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二線城市重獎科創板上市企業
『壹』 合眾汽車欲沖擊科創板 穩中求勝或成關鍵
從今年北京車展不難看出,之前那些嘩眾取寵的品牌在本次車展上基本已不見蹤影,經過疫情的「洗禮」後的新勢力造車顯得更加穩健了。
毫無疑問,對於「造車」這個高資本投入、慢回報的行業而言,沒有充足的資金勢必難以存活。
而存活下來的,靠的無非是政府引資、融資上市這兩條路。
不過如今看來,已經過了「春風沐浴」的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這兩條路顯然已經不太好走。
相比之下,或許上市是更多人的選擇。以新勢力頭部為例,繼蔚來之後,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相繼在敲響納斯達克的上市鍾聲,並獲得了更多資本的眷顧。
當然,清楚自身定位很重要,這大概是合眾公司能穩扎穩打到今天的重要因素。
但不可否認的是,哪吒汽車當下仍存在明顯業務短板。
例如,目前品牌知名度不夠、渠道下沉還不夠等,都是哪吒汽車需要迅速去鋪開的業務。
不過,張勇表示:「目前,哪吒汽車在三四五線城市的渠道布局已經超過200家,到今年年底旗下直營店、商超店也將在一、二線城市布局達到將近50家的規模。」
同時,近期哪吒汽車還發布「哪吒加電」服務,這一服務蔚來的充換電服務理念相同,待到這一服務在全國主要城市全面鋪開,定然會對哪吒汽車的銷量產生積極影響。
不過目前來看,這項服務的全面鋪開似乎並不容易,以蔚來為前車之鑒,這項服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
由此可見,雖目前合眾手有餘資,但想要達到蔚來等頭部勢力的規模,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因此,IPO之路或許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寫在最後
從當下的國內造車新勢力的陣營已逐漸開始分化,頭部企業雖有波折,但仍在加速向前,落後企業雖還在掙扎,但前景並不明朗。
而從合眾汽車的發展路徑和戰略規劃來看,不論是技術路線的前瞻還是資金路線的推進,他們始終堅定著自己的模式和穩健的節奏,雖然沒有帶給大眾太多的驚喜,但這種穩中求勝的戰術策略,將會是合眾汽車沖刺科創板IPO的關鍵。
作者/李瑩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貳』 2020年上半年新造車銷量排行:誰還在地獄里掙扎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原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而這個詞現在更像是為2020年上半年新創造車企業而生。
2020年年初,美團創始人王興在社交平台上公開表示,在他看來,新創造車企只有3家可以存活。這三家究竟是誰,到底是三家還是四家,盡管誰能成功上岸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現在的新創造車企業已經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分界線,頭部企業和邊緣企業更是向著兩個極端快速推進。
另一面,威馬汽車曾在2019年被傳言將創板上市,但是其創始人沈暉表示公開表示:「今明兩年實現自我造血,暫不考慮科創板上市。」但隨著國家對科創板的鼓勵,以及紅籌股的回歸,也不排除威馬尋求在科創板上市的機會。畢竟目前股市整體向好。
實際上威馬汽車的走向不同於蔚來、理想以及小鵬的原因顯而易見,正如沈暉不同於李斌、李想和何小鵬,雖然行走方式不同,但能到達終點即可。
車雲小結
銷量破萬的蔚來,傳言上市理想、小鵬,渴望毛利率為正的威馬,擴大銷售渠道的零跑、合眾,尋求資金的博郡,拖欠工資的前途,坐等救贖的拜騰……有人不究過往,有人未來可期,2020年,能夠上岸的新創造車企業不見得能穩坐岸邊,但被沖垮的車企就真的再也見不到了吧,還有人繼續為「對岸」掙扎。
或許此時,李想口中的「地獄」也是一些新創造車企業想留也留不下的地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叄』 涓娉拌瘉鍒稿備綍寮閫氬壋涓氭澘
涓娉拌瘉鍒稿備綍寮閫氬壋涓氭澘錛氬畼鏂逛簩綰垮㈡湇鐢佃瘽錛氬叕鍙稿㈡湇鐑綰匡細 鈥斺旂敤蹇冩湇鍔★紝瑙e喅瀹㈡埛闂棰橈紝鐪熻瘹娌熼氾紝鐑鎯咃紝鑰愬績錛屾暚涓氥傛垜浠榪芥眰銆屽畨鍏ㄦс嶃併岃垝閫傛с嶃併屾柟渚挎с嶃佹彁渚涘仴搴風幆淇濈殑鍟嗗搧銆傛垜浠鍦ㄣ岀儹鑳借祫婧愩嶄笌銆屼漢綾葷敓媧匯嶇殑璋冨拰鏂歸潰錛岀Н緔鎵鏈夋妧鏈鐭ヨ瘑錛屼負鐢熸椿姘村鉤鐨勬彁楂樺拰鏂囨槑鐨勮繘姝ヤ綔璐
1銆佷腑娉拌瘉鍒稿備綍寮閫氬壋涓氭澘
涓娉拌瘉鍒稿備綍寮閫氬壋涓氭澘 鍙浠ュ湪鎵嬫満涓杞璐﹀お濂囩忚兘鐨勭懼悕銆
2銆佷腑娉拌瘉鍒稿紑鎴峰悗涓嶈兘鍙戣屾柊鍊恆
鏂板鴻よ喘鏂瑰紡涓轟俊鐢ㄨよ喘銆傞浂闂ㄦ涳紝浣嗚繖騫朵笉鎰忓懗鐫鎵鏈夊彲杞鍊洪兘鍙浠ヨよ喘銆備竴鑸寮絝嬭瘉鍒歌處鎴峰悗嬈℃棩鍗沖彲鍦ㄦ勃娣變袱甯傝よ喘鏂板猴紝浣嗙戝壋鏉誇笂甯傚叕鍙哥殑鏂板哄繀欏葷粡鎺堟潈鎵嶈兘璁よ喘鍒涗笟鏉褲
鍒涗笟鏉垮噯鍏ヨ佹眰鎶曡祫鑰呭叿鏈変袱騫翠互涓婅偂紲ㄤ氦鏄撶粡楠岋紝鎸佽韓浠借瘉鍒拌瘉鍒鎬氦鏄撴墍鏌滃彴褰撳満寮甯傘傚傛灉鎮ㄧ殑鑲$エ浜ゆ槗緇忛獙涓嶈凍涓ゅ勾錛屾偍涔熷彲浠ュ湪絳劇講鑷鎰垮競鍦洪庨櫓澹版槑涔﹀悗鐢寵峰紑鎴楓
3銆佸紑涓涓涓娉拌瘉鍒歌偂紲ㄨ處鎴烽渶瑕佸氬皯閽憋紵涓娉拌瘉鍒哥殑鎵嬬畫璐規槸澶氬皯錛
I.寮涓涓涓娉拌瘉鍒歌偂紲ㄨ處鎴烽渶瑕佸氬皯閽憋紵
鐜板湪澶ч儴鍒嗚瘉鍒稿叕鍙稿紑鎴蜂笉闇瑕侀挶錛屾湁鐨勮瘉鍒稿叕鍙稿湪钀ヤ笟閮ㄥ紑鎴烽渶瑕佹敹鍙栦竴瀹氱殑璐圭敤錛岀綉涓婅漿璐﹀叏閮ㄥ厤璐廣傞夋嫨璇佸埜鍏鍙告椂錛屼笉浠呰佺湅寮鎴瘋垂錛岃繕瑕佺湅浣i噾鐜囥傜幇鍦ㄥ彲浠ュ紑澶氫釜璐︽埛錛屾渶澶20涓銆傚彲浠ュ氬紑鍑犱釜璐︽埛錛岀浉浜掓瘮杈冿紝**鍐沖畾浜ゆ槗鍝涓涓銆備豢鍐
絎浜屻佷腑娉拌瘉鍒哥殑鎵嬬畫璐規槸澶氬皯錛
1銆佷劍閲戱細浣i噾鐢辨姇璧勮呭拰璇佸埜鍏鍙稿崗鍟嗭紝姣忎釜浜虹殑浣i噾鍙鑳戒笉鍚屻傝瘉鍒稿叕鍙告敹鍙栫殑浣i噾浠10003)鍒10003)涓嶇瓑銆備竴綰垮煄甯傦紝鍖椾含銆佷笂嫻楓佸箍宸炪佹繁鍦充劍閲戣緝浣庯紝鑰屼簩銆佷笁銆佸洓綰垮煄甯備劍閲戣緝楂樸備簰鑱旂綉騫沖彴鐨勭綉涓婂紑鎴風巼姣旇緝浣庯紝**鍙浠ヤ綆鑷10000錛夈
2銆佸嵃鑺辯◣錛**瑙勫畾錛屾姇璧勮呬拱鍗栬瘉鍒鎬氦鏄撳悗鍚戣儲紼庨儴闂ㄧ即綰崇殑紼庢撅紝鐢辮瘉鍒稿叕鍙鎬唬鎵d唬緙達紝浜ゆ槗鎵緇熶竴緙寸撼銆備笂嫻瘋瘉鍒鎬氦鏄撴墍鍜屾繁鍦寵瘉鍒鎬氦鏄撴墍鏀跺彇涓嶅悓鐨勫嵃鑺辯◣錛屼負浜ゆ槗浠峰肩殑鍗冨垎涔嬩竴錛夈
3銆佽繃鎴瘋垂錛**瑙勫畾鐨勶紝鏄鎸囪偂紲ㄤ氦鏄撳悗鏇存敼璐︽埛鍚嶉渶瑕佹敮浠樼殑璐圭敤銆備氦鏄撹繃鎴瘋垂鐢變腑鍥界粨綆楁敹鍙栵紝璇佸埜緇忚惀鏈烘瀯妗ユ檶涓嶄簣淇濈暀銆備拱鍗栬偂紲ㄩ渶瑕佹敮浠樿繃鎴瘋垂銆備笂嫻峰拰娣卞湷璇佸埜浜ゆ槗鎵鏀跺彇鐩稿悓鐨勮漿璁╄垂銆傝嚜2019騫8鏈1鏃ヨ搗錛屽悓鎰廇鑲′氦鏄撹繃鎴瘋垂鏁忓ぇ閿嬫牴鎹浜ゆ槗璐㈠姟鎯呭喌璋冩暣
『肆』 盤點中國六大企業軟體服務商,看財報背後上雲的真相
不久前看過一張中美企業服務市場對比圖,有些驚訝。為什麼同樣在ToB市場,國外有市值萬億美金的微軟、有千億美金的Salesforce,在中國卻唯有用友市值剛過百億美金?
有人曾說:軟體行業正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大變革的同時,固步自封勢必會成為產業進化的淘汰品。
於是,變革者敢於不斷試錯,甚至願花數年時間重寫底層代碼,以更好地支撐市場訴求;固步自封者,卻寧願自欺欺人,無法擺脫過去資本、產品、人員結構等既得利益的包袱。
在國內傳統企業服務軟體廠商喊出轉型上雲的這么多年,時至今日,我們似乎只能看到沖在一線的釘釘、企業微信,沖在二線的SaaS挑戰者,沖在三線敢於砸掉過去的軟體巨頭,以及沖在四線迫於轉型的ISV、SI。
雷鋒網將梳理中國有代表性的企業軟體服務商,分析它們過去幾年在SaaS等核心雲業務上的「成績單」。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阿里釘釘
核心雲產品:釘釘
標桿客戶:立白、蒙牛
產品與市場動作: 2015年5月正式發布。2018年發布五大垂直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12月提出「人、財、物、事」全鏈路數字化解決方案。2019年發布「智能協同」產品升級,涵蓋人和人的智能協同、人和事的智能協同、人和物的智能協同。
2018年億元戰略投資藍凌,聯合金山WPS推出智能文檔;2019年全資收購企業協作軟體Teambition。
業務表現: 最新數據顯示,釘釘平台上已有20萬開發者,企業應用數達30萬,用戶數超2億、企業組織1000萬、服務企業組織數500萬,以及800%增長的優質ISV。
圖:雷鋒網製作
雷鋒網分析了截止2019Q3阿里雲的收入增長情況。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釘釘宣布並入阿里雲,顯然在2019Q3原本一直屬於創新項目的釘釘收入歸入阿里雲,粗略估計釘釘至少帶來了10億元的季度創收。(進入2020年,天貓精靈升級為獨立事業部,由阿里雲IoT負責人庫偉負責,可以預見下一季度原屬於創新業務的天貓精靈將進一步為阿里雲帶來增長。)
企業微信
核心雲產品:企業微信
標桿客戶:步步高商業、德邦快遞
產品與市場動作 : 2016 年正式推出 1.0 版本,2019年12月公布3.0版本,在與微信互通的基礎上,推出客戶朋友圈、客戶聯系、客戶群三大功能。據張小龍最新說法,「企業微信後續新的變化是基於一個新的理念——希望讓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成為企業服務的窗口。人就是服務,而且是認證的服務。」
2018年與泛微宣布在移動辦公領域展開合作;2019年相繼投資銷售易、有贊、法大大、道一雲。
業務表現: 覆蓋超過50個行業,服務超過250萬家真實企業,6000萬活躍用戶,80%中國500強企業用戶,21000家合作夥伴,每天有超過470萬個系統連接在企業微信上。
關於企業微信的營收情況,可以根據騰訊雲歷年來為數不多的幾次數據披露進行判斷:
在騰訊930變革之後,騰訊雲與支付業務一直組成放在「其他業務」板塊,而後被放在「金融 科技 及企業服務」板塊中,並提及收入增長的來源之一「整合如雲服務及企業微信等騰訊內部資源,聯合外部SaaS企業,以培育更多垂直領域SaaS解決方案。」
對比同一時期的阿里釘釘,SaaS產品帶來的客戶數量對比(SaaS客單價可能會不會有太大差異),顯然,企業微信等騰訊內部SaaS業務已足夠刺激著騰訊雲的收入增長。
相比互聯網巨頭的SaaS生意,從2010年前後就開始深耕互聯網ToB市場發展起來的小巨頭們表現又如何呢?
我們知道HR領域的大易被用友收購,CRM銷售易獲得了與騰訊戰略合作及投資的機會,協同辦公致遠終於在科創板上市……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最關心是盈利問題,多數企業盈利欠佳,虧損或微利還是常態嗎?
北森
核心雲產品:北森雲
標桿客戶:碧桂園、萬科
產品與市場動作: 成立於2002年,2010年開始構建PaaS平台,2012年建立客戶成功服務團隊,2016年上線核心人力雲eHR。2019年,面向ISV和企業客戶,北森基於PaaS平台發布AppStore應用商店,如個稅計算、面試系統、內推等HR原生應用,任務、日程等辦公應用,差旅、報銷等第三方應用。
業績表現:
是盈利還是繼續虧?據了解,北森雲前期在SaaS產品線及PaaS平台研發,以及客戶成功團隊等方面投入巨大。盡管北森在2018年4月新三板終止掛牌交易,但這其實是同一時期不少業績表現不佳、在新三板兜兜轉轉的SaaS廠商的共同表現。
東軟
核心雲產品:RealOne Suite、CloudOne Suite、ClinicalOne Suite
市場與產品動作: 創立於1991年,中國第一家軟體上市公司。目前已推出雲 HIS、人社醫保平台、醫葯雲、環保雲、睿雲、平台雲、黨建雲、雲護航等雲產品和服務。2019年9月,東軟宣布獲得網路戰略投資共計14.43億元,11月與網路發布面向智能城市的整體解決方案。
業務表現:
可以看出,東軟近兩年正持續出現業績虧損,並有虧損持續拉大趨勢。據悉,東軟四大主營業務醫療 健康 及 社會 保險、企業互聯網及其他、智慧城市、智能 汽車 互聯,在2018年的業績表現分別為16.96億元、21.32億元、18.50億元、14.92億元,毛利率同比增減分別為1.45%、-1.50%、-4.13%、-0.93%。
根據此前年報稱,凈利潤下滑是由於公司加大在研發和市場投入力度所致,在2019年9月獲得網路資金與資源合作上的大力支持後,在2019年最後一季度是否掃開低迷?值得一提的是,從業務成分上講,東軟除了自主軟體、產品及服務的經營外,同時也會承擔系統集成的業務。
實際上,2014年至今,阿里、京東、騰訊、網路接連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領域與IT解決方案服務商(包括系統集成)整合優勢資源展開合作。預計很長一段時間內,IT解決方案服務商會遭遇斷臂求生、謀求新增長點的「陣痛期」。
金蝶國際
核心雲產品:星空、蒼穹、精斗雲
標桿客戶:溫氏集團、幸福西餅
產品與市場動作: 創立於1993年,金蝶旗下有多款雲產品,包括金蝶雲·蒼穹(大企業雲服務平台)、金蝶雲·星空(中大及成長型企業創新雲服務平台)、金蝶精斗雲(小微企業一站式雲服務)、雲之家(智能協同辦公雲服務)、管易雲(電商行業雲)及車商悅( 汽車 經銷行業雲)。2011年,金蝶正式拉開了轉雲升級的帷幕,2012年推出金蝶雲ERP,2017年提出Cloud First戰略,金蝶雲ERP升級為金蝶雲。
業務表現: 業內人士指出,2016年是金蝶陣痛轉型收入最高的開始,雲服務收入佔比在近年來也在持續上升。不過直到如今,雲業務仍未能盈利。
圖:雷鋒網製作
2016年,金蝶全年營收18.62億元,同比增長22.8%;雲服務業務收入3.4億,同比增長103%,占總營收18.3%。
2018年期間,金蝶先後推出金蝶雲星空、蒼穹兩款雲原生技術架構。
直到最近的采訪中,徐少春重申了對2020年雲收入佔比達到60%的信心。但此消彼長,這也意味著隨著金蝶傳統軟體業務佔比下降、增速進一步放緩的情況下,金蝶雲服務業務還需時日才能彌補這一空白。
用友網路
核心雲產品:NC Cloud、YonSuite、iuap
標桿客戶:三一重工
產品與市場動作: 成立於1988年,目前形成了以用友雲為核心,雲服務、軟體、金融服務融合發展的新戰略布局。用友雲戰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2017年4月,用友雲戰略正式落地,7月發布U8 Cloud,自此後的兩年多時間里,用友還相繼發布了NC Cloud、YonSuite等核心雲解決方案。
業務表現:
圖:雷鋒網製作
從歷年用友財報公布出的數字可以看出,用友雲服務無論收入還是付費客戶數量都在近兩年呈現了光速增長。
從2017年雲戰略落地當年,用友雲服務業務實現同比增長249.9%,此後兩年一直呈100%以上的速度增長。此外,據2019Q3最新數據,僅三個月,用友雲付費客戶數量增長了3.84萬家,如果按照每月20個工作日粗略計算,在2019Q3,日簽單高達640單。
相比之下,用友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相當「激進式」的雲轉型。不過也可以有其中一種猜測:用友客戶客單價足夠低,付費用戶數量之多可以支撐整個雲的收入?
中國企業服務市場的後半程,誰來接力?
中國企業服務軟體市場的後半程,其實也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到如今的一個關鍵命題。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核心業務早已觸碰到天花板,雲計算、AI、5G等新技術重塑了ToC做ToB的方式。
透過上文數字,能夠看到阿里釘釘、企業微信在最近今年可謂是戰績頗豐,僅用四五時間就已經圈入百萬家企業客戶,再加上最近的華為WeLink,在扮演巨頭雲戰略「抓手」的同時,將有可能進一步蠶食整個軟體業務市場。
而越來越多的SaaS企業開始相信,基於自身品牌和產品的開放,才能聯合其他合作夥伴一同拿下大客戶。例如,提供公開標準的API,能夠實現應用間互聯互通的PaaS品類。
與此同時,尋找與企業軟體廠商戰略合作也是打通用戶與企業端的重要路徑。例如此前京東與金蝶的合作,阿里與用友的合作,華為、騰訊與用友,與金蝶的合作,亦或是阿里、騰訊成立的SaaS加速器等孵化性質的動作。
實際上,在2007年阿里軟體成立前後,馬雲曾考慮與用友合作成立合資公司。但雙方都希望自己成為主導方,不願意成為對方的附庸,談判不了了之。用友某高管當時甚至表示:「我們穿西裝,他們穿牛仔褲,合資起來會不倫不類。」
十年前,很少有人會去懷疑用友、金蝶等軟體廠商牢固的市場地位,十年後,基於SaaS的普及化改變了軟體的交付模式,也讓穿西裝的人意識到與穿牛仔褲的合作重要性。
企業軟體廠商通過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能夠依託其雲技術,增強對企業用戶數據(比如來自ERP、CRM、OA,甚至是企業交易數據)的獲取與分析能力。
盡管傳統廠商動作略顯緩慢,但金蝶砸掉ERP、重寫代碼,用友稱其拿下46萬家雲付費企業用戶。船大難不難掉頭,更需要果敢。
這一點可以參看微軟CEO納德拉的做法。2014年砍掉手機業務,放棄Windows Phone,轉身擁抱雲服務,以Teams、Office 365等企業服務應用為觸手的同時,得以輸出AI、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和營造開發生態。目前,目前微軟市值一度突破萬億美元,成為整個企業服務軟體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
從工信部最新披露的一組數據看,2018年,以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平台類運營技術服務收入16736億元,占信息技術服務比重達44.6%,其中典型雲服務和大數據服務收入達2192億元,提供服務的企業達2440家。從需求端來看,國內企業在雲服務支出和使用率上一直在上升。
毫無疑問,雲用戶市場的日漸成熟,將極大地刺激著中國企業軟體市場迎來更快速的淘汰。互聯網巨頭就像鱷魚一點點撕咬下市場份額,不會再像十年前一樣潰敗,如今它們在企業服務市場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雷鋒網)
『伍』 駛向全球,石頭科技「自定義」
未來賽道的成長空間賦予石頭 科技 無限的潛力,而「因地制宜」則在石頭 科技 的產品研發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文/KimiMa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現在的成績一定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終點,因為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上市之時,石頭 科技 CEO昌敬在內部信中的這句話,成為石頭 科技 這一年多輝煌的寫照。
3月29日,這家智能家居行業的「破局者」,帶著全新的產品再度登場。
遇到地毯自動抬起,並且注意避免濕處理地毯,而是乾燥清潔。無論是油污還是顆粒物都能強力清潔,並能夠自動歸倉。這個靈巧的機器人就是石頭掃拖機器人T7 Plus。石頭掃拖機器人 T7 Plus,可以看作國產御稿掃拖機器人的技術高點,除了全球首創的智控升降式聲波震動擦地模組"VibraRise",自動升降擦地模組也近乎完美地解決了地毯清潔難題。
石頭 科技 上市一周年有餘。去年2月21日登陸科創板之時,其IPO價格271.12元/股,被稱作「發行價第一」。截至2021年3月26日收盤,石頭 科技 股價為1081.73元,較發行價增長299%。過去一年間,不少創業公擾拆李司登陸科創板,而石頭 科技 市值穩居科創板前十,成為科創板的「明星公司」。
在股市高歌猛進的背後,靚麗的公司財報是其最強力的支柱。石頭 科技 披露的2020年度業績快報顯示,2020年營業收入45.3億元,同比增長7.74%;利潤總額15.6億元,同比增長68.81%。2020年末石頭 科技 總資產78.52億元,較期初增長299.33%,在智能家電領域優勢明顯。
夯實技術,成就了石頭 科技 的現在。出海全球,更是彰顯了其磅礴的全球化野心。
石頭 科技 在美國、歐洲多個市場都擁有相當不錯的市佔率,且熱度不斷攀升。根據 Jungle Scout 數據,2020 年亞馬遜美國站掃地機品類中,石頭 科技 GMV 佔比 13%,僅次於iRobot(38%);在歐洲,石頭 科技 市佔率已達9%,科沃斯僅為6%。在疫情影響下,石頭 科技 營收持續增長的最大動力也來自於海外市場的增量。
石頭 科技 智能家居的皇冠下,是跳動的全球化技術領軍者的基因。
一、透視石頭 科技 「底色」
成為全球化技術領軍者背後, 科技 至上貫穿了石頭 科技 的成長之路。
成立之初,石頭 科技 的核心研發團隊就功底雄厚,來自微軟、華為等 科技 企業的技術專家坐鎮。至今,石頭 科技 的整體研發團隊人數占總人數的一半及以上,超過300位技術人才為石頭 科技 的技術把關。2017年後,石頭 科技 的研發年投入也破億並持續增長,佔比超20%。僅2020年1月至9月,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73億元。
有了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石頭 科技 在技術實力方面發展迅速。根據最新公開數據,石頭 科技 累計取得境內外專利207項,包含發明專利66項,獲得國內外權威機構認可,許多專利技術應用於石頭 科技 的產品上,使其產品具有鮮明的技術優勢。
/3月29日,石頭 科技 發布新品T7 Plus
以最新推出的T7Plus為例,聲波震動擦地系統讓掃地機的清潔能力更上一層樓。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掃地機的震動模組震動頻率都較低,清潔效果不佳,且噪音大、易卡困。石頭掃拖機器人T7S Plus 通過高性能無刷馬達帶動拖布可達到 3000 次/分鍾的高頻震動,遠遠高於其他掃地機,且在拖布表面的水流中產生聲波,從而瓦解地面污漬。
除了超強的清潔效果,T7SPlus 還率先實現了可升降拖板和震動擦地相結合的結構設計,在多種工作狀態中可自主進行全自動升降模式切換。
超聲波地毯識別技術讓機緩遲器人能夠通過超聲波在地毯和地磚等硬質地面上回聲表現不一致來判斷地面材質,從而區別不同地面材質進行清掃。同時,石頭的地毯識別演算法和策略,使得地毯識別准確度大大提升。
路徑規劃和環境處理是掃地機器人演算法層面的重中之重。 石頭掃拖機器人T7S Plus 融入了全新的 RR masonTM 8.0 3D 演算法,建圖、規劃、脫困等核心指標再次升級。相較前代,石頭掃拖機器人T7S Plus 針對升降、震動、膠刷等硬體功能進行了重大的軟體迭代,並通過細化場景,增加測試案例,在路徑規劃中專為地毯和擦地場景進行專項優化。
回顧石頭 科技 過去的旗艦產品,無論是 SLAM演算法、雙目視覺演算法等先進軟體演算法技術,還是在LDS激光測距感測器、雙攝像頭、電控水箱、智能斷點續掃等關鍵領域的突破, 這都讓石頭掃地機器人多個方面領跑行業,並不斷驅動公司成長。
對於智能家居行業而言,技術是成長的命脈。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逐漸普及的當今,如何創造獨特的先進的技術,並以之驅動產品的更新換代,對於智能家居企業都至關重要。
未來,石頭 科技 將積極拓展產品種類,擬推出手持類產品、具有多附加功能的家用智能掃地機器人產品以及面向商用市場的智能掃地機器人產品,不斷豐富產品線類型,進一步增強市場佔有率。
二、瘋狂的"石頭"
除了強勁的技術背景,市場的青睞成為石頭加速爆發的引擎。
上市以來,石頭 科技 在科創板始終都是明星企業,發行價271.12元/股,這不僅是發行價最高的科創板股票,也在當時創下A股股票發行價 歷史 新高。而上市僅僅十個月,石頭 科技 的股價就突破千元,這樣讓石頭 科技 成為繼茅台之後的又一「科創板千元」神話。
攀上神壇亦承受了「跌落」的風險,然而逆境中再次登頂更體現了石頭 科技 的強勁成長力。2月,石頭 科技 迎來上市後的最大規模解禁,股東聯合出售致使股價震盪在所難免。風波之後,石頭 科技 的股價依舊堅挺,重新站上千元,其抗壓能力可見一斑。3月,石頭 科技 股價一路增長,仍然穩居千元股的王座,可見市場對石頭 科技 的信心。
投資人對石頭 科技 的「捧紅」,和石頭 科技 優化的業務結構以及充滿潛力的成長空間息息相關。一方面,石頭 科技 的自有品牌銷量進一步提升,自主技術的產品成為拉動公司成長的主力。另一方面,智能家居賽道市場不斷擴大,掃地機器人領跑清潔電器市場。
在疫情的推動下,2020年國內清潔電器市場規模達240億元,同比增長20%。預計2021年,高速增長依舊是市場的常態,整個國內清潔電器市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1億,其中掃地機器人規模或將達到112億。
未來賽道的成長空間賦予石頭 科技 無限的潛力,而「因地制宜」則在石頭 科技 的產品研發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國內外消費者的清潔習慣其實是有差異的。」昌敬在一次采訪中這樣描繪國內外市場,「國內或者說東亞地區,對拖地的需求更明顯。比如國內用戶做清潔家庭一般是簡單掃掃地,主要靠拖;海外更多是靠吸,比如吸塵器在海外就非常普及。」
/掃拖一體,適應國內市場需求
新品T7 Plus就是石頭 科技 因地制宜的最好模版。 掃拖一體化,正好契合了國內用戶的訴求,並針對國內復雜的房屋戶型發布了內置的RR mason 8.0 3D 演算法系統。 這款演算法系統是基於用戶反饋以及用戶內測的大量數據而建立並改進的。截至 2021 年 3 月,石頭產品累計進行117次 OTA 升級,減少掃地機器人被卡住困住的同時,加速改善了自主清掃完成率,並讓整個演算法系統在國內的應用場景下更可靠。
國內不斷的產品優化,來源於石頭 科技 在海外的經驗積累。
三、全球邊界,「產品自信」
海外市場始終是石頭 科技 強勁的增量。
公開數據顯示,美國掃地機滲透率在16%左右,國內僅有4%。這也是石頭 科技 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原因,就現行的市場形勢來看,海外市場更容易「打通」。對於掃地機滲透率的增長前景,石頭 科技 也有著自己的判斷。
「中國的市場環境比較復雜,城市之間差異較大,所以我覺得拿歐美和我們一二線城市類比會更好一些,一二線城市滲透率是有可能達到10%以上,跟美國齊平。但是三四線城市滲透率(達到10%以上)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昌敬在一次采訪中這樣說道。
海外市場,石頭 科技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0年亞馬遜美國站掃地機品類中,石頭 科技 GMV以13%排名第2,僅次於iRobot(38%)。但從 Google Trends 全球搜索熱度來看,石頭的搜索熱度和 iRobot 差距在不斷縮小,側面反映了石頭在海外品牌影響力的逐漸提升。歐洲,石頭 科技 的市佔率達到9%,超過了科沃斯(6%),成為國產品牌的強力代表。
/海外市場,成為石頭 科技 最強增量
市佔率在增長的同時,石頭 科技 的產品也在海外市場大受歡迎。新品 S6 MAXV 價格穩定在近 600 美元/台,並出現缺貨情況;新品 T7S 因地制宜地針對海外家庭地面結構特點,推出更適合地毯的清潔解決方案,海外渠道持續推進、產品力、品牌力持續提升的基礎上,外銷市場有望持續高增。
進一步深入布局海外市場,成為石頭 科技 「出海」的下一步。
昌敬就直言石頭 科技 在海外市場會持續發力:「每個國家都有很多渠道。所以我們現在只能說進入了一些國家市場,還遠遠沒有達到全渠道鋪設的狀態,還有很多機會能夠去深入去拓展。」
回顧2020年財報,海外市場的營收為石頭 科技 帶來了相當一部分利潤,同時也在全球市場為石頭 科技 造就了非凡的影響力,增強其全球化競爭力。
石頭高速迭代、理念前沿,產品走專精路線,專注打造具備性價比的高端品牌。 基於對核心技術的不斷 探索 和積累,石頭在產品性能、成本、新品技術迭代速度、設計理念創新速度等方面的全球優勢,是其能夠在海外市場取得持續突破的根本原因。未來,石頭 科技 會持續延續其在海外市場的優勢,繼續擴張海外市場體量。
海外市場的強勁實力,正是石頭 科技 推進全球化布局一枚重要落子。
石頭 科技 在海外市場的成功,也是中國工程師紅利的具象表現,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技術創新已與國際領先水平基本並跑,石頭是受益者也是推動者。諸多數據表明,智能家居的市場將迎來新的增長拐點,技術驅動將成為智能家居企業的核心動力。建造起行業的技術天花板,也意味著在行業內取得絕對優勢,對推動行業的進步起關鍵作用。作為全球智能家居科研技術的領先代表,石頭 科技 將引領智能家居行業不斷升級。
以技術為帆,以產品為槳,這顆瘋狂的「石頭」,在全球化智能家居市場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