塊,還能保持穩定的漲幅。
金融屬性表現為在國內,房地產依舊是多數家庭資產配置權重最高的品種,地產有財富增值保值的作用,核心地段樓市稀缺性成立。在投資市場上,有些基金將金融地產的個股捆綁在一起做組合,說明其與銀行、保險等大金融走勢有聯動性。另外,房地產是可計價的固定資產,變現後能充當現金流。
地產具備消費屬性,研發投入佔比並不像科技類企業那麼多,屬於傳統行業,但其復購率達不到像白酒、化妝品等快消品種,消費頻次較低。
05年6月以來,房地產指數從181.92起步,最高上漲至15年6月的2670.43,目前點位在1400點附近。近16年來指數上漲約6.7倍,年復合收益率在12%左右。
數據統計發現,05年6月以來,交易周數超過800周。在可統計的802周中,房地產指數周漲幅次數平均集中在-2%至2%之間。漲幅超過5%的周數共有110周,漲幅超過10%的周數有22周。22次周漲幅超過10%07年和15年佔比較高。
房地產板塊漲幅最高的一周是08年11月14日上漲了20.51%,其次為09年2月和7月的交易周,漲幅分別為14.61%和14.05%。距離目前最近的漲幅超過10%的交易周是20年7月3日,當周指數上漲了10.2%。復盤05年以來,房地產指數周漲幅超過10%,共發生22次,占總交易周數的2.74%。
周漲幅超過10%發生在不同行情階段。這句話有些廢話,但如果參看上證指數周線走勢看,就特別有意思。牛轉熊共發生9次佔比最高,其次為牛市中繼7次,熊市中繼4次和熊轉牛2次。其中,牛轉熊的統計標準是距離滬指階段高點非常近,不到半年甚至更為接近。比較有代表性的交易周發生在15年和07年。以14-15年那輪行情看,房地產指數出現周上漲超過10%的有三周,分別是15年6月5日,14年11月28日和15年5月22日,這三周漲幅分別為13.98%,11.59%和10.30%。而那輪牛市終結日在15年6月12日,可看出房地產板塊發力上漲,接近牛市尾聲。
05年至07年那場6倍史詩級別牛市,時間跨度為2年5月。房地產指數上漲超過10%的交易周共有6次,06年1次發生在12月25日,07年5次分別發生在2月16日、5月25日、7月20日、8月3日和8月24日。有研究意義的數據是,牛市已經過去82.76%的時間,但07年5月後,距離這輪牛市結束就剩5個月,房地產指數周漲幅超過10%卻出現了4次!這或許說明房地產指數上漲,更大概率發生在牛市後期。
留意兩項房地產板塊指數
在房地產指數周漲幅超過10%,有一次發生在20年7月,7月3日當周上漲10.2%,7月10日當周上漲7.65%,連續兩周房地產指數增長了20%。隨之,數十周時間消化這兩周帶來的過多漲幅。
同樣情況的還有19年2月至4月初,房地產指數從1320.9一路上探至1773.94,漲幅超過30%。這輪快速上漲行情,致使房地產指數觸達1808.97高點以來,已過去近2年時間也未突破。房地產指數於4月9日見頂,上證指數4月8日見頂,階段最高上漲至3288.45點。
18年1月是整個房地產板塊大漲的月份,當時以泰禾集團為妖股代表,12月25日至1月24日間,共收獲8個漲停板,1月4日至16日更是連續5個漲停,帶動了整個板塊氣氛。
時至今日,許多房地產板塊個股高點鎖定在18年1月。當月市場出現嚴重的二八分化行情,上證指數上漲5.25%,可多數板塊及個股下跌幅度較大。房地產指數上漲14.28%,位列所有行業第二位。在這輪房地產指數大漲之後,16年1月,滬指最低下探至2638.30點,經過兩年時間,滬指1月29日觸及3587.03的高點,階段最大漲幅達36%。隨後上證指數一路下探至2440點,這輪牛市地產板塊從發力節點看,再次驗證房地產板塊大幅上漲在牛市尾端。
通過對房地產板塊的走勢分析發現,三大指標需密切留意。當房地產指數周漲幅超過10%時,一定程度是要警示的。因這種情況更大概率發生在牛轉熊階段,其次才是牛市中繼。另外,還要聯動看房地產指數周線兩連陽、三連陽甚至多個中陽線,統計房地產指數階段漲幅及月漲幅排名,若地產板塊名列前茅,很大可能未來一段時間消化指數上漲,或更糟情況是帶動整個市場下行。
⑤ 從2007年至今中國A股不斷下跌的原因綜合分析(最高分再追加50分)
《從2007年至今中國A股不斷下跌的原因綜合分析》
概述:
我國A股市場投機氣氛很濃,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多數人是價值投資,是看重股票的內在價值而持有股票,而我國多數人持有股票是為了漲高後賣出,這樣很容易出現追漲殺跌現象,導致了暴漲暴跌,這樣不利於培育一個成熟的市場。
第一部:A股08回顧:
08年度滬深A股演繹出本輪牛市以來的「五宗最大」,而這十宗大最的背後,更多是投資者對昨日大盤的恐懼和後市的擔憂。本報疏理出十宗最,以供投資者准確把握後市脈搏。
一、最大跌幅--單日跌點數354.69
昨天,在逢低抄底盤積極介入下,滬深兩市一度僅下跌2.67%、1.39%,成功收回部分失地。但由於恐慌情緒已形成,更多賣盤借機乘勢出逃,導致股指持續單邊下跌,最多時重挫了401.37點、1411.78點,跌幅達8.17%、8.2%,跌幅之大當居中國股市跌幅前列,而若以下跌點數看,則創出了中國股市歷史上最大單日下跌點數354.69點。
二、最大恐懼--約千隻個股跌停
去年「2·27」暴跌時,滬深股市按跌幅算,創出1997年2月18日以來最大跌幅紀錄,下跌個股約800隻,但這只是小巫。統計顯示,昨天,滬深兩市盤中約千隻個股跌停(不含ST股),市場慘狀超過「2·27」。至收盤,兩市A股僅24隻上漲,其餘全部下跌,跌停個股約830隻,若算上120隻達跌幅限制的ST股,跌停股票近1000隻,市場的恐怖情緒由此可見一斑。
三、最大危險--距年線僅百餘點
滬市除年線外所有技術支撐全部被擊穿,市場人氣被前所未有重挫。數據顯示,昨天滬市一度瘋狂跌至4511.95點,暴跌超過401點,距離年線4403.98點僅百餘點,為此輪牛市以來距離年線的一次下跌,熊市是否正在逼近?抑或未來的牛市之路將怎樣繼續,正在考驗包括管理層在內的市場各方的智慧和信心。
四、最大損量--市值蒸發逾2萬億
此次大跌,緣起中國平安(80.47,0.92,1.16%,吧)的「圈錢」計劃,不啻為壓倒牛市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對市場造成的市值損失數倍於1600億元,真可謂得不償失。統計顯示,昨日滬深兩市總市值為287766.84億元,比周一大幅蒸發22667.42億元,若與上周五兩市市值326818.59億元相比,急速減少了39051.75億元,超過平安1600億元「圈錢」計劃的24倍。
五、最大受傷--兩行業指數跌停
國債指數逆市飄紅,漲0.03%,企債指數(112.640,-0.03,-0.02%,吧)跌0.08%,受傷也不重,其餘各類指數平均跌幅高達7.48%。其中,食品指數、農林指數跌幅最小,下跌了3.13%、4.03%;但建築指數、紡織指數、地產指數、金融指數大跌9.89%~8.63%不等,而傳播指數和採掘指數竟然跌停,受傷最重。
第二部:A股牛熊市的情況簡介:
一、A股從開市最初的不足100點,到歷史最高點6124點,上漲了60多倍,歷時17年之久,這其中給他多人留下了太多的回憶,也造就了一批金融巨子,成就了一國霸業!
二、這期間也就是從2005年6月6號到2007年10月16號,股指更是從998漲到6124,28個月多10天的時間(算上節假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金融奇跡!個股更是創下百倍漲幅的記錄!這我不知道說它是壯觀還是說它是悲哀好!
三、"活得瀟灑,死得悲壯"從去年10月創出最高點6124點以後一路狂瀉,在今年連續跌破被管理層視為政策底的4000點和被機構投資者視為市場底的3500點,最低探出3078點,跌幅達到了驚人的50%多,而這只用了僅僅6個月的時間!
四、曾經的深發展在苦海中挺身而出,書寫A股傳奇,今天,中石油鮮花叢中高調登場,但是不得不受命扮演引領A股走向價值回歸的角色,成為一代梟雄!
如今,面對股指被腰斬75%,一批股票的價格跌破了凈資產以及A股的金融板塊面臨和H股的全面倒掛局面,我們面對的只是一個現實罷了!
第三部: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投資也講究個前車之鑒
一、論政策
中國股票市場一直以來想擺脫"政策市"這個帽子,這也就有了2005年大刀闊斧的股份制改革!然而令管理層所始料不及的是當初的股改計劃成了今天的拖累,當初想擺脫政策,讓市場自己主導發展成了市場越來越離不開政策的尷尬局面!
不管管理層會不會這樣做,我們最少可以判斷,中國股票市場還是離不開政策,這不是市場自身發展的錯誤,而是體制的問題! "政策救市!","遏制大小非解禁!","限制再融資!"成為今天股民的救命稻草!
現在政府會不會站出來採取措施我們不得而之,但是事實需要政府站出來!2005年6月6號到2007年10月16號,過度的瀟灑讓中國股市價值嚴重透支,2007年10月到如今,中石油的"大牌"表演讓市場吃不銷,扭曲的心理,失常的表演,要想繼續生存,必須重新布局!
可以說A股市場沒有實質性利好的話,再完全靠市場自救是不可能有反彈的,有利好才能有希望!但是不是有利好就一定有希望!
如果是出台比如說"降低或者是單邊收取印花稅"那麼:A股市場希望依舊不大,反彈以後回落會更大!造成的將是更大的痛苦!管理層扇自己耳光也就會更響!(畢竟當初調整印花稅是想要做到合理,是想要穩定市場,那麼現在再次改變還起不了實質性的作用,這不是瞎折騰嗎!)
改革是要有時間的,A股市場改革也是這樣,不可能一兩個政策就能搞定,金融改革的風險是巨大的,中國股票市場要做到健康的發展,那麼必須要擺脫政策市!以前的措施也許不完善,那麼現在必須要折機修正,補充!個人認為詳細的改革計劃不如完善的法律法規有用,首先完善法規再健全體制才是正確和有效的途徑!
關注政策動態,把握經濟脈搏,當前就是個完善法規以及出台體制的絕佳世紀,也許管理層已經做好准備了,我們也就拭目以待、翹首以盼了!
二、看經濟
看經濟,我們要從國內國際2個方面來看,因為以往我們只看國內不看國外,現在吃到虧怕了,(你不怕嗎?我怕了哦,呵呵!)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怕了:
從6124到18500,大家都沒從自身找什麼原因,都說原因是受美國次貸危機以及美國經濟發展影響!哎呀!這個事情造成這么大的影響,發生在美國的事情使得中國A股暴跌40%,這還能不關注嗎?事實上,大家也都了解:無論是美國次債還是國際經濟都不過是管理層的遮羞布罷了。次債危機爆發在美國,但是道指最多跌了17%,美國股市連熊市的邊都沒有沾上就開始回升,在越來越多的投行開始樂觀的預期美股走牛之際,還能把A股的暴跌歸罪於次債影響嗎?
現在是全球性經濟,我們不能忽視國際經濟的發展動態,現在美國經濟放緩導致全球經濟放緩是事實,這也勢必會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外貿出口以及相關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匯率的變動無疑也會對相關的板塊和個股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但是也不至於全部是負面影響呀!
目前,國內經濟發展勢頭還是不錯的,但是高通貨膨脹問題被提上第一高度,這也是目前左右國家貨幣政策的關鍵!抑制高通貨膨脹是現實的而且是有必要的,但是這必然要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對股市造成更大的沖擊,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採取雙向措施:即在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同時出台利好穩定股市!當然這要從國家金融安全和長期發展來制定措施,不能為穩定而穩定! 關注經濟發展,把握股市脈搏!是作為一個投資者的必修課!
三、判形勢
當前,政策面一片空白,處在名副其實的真空狀態!已知的還是利空股市的信息:25號再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那麼後市的形勢將如何呢?首先,我個人還是認為現在不是沒消息,是有消息還沒公布出台,而且是利好消息,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幾天政策面會有動作,大家可以及時關注!
其次,個人認為,技術面上有很強的支撐,(做股票還是要看技術面的),2000整數點不是說破就破的了的,哪怕實在要到1800甚至1200點,但A股不會停止在那裡的,還有輝煌的那一天。
最後,如果管理層再次不作為(我想有自己的原因)或者沒有拿出實質性的東西,那麼,反彈以後還是下跌,底部在那?不明確!也不敢想像!當然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是這樣的結果,但是要有這樣的心理准備!即使有實質性可行的方案,個人認為,階段性高點也回是3000左右,所以,投資者要審時度勢,正確操作,見好就收!
四、給建議
目前,市場也不是完全不能脫離政策自救,只是投資者信心沒有恢復,那麼這就需要某些東西引導,是機構,政府都無所謂!投資者個人也要提高自己的投資水平,要知道,資本市場是講究技術和策略的,不是隨便就能賺到錢的!這也就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技術分析水平和對信息的提煉用運能力,當然對歷史的把握和經驗的積累也很重要!
建議一:學好專業技能,最少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術分析!調整心態,注意控制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市場不斷活躍,大量缺乏風險意識和風險承擔能力的新投資者入市,而這些新入市的投資者普遍缺乏投資經驗與投資專業知識,投資風險意識不強。這在以後的市場中也許還會出現,但是我希望我的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那時候你不在其中!
建議二:不要輕易相信他人,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計劃,按計劃實行投資策略!要知道,在3500的時候,揚百萬也極力倡議投資者滿倉殺進過!在3300時,」空姐」左小蕾也唱多過(這有待證實)!結果都錯了!每一個成熟的投資者都應該知道投資要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收益。
建議三:投資者要多了解歷史,樹立正確的價值投資觀點!(投資還是以價值為根據的,雖然目前有些個股有偏離價值跡象,但是最終還是要回歸合理價值的.)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金融史上最嚴重的危機就發生在那個夏天之後。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紐約股市暴跌,指數如同瀑布般飛流直下,據說當天就有11名華爾街知名投資人自殺身亡。此後,「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接踵而來。
這場史無前例的股市大暴跌從1929年延續到1932年,並成為美國整個30年代大蕭條的導火索。從1929年最高的381點到1932年7月的最低點41點,道瓊斯股票指數下跌了89%,(目前A股下跌才50%左右)到1933年7月,美國股票市場上的股票價值只相當於1929年9月的1/6。數百萬投資者的財富被「戮殺」,美國經濟陷入長期蕭條,這就是偏離價值投資,泡沫破滅的結果!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調整心態.理性對待投資!
結束語:
當然,理性的投資是需要有計劃的,怎樣制定適合你自己的投資計劃和投資產品組合是很重要的事;
目前,很多投資者都沒有科學的投資計劃和投資產品組合,知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但是還是放在一個籃子里了,或許是不知道放哪好,或許是不知道別的地方怎麼放,這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了!
⑥ 中國發生過幾次股崩
什麼叫崩盤?
崩盤即證券市場上由於某種原因,出現了證券大量拋出,導致證券市場價格無限度下跌,不知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停止。這種大量拋出證券的現象也稱為賣盤大量涌現。
世界最慘烈的幾次股市崩盤
紐約1929大崩盤:一個小時內,11個投機者自殺身亡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
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
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
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上午11點,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
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
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
而那些活著的投機者,接下來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維德在《客戶的遊艇在哪裡》講述的1929年股市崩盤前後的一個故事,成為那一時期投機者的經典寫照。
一個投資者在1929年初的財產有750萬美元,最初他還保持著理智,用其中的150萬購買了自由國債,然後把它交給了自己的妻子,並且告訴她,那將是他們以後所需的一切花銷,如果萬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這些債券,一定不可以給他,因為那時候他已經喪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來了。他就向妻子開口了,說需要追加保證金來保護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萬美元。他妻子剛開始拒絕了,但最終還是被他說服了。故事的結局可想而知,他們以傾家盪產而告終。
實際上,這種遭遇不僅僅降臨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資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逃脫噩運。20世紀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此次危機中幾近破產。
像其他人一樣,凱恩斯也沒有預料到1929年大崩盤,而且還低估了這次危機對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凱恩斯積累的財富在1929年崩盤時受到重創,幾乎變得兩手空空。
後來憑借著敏銳的判斷力,到1936年的時候,他靠投資股市把財富又增長到了50萬英鎊以上(相當於現在4500萬美金)。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資金又縮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盤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陰影。
盡管股市暴跌最初影響到的只是富人,但這些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群體,其成員掌握著大部分消費收入,構成了最大部分的個人儲蓄和投資來源。因此,股市崩盤導致美國經濟失去了由證券投資盈利形成的對支出的支撐。
股市崩盤以後,控股公司體系和投資信託的崩潰,大幅削弱了借貸能力和為投資籌措資金的意願,這迅速轉化為訂單的減少和失業的增加。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響,金融動盪也因泡沫的破滅而出現。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盡管在泡沫崩潰的過程中,直接受到損失的人有限,但銀行無法避免大量壞賬的出現,而銀行系統的問題對所有人造成間接沖擊。
大崩盤之後,隨即發生了大蕭條。大蕭條以不同以往的嚴重程度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繁榮的頂峰到1932年夏天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到1933年底,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還達不到1929年的1/3。實際產量直到1937年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接著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更嚴重的是,股市崩盤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大恐慌再臨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國股民的黑色記憶,這一天美國股市又一次大崩盤。
股市開盤,久違了半個世紀的恐怖重現。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
這意味著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內即貶值了二成多,總計有5000億美元消遁於無形,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的財產瞬間蒸發了。
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10月19日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
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與此相呼應,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的股市也紛紛下跌。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
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響到的還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雜志上公布的美國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從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當天,當時的世界頭號首富薩姆·沃爾頓就損失了21億美元,丟掉了首富的位置。
更悲慘的是那些將自己一生積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眾,他們本來期望借著股市的牛氣,賺一些養老的錢,結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積蓄便在跌落的股價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股市的震盪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
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崩盤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日本股市夢魘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國「黑色星期一」過後,率先恢復的是日本股市,並且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升。
此後,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態勢,但另外一個噩夢般的恐慌卻在醞釀之中。
1989年12月,東京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的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這也是投資者們最後一次賺取暴利的機會。
進入90年代,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
股市泡沫的破滅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一方面證券業空前蕭條。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來的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賺取交易手續費生存的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經營赤字越來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對外資本交易方面,由於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出現長期資本收支盈餘,日本戲劇性地變為了資本輸入大國。
另一方面由於股市瘋狂上漲,吸引企業都轉向直接融資,銀行被迫以風險大的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要融資對象,從而間接地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
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立即呈現設備投資停滯、企業庫存增加、工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影響所至,連房地產也未能倖免。日本房地產價格在1990年達到了聳人聽聞的高位,當時日本皇宮地塊的價格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所有房地產價格的總和。泡沫破滅後,日本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才剛剛開始穩住,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
當年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激發人們借貸投機的慾望,日本銀行當初急切地給房地產商放貸終於釀下了苦果。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不良貸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發了通縮,使得日本經濟經歷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蕭條。
日本經歷了長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彈之後,日本股市離它的歷史最高點還有70%之遙。
中國式股災
目光放回國內。雖然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
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布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
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 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
與國外股災相比,中國股災的發生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勢大大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因此註定難以持續,一有風吹草動,便全線潰敗,而股市中人則投機心態過盛,或風雨將至仍勉力為止,或追漲賣跌全憑感覺,終不免悲慘收場。
⑦ 我想要點經濟方面的歷史資料!
美國經濟歷史
說明 /wujianhui008 發表於2006-09-29
一、獨立戰爭、禁運和1812年戰爭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但是獨立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展。
獨立戰爭期間,由於對英貿易的滯阻,北美的製造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從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看則仍遠落後於英國。
戰爭結束後,英國利用自身強大的製造業和商業優勢,
一方面對美國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制,包括禁止美國貨進入西印度群島;
另一方面則向美國大量傾銷英國貨。
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國的生鐵為3929噸,1791年下降為797噸。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累商業和航海業停滯,造船業衰落。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為760萬英鎊,而同期美國向英國出口則僅為249萬英鎊,逆差高達521萬英鎊。出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產,債務鏈條破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是的謝司起義。
在美國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為「危機時期」。從競爭的觀點來看,其實質是英國挾裹著其市場競爭的強者優勢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國進行打擊,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殖民。
危機給美國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沖擊,「美國向何處去」一時成為報紙和小冊子所討論的焦點。在一片喧囂聲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大聲音至今仍清晰可辨。
推崇自由貿易多為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機時期,南部大種植園主兼並了大量小農的土地,鞏固了競爭地位,他們雖然對英國限制出口不滿,卻得益於優質廉價的工業品。因此他們主張自由貿易,一方面要求英國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試圖擺脫英國的商業壟斷,開拓南歐、北歐市場及其他全球市場,同時則加快向西部擴張,將西部廣袤的土地變為農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增強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北部大商人也主張自由貿易,因為他們的利益得益於對外貿易的擴大,無論進出口是否出現逆差,只要貿易總額上升,就少不了他們的利潤。
主張貿易保護者成份比較復雜,既有保衛獨立戰爭成果的愛國主義成份,又有在謝司起義前鞏固統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國打擊最沉重的廣大小農,又有為數不多的製造業主。由於當時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因此,主張增強邦聯政府力量、加強貿易保護的代表,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事實上控制了政府決策。漢密爾頓認為英國的力量來源在於製造業,因此美國必須重視製造業的發展。而要發展製造業,則必須有政府保護。
他指出需要政府保護的三個理由,一,外國政府對製造業有保護和獎勵;二,農業國居民出於習慣往往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三,製造業國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已經具有優勢,這就使「最新建立製造業的國家與製造業已成熟的國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
」
遺憾的是,盡管漢密爾頓提出加強聯邦政府權力、重視製造業、提倡貿易保護的一攬子方案,但由於當時美國社會經濟結構由依附於英國的種植園主和大商人主導,故唯一落實的是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建立了財政稅收制度,恢復了公共信用,順利發行了新國債,使聯邦政府不再有名無實。
然而漢密爾頓所珍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關稅法案規定進口稅率僅為9%,遠不足以保護新生的製造業。
英國知道自己的競爭優勢所在,一開始就禁止機器和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外流。由於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國工人的工資平均又比英國高1/3到1/2。加以英國企業主資金雄厚,有現成的銷售網路等因素,使美國製造業舉步維艱。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於製造業,僅占總數的2.4%。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美國很難擺脫後來中南美洲各國的命運,成為歐洲工業國的附庸。
因為主宰著獨立後美國社會的是大農場主和大商人,他們都從依附地位中獲益。發展製造業的每一個重大措施都與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相抵觸,徵收高關稅首先種植園主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歐洲的工業消費品,如果對方實施報復性措施,則還會連帶出口下降,價格下跌,收入減少。在這種社會經濟結構中,資源越豐富就越可以依賴開發資源來獲取收益,就越缺乏發展製造業的動力。傑斐遜的自由貿易主義和農業國之夢,正是建立在對美國豐富資源的依賴上。這個甜美、舒適的夢完全有可能將美國的製造業膩死。
正當美國迷迷糊糊地做著西部農業夢的時候,英國的軍艦的炮聲把它驚醒了。
1807年,英國為與拿破崙作戰,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強征艦上海員。此舉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愛國情緒,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隻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不料,禁運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英國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本國也生產糧食),反而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
禁運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國出口下降88%,進口下降59%,航海業瀕臨破產,大批海員失業,北部的大小商人損失慘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小農場主和小業主紛紛破產,工業消費品供應發生嚴重困難,關稅收入急劇減少,財政出現巨額虧空。
在強大的壓力下,《禁運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正是這個禁運風潮,使美國製造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至1810年製造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2億美元,相當於禁運前出口總額的2/3。
禁運使國內製造業不再面對國外競爭,工業品價格上漲又使製造業利潤大增,航海業、對外商業的蕭條促使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製造業。
更重要的是,禁運使美國人初步懂得了製造業對於民族獨立和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從而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擺脫經濟的依附性帶來了第一線光明。但是,就在普通美國人得出上述結論時,作為權力結構核心的部分大農場主和商人卻增強了依附性,更害怕與英國打貿易戰。
因此,禁運結束剛後,財政部長加勒庭提交國會一份《關於製造業的報告》又被擱置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美國的讓步並沒有換來英國的回報,英國繼續劫掠美國船隻。
再加上美國國內西部擴張主義者的鼓動,1812年,美英正式交戰。
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和禁運十分相似,對外貿易和航海業陷入長期蕭條和停滯,而製造業卻飛速發展,對英國霸權構成了真正威脅。
戰爭結束後,英國商人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北美傾銷商品,英國國會和政府則在一旁積極支持,布魯厄姆勛爵在英國下院稱:「為了把美國在戰爭期間產生的幼稚製造業扼殺在搖籃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損失也是值得的。」
但英國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
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當時英國的技術還是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也容易改進的技術,美國製造業在技術上已經並非處於絕對劣勢;其次,從規模上看,美國製造業已經有相當實力,而且也得到了國內金融勢力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國頒布了第一個保護關稅法案,製造業品的平均稅率驟升至25%。此後,直至十九世紀末,貿易保護主義一直是美國的經濟政策的基調。
由此可見,1807年禁運和1812年戰爭實際上是美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沒有這兩場戰爭——戰爭是最極端的保護主義,和由此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很可能成為另一個巴西,而世界歷史的面貌也將大不相同。
遺憾的是,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美國史學界都沒能充分注意這一轉折點的重大意義。
其原因恐怕是,無論中外理論界還是史學界,都沒能擺脫某種歷史必然論、歷史決定論的思維模式。如果每一個國家最終都能走上資本主義的「康莊大道」,或都必須經過資本主義階段,那麼也就不存在轉折問題了,最多隻有曲折。
二、南北戰爭
擺脫弱者地位的歷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斗爭和曲折。
由於當時英國的強者地位並非象今天的美國那樣突出,它先是沒能阻止美國獨立,後是沒能在1812年戰爭中重新佔領美國(由於英國顧慮歐洲大陸重啟戰爭),再是沒能在戰後搞垮美國經濟。
但這並不等於英國、法國等歐洲強國就此承認美國的崛起,而是在繼續伺機壓制美國。
就美國國內而言,從原有的殖民地型社會經濟結構,向以製造業集團為中心的自主型社會經濟結構轉變,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突和斗爭。
大商人集團、航海集團、南部種植園主和北部製造業集團之間,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時起時伏,構成了地方主義與國家主義(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奴隸制和廢奴主義,新申請州是否向奴隸制開放,以及民主黨與共和黨斗爭等諸多重大矛盾的核心。隨著這對矛盾逐漸統攝國內的各種矛盾,矛盾逐漸從經濟領域延伸到政治、文化、宗教等領域,社會情緒越來越激動,直至爆發南北戰爭[1]。
事實上,盡管通過禁運和戰爭確立和關稅保護原則,美國工業一時間還很弱小。
在1820年以前,作為工業化最重要的部門的鋼鐵業,其鐵產量比殖民地時間還少。鐵礦的開采、冶煉和鐵器業完全被英國所主之宰。第一個真正對鋼鐵工業起到保護作用的關稅是1824年的關稅,其後是1828年的關稅。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自由貿易集團控制了政權,降低了關稅,鋼鐵業生產很快就停滯、滑坡;1842年參議院決議恢復高關稅,鐵產量又直線上升。
如此,自由貿易路線和貿易保護路線反復斗爭,鋼鐵業也反復漲落,直至林肯上台,把關稅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而最終建立起了強大的鋼鐵業。
總的來說,關稅的爭奪戰越來越對貿易保護主義者有利,主張自由貿易的南部種植園主、北部進出口商和航海集團則滿腹牢騷。
北部進出口商業利益的代言人如馬薩諸塞州的丹尼爾·韋伯斯特始終反對高關稅,南部則把1828年的高關稅稱為「可憎的稅率」,特別是南卡羅來納州。為了反對高關稅,南卡羅來納州不惜脫離聯邦。
為此,它提出了憲法「公約論」,即認為州創立了聯邦,當中央政府的決定不符合州的意願時,州有權作出自己的決定。
1832年7月,在自由貿易者的強大壓力下,國會通過了新關稅法案,比1828年的關稅有所下調,但仍不能滿足南卡羅來納州的要求。
同年11月,南卡羅來納州召開州代表大會,宣布國會通過的關稅法無效。如聯邦政府採取強制措施,則南卡羅來納州將脫離聯邦。
面臨聯邦分裂的形勢,國會不得不再次通過妥協性法案,擴大免稅商品種類。
妥協是達成了,但矛盾並未解決。自由貿易者和貿易保護主義者在一次次的較量中慢慢廓清了陣營,形成了以南部種植園主為核心和以北部製造業集團為核心的兩大派別。
在世界范圍的廢奴主義運動的推動下,這兩大派別的斗爭又進一步激化為蓄奴州和自由州的斗爭。
這兩大派別都希望控制參眾兩院、政府和最高法院。
由於各州的參議員人數相等,而南北兩派所控制的州數相等,兩派力量在參議員勢均力敵。
這時如果新加入的州是蓄奴州,則該南部就能控制參議院。
因此,一個又一個新開發地區被批准為新州之日,也就是兩大派別一次次較量之時。
每一次,出於維護聯邦的考慮,雙方都達成了妥協,如1820年的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1850年妥協》等。
《1850年妥協》中,北方限制了奴隸制的擴張,同時也向南方承諾了嚴厲的《緝奴法》,從而維護了脆弱的南北政治均勢。但每一次妥協都醞釀著矛盾的進一步激化,《1850年妥協》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壺蓋」。
此後,南北雙方斗爭的火葯味越來越濃,在1854年堪薩斯州問題上,兩大派別發生了武裝沖突。這是南北戰爭的前奏。
[1] 1800年以前的兩大黨是「聯邦黨」(漢密爾頓的黨)和「民主共和黨」(傑斐遜的黨),至1800年聯邦黨下台,不久後瓦解,此後二十多年之內基本是民主共和黨一黨獨大,1830年,民主共和黨分裂為民主黨(即現在的)和輝格黨,50年代,輝格黨瓦解,從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分裂出以北方、主張廢奴為背景的(即現在的)共和黨。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
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
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
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
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
「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
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
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
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
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
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
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
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
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
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
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
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
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
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
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
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
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
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
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
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作者:股校老師
發表時間:2006-12-31 21:54:14
1984年,納斯達克市場創立,其後持續了長達16年的大牛市,指數則從237點沖到2000年的5132點,指數漲幅高達20倍。在這段時間里,納斯達克指數只是在1987年、1990年和1994年出現年度小陰線,略做調整,其它時間一直是單邊向上。
2000年,納斯達克指數達到顛峰後,出現大幅度調整,當年就跌到2288點,跌幅高達60%。2002年,該指數最低1108點,相對最高點,3年跌幅達到78%。這個幅度與上證指數從1558點跌回325點(一年半跌幅79%)相比,極其接近。如今,納斯達克指數回到2000點之上,表現也相對溫和了。看來,任何市場,在其發展的初級階段,暴漲暴跌都是不可避免的,而無論它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
但跌幅必須達到似乎是一條「鐵律」。1989年,日本股市達到歷史性高點38957點,從1990年年初開始大跌,3年後跌到14194點,跌幅63%,似乎是夠慘的了,但1996年反彈到22957點後,股市繼續下跌,居然在2003年跌到了7603點。14年時間,跌幅是多少呢?80%。
由此看來,超級大牛市的終結、股市創立初期的跌幅,80%左右是一個基本要求,而時間方面則沒有嚴格要求。比如,台灣股市在1990年2月達到了12424點的歷史高點,相對於1982年的421點,漲幅近30倍。隨後,在1990年10月就跌到了2560點,指數跌幅79%。盡管跌幅巨大但只經過了短短8個月的時間。但那個低點居然就成為10多年來的最低,以後從來沒有再觸及。台灣股市還在1997年和2000年兩次沖上1萬點大關。
作者:股校老師
發表時間:2006-12-31 21:58:46
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達到386點的高位後當月開始下跌,10月出現狂跌,最低點為212點,11月再跌到195點,相當於三個月指數跌幅近50%。1930年4月,股市反彈到297點,是典型的b浪反抽形態,很多人還以為牛市沒有結束呢,結果股市再次開始持續下跌,到1932年7月,股市跌到40.56點,才宣告見底,當月出現反彈。
中國股市也出現過類似情況。1993年2月,上證指數達到1558點後開始下跌,在1994年8月達到了325點,時間只一年半,但指數跌幅卻達到80%。最能反映時間因素的是深圳的成份指數,在1996年1月見底,調整時間也是35個月。在時間上恰好是3年。
這種調整,反映了兩國股市初級階段的基本特點:暴漲暴跌。比如,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於1928年10月1日開始編制,一年後股市見頂大跌。上證指數在1992年5月放開價格指數,1993年2月就見頂大跌。
1932年7月,美國股市開始上漲,到1937年3月達到最高195點,相對於此前的低點40.56點,上漲了近4倍,牛市的時間接近5年——54個月。隨著二戰的開始,美國股市開始下跌。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在1938年3月就跌到97.5點,恰好下跌了50%。這跟1929年三個月跌一半的速度相比,顯然慢多了。
1938年和1939年,指數兩次回到150點以上,都無功而返,並從1941年8月開始經歷了連續9個月下跌的奇觀,1942年4月,指數跌到92.69點。相對於此前的195點,指數實際下跌52.8%。熊市持續的時間則超過了5年,為61個月。在年線上,則表現為1937年收陰線、1938年收陽線、1939-1942年連續3年收陰線的形態。
從那以後,美國股市進入了長期牛市。從低點啟動後剛4年,1946年5月,股市沖破200點創下213點的新高,隨後股市高位盤整了3年,到1949年6月達到160點,指數跌幅不過20%多一點。此後,指數連續11個月上漲,再創新高229點。1953年,指數接近300點。1966年,達到1000點。1974年,經過近8年的橫向整理,指數跌到570點,完成了一次長期整理,從此進入最大的主升浪——1987年8月達到2746點,兩個月後跌到1616點,繼續上行,2000年1月達到11908點。2002年10月,調整到7181點。如今,道瓊斯指數仍在1萬點附近徘徊。
http://www.cn-teacher.com/fanli/xueshu/gongk/tj/200610/1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