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股票投資不投大型知名企業
① 股票為什麼不建議買四大行
因為收益不高,所以有些進取型理財觀念的人會說不建議買四大行的股票。
由於目前銀行監管的日益加強,對風控的要求更高,中小銀行出現的一些風控問題,也頻頻引發社會關注,會對整個銀行的板塊產生影響。從中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四大行的股票也未嘗不能買,畢竟穩定,雖然收益不是那麼高。投資銀行股最大的不確定風險,在於政策監管的風向以及日後不斷開放的金融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因素。
拓展資料:
一、股價是指股票的交易價格,與股票的價值是相對的概念。股票價格的真實含義是企業資產的價值。而股價的價值就等於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
二、匯率變動對股價的影響,最直接的是那些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公司的股票。它通過對公司營業及利潤的影響,進而反映在股價上,其主要表現是:
⑴若公司的產品相當部分銷售海外市場,當匯率提高時,則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受到削弱,公司盈利情況下降,股票價格下跌。
⑵若公司的某些原料依賴進口,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那麼匯率提高,使公司進口原料成本降低,盈利上升,從而使公司的股價趨於上漲。
⑶如果預測到某國匯率將要上漲,那麼貨幣資金就會向上升轉移,而其中部分資金將進入股市,股票行情也可能因此而上漲。
因此,投資者可根據匯率變動對股價的上述一般影響,並參考其它因素的變化進行正確的投資選擇。
三、就股市而言,概括地講,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可分為:個別因素和一般因素。
1、個別因素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其所處行業地位、收益、資產價值、收益變動、分紅變化、增資、減資、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供求關系、股東構成變化、主力機構(如基金公司、券商參股、QFⅡ等等)持股比例、未來三年業績預測、市盈率、合並與收購等等。
2、一般因素分:市場外因素和市場內因素。市場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社會形勢;社會大事件;突發性大事件;宏觀經濟景氣動向以及國際的經濟景氣動向;金融、財政政策;匯率、物價以及預期「消息」甚或是無中生有的「消息」等等。市場內因素主要包括:市場供求關系;機構法人、個人投資者的動向;券商、外國投資者的動向;證券行政權的行使;股價政策;稅金等等。
② 國企的股票為什麼不值得投資
我不喜歡投資大型國有企業的股票——雖然說投資上講究將觀點以模稜兩可的方式暗示出來,但我認為,在投資大型國有企業股票的問題上,並不需要模稜兩可;而作為業余投資者,我也沒必要模稜兩可。
不符合投資的定義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經典的1934年版的《證券分析》一書中指出:
「投資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
(來源:格雷厄姆,多德:《證券分析》,海南出版社,2006. 43-44頁)
對於大型國企的普通股股東來說,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滿意回報無法得到保證,即使在企業經營良好的情形下。下面解釋一下原因。
內在的利益沖突
大型國有企業的使命和最大化股東利益的原則是存在顯著的利益沖突的。大型國有企業的使命通常是控制國民經濟命脈,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維護社會穩定。這並不包括「最大化股東利益」一項。在實踐中,大型國有企業經常奉政府之命,以規定價格提供產品,而這一價格水平往往低於正常的供需平衡時的價格水平,這樣將減少或損害股東利益。例如,電力等公用事業產品的價格由政府嚴格管控,此行業的大型國企即使明知因此而微利或虧損,它們也不得不繼續生產,最多隻能略微降低供給。同一行業的小型國企或民營企業的處境要略好於大型國企,因為它們至少還有停產可供選擇。除此之外,大型國有企業還承擔著吸收就業以維護社會穩定的使命,特別是在競爭性領域,大型國有企業激烈競爭,但又不能裁員,產能明顯過剩,最終導致全行業微利或虧損,但競爭失利者又因維穩而無法退出,大大延長了全行業的困難時期,這對股東來說是非常糟糕的,鋼鐵業就是一個例子。
最近的一則新聞《國資委:石油石化電網通信向公益型國企改革》(來源:http://news.163.com/11/1212/04/7L20G38I0001124J.html)更佐證了此觀點。新聞中,國務院國有資產委員會副主任邵寧表態:
「談及公益型國企,邵寧指出,此類國企具備四個特徵,首先,其產品關繫到國民經濟發展基本條件;第二,在經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壟斷或寡頭競爭;第三,定價機制由政府控制,該類企業自身沒有定價權;第四,企業社會效益高於經濟效益,應經常承受政策性的虧損。『在中央層麵包括如石油石化、電網、通信服務等領域的企業,而在地方包括供水、供氣、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企業』,他解釋。」
這里的意思非常明確,即這些國企是公益性的,可以「經常承受政策性的虧損」,股東利益根本不做考慮。在這個大前提下,投資者為何要把錢投入到不考慮自己利益的企業中去呢?甚至,這些國企是否應上市都存疑。公益性的慈善機構不能上市,公益性的國企上市,有資格么?
綜上所述,大型國企的使命和股東利益存在內在沖突,導致股東利益無法最大化,甚至國企掌門人根本不考慮股東利益,導致其並不適合投資。
普通股股東的弱勢地位
巴菲特曾經在《通貨膨脹如何欺詐股票投資者》中指出:
「美國的投資者已經只擁有D級的股票。A、B、C級股票的擁有者是對企業征所得稅的聯邦、州、市級政府。確實,那些「投資者」並不擁有企業的資產。但是,他們卻獲得企業盈利的主要一塊。D級股票擁有者把盈利再投入來積累資本。增加的資本所創造的盈利卻被政府收走。
A、B、C級股票的另一個誘人之處就在於股票持有者可以不經任何一方投票,就立刻,突然地提高對企業的盈利分成。比如A級股票(聯邦一級)只要國會採取行動就行了。更有趣的是,這3個等級的其中一級有時投票決定增加企業過去盈利的分成。1975年在紐約運營的企業就發現自己處於這種可怕的境地。無論何時,只要A、B、C級股票擁有者自己投票決定增加盈利份額,剩下的部分– 也就是留給D級普通股票投資者的部分,肯定減少。
展望未來,長期看A、B、C級股票擁有者投票決定減少自己份額的可能性不大。D級股票能保住自己那一份就不錯了。」
(來源: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2948)
對於中國的大型國企的普通股股東來說,情況甚至更糟糕,普通股股東大概只能算是E級。排在他們前面的有:
A級:大型國企的管理層;
B級:國稅和國家徵收的費用;
C級:地稅、地方徵收的費用,地方維穩的開支;
D級:債權人;
在這樣低級別的位置上,普通股股東想擴張他們在利益中分成比例,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他們能保住他們在分成比例中的那一份都難。現成的例子非常多:
在煤炭行業因煤炭價格上漲而獲益時,資源稅開始徵收,並以各種方式逐漸提高稅率,導致股東的分成比例降低;
某些有優勢地位的國企受政府的維穩壓力,被迫兼並效率低下的其他企業,使自身處境困難甚至倒閉,股東受巨額損失,鋼鐵行業的例子甚多;
有人認為在香港上市,受境外的監管和境外股東的壓力,普通投資者能保住自己的那一份分成,但最近的例子告訴我們這也是靠不住的。財政部控股的交通銀行2010年經營相當好,其凈利潤高達390億元,但在對待普通股股東上,卻十分吝嗇,其派發的現金紅利僅為11億元,相對於390億元的利潤簡直就是九牛之一毛。不僅如此,這11億元中的5.6億元還被作為稅收上繳給了交通銀行的控股股東財政部。上市公司分紅時不盡量幫助股東減稅,卻想方設法設計方案多交稅,這么荒唐的分紅方式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各位見多識廣的資深投資者,你們曾經見過嗎?在這里,股東的利益被嚴重地損害了。即使有香港知名股評人的強力質疑和H股小股東的批判,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來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GB/15834114.html)。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即使在大型國有企業經營良好,普通股股東的權益也無法得到保障,有隨時被剝奪走的可能,這是由於股東的極低的地位決定的。
結論
由於上述原因,我認為大型國有企業股票不值得投資。即使某些人爭辯說,有些大型國企股的股價極其便宜,有「交易性機會」,但這種「交易性機會」並不屬於投資的范疇,這只能算是投機。如果真的要去做這種投機,也請做出精明的決策,應該著重於找那些毛利率相對低的行業中的經營較規范的大型國企,因為比普通股地位高的利益分成者暫時還不會提更高的分成要求,並且此時這家企業的使命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暫時還沒有沖突:它們都要求更高的利潤。對於毛利潤特別高的行業,則應該迴避,因為隨時可能有地位高的利益分成者要求更高的分成比例,股東只能打碎了牙往肚裡咽。
對於小型的、處於和民企激烈競爭環境中國有企業,我認為還是值得投資的,但這仍然需要仔細地分析。當然,這樣的小型國企最好還是民營化,由此才可解除其體制上的禁錮,釋放盈利潛力。
③ 為什麼有一些優秀的公司不願意上市相比於上市公司會有哪些優勢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反向思維:如果上市可以帶來的好處,這家企業都不需要,相反卻可能因為上市要招致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如此一來,有些企業就自然不願意上市了。
華為、老乾媽這類優秀公司不願意上市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我們知道公司上市最大的好處有幾點:1)有了上市公司這樣一個低成本的融資平台;2)有了相對科學和准確的量化公司價值的尺度和依據,從而可以為股東回報提供相對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渠道;3)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比如老乾媽,陶華碧曾經多次說過,我不缺錢,我也不想接收那些牛鬼蛇神,上市就是騙別人的錢,所以盡管有些人一直希望老乾媽上市,但是陶華碧就是不同意,因為一向實行現款現貨的老乾媽現金流非常好,陶華碧也沒有很多公司老闆那樣的野心,所以老乾媽堅持不上市,如此以來,融資功能對老乾媽來說根本沒用,而上市不僅違背她的價值觀,還有可能招致一批外來人對公司指手畫腳,所以老乾媽當然不願意上市。
華為的情況又不同,首先華為的現金流比不過老乾媽,華為在投資一些大項目的時候也經常融資的,制約華為比較大的問題是他的股權結構,大家知道任正非給華為設置了一種非常復雜的職工持股模式,他本人作為實控人,持有股權比例也僅僅只有百分之一點幾而已。而這種股權結構是不符合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的。所以就華為來說,未必不想上市,只是方式還在選擇而已。
首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無論哪個國家,上市公司的數量佔比其實都是比較小的,比如A股到現在為止上市公司也才不到4000家,美股也只有不到6000家,所以更多的其實是未上市的公司。比如做德芙巧克力的美國公司瑪氏食品、嘉吉集團、瑞典的宜家家居、德國的博世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企業,基本都是所在行業的世界頂尖公司,但都沒有選擇上市。
首先,說一下企業為何要上市。其實質是引入資本,做大做強,或者收回初始投資。但是,要想上市,這些資本的融入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不止要分給投資人股份和分紅,而且要將企業經營信息按期公開,並應對監管機構的各種審查和監管。
然後,咱們再來說一下為啥像華為、老乾媽這些企業不去上市。中國有句老話,叫悶聲發大財。對於企業來講,尤其是民營企業,都是由小到大一步步做起來的,其中不乏立足主業、穩扎穩打的。要上市,就會面臨上面所說的諸多麻煩,而且擔心控制權外落。前幾年,萬科王石和寶能姚振華的股權之爭相信很多人還歷歷在目。如果企業不缺錢,或者說不想盲目擴大經營范圍,再或者說不想引起公眾或監管機構的過多注意,那麼,為何要自找麻煩呢?
最後,其實不止是國內有很多隱藏的大企業,或者沒有上市,或者不為公眾所熟知,國際上也有很多,比如石油巨頭沙特阿美,或者國際四大糧商嘉吉、路易達孚等。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標是進行融資,但企業家在考慮融資需求外,還要從許多其他方面去為企業的發展做規劃,上市雖然能夠給企業帶去名利,但是也同時會增加很多運營成本和風險,主要體現在信息披露風險、股權稀釋風險上。上市後,高級管理人員的投資融資行為也會受到限制,這是一些管理者不能接受的。
信息披露風險在公開市場上上市後,公司就需要根據監管的要求,每季度、每年度披露與公司運營相關的財務信息、運營信息,公司的運營管理層一旦出現什麼變動,也要及時向監管報備。
監管對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很高,意味著公司的財務情況和戰略發展計劃被高度關注,上市公司既要及時公布公司業績信息。另外,還要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未來業績進行預測、聘請法律事務所對公司的法律風險出具意見,這部分的成本不小。
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不同,對於一些企業來說,公開財務和戰略信息可能會遭到同業的模仿和借鑒,容易在市場上失去核心競爭力。
股權稀釋風險企業上市後,原企業股東的股權就會被稀釋,管理層在進行投資決定和進行戰略決策時不能夠只考慮自己的意見,還要取得大股東的許可,必要時還要征詢累計股權比例達到多數的小股東的建議。這意味著原股東對其企業的控制力度減弱。
投融資受限風險上市後,《公司法》和《證券法》對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持有證券的買賣交易情況都有所限制,《公司法》要求高管應當向公司申報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及其變動情況,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票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票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
《證券法》則規定上市公司高管及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份在六個月內的短期交易收益,均歸該公司所有。
因此,對於不缺少現金流的企業來說,不進行上市就不需要根據監管的規定按期披露季報、年報,公司的管理層對公司具有更高的話語權,公司高管也可以更加隨心所欲得進行場外交易投資。
國際上的非上市企業情況
不上市並非中國特色,美國也有大量的知名企業選擇不上市,甚至在上市後選擇退市。例如我們熟知的快餐連鎖企業漢堡王,在2006年第一次上市後,通過私有化變成一家私營公司。2012年,其二度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但二次上市後不到兩年,又通過私有化變為私營公司。
綜上所述,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上市只是企業發展擴張過程中的階段性選擇。上市能夠提供更廣的融資渠道,但也會帶來相對應的風險,所以選擇上市還是非上市,都要根據企業本身的實際需求來安排,兩者各有利弊,就看經營管理者如何平衡企業的發展與上市與否之間的關系。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訴題主,像華為、老乾媽這樣優秀但不願意上市的公司很多!比如國內我們很多人都在喝的娃哈哈、我們幾乎每個人手機上都要用的螞蟻金服;比如國外的博世、普華永道、Rewe等。
①更大的名氣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是截然不同的,明顯要「有面兒」的多,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華為上市的話,那麼名氣可能會比如今大不知道多少倍;
②更便利的融資方式、更低的融資成本
非上市公司融資大都是通過舉債的方式,通過銀行獲得貸款,即便公司的資質再好,貸款的利率水平都擺在那裡,不會低到哪裡去。
但如果上市的話,那就容易多了,定向增發、配股、可轉換債券等都可以實現近乎無成本的融資!
③讓公司所有人或者股東的所持資產的流動性增強
上市之後只要原始股東的股份限制期滿後,即可「充分」且「自有」的流通,資產變現起來不要太容易! 股東可以通過直接出售或質押的方式變現。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要想變現卻沒那麼容易了,別的不說就看看我們新三板掛牌了一萬多家公司,但有流通性只手可數! 想變現的太多,願意接盤的卻少之又少!
①首先,決策受到資本的制約
我們很多人應該還記得2016年10月份,格力擬收購珠海銀隆的議案因股東大會未獲通過,最終未能實施,董明珠大為光火的事情。
上市之後,所有股份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權利(目前A股還是同股同權),這就導致上市之後,一旦大股東所持股份不能佔大多數的話,那麼決策權可能就會受到制約。 比如咱們的華為,就因為不願意受到資本的制約而選擇不上市,比如老乾媽可能也是如此 。
② 財務狀況必須全公開
規則限制上市公司必須財務全公開,這就意味著很多上市之前可以操作的小技倆,在上市之後都將暴露在陽光之下,大眾的眼前。 不排除很多公司會因為這個因素而顧慮重重。
綜合來看,上市不見得全是好事,在得到很多便利的同時,也意味著對公司創始人和部分大股東而言也要失去很多, 上不上市都是創始人和大股東綜合衡量之後的權衡。
因為上市的唯一目的是融資,解決公司經營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是上市需要有一些運作的費用。而且程序還比較復雜。
但是很多公司有錢,並不需要借錢發展,也沒必要支付額外的費用。
比如很多人並不會去銀行貸款,他們有充足的資金應對生活所需,沒必要借錢最後承擔利息。比如老乾媽不缺錢,華為不想稀釋自己的股權從而擁有對公司更好的控制權,美國佬也拿他沒有辦法。
下面具體談下幾個不上市的原因:
1.自己的股權不想被稀釋。
企業要上市,就要發行足夠量的股票,企業股東的股權必然會被稀釋。甚至在上市之前,股東們的股權就要被稀釋。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企業在上市之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都要進行一輪或幾輪的融資。融資對象可能是VC,可能是PE,也可能是戰略投資者。不管是誰,都會拿走企業多少不一的一部分股權。
2.有充足的現金流,不差錢。
企業上市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融資,這也是很多企業家最需要的一點。可有些企業現金流很好,資金很充裕,根本沒有融資的必要,所以他們沒有通過上市融資的需求。
3. 沒有擴張的計劃
如果企業要大舉擴張,進行重大投資或者並購,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是不行的。這一類企業行為對資金的需求,一般會大大超出企業的資金儲備。
8.保持自己競爭的需要,需要保密。
企業上市以後,與上市以前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你已經變成了一家公眾公司。你需要如期披露年報,需要嚴格依照要求公開各種信息。而有的企業是不能接受這一點的。這倒不是說,他肯定有什麼見不得光的東西,而是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不同,有些企業的很多信息是不能公開的,否則極易遭到競爭對手的拷貝甚至抄襲。
上市不外乎以下的三個目的:
第一、利用融資來擴大企業經營。
第二、成為公眾企業,增加企業知名度。
第三、讓企業初創時的風險投資資金退出。
如果一家優秀企業,自有資金足以應對企業擴張;又是創始人強勢,不願意成為公眾企業而被股東約束;企業創立時都是自有資金,並沒有引入風投資金的話。這樣的企業就不願意上市。
老乾媽和華為都是這樣的企業。
變成公眾企業後,需要定期公布財務報表和經營狀況,稍微大點的事都要公告,非常麻煩不說,也很容易讓競爭對手了解公司的狀況,從而針對性的找出競爭策略。因此並不是每一家公司都願意上市的。
這種不願意上市的情況在發達國家很常見,我以德國為例,大量的企業主不願意上市,而這些企業許多都是本行業的隱形的冠軍。
大家能叫出名字的德國企業只有上市的看得見的這幾家,其實德國沒上市的各細分行業的佼佼者比比皆是,許多都是家族企業,百年老店。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是經營企業,並不是必須上市的。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融資,尤其在高速發展期,上市後融資是直接融資,沒有還本付息壓力。如果能通過其他渠道融到低成本的資金,或者無融資需求,上市就不是唯一選項。
二是完善治理結構。公司一上市就變為公眾公司,各方面管理尤其是資金收支都必須符合法律和財務管理規定,逼迫著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我就聽說過一個上市公司,因為時間點不對,把政府的補貼退了回去,多給的錢也不能收。但如果公司管理已經很規范,上市就不是很迫切。
三是促進決策規范。公司上市後做出重要決策尤其是涉及投資、收購、合並等事項需要董事會、股東會決議,能防止個人專斷和沖動決策。但程序冗長易喪失時機,不上市決策可保持靈活敏捷,如果決策者保持著睿智也無上市必要。
前幾天在浙江,和中國寵物第一股「佩蒂股份」的董事長一起聊天,他說沒上市之前追求上市,現在上市了,公司值60億,一是60億也是個數字,看得見摸不著,自己一旦有套現的主動,就有可能引起股價的下跌,二是時間已不再是自己的啦,券商來了要陪,休個假公司有重大事情要回等。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一樣,上市也是,上成功了,鮮花掌聲榮譽都會鋪面而來,企業的融資能力也增強,但同時也會失去很多。
有些優秀的企業不上市,一是已經具備融資的能力,比如華為,他幾萬員工都是他的股東,又何必再去資本市場去拿錢呢?資本市場的錢,對回報率的要求也不低,當然也正是華為的這種股權結構,也導致了他的主體不能上市。
二是不想上市,比如娃哈哈,老乾媽,不過在娃哈哈三十周年慶典上,宗慶後一改「娃哈哈哈不差錢不上市」的老調,表態稱:適當時候娃哈哈也會考慮上市。他們現在不上市,公司無需面對股民,對得起 社會 ,高管員工就好,壓力也沒那麼大,而且企業做起決策也很方便,認准了就可以開干,這些都是不上市的優勢,比如娃哈哈,2018年開始進軍社交電商領域。
其實,在人們心目中有個「不上市聯盟」,他們是立白,華為,順豐,娃哈哈,老乾媽,不過在面對資本市場的高估值吸引誘惑下順豐17年率先上市,上市後王衛身家高達1476.3億,位居2017中國富豪榜第五,這或許對不上市聯盟體的其他成員也有沖擊。
三是有些公司不具備上市的能力,因為他在開始經營企業的時候,其頂層布局,股權架構等制約了他的上市之路,還有這個優秀的公司,如果啟動上市,補稅也是個頭疼的問題,這個就不多講了。
企業最終上不上市,都要往值錢的方向經營。
簡單說就兩點
1、不差錢,或者老闆就不是為了上市圈錢的。上市的目的是為了融資。也有些企業老闆是為了圈錢。
2、不希望股權被別人掌控,很多公司就是因為上市後在證券市場被其他公司買了股票而被掌控的。比如lv和愛馬仕,大眾和保時捷
一方面,很多大公司之所以不想上市,其實就是出於分紅的考慮了。如果我們把上市公司看作是「共同投資,一起賺錢」的企業,那麼不上市公司則是「朋友關起門來,一起賺錢」的企業了。對於上市公司,由於公司高層想要收集更多的資金,以為項目開發做投資。因此股東們會把公司的股份掛到市場上,出售以換取資金。因此,對於這類公司,他們想要擴大公司的運營規模,收到外界的自己支持往往是比較容易的。
而如果公司選擇不上市,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搞定公司運營的資金問題,因此他們不願意把利潤分給大眾來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寧願支付更高的利息向相關機構借錢,也不願意出售自己的股份。
對於這些公司,他們之所以選擇自己的公司不上市,其實是出於利潤最大化考慮。他們不願意更多的人來分這塊大餅了,因此他們也就願意獨自承擔這沉重的自己壓力了。即便他們自己的自己不足,他們也會選擇依靠貸款來滿足自己的。如此一來,股東們才可以拿到更多的分紅。當然,對於這樣的做法,股東們也是需要自己承擔風險的。
另外一方面,其實就的說說兩者之間的自由性問題了吧!對於上市公司,其所應遵守的規則往往是比較多的。就拿公司所需繳納的稅費來說吧!上市公司是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來做的,即便是在其未上市時巧妙的避開了一些稅費的繳納,但是自其上市後都是不被允許的了,甚至還得把之前缺失的稅費一並補上。而不上市公司在這方面往往是可以省掉一大筆開銷的。因此,很多大公司也就不太願意上市了。
當然,一個公司上市與否還是要看公司的實際情況,在做決定吧!畢竟,公司上市或不上市都有其好處所在,因此公司也要看自己更當下更看重那個方面了。
④ 為什麼大公司的股票反而股價低,小公司的股票價格高呢股價漲跌是什麼覺定的
看樣子你制是新股民
我這么給你說吧,不是說公司大,股價就高。
股價是人為炒作起來的。
說簡單點就是莊家(就是那些大的基金公司)在低位買了一張股票大部分的籌碼。
然後用一定資金將股價拉倒高位,在高位把低位低價買入的籌碼賣掉,達到賺錢的目的。
舉個例子就是:
莊家有10E,那麼他可以在股價10塊錢的時候,買入7E。
然後用3E資金把股價從10塊拉倒50塊。
最後在50塊的位置把低位10塊買入的7E籌碼,賣掉。達到掙錢的目的。
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像你買的中國銀行,雖然股價低,但他的流通盤很大:1955億籌碼
這么多的籌碼,如果有人要去炒作,對的資金要求是非常大的。
而網宿科技的流通盤才1億,
雖然他70多塊錢,但是主力花40E就能拿下一半的籌碼,達到控盤炒作。
而中國銀行至少要3000E。
就想坦克很堅固,笨重,功率大,卻跑不快。
而摩托很小,功率小卻很靈活。
目前本來大市環境就不好,
所以莊家更情願炒作一些流通盤小,靈活的股票。
這樣有一定收益,花銷也不大。
而像中國銀行這種藍籌股,莊家籌那麼多錢都難受,更別說去炒作。
所以你的中國銀行這輛坦克目前就只能在那歇著,
看著別人的摩托滿天飛。
⑤ 股票不建議買四大行,這是為什麼
在A股市場中,很多投資者並不喜歡工、農、中、建等四大銀行的股票,不少券商也不建議投資者購買四大銀行的股票。這種現象,其實和A股的整體市場生態狀況有關。從某種意義上看,投資者的這種認識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過,對一些中低風險偏好的投資機構來說,四大行的股票倒提供了一些穩健策略運行的空間。部分具備股票配置比例空間的固定收益類基金,往往會買入四大行股票作為基金的股票底倉,參與新股IPO的機構配售。由於四大行的股票價格波動幅度小,這類基金產品的管理人往往會把它們視為長期穩健的打新底倉,享受新股打新的額外收益。因此,四大銀行的股票,往往會被一些機構投資者所青睞。
股市裡有句諺語,叫做「魚有魚道,蝦有蝦道」。具有不同投資目標的投資者,本來就適合不同的投資策略。因此,不少中小投資者不喜歡四大銀行股票的現象,並不影響四大行在部分機構投資者那裡獲得青睞。
⑥ 為何投資者總是拿不住大牛股
為何投資者總是拿不住大牛股?
如果要是放在炒股這個問題上來講的話,可能就比較容易解釋,因為炒股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進行的,特別是像炒股這項工作,如果要是沒有一定的技術知識,可能要想獲得一定的收益,都非常困難。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簡單關注,我將會和大家積極互動,積極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