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股票是龍頭企業嗎
㈠ 華大基因股票最高多少
261.99元。
2017年11月14日盤中最高價261.99元為華大基因上市以來最高價。
㈡ 華大基因股票是創業版嗎
股票代碼300676
是創業板上市公司
建議不參與
㈢ 持股華大基因有哪些股票
持股華大基因股票
打開軟體看F10股東結構
就有具體持股人
㈣ 各行業上市公司股票龍頭企業一覽表
以下是目前國內各行業的龍頭,供大家參考。
1、食品飲料
貴州茅台(白酒)、伊利股份(牛奶)、雙匯發展(豬肉)、海天味業(醬油)、安琪酵母(酵母)、金禾實業(甜味劑)。
2、家用電器
美的集團(全線產品)、青島海爾(全線產品)、格力(空調)、老闆電器(抽油煙機)、飛科電器(剃須刀)
3、傢具製造
索菲亞(定製傢具)
4、超市零售
永輝超市(超市)
12、鋼鐵煤炭
寶鋼股份(普鋼)、方大特鋼(特鋼)、中國神華(煤炭+電力+運輸)
13、基建、房地產、建材、園林環保
萬科(房地產)、華夏幸福(園區)、中國建築(基建)、海螺水泥(水泥)、東方雨虹(防水)、偉星新材(管材)、東方園林(園林生態)、金螳螂(幕牆)
14、服裝
偉星股份(服裝輔料:紐扣與拉鏈)、歌力思(女裝品牌)、海瀾之家(男裝品牌)
15、電子信息、晶元
京東方(顯示面板)、信維通信(手機天線)、歌爾股份(聲學器件)、立訊精密(連接器)、長信科技(顯示觸控)、三安光電(LED晶元)、木林森(LED封裝)、拓邦股份(智能控制器件)、紫光國芯(晶元)
16、化工與原材料
萬華化學(化工)、中國巨石(玻璃纖維)、康得新(碳纖維)、浙江龍盛(染料)、龍蟒佰利(鈦白粉)
17、養殖
溫氏股份(生豬養殖)
18、機械加工
大族激光(激光加工工具)、先導智能(鋰電池加工工具)
19、傳媒
藍色游標(整合營銷)、分眾傳媒(電梯廣告)
20、鋰電池
天齊鋰業(鋰礦)、贛鋒鋰業(鋰化合物加工)、國軒高科(鋰電池製造)
21、高鐵、航空運輸
中國中車(軌道車輛)、中國國航(航空公司)
22、環保
三聚環保(凈化劑)、碧水源(污水處理)
23、旅遊
中國國旅(旅行社)、宋城演藝(主題公園)
24、人工智慧
科大訊飛(語音識別)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研究結果,不作為投資建議!
㈤ 基因測序概念股票一覽 基因測序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基因測序概念一共有38家上市公司,其中7家基因測序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證版交易所交易,另權外31家基因測序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根據雲財經大數據智能題材挖掘技術自動匹配,基因測序概念股的龍頭股最有可能從以下幾個股票中誕生新開源、北陸葯業、安科生物。
㈥ 華大基因股票上市了嗎
華大基因近期即將上市。
根據華大基因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提示公告顯示:投資者可以在2017年7月5日(T日)進行網上申購和網下申購。
資料來源:巨潮資訊網
㈦ 華大基因的股票能買嗎
經查證核實,華大基因的股票是一隻好股,值得關注,值得擁有,可以考慮低吸進場操作,但不是現在,因為前期漲幅已經太高了,我的原則是寧可錯過絕不做錯。所以,建議等跌下來再買資金會相對更安全。
㈧ a股中有和華大基因一樣的股票嗎
道富投資為您解答:
沒有!
據公司人士介紹,華大基因現具備每秒運行157萬億次的超級計算能力,數據存儲量達12.6PB,基因測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公司旗下子公司華大醫學、華大健康開展了兩輪融資,引來上百家機構的追捧。不過,對於何時上市的細節問題,華大基因方面委婉表示「目前不方便回應」。
據悉,華大基因旗下擁有科技、健康、農業、信息四大塊資產,計劃上市募集4億美元,但目前尚未確定哪些資產將納入上市公司。在健康方面,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產品為產前檢測、宮頸癌篩查等健康服務。截至2013年3月初,華大完成近1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
㈨ 華大基因市值破千億到底是高還是低
華大基因昨日盤中市值突破1000億元,躋身到A股市值前列,關於華大基因估值的問題再次引起爭論。是高是低,問題在於你是什麼樣的投資者。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有更牛的一家公司橫空出世,或者有比現在更高明的技術出現,誕生新的行業巨頭。但是大多數投資者都沒有辦法猜測到這一點,總不能因為將來可能會出現新公司,而放棄布局一個有潛力的行業。
華大基因是個現象級企業,這家公司的熱度從沒退卻,一直在輿論前沿,即使還沒有什麼營業收入,即使在靠論文賺錢的階段,也總能吸引到公眾關注。一方面是因為這家公司從事的基因行業,在普通人眼中屬於高科技,另一方面是領導人意興盎然的作風。
還未上市時,華大基因就吸引了不少PE入資,估值一點都不低。從2012年年底開始,有超過50家投資人入股華大基因(包含原華大醫學與原華大科技),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華大基因現在的市值證明了這些投資人的眼光,普遍有超過4倍的收益。
華大基因主要營業收入來自生育健康類服務、基礎科研類服務、復雜疾病類服務和葯物研發類服務四大業務板塊,營收的大部分來自前兩者,其中基礎科
研類服務是華大基因的發家之本,但是近年來和競爭對手相比營收優勢已不明顯。眾人最看好的是生育健康類服務,增長迅速,也是華大基因能有如此高估值的最重
要原因。但華大基因認為他們在科研方面積累的優勢,持續的高科研投入,可以幫他們完成和競爭對手非一個維度的優勢。
作為對比,內地資本市場上和華大基因業務最為相似的貝瑞基因,在華大基因最近一波上漲同時,基本按兵不動。可以理解為市場給予龍頭高估值,也可以理解為市場對一個高研發投入的公司的認可。但如果是謹慎的投資者,也可以理解為,華大基因已偏離基本面。
肯定是高了。
㈩ 基因檢測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金健米業:公告顯示,金健米業控股德賽中國。公司
2014 年 10 月獲得對德賽系統和德賽產品的控股權。德賽系統和德賽產品的原母公司是德國德賽,在歐洲被譽為「液體生化試劑之父」 ,
產品主要包括臨床化學試劑、免疫透射比濁試劑,配套校準品、標准品、質控品以及生化分析儀等,細分產品達 100
多個,涵蓋了所有的生化檢測項目,擁有世界上較為先進的免疫透射比濁試劑,免疫透射比濁試劑占其總銷售額比例 40%以上,達 1
億元左右。從產品角度來講, 德賽中國具有較強優勢的免疫比濁試劑項目是對利德曼產品線的重要補充。
此外,金健米業為我國糧食第一股,是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13年,湖南省糧食集團接手公司的控制權,同時湖南省糧食集團承諾將在3年內將旗下市場化糧油等同業競爭資產注入到金健米業。由於金健米業控股股東湖南省糧食集團實力較強,在國企改革背景下,大股東承諾未來將實施資產注入,這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鑒於糧油和制葯業務前景較好,且金健米業當前市值較小(60億左右),公司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新開源:公司是2010年創業板上市企業,主營業務是葯用輔料聚維酮(PVP)系列和口腔護理輔料歐瑞姿,2014年11月收購武漢呵爾醫療(主營宮頸癌篩查)、長沙三濟生物(主營個體化用葯)和上海晶能生物(主營基因測序)三家企業100%股權,轉型大健康服務。
北陸葯業:公司在2014年積極實施外延並購,控股中美康士51%股權,並通過中美康士控股紐賽爾生物75%股權,布局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中美康士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免疫細胞治療的公司,主要為醫院提供技術咨詢等相關技術服務,公司產品主要包括CIK、DC瘤苗、DC-CIK、CTL細胞,技術儲備包括NK細胞、TIL細胞、多靶點CTL細胞、微移植、Car-T、免疫細胞分泌PD1抗體等。
榮之聯:基因測序的核心是數據的積累和數據解讀,數據解讀是以大數據處理為基礎,所以基因測序必須依託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榮之聯憑借與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多年的合作,公司掌握了生物雲計算架構與建設,了解基因測序行業的數據分析需求,公司是國內少有的能夠提供生物數據雲計算服務的廠商,卡位優勢明顯有望成為基因測序數據分析行業的龍頭。
迪安診斷:迪安診斷於4月8日發布公告,公司於4月8日接到國家衛計委通知,公司全資子公司杭州迪安醫學檢驗中心有限公司取得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資格。公司作為第一批獲批的腫瘤基金測序臨床試點,表明公司已經具備了將基因測序技術應用於腫瘤診斷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標志著公司涉足基因測序業務並正式進軍精準醫療。
仟源醫葯:仟源醫葯(300254)於2014年12月份發布公告稱,將使用自有資金1億元購買杭州恩氏基因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恩氏基因」)80%的股權。公告資料顯示,恩氏基因為一家以基因制備技術和人體環境檢測技術為核心,以孕環境檢測和嬰兒基因保存為主營業務的科技型企業。此次收購使公司從單一的孕嬰產品服務擴展到技術服務綜合性發展平台。
利德曼:利德曼作為國內生化試劑龍頭企業,公司具有齊全的生化試劑產品線、新成品快速推向市場能力,研發項目集中在體外診斷試劑、生物化學原料、體外診斷儀器三各方面。分子診斷領域是公司未來重點拓展的領域,基因測序是分子診斷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
紫鑫葯業:公司正積極進入基因測序領域。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合作研製了第二代高通量DNA測序儀,子公司中科紫鑫將負責生產。第二代基因測序儀曾是市場的風口,預計未來隨著基因篩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國內相關企業的成長,仍有可能繼續成為風口。
東富龍:2015年6月2日,上海東富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東富龍醫療完成工商注冊。東富龍醫療聚焦醫療器械和醫療技術,7月10日公告擬向伯豪生物單方增資不超過9,000萬元,約占伯豪生物增資後總股本的34%,增資完成後,東富龍醫療將成為伯豪生物第一大股東。伯豪生物主營業務清晰,客戶群體廣泛:伯豪生物的主營業務為生物CRO(即醫葯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技術服務業務,具體可以細分為微陣列晶元技術服務、二代測序技術服務和生物標志物技術服務。目前正在為多達18家跨國制葯企業(包括排名前10位的跨國制葯企業)和超過3000家的國內科研機構、醫院等提供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