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最老的八家企業
① 青海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的企業簡介
互助青稞酒獨產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青海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 是「互助牌」青稞酒的唯一擁有者和使用者,是中華青稞酒的發祥地,也是全國最大的青稞酒生產基地。遠在400餘年的明末清初以前,互助民間就有以青稞為原料用土法釀酒的歷史。這種土法生產的青稞酒叫酩醯酒,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地的釀酒工藝進一步完善,以當地盛產的青稞為主要原料釀造出了清香甘美、醇厚爽口的威遠燒酒,並逐步形成實力雄厚的「天佑德」、「義永合」、「世義德」、「文玉合」、「義合永」等八大作坊,其中以「天佑德」釀酒作坊最為著名。各地商賈紛紛趕著騾馬,翻山越嶺來此馱酒,沿途聞香而來的買酒者絡繹不絕,因此,民間曾流傳著「馱酒千里一路香,開壇十里遊人醉」的佳話。青海互助有限責任公司系國有大型(二檔)企業,是集科、工、貿、服務為一體的企業集團。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資產總值3.27億元,職工2180人。主要產品為「互助」牌系列青稞酒,配套產品有:瓶蓋、紙箱 (盒)、印刷品、畜產品等。「互助」牌青稞酒系列產品是該公司主導產品,已發展成為白酒、保健酒、飲料酒三大系列40餘個品種,年生產能力達50000噸。公司於2011年12月22日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股票代碼002646。
② 香港聯交所成立時間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英文名稱為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簡稱HKEx)(港交所:0388) (NASDAQ Other OTC: HKXCF),是香港的證券交易所。港交所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資擁有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屬公司。主要業務是擁有及經營香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與期貨交易所,以及其有關的結算所。主席為夏佳理,行政總裁為周文耀。目前香港交易所是唯一經營香港股市的機構,在未得財政司司長同意下,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持有港交所超過5%的股份。2006年9月11日,港交所成為恆生指數成份股。
截至2007年年首季業績,港交所資產總值為435億港元,資產凈值為62億港元,純利為9.2億港元同比增長93%,每日成交529億港元。
截至2007年9月11日,香港特區政府是香港交易所單一最大股東,持有5.88%的股份。其次是摩根大通 5.54%,花旗銀行 4.13%,Horizontal Asset 2.30%。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共465家,占上市企業總數的37%,市值約61610億港元,占總市值約60%。自1993年至2008年底,內地企業在香港籌集資金逾12萬億港元。
深圳證券交易所(簡稱深交所,英語:Shenzhen Stock Exchange),於1989年11月15日籌建,1990年12月1日開始集中交易(試營業),1991年4月11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並於同年7月3 日正式成立。 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主要的股指是深證成指。位於深圳羅湖區,地王大廈斜對面。
深圳證券市場的起步最早應追溯到1986年。當時一些企業為了擺脫經營中的困境,進行了股份制改造。1988年4月1日,深圳發展銀行在特區證券公司的櫃台上開始了最早的證券交易。隨後深圳市國投證券部和中行證券部相繼開業,萬科、金田、安達、原野(世紀星源的前身)等也陸續發行了股票並上櫃交易。「老五家」股票在「老三家」證券部的櫃台交易,構成了深圳證券市場的雛形。
1989年11月,深圳市政府作出了建立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決定。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營業。王健、禹國剛先後被深圳市政府任命為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深交所成立初期是歸屬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管理,1993年4月1日深圳證券管理委員會成立以後管理歸屬由人民銀行劃歸深圳證券管理委員會。隨著深交所的交易逐步活躍,上市公司數量逐漸擴大,所影響的范圍不斷擴大,再加上1996年牛市行情中深圳市與上海市為維護深交所、上證所爆發的競爭,1997年8月15日起,國務院決定,將證券交易所劃歸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證券交易所的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由中國證監會任命,理事長、副理事長由中國證監會提名,理事會選舉產生。
由於扶持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發展, 2000年9月深交所停止了新股發行。 2004年5月17日設立中小企業板(簡稱中小板)後,2004年6月25日新和成等八家公司掛牌上市,標志著深交所又重新恢復了新企業上市, 但是只是包括中小企業。
最早深圳證券登記公司是獨立於深交所的公司,專門負責深交所上市股票的託管、會員的結算業務。1996年9月16日深圳市證券委第三次會議研究決定,深圳證券登記公司更名為深圳證券結算公司,並入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為深交所的全資附屬公司。在2001年9月21日,深圳證券結算公司又從深交所獨立出來,與上海證券結算公司一起合並到新成立的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1993年8月9日,深交所將集中交易時間更改為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至3:30;零股交易時間仍為零股交易專場日的上午9:00至10:30。
1994年7月11日,調整交易時間,下午開市由13:30更改為13:00,收市時間由15:30更改為15:00。
1993年5月10日,深圳股票交易手續費進行調整,本地(指在深圳的營業部)手續費為交易額的4‰,異地為5‰,不足5元的按5元收。證券商向交易所交付經手費調低到6%,向登記公司交付的登記費調低至4%。
1993年8月29日,深交所調低A股交易手續費,由異地5‰、本地4‰統一調至3.5‰。
1993年9月12日,B股交易手續費率由成交金額的6‰降至5.5‰。
1996年1月1日,A股交易手續費調整為按成交金額向買賣雙方收取3.5‰,同時調整了交易手續費中各方收取的比例。A股及基金交易由T+0交收改為T+1交收。
1990年12月1日,開始股票交易
1991年11月1日,首隻債券鹽田港重點建設債券上市
1992年10月19日,首隻權證深圳寶安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認購權證發行,並於同年11月5日上市。
1994年9月8日,推出國債場外回購業務。
1994年9月12日推出國債期貨交易業務,首批包括五個系列20個期貨種。並與1995年5月30日根據中國證監會命令全面關閉國債期貨交易業務
在深交所成立初期,主要通過各會員派駐的出市代表(俗稱紅馬甲)在交易所的交易廳通過電腦終端進行交易(在1992年2月25日前,紅馬甲甚至是通過人工競價的方式來達成交易),由於會員單位眾多,深交所不得不兩度擴充交易廳,設立第一、第二、第三交易廳來緩解擁擠情況。在早期,一個股民的交易請求要傳送到交易所的撮合主機進行委託成交,必須先在證券公司的營業部櫃台填寫買賣申請單並排隊遞交,櫃台人員接受申請單後電話通知紅馬甲,紅馬甲把股民的交易請求輸入到交易所終端,並把成交情況電話通知櫃員。在這種信息傳遞方式下,難免會有很多差錯,證券公司不得不為處理這些差錯設立專門的容錯帳戶,同時也出現有紅馬甲與櫃員勾結,吃客戶差價的情況出現。
1992年2月25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啟用電腦自動撮合競價系統,實現了由手工競價作業向電腦自動撮合運作的過渡。
1992年5月26日人民保險公司深圳分公司證券部和深圳特區證券公司達成與交易所的電腦聯網,首創從櫃台通過多個終端直接向交易所撮合系統輸入客戶買賣委託。
1992年7月3日浙江省證券公司採用數據專線方式與深圳證券交易所開通實時行情揭示,成為首家可在當地接收深圳股市行情異地會員。
1992年10月中旬中國大陸第一套證券業電話自動委託交易系統開發成功並在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分行證券部投入使用。
1997年6月2日深交所不再為已使用地面線路或雙向衛星等遠程通訊方式進行交易結算的席位同時提供終端,證券經營機構的出市代表「紅馬甲」正式退場(B股及債券特別席位例外)。此舉標志著深交所A股市場完全實現無形化交易模式。
至此,股民把委託單傳送到交易所主機已完全實現了電子無形化交易。
深圳證券交易所1991年4月3日發布深圳股價指數,以1991年4月3日為基日,基數為100。
2003年2月10日,深圳證券信息公司發布企業債券指數編制方案。該指數以2002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基日指數為100,指數簡稱為企債指數,行情代碼為399481,於2月17日起隨深市行情一起實時動態發布。
深交所第一任領導為王健,任深交所副總經理,主持工作。
1993年3月6日,深圳市政府組織部宣布任命禹國剛任深交所副總經理,主持工作。柯偉祥任深交所副總經理。羅顯榮任深交所理事長,王健任深交所副理事長。
1993年7月23日,深圳市政府和市委組織部宣布任命夏斌為深交所總經理。
1995年5月11日,深圳市政府正式任命曾柯林為深交所理事長。
1996年10月22日,深交所調整領導班子。中國證監會160號文任命庄心一為深交所總經理,張育軍、黃鐵軍為副總經理;免去夏斌常務理事、總經理職務,免去禹國剛、柯偉祥常務理事、副總經理職務。
1997年9月3日,中國證監會任命桂敏傑為深交所總經理。
2000年10月26日,中國證監會正式任命張育軍為總經理。
2008年2月26日,中國證監會正式任命宋麗萍為總經理。
深圳股市1991年4月22日成交量為零,創下最低成交記錄。
深圳股價指數1991年9月6日收市報45.6585,創下最低記錄。
1993年12月13日 廣東國投證券部的電腦程序出現故障,將該日9:40分前的委託買賣盤股數誤為手數,放大了一百倍,該證券部及時採取措施,進行了反向交易,致使該日股市出現異常波動的情況。
1994年9月29日因天文原因調整交易時間,下午開市時間由13:00更改為13:40收市時間相應延長。
2002年7月5日上午,因深圳證券通信公司租用的亞太衛星1號7A轉發器受到不明強信號干擾,導致917家證券營業部通信全部中斷,根據《交易規則》和《深交所異常情況處理規定》等辦法,深交所作出緊急停市的決定。通信系統於當日中午11∶15恢復正常,下午深圳證券市場正常交易。
1992年8月9、10、11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發生風波。11日受發售新股抽簽表影響,深圳證券市場領導小組決定深圳證券交易所停市半天。
由於1995年2月2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出現了著名的327國債事件,導致了管金生帶領的上海萬國證券倒閉,國債期貨市場上巨額資金不斷互相廝殺,1995年5月18日根據中國證監會緊急通知,國債期貨交易暫停試點,各交易所組織會員協議平倉。此後一段時間深圳股市發生劇烈震盪,22日股市成交47.4億元,創本年最高紀錄;綜指收報169.65,成指收報1415點,為本年最高點,三日累計升幅44.78%,其後一周跌幅19.32%。30日國債期貨平倉順利結束,22日-30日共平倉68萬口。
1999年5月19日深滬股市爆發井噴式行情,史稱519行情。
2004年 9月6日,聯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布並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業務操作指引》。
深交所和上證所都認為自己是1949年後中國大陸開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不過,從試營業的時間看,深交所在上證所的前面;從國務院的批復時間看,上證所在深交所的前面。
上海證券交易所 (簡稱上證所,英語:Shanghai Stock Exchange),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1月26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營業。上海證券交易所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歸屬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其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證券交易所的業務規則;接受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
上證所市場交易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為前市,9:15至9:25為集合競價時間,9:30至11:30為連續競價時間。下午為後市,13:00至15:00為連續競價時間,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市場休市。
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國際證監會組織、亞洲暨大洋洲交易所聯合會、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的成員。
2007年5月28日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代碼分配規則》規定,上證所證券代碼採用六位阿拉伯數字編碼,取值范圍為000000-999999。六位代碼的前三位為證券種類標識區,其中第一位為證券產品標識,第二位至第三位為證券業務標識,六位代碼的後三位為順序編碼區。首位代碼代表的產品定義分別為:0國債/指數、1債券、2回購、3期貨、4備用、5基金/權證、6A股、7非交易業務(發行、權益分配)、8備用、9B股。
在2006年底,842家公司在上證所上市,上證所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71612億元人民幣。
③ 關於怎麼判斷股票裡面的庄
關於怎麼判斷股票裡面的庄
要知道,股票投資主要包含以下要素:投資被看作一類組合性操作,藉助風險分散措施可以產生令人滿意的平均結果;個股選擇時應採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而且,也要注重未來的前景問題,希望大家都要知道啦。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股票裡面的庄,供大家參考。
如何知道股票裡面有庄
用於判斷庄股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觀察其走勢是否獨立於大盤,觀察盤中是否有大手筆的接拋盤等等。這些觀察當然很重要,但如果盤中的主力爬下了,那麼這些方法就無法用上。其實有很多不太引人注意的小細節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比如本文要談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市場已經從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獲得了很多,比如有幾家基金入駐,有哪家券商重倉,是否有QFII感興趣等等,但似乎還沒有注意到通過十大流通股股東我們還可以找到主力的蛛絲馬跡。如果十大股東中全部都是籌碼不太多的個人帳戶,一般情況下這種股票被認為是散股,也就是無主力的個股。但如果滿足某種條件,那麼這些散股中仍然很有可能是
有主力隱藏其中的。假如我們孤立地分析當期十大股東,如果都是持股不足30萬股的個人帳戶,確實無法判定其中是否有主力。但如果我們進行動態分析就不一樣了。現在上市公司必須每一個季度都要公布十大流通股東,這樣一來,我們的手頭上就有了一份每三個月變化一次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將連續幾個季度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進行對照,如果有三個或以上的帳戶持股數量頻繁變動,哪怕每次變動的數量小到1股,我們就可以基本斷定,這家股票有主力。其理論依據在於只要是主力就不可能在一個季度的交易中一點也不動。一旦大盤拉出陽線,即使是半死的主力也很難抵擋拉升的強烈沖動慾望。在這種小規模拉升過程中一般都會選擇籌碼較多的帳號,這樣更便於操作,所以這些排在前十位的帳號就被動過,持股數量就會改變。
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新疆天業(600075,,,)。觀察其2004年三季度和半年報的十大流通股股東,除了兩家基金,在其餘的八家個人股東中有四家的持股數量有了變化。由於去年一季度的報表沒有公布十大流通股東,所以我們還需要密切關注其年報,一旦再次出現大股東持股數量的變化則基本可斷定該股有主力深藏其中。根據對該股基本面的分析,其經營業績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明顯好轉,今年應該有望進入績優股行列,因此一旦確認該股有主力則應該密切關注。
這種方法唯一的反對意見就是認為這些變動的帳號依然是散戶。一個散戶如果在一個帳號中持有二十幾萬股籌碼並且數量上有變化的話就表明在三個月內進行過買賣,根據經驗這種概率非常小,即使出現也不會超過一個帳戶,而我們分析的條件是三個或以上的帳戶。實際上在目前這種市場中散戶一旦賣出就不會再買回來了。
通過十大股東的名單我們可以找出一些隱藏著的主力,但並不是所有的主力都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找到的,所以這是一個在數學上來說屬於充分但不是必要的條件。
如何淘金年報扭虧的股
投資者在選股方面各有所好,有的喜歡選績優股,有的喜歡選績差股。可李文哲卻既不選績優也不選績差,而是專門選扭虧為盈的股票。
李文哲是1998年初開始炒股的。剛剛入市的時候,曾經系統學習過國外的正統投資理論的他,很注意企業的每股收益和分紅情況,但實行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並不明顯,總是處於小虧小賺之間。而他的堂兄卻專門買績差股,雖然有時能夠獲取豐厚的利潤,但有時會因為個股退市而遭受嚴重損失,總體上是處於大賠大賺之間。
兩人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他們聚在一起反復研究盈虧的原因,終於發現:原來能賺錢的績差股往往是那些扭虧為盈的股票,而遭受損失的績差股都是因為無力扭虧而退市的股票。比如堂兄買的中國高科、雲南馬龍(現更名為馬龍產業)、金豐投資等都是因為扭虧為盈,股價才出現了翻番大漲的行情。
由於扭虧為盈的公司業績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特別是其中一些股價極為低廉的ST股,有望因此而擺脫困境,其業績好轉能直接刺激股價的上升。於是,從那以後他們兩人將扭虧股作為關注和投資的重點。
他們選的第一隻扭虧股是ST廈新(現G夏新),該公司在2000-2001連續兩年嚴重虧損,但2002年不僅實現扭虧為盈,還取得了每股收益高達1.69元的優異業績,股價因此在下跌近千點的熊市中逆市上漲了200%,走勢遠遠強於同期市場中的績優股,為兄弟倆帶來喜人的收獲,也堅定了他們投資扭虧股的信心。
2003年,他們選中了齊魯石化。在此前的2002年上半年時候,由於成本提高,銷售價格降低,齊魯石化半年報顯示虧損近2億元。但是公司2002年8月份實現利潤3317萬元,9月份實現利潤4570萬元,2002年三季度已經比上半年減虧了4000萬元。隨後在2003年初公布的2002年年報中扭虧,從而為市場提供了炒作素材,該股在2003年出現翻番漲幅。
2004年時,他們又選中了太原重工(現G太重),在扭虧預期中,該股曾多次出現急速上沖行情。
2005年的時候,他們又選中了G永久,在該公司業績扭虧為盈基礎上,他們又一次實現翻番的投資利潤。
總結近年來投資扭虧股的經驗時,李文哲認為,扭虧為盈的股票走勢常常會強於那些原本績優的股票,因為相對於業績始終比較優良的績優股而言,原來業績較差、經過重組或開發新品種、轉換經營方向等過程後,業績發生翻天覆地般變化的上市公司,自然有更大地漲升空間。他同時認為,在選股中要注意:有些虧損股由於在上一年會計年度前將劣質資產剝離,同時注入了大量優質資產,經營狀況得以改善,業績出現大幅增長,從而一舉扭虧為盈;還有的公司將所有的虧損全部堆積在一年中披露,即今年大虧,明年扭虧,從而避免退市,績差股也就一下子變成了「績優股」,因而在選股時要注意甄別。
李文哲的堂兄則認為,還有一種情況的扭虧股特別適合投資參與,那就是在大勢整體走好的背景,業績較差的股票往往上漲無力,但如果此時扭虧為盈,該股往往能出現迅速大幅補漲的行情。
運用四招巧妙選擇小盤股
近兩年來,股指在變,格局未變:小盤股唱著主角,大盤股則被邊緣化。每年年初,小市值的股票就活躍起來,每年下半年,又輪到大市值股票相對活躍一點。近期,雖然一些中小盤個股漲幅已大,但仍有一些基本面好、股價也不高的小盤股蓄勢待發。那麼,這些潛力股能否作為2011年的投資標的呢?在小盤股延續一年多的強勢上漲後,又該選擇怎樣的投資策略呢?我以為,選擇小盤股有四招。
第一招:遴選股本小、股價最低的小盤股
篩選標的:所有A股。
篩選條件:總股本在3億股以內,市凈率在6倍以下,股價在20元以下。
篩選理由:近兩年來,A股市場上的牛股,均是小市值公司;低市凈率也可看作股本擴張的一種保證。
篩選結果:共有286隻股票「上榜」。其中,主板公司有70隻,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共有216隻。
經過筆者統計發現,如今創業板和中小板是小盤股的「集中營」,也是「虎踞龍盤」之地,行業細分龍頭比比皆是。超過80%以上的是民營企業,包括家族企業。民營企業借道中小板、創業板登陸資本市場,似乎已經成為民營資本實現「鳳凰涅盤」的一種路徑。
經過幾年時間的探索與發展,中小板的上市公司家數已經遠超深市主板市場的規模。從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結構來看,多數公司具有高科技、高成長和善於創新的特徵。並且,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更為多樣化和合理化,基本囊括了主板市場的行業分布。
第二招:挑選前景值得期待的小盤股
篩選標的:第一輪篩選留下的286隻。
篩選條件:2010年年報預告凈利潤增幅超過50%,年漲幅在0-80%之間。
篩選理由:業績持續增長體現持續發展的能力;去年漲幅過大的股票,在今年再度成為牛股的概率較小。
篩選結果:40隻。
除了股本不大以外,業績持續增長是支撐牛股股價走高的基石。
中小盤個股,再加上其高成長性,一直是市場追捧的熱點之一。曾經的蘇寧電器,就是這類個股的最好代表,2004年7月上市時股價僅29.88元,而到2007年10月,其股價復權後已超過1000元。而近兩年A股市場這樣的劇情仍在上演,德豪潤達和三安光電是2009年的傑出代表,兩只個股年漲幅分別達到469%和405%;2010年的東方園林和金螳螂又接過了接力棒。
去年股價漲幅居前的個股多有業績支撐。數據顯示,這批股票中2010年中期及三季度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增幅大於30%的佔比超過八成,其中2010年中期及三季度兩期增幅均大於30%的大約佔到五成。
從盈利能力來看,中小板和創業板總體要優於大盤,而中小板與創業板兩者相比,前者要優於後者。
此外,根據最新數據統計,小盤股在2010年至2012年3年內的EPS增速將分別達到50.8%、37.0%和29.1%,顯著高於大盤股的31.6%、22.2%和18.8%。
在將2010年凈利潤預增幅度大於等於50%作為選股條件之一後,同時篩選出漲幅在80%以內的股票,這樣可選擇的中小盤股迅速縮減至40隻。
第三招:挑選身處熱門行業的龍頭股
篩選標的:第二輪篩選留下的40隻。
篩選條件:公司處於國家政策扶持的行業,如七大新興產業、消費等。
篩選理由:中國股市每年的炒作主題都與當年政策相關,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相關政策都傾向於新興產業。
篩選結果:20隻。
在看中股本小、業績預增、漲幅相對少的同時,還要兼顧行業特性。
相對來看,中小盤股更大的投資魅力在於其良好的成長性。相對於大市值公司,中小企業大多處於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具備較大的擴張潛力,具有更高的業績增長空間和投資價值,在經濟持續向好的大背景下,得益於政策扶持,未來將有一批優秀中小企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引擎。
目前,創業板、中小板個股因創業板限售股解禁而引發的調整已經被消化,部分有優良業績和高成長性的小盤新興產業股的投資價值又一次顯現。
今年小盤股的投資方向相當明確,就是沿著「十二五」規劃尋找新興產業的投資機會,對此市場不會有太多的異議,但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小盤股主角轉換太快,可能會引發市場的震盪,需要控制倉位;二是盡可能以行業景氣度的標准選擇小盤股的潛力品種,以規避大盤震盪的風險。基於對中國經濟轉型和新興產業的理解,建議投資者關注三大投資主題:一是節能環保,二是高端製造,三是創新消費。
鑒於以上分析,筆者所選的行業以非耐用消費品如食品、飲料、白酒等,或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為主。筆者根據申萬二級行業的屬性剔除了主營業務為紡織、橡膠和房地產業的個股後,可供選擇的中小盤個股還剩20隻。
第四招:挑選股東最牛的小盤股
篩選標的:第三輪篩選留下的20隻。
篩選條件: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創投機構以及牛散。
篩選理由:主力機構從去年二季度起已經越來越關注中小盤股,在眾多中小盤牛股的背後也閃現著機構投資的背影。
篩選結果:6隻。
筆者翻看第三輪篩選出的20隻中小盤個股2010年三季度股東名單後發現,其中,大部分公司尚未獲得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仍舊以個人投資者為主,而有些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雖然也是機構雲集,但除去一家私募基金新進加倉外,其他基金在2010年三季度出現大手筆減倉行為。這類個股依然不是投資者的首選標的。
從2010年三季度末的資料來看,有10隻牛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基金佔有半數及以上席位。照此思路,筆者特別甄選出6隻中小盤個股。
選好股票後,接下來就要堅定持股。筆者曾經做過這樣的數據統計,很多投資者在選擇股票方面沒有問題,問題就出在持股不堅定上。堅定持股並非放棄階段性機會,投資者可以依據KDJ、SAR指標進行波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