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家科創板申報企業產業鏈
㈠ 【上交所科創板投教專欄】(十三)關於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的首輪問詢及回復(一)
自3月22日受理首批科創板上市申請以來,上交所抓緊推進發行上市審核工作,陸續向發行人發出首輪問詢函。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已有企業提交了首輪問詢回復。在接下來的幾期欄目中,天怡和小劉將就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的首輪問詢及回復,為大家介紹和分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受理企業和審核等方面的整體情況
在今年3月18日,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系統正式開始接受科創板發行上市申請。3月22日,上交所作出了關於首批9家企業的受理決定。一個月來,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審核中心按照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的基本要求,對發行人提交的申請文件進行認真審核。截至4月23日,共計受理了企業申請90家,已向72家發出了首輪問詢。
從受理情況來看,科創板申報企業體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行業較為集中。總體上屬於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葯和高端裝備等產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32家,生物醫葯21家,高端裝備17家,新材料10家。
2.能夠反映現階段我國科技創新企業的整體現狀。總體而言,當前我國科技創新企業大多處於爬坡過坎階段,有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優勢,科技創新處於跟跑和並跑階段的企業多,處於領跑階段特別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少。申報企業中不乏具有一定品牌效應和市場影響力的細分行業龍頭,技術水平與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
3.申報企業總體上具備較強的科創屬性。絕大多數企業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研發投入遠超過境內市場其他板塊,以最近一個會計年度(2018年)為例,受理的科創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平均為11%,最高的達56%,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達到33%。
4.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受理的科創企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平均為42%,超過50%的有22家,其中超過100%的有7家;最近一年,平均凈利潤1.23億元,最高的為37.17億元。
為了做好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工作,上交所進一步充實了科創板上市審核中心的力量,從所內相關業務部門抽調了具備IPO審核、上市公司監管等方面經驗的會計、法律專業人員,承擔審核工作。試點初期,為保障審核質量,提高審核效率,證監會發行部與上交所還建立聯合審核機制,選派了數名經驗豐富的監管幹部到上交所掛職,指導和參與審核工作。
據了解,相關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收到首輪問詢後,正在抓緊准備首輪問詢回復。
下一階段,上交所將把著力提高申報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繼續做好常態化的發行上市申請受理和首輪問詢基礎上,集中力量審核已問詢企業的首輪問詢回復,根據回復的質量情況開展第二輪甚至多輪問詢,問詢回復情況將向市場公開。
在審核問詢結束後,將嚴格按照規則和程序規定,及時召開審核會議形成初步審核意見,組織召開上市委會議審核,報送證監會注冊,確保科創板平穩、順利推出。
㈡ 科創板賦能 澤達易盛做深做寬醫葯信息化產業鏈營收同比增三成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日前,科創板企業澤達易盛(688555)發布2021年半年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2億元,同比增長30.61%,實現扣非凈利潤2476.31萬元,同比增長1.83%。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加強自身技術能力的提升,並積極促進核心技術的研究與產品轉化,使得新業務拓展帶來銷售收入增加,進一步積極開拓市場,提高市場佔有率。
憑借對醫葯行業的深度理解,澤達易盛在醫葯信息化這一主賽道已嶄露頭角,公司創建了信息和醫葯交叉融合創新的核心技術群,打造了智能醫葯生產和智慧醫葯流通兩大信息化平台,並將業務延伸到產業鏈上游農業領域,以信息化技術推動醫葯 健康 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研發 建生態 業績穩定增長
公司在半年報中表示,將持續加碼研發投入,不斷取得技術新突破,進一步強化了核心技術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壁壘。
報告期內,公司新增研發費用708.08萬元,同比增長69.34%,並加大了對設備和軟體的投入。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獲得授權的專利 21 項(其中發明專利 18 項)、軟體著作權 194 項。 其中 2021 年上半年新增軟體著作權 13 項,軟體產品累計 39 項。
公司始終堅持以數據驅動為理念,以快速服務為導向,以雲原生思想與機器學習技術為依託,構建知識圖譜描述企業生產狀態和面貌,定位企業管理指標范圍,實現醫葯製造企業從數字化向網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從產品線來看,澤達易盛夯實澤達微智造平台產品線,以容器化+微服務的技術架構為基礎,實現敏捷開發和持續運維,進一步深化工業軟體體系的製作執行系統 MES,製造運營系統 MOM、質量管理系統 QMS、資源管理系統 EAM,從工業互聯的採集接入、過程式控制制、製造執行、運營決策和反向調控,實現了全鏈路數據閉環。
按服務板塊劃分來看,在醫葯流通企業服務板塊,澤達易盛研發並推廣了面向各類診所、衛生院、小型醫院等醫療機構的HIS系統,打通醫保數據介面,實現一站式診所信息化解決方案,促進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和流通效率,旨在打造「互聯網+葯醫」的服務閉環。在這個生態中,制葯企業、醫葯公司、葯店、醫院、患者能夠打破隔離狀態,融合互聯為一體。
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帶給澤達易盛的是業務發展的有力保障,公司綜合實力、行業影響力、品牌建設等方面不斷獲得提升。報告期內,公司成功獲批 ITSS 二級認證,被評為 AAA 級信用企業,由公司為核心起草的全國首個《數字鄉村標准體系建設指南》團標正式發布。全資子公司蘇州澤達亦獲准為第三批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工業互聯網平台專業服務商,入選成為中國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會員單位,且作為聯合單位參與的國家工信部「十三五」智能製造新模式項目也獲得了圓滿驗收。
抓機遇 拓空間 迎發展黃金期
目前,在政策指引、技術驅動以及內生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醫療信息化產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
澤達易盛是國內較早布局醫葯全產業鏈信息化的企業。從醫葯流通信息化業務起步,經過數年耕耘和自主創新,逐步將業務拓展至醫葯生產信息化、醫療信息化和產業鏈上游農業領域的信息化,其中在醫療信息化領域公司以醫葯流通信息化產品為基礎開發了遠程診療、處方開具、在線問診、醫療AI的輔助診療等服務系統和基於客戶服務的慢病管理、電子病歷、 健康 檔案等管理平台。報告期內在研的遠程復診平台、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應用平台等項目的技術研發能力更是處於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公司業務已覆蓋浙江省、福建省、四川省等二十餘個省市自治區。澤達易盛自研工業軟體平台已實現了國產化替代,突破了以往國際品牌佔主導地位的局面。
根據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數據的統計,2010年至2020年,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從2010年的1.36萬億元增長至 2020年的8.16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9.6%,呈現穩步增長趨勢。2021年上半年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4.4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2%。
業內人士分析稱,對比國外製葯行業的高集中度,國內制葯企業行業集中度也在快速提升,大型制葯企業的信息化市場將進一步打開。此外,由於醫葯行業又與人民 健康 息息相關,國家層面提出 健康 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將引導大 健康 領域進入數字化管理新發展階段。
在農業領域,澤達易盛報告期間內重點研究「種植一件事」,訓練長效種植演算法,通過 科學選育與智能栽培,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與生產效率;同時,完善農業信息化平台,以農業產業園區、區域性農產品為主要方向,迭代升級物聯網、追溯平台,打造一標兩碼品牌管控系統,增強農產品的品牌公信力;在農村領域,構建農村數據底座,通過數據歸集、數據清洗與治理、數據運營與監測,實現涉農數據資源的採集、整合、分析和共享。
在發展的過程中,澤達易盛一方面做寬,拓展業務覆蓋范圍,另一方面做深,服務於集種植企業、制葯企業、醫葯公司、葯店、醫院、患者為一體的醫葯流通生態圈,最終實現醫葯 健康 產業鏈的優化。公司深度聚焦醫葯 健康 領域,構建核心產業版圖,在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進程中,以提升行業工藝水平為切入點,拓展生物制葯、化學制葯等全制葯領域的信息化業務。
㈢ 電子設備製造企業成科創板申報「大戶」投資者需警惕「蹭概念」者
作為2019年資本市場的「一號工程」,科創板快速落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19日,科創板已受理企業達到125家。
在上交所已公布的科創板受理企業名單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業成為「大戶」,占據較大體量。其中涉足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企業有25家,專用、通用設備製造業為22家,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24家。
從行業屬性來看,信息技術行業佔比達40%,包括設備、醫葯製造在內的製造業佔比達半數以上。
信息技術領域佔比超四成
科技 驅動力作用顯著
電子信息及設備製造業成科創公司申報「大熱門」,科創板已受理企業仍多集中在信息技術和製造領域。其中,涉及半導體行業的超過15家,分別為晶晨股份、睿創微納、和艦晶元、安集股份等,涉及專用設備製造業企業分別為安瀚 科技 、江蘇北人、利元亨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目前已申報企業來看,分布行業較多,但又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 科技 創新和新技術領域,這符合科創板重點支持的產業方向。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上市推薦指引》中,上交所對科創板支持的行業與戰略新興產業類似,包括六大行業及其子行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及生物醫葯。
統計顯示,申報的100多家企業分布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葯、集成電路、金融 科技 、大數據等15個行業,大多集中在電子信息技術領域。
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申報企業大部分集中在信息技術創新領域,信息技術對GDP增長貢獻率增加。中國過去經濟增長主要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未來將藉助 科技 創新,由粗放向集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顯得尤為重要, 科技 強國成為必由之路。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國研發投入不斷提高,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支出19657億元,同比增長11.6%。 科技 部負責人表示,未來幾年,我國 科技 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更加凸顯。而科創板將為 科技 創新企業打開新的融資通路,有助於我國 科技 力量的提升。
打開新融資通路
新機會隱藏新風險
申報企業所處行業、公司規模、經營狀況、發展階段不盡相同,總體上具備一定的科創屬性,體現了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的包容性,但企業的經營風險依舊較大。企業申報熱情高漲,同時,市場上多家影子股涌現,多家上市公司表態將加入科創板熱潮中。專家提醒,投資者應需警惕「蹭概念」者。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企業蜂擁登陸科創板,投資者也需防範風險。科創板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交易靈活性、減少了限制,但新機會的背後也隱藏了等量的風險。
㈣ 我們研究了科創板首批上會的三家企業,發現都有一個共同點
作者 | 李攸寧
來源 | 首席科創官
5月27日,資本市場迎來了一個重磅消息——科創板上市委首次審議會議將於6月5日(下周六)召開,被選中的三家企業——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天准 科技 將面臨上市流程中的重要一環。
誰又能成為科創板第一股呢?
在發行上市審核中,上市委審議會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一般來說,企業從准備上市到最後發行成功一共要經歷四個階段,分別為發行准備階段、審核階段、證監會注冊階段,以及最後的發行上市階段。而上市委審議會議則處於第二階段(審核)往第三階段(證監會注冊)的過渡環節。
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天准 科技 三家企業通過了上市委員會審議之後,便離上市發行更進一步。
與三家企業此前所經歷的受理和問詢環節不同,上市委主要側重於對審核報告及申請文件進行審議,並就初步審核意見充分討論後進行合議,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形成同意或不同意發行上市的意見。
然後,上交所將結合意見,出具同意發行上市的審核意見或者作出終止發行的決定。之後,同意發行上市的,將報送證監會履行發行注冊程序。終止發行上市的,將終止審核程序。
由此可見,上市委審議會議這一環節對三家企業上市成功的重要性。在這萬分緊張的時刻,不知道公司的董事長們還睡不睡得著。
主考官方面,上交所規定每次會議由5名委員組成,採取輪值制度,委員按抽簽確定,並需滿足相關專業和界別結構要求。
下周六的5位主考官分別為陳瑛明(上海瑛明律師事務所)、周芊(浙江證監局)、陳春燕(中國基金業協會)、郭靂(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和祝小蘭(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看這個構成,應該是監管層、中介機構、學界兼顧了。
在公告中,上市委特意強調,不受任何機構和個人的干擾,參會委員將嚴格執行有關迴避要求。希望發行人、保薦人等中介機構、其他相關單位和個人自覺支持上市委委員公正履職,不得直接或間接以不正當手段影響上市委委員的專業判斷,如以不正當手段嚴重干擾上市委委員審議,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終止發行上市審核。
截至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共計112家。在這百家爭艷的時刻,為何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天准 科技 3家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
首先,從申報時間上來說,這三家企業均不在首批受理企業隊列中,並不佔據「天時」。其次,從問詢情況來看,這三家企業中僅有微芯生物進行了三輪問詢,其餘兩家只進行了二輪問詢。可見,問詢輪次並不是決定企業上會速度的決定因素。
2016年-2018年,微芯生物實現營收分別為8536.44萬元、1.1億元、1.47億元,復合增長率超30%。凈利潤分別為539.92萬元、2590.54萬元、3127.62萬元,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60.52%、62.01%、55.85%。雖然在眾多受理企業中,微芯生物的營收算不上亮眼,但從研發投入來看,微芯生物還是很捨得下「血本」的。
安集微電子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為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產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主要應用於集成電路製造和先進封裝領域。保薦券商為申萬宏源。
2016年-2018年,安集微電子營收分別為1.97億元、2.32億元、2.4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709.85萬元、3973.91萬元、4496.24萬元,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21.81%、21.77%、21.64%,均超過了科創板規定的15%的研發投入佔比。
天准 科技 成立於2009年,曾於2015年8月掛牌新三板,並於2018年1月摘牌。此次科創板上司的保薦券商為海通證券。天准 科技 主營產品為工業視覺設備,包括精密測量儀器、智能檢測裝備、智能製造系統和無人物流車。
2016年-2018年,天准 科技 營收分別為1.81億元、3.19億元、5.0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163.59萬元、5158.07萬元、9447.33萬元,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26.22%、18.66%、15.66%。
從基本面來看,三家企業都不是受理企業中盈利能力最強的,也並非利潤率最高的,保薦券商也各不相同。
但首席科創官發現,三者都有一個共同特質——重視研發,近三年研發投入佔比均超過15%。由此可知,研發投入是科創板受理企業審核速度的重要參考指標。
有了這三家企業打頭陣,後面上會的企業也會接踵而至。
據了解,科創板上周六已經進行了第三次全網測試,原定於6月初的通關測試也即將到來。通關測試若順利進行,就意味著上交所關於科創板的交易系統已全部准備就緒。看來,科創板開板指日可待。
㈤ 科創板:新勢力再生資格戰
文|Karakush
造車新勢力正在一改上半年的死水之相,迸發出一派新生機。
比如昨天(10月13日),據《未來汽車日報》報道,天際汽車已於近期完成新一輪融資,總金額超過50億元人民幣,資方根紅苗正,包括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和大型國有銀行;以此為號,天際同時已開啟了IPO的准備工作,計劃於2021年上市。
盡管該篇報道中沒有指明,但按照此前的口風和匹配的選擇來看,天際劍指科創板。
9月28日,上交所披露,吉利科創板IPO過會。初始發行不超過17.32億股股份,不超過總股本15%,募資總額約200億元。盡管在最終上市前還要通過證監會審核、詢價、挑挑黃道吉日等步驟,但不出意外吉利應該就是科創板的「整車第一股」,業界預計他們能在年前完成。
除了吉利本身的動作很快,6月底浙江證監局就披露了他們科創板上市輔導計劃,8月底前就完成上市輔導——科創板也提供了政策條件,打開紅籌企業回歸的通路,並且針對吉利的審核效率也確實高於平均水平,9月1日申請,9月28日通過,不是隨便一家企業都能有此待遇,同期也就是螞蟻了。可見科創板對於重要企業還是有傾斜的。
至於新勢力,還有硬流程要走,目前進度最快的威馬已公布上市輔導機構是中金,一般輔導期就要3-6個月。但吉利率先上市,或許不妨礙新勢力中再角逐出一個第一。雖然新老共舉同一個大概念,長遠來看也必將趨同競爭於同一個賽道,但國內投資目前對傳統車企和新勢力還是有明顯的認知差別。
當然,速度還是必須的,先上先有錢先有活下去的機會,過去三年如果教會了諸君任何事,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個老梗。此外,業界也有擔憂,科創板對整車企業的容量也是有限的,汽車產業上市很快就會轉向核心技術供應商,比如智能駕駛、激光雷達等等。
無論如何,即便能成功IPO,也只是獲得一個扶起來站著的資格,後續能走多遠仍舊看業績。資本市場對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信心與想像,終究還是要隨著真金白銀落腳到具體銷量上,市場很好你持續賣不動,再高科硬科也於事無補。
這或許會成為一部分企業的下一個難題。從自身發展階段來說,現在未必是新勢力上市最成熟的時機,很大程度是被資金需求的必要性裹挾著去上市。上市之後財務數據公開,也會是一個風險。當然那都是後話,在沒穿上褲子之前,先不過分擔心褲子上有沒有拉鏈這些小事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㈥ 有「硬實力」撐腰 科創板企業「科創底色」更足
雖然接連有兩家公司與科創板說再見,但這並不能改變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科創底色」。
當然了,其他領域的企業,如果 科技 創新能力突出,有較強的成長性,也是可以成為科創板的服務對象的。
那麼,這些領域的企業有什麼特點?創新,是必然的。而企業是否具有創新性,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是否擁有眾多技術方面的專利。這一點,我們看到,不管是已經首滾遞交申請材料的企業,還是已經上市的29家公司,多多少少都有屬於自己的專利。
比如,根據招股說明書,自公司設立至2019年2月末,中微公司申請了1201 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038項,海外發明專利465項;已獲授權專利951項,其中發明談芹型專利800項。截至2019年4月30日,光峰 科技 在全球范圍內獲授權專利792項,同時正在申請授權的專利超700項。
說到專利,另一個離不開的關鍵詞,自然就是企業的研發投入了。這兩者是緊密聯系的。
在科創板運行滿一個月的時候,上交所根據受理企業的情況,公布過一組數據:從研發情況看含猜,152家企業近一年平均研發投入佔比11.45%。而根據上交所此後發布的另一組數據,從上市的28家科創板企業(不包括9月6日上市的安博通)情況看,研發費用占收入比平均為13%,最高的甚至達到了34%。
這一數據要遠高於傳統行業上市公司,顯示出鮮明的「科創底色」,為科創板公司業績高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專利也好,研發投入也罷,對科創板企業而言,所擁有的這些「硬實力」,是最能體現自身的「科創底色」的。可以預期的是,隨著科創板隊伍的日益壯大,會有更多的優秀企業脫穎而出,並藉助多層次資本市場變得更強、更大。而有了「硬實力」撐腰,科創板會呈現出更濃厚的「科創底色」。
㈦ 科創板IPO申報企業221家「在途」受理418家企業七成來自四大行業
落地逾一年的科創板注冊制,正在向服務更多「硬 科技 」企業全力進發。
從這418家企業所屬行業類別來看,有近七成、280家企業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即84家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企業,80家專用設備製造業企業,62家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以及54家醫葯製造業企業。
「從上述四大行業領域來看,更多地屬於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具有較高無形資產的新經濟企業。事實上,從其在科創板較大比例的分布情況來看,無疑進一步凸顯了科創板的『科創』屬性。」在張立超看來,新經濟企業不僅以新技術、新模式的創造為基礎,獲得超越成熟行業的發展速度,而且可以通過技術滲透的方式,促進整個經濟的結構轉型。總的來說,新經濟企業發展對於落實創新驅動和 科技 強國戰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在張立超看來, 科技 創新、產業升級等新興經濟的發展無疑需要融資模式的創新,但創新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而這是以銀行貸款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難以接受的。不過,資本市場本身的風險偏好特性,則使得直接融資有望成為其重要支撐。結合目前科創板申報企業的行業分布來看,預計上述政策的發布將進一步支持相關集成電路企業及軟體企業借力科創板等資本市場平台實現國產替代、產業升級。
張立超預計,注冊制下,資本市場對重點行業中有市場潛力、成長性強的企業料給予更大力度的融資支持,以此打通產業發展、 科技 創新及金融服務生態鏈,推動形成更加高質量的產融結合。
㈧ 第二批科創板做市商名單出爐!近千家私募出手自購,重要消息還有哪些
據了解,這是繼2015年6月6日之後,上交所在科創板推出做市商做市後再次對科創板做市商准入進行調整。最新公布的科創板做市商名單顯示,共有138家私募機構申報為第二批科創板報價股票做市商。其中有77家私募機構參與了申報,同時這是首次有私募基金參與報價股票做成市商業務。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29日發布之時就有消息傳出第二批科創板做市比例將高於第一批。
據市場消息稱,在科創板推出做市交易制度後,第二批科創板做市商的數量或將超過第一批。不過,在此之前,該消息已經得到市場相關人士的證實,不過目前還未得到上交所方面的證實。目前上交所正在積極推進相關工作,推動實現科創板股票做市業務機制有效運行。券商投行人士也表示,第二批科創板做市商將在證券公司數量上增加一倍以上,比例或會高於第一批。
㈨ 科創「獨角獸」連遭上交所「拷問」:估值百億,全靠財技
作者|韓蕾
來源|野馬 財經
走的快不是本事,走的穩才是能耐。
隨著科創板開板的日漸臨近,截至5月31日,共有112家企業提交的申請資料已被受理,其中處於已問詢狀態的有94家。
而在這些被問詢企業中,一家名為寧波容百新能源的公司(下稱:寧波容百)走在了「前列」。近日,它已經回復了上交所的第二輪問詢。
首席科創官注意到,作為目前估值已過百億的首批科創板申報企業、鋰電池正極材料新能源生產商,寧波容百的前五大客戶當中不乏寧德時代、比亞迪這類知名公司。
可正是這樣一家自帶光環的科創企業,在第一輪問詢中卻被上交所連發了60個問題,成為了首批受理企業中被發問最多的公司;在第二輪問詢中,上交所又對寧波容百有關「核心技術」「前五大客戶」「經營性現金流」「應收票據」等方面再次進行了「靈魂」拷問。
說到寧波容百,不得不提到的是A股上市公司當升 科技 (300073.SZ)。這家公司不僅是寧波容百的競爭對手,還和公司的董事長白厚善有著不解之緣。若說寧波容百脫胎於當升 科技 ,這話也不為過。
1992年,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成立了一個課題組,白厚善就擔任組長,這也是當升 科技 的前身。2001年,當升 科技 改製成功,並開始進入鋰電正極材料行業。在白厚善的帶領下,當升 科技 日益發展,並在2010年4月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了鋰電正極材料行業內第一家上市公司。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首發上市之時,白厚善持有505萬股當升 科技 股票,位列第四大股東,後經轉增等,其持股曾超過1000萬股。不過,隨著公司業績的下滑,白厚善在公司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戰。
2013年7月,白厚善向當升 科技 遞交了辭職申請,離開了這家自己工作了20多年的公司,並在隨後陸續套現所持有的股份。
一位業內人士對首席科創官透露,因一些人事原因,白厚善算是失意離開當升 科技 的。
沒過多久,白厚善便消失在了當升 科技 前十大股東之列。不過,在2014年第三季度,也就是他辭職一年後,白厚善逐漸運作新的平台,通過增資和股權司法拍賣,他取得了金和鋰電的控制權。
據悉,金和鋰電的原大股東金和新材主要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常規產品及前驅業務,在2016年10月,金和新材因逾期債務糾紛,所持有金和鋰電的少數股權法院執行了司法拍賣。
而這家名為金和鋰電的公司,正是寧波容百的前身。
在全盤接受寧波金和鋰電後,白厚善憑借在當升 科技 的運作經驗和業內資源,在寧波容百的資本運作上,白厚善顯得駕輕就熟。天眼查數據顯示,申請科創板前的短短4年時間內,寧波容百共進行了4輪融資,其中包括陽光財險、長江證券等。
與此同時,公司的業績也不斷向好。2016年-2018年,寧波容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8.9億元、18.8億元和30.4億元,增長率均超過50%。
除了靚麗的業績水平、眾多資本的加持外,想必更讓白厚善欣慰的是曾經和自己並肩作戰的當升 科技 「老人們」也願意圍在自己的身邊。
招股說明書顯示,當升 科技 原生產廠長張慧清、原人力資源總監姜慧、原營銷工程師劉德賢都是寧波榮百的員工。
同業跳槽也引起了上交所的注意,在二次問詢中稱「寧波容百是否存在來源於當升 科技 的資產、技術、研發成果等」。寧波容百表示,公司的產品定位、開發進度及產品結構與當升 科技 存在顯著差異。
說到技術,寧波容百在投入上似乎並不大方。
2016年-2018年,寧波容百研發費用金額依次為0.32億元、0.77億元和1.20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依次為3.59%、4.10%及3.94%,均低於廈門鎢業、當升 科技 等同行業公司;同期公司研發人員占總員工比例也逐年下降,2018年佔比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對此,寧波容百稱是因為公司規模快速擴大所致。
不過,更讓首席科創官好奇的是,寧波容百的核心團隊中,竟然有兩個韓國人:李琮熙和劉相烈。另外,旗下還有JS株式會社、韓國EMT株式會社等公司。
當然,中韓技術團隊也引起了上交所的注意,並對寧波容百就「核心技術人員是否與以前任職單位簽署了競業禁止協議,其主要成果是否涉及職務發明,是否存在侵害發行人或第三方合法權益的情形」進行了問詢。
在回復函中,寧波容百表示「因中韓兩國市場環境、技術路線存在差異,李琮熙在公司從事的研究、開發工作與在韓國公司差異較大,故不存在侵害第三方合法權益的情況」而另一位核心技術人員「劉相烈在公司主要從事研發管理工作,未形成職務發明」。
既然兩國技術差異這么大,高薪聘請韓國人員真的能起到實質性效果嗎?而更有意思的是寧波容百還在招股書中提示了,未來可能會面臨行業競爭帶來的核心技術泄密,以及技術人員流失的風險。
對於這一風險到底是針對誰提出的,首席科創官聯系了寧波容百相關人員,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依賴大客戶,17億應收支撐利潤
招股說明書顯示,寧波容百的大客戶應收款數額比較多,而且存在一些關聯性。
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寧波容百的凈利潤約為556萬元、2723萬元、2.1億元,三年翻了38倍;與此同時,公司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余額也不斷攀升,分別約為3.3億元、8億元、11.4億元和9799萬元、1.66億元、6.72億元。如此數據,很難說是業績貢獻了利潤,還是應收支撐了利潤。
除此之外,首席科創官注意到,自2016年起的三年間,寧波容百的第一大客戶均為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力神),這家公司每年的銷售收入占寧波容百當期營收比例均超過20%。另外,公司2018年的第二大客戶比克動力佔比比例也達到12.07%。
也就是說,兩者合計貢獻了寧波容百三分之一的營收,說是公司業績的「鎧甲」也不為過。
可「鎧甲」也是寧波容百的「軟肋」。上交所在問詢中就注意到,「天津力神不僅是寧波容百的第一大客戶,同時也是公司2017年第二大供應商。並且,天津力神的應收款項還存在部分逾期的情況。」因此希望公司和保薦機構對此進行說明。
在回復函中,寧波容百稱為應對原材料上漲壓力,上述問題的確存在。並且,天津力神在向公司銷售原材料的過程中還採取了沖抵公司對其應收貨款的方式。2016年至2018年,寧波容百對天津力神方面的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1353萬元、2.2億元及1.7億元,計提的壞賬准備金額約為68萬元、1102萬元和856萬元。
換句話來說,就是寧波容百向天津力神買原材料,加工完產品後再賣給天津力神,自己就賺一個加工錢,對方不僅拖款,還要把原料費給扣了,可見寧波容百在上下游中的話語權並不強。如果說天津力神好歹是國有控股公司,付款慢但還是有希望的話。那第二大客戶比克動力,存在的風險或許就有點高。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8年寧波容百對比克動力的應收賬款余額約為2.16億元,且期後回款比例僅有44.96%;同年,比克動力還有一筆對寧波容百1800萬元的商業承兌匯票無法兌付。因此,上交所提出質疑,請會計師「核查是否存在使用無真實貿易背景的應收票據進行融資的情形」。
在二次問詢中,上交所注意到,「長信 科技 (300088.SZ)對其持有的比克動力長期股權投資在2018年度計提了減值准備。」據長信 科技 的年報披露,比克動力的凈利潤由2017年的5.5億元下降到了2018年的7775萬元。
對於第一債務人業績的惡化,寧波容百並沒有那麼擔憂,其在回復函中稱「2018年比克動力營業收入保持增長,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且在與公司的合作過程中目前仍在還款。由此,公司就比克動力應收賬款未列為單項重大單項計提壞賬准備」。
不過,天眼查顯示,2016年-2018年,寧波容百共進行了8次開庭。除了一起競業限制糾紛,另外7次都是合同糾紛,且大多數是由於下游企業拖欠貨款。
一方面,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激增讓企業利潤有所增長;另一方面,這顯然對公司的資金鏈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因此在此次科創板募資中,除了建立2025動力型鋰電材料綜合基地(一期)外,寧波容百還需要籌資4億來補充運營資金。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2018年,寧波容百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數,分別為-6287萬元、-6.38億元和-5.43億元。對比同行業公司,現金流持續三年為負的只有寧波容百。對此,寧波容百在回復函中解釋稱「現金流情況不同主要是由於利潤規模、所處發展階段不同等因素所致」。
與此同時,寧波容百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也常年為負。這意味著,公司需要大量籌資來維持現金流的平衡。
首席科創官發現,近年來,寧波容百的主要融資途徑並非借款,而是「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也就是以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集的資金。
正是這樣一家財務數據「走鋼絲」的公司,在2018年6月,由金沙江資本領投的融資中,投後估值達到101億元,堪稱鋰電池領域的「獨角獸」,而目前當升 科技 的市值也不過百億上下。
對此,部分業內人士對這頭百億的獨角獸很不理解。一位電池業內人士對首席科創官說:「寧波容百走的是從硫酸鎳到三元前軀體再到三元正極材料的技術路徑,處於整個產業的中游,在定價權上毫無優勢可言,在技術上也無過人之處。」
據這位業內人士介紹,從寧波容百的路徑來看,會陷入到廈門鎢業、當升 科技 、杉杉能源和萬向新能源等同行業的競爭體系中,依照現在寧波容百的實力來看,根本無法形成規模效應與有實力的同業廠家產生競爭。
因為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其占營收80%以上的產品三元正極材料毛利率分別只有13.95%、15.74%和18.21%,而同期行業平均水平卻分別達到了16.37%、19.3%和15.98%,可以看出,2016年和2017年其主營產品的毛利率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也只有2018年才有所趕超。就此來看,「容百 科技 的產品在行業中並不具有太大優勢的」。
除了當升 科技 外,杉杉股份也是寧波容百列舉的同行業可比公司,且杉杉股份的子公司杉杉能源在三元正極和正極材料上的產能均高於寧波容百。2018年,杉杉股份以234億元的資產、88.5億元的營收、12億的利潤遠超寧波容百,總市值也不過134億元。
對於估值的疑問,首席科創官多次聯系了寧波容百並發送求證郵件,對方稱會告訴領導通過郵件回復,但截止發稿並未收到回復。
在招股說明書中,寧波容百多次提到,自己的產品是「全球領先」、「最早推出」、「世界三元正極材料的第一梯隊」、「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應用」……對於這些描述,上交所也提出了質疑,請公司「結合細分行業技術發展情況等判斷,相關表述是否真實、准確、客觀」。
當然,公司不會自己打臉,在回復函中肯定是說這些描述都是妥妥的。那寧波容百到底生產的是什麼神仙產品,能讓資本另眼相看,還有勇氣沖刺科創板呢?
在招股說明書中,寧波容百稱自己的主要產品為三元正極材料及前驅體。簡單理解就是電池正的那極裡面的材料,由三種物質構成。基於能量密度高、循環性能好等優勢,三元正極材料已成為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重要發展方向。而鋰電池正是現在打的火熱的電動 汽車 的重要部件之一。
可是現在生產鋰電池的廠商多了去了,寧波容百憑什麼說自己領先?
寧波容百在招股說明書和回復函中描述,國內市場對於NCM811的需求較為旺盛,但受制於產能供給不足,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狀況。而除容百 科技 外,國內僅有當升 科技 、天津巴莫、杉杉能源等少數廠家實現NCM811量產。正因為自己生產的不是普通的三元正極材料,因此和同類上市公司沒有可比性,估值當然不能一樣。
NCM811真的這么厲害嗎?的確,無論是電池成本還是續航里程上,這一產品和傳統產品相比都具有比較優勢。但首席科創官在查閱資料後發現,高鎳三元電池最大的問題是潛在的安全隱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唐仲豐就在自己論文中提到,高鎳三元的循環性能、安全性能、儲存性能較差,阻礙了三元材料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大規模應用。除此之外,正極材料的熱分解溫度往往是影響電池熱失控的關鍵因素,其中鎳含量越高,熱穩定性越差。在實驗中和其他材料相比,NCM811的熱穩定性較差,同時伴隨著放熱量的急劇增加。
另外,除了熱量的影響,高鎳三元材料在循環過程中的體積變化更大,因此更容易由微裂紋擴展而導致材料失效。
近年來,特斯拉等電動 汽車 自燃或爆炸的現象層出不窮,據媒體統計,過去三個月特斯拉Model S已經出現了多起自燃事件。另外,工藝處於領先地位的韓國兩大電池巨頭LG化學和SKI都將推遲量產高鎳NCM811電池的計劃。
你覺得未來NCM811真的能助寧波容百走上光輝大道嗎?除了安全問題,也許老闆得先想想17億的應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