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層難阻企業出逃
Ⅰ 公募基金「進軍」新三板 是創新還是「偽命題」
最近,公募基金入市再次成為新三板領域熱議的話題。一方面,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推動公募基金在內的多種市場資金渠道有助於破解新三板流動性的難題,專門的新三板公募基金是未來的大趨勢。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公募基金入市面臨諸多阻礙和困難,屬於「偽命題」。
多項新三板改革政策醞釀中
目前新三板市場包括深化市場分層、改革交易制度、引入多元化機構投資者、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在研究與規劃當中。
推動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的工作正有序推進。相關規則可能會綜合考慮公募基金的投資規模、新三板標的范圍等因素。
本月中旬召開的年度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提出新三板市場應當「苗圃」與「土壤」功能兼具,使一批創新能力強、誠實守信、市場前景好的企業,或可轉板,或在新三板市場長大。他將新三板市場形容為「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道風景線」。
「風景線」一詞點明了新三板市場在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改革中的重要位置,其背後既有良好願景,也有對現行市場制度規則進行改革完善的客觀要求。
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目前新三板市場包括深化市場分層、改革交易制度、引入多元化機構投資者、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在研究與規劃當中,相關部門將以解決流動性問題為核心,以市場分層為抓手,推動一系列制度改革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改革中的任何一項都不是孤立的。如深化市場分層,不會為分而分,其邏輯不是在已有創新層的基礎上人為劃定一個更小的層次,而是為了增強差異化制度供給的針對性,根據企業發展實際,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其切實可用的、更高效的資本市場服務。
記者還了解到,推動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的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相關規則可能會綜合考慮四方面因素:公募基金的投資規模、新三板的標的范圍、是否提出封閉期要求、產品設計。
正方:多家公募籌備「進軍」新三板公募產品
2016年,新三板分層制度實施,掛牌企業數量目前強勢突破萬家,新三板市場正在加速向成熟化邁進。作為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公募機構雖然以專戶形式實際參與了新三板投資,但推出專門的新三板公募基金也成為業內的呼聲。
九泰基金總經理盧偉忠表示,過去的一年,新三板分層制度推出、私募做市商制度落地,使新三板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同樣期待著公募基金入市,對新三板流動性改善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同時,盧偉忠分享了九泰基金對新三板投資的經驗,如把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守市場規則、積累豐富的投研能力、建立投資人共進退的利益分享機制、建立合適的產品形態、守住成長性價值投資核心、做長期價值投資的典範等。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也表示,他堅信新三板的市場一定是「十年一遇」的大機會,公司去年也開始大力布局新三板市場。
朱為繹稱,「從流動性角度而言,公募基金肯定要進入新三板市場,沒有公募基金進來,新三板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機構投資者市場,市場的交易也是發展不起來的。」
反方:公募基金入市是「偽命題」
「券商不應再糾結於公募基金入市這樣一個無意義的命題」,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士表示,「而應扎實研究,做好長期投資的准備」。
談到公募基金入市,該人士表示,流動性不足,開放式基金無法迅速贖回,在新三板是無法生存的。比如一個30億的開放式基金,投5%在新三板,如果凈值降到3億元,在新三板無法滿足贖回要求,新三板的投資比例將高達50%,這是不符合條約規定的。
為了應對凈值計算、贖回等難題,現在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採取封閉式基金或混合式基金。然而多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如果基金採取封閉式形式,鎖定3-4年,期間無法退出,銀行渠道的理財客戶恐怕願意購買者寥寥,沒有市場基礎。「不是一個市場化的產品」。混合式基金問題相同。
中泰證券的新三板研究首席分析師張帆透露,在公募基金討論的時候,有建議把封閉式基金門檻提到10萬元,公募基金認為更沒人購買了。而且封閉式基金本來就不是公募基金的主流方向。
公募基金人士認為,市場熱的時候,如果可以發行一千元門檻的公募產品,同樣可以通過專戶的形式集一批資金,專戶也足夠了。
發行專戶,即使項目失敗,影響的是幾十個客戶,公開發行公募基金,面對幾萬、幾十萬的持有人,影響面過大。
專戶與公募基金的區別在於前者的門檻高達一百萬。「這又涉及到投資者的適當性的問題,新三板的風險高,一千元門檻的資金進場,即使是封閉式基金,有可能掛牌公司經營失敗,項目不存在了。」
「公募基金入市是個概念,場內資金期望公募入場當解放軍而已,沒有意義」,不只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公募專戶和子公司以有限合夥方式就是合適的公募入市形式。
該人士坦言,市場不應再糾結於公募基金入市的預期是否明確,而應扎扎實實研究,做好長期投資准備。
Ⅱ 新三板為啥要分層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解決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大致的分出企業。
有利於投融資的對接。從企業自身來講,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對家;從投資者角度來講,可以大大降低搜集成本上,同時縮小投資搜尋的時間和范圍,因而對引導投融資更為精準、更有效率。
2、差異化的制度安排,既是監管的要求,也是服務的要求
企業的成長階段不同,特色不同,通過分層以後,就可以在交易制度、發行制度、信息披露 的要求等制度供給方面,進行差異化的安排。
此措舉使新三板企業更加分明,層次化,利於資本市場的運作,也有利於投資者對於新三板優質企業的選擇。我是新三板周老師,可推薦新三板創新層項目。
Ⅲ 新三板最新政策,新三板市場或有多項制度創新
你好,有兩個顯著的亮點。一是研究推出新三板掛牌公司向創業板轉板試點;二是提出實施新三板市場內部分層,現階段先分為基礎層和創新層,逐步完善市場層次結構。就前者來說,由於《意見》明確表示新三板要「堅持獨立的市場地位」,表示「公司掛牌不是轉板上市的過渡安排」,因此「轉板試點」也就只是一個試點而已,轉板公司數量有限,不會出現大規模轉板現象。否則,好公司都轉板了,新三板就成了垃圾板,這是不利於新三板發展的。而至於後者,才是《意見》的最大亮點所在。畢竟新三板的內部分層,事關新三板的成敗,也是目前市場最關注的。
正如《意見》所言,對新三板分層管理,利於降低投資人信息收集成本。但分層管理的意義並不局限如此。因為在新三板分層的情況下,一些好的企業,優秀的公司都會集中在「創新層」,而一些相對平庸,或業績普通甚至虧損的公司就會安排在「基礎層」。這樣的安排,不僅方便了投資者的投資,也即是利於降低投資人信息收集成本,讓投資者對企業的優劣,或對企業投資的風險,一看就能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因此,此舉極大地方便了投資。
而更重要的是,這種分層管理可以更好地留住好的企業。因為在優秀公司都集中在「創新層」的情況下,「創新層」掛牌公司就會成為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這些公司的投資價值就會得到充滿的挖掘。如此一來,「創新層」公司轉板到創業板上市的意願就不會很強烈了。因為在「創新層」掛牌公司的投資價值已經得到了較大的體現,企業融資不再困難。而且在新三板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情況下,股票交易也會活躍起來。「創新層」也就成了新三板內的「創業板」或「主板」市場。這對於新三板留住好的公司大有好處。也正因如此,新三板分層管理制度與「創新層」的發展狀況,決定著新三板市場未來發展的成敗。
Ⅳ 新三板中國目前的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新三板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著諸多重大的問題。
(一)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問題
作為一個全國性場內交易市場,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一直沒有充裕起來,大部分掛牌企業的股份轉讓甚至為零,很大一部分掛牌企業前10大股東的股份佔比達到100%,只有個別掛牌企業的交易相對活躍。新三板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的流動性問題,掛牌企業的股份轉讓交易寡淡,使得市場的價格發現以及後續的股份轉讓、融資等功能沒能有效凸顯。
(二)股份轉讓系統做市商制度
考慮到新三板市場掛牌公司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業,股本較小、交易有限、市場流動性較差,新三板市場在交易制度中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在運行一年多的基礎上,做市商制度為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維系、價格發現以及股份轉讓交易等提供了制度性支撐,為新三板市場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做市商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亦逐步顯現出來。
一是自有資金。做市商做市服務佔用自有資金,做市服務的供給能力受到自有資金規模的影響。該機制要求做市商以自有資金和掛牌公司與投資者進行交易。為了防範風險和保障收益,做市商要求的折扣率非常大,這對於企業是不利的。同時,該機制直接導致掛牌首日股份轉讓高溢價問題。
二是價差恰當性。新三板做市商制度中,做市商的利益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資本利得;二是買進報價和賣出報價的差額。由於整個市場的流動性較差,做市商的做市成本較高,做市商恰當的選擇就是降低股份買進的成本並保持較大的價差水平。做市商制度在價差和收益的束縛下,整體就呈現出了流動性不足的格局,而且將會形成一個自我循環的流動性枯竭機制,亦使得價格發現功能難以完善。
三是微觀結構。第一,在新三板市場中,做市轉讓掛牌公司的佔比仍然較低。截至2016年2月20日,新三板可以做市轉讓的股票公司占所有掛牌公司的比重約為24%;第二,由於做市轉讓存在雙向交易,而且在大部分的時間內做市轉讓比協議轉讓的家數要低很多,做市轉讓的主導性在新三板股份轉讓中並未凸顯;第三,掛牌公司比較傾向於協議轉讓。協議轉讓規模較大,交易簡單,而且做市轉讓存在股份佔用的問題;第四,做市報價規則對於做市商制度亦有技術性影響。
最後是市場行情對做市商制度的影響巨大。如果新三板市場一路向好,那做市商最為理性的選擇是持有股份,獲得資本利得,這比做市服務所獲得的收入要更高。以2014年第四季度為例,資本利得是價差收入的130倍;2015年一季度,該比例仍然高達78倍。如新三板市場面臨調整或大幅下跌,那做市商的理性選擇就是消極報價或降低報價頻率。這也使得新三板做市機制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三)新三板分層制度
新三板分層制度的設計及實施最主要的目標是提高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通過市場分層機制的建設,相當於建立了一種遴選機制,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風險特徵的公司進行分類管理,實現制度的差異化安排。政策的設計意圖是明晰且正確的。但是,新三板分層機制對於提高市場流動性、培育創新創業成長型企業、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及解決中小微
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是不是真能起到主導性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機制設計上,新三板分層機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分層機制最為成熟的是納斯達克市場,但是,其分層機制的形成是市場自下而上引致的。納斯達克市場2006年創立全球精選市場層,其中很多企業已經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中成了優秀企業,需要採用差異化的安排來適應企業的變化。同時,分層機制的創立也是為了吸引大型創新企業到納斯達克上市,其目的是為了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競爭。
從流動性改善看,分層機制對於整個市場的流動性改善有待觀察。如果新三板市場的供求匹配存在巨大錯配、交易定價機制不合理、市場融資及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不凸顯,那麼,處於創新層的掛牌公司慢慢地也會被市場的體制機制問題所影響,其流動性亦會慢慢被消蝕,而處於基礎層的掛牌公司甚至會慢慢滑入無人問津的底部,成為「僵屍」掛牌企業。分層制度實際上並不帶來市場流動性的增加,只是改變了市場流動性的結構。
從交易機制設計上,新三板分層之後是否能夠在創新層引入競價交易體系。如果還是延續做市商制度,那麼需要加快解決做市商制度的諸多問題。如果要引入競價交易體系,那麼就要求創新層掛牌企業有很大的投資需求,這個巨大的投資需求應該來自哪裡?大部分機構投資者不會將資產配置在新三板創新層。創業板在風險暴露時刻的流動性就比較差,新三板創新層的流動性整體很難比創業板更好。大幅降低投資者適當性標准,對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是有害的,不是合適的政策選擇。為了適應創新層的發展,交易機制的設計仍然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四)新三板轉板機制
《關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提出,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公司,達到股票上市條件的,可以直接向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交易。2015年11月證監會《關於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應該「堅持新三板獨立市場地位」,「新三板掛牌不是上市的過渡安排,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推進向創業板轉板試點,探索與區域股權市場的對接機制」。
轉板的可能性是眾多新三板掛牌企業掛牌的重大動力,特別是在IPO暫停或者IPO排隊現象嚴重的情況下,新三板掛牌再轉板至創業板或中小板是很多掛牌企業的「迂迴」戰略。在轉板的「誘惑」下,新三板成為中小微企業擁抱資本市場的熱土。
由於我國股票發行和上市是分離的,通過證監會審核公開發行之後,還需要獲得交易所的批准再進行上市交易。一般而言,絕大部分公司都是發行和上市同步推進,平時沒感覺到發行與上市的分離。如果掛牌企業是在新三板退市再到創業板發行及上市,那麼這能算轉板嗎?這本質上是企業公開發行及上市的正常申報和審核。在市場的預期中,轉板機制是在新三板掛牌發行之後,在符合一定條件和通過交易所審核之後,能夠直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目前監管機構對轉板機制並沒有明確,僅是籠統地說明要進行股轉系統的掛牌企業向創業板轉板試點的研究。
對於轉板模糊性的影響,監管部門和市場似乎並沒有足夠的認識。新三板中資產規模、業務收入和股本較大的企業,實際上有一部分都是基於轉板而去新三板掛牌,希望在新三板掛牌、進入創新層後能夠進入轉板綠色通道,走出一條公開發行上市的快車道。那麼,有一個問題接踵而來,這么多企業是一起都試點進入創業板,還是繼續走IPO程序?如果能夠直接到創業板上市交易,那麼創業板的IPO審核程序就形同虛設,新三板將成為創業板上市的中轉站。這對於創業板和新三板的市場定位、經濟功能和層次區分將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如果持續,對於市場供求匹配、市場機制發揮和市場功能拓展等都是極其不利的。
(五)新三板投資者適當性
在反思新三板流動性問題中,投資者適當性也一直是個重要議題。即投資者及其資金的供給無法跟上新三板掛牌公司規模擴張的速度,造成了整個市場供給與需求的錯配,從而使得新三板的流動性較差。倘若以2015年底和2016年年初的擴張速度,那麼,在2016年下半年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將超過1萬家,到時,市場供給和需求的錯配問題將更加凸顯,市場整體的流動性將更差。
Ⅳ 未來主板注冊制的實行,是否會對新三板造成沖擊
一些人士認為注冊制的推出對新三板將是一個災難,例如某券商新三板研究員認為注冊制利空新三板,其推出將會給新三板帶來沖擊。不僅市場增量企業會選擇上主板,存量優質掛牌公司也會轉到主板。而另外也有一些人認為注冊制的推出對新三板並非意味著災難,例如安信證券研究負責人諸海濱亦稱,注冊制對新三板是利好,目前新三板很多政策紅利被延後正是擔心會對主板形成沖擊。注冊制落地會有助於新三板實施接下來的政策紅利,包括連續競價、降低投資人門檻等。
那麼注冊制的推出講究會不會吸走新三板上的優質掛牌企業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規避對注冊制理解的兩個誤區。
兩大認識誤區:注冊制=備案制、注冊制不存在盈利要求
之所以有人認為注冊制的推出對新三板將是一個災難,其實很有可能是存在兩個認識誤區,即注冊制=備案制、注冊制不存在盈利要求。其實注冊制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即審核機構只對注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 不進行實質判斷。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股發行只要備案一下而沒有嚴格的審查,注冊制只是說有利於節省審核時間,更加註重事中事後監管,而且券商將擔負起更大的規范作用。
此外,注冊制也不意味著根本沒有盈利要求,以注冊制實行最成功的美國為例,就算是納斯達克這樣的「二板」市場也依然存在凈利潤的要求,例如最高層次的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納斯達克最高層)上市標准1就是:凈利潤前3年合計超過1100萬美元,且前兩年每年超過220萬美元,同時前三年中每年均有營業收入。雖然也有其他不存在凈利潤要求的其他標准,但是我們至少應該知道注冊制並非意味著完全不存在凈利潤要求。再者沒有凈利潤要求的其他標准,會在市值或營業收入等其他方面有相對更高的要求,例如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上市標准3要求:市值超過8.5億美元,上年度收入超過9000萬美元,這比有凈利潤要求的標准1的「每年均有營業收入」高多了。
其實能上創業板的並不多,更別說上主板(中小板)
基於兩套簡化的創業板上市標准——這兩套標准主要是上面所說的盈利要求不同,兩套標准都有最近一期凈資產不少於2000萬元和股東人數不少於200人的基本要求,掘金三板研究團隊發現其實目前基本符合創業板上市要求的也就158家掛牌公司,而截至2015年12月10日掛牌企業總數達4612,佔比僅有3.43%。
所以呀,在目前新修改的創業板上市條件被再次修改前,就算注冊制放開,掛牌企業能上創業板甚至主板(中小板)的其實真的很少,所以注冊制能怎麼沖擊新三板呢?正所謂:創業板不是你想上,想上就能上嘞!況且,創業板上市要求剛被修改,再次修改也不會這么快吧!
優質企業一定會選擇逃離新三板嗎?
繞了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基本符合創業板上市要求的企業真的會逃離新三板嗎?
首先,不管是在新三板掛牌還是在A股上市,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先融到資,如果這些優質掛牌企業能在新三板融到資,那他們就未必會逃離了。那這些優質掛牌企業融資情況又是如何呢?
其次,隨著明年新三板分層的正式實施,由於這些優質掛牌企業基本都能進入創新層,這些優質掛牌企業在儲架發行制度的便利條件下,增發募資將更加容易和便利,他們有何必要去創業板忍受更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更高的公司治理成本呢?
再者,如果這些優質掛牌企業選擇登陸創業板甚至主板,在創業板、主板「高手雲集」且信息披露以及公司治理更嚴格的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有遭遇退市的尷尬,到時候再被打回新三板難道不覺得尷尬嗎?再有,這些優質掛牌企業到了創業板興許就沒有那麼「吃香」了,老話說的好,在大廟里當小和尚不如在小廟里當大和尚嘛!
最後,你可能會說,去創業板和主板能提高公司股票的流動性和公司聲譽啊。一方面,這些優質掛牌企業在新三板的交易狀況並不太差——截止2015年12月10日,這些優質掛牌企業的年均換手率均值、月均換手率均值和周均換手率均值分別為0.59%、0.28%和0.30%,而且這些企業至少沒有都有交易,大部分企業基本每天都有交易,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差嘞!
再說了,他們到了創業板後,流動性是否相當活躍尚未可知。另一方面,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隨著新三板市場的不斷完善,這些優質掛牌企業的股票流動性難道沒有可能更好嗎?
Ⅵ 新三板企業IPO遭遇什麼新煩惱
今年以來,新三板企業熱衷通過IPO路徑尋求資本市場升級之路,但當前有IPO計劃的新三板企業遇到了「新煩惱」。
目前,新三板達到IPO標準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截至8月下旬,新三板11000多家掛牌企業中,達到法定基礎上市條件的佔55%。這就是說,已有相當數量的公司與市場建立時的主體預設不一致,市場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需要加快完善市場功能。
Ⅶ 新三板分層之後怎麼「玩」
今天重點談一下創新層公布之後會對新三板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第一個結論: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下,在注冊制放緩的前提下,5月份即將發布的新三板的的創新層的含金量,比之前認為的創新層的含金量會提高。
第二個結論:在新三板的研究方向和投資方向上,可注重六個方向的研究,信息技術、機械設備、文化傳媒、醫葯生物、電子設備、化工新材料。
第三個結論:目前投資新三板市場還是存在很多爭議和分歧,大家也比較浮躁,政策方面對新三板的投資人的門檻降低、以及交易性制度上採取競價交易抱有很高的預期。但從投資角度來說,不建議對政策上抱有過多的期望。
新三板的投資畢竟還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一級半的投資,在這個市場上,仔細的至下而上的選擇好的公司,會更加有利於長期的發展。
創新層分層之後,可得出一個結論,大概至少有50%左右的公司是直接符合創業板的掛牌的條件。
相信相應的配套政策也不會太遙遠。基於的邏輯和標準是,目前新三板企業數量已經過了6000家,哪些企業能進入創新層?根據之前公布的新三板分層的徵求意見稿,把新三板分層的三個條件,稱為「高富帥」。
「高」是指企業有比較高的增長,最近兩年的收入增長的復合增長率不低於50%;「富」是指企業最近連續兩年盈利,且每年平均凈利潤不少於2000萬元;「帥」是指有要有6家做市商和6億市值。
除了滿足任意的三個條件之一,股轉中心還增加了2個附加條件,一是企業在最近的3個月內,實際成交天數占可成交天數的比例不低於50%;二是至掛牌以來,完成過一輪融資。
根據這三個標准及2個附加條件,符合新三板創新層條件的公司是501家。
符合「高」標準的公司是271家,符合「富」標準的公司是92家,符合「帥」標準的公司是225家。有些公司幾項標准都滿足,取消有交集的公司,則符合創新層的公司總共是501家。在這501家企業中,若要滿足任意三個標准之一及兩個附加條件之一的企業,則滿足的公司只有374家。
目前市場市場還有一種傳言,兩個附加條件都要滿足,這樣,符合條件的公司將只有175家。但我們推測,市場中要滿足兩個附加條件,符合的公司數量會大幅減少,所佔比例過小將不符合標準的要求。
3月22到4月30號之間,可能還會有一些企業將會掛牌新三板,會滿足標准一,同時還有一些企業沒有披露年報,我們只是對一些高增長的企業進行預測判斷,最終需要根據年報的披露進行調整。
但推測,最終滿足新三板分層條件的企業應該在7%~9%之間。
目前,有市場人士認為未來創新層的公司可能會超過800家,但我個人對這種看法持有懷疑態度。
根據最新公布的做市成分股指數的企業也只有625家,當創新層的公司超過做市公司數量,則代表性的意義太差,個人認為創新層的企業占掛牌公司數量的比例在7%~10%之間比較合理。
通過創新層的預篩選,我們可以對今後的投資有個大致的清晰認識。通過對公司的數量和市值的判斷,這501家公司主要分布在6個行業:
信息技術98家,市值佔900億;機械設備63家,市值佔364億;文化傳媒38家,市值佔312億;醫葯生物34家,市值佔375億;電子設備30家,市值佔222億;基礎化工(化工新材料公司)。
若將信息技術、電子設備、文化傳媒統稱為TMT,則可關注的行業可劃分為四大行業:TMT、醫葯生物、機械設備及基礎化工。
在新三板則要投資有新三板特色和優勢的企業,如文化傳媒的公司在新三板就比較扎堆。另外,新興的行業,如VR、教育類企業,都是新三板扎堆的行業,也是其魅力所在。
創新層的公司出來後,市場從研究熱情及力量上看,對創新層的關注度會大增,其它的企業,相應的研究和關注度就會下降。
對創新層的這些公司進行一個總結,新三板創新層的典型公司:平均市值12億;收入1億;利潤1000萬~3000萬;平均ROE為13%,比新三板的普通企業高4%;過去兩年成長性上復合營收增長率117%;利潤為298%。這個版塊的企業成長性比較好。
但流動性是新三板的硬傷,雖然創新層的公司比非創新層的公司的換手率高了一倍,但在2015年普遍仍只有20%,需要5年才能完成一遍換手.但在主板的公司,2015年的換手率為5倍,相差了25倍。
同時,把這近600家創新層的新三板企業加在一起,可以看到其收入占整個新三板市場的17%,利潤佔34%,市值佔38%,融資佔比佔到50%。這些指標的含義可對照海外的納斯達克市場,通常市值應該佔到整個市場的80%,利潤佔比也會大幅度提高。
所以,創新層的市值和融資還會有進一步的提升。可進一步推論,未來新三板的格局會形成二八現象,不到20%,甚至10%佔比的企業市值佔到整個市場的90%,融資、投資人的關注焦點會進一步向這個市場集中。
但我們不認為未來政策的放鬆是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相反,未來監管政策會更加的頻繁。
新三板目前在發行制度上實行了注冊制,但監管上,在很多其他方面的一些手段上沒有完全按照注冊制的標准實施。比如最近也看到有風險出現,有家公司叫展騰科技,目前已經瀕臨破產,還有一家發了私募債的公司也面臨償付危機。
相對於新三板目前推出降低投資人門檻、競價交易的一些政策,從監管層的角度來看,短期進行從嚴管理,出退市制度、出一些監管的政策,對中介結構、對券商進行嚴格的監管是更迫切的事情。
在此,可能會有很多投資人覺得未來是不是太悲觀。不過從發展來看,我對市場還是充滿了信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這次我們對於創新層的分析。
因為我們根據分層標准一二三,對創新層進行了分類。既然是財務標准化,跟主板市場就有一個可比的范圍。我們對比了主板市場的創業板市場的掛牌的條件、對比了中小板的掛牌的條件、也對比了當時還沒有取消的戰略板的一個條件。
我們發現得出一個比較驚人的結論,就是如果以創業板的條件來看,新三板的這些進入創新層的公司,目前接近70%的比例是符合創業板掛牌條件的。
我們再看中小板,中小板相對於創業板的話它的條件更為嚴格,特別是在盈利上它要求中小板的公司要三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三千萬人民幣。然後,凈利潤還要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較低者為計算的依據,所以相比創業板的話,應該說嚴很多。
那麼,即使是嚴很多的情況下我們也看到,新三板創新層裡面接近有47%的公司是符合中小板的掛牌條件的。
接著進一步比較的話,如果我們去看現在被推遲的戰略新興板,就在兩周之前,大家認為它是一個今年一定會推出的版塊,它當時也推出了它的四套標准,是按照注冊制的這個標准來制定的,所以相對比較寬松。
根據我們的測算,大概有80%的新三板創新層的企業都符合戰略新興板的標准。所以當時也有很多的新三板企業被傳要到戰略新興板去排隊。這種傳聞的其實也不是空穴來風,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總結一下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相對比較重要的事情:創新層的分層本身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當這6千多家企業被劃分出大概5、6百家企業構成的創新層,如果對這些企業只長期只是對它進行義務上的要求,要它配備專職的董秘、要求它信息披露比一般的企業要強、要求它付出更多相應的義務。而沒有相應的權利的話,那麼這些公司可能也會面臨一些其他的想法。所以我們覺得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未來可能會倒逼政策出台。
我們覺得,未來這些公司會相應的享受一些權力,包括在徵求意見稿中提到的對這批公司,未來將先行試點一些交易制度的改革。
所以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我對新三板市場的未來並不是悲觀。然而,我對像降低投資門檻和這個競價交易在短期內很快的實現也不抱太大的期待。
在此,我總結一下我的幾個結論:
一、由於戰略版的推遲,注冊制的放緩,新三板作為承載著這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創新試點,這個創新層的重要性比之前變的更加重要。
二、未來市場的融資、市場的市值還有投資人的關注度都會向創新層靠攏。之前提及的創新層的6個行業非常值得關注。
三、新三板投資,短期不能過於看重大招出來。我們反而是認為,目前階段的話,監管是一個主要的台詞。以後,如果至少40%,多到70%的企業都符合轉板的條件的話,我們相信未來扶持這個市場的政策一定不會太遲的推出。
問答精選:
Q:大家都對創新層抱有極其高的預期,那麼處於基礎層的企業未來的路將會如何?
褚海濱:如果大家都對創新層抱有很高預期,那麼基礎層的企業怎麼辦?在此,我挺同意剛才那位領導提出意見。創新層的分層,一定程度上是風險偏好的分層。
因為,現在6千多家企業,基本上沒有人或者機構能夠輕易把這些企業關注完。同時,信息不對等的問題得會到解決。其實基礎層企業未來的出路,我覺得並不會差。因為投資人會根據風險偏好來分類。
比如你想投資一個漲十倍的企業,想在創新層里找概率會比較低。因為創新層被大家認識後,估值逐漸會提高。因為,我們說投資都是要在以合適的價格去投。但你去基礎層找漲十倍的企業的概率則會比較大。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公司最終都會走創新層這條路。我剛才也說了,有的企業它是有義務也有權利,要學會衡量自己的義務和權利。
就像最近很多企業明明在做市,然後現在突然提出要轉成協議。其實也是根據公司自身的條件去選擇的。
所以,我並不認為基礎層的未來就沒有出路了。但如果從概率上去看或者從數量的比例去看,我覺得6000家企業開始的話,越來越多的公司可能會退市,這是從海外市場的一個經驗能夠得出。
當然,其中可能也有些好的企業,它就是不做市,不進入創新層,只是在這個市場中進行融資,然後找時機進行轉板。這些企業從PE的角度來說,或是PE後的角度來看,投資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Q:褚總能不能介紹幾個新三板比較值得注意的標的?
褚海濱:剛才讓我介紹一下新三板的一些具體的標的。這塊我沒有提前准備,就最近看了一些公司,跟大家介紹一下。
其中有家公司叫光谷信息430161,在武漢光谷。這家公司實際上是做地理信息的數據處理的公司。它是國土資源局做土地確權,不動產權登記都要平台和軟體去支持。
這家公司主要是做這方面的一個業務。年報已經出來了,從市盈率上看的話不足15倍。那麼主板這些同類型公司的估值肯定在40~50倍以上,所以還是有機會。
Ⅷ 新三板分層是什麼意思呢在三板富可以了解到新三板分層的資訊嗎
1.對融資問題的預期
新三板沒有分層之前,投資者很難摸清各個企業的真正實力。分層制度推出之後,一部分新三板掛牌企業會挺進創業層。這些進入創業層的企業會引來更多的關注,當然也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融資。這對於投資者來說無疑是有利的,能改善投資者對新三板的融資預期。
2.新三板的流動性方面。
新三板分層制度的提出不僅可以降低投資者搜集企業信息的時間和成本,還可以提高投資者對新三板流動性的預期。對新三板流動性預期的改善來自多個方面,如對混合做市的期待、對公募基金入市的期待、對做市商擴容的期待等。這些都能改善投資者對新三板的流動性的預期。
3.對制度方面優勢的期待。
新三板分層制度推出後,對不同層級的新三板掛牌企業將會有差異化的分層服務制度推出。當然對於掛牌的企業也會有相關的分層制度紅利。中小企業的股份轉讓系統會根據情況不斷完善不同層次的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制度安排。
新三板的分層不僅能改善投資者對新三板的預期,也會對掛牌企業帶來影響。但是,做為一種新推出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Ⅸ 新三板分層分為哪幾層
新三板分層分為:1、融資困難。掛牌企業的數量暴增並未帶來流動性改善,90%的掛牌企業零交易,很多優質企業的估值長期被低估。2、經營狀況多呈倒「U」字陷阱。3、曲線上市:轉板IPO。低流動性還帶來了掛牌企業的市場估值與價值投資相背離的情況,摘牌並不完全意味著是壞事。「新三板」市場原指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股份系統進行轉讓試點,因掛牌企業均為高科技企業而不同於原轉讓系統內的退市企業及原STAQ、NET系統掛牌公司,故形象地稱為「新三板」。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上市公司(The listed company)是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謂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沒有上市和沒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這種公司到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須經過批准外,還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公司法》、《證券法》修訂後,有利於更多的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和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上市公司與普通公司的區別
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上市公司相對於非上市股份公司對財務批露要求更為嚴格。
2、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在證券交易所中掛牌自由交易流通(全流通或部分流通,每個國家制度不同),非上市公司股份不可以在證交所交易流動。
3、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間他們的問責制度不一樣。
4、上市公司上市具備的條件是:股本部總額達3000萬元以上。
最後,上市公司能取得整合社會資源的權利(如公開發行增發股票)非上市公司則沒有這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