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綠地集團股本結構
①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
混改的本質即股權多元化,試點單位及各地方國企混改模式可總結為4種典型手段+1種配套措施的「4+1模式」:
4種典型手段:
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引入基金以及改制重組。
1種配套措施:
員工持股。從激勵的角度出發,進一步達到股權多元化的措施。一般需結合四種手段或在二次混改的基礎上實施,不可單獨實施。
在實際運用中,國企混改的措施主要表現為單一模式的混改、多種模式的組合式混改以及模式+配套措施的組合式混改。
以下
將以雲南白葯、中油資本、中糧資本、綠地集團、江蘇高投的混改案例為大家系統解讀「4+1模式」。
一、
雲南白葯兩次「引入戰投」的單一模式
雲南白葯作為醫葯行業內的業績成長典範,從1993年上市至今業績成長領先同行,在混改之前是雲南省國資企業下屬全資上市公司。雲南白葯控股的混改可總結為「引戰投、兩步走」:
第一次引入戰投
2016年12月,雲南白葯控股股東白葯控股通過增資方式,引入新華都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華都將向白葯控股增資約254億元,交易完成後,白葯控股的股權結構變更為雲南省國資委和新華都各持有50%股權。
2017年4月19日,白葯控股召開董事會,白葯控股高管都不再保留省屬國企領導身份和職級待遇,而按市場化方式選聘,成為職業經理人。
第二次引入戰投
2017年6月6日,白葯控股通過增資方式引入江蘇魚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魚躍」)成為第三方股東。此次改革中,江蘇魚躍增資約56億元取得白葯控股10%的股權。交易完成後,白葯控股形成雲南省國資委45%、新華都45%、江蘇魚躍10%的股權結構。
雲南白葯混改模式有以下三大看點:
1、改革動作加大:通過兩次引入戰投,最終拿出超出一半的股權用於改革,這在以前是沒有的,表明地方重點國企改革動作加大;
2、真正的市場化:高管放棄幹部身份,成為職業經理人,釋放經營活力的同時,為下一步管理層持股埋下伏筆,並有望建立市場化的治理機制;
3、增量引入:通過案例,結合國家出台的國有企業混改相關政策,引入戰略投資者原則上只採用增量引入,不動存量。
二、中油資本運用「資產重組+上市」 的雙模式組合進行混改
中國石油集團資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油資本」)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金融業務管理的專業化公司。中油資本混改項目共歷時8個月,通過資產注入、並購重組、最終實現重新掛牌上市。其混改路徑具體如下:
中油資本的混改模式有以下兩大看點:
1、通過資產重組,將連續兩年虧損的*ST濟柴將變身為綜合性金融公司,業務范圍擴大,擁有較為齊全的金融牌照;
2、通過重組後上市,有望成功保殼。
三、中糧資本運用「引入戰投+引入基金+員工持股」的「模式+配套」方式混改
中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是中糧集團旗下運營管理金融業務的專業化公司,中糧資本的注冊資本為10億元,由中糧集團有限公司100%持股。
2017年4月19日,中糧資本披露將通過「增資+售股」的方式擬募資總額80億元,其中以增資入股的形式募資60億元,再以增資價格向投資方轉讓價值20億元對應股權。最後中糧資本實際募資69億元,確定7家投資人:國調基金、北京首農、溫氏投資、弘毅投資、霧繁投資、上海國際、航發資管等。增資後,中糧集團的持股比例降至約65%,新股東持股比例合計約35%,其中,員工持股比例約3%。
中糧資本混改有以下三大看點:
1、引入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簡稱「國調基金」),中糧資本是該基金成立以來投資混改的兩家企業之一(另一家是聯通),說明國企混改項目未來將得到該基金的助力;
2、採用「增資+售股」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降低國有資本持股比例,優化股權結構;
3、增資方案中,還同時設計了員工持股。
四、綠地控股運用「引入戰投+員工持股+整體上市」的「模式+配套」方式混改
綠地集團是上海市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集團。2013年進行混改之前,綠地的股權結構為:職工持股會持股比例為36.43%,國資股東持股比例為60.68%。其混改路徑如下:
引入戰略投資者
2013年年底,綠地通過增資擴股引進平安創新資本等5家戰略投資者。該5家機構以5.62 元 / 股的價格,聯合向綠地集團增資117.29 億,占增資後股本的 20.2%。引進5家戰略投資者後,職工持股會持股比例稀釋至不到29%,國有股降至50%以下。
成立員工持股平台
由於有限合夥形式50人的人數上限,綠地將1000個擁有股權的員工拆分為32個小有限合夥形式(上海格林蘭投資管理中心1-32),組成了上海格林蘭。上海格林蘭投資為綠地管理層直接控制,是其核心利益的體現,上海格林蘭投資法定代表人是董事長兼總經理張玉良。
整體借殼上市
2014年3月17日,金豐投資置出原有23億元資產,注入預估值為655億元上海地產集團所持綠地集團股份,又通過為綠地集團股東非公開發行股票購買其持有綠地集團股份,已完成對綠地集團股份100%的收購。
2015年8月13日,公司名稱由「上海金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綠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月18日,綠地控股上市。
綠地混改的方式有以下三大看點:
1、成立有限合夥企業吸收合並職工持股會;
2、上海國資委放棄控股權;
3、綠地集團借金豐資本上市解決了同業競爭問題。
② 上海綠地集團是國企嗎
不是,是股份有限公司。
綠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綠地」或「綠地集團」)是一家全球經營的多元化企業集團,創立於 1992 年,總部設立於中國上海,在中國 A 股實現整體上市(600606.SH),並控股多家香港上市公司。
綠地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等綜合產業並舉發展」的多元經營格局,實施資本化、公眾化、國際化發展戰略,旗下企業及項目遍及全球四大洲十國百城。
(2)上海綠地集團股本結構擴展閱讀
公司相關規劃
深耕中國 布局世界
綠地先人一步的國際化步伐迸發出巨大能量,深耕中國幾乎所有省市自治區,廣泛布局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海外國家,著力塑造品牌國際聲望與全球競爭力,並通過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淬煉激發出深化轉型的蓬勃活力。
未來的綠地將以培育世界級企業為目標,力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真正成就中國企業的未來無限。
豐富多元的產業板塊
綠地依託房地產主業優勢,積極發展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及新興產業等關聯板塊集群,實現「3+X」綜合產業布局,保障企業平衡經濟波動、實現持續增長。「一業特強、多元並舉」的多元產業板塊,更有利於綠地充分打通並嫁接各產業板塊優勢,打造穩健增長、基業長青的「綠地系」企業群。
③ 綠地集團股權結構是什麼
2022年公司前三大股東上海格林蘭、上海地產集團、上海城投集團持股比例較為接近,且均不超過 30%。 公司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2022年無實控人,管理層持股上海格蘭仕基本控制著董事會。上海地產集團和上海城投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均為上海市國資委,但兩家公司合計持有的公司股權比例未超過 50%, 不能對公司形成控制關系;
拓展資料:
1、綠地控股的戰略布局(重點布局地市級高鐵站項目)
重點圍繞快速成長的高鐵站項目和快速周轉的三四線城市項目,成功獲取了安徽宿州、廣東陽江、重慶萬州、湖南長沙及株洲、江西贛州及萍鄉、湖北咸寧、四川宜賓等一批戰略性高鐵站項目。2018上半年,公司累計獲取項目 60 個,新增權益土地面積 1024 萬平方米,權益計容建築面積 2161 萬平方米。權益土地款 421 億元,其中地級市高鐵站項目佔比超過 30%。 一二線城市房價高企,三四線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地市級高鐵項目是未來的潛力板塊。 總結下,綠地估值低於保利、融創,而權益銷售面積高於後兩者。管理高於國企,同時具備國企的拿地優勢,布局地市級高鐵項目,個人比較看好。風險在於2019年地產行業面臨跌價補庫存,機會也來自於跌價後的低吸機會。
2、2018年綠地控股拿地積極
2018年拿地金額803億,同比增長76%;新增建築面積4336萬方,同比增速116%;平均樓面價僅1890元/平方米,相較2021年同期降幅近兩成。 綠地在行業低迷時,積極拿地,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④ 綠地控股國企混改
日前,綠地集團宣布啟動新一輪深混改,進一步降低國有資產持股比例。對於已經從不折不扣的國企變成無實際控制人的綠地來說,這意味著綠地將向無實際控制人邁出更大的一步。
但作為市值近千億的大型房企,綠地沒有實控人是好是壞?為什麼要啟動這次混改?綠地集團的問題是什麼?
混綠地改加劇無實控人局面。
近日,綠地控股亮槐集團發布公告稱,集團第二大股東上海地產和集團第三大股東上海城投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轉讓不超過綠地總股本17.5%的股份。
綠地集團工作人員表示,這意味著綠地開始了新一輪混改。
但從股權的角度來看,一旦本輪二次混改完成,綠地將在沒有實際控制人的情況下再邁進一步。
綠地成立於1992年,曾是上海名副其實的國企。2015年借殼上市,目前是十大地產公司之一。上市前,綠地進行了第一次真正的多元化改革。一方面在內部實施管理層持股,另一方面從外部引入社會資本持股,股權由單一國有股變為多股,最終實現整體上市。
綠地控股2020年一季度財報顯示,以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為首的員工持股平台——上海綠地持有綠地35.45億股,佔比29.13%。上海地產持有綠地控股31.42億股,佔比25.82%;上海城投持股25億股,佔比20.55%。剩餘社會資本持股比例為24.5%。
股權穿透後,第二大股東上海地產和第三大股東上海城投都是上海SASAC的企業,其國有資產總額佔比超過46%。雖然單個股東股權低於上海綠地,但國有資產總持股比例超過上海綠地。所以在外界看來,綠地一直被認為是國企。
但對於混改後自身狀態的界定,綠地在公告中表示「不存在控股股春山東和實際控制人」。
根據第二次混改方案,上海地產和上海城投合計轉讓17.5%股份後,將合計持股約28.5%,這意味著如果綠地混改完成,上海國資的總持股比例很可能低於管理層持股平台上海綠地,即本次混改後的綠地將成為管理層唯一股東。
綠地表示,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後,預計公司仍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但公司控制結構可能發生較大變化。
京金律師事務所主任王雨辰律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從公司法的角度來看,綠地的股權結構並不構成單一股東控股的情況。
對於一個曾經100%由國資控股的國企來說,現在綠地已經演變成了無實際控制人的狀態,而隨著二次國資混改的落幕,綠地無扒鍵中實際控制人的狀態將進一步加劇。這種狀態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
誰是新的實力投資人?
自第一家混合上市以來,股票市場無疑是對綠地狀態最直接的反應。
2015年,金峰控股借殼上市後,綠地控股集團股價持續漲停。當時股價高達40多元,市值超過3000億,超過萬科萬達。但隨後其股價掉頭大幅下跌,進入漫長的下跌期。其最低價僅5元左右,市值僅近600億元,大幅下滑80%。
8月6日,綠地控股股價徘徊在7.8元左右,市值僅950多億元,縮水超過2/3 comp
基於此,有市場觀點認為綠地的二次混改很大程度上指向了綠地的市場價值。通過引入新資本和股權多元化,預計將提高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對此,上述綠地集團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兩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和上海城投集團出售股份,是為了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優化調整國資布局結構,改善公司股權結構。綠地集團根據兩大股東的通知披露了這一相關信息。
然而,在股權轉讓公告發布10分鍾後,綠地集團在關偉發文稱,新一輪混改將引入「新的實力戰略股東」。
「作為混改模式整體上市5年後,率先啟動新一輪深混改。」綠地集團表示,通過向上市公司引入新的優秀戰略股東,支持企業進一步提高市場化程度,增強經營管理自由度。
「應該是重量級企業」,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陸文熙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於綠地的新投資者來說,可能是有資金實力的金融機構,因為綠地的資金壓力相當大。引入央企背景的金融機構可以更好的解決債務問題。
然而,一些市場分析師也表示
,引進的新股東很可能是一家有產業背景的央企,綠地的多元化更需要產業的支撐。
到底是誰啟動了這次混改?是綠地兩大股東還是綠地本身?綠地集團公告和官微發文的指向性略有不同,但這些回應均顯示出,從更深層次來看,綠地集團急需做出改變。
業績不好就換股東?
綠地怎麼了?
對於綠地而言,市值持續下跌只是表象,在5年時間里,其股價一路下跌,距高峰跌去了80%。這意味著,至少在5年時間里,這家公司並不被資本市場投資者看好。
這顯然與綠地集團的光環大相徑庭。
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綠地控股實現營業收入4225億元,同比增長21%;利潤總額305億元,同比增長35%;歸母凈利潤149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房地產主業實現結轉收入1947億元,同比增長21%;基建板塊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866億元,同比增長47%。
對此,張玉良表示,綠地控股已經成功轉型,形成了「房地產、基建兩大主業並駕齊驅,金融、消費、健康等協同產業雙向賦能」的經營格局。
不過,這與綠地此前的預期有較大的差距。2013年時,張玉良表示,今年的經營收入預計會超過3200億元,預計明年經營收入會超過4000億元,後年會超過5000億元。
截至2019年,綠地營收剛過4000億元,離5000億元還有不小的差距。而2020年,在疫情的考驗下,綠地經營含金量更是相形見絀。
據綠地業績快報顯示,上半年綠地實現營業總收入2099億元,同比增加4.14%。多個利潤指標降幅更大,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53億元,同比減少7.66%;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0億元,同比減少10.79%。
在佔到整體業績半壁江山的房地產業,綠地更為遜色。2020年1-6月,綠地實現合同銷售面積1031.2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30.7%;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330.2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0.7%。從全國來看,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分別下降8.4%、5.4%,綠地降幅遠大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從綠地與行業龍頭恆大、碧桂園、萬科等對比來看,這些龍頭房企銷售業績基本維持在小幅增長或降幅不大的格局,相較之下,綠地業績下滑可謂劇烈。
對此,盧文曦指出,綠地近年來發展戰略上存在一些問題,包括產品線過於偏重商辦項目等,由此導致資金投入大、回收慢,最終衍生出資金鏈危機、管理危機。
此外,其城市布局在三四線城市佔比過大,整體擴張步子過大,其問題逐漸顯現。去年以來,綠地集團頻頻曝出危機,包括出現多起房屋質量安全事件、超高層建築停工風波等。
對此,張玉良回應稱,2020年綠地將在不加大杠桿的情況下融資,拿地重心回到一二線城市,同時要全面反思,對一般的工程質量問題全面避免,重大的工程質量問題要杜絕。
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重心轉移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綠地是否能夠承受?
綠地業績快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營收、利潤總額、凈利潤等有所增長的情況下,綠地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反而由789億元降為776億元,下降了13億元,與此同時,其總資產由11457億元增長至12019億元,增長了562億元,這顯示出綠地很可能採取負債擴張、進一步加大了杠桿。
從公司治理角度看,公司業績不好,股東可以據此對管理層進行考核,甚至是更換管理層。但從綠地股權轉讓信息來看,目前的局面是,業績不好,同時換股東引入新實力投資者。
王玉臣表示,管理層和股東並不是截然相對的概念,管理層通常而言正是股東的利益代表,股東不存在被動撤換的問題;本次國資減持,很可能還是套現,同時借機引入新的投資方來優化股權結構。
相關問答:綠地是國企還是央企
1、綠地是國企。「綠地」一般指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又稱「綠地集團」,實質是國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92年7月18日,是中國市場化改革浪潮中誕生的代表性企業之一。根據國有企業的定義可知,綠地屬於國有企業的一種。2、綠地房地產主業的開發規模、產品類型、品質品牌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超高層、大型城市綜合體、高鐵新城、特色小鎮、會展中心、現代產業園等領域優勢明顯,對我國城鄉建設和房地產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3、從2000萬元注冊資本起步,經過28年的持續成長,已形成了「以房地產、基建為主業,金融、消費、健康、科創等產業協同發展」的綜合經營格局。2019年,綠地集團資產規模突破1.14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4280.83億元、利潤147.43億元,為邁向資產及收入「雙萬億規模」、進軍世界一流企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⑤ 綠地集團是國企嗎
摘要:本文旨在回答「綠地集團是國企嗎」的問題,以國有企業的定義為基礎,通過對綠地集團的擁有者、股權結構和財務報告分析,得出結論:綠地集團不是國有企業,而是一家上市公司。
1、什麼是國有企業
2、綠地集團的擁有者
3、綠地集團的股權結構
4、綠地集團的財務報告分析
5、結論
1、什麼是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是指由國家所有的企業,它們的資產和財務活動都受到國家的監管和管理。國有企業的資產和財務活動受到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約束,其經營活動也受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影響。
2、綠地集團的擁有者
綠地集團是一家上市公司,其股東主要由兩大股東構成,分別是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悄拆臘銀行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綠地集團的控股股東,持有綠地集團股份的51%,而中國銀行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綠地集團股份的49%。
3、綠地集團的股權結構
綠地集團的股權結構由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組成。其中,股東是綠地集團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決定綠地集團的經營方向;董事會是綠地集團的行政機構,負責制定綠地集團的經營政策;監事會是綠地集團的監督機構,負責監督綠地集團的經營活動;管理層是綠地集團的執行機構,負責實施綠地集團的經營政策。
4、綠地集團的財務報告分析
綠地集團的財務報告顯示,其股東權益主要來源於公司股本以御巧及股東的貢獻,而不是國家的資金投入。此外,綠地集團的財務報告還顯示,其財務活動不受國家監管,公司內部的財務決策由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負責,而不是國家機構。
5、結論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綠地集團不是國有企業,而是一家上市公司。其股權結構由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組成,財啟滑務活動不受國家監管,財務決策由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負責。因此,可以確認綠地集團不是國有企業。
總結:本文通過對綠地集團的擁有者、股權結構和財務報告分析,得出結論:綠地集團不是國有企業,而是一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