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批科創板申報企業名單
⑴ 科創板的概念股票
科創板是在上海交易所設立的,按照命名習慣,上海交易所的上市股票都是以6開頭的。那麼估計科創板的股票也是以6開頭的。
⑵ 2021年科創板有多少人開戶
科創板馬上就要推出了,但交易所數據顯示,開通科創板交易許可權的投資者人數已經超過250萬人
⑶ 最新!544家A股IPO排隊企業名單!
最新IPO排隊企業動態已更新:截至12月19日,A股市場共有544家企業正排隊等待上市,這一數據由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官方網站公開顯示。
在排隊企業中,值得注意的是,中止狀態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了311家,占總排隊企業的57.17%,顯示出當前市場對IPO進程的某些不確定性。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各板塊的具體情況:
- 創業板的排隊企業名單
- 科創板的排隊企業名單
- 滬主板的排隊企業名單
- 深主板的排隊企業名單
- 北交所的排隊企業名單
以上信息提供了當前市場IPO排隊企業的整體概覽,對於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來說,這些數據有助於了解市場動態和企業上市的進度。
⑷ 芯邦u盤打不開
芯邦u盤打不開(芯邦u盤打不開怎麼回事)近日,國家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在深圳169家專精特新企業中,像芯邦這樣2000年後成立的 「00後」企業佔比近半,但像芯邦這樣專注於晶元設計近20年、經歷過低谷但堅持創新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卻為數不多。
電腦
從創業四年就為全球約三成U盤提供快閃記憶體控制晶元,到2008年只有40多名員工時年收入就高達2億元、純利約6000萬元,成為2009年創業板開板前最熱門的晶元設計公司之一,再到經歷一腳踏空、人員流失、停滯不前的階段,近幾年來,蟄伏後的芯邦產品線逐步豐富。
「晶元設計行業的特點是出DEMO(演示)容易,勝出並且量產難,跑完百米容易,拿百米冠軍難。」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華龍近日接受南方+專訪時表示,經過多年耕耘,今年芯邦最大的收入來源已從以往的移動存儲控制晶元轉變為大家電行業,客戶包括美的、華帝、老闆電器、西門子、飛利浦等國內外知名品牌,預計2021年營收將翻番,規劃2022年申報科創板。
芯邦科技的主要投資方、深圳市力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汪姜維告訴南方+,芯邦是力合在「硬科技」方向投資的多個半導體項目之一,特別之處在於它經歷過輝煌與坎坷,團隊經過市場歷練,2020年准備投資芯邦時,發現其晶元產品結構非常合理,移動存儲控制晶元基本盤穩固,智能家電晶元短期內增長可期,UWB(超寬頻)晶元也在規劃中,也讓力合非常看好。他認為,芯邦正處於 「二次創新」、再次騰飛的階段,前景可期。
「目前晶元產業環境最大的特點就是行業發展動力、支持力度空前高漲,這是外部壓力變成內部動力的結果。」有二十多年晶元設計經驗的張華龍告訴南方+,晶元「卡脖子」主要是「卡」在晶元製造設備及材料,而不是晶元設計,中國晶元市場規模巨大,資金投入大,且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去布局,已在大大地提速,假以時日一定可以解決「卡脖子」問題。
四年成U盤控制晶元全球最大供應商,人均產值一度近500萬
200電腦0年,38歲的張華龍考慮從美國回國創業。他成長於江蘇,求學於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後在美國留學並在國外工作多年,曾在美國主持設計過世界一流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的晶元被廣泛應用於思科、IBM等跨國公司的產品。
這年6月,國務院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為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圍,也為這個高風險、高投入的產業吸引了眾多的外資和行業外資本。
在考察北京、上海、深圳後,張華龍2003年2月創辦深圳市芯邦微電子有限公司,團隊成員多有海外留學的背景以及國內外著名晶元設計公司設計與管理的經驗。
為何選擇幾個城市中最不熟悉的深圳?張華龍說:「我在深圳參加了2001年、2002年高交會,跟客戶一聊發現大家對晶元需求這么大,再加上我們之前在行業中的多年積累,我相信做晶元公司一定能發展壯大。對晶元設計產業來講,深圳最大的優勢是貼近市場,客戶大部分都在珠三角。」
公司取名芯邦,寓意「以芯興邦」。2003年,正是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爆發」的一年,外資半導體領軍企業紛紛在大陸建廠。當年11月,源於中興通訊IC設計部的中興微電子成立,次年,前身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的海思半導體成立。
張華龍的創業可謂一帆風順:2004年,芯邦的第一顆U盤控制晶元投產;2005年,芯邦實現盈利,聯想、英特爾入資;2007年,芯邦的U盤主控晶元累計銷售量突破1億片,成為U盤控制晶元全球主流供應商。
讓張華龍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芯邦只有40多名員工和7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年收入卻高達2億、純利約6000萬,近500萬元的人均產值讓芯邦成為 「明星企業」,成為創業板開板前熱門的晶元設計公司之一。
然而,由於芯邦在現金流充裕時採取了相對冒進的策略,對新項目投入過大,卻對老產品維護不足,再加上金融危機等多種原因收入下滑,最終無緣創業板,電腦主動撤回申請。
張華龍並不諱言芯邦發展史上的這段「至暗時刻」。他坦言,2009年,芯邦的發展沒有上一個台階,反而一腳踏空摔了個大跟頭,公司人員流失,加上產品比較單一,雖然還能保持盈利,但公司發展基本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況。
回顧過往,他總結道:「芯邦發展這十幾年有起有落,但一直保持盈利,常年分紅,現金一直比較充裕,這在晶元設計行業實屬不易。我們最大的教訓是產品線不能太單一,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特長,在相關領域提早布局。」
替代智能家電進口晶元,規劃好「碗里的」「鍋里的」 「田裡的」
2011年,「摔了個大跟頭」的芯邦再次跑起來,在研發移動存儲控制晶元之外,嘗試進入智能家電控制晶元市場。
芯邦執行董事、副總經理周立環記得,2012年,在佛山市順德區的一個家電晶元展會上,一個知名品牌家電代工廠的相關負責人抱著試試看看的態度找到芯邦展位,其采購的美國頭部廠商晶元因抗微波輻射干擾的能力不足,正在緊急尋找替代產品,沒想到以移動存儲控制晶元為主的芯邦也做家電晶元,測試後發現抗微波能力達到刻度表滿格,多項指標都符合標准。就這樣,芯邦從大品牌切入了大家電行業。
進入2013年,芯邦的智能家電控制晶元產品「電容式全功能觸控按鍵晶元」已與國內外多家一線家電品牌如老闆電器、美的、瑞德智能等知名企業開展合作。
長跑十年後,今年芯邦最大的收入來源從以往的移動存儲控制晶元轉變為大家電行業,客戶包括美的、TCL、長虹美菱、創維、澳柯瑪、西門子、小米、老闆電器、華帝、蘇泊爾、九陽、科沃斯、奧普等國內外品牌。
目前,中國大部分家電晶元仍主要依賴進口。張華龍說:「大家電行業的國外晶元佔比很高,過去大家電用國產晶元的動力不足,但現在家電廠商為了供貨安全保障,用國產晶元替代國外晶元成了剛性需求,這為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面對這樣的機遇,我們已經成功在主要的品牌家電腦電客戶實現量產。」
針對不同的家電應用,芯邦已有十多款晶元進入量產階段,廣泛應用於冰箱、洗衣機、油煙機、熱水器、微波爐、烤箱、浴霸、除塵器、凈化器、電飯煲、風扇、加濕器等三十多類家電產品中。
張華龍表示,由於晶元產能有限,現在芯邦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產能需求,但採取「雨露均沾」的策略,同時公司也沒有因產能緊張而刻意漲價,只是根據上游供應商漲價而適當地調整價格,希望漲價潮退去後,目前的客戶能成為未來的長期合作夥伴。
吸收過去產品線太單一的教訓,芯邦布局了多款晶元,2020年開始量產的指紋識別處理晶元以零待機功耗、超小體積、超低成本為特點,已在一些企業小批量試用, 可應用在變頻家電、電動機、汽車動力等產業的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晶元、可提供高精度定位等能力的UWB(超寬頻)產品應用也在規劃中。
用張華龍的話說,「碗里的」「鍋里的」 「田裡的」都規劃好,確保公司能夠可持續發展。
技術創新能力、成本創新能力「兩手抓」
在芯邦的晶元測試室中,若乾颱機械臂快速而有序地勞作,將封裝好的小顆粒晶元一一放到IC測試座上檢測,並將檢測合格的晶元與不良晶元分類整齊擺放。
這些檢測設備由芯邦團隊自主完成軟體、硬體部分,機械部分則由深圳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完成,成本只有數萬元,但大大提高了效率。
作為一家晶元設計企業,芯邦目前只有80多位員工,其中約80%是研發人員。芯邦為何要自研測試軟體硬體、自己測試晶元?
張華龍告訴記者,一電腦是可以自主控制測試產能、滿足客戶的緊急需求,二是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每顆晶元的檢測成本只有外包測試成本的幾分之一。
作為上世紀80年代被中科院公派到美國讀工程管理碩士的「60後」,張華龍在美國、新加坡學習、工作十幾年,創業後尤為注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成本創新能力「兩手抓」。
技術創新能力不必多說,晶元研製和設計屬於絕對的技術優先的創新產業,張華龍要求芯邦的每個晶元系列都要有獨特的創新點,對於市場的痛點要有獨特的創新與解決方案:比如用於U盤的快閃記憶體控制晶元要解決Flash更新快等問題,用在家電中的觸控按鍵晶元要有超強的抗干擾能力,用在指紋鎖等產品中的指紋處理晶元要實現零待機功耗、超小體積。
與此同時,他也強調產品要一直保持成本優勢,在相同工藝、性能的情況下,晶元面積做到最小,成本更低,這樣才能與那些被稱為「成本殺手」的一些同行競爭。
「客戶憑什麼要用一個後來者的晶元?」張華龍說,形成批量投產是晶元設計的硬道理,芯邦開發的產品最後都能進入量產,是市場對芯邦晶元創新能力的最好印證。
【企業檔案】
芯邦科技
深圳市芯邦微電子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2005實現盈利,引進英特爾、聯想投資,公司變更為深圳市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芯邦科技注冊資金1.19389億元人民幣,是國內移動存儲控制晶元設計與整體解決方案領域的核心品牌。 2014年,芯邦科技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2020年初在「新三板」終止掛牌,同年引入力合創投,助力芯邦科技二次轉型。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專精特新中的「小巨人」企業平均擁有發明專利近12項。如今,芯邦科技已擁有發明專利近60項。
深創者說@張華龍
創新是「專精特新」的靈魂,也是最鮮明的特色。任何一款晶元的研製和設計要取得成功,都必須依靠創新。目前芯邦的技術骨幹在公司都有10年以上的工作時間,創新已經進入到他們的血液里,成為自覺的行為。
芯邦在第一個五年能高速發展,離不開晶元的創新;在第二個五年雖然低迷,但仍然能保持盈利,離不開晶元產品的創新;在第三個五年,進入不同產品領域,同樣離不開創新。
產品需要不斷地創新與迭代,考驗持續的創新能力。如果我們開發的產品沒有特色、沒有創新,只是簡單的替代、低價競爭,我們是不會去投入的。
如果要在晶元設計領域創業,晶元除了要有創新點,一定要符合市場需求,另外,創業者要有實乾的心態,立足於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要搞噱頭。
【相關專題】
更多《尋找深圳專精特新》
【記者】馬芳
【攝影】魯力
【作者】 馬芳;魯力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電腦 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