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企業內部審計研究背景
『壹』 論文題目: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現狀與思考。 求論文大綱和文獻綜述。 可加分。
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論文大綱
第一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3 研究內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理論基礎
2.1上市公司的界定與特徵
2.2 內部控制的涵義與內容
2.3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涵義、特點與內容
第三章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現狀與問題
3.3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現狀
3.4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3.5 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國上市公司內控的對策思考
結論
研究綜述
(一)國外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綜述
通常,人們將西方內部控制演進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40年代前——內部牽制階段;20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內部控制制度階段;20世紀80代至90年代初——內部控制結構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前,被稱為牽制階段,是內部控制的萌芽時期。在該階段,內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錯防弊,以職責的分工和業務的流程及其記錄上的交叉檢查或交叉控制為著眼點。到了第二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於社經濟的發展和審計方法的改進,內部控制理論得到了發展。內部控制開始劃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並在此期間推行了一套內部控制體系,其目標在於保護組織財產的安全、增進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經營效率。到了內部控制結構階段,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這一時期,在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審計理論的推進上有大量的舉動,這使得內部控制理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改進內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審計的質量和效率是該階段的重點。到了20世紀90年代,對內部控制多是從會計的角度來研究的。政府在內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其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動了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1992年頒布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報告(COSO報告)。COSO報告是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標志著內部控制理論與實踐進入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新階段。2006年7月15日美國著名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X)已開始對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生效。SOX嚴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財務責任和義務;強調了公司內部審計的作用與職責;對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確要求;對公司的外部審計做出嚴格規定。
(二)國內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綜述
我國對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在改革開放前我國長期的經濟、政治體制所導致的。而在我國開始了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的步伐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政府才開始積極推進內部控制的規范建設。1986年財政部頒布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在該規范中對內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確規定。於1997年年初實施的《獨立審計具體准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審查企業的內部控制,並對
內部控製做出了定義。1997年5月頒布的《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的指導原則》中規定金融機構要建立起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而我國第一部對內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規是2000年7月實施的《會計法》。
『貳』 論文:內部審計問題與對策探討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及企業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對企業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由於企業面臨的社會環境以及內部人員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就增加了審計的難度和風險,如何保證企業審計工作的質量,防範審計風險也成為企業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1 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企業內部審計風險主要來源於主觀和客觀因素。 客觀方面因素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薄弱帶來的風險。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經營狀況是否穩定是實施審計監督工作的基礎,如果沒有內部控制制度,或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或者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力,都會直接導致控制風險難度加大。再者,企業經營方式越復雜,內部管理層次越復雜,意味著對其審計的難度也越大,審計工作面臨失誤與差錯的概率也會相應增大.其審計風險也會越來越大。 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不夠。內部審計機構是單位內設機構.在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為單位服務。因此,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如社會審計,在審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單位的利益制約。內審人員面臨的是與單位領導層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以及與各科室、部門之間的同事關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領導就是同事,非直接有關也是間接相關,審計過程及結論必然涉及到具體的個人利益,因而審計過程難免受到各類人員千擾。 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和不斷變化的法律環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保障審計人員合法權益和降低審計風險的法律保障,然而由於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審計工作處在不斷變化的法律環境之下,我國法律法規制定的時滯性使得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的保護,法律法規的不合理性和缺乏操作性也加大了審計人員的工作難度,相應地增加了審計風險。 企業審計業務復雜化和審計范圍不斷擴大。企業在迅速擴張的同時,被審計的經營業務也變得日趨復雜,為內部審計帶來了更多的困難。一個企業已經不再是單一經營,可能涉及到多個行業,其經營業務也千差萬別,再加上企業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越來越多,這就容易導致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比原來更加復雜,使得會計記錄中出現錯記、漏記的可能性隨之加大,為企業的審計工作帶來了困難。同時企業的審計范圍也再不多的擴大,不僅包括對財務上的審計也包括對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評價等工作,審計人員通過對財務上的檢查發表正確全面的審計意見難度比較大,因此,增加了審計風險的產生。 主觀方面因素 內審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審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是決定審計風險大小的主要因素。審計人員的素質包括從事審計需要的政策法規水平、專業知識、經驗、技能、審計職業道德和工作責任。審計經驗是審計人員應有的一種重要技能,審計經驗需要實踐的積累。我國的內部審計人員中不少人僅熟悉財務會計業務,一些審計人員不了解本單位的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審計經驗有限。另外,內部審計人員工作責任和職業道德也是影響審計風險的因素。由於我國內審准則工作規范和職業道德標准方面還有一些空白.許多內審機構和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規范的約束和指導。總之, 目前我國內審人員總體素質偏低,直接影響到內審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面對當今內審對象的復雜和內容的拓展,內審人員勢單力簿.這將直接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內部審計的局限性與審計手段的缺陷帶來的風險。一是在我國企業經營管理中,內部審計人員既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監督主體,又是實施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客體,一方面要維護國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按照經營者的意志來維護企業利益,當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有的審計人員往往選擇後者,這自然違反了審計原則,增大了審計風險。二是審計技術從過去人工審查發展到現在的電子計算機輔助審計,大大提高了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但是審計技術和審計手段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從目前企業內部審計應技術效果來看,並沒有達到審計最佳效果,因此,審計局限性與手段滯後必然導致審計風險的發生。 輕視審計帶來的風險。審計工作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近年來,由於企業轉型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了公司治理結構,內部審計越來越得到重視。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少管理者對審計的作用仍然缺乏必要的認識,只把審計當作是一種核實財務數據的程序,未能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有的甚至對此加以迴避,致使審計在管理上缺乏相應的地位,很大程度降低了審計的地位和作用,不僅不能與審汁的「獨立性、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