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詳情 » 上交所科創板儲備企業

上交所科創板儲備企業

發布時間: 2023-08-05 06:31:18

1. 揭秘首批科創板上會企業 平均排隊58天

6月5日,科創板上市委正式「開工」,首批上會企業深圳微芯生物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芯生物」)等3公司正式迎來大考。記者注意到,作為首批「趕考生」,由於企業規范性比較好等因素,科創板上市申請快速推進,3家企業平均排隊時間為58天,且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超過15%的標准。

截圖來自上交所官網

三大領域拔頭籌

根據安排,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6月5日將審議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 科技 (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集 科技 」)、蘇州天准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准 科技 」)3家企業發行上市申請,這意味著3家企業正式迎來科創板的上市大考。

而安集 科技 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企業,安集 科技 主營業務為關鍵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目前產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天准 科技 屬於專業設備製造企業,該公司主要產品為工業視覺裝備,包括精密測量儀器、智能檢測裝備。

按照上市標准來看,微芯生物、安集 科技 均選擇標准一,而天准 科技 選擇標准三,目前天准 科技 也是唯一一家申報科創板企業中選擇第三套上市標準的企業。保薦機構來看,微芯生物、安集 科技 、天准 科技 分別由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申萬宏源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和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薦。

企業規模均較小

首批上會的3家企業,規模較小成為共性。

數據顯示,天准 科技 在2016年—2018年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8084.96萬元、31920.12萬元以及50828萬元,對應實現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163.59萬元、5158.07萬元以及9447.33萬元。

此外,安集 科技 、微芯生物近三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也均保持增長態勢。微芯生物2016年—2018年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536.44萬元、11050.34萬元、14768.9萬元,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為539.92萬元、2590.54萬元、3127.62萬元。安集 科技 2016年—2018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663.92萬元、23242.71萬元、24784.87萬元,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為3709.85萬元、3973.91萬元、4496.24萬元。

據Wind統計數據,截至6月4日申報科創板的117家公司中,中國通號、天合光能、傳音控股在2016年—2018年的營業收入均在百億元以上,中國通號在2018年實現的營業收入更是超過400億元,暫列目前申報科創板企業的榜首。天准 科技 2018年的營業收入在申報科創板的企業中位列第53名,安集 科技 、微芯生物兩公司2018年的營業收入則分別位列申報企業的96名、113名。

分析指出,規模越小,公司存在的問題一般越少,審核起來反而相對較快。不過,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認為,推進速度快是因為公司的規范性比較好,包括持續經營能力、科創屬性並不存在非常多的疑問。規模較小的企業,它的業務比較清晰,整個問詢和回答的效率比較高。在之前交易所的審核中,這些企業的問題已經比較明確,因此科創板上市申請在快速推進。

天准 科技 排隊時間最短

首批上會的3家企業,從排隊時間上看,

4月2日,天准 科技 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5月27日該公司具體上會時間出爐,也就是說天准 科技 科創板上市申請從獲得受理到獲准上會共用了55天的時間。相比之下,微芯生物的時間稍長一點。微芯生物自3月27日拿到「准考證」到獲准上會的時間間隔期為61天,安集 科技 則用了59天的時間。經前述數據計算,這3家企業平均排隊時間為58天。

除了審核效率高,交易所也嚴格把關。首批上會的微芯生物,經過3輪問詢後才獲得上會的機會。在首輪問詢中,上交所針對微芯生物提出41問,包括核心技術等問題。研發支出資本化和費用化、實控人認定與控制權穩定、市場推廣費等14個問題為第二輪問詢的重點。到了第三輪問詢環節,微芯生物的問題縮減至3個,上交所主要聚焦「實控人的認定」、「風險因素」以及「其他信披問題」。

天准 科技 也是在經過三輪問詢後才獲得上會資格。上交所在首輪問詢中,給天准 科技 出了44道考題,包括發行人核心業務、公司治理與獨立性等問題。二輪問詢中,上交所還設置一些「定製化」考題,對公司核心技術、競爭對手、數據勾稽關系進行「刨根問底」式問詢。而核心技術先進性問題在「三試」中仍被重點關注。

雖說安集 科技 僅獲得兩輪問詢,不過問題的數量並不少,上交所對安集 科技 總共問詢問題為60個。經計算,這三家企業被問詢問題平均數量為60個。

研發佔比均「達標」

科創板更加註重科創屬性,研發投入等問題成為問詢中重點關注的問題。單從研發指標來看,首批上會接受審核的3家企業均「達標」。

經統計計算,這3家企業研發佔比最高的為微芯生物。數據顯示,微芯生物在2016年—2018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166萬元、6852.75萬元、8248.2萬元,分別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0.52%、62.01%以及55.85%,微芯生物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合計約2.03億元。微芯生物的研發費用率也遠高於同行業水平,「公司目前有多項在研發項目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及臨床早期階段,導致報告期內研發費用金額較大」,微芯生物在招股書中寫道。

此外,天准 科技 在2016年—2018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6.22%、18.66%、15.66%,安集 科技 2016年—2018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21.88%、21.77%、21.64%。

沖擊科創板的企業6月5日將迎來上市大考,能否獲通過答案也將揭曉。根據安排,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將於6月11日審議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煙台睿創微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蘇州華興源創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3家公司的首發申請,6月3日晚間,瀾起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的上會日期也正式敲定,定於6月13日。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有望從中誕生。

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曾致電天准 科技 等三家公司進行采訪,但未有人接聽。

2. 上交所科創板與注冊制規則解讀

本文轉自 國浩律師事務所 ,作者周邯

寫在前面 +


2019年1月28日,中國證監會公布《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9]2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2019年1月30日,按照該《實施意見》的要求,中國證監會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登公司」)公布了相關配套規則的公開徵求意見稿。本文擬根據已公布的《實施意見》及其配套規則、相關問答就科創板試點的注冊制進行簡要分析。

開始學習


2019年1月28日,中國證監會公布《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9]2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2019年1月30日,按照該《實施意見》的要求,中國證監會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登公司」)公布了相關配套規則的公開徵求意見稿。本文擬根據已公布的《實施意見》及其配套規則、相關問答就科創板試點的注冊制進行簡要分析。





(一)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


1.原則性規定
科創企業有其自身的成長路徑和發展規律。科創板上市條件更加註重企業 科技 創新能力,允許符合科創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在市場和財務條件方面,引入「市值」指標,與收入、現金流、凈利潤和研發投入等財務指標進行組合,設置了5套差異化的上市指標,可以滿足在關鍵領域通過持續研發投入已突破核心技術或取得階段性成果、擁有良好發展前景,但財務表現不一的各類科創企業上市需求。允許存在未彌補虧損、未盈利企業上市,不再對無形資產佔比進行限制。


2.市值與預計市值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7.1.5條的規定,市值是指交易披露日前10個交易日收盤市值的算術平均值。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的規定,預計市值是指股票公開發行後按照總股本乘以發行價格計算出來的發行人股票名義總價值。


3.科創板上市條件與創業板、核准制上市條件的比較情況



(二)審核程序


1.核准制下的審核程序
根據中國證監會於2019年1月25日公示的《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審核工作流程及申請企業情況》,核准制下的審核程序如下:



(1)所在地證監局輔導:企業

在向中國證監會申報材料前,應向所在地證監局申請輔導備案並進行公告,輔導期滿由所在地證監局進行輔導驗收,再向中國證監會遞交申報材料。


(2)受理:中國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在正式受理申報材料 後即會在證監會官網預先披露招股說明書,並將申請文件分發至相關審核處室,相關審核處室安排非財務事項和財務事項各一名預審員具體負責審核工作。


(3)召開反饋會並發出反饋意見:兩名預審員審閱發行人申請文件後, 從非財務和財務兩個角度撰寫審核報告,提交反饋會討論。反饋會後將形成書面意見反饋給保薦機構。


(4)初審會:初審會將討論、修改由預審員形成的初審報告(初稿) ,並由預審員匯報發行人的基本情況、初步審核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及反饋意見回復情況。初審會討論決定提交發審會審核。


(5)發審會:預審員向發審委委員報告審核情況 ,並就有關問題進行說明,再由發行人代表2名和該項目2個簽字保薦代表人接受詢問;聆詢結束後,發審會以投票方式對首發申請進行表決。


2.科創板注冊制下的審核程序
根據《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及《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的規定,發行人申請股票首次發行上市,應當向上交所提交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上交所主要對發行人是否符合發行上市條件、提交的申請材料是否齊備、中介機構是否具備相關資質、中介機構發表的意見是否明確完整等方面進行審核,再提交中國證監會進行核查並作出是否同意注冊的決定,具體審核程序如下:


(1)保薦人通過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業務系統報送電子申請文件及電子工作底稿和驗證版招股說明書 ,提交申請文件前可以通過該系統進行咨詢與預溝通;文件不符合要求的,發行人應當予以補正,補正時限最長不超過30日;上交所在收到申請文件後5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告知發行人及其保薦人,並在上交所網站公示。


(2)預披露: 受理申請文件後,發行人應當在上交所網站預先披露招股說明書、發行保薦書、上市保薦書、審計報告和法律意見書等文件。


(3)上市審核機構問詢: 上交所上市審核機構自受理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向發行人提出首輪審核問詢,3個月內出具同意發行上市的審核意見或者作出終止發行上市審核的決定,但發行人及其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回復審核問詢的時間(問詢時間不超過3個月)不計算在內。


(4)現場檢查: 上交所從發行上市申請已被受理的發行人中抽取一定比例,對其信息披露質量進行現場檢查。


(5)上市委員會審議: 上交所上市委員會召開審議會對發行人及其保薦人進行現場問詢,通過合議形成同意或者不同意發行上市的審議意見;審核通過的,向中國證監會報送同意發行上市的審核意見、相關審核資料及發行人的發行上市申請文件。


(6) 科技 咨詢委員會提供專業咨詢意見。


(7)中國證監會核查: 中國證監會依照法定條件,在20個工作日內對發行人的注冊申請作出同意注冊或不予注冊的決定。發行人補充、修改注冊申請文件及中介機構補充核查的時間不計算在內。


(三)限售安排
科創板相較核准制增加了對於相關主體股份限售的要求:


1.公司股東持有的首發前股份 , 可以在公司上市前託管在為公司提供首次公開發行上市保薦服務的保薦機構,並由保薦機構按照上交所業務規則的規定,對股東減持首發前股份的交易委託進行監督管理。


2.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減持本公司首發前股份的 ,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3.公司上市時未盈利的 , 在公司實現盈利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個完整會計年度內,不得減持首發前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第4個會計年度和第5個會計年度內,每年減持的首發前股份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並應當符合《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減持股份實施細則》關於減持股份的相關規定。公司上市時未盈利的,在公司實現盈利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個完整會計年度內,不得減持首發前股份;在前述期間內離職的,應當繼續遵守本款規定。上市公司存在規定的重大違法情形,觸及退市標準的,自相關行政處罰決定或者司法裁判作出之日起至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減持公司股份。


4.特定股東通過非公開轉讓減持所持首發前股份的, 受讓方自股份登記之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特定股東通過協議轉讓減持首發前股份,涉及控制權變更的,受讓方自股份登記之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股份解除限售後減持股份的,應當按照關於特定股東減持首發前股份的規定減持受讓股份。


5.發行人的保薦機構依法設立的相關子公司或者實際控制該保薦機構的 證券公司依法設立的其他相關子公司,可以參與本次發行戰略配售,並對獲配股份設定限售期,具體事宜由上交所另行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足1億股的發行人,可以向前述規定的戰略投資者配售股份。



(一)允許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綠鞋機制)

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可以在發行方案中採用超額配售選擇權。採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發行股票數量不得超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的15%。主承銷商採用超額配售選擇權,應當與參與本次配售並同意作出延期交付股份安排的投資者達成協議。


發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30日內,主承銷商有權使用超額配售股票募集的資金,從二級市場購買發行人股票,但每次申報的買入價不得高於本次發行的發行價,具體事宜由上交所另行規定。主承銷商可以根據超額配售選擇權行使情況,要求發行人按照超額配售選擇權方案發行相應數量股票。


(二)強調募投項目的科創性

發行人董事會應當依法就本次募集資金使用的可行性及其他必須明確的事項作出決議,並提請股東大會批准。科創公司募集資金應當用於主營業務,重點投向 科技 創新領域,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與主營業務無關的公司。上市公司應當建立完善募集資金的存儲、使用、變更、決策、監督和責任追究等制度,並持續披露募集資金運用相關信息。


(三)允許紅籌企業上市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8〕21號)的規定,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發行以股票為基礎證券的存托憑證應符合證券法關於股票發行的基本條件,同時符合下列要求:



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及科創板上市規則規定的紅籌企業,可以申請發行存托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紅籌企業在境內發行存托憑證並上市的,應當取得上交所出具的同意發行上市審核意見、中國證監會作出同意注冊決定;還應當提交本次發行的存托憑證已經中國結算存管的證明文件、經簽署的存托協議、託管協議文本以及託管人出具的存托憑證所對應基礎證券的託管憑證等文件。紅籌企業具有協議控制架構或者類似特殊安排的,應當充分、詳細披露相關情況特別是風險、公司治理等信息,以及依法落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規定的各項措施。


(四)強制退市制度

《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十二章明確了重大違法強制退市、交易類強制退市、財務類強制退市、規范類強制退市、主動終止上市的具體情形。聚焦存在財務欺詐等重大違法行為的公司、喪失持續經營能力且恢復無望的主業「空心化」公司,豐富和優化了退市指標體系,簡化退市環節、從嚴執行退市標准並設置了必要的救濟安排。


(五)盈利預測未達的處分

《科創板首發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第七十五條明確了盈利預測未達的具體處分。發行人披露盈利預測的,利潤實現數未達到盈利預測80%的,除因不可抗力外,其法定代表人、財務負責人應當在股東大會及中國證監會指定報刊上公開作出解釋並道歉;中國證監會可以對法定代表人處以警告。利潤實現數未達到盈利預測50%的,除因不可抗力外,中國證監會在3年內不受理該公司的公開發行證券申請。注冊會計師為上述盈利預測出具審核報告的過程中未勤勉盡責的,中國證監會將視情節輕重,對相關機構和責任人員採取監管談話等監管措施,記入誠信檔案並公布;情節嚴重的,給予警告等行政處罰。





「律師眼中的注冊制與證券法」

- 國浩法律文庫 -



編委員 主 編 呂紅兵 朱奕奕

編丨委丨成丨員丨 劉 維 林 琳 林 禎 承婧艽 朱 峰 宋萍萍 周若婷 陳 傑 耿 晨

撰丨稿丨人 (按文章順序) 呂紅兵 朱奕奕 劉維 朱峰 公惟韜 周邯 宋萍萍 鬍子豪 林禎 劉瑞廣 葉柏村 顧俊 金郁 賀琳菲 周若婷 史佳佳 陳傑 劉水靈 杜佳盈 邵鍇 蘇雨陽

執丨行丨編丨輯 尤越 張璐

目 錄

CONTENTS

一、注冊制·比較研究 中國股票公開發行審批制與審核制比較研究 呂紅兵朱奕奕

比較法視角下的股票公開發行審核制度及其啟示 呂紅兵朱奕奕

系統論視角下中國股票公開發行審核制度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呂紅兵朱奕奕

證券監管機構與市場參與主體在市場化改革下監管體系之構建呂紅兵朱奕奕

改革的建議與突破點:戰略新興企業的股票發行審核 呂紅兵朱奕奕


二、注冊制·中國實踐 建立包容性與創新性更強的科創板與注冊製法律制度呂紅兵劉維朱奕奕

科創板的審核與注冊制度介紹 朱峰

上交所科創板與注冊制規則解讀 周邯

科創板IPO項目中的承銷商律師分析 宋萍萍周邯

解讀《上海金融法院關於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機制的規定(試行)》朱奕奕

關於完善與科創板注冊制相適應的訴訟制度, 探索 建立證券集團訴訟的思考 呂紅兵朱奕奕


三、證券法·制度創新 新《證券法》與「三十而立」的中國資本市場 呂紅兵劉維朱奕奕

新《證券法》與股票發行制度改革 朱峰鬍子豪

互聯網資管產品的法律規制 林禎劉瑞廣

私募基金認定的法律分析 周邯

新三板轉板上市法律問題研究 林禎劉瑞廣

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境內上市的監管 林禎劉瑞廣葉柏村

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規范 朱峰鬍子豪

主板、創業板再融資新規解讀 宋萍萍姚妍韡

上市公司股東及董監高減持制度分析 呂紅兵朱奕奕

上市公司章程中反收購條款之法理審視 朱奕奕

上市公司重組新規解讀 朱峰鬍子豪

商業銀行市場化債轉股法律問題與對策 朱峰

上市公司破產重整價值之判斷體系 朱峰鬍子豪

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與信息披露規則解讀 林禎金郁

創新企業境內發行存托憑證(CDR)初探 賀琳菲

香港拓寬上市制度對內地資本市場的啟示 朱奕奕

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香港上市之路 周若婷史佳佳

律師從事股票發行上市業務執業規范 陳傑劉水靈杜佳盈


四、證券法·責任規制 新《證券法》中的責任規制與投資者維權 朱奕奕

新《證券法》中法律責任規定的變化 周邯

證券市場先行賠付制度的法理與實證解析——基於新《證券法》第93條展開 朱奕奕

內幕交易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研究朱奕奕

證券虛假陳述損害賠償實證研究:實施日、揭露日、更正日 朱奕奕

證券虛假陳述損害賠償實證研究:損害計算方法 朱奕奕邵鍇芻議

債券發行中虛假陳述責任合同請求權路徑 蘇雨陽

3. 哪些企業會上科創板

科創企業應當是符合國家戰略、掌握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屬於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軟體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等。

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且達到相當規模的創新企業。」如今日頭條、滴滴、螞蟻金服、商湯等。

「科創板規則」規定:虧損企業將被允許上市。上交所同時推出了5套上市標內准,強調以市容值為核心的指標體系和財務指標經營條件,企業經營的確定性越高,經營成果越好,對市值的要求越低。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制葯等高新技術產業。

發行方面,「科創板規則」強制要求中介機構必須通過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進行跟投,跟投比例為2%—5%,鎖定期為2年。以進一步壓實保薦機構的責任,與上市公司及投資者形成利益共同體,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

(3)上交所科創板儲備企業擴展閱讀:

根據上交所發布的《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上交所發行上市部門負責人透露,科創板企業上市標準的制定,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是科創板的基本定位。上交所發行上市部門負責人表示「對1個板塊來說,成功的標志是投融資的平衡。我們毫無疑問希望是能夠盡量包容那些處於高速發展期到成熟階段的這一類企業,因為這樣的企業上市之後,它能夠由小做到大,真正給投資者帶來回報。」

2、考慮到科創板是個增量改革,目前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同樣也有科創型企業,因此在科創板的制度設計過程中,對科創企業的特點有必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定。

3、在企業的指標設置上

①研究和對標海外主要成熟市場,如納斯達克,港交所等。

②結合中國目前發展階段和企業經營的特徵,將共性規律和差異性都體現和反映在指標設計中。

4. 即將回歸科創板募資204億,誰能阻擋吉利的擴張步伐

吉利回歸A股進入倒計時。

9月1日,吉利汽車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科創板IPO申請已經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出的確認受理函,這意味著科創板開市一周年,終於迎來了整車第一股。

與廣汽、長城、東風、北汽、比亞迪等在港股上市的車企比起來,吉利是回歸A股較晚的一個。從2005年港股上市到2020年回歸A股,吉利汽車耗費了整整15年時間。

15年裡,吉利有許多機會回歸A股,但都不為所動,而在一邊靜觀廣汽長城們轟轟烈烈搭建A+H上市平台。這一次,吉利怎麼就動心了?

在回歸A股之後,作為中國民營企業成長典型的吉利,下一步又有什麼計劃?

快速擴張?風光之下承壓不小

吉利汽車這些年無比風光。

自收購沃爾沃、並成功盤活這個瑞典豪華汽車品牌之後,吉利汽車就走上了「車」生的巔峰。

銷量上,從2017年開始,吉利汽車一舉擊垮穩坐「自主一哥」寶座多年的長安汽車,三大品牌分別以124.7萬輛、150.1萬輛和136.2萬輛的銷量連續三年問鼎自主銷冠。

品牌布局上,除了銷量主力吉利、領克,有通過收購而來的沃爾沃、路斯特、寶騰,還有楓葉、極星、幾何、Smart等新能源品牌,旗下子品牌數量多達十幾個。

在燃油車領域,吉利對標斯柯達和捷達,領克對標大眾,沃爾沃對標奧迪,路斯特對標保時捷;在商用車領域,吉利通過遠程汽車、倫敦計程車公司對標大眾商用車;在新能源領域,楓葉、極星、幾何、Smart4個品牌覆蓋高中低各個細分市場。這樣大而全的全領域布局,在中國車企中絕無僅有。

甚至,吉利控股還通過Terrafugia(太力飛車)及Volocopter兩家公司布局空中出行服務領域,「上天入地」無所不及。

吉利預留30億元的產業收購項目費用,未必用在力帆身上,但相信吉利的收購之路仍會繼續,而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將是其接下來布局的重點。

此外,吉利還預留了60億元補充流動資金,也表明吉利對目前的現金儲備不夠滿意,擁有十幾個子品牌的吉利,無論是品牌運營、產能擴張還是渠道拓展,都將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作為一家准世界級汽車製造公司,吉利的野心遠不止於此,而是要做國際一流汽車企業,同時也是出行科技企業。

登錄科創板、回歸A股,只不過是吉利汽車遠大夢想的小小一步棋,但吉利的新一輪擴張計劃,將由此揚帆啟航。到時,我們將看到吉利更多的籌謀布局和具體行動。

船大掉頭難,吉利汽車未來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會更大,但願李書福能走好每一步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5. 進軍科創板融資120億,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崛起

(文/陳辰 編輯/尹哲)眾所周知,晶元製造主要簡單分為設計、製造和封裝三大環節。其中,晶元製造是國內半導體被「卡脖子」最重要的環節。

近年來,隨著產業發展及國際形勢變化,中芯國際一度成為「全村的希望」。因此,在一路「綠燈」下,中芯國際順利登上科創板,成為國內晶圓代工第一股。

如今,繼中芯國際之後,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合集成」)也擬進軍科創板,以實現多元化發展。

5月11日,晶合集成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書(申報稿)已獲上交所科創板受理,並於6月6日變更為「已問詢」狀態。

招股書顯示, 公司擬發行不超過5.02億股,募集資金120億元,預計全部投入位於合肥的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

根據規劃, 募投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晶圓代工生產線,主要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

圖源:晶合集成招股書,下同

自12英寸晶圓製造一廠投產以來,晶合集成主要從事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業務,產品廣泛應用於液晶面板領域,其中包括電腦、電視和智能手機等產品。

與此同時,隨著產能持續抬升以及工藝不斷精進,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實現高速增長。

而在這背後, 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也存在系列風險,其中包括產品結構較單一、客戶集中度極高、盈利能力不足,以及擴產項目能否達成預期業績等

因此,盡管自帶「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光環,但晶合集成未來數年發展走勢如何,仍是一個尚難定論的未知數。而要實現多元化及技術突破,其還需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誕生與發跡「錯配」

近十年來,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異軍突起,加劇了「有屏無芯」的矛盾。同時,電子信息企業快速集聚,更激起地方政府打造「IC之都」的雄心。

「大約在2013年左右,家電、平板顯示已經作為合肥的支柱產業,但在尋求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同一個問題——缺『芯』。」合肥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陳軍寧教授曾表示。

為了解決缺芯問題,合肥市邀請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十幾名專家一起參與討論和論證,最終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

基於此,2015年,合肥建投與台灣力晶集團合作建設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廠——晶合集成。

據部分媒體報道, 這一項目旨在解決京東方的面板驅動晶元供應問題。

晶合集成合肥12英寸晶圓代工廠

根據總體規劃,晶合集成將在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內,建置四座12寸晶圓廠。其中一期投資128億元,製程工藝為150nm、110nm以及90nm。

至於力晶達成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其當時遭遇了產能過剩危機重創,便致力於從動態存儲晶元(DRAM)廠商轉型為晶元代工企業。

2017年10月,晶合集成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DDIC)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安徽省第一座12寸晶圓代工廠,也是安徽省首個超百億級集成電路項目。

隨後,晶合集成的產能實現迅速爬升。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下稱「報告期內」), 公司產能分別為7.5萬片/年、18.2萬片/年和26.6萬片/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8.59%。

與此同時,其產品也迅速佔領市場。據央視報道稱,2020年佔全球出貨量20%的手機、14%的電視機和7%的筆記本電腦,採用的都是晶合集成的驅動晶元產品。

對於近五年實現快速發展的原因,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曾總結為,首先是「選對合作夥伴很重要」,以及公司對市場趨勢判斷正確、不間斷的投資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紅利」。

但稍顯「遺憾」的是,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向境外客戶銷售收入分別為2.15億元、4.68億元和12.63億元,占當期總營收比例為98.59%、87.69%、83.51%。

其中,鑒於公司的台灣「背景」及相關資源,晶合集成的境外客戶中中國台灣地區客戶佔比頗高。

這也就是說,京東方並沒有大量采購晶合集成的面板驅動晶元。業內數據統計,我國驅動晶元仍以進口為主。2019年,京東方驅動晶元采購額為60億元,國產化率還不到5%,可見配套差距之大。

此外,晶合集成依賴境外市場同時,還存在客戶集中度極高的問題。

報告期內, 其源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均約九成。其中,2019年和2020年,公司過半總營收來自第一大客戶。 這顯然對公司的議價能力和穩定經營不利。

國資台資加持主控

誠然,如蔡國智所言,晶合集成的快速成長的確得益於「不間斷的投資」。

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國資委發文同意合肥建投組建全資子公司晶合有限(晶合集成前身),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

成立之初,晶合有限僅有合肥建投一個股東。隨後,在國內半導體產業以及合肥電子信息產業迅速發展情況下,公司決定大搞建設。

2018年10月,晶合有限增資,合肥芯屏、力晶 科技 入股。具體股比上,合肥建投持股32.71%,合肥芯屏持股26.01%,力晶 科技 持股41.28%。

後來經過數次減資、增資,晶合有限於2020年11月正式整體變更設立為股份公司,即晶合集成。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 合肥建投直接持有發行人31.14%股份,並通過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股份,合計佔有52.99%股份。而力晶 科技 的持股比例降至27.44%。

值得一提,合肥市國資委持有合肥建投100%的股權,因而為晶合集成的實際控制人。

那麼,多次出現且持股一度占優的力晶 科技 是什麼來頭?

資料顯示,力晶 科技 是一家1994年注冊在中國台灣的公司。經過業務重組,其於2019年將其晶圓代工業務轉讓至力積電,並持有力積電26.82%的股權,成為控股型公司。

得益於力晶 科技 的較強勢「助攻」,力積電的晶圓代工業務迅速實現位居世界前列。

調研機構預估,力積電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2.89億美元左右,位列全球十大晶元代工第7名,領先另一家台灣半導體企業——世界先進一個名次。

而除了力晶 科技 和合肥市國資委之外,晶合集成還曾於2020年9月引入中安智芯等12家外部投資者。

其中, 美的集團旗下的美的創新持有晶合集成5.85%股權。而持股0.12%的中金公司則是晶合集成此次IPO的保薦機構。

不過,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今年初發布公告顯示,申報前12個月內產生的新股東將被認定為突擊入股,且上述新增股東應當承諾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個月內不得轉讓。

鑒於晶合集成的申報稿是於2021年5月11日被上交所受理,美的創新、海通創新等12家股東均屬於突擊入股 ,才搭上了晶合集成奔赴上市的列車。

對此,晶合集成解釋稱,股東入股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是對公司前景的長期看好。

「上述公司/企業已承諾取得晶合集成股份之日起36個月內不轉讓或者委託他人管理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也不由晶合集成回購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

經營業績持續增長

背靠有半導體技術基因的力晶 科技 ,以及資金雄厚且自帶官方背書的合肥建投,晶合集成近年來在營收方面有較明顯增長。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8億、5.34億和15.12億元人民幣,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3.55%。

其中,2020年,疫情刺激全球宅經濟、遠距經濟等需求大舉攀升,而半導體作為 科技 產品的基礎元件也自然受惠。因此,晶合集成的業績同比大增達183.1%。

美國調研咨詢機構Frost&Sullivan的統計顯示, 按照2020年的銷售額排名,晶合集成已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僅次於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

值得注意,這一排名不包含在大陸設廠的外資控股企業,也不包含IDM半導體企業。

不過,相比業內可比公司的經營狀況,晶合集成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0年,中芯國際營收274.71億元,華虹半導體營收62.72億元,分別是晶合集成的18倍及4倍以上。

另一方面,晶合集成已經搭建了150nm至55nm製程的研發平台,涵蓋DDIC(面板驅動)、CIS(圖像感測器)、MCU(微控制)、PMIC(電源管理)、E-Tag(電子標簽)、Mini LED及其他邏輯晶元等領域。

但公司的市場拓展及經營高度依賴DDIC晶圓代工服務,因而主營業務極為單一。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DDIC晶圓代工服務收入,分別為2.18億元、5.33億元、14.8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9.96%、99.99%、98.15%。

然而,正因如此,晶合集成預計,如果未來CIS和MCU等產品量產以及更先進製程落地,企業的收入和產能還有機會迎來新一波增長。

目前,晶合集成在12英寸晶圓代工量產方面已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但工藝主要為150nm、110nm和90nm製程節點。

其中,90nm製程是業內DDIC類產品最為主流的製程之一,而提供90nm製程的DDIC產品服務也逐漸成為晶合集成的主營業務。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90nm製程類產品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52.15%,占營收比重從2018年6.52%逐年升至2020年的53.09%。 這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收入結構正在優化。

此外,晶合集成正在進行55nm製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研發,預計之後會在55nm製程產品研究中投入15.6億元人民幣,以推進先進製程的收入轉化。

另據招股書透露,2021年,90nmCIS產品及110nmMCU產品將實現量產;55nm的觸控與顯示驅動整合晶元平台已與客戶合作,計劃在2021年10月量產。而55nm邏輯晶元平台預計於2021年12月開發完成,並導入客戶流片。

基於此,晶合集成的企業版圖未來確有望進一步擴充,而營業收入也勢必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盈利毛利「滿盤皆負」

雖然持續增收,但作為半導體行業新晉企業,晶合集成要實現盈利並不容易。由於設備采購投入過大,以及每年產生大量折舊費用等因素,晶合集成近年來凈利潤一直在虧損。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91億元、- 12.43億元和-12.5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54億元、-13.48億元和-12.33億元,三年扣非凈利潤合計為-38.35億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公司經審計的未分配利潤達-43.69億元。

對此,在招股書中,晶合集成也做出「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的風險」提示,並稱「預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後,公司短期內無法進行現金分紅,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造成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為滿足產能擴充需求,晶合集成持續追加生產設備等資本性投入,折舊、 攤銷等固定成本規模較高。這使得其在產銷規模尚有限的情況下產品毛利率較低。

報告期各期, 晶合集成的產品綜合毛利分別為-6.02億元、-5.37億元及-1.29億元,綜合毛利率則分別為-276.55%、-100.55%與-8.57%。

與行業可比公司相比,晶合集成的毛利率差距巨大,而且遠低於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同期台積電的毛利率遙遙領先。而在大陸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中芯國際及華潤微的毛利率均低於平均值,僅有華虹半導體於2018年和2019年略高於平均值。

不過,隨著產銷規模逐步增長且規模效應使得單位成本快速下降,晶合集成的毛利率與可比公司均值的差距正在快速縮短。2020年,其綜合毛利率已大幅改善至-8.57%。

與此同時,晶合集成各製程產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續改善。

招股書顯示,2020年,公司150nm製程產品毛利已實現扭負為正,而110nm及150nm製程產品毛利率,相對優於90nm製程產品的毛利率。其主要原因為90nm製程產品工藝流程較為復雜,固定成本分攤比例較高。

晶合集成似乎對未來盈利很有信心,在招股書中稱「主營業務毛利率雖然連年為負,但呈現快速改善趨勢... 未來規模效應的增強有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改善。」

其實早在去年底,晶合集成就定下四大戰略目標:即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月產能達到10萬片、科創板上市、三廠啟動以及企業盈利。 不難看出其對實現盈利的重視。

但是,參考近三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並未看出晶合集成的虧損有明顯好轉趨勢。更有行業人士稱,「由於每年設備折舊費用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潤,收回成本可能要歷時數年。」

技術研發依賴「友商」

毋庸置疑,晶圓代工行業屬於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除需大量資本運作外,對研發能力要求也極高。可以說,研發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般來說,半導體企業的研發能力,主要通過研發費用投入占總收入比例、研發人員占總人員比例、科研成果轉化率等評判。

首先,在研發費用投入方面。近年來,盡管一直「入不敷出」,但晶合集成的研發投入總額依然保持著較快上漲。

報告期內, 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31億元、1.70億元及2.45億元。 然而,鑒於營業額的更快速增長,其 研發投入佔比則出現持續下滑,分別為60.28%、31.87%及16.18%

不過,目前晶合集成的研發費用率仍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其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收入規模較可比公司相對較低,但研發投入維持在較高強度。

其次,在研發人員投入方面。 報告期各期末, 晶合集成研發人員數量持續增長,分別為119人、207人和280人, 占員工總數比例分別為9.47%、15.16%和16.81%。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研發人員分別為2335人、未知、697人,占總人員比例分別為13.5%、未知、7.7%。

由此可見,晶合集成的研發人員佔比超過已知的中芯國際和華潤微,但在研發人員總數量上仍遜色不少。

另招股書顯示,晶合集成現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分別為蔡輝嘉(總經理)、詹奕鵬(副總經理)、 邱顯寰(副總經理)、張偉墐(N1 廠廠長)、李慶民(協理兼技術開發二處處長)。

然而,根據背景信息介紹, 5名核心技術人員全部為台灣籍人士,而且除了詹奕鵬外,其餘4人均曾任職於力晶 科技 。 這說明晶合集成的核心技術研發極為依賴力晶 科技 。

另外,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晶合集成及其子公司擁有境內專利共計54項,境外專利共計44項, 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共71項 。

在行業可比公司方面,中芯國際僅2020年內便新增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布圖設計權總計991項,新增獲得數1284項;累計申請數17973項,獲得數12141項;

華虹半導體2020年申請專利576項,累計獲得中美發明授權專利超過3600項;

華潤微2020年已獲授權並維持有效的專利共計1711項,其中境內專利1492項、境外專利219項。

可以看出, 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擁有的專利均超過了1000項,大幅領先於不足百項的晶合集成。

當然,對成立較短的半導體企業來說,這是必然會遭遇的問題之一。但要加強技術專利的積累及實現追趕,晶合集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募資百億轉型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全球信息化和數字化持續發展,新能源 汽車 、人工智慧、消費及工業電子、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領域的快速成長,帶動了全球集成電路和晶圓代工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為抓住產業發展契機及進一步爭取行業有力地位,晶合集成自2020開始便積極謀劃在科創板上市,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而這一時程較原計劃提早了一年。

具體而言,本次科創板IPO, 晶合集成擬公開發行不超過約5.02億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5%,同時計劃募集資金120億元。據此,公司估值為480億元。

截至6月11日,科創板受理企業總數已達575家,其中僅9家公司擬募資超過100億元。也就是說,晶合集成的募資規模已進入科創板受理企業前十。

在用途方面,公司的募集資金將全部投入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該 項目總投資約為165億元,其中建設投資為155億元,流動資金為10億元。

如果募集資金不足以滿足全部投資,晶合集成計劃通過銀行融資等方式獲取補足資金缺口。

根據規劃,二廠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其中,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等,主要面向物聯網、 汽車 電子、5G等創新應用領域。

在圖像感測器技術方面,晶合集成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90nm圖像感測器技術的開發,未來將進一步將圖像感測器技術推進至55nm,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電源管理晶元技術方面,晶合集成計劃在現有90nm技術平台基礎上進一步開發BCD工藝平台,輔以IP驗證、模型驗證、模擬模擬等構建90nm電源管理晶元平台,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顯示面板驅動晶元方面,晶合集成已在現有的90nm觸控與顯示驅動晶元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工藝製程能力,將技術節點推進至55nm。

招股書顯示,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的項目進度為:2021年3月,潔凈室開始裝設;8月,土建及機電安裝完成及工藝設備開始搬入;12月,達到3萬片/月的產能。

此外,2022年3月,即項目啟動建設一周年,達到3萬片/月的滿載產能。同年, 晶合集成還將裝設一條40nmOLED顯示驅動晶元微生產線。

未來,隨著項目逐步推進建設及產能落地,晶合集成將繼續堅持當前的戰略規劃:

依託合肥平板顯示、 汽車 電子、家用電器等產業優勢,結合不同產業發展趨勢及產品需求,形成顯示驅動、圖像感測、微控制器、電源管理(「顯 像 微 電」)四大特色工藝的產品線。

結語

依託台灣技術團隊及合肥的國有資本等,晶合集成成立僅五年就成為了全球重要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廠商,並且劍指顯示器驅動晶元代工市佔率第一桂冠。

這樣的成就對國內半導體企業來說,實屬難能可貴。但長年押寶在「一根稻草」上,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無疑潛在較多重大風險。同時,行業的激烈競爭及國際形勢變化等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2020年上任,曾在宏碁股份、力晶 科技 和力積電等公司任職。

對此,晶合集成近年來正致力於推動企業轉型,並制定了詳細的三年發展計劃。2020年7月,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接受問芯Voice采訪時,曾透露了公司的具體戰略規劃:

2021年:目標是營收要倍增至30億,公司必須開始獲利賺錢,同時要完成N2建廠、產品多元化以及科創板IPO上市;

2022年:目標是N2廠正式進入量產階段,公司營收突破50億元大關,並維持穩定獲利;

2023年:目標是單月產能要達到7.5萬片,公司營收達70億,並且開始規劃N3和N4廠房的建設。

但在清晰的目標背後,晶合集成不可避免的面臨一系列挑戰。

比如現階段半導體代工行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晶合集成要如何扭轉劣勢或突圍?在現有企業規模及相關儲備下,其多元化戰略是否還能順利推進並攻下市場?

此外,由於客戶主要在境外,公司要如何真正提高關鍵國產晶元的自給率?

基於此,即便科創板上市成功,晶合集成還需要克服諸多問題及困難,其中包括改善盈利、升級工藝、募集資本、招攬人才、推進多元化及應對行業競爭等等。

至於本次募資的12英寸晶圓代工項目是否能達到預期業績,以及相關戰略未來是否能卓有成效落地,從而改善當前的系列問題,促使晶合集成進一步壯大乃至真正崛起,且拭目以待!

6. 科創板上市交易

今天(22日),中國資本市場將迎來一個重要事件:3354科創板正式開板交易,首批25家公司登陸上交所。

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史東輝:傳統上我們上交所的股票是600開頭的,所以688開頭有非常好的辨識度。投資者一看這個代碼就知道是科創板的股票。

2019年7月22日,包括華興源創在內,共有25隻以688開頭的股票將正式進入上市交易,它們與其他股票的區別遠不止代碼這么簡單。

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史東輝:我們傳統的市場板塊,比如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傳統上是按照企業的發展階段或者規模來劃分的。

聚焦企業科技創新屬性,重視成長性

科技創新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中,13家公司屬於新一代信息技術,佔比52%,5家高端設備公司和5家新材料公司,佔比分別為20%。此外,還有兩家公司屬於生物醫葯行業,佔比8%。

值得注意的是,從公開業績來看,雖然2019年上半年大部分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但有2家公司利潤下滑,1家處於虧損狀態。注重成長性而非短期盈利,對各類成長型企業持寬容態度,是科創板區別於其他a股市場的顯著特徵。

創新是引領發臘數展的第一動力,用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培育壯大新動能,離並枯不開一系列制度和環境的支撐。

29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向各行業注入資本近12萬億,但與西方成熟市場相比,中國資本市場在市場化方面仍有諸多制約。

上海嘉定有一家人工智慧企業。他們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可以智能改造很多製造工廠,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現在大家都在說工業4.0的智能製造,它的底層技術是依靠很多像這樣的科技創新公司來開發和提供的。雖然創業至今已有10年,在基礎研發方面取得了多項同行業領先的成果,但這家企業一直未能上市,獲得更充足的資金支持。

上海某科技公司董事長孫大帥:我沒有在其他主板和創業板上市。主要原因是現有主板和創業板的這種規則需要很長的周期,需要很高的盈利水平。對於我們這樣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目絕局洞前的盈利水平和時間讓我們等不及。

過去十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中國本土科技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取得了井噴式的發展,成績斐然。然而,這些巨頭都沒有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現行a股制度對新經濟企業的包容性不強,沒有為其提供便利的融資環境和市場化的上市條件。也沒有渠道讓大量資本導入這些成長期的科技企業,所以國內投資者無法分享這些中國企業的成長紅利。因此,改革股票發行上市機制是必由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我們很多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你說它有多少畝地,不多,你說它建了多少工廠,但是它是有競爭力的企業。所以你說很多高科技企業一開始都是虧損的,虧損嚴重。但是,他們度過難關後,確實有了很好的成長。本來資本市場就應該孵化出這樣的企業。

科技創新板的設立和注冊制在中國股市的首次推出具有普遍性

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張曉紅:注冊制是什麼概念?只要我是一個好企業,只要投資者認可我,我就應該有能力和權利在股票市場注冊上市,上市時間應該很快。這就是所謂的注冊制。

自正式宣布設立科技創新板並試點注冊制以來,各項配套工作穩步快速推進。今年3月,科技創新板業務規則系統正式發布實施。在科創板的制度設計上,原則上證監會不再負責審核申請科創板的企業,而是將這一許可權下放給上交所。證監會將負責發行注冊,並監督交易所的發行審核。這意味著,想要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需要將業務相關資料提交給上交所,以詢價的形式進行審核,審核將電子化,並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信息披露也被認為是注冊制的核心。

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石東輝:我們擴大了信息披露的范圍和內容,要求上市公司及時、准確、完整地披露所有相關的重要信息。在審核的方式上,主要採用詢價,也就是這個過程是交易所提出問題,上市公司和保薦人回答。通過多輪詢問,不斷深化,使所有相關信息得以充分披露,公之於眾。

統計顯示,首批擬在科創板上市交易的企業,從受理到注冊成功平均需要83天,明顯短於a股其他市場新股審核周期。這樣的上市審核效率,對於成長型的科創企業來說,意味著融資成本的大幅降低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上海某科技公司董事長孫大帥:如果我們一年(時間)去科創板,可以節省50%左右的財務運營成本,一年就是五千萬到八千萬。釋放5000萬到8000萬的利潤,對於我們製造企業目前的發展和技術更新都是很有意義的。

在注冊制條件下,科創板看似上市審核效率更高,但同時在差異化上市門檻上引入了更嚴格的退市制度,被市場人士概括為「寬進嚴出」。

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石東輝:我們推出了嚴格的退市制度,特別是針對這些上市公司,比如說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公司。第二類是主營業務被掏空,失去持續經營能力的上市公司。

,我們是實行嚴格的退市。另外有一個跟以往退市制度比較大的區別是,我們取消了暫停上市制度,也就是說針對這些要退市的公司,我們是堅決一退到底,它沒有暫停上市再恢復上市這樣一個流程了。

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 孫煒:我們統計了一下,美國的納斯達克來講的話,可能退市企業比上市企業還要多,我們現在是退市企業遠遠少於上市的企業。科創板這個制度的推出,它如果說退市制度得到真正的執行,我們就會實現一個叫「有進有出」的良性的循環,這對我們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作為探索,科創板還設置了新的交易規則,比如股票上市後的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停板,在這以後的交易日漲跌幅最高為20%。最高人民法院已於6月21日為「科創板」發布司法保障意見,保障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股票發行制度改革順利推進,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提示,創業板開板初期市場的供求不平衡,加之新的交易機制需要適應,不排除會出現短期的炒作,漲跌幅較大的情形。上交所特別指出,在新股上市初期,股票日內波動可能會較主板顯著加大,建議個人投資者審慎參與,切忌盲目跟風。

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 孫煒:個人投資者如果判斷不夠准確的話,可能你的收益會很大,但是你的損失也會是巨大的。所以我覺得個人投資者的參與需要非常謹慎。

全新的交易規則對於投資者的專業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創板對於個人投資者設定了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的資產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且參與證券交易應滿24個月的市場准入門檻。其目的就在於警示投資風險,並鼓勵機構化的長期投資。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 楊成長:其實在科創型企業當中失敗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對科創型企業來講恰恰你投資的就是它的時間周期。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投資的是它未來的成長空間那個價值。

未來,隨著注冊制試點改革逐步到位,發行、交易、信息披露、並購重組、退市等一系列制度將逐一完善,中國資本市場也將逐步走向成熟。

科創板的推出是中國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作為新生事物,科創板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一些挑戰。

作為一種新的探索,科創板需要我們共同的呵護與建設,邊試點、邊總結、邊完善;作為改革的試驗田,我們也期待著它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持續優化各項制度,以帶動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

相關問答:688開頭的股票是什麼板塊的

股票688開頭的是科創板。科創板是獨立於現有主板市場的新設板塊,它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被正式宣布設立,並在該板塊內進行注冊制試點。

科創板股票交易

投資者參與科創板股票交易,符合科創板股票條件的投資者只需要向委託的證券公司申請,在已有滬市A股證券賬戶上開通科創板股票交易許可權即可,無需在中國結算開立新的證券賬戶。科創板明確申報企業應該屬於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領域、新材料領域、節能環保領域、生物醫葯領域等領域,並施行證監會發布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也就是平時大家口中所說的「3+5」科創指標,也可以理解為這是證監會給科創板的一個「3+5」的「白名單」指標,對科創屬性的定義給出了量化標准,即:

1、3項常規指標,包括研發投入、發行專項及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等;

2、幾項例外條款,包括國際領先、發明專利5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要求。

7. IPO觀察丨科創板重量級選手登場,這次是全球農化千億巨頭

科創板迄今為止的最大IPO來了,一亮相就成全場焦點。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於7月2日晚間遞交IPO申報稿,擬募集資金650億元,超過去年7月上市的中芯國際(688981.SH)募資532億元,刷新了科創板公司募資的最高紀錄。

同時,預估市值將超3000億元,遠超目前科創板市值最高的金山辦公(688111.SH),後者市值為1780億元,也超過了A股、H股兩地上市的中芯國際總市值。這意味著先正達很可能要成為科創板市值「新一哥「。

先正達 圖據官網

曾創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最高紀錄

先正達是全球最大的農業 科技 公司,瑞士先正達的 歷史 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1758年,至今已有200多年 歷史 。2017年被中國化工集團以430億美元天價收購,這一價格也創下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最高紀錄。

新的先正達集團於2019年注冊於上海,主要由瑞士先正達、以色列安道麥及中化集團農業業務組成,公司的主要生產經營地址仍在瑞士巴塞爾。截至2020年底,先正達集團共有子公司359家,遍布全球。而安道麥也有70多年 歷史 ,起源於以色列的兩家作物保護公司,1997年合並,2011年被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收購。

除了先正達之外,全球農化巨頭還包括拜耳、孟山都、杜邦、陶氏、巴斯夫等。2015年全球農化行業低谷,農化巨頭業績暴跌紛紛抱團取暖。2016年孟山都曾經多次嘗試收購先正達未果,自己反被拜耳收購;隨後先正達被中國化工並購。

作為全球領先的農業 科技 創新企業,先正達主營業務涵蓋植物保護、種子、作物營養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並從事現代農業服務。紅星資本局從招股書發現,公司2020年在全球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三、在數字農業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中國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二、作物營養行業排名第一。

招股書披露,先正達由先正達植保、先正達種子、先正達集團中國和安道麥四個業務單元構成。其中,先正達植保是全球領先的專利植保產品提供商,擁有全球一流的新化合物創制能力。2020年先正達植保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安道麥則是全球最大的非專利植保產品提供商,擁有領先的非專利化合物制劑復配能力。先正達種子具有領先的生物育種技術與研發能力,在400餘條產品線中累計開發了6000餘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產品。

年均營收超千億,研發投入近百億

今年5月13日,先正達分別與中金公司、中銀證券和中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開始上市輔導。6月30日,上交所受理先正達科創板IPO的申請。7月2日,先正達披露招股說明書。這也意味著,從簽署輔導協議到IPO申請被受理,先正達僅用了短短49天,體現了科創板IPO的極高效率。

先正達的財務數據堪稱優秀,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0年營業收入均超千億元,分別為1396.95億元、1445.66億元、1519.6億元,堪稱巨無霸級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0.48億元、-22.06億元、44.24億元。2021年一季度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428.37億元,同比增長10.80%;凈利潤為45.44億元,同比大增44.91%。

先正達主要財務數據

本次先正達募資擬投向尖端農業 科技 研發的費用和儲備、生產資產的擴展、升級和維護以及其他資本支出、擴展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台(MAP)、揚農化工和瓦拉格羅在內的全球並購項目,以及償還長期債務。

目前,中國化工農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化公司」)直接持有先正達集團99.1%股份,為集團控股股東;同時農化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麥道農化持有先正達集團0.9%股份。農化公司實控人為國務院國資委,今年3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整體劃入新公司「中國中化」。目前,聯合重組工作尚在進行中,重組完成後,中國中化將成為先正達的間接控股股東。

先正達集團還直接或間接參股多家上市公司資產,包括揚農化工(600486.SH)、安道麥(000553.SZ)、荃銀高科(300087.SZ)、中化化肥(00297.HK)等。

作為擬登陸科創板企業,先正達具備濃厚的「科創」特色:公司僱傭了超過7000名研發人員,擁有行業領先的研發平台,2018年至2020年公司研發總投入分別高達92.91億元、95.34億元和99.44億元。紅星資本局初步統計,其研發投入已經超過科創板已過會的百濟神州(06160.HK),後者2020年研發總投入約83億元,先正達很可能要成為科創板新的「研發一哥」。

編輯 楊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8. 上交所科創板,設立的意義所在

第一,科創板顯示了國家對科技創業公司的重視,加大力度扶持這些科技創業公司上市。總書記直接在上證交易所提出設立,表明了國家隊對科技創業中小公司的重視,以及後期的扶持力度。科技創新產業與當下國民與社會的熱點是息息相關的。這類公司,可以說是未來人類科技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加大對這一些公司的扶持力度,從側面可以帶動科技創新,鼓舞同類型的企業做大做強。

第二,對於股民投資者來講,有了更多的投資可選性。多了一個版塊,多了一些投資的方向,那麼股民選擇投資就多了一個選擇,可以說投資越來越多樣化。但是從側面上來講,也存在著一定的投資風險,因為像這一些科技創新類公司,可能准入門檻不是特別高,而且還是處於創業階段,所以,沒有很強的過往歷史交易數據支撐,沒辦法發做到可以完全掌控市場漲跌,也給投資者股民帶來了一定的投資風險,提高了投資挑選的困難度。

第三,對於創業板以及新三板來講有利也有弊。多了一個公司可以融資上市的通道,對市場資本流通的便捷度,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它與創業板有著一定的相同,就是支持這種創業型的偏中小型的企業。而他推出的注冊制度,對於那種還沒有具體成形,還沒有形成巨大規模的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最後,從整個市場的大環境來看,新開設的這個科創板,對投資市場的長期發展是有一定的作用。對於實體經濟的扶持,對於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的重視,可以進一步刺激高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對於他們的融資以及上市都有莫大幫助。推行的這種注冊制度,也是對上市制度的創新。給以後公司融資上市,做了一個前期的鋪墊以及改革,對於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有著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熱點內容
天士力集團股票吧 發布:2024-11-18 13:27:50 瀏覽:83
海德股份000567股票分析 發布:2024-11-18 13:21:05 瀏覽:42
小葵花股票看盤軟體 發布:2024-11-18 13:05:05 瀏覽:821
科創板企業退市後投資者 發布:2024-11-18 13:04:08 瀏覽:269
浙江股票配資哪兒好 發布:2024-11-18 12:53:05 瀏覽:726
台積電的股票代碼 發布:2024-11-18 12:51:50 瀏覽:486
科創板中對於已退市企業要求 發布:2024-11-18 12:50:49 瀏覽:241
世界平均市盈率 發布:2024-11-18 12:19:00 瀏覽:579
數據挖掘在股票分析中的應用研究 發布:2024-11-18 12:15:21 瀏覽:847
泵類行業市盈率 發布:2024-11-18 12:06:51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