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企業為什麼成了僵屍
Ⅰ 新三板交易不活躍的原因是什麼
新三板是獨立於主板、創業板、中小板之外的一個市場,新三板股票交易代碼以43開頭,在市場上投資者進行新三板交易較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下:
1、新三板准入門檻相對較高。新三板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創新層和精選層,投資者進行開戶的條件為:前10個交易日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日均不低於50萬元、100萬元、200萬元人民幣,並具有2年以上證券、基金、期貨投資經歷,市場上大部分投資不能滿足此條件,從而導致交易較少。
2、新三板精選層首日不設漲跌停限制,之後漲跌幅限制為30%,其風險性、收益性相對較大。一旦投資者賣錯方向,在當天可能會出現巨虧的情況,從而導致在新三板市場上交易的投資者較少。
溫馨提示:
1、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2、在投資之前,建議您先去了解一下項目存在的風險,對項目的投資人、投資機構、鏈上活躍度等信息了解清楚,而非盲目投資或者誤入資金盤。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應答時間:2021-11-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Ⅱ 新三板中國目前的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新三板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著諸多重大的問題。
(一)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問題
作為一個全國性場內交易市場,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一直沒有充裕起來,大部分掛牌企業的股份轉讓甚至為零,很大一部分掛牌企業前10大股東的股份佔比達到100%,只有個別掛牌企業的交易相對活躍。新三板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的流動性問題,掛牌企業的股份轉讓交易寡淡,使得市場的價格發現以及後續的股份轉讓、融資等功能沒能有效凸顯。
(二)股份轉讓系統做市商制度
考慮到新三板市場掛牌公司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業,股本較小、交易有限、市場流動性較差,新三板市場在交易制度中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在運行一年多的基礎上,做市商制度為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維系、價格發現以及股份轉讓交易等提供了制度性支撐,為新三板市場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做市商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亦逐步顯現出來。
一是自有資金。做市商做市服務佔用自有資金,做市服務的供給能力受到自有資金規模的影響。該機制要求做市商以自有資金和掛牌公司與投資者進行交易。為了防範風險和保障收益,做市商要求的折扣率非常大,這對於企業是不利的。同時,該機制直接導致掛牌首日股份轉讓高溢價問題。
二是價差恰當性。新三板做市商制度中,做市商的利益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資本利得;二是買進報價和賣出報價的差額。由於整個市場的流動性較差,做市商的做市成本較高,做市商恰當的選擇就是降低股份買進的成本並保持較大的價差水平。做市商制度在價差和收益的束縛下,整體就呈現出了流動性不足的格局,而且將會形成一個自我循環的流動性枯竭機制,亦使得價格發現功能難以完善。
三是微觀結構。第一,在新三板市場中,做市轉讓掛牌公司的佔比仍然較低。截至2016年2月20日,新三板可以做市轉讓的股票公司占所有掛牌公司的比重約為24%;第二,由於做市轉讓存在雙向交易,而且在大部分的時間內做市轉讓比協議轉讓的家數要低很多,做市轉讓的主導性在新三板股份轉讓中並未凸顯;第三,掛牌公司比較傾向於協議轉讓。協議轉讓規模較大,交易簡單,而且做市轉讓存在股份佔用的問題;第四,做市報價規則對於做市商制度亦有技術性影響。
最後是市場行情對做市商制度的影響巨大。如果新三板市場一路向好,那做市商最為理性的選擇是持有股份,獲得資本利得,這比做市服務所獲得的收入要更高。以2014年第四季度為例,資本利得是價差收入的130倍;2015年一季度,該比例仍然高達78倍。如新三板市場面臨調整或大幅下跌,那做市商的理性選擇就是消極報價或降低報價頻率。這也使得新三板做市機制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三)新三板分層制度
新三板分層制度的設計及實施最主要的目標是提高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通過市場分層機制的建設,相當於建立了一種遴選機制,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風險特徵的公司進行分類管理,實現制度的差異化安排。政策的設計意圖是明晰且正確的。但是,新三板分層機制對於提高市場流動性、培育創新創業成長型企業、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及解決中小微
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是不是真能起到主導性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機制設計上,新三板分層機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分層機制最為成熟的是納斯達克市場,但是,其分層機制的形成是市場自下而上引致的。納斯達克市場2006年創立全球精選市場層,其中很多企業已經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中成了優秀企業,需要採用差異化的安排來適應企業的變化。同時,分層機制的創立也是為了吸引大型創新企業到納斯達克上市,其目的是為了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競爭。
從流動性改善看,分層機制對於整個市場的流動性改善有待觀察。如果新三板市場的供求匹配存在巨大錯配、交易定價機制不合理、市場融資及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不凸顯,那麼,處於創新層的掛牌公司慢慢地也會被市場的體制機制問題所影響,其流動性亦會慢慢被消蝕,而處於基礎層的掛牌公司甚至會慢慢滑入無人問津的底部,成為「僵屍」掛牌企業。分層制度實際上並不帶來市場流動性的增加,只是改變了市場流動性的結構。
從交易機制設計上,新三板分層之後是否能夠在創新層引入競價交易體系。如果還是延續做市商制度,那麼需要加快解決做市商制度的諸多問題。如果要引入競價交易體系,那麼就要求創新層掛牌企業有很大的投資需求,這個巨大的投資需求應該來自哪裡?大部分機構投資者不會將資產配置在新三板創新層。創業板在風險暴露時刻的流動性就比較差,新三板創新層的流動性整體很難比創業板更好。大幅降低投資者適當性標准,對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是有害的,不是合適的政策選擇。為了適應創新層的發展,交易機制的設計仍然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四)新三板轉板機制
《關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提出,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公司,達到股票上市條件的,可以直接向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交易。2015年11月證監會《關於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應該「堅持新三板獨立市場地位」,「新三板掛牌不是上市的過渡安排,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推進向創業板轉板試點,探索與區域股權市場的對接機制」。
轉板的可能性是眾多新三板掛牌企業掛牌的重大動力,特別是在IPO暫停或者IPO排隊現象嚴重的情況下,新三板掛牌再轉板至創業板或中小板是很多掛牌企業的「迂迴」戰略。在轉板的「誘惑」下,新三板成為中小微企業擁抱資本市場的熱土。
由於我國股票發行和上市是分離的,通過證監會審核公開發行之後,還需要獲得交易所的批准再進行上市交易。一般而言,絕大部分公司都是發行和上市同步推進,平時沒感覺到發行與上市的分離。如果掛牌企業是在新三板退市再到創業板發行及上市,那麼這能算轉板嗎?這本質上是企業公開發行及上市的正常申報和審核。在市場的預期中,轉板機制是在新三板掛牌發行之後,在符合一定條件和通過交易所審核之後,能夠直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目前監管機構對轉板機制並沒有明確,僅是籠統地說明要進行股轉系統的掛牌企業向創業板轉板試點的研究。
對於轉板模糊性的影響,監管部門和市場似乎並沒有足夠的認識。新三板中資產規模、業務收入和股本較大的企業,實際上有一部分都是基於轉板而去新三板掛牌,希望在新三板掛牌、進入創新層後能夠進入轉板綠色通道,走出一條公開發行上市的快車道。那麼,有一個問題接踵而來,這么多企業是一起都試點進入創業板,還是繼續走IPO程序?如果能夠直接到創業板上市交易,那麼創業板的IPO審核程序就形同虛設,新三板將成為創業板上市的中轉站。這對於創業板和新三板的市場定位、經濟功能和層次區分將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如果持續,對於市場供求匹配、市場機制發揮和市場功能拓展等都是極其不利的。
(五)新三板投資者適當性
在反思新三板流動性問題中,投資者適當性也一直是個重要議題。即投資者及其資金的供給無法跟上新三板掛牌公司規模擴張的速度,造成了整個市場供給與需求的錯配,從而使得新三板的流動性較差。倘若以2015年底和2016年年初的擴張速度,那麼,在2016年下半年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將超過1萬家,到時,市場供給和需求的錯配問題將更加凸顯,市場整體的流動性將更差。
Ⅲ 什麼是僵屍企業僵屍企業有哪些特徵
一、僵屍企業是指喪失自我發展能力,必須依賴非市場因素即政府補貼或銀行續貸來維持生存的企業。盡管這些企業不產生效益,卻依然佔有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嚴重妨礙了新技術、新產業等新動能的成長。
二、企業特徵
1、企業規模較大。「僵屍企業」大多為規模較大、員工較多的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在地方經濟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政府出於維穩考慮,既不讓其破產,也難以使其獲得新生,只能通過銀行或政府的不斷輸血維持現狀。
2、行業產能過剩。「僵屍企業」大多是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家電等行業。這些行業因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產能過剩,最終導致產品積壓、員工失業率上升。
3、產業領域低端。從產業來看,「僵屍企業」基本屬於產品附加值較低、利潤空間小的製造業領域。這些產業由於技術含量低、轉型升級困難,導致債務負擔沉重,最終形成資不抵債局面。
三、形成原因
1、政府過度保護因素。地方政府為了拉動本地經濟,不斷鼓勵企業投資公用事業和競爭性領域,當這些同質化投資遭遇經濟下行,很快成為企業的負累,
而政府出於政績和社會穩定的考慮,不願企業倒閉破產,持續利用財政補貼和銀行支持等手段,寄望於風險不在短期內暴露,不斷累積的負債導致成為「僵屍企業」。
2、結構調整因素。一些低端產業的企業、高污染高能耗企業、「低小散」企業,由於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轉型升級難,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下,
無法實現資源合理配置,不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服務以及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持續經營困難導致成為「僵屍企業」。
3、市場競爭因素。一些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下,由於企業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旗下產品和服務比較優勢不明顯,無法搶占市場先機,繼而出現產品無市場、經營無利潤,連年虧損,債務堆積,被市場「拋棄」導致成為「僵屍企業」。
(3)新三板企業為什麼成了僵屍擴展閱讀
社會危害
1、浪費社會資源。「僵屍企業」需要銀行和政府財政不斷輸血,大量土地、資金、原材料、勞動力等社會資源被無效佔用,造成生產要素配置扭曲,社會資源整體利用效率降低。
2、擾亂市場秩序。「僵屍企業」搶佔了其他健康企業的資源與機會,缺失主動創新、提高效率的動力,還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破壞了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和公平競爭的環境。
3、脫離資產監管。「僵屍企業」長期脫離監管機構的監管,資產質量差,經常出現產權歸屬不清、管理混亂的問題,資產管理基本處於失控狀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無從落實。
4、損害職工權益。「僵屍企業」失去收入來源的情況下,拖欠職工工資、社保情況嚴重,職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工作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職工隊伍穩定。
5、形成金融風險。「僵屍企業」不具備償貸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資產償還貸款,造成銀行不良貸款高速增加,甚至可能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
Ⅳ 「僵屍企業」為什麼會出現
「僵屍企業」,主要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於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於倒閉的負債企業。
「僵屍企業」的出現並非偶然。「僵屍企業」有3個主要成因:一是改製成因,初期國有企業改革盛行部分改制而非整體改制;二是歷史成因,一些當時因需成立的臨時性企業遺留下來;三是企業自身經營機制原因。
Ⅳ 「僵屍企業」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實際上,大量僵屍企業的存在,源於地方政府出於保證就業等考慮,經常大力維系長期虧損企業的生存。而對於銀行來說,出於對產生不良貸款的擔憂,也往往會向僵屍企業持續放貸。
具體原因在於,銀行給企業的每一筆貸款都會作為資產存在於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一旦企業的還款出了問題,對應的貸款就要被記錄為不良貸款。按規定,每一筆不良貸款都需要銀行拿出一部分資本金作為風險准備金。這樣一來,銀行的自有資本就會減少,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有時候,一筆嚴重的不良貸款就相當於地方分行一個季度的利潤。規模再大一些的不良貸款,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銀行的經營。為了避免出現不良貸款,銀行會在企業剛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企業提供一筆資金。一般來說,只要企業能正常還本付息,這筆貸款就算是正常貸款。
同時,由於企業續存才能持續還貸,僵屍企業往往不易破產。清理僵屍企業通常需要兼並重組,而兼並重組又依賴發達的資本市場環境。中國的資本市場發達程度還不高,這就造成僵屍企業缺少兼並重組渠道。
Ⅵ 如果股權質押越來越多,說明什麼
目前我國要逐步實行注冊制,並且的創業板也開始實行20%的漲跌幅的限制,很多專業人士認為A股向機構化的成熟化邁進,而成熟的交易的市場的最主要的標志就是市場的投機性的降低,市場資金的更加註重的是股票的價值和成長,而不是一些所謂的題材個股的炒作,而且機構的投資者更喜歡這類個股,而一些題材性的炒作個股是市場的散戶和游資的更為喜愛的個股,所以最近幾年都在討論市場的去散戶化的情況。
特別是在2017年全年上漲的都是藍籌白馬類個股,當時市場討論的最多的就是去散戶化的過程,要是真如市場預測的去散戶化成功後,散戶全部都退出市場,會有什麼後果呢,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散戶對於市場的貢獻散戶的主體仍舊是目前A股的佔比最大,而且的市場的每日的交易量也是大多數散戶貢獻,對A股的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做出了巨大貢獻,講解之前的我們來參考一組數據:
總結股權質押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能夠反應兩大問題,經濟不景氣和股市低迷的,可能還能反應一些其他次要的問題,比如市場的貸款難或者融資難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的不景氣情況下很多商業銀行不會輕易放款,如果放款利息一般較高,特別貸款利息遠高於股權質押的利息的時候
很多企業更願意選擇股權質押,或者國家對於上市公司融資監管較嚴的情況,比如上市公司可以通過非公開發行和定增的方法融資,但這些途徑都需要得到國家管理層審核同意後才能進行,如果嚴把關的情況,會造成的融資困難的情況,所以也能反應目前國家的一些政策監管的力度的情況。感覺寫的好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Ⅶ 新三板出現的新騙局整理
新三板出現的新騙局整理
這年頭,您手裡不持有點兒原始股,是不是都不好意思了?在「無股權不富」的投資概念沖擊下,一場場原始股售賣大戲開始集中上演。
關於原始股騙局的聚焦,將這一場場異化的資本游戲曝光於公眾之前。除了高回報、一夜暴富等收益誘惑外,「上市公司」這些個虛晃的光環給了非法集資更堂而皇之的馬甲。
擔保公司給民間資金鏈條帶來的重創還尚未恢復元氣,更高級的集資陷阱已變身而來......
民間資本鏈條崩裂之後,一批投資人開始講述他們投資「原始股」,從一夜暴富的美夢驟然深陷驚魂乃至血本無歸的經歷。在人們的印象中,原始股幾乎是與發財並肩對等的代名詞。但問題是,你買到的真的是「原始股」嗎?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關於新三板出現的新騙局,一起來看看吧!
【案例】比存銀行多賺20倍?一夜暴富美夢成驚魂
媒體關於原始股騙局的聚焦,將這一非法集資的變種曝光於公眾面前。9月1日,鄭州市民王建國(化名)與其維權團隊成員正在向警方陸續提交申訴材料,指控上海優索環保公司及其負責人段某,涉嫌編造「公司上市後受讓原始股」的謊言。
由於該案目前仍在警方偵查階段,故該事件的輪廓與波及范圍尚不清晰。但在坊間,同案幾個「維權的人」向本報描述,「該公司涉及融資規模數億元,省內投資人數量已過千」,這些人多為50歲以上中老年人,且「串親友」現象非常普遍。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優索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索環保」)成立於2013年,是由美林國際投資集團投資控股的環保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總部位於上海市吳淞路308號耀江國際廣場,注冊資本叄仟萬元人民幣。2014年,「優索環保」已由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核准掛牌交易。
2014年8月28日,上述公司在鄭召開了一場「定向增資擴股河南首發」發布會。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是國內一家專注於垃圾發電和生產「再生煤」的領先企業,投資遍布江浙滬、京津、豫陝等省,已建及在建項目共計14個,並於當年5月在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上股交)完成掛牌上市。其負責人亦在會上稱,該公司已獲省內某相關職能部門給予「背書」,即將在省內10餘城市新建垃圾處理項目。而此輪定增,其資金主要用於上述項目落地。
除了上市公司定增、職能部門背書、省內大筆投資等高大上的名頭,對於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刺激是「原始股『受讓』」。據該公司曾提出的受益方案:以4個自然月為期限,逐月按4分息支付「。」原始股投資「年化收益率48%,相當於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約2.25%)的16倍。或許正因如此,錯過了發布會的多位投資人,是在兩日後」追到「涉案公司總部」買股「的。而有媒體曾報道,就在該公司組織的定增活動上,共聚集了200餘人,現場簽約」定向增資總額約1800萬元。掛牌≠上市
次月即發生了收益兌付危機。兩個月後,不但該公司鄭州總部「人去樓空」,據說,其負責人還於當年11月在眾投資人的強烈要求下寫下「還款承諾書」。
公開資料顯示,涉及該公司「股權投資」除了河南的維權者外,還涉及到了鄰省河北等地,當地電視台也曾就此事進行了聚焦報道!
【現象】賣股像賣菜「上市公司」售賣原始股成風
上述情況並非個案,隨著新三板、新四板的火熱,國內出現新一輪原始股發售潮,河南亦出現一波高峰期。
比如,2015年8月8日,河南一家珠寶公司在鄭東新區舉辦了一場掛牌上市答謝會暨原始股首發儀式。這家公司剛剛於7月24日在上海證卷交易中心正式成功掛牌。據該公司披露的消息顯示,「與會嘉賓現場踴躍簽單購買,場外親朋好友也通過公司網路平台紛紛購買,現場購買原始股和企業內部流通股總額達1000多萬元」。
比如,2015年6月,河南某農業科技公司在登陸上海股權交易中心後,同樣開啟了原始股發售。該公司一位高管稱,內部原始股權每股1.61元,一萬股起購,預期在年底每股股值將上升到每股2.08元。「此次出讓股權的比例為公司總市值的10%。公司將在3年內完成公司重組,正式在『中小板』上市。屆時,所有認購人的股值將會有2倍甚至100倍以上的增值,開盤當日至少按投資額2倍置換上市公司股票復牌當時開盤價的股票,甚至更多收益。」該高管稱。
為了增加誘惑力,該公司還制定了「回收條款」:滿3年後公司如未成功上市,認購人有權隨時退還該股權,恢復原狀。屆時,出讓方保證無條件用現金回購股權,並按股權本金的30%分配紅利。
還有,出售原始股的公司,甚至將這一風險極高的投資,鼓吹為「低風險」。
比如,2015年7月,河南一家酒業公司對外公開稱,公司即將在上股交掛牌上市,原始股預售也啟動在即。這家公司的公開宣傳資料稱,原始股權投資有超高的'投資回報率。無商不富,無股權不大富。「股權投資是一種新興的投資型創業模式,它具有收益高、風險小及容易操作的特點。股權投資不需要太大的資金,也不需要太多的技術,更不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及管理。你所需要做的僅僅是,找到一家擁有一流管理團隊的一流企業,放心地把資金交給他們,成為這家企業的老闆,讓他們利用你的資金為你創造財富。」這家公司在宣傳資料上稱。
諸如此類原始股售賣行為,尤其在「四板」上市企業中較為集中。部分企業掛牌四板後,即開啟了原始股的融資模式。
【調查】「上市公司+原始股受讓」一場異化的資本游戲
「上市公司+原始股」,這個攪動無數人暴富幻想的玄妙故事,在投行人士看來卻是「自砸腳面」的邏輯。
什麼是「空殼公司」?
現實中,花個幾萬塊錢注冊或購買一家「空殼公司」(通常為注冊資本金較高公司),並非難事。而後,對其經營業務包裝為環保、農業、新能源等時尚題材。但核心問題在於,這些公司所宣稱的業務內容,很可能只存在於漂亮的宣傳冊上。
混淆「上市公司」概念?
仍以上海某環保公司為例,其宣稱在某區域股交中心(通常稱為「四板」,以下簡稱「四板」)已掛牌上市。但這,與真正走完IPO流程、登陸A股的上市企業,是完全兩個概念。
如省內一「四板」業務中介負責人透露,與到主板上市的動輒數千萬元的費用相比,那些到「四板」掛牌的企業,只是個報價展示系統,不需要報表審計/股改,披露信息也是全憑自願,而整套掛牌費用甚至僅需三五萬元,一兩個月就能搞定。「深圳前海、上海股交中心掛牌費用會貴些,其他『四板』市場多是幾萬塊錢隨便挑。」
這是因為,區域股交中心並不具備A股「做市交易」(在二級市場向公眾投資者公開銷售股票)的資格與功能,僅相當於一個「廣告櫥窗」,或僅具備「場外交易」功能。而場外交易,是指公司股權可在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系統內交易,針對投資機構或持50萬以上資產證明個人投資者,且股東總量不得超過200人。
"借詞」玩法純屬張冠李戴
定向增發、原始股受讓、股權融資等投資市場常用詞,被一些公司掛為「賣股」的噱頭。
中原證券新三板業務總部經理李林立稱,任何完成工商登記注冊的公司,都可銷售原始股、進行定向增發。哪怕只是個賣炒瓜子小店,只要投資人有意做合夥生意,與合夥人談妥投資總額與出資額,到工商部門做個注冊資本金、股東信息變更即可。「相反,唯獨上市公司是不能隨意,任何舉動都要合規、上報交易所報備。」
編造「轉板」故事哄抬原始股虛幻預期
一些打著已登陸了「四板」的公司,聲稱在未來兩三年後,可從區域股交中心「轉升」至新三板或中小板,因而,其發售的原始股具有暴漲潛力。
李林立告訴記者,「四板」、新三板、中小板三個不同等級的交易市場,隸屬完全不同運營管理、監管機構,根本不存在「轉板」的可能。「嚴格來說,『四板』掛牌企業仍是非公眾公司。要實現登陸新三板、中小板,需從原有市場先完成退市,向新目標市場完成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