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六大電影公司市盈率
『壹』 美國的電影公司有哪些
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 Co.) 電影製片公司。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1915年3月環球城正式啟用;當年生產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產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樂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竇萍主演的音樂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價值,贏利頗豐。在它的產品中,象《西線無戰事》(1930)那樣的嚴肅作品極少。1946年環球公司和國際影片公司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購得了環球國際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後,恢復了舊名。以後該公司又歸美國音樂公司(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過去大量攝制低成本片的做法,採取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的方針。同時採用資助獨立製片人拍攝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電視片和供電視放映的影片。同時還把環球城作為好萊塢的一個旅遊中心向旅遊者開放而利潤倍增。70年代攝制了頗有影響的《美國風情畫》(1973)以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娛樂影片《大白鯊》(1975)。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Inc.)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 A.楚柯爾在1912年創立名演員公司,J.L.拉斯基於1913年建立傑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1916年上述兩家製片公司合並成立名演員—拉斯基公司。次年,新公司兼並了12家製片公司;以後再把派拉蒙影片發行公司也並了過來,遂於1927年改名為派拉蒙—名演員—拉斯基公司。1930年又兼並了擁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發展成為好萊塢的大公司。1930年公司由於領導層的矛盾與經營不善被紐約聯邦地區法院宣布破產,1935年重新組織成立了派拉蒙影業公司。新公司生產了一系列由 M.魏斯特、B.克羅斯貝、B.霍甫、D.拉摩、G.古柏和 C.考爾白等人主演的賺錢影片而再次興起。當時公司的導演有J.von斯登堡,E.劉別謙和R.馬莫里安等。公司在40年代發掘吸收了不少新人,如A.萊德、V.萊克、B.蘭開斯特、K.道格拉斯等人。導演有B.懷爾德、P.斯特吉斯。公司在40年代最賺錢的影片是《與我同行》。50—60年代,派拉蒙和其他大公司一樣受到美國影業蕭條的打擊,影片產量下降,收入減少。1966年石油資本集團購買了派拉蒙,使其成為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家子公司。隨著70年代美國電影業的復興,派拉蒙攝制了《教父》(一、二集)、《油脂》、《周末狂歡》等票房價值很高的影片,公司逐年有盈餘,並於1978年達到了創紀錄的數字。 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20th Century-Fox Film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是30-40年代好柒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當時公司擁有導演E.劉別謙、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並擁有不少受觀眾歡迎的電影明星,如S.鄧波兒、L.楊、H.方達、G.佩克等,他們曾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影片。這一時期,公司生產的影片樣式不一,藝術質量也參差不齊,但影片的技術質量都比較高。 t940年J.福特為公司導演的《怒火之花》可作為藝術與技術質量俱佳的例子。從50年代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該公司為了與新興的電視抗衡,曾致力於研究寬銀幕在商業上的應用。1953年9月16日根據聖經故事改編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長袍》在紐約羅克亞影院上映,這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不僅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影片,也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片以來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攝制了美國電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克婁巴特技》(1963,一譯《埃及艷後》),遭到失敗。1972年又推出《海神號遇險記》,開創了泛濫於70年代的災難片樣式。70年代後期,該公司拍片很少。1981年大石油商M.戴維斯買下了這家公司。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50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等。50-60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並為電視台攝制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組,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制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愛輝2005-04-06 20:01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Warner Bro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電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619年由C.卓別林、D.范朋克、M.壁克馥、D.W.格里菲斯出資創建。目的是為了擺脫大電影公司的束縛和剝削,爭取更多的創作自由和更大的利潤。最初設想只是攝制和發行4位創始人的作品。後因格里菲斯退出,卓別林、范朋克等人的作品數量有限,公司遂把資助獨立製片人拍片和發行他們的影片作為業務重點。聯美公司與當時的其他電影公司不同,它沒有自己的攝影棚,拍片時需租用場地;沒有自己僱用的電影明星和導演,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方式拍片;沒有自己的電影院,發行影片採取與發行商逐片簽訂合同的方式。聯美是最早採用美國在60年代盛行的製片和發行方式的大公司。這種經營方式及導演具有的相對獨立性,使聯美公司得以在攝制娛樂片外,還拍攝、發行了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和一定藝術成就的影片。如C.卓別林的《淘金記》(1925)、《摩登時代》(1936)、《大獨裁者》(1940)、《舞台生涯》(1952)、D.W.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朵》(1919)、《走向東方》(1920)以及《疤面人》(1932)、《桃色公寓》(1960)、《西區故事》(1961)等等。聯美公司在紐約成立時只是個小公司,20年代到30年代中,逐步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大公司之一。50年代,美國電影業進入蕭條、衰退時期,卓別林和壁克黎先後把他們的股票出售給金融資本家。之後,聯美公司又幾度易手,終於在1981年被米高梅公司的老闆K.克科里安出資買下,並人米高梅公司,改稱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RKO)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30年代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雷電華公司成立的年代和經過,眾說不一,多數說法是:1928年由洛克菲勒財團的美國雷電華公司兼並美國電影票預售公司(兼營製片)和凱思—阿爾比—奧菲姆商業放映系統而成。由於新公司的組成部分中原先有兩個公司是專營發行與放映的,所以新公司在這方面的力量較為強大,從成立開始,公司不僅發行自己攝制的影片並且長期發行W.迪斯尼等人的影片。雷電華影業公司存在的時間較短,1948年H.休斯買下雷電華公司,大約在1955年又賣給通用輪胎和橡膠公司,但把製片廠和將近30年所拍攝的影片於1957年轉售給德西露製片公司。60年代,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買下了德西露製片公司。雷電華公司從1929年拍出第一部影片《麗奧·麗泰》到1957年的最後一部影片《可能最大的女郎》為止,約拍攝、發行了1500部影片,其中絕大部分為低成本的娛樂片,特別是一些恐怖片、驚險片以及少數F.亞斯坦和G.羅吉絲合演的歌舞片。但是也有少數例外,例如 D.威爾斯的《公民凱恩》(1941)、《安倍遜大族》(1942)和A.希區柯克的《美人計》(1941)。
『貳』 美國六大電影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最好的是哪家
美國六大電影公司在中國發展最好的是迪士尼
迪士尼在中國開設了多家主題影視樂園足見其在華影響力和占據的市場份額
『叄』 美國十大電影公司的介紹
福克斯電影公司
環球影片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米高梅公司
聯美公司
雷電華影業有限購分公司
迪斯尼電影公司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夢工廠電影公司
『肆』 美國六大電影公司分別是
真正稱的上「大」的目前也就只有6家了,也就是美國電影協會(MPAA)目前的6個成員回:索尼答影業(Sony/Columbia)(包括米高梅(MGM/U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華納(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環球(Universal)。
『伍』 美國都有哪幾大電影公司分別介紹一下。如題 謝謝了
、20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20th Century Fox): 是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之一,成立於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 2、環球影業公司(Universal Picture): 在好萊塢8大公司中資歷排行第二,環球電影公司創立於1912年6月8日,創始人卡爾·萊默爾是德裔猶太人,後來才移民到美國。 3、華納兄弟影業公司(Warner Bros): 是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之一,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 4、派拉蒙影業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是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之一,1912年的7月14號,一個名叫阿道夫·楚克的年輕人,在好萊塢附近租下了一個簡陋的馬棚,開始電影拍攝工作——這里就是後來的「派拉蒙電影公司」。 5、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 Corp): 是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之一,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6、米高梅影業公司(Metro-Goldwyn-Mayer): 是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之一,1924年4月24日,世界電影史上的最大奇跡——米高梅(米特羅——高德溫——梅耶的簡稱)電影公司宣告成立,並從此開始製造出一系列神話。 7、迪士尼(Disney): 取名自期創始人華特·迪士尼(在中國的香港和台灣地區的譯法有不同,見下),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影視,動畫,主題公園,玩具,圖書,電子游戲和傳媒網路。 8、新線影業公司(Newline): 是1967年就成立的一家獨立製片發行公司,最初以面對美國高校發行歐洲及本土低成本恐怖片為主。 9、夢工廠電影公司(DreamWorks): 始建於1994年10月,三位創始人分別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傑弗瑞·卡森伯格和大衛·格芬.夢工廠的產品包括電影,動畫片,電視節目,家庭視頻娛樂,唱片,書籍,玩具和消費產品。 10、獅門電影公司(Lions Gate Films ): 1997年獅門娛樂公司買下加拿大的發行商Cinepix Film Properties,創建獅門 不過現在(索尼)哥倫比亞吞並了米高梅,華納兄弟兼並了新線,派拉蒙吞並了夢工廠,迪士尼收購了皮克斯。
『陸』 美國的八大製片公司是什麼
1、華納(Warner Brothers Movie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著名的《黑客帝國》系列、《蝙蝠俠》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終結者》系列、《史酷比》系列、《選美小姐》系列,其他代表作還有《人工智慧》、《貓女》、《特洛伊》,湯帥《最後的武士》……
2、哥倫比亞三星(Columbia Tristar )
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 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 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50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 (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 (1967)等。50-60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並為電視台攝制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組,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制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1989年,被索尼公司所收購。
部分代表作:《愛國者》《霹靂嬌娃》《最終幻想》《蜘蛛俠》《極限特工系列》《絕密飛行》《佐羅傳奇》《2012》等。
3、20世紀福斯(20th Century Fox)
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是30-40年代好柒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當時公司擁有導演E.劉別謙、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並擁有不少受觀眾歡迎的電影明星,如S.鄧波兒、L楊、H.方達、G.佩克等,他們曾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影片。這一時期,公司生產的影片樣式不一,影片的技術質量都比較高。
1940年J.福特為公司導演的《怒火之花》可作為藝術與技術質量俱佳的例子。從50年代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該公司為了與新興的電視抗衡,曾致力於研究寬銀幕在商業上的應用。1953年9月16日根據聖經故事改編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長袍》在紐約羅克亞影院上映,這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不僅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影片,也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片以來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攝制了美國電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埃及艷後》(1963),遭到失敗。1972年又推出《海神號遇險記》,開創了泛濫於70年代的災難片樣式。1985年,被傳媒大亨默多克所收購。
4、派拉蒙(ParamountMotion Pictures)
1912年的7月14號,一個名叫阿道夫·楚克的年輕人,在好萊塢附近租下了一個簡陋的馬棚,開始電影拍攝工作——這里就是後來的「派拉蒙電影公司」。
20世紀30年代,派拉蒙的規模逐漸擴大,成為與米高梅、二十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等齊名的好萊塢8大「電影巨頭」之一。40年代到50年代初,派拉蒙出品了一系列經典佳作,包括:《公民凱恩》、《龍鳳配》、《與我同行》等,以及與希區柯克合作的《精神病患者》、《後窗》、《眩暈》等等。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派拉蒙和眾多好萊塢電影公司一起經受了經濟大蕭條的打擊,影片產量大大減少。60年代末,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派拉蒙以一部真實感人的《愛情故事》告別了好萊塢華麗輕浮的歌舞片時代,也為美國電影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派拉蒙電影公司進入其電影拍攝的「黃金時期」——不僅推出了青春歌舞片《油脂》和《周末狂歡夜》,戰爭片《壯志凌雲》,還有《星際旅行》、《印第安那·瓊斯》和《教父》等經典系列。
從1994年到2004年,派拉蒙在雪莉・蘭辛的管理下,進入了又一個興盛期,出品了《勇敢的心》、《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共同出資)、《碟中諜》、《變臉》、《楚門的世界》和《拯救大兵瑞恩》這些名片,但派拉蒙也是好萊塢大公司中最不擅長開發系列電影的,只有《星際旅行》、《碟中諜》和《古墓麗影》寥寥幾套系列電影。2005年年底,派拉蒙收購了夢工廠,不過,這筆交易中並不包含夢工廠最能賺錢的部門——夢工廠動畫,但對於這派拉蒙來說,這仍舊意義重大,因為2004年前後,派拉蒙似乎迷失了方向,出品的電影很少有重磅炸彈級別的,而作為製片人的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正好能為派拉蒙帶來一批獲利重大的項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變形金剛》。
5、環球(Universal Pictures)
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
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1915年3月環球城正式啟用;當年生產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產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樂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竇萍主演的音樂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價值,贏利頗豐。在它的產品中,象《西線無戰事》(1930)那樣的嚴肅作品極少。1946年環球公司和國際影片公司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購得了環球國際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後,恢復了舊名。以後該公司又歸美國音樂公司(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過去大量攝制低成本片的做法,採取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的方針。同時採用資助獨立製片人拍攝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 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電視片和供電視放映的影片。同時還把環球城作為好萊塢的一個旅遊中心向旅遊者開放而利潤倍增。70 年代攝制了頗有影響的《美國風情畫》(1973)以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娛樂影片《大白鯊》(1975)。
部分代表作:《諜影重重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木乃伊系列》《媽媽咪呀》《卑鄙的我》《美國派系列》《BJ單身日記》等。
6、新線(New Line Cinema )
新線是1967年就成立的一家獨立製片發行公司,以面對美國高校發行歐洲及本土低成本恐怖片為主,1979年進入製片業,投資拍攝低成本恐怖片。1990年通過向FOX購買其不敢發行的香港嘉禾電影《忍者神龜》並大獲成功後,成為有廣泛影響的獨立電影發行公司。1993年新線被電視巨頭特納收購,因特納控股時代華納,因此新線隨即被並入時代華納集團,但新線的原總裁謝伊當年在被特納收購時仍持有新線主要股權,並且享有公司的自主經營權,所以新線目前雖然同屬時代華納集團,但其電影經營與集團內部的其他電影公司並無相關。最著名莫過於《指環王》系列了,其他還有《七宗罪》《刀鋒戰士》等。
7、米高梅(MGM Motion Pictures )
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 (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 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今年,MGM被以索尼為首的國際財團出資48億美元收購.
2010年10月29日,米高梅的債權人通過望遠鏡影業的合並方案 望遠鏡影業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加里-巴爾博(Gary Barber)和羅傑-伯恩鮑姆(Roger Birnbaum)將成為米高梅董事會新一任董事會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2010年11月3日,米高梅正式申請破產,他們願意通過交出公司所有權來償還超過40億美元的債務。公司的股東們是在債主們投票通過之後作出的這個決定。
8、華特迪斯尼(Walt Disney Studios)
華特·迪斯尼於1901年12月5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市。沃爾特.迪斯尼以40美元起家,為人類開創了「動畫世界」,「迪斯尼」這個「兒童娛樂王國」從此經久不衰:兒童影視娛樂產品風靡全球,游樂園步入歐亞,專賣店每天吸引2.5億顧客。去年該公司盈利250多億美元,總資產超過436億美元。
在卡通世界與Disney競爭,失敗者比比皆是。從90年代開始,Disney的動畫形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等老面孔,而是樹立了許多嶄新的動畫形象,各大競爭者只能望而興嘆。1992藉助《天方夜談》的名篇《阿拉丁》,Disney開始重新崛起,並擴大自己的知名度。隨後1994年的《美女與野獸》、《風中奇緣》等均受到人們的歡迎,而《獅子王》一片更是確立了它在動畫領域的霸主地位。當然,Disney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1995年的《101斑點狗》,1998年的《蟲蟲危機》以及《花木蘭》,Disney的視野不斷拓寬,使得人們一提起美國動畫片就於Disney聯系起來。也許,Disney天生就是美國動畫的代名詞。
『柒』 美國各行業合理市盈率
你好,我是wgffqwz的表哥。我們家鄉都叫姨哥啦。我在iversity of illinois 就讀。你提的問題我表版弟跟我說了,我就馬上權給我們教授發了郵件。教授的回答是:
電力能源: 12倍
鋼 鐵: 9倍
有 色: 10倍
醫 葯: 15倍
房 地 產: 10倍
通迅科技: 18倍
金 融: 8倍
農業:25倍(教授說是大米全球漲價的原因)稍高於合理市盈率
高科技:平均25.7倍(也稍高)
合理市盈率其實只要在10到30之間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國股市由於經濟持續看好,所以市盈率偏高。USA發展了很多年了,所以大部分的公司市盈率都很合理。我在這邊買的花旗集團的。你也美股了嗎?????
『捌』 好萊塢六大製片公司
正確回答:
那是電影公司的LOGO
給你個地址可以看到:
http://blog.myspace.cn/1308269983/archive/2008/10/28/402633550.aspx
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 Co.)
電影製片公司。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1915年3月環球城正式啟用;當年生產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產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樂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竇萍主演的音樂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價值,贏利頗豐。在它的產品中,象《西線無戰事》(1930)那樣的嚴肅作品極少。1946年環球公司和國際影片公司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購得了環球國際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後,恢復了舊名。以後該公司又歸美國音樂公司 (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過去大量攝制低成本片的做法,採取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的方針。同時採用資助獨立製片人拍攝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電視片和供電視放映的影片。同時還把環球城作為好萊塢的一個旅遊中心向旅遊者開放而利潤倍增。70年代攝制了頗有影響的《美國風情畫》(1973)以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娛樂影片《大白鯊》(1975)。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Inc.)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 A.楚柯爾在1912年創立名演員公司,J.L.拉斯基於1913年建立傑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1916年上述兩家製片公司合並成立名演員—拉斯基公司。次年,新公司兼並了12家製片公司;以後再把派拉蒙影片發行公司也並了過來,遂於1927年改名為派拉蒙—名演員—拉斯基公司。1930年又兼並了擁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發展成為好萊塢的大公司。1930年公司由於領導層的矛盾與經營不善被紐約聯邦地區法院宣布破產,1935年重新組織成立了派拉蒙影業公司。新公司生產了一系列由 M.魏斯特、B.克羅斯貝、B.霍甫、D.拉摩、G.古柏和 C.考爾白等人主演的賺錢影片而再次興起。當時公司的導演有J.von斯登堡,E.劉別謙和R.馬莫里安等。公司在40年代發掘吸收了不少新人,如A.萊德、V.萊克、B.蘭開斯特、K.道格拉斯等人。導演有B.懷爾德、P.斯特吉斯。公司在40年代最賺錢的影片是《與我同行》。50—60年代,派拉蒙和其他大公司一樣受到美國影業蕭條的打擊,影片產量下降,收入減少。1966年石油資本集團購買了派拉蒙,使其成為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家子公司。隨著 70年代美國電影業的復興,派拉蒙攝制了《教父》(一、二集)、《油脂》、《周末狂歡》等票房價值很高的影片,公司逐年有盈餘,並於1978年達到了創紀錄的數字。
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20th Century-Fox Film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是30-40年代好柒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當時公司擁有導演E.劉別謙、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並擁有不少受觀眾歡迎的電影明星,如S.鄧波兒、L.楊、H.方達、G.佩克等,他們曾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影片。這一時期,公司生產的影片樣式不一,藝術質量也參差不齊,但影片的技術質量都比較高。 t940年J.福特為公司導演的《怒火之花》可作為藝術與技術質量俱佳的例子。從50年代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該公司為了與新興的電視抗衡,曾致力於研究寬銀幕在商業上的應用。1953年9月16日根據聖經故事改編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長袍》在紐約羅克亞影院上映,這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不僅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影片,也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片以來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攝制了美國電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克婁巴特技》(1963,一譯《埃及艷後》),遭到失敗。1972年又推出《海神號遇險記》,開創了泛濫於70年代的災難片樣式。70年代後期,該公司拍片很少。1981年大石油商 M.戴維斯買下了這家公司。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 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 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50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等。50-60 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並為電視台攝制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組,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制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愛輝 2005-04-06 20:01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Warner Bro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 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 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電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 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619年由C.卓別林、D.范朋克、M.壁克馥、D.W.格里菲斯出資創建。目的是為了擺脫大電影公司的束縛和剝削,爭取更多的創作自由和更大的利潤。最初設想只是攝制和發行4位創始人的作品。後因格里菲斯退出,卓別林、范朋克等人的作品數量有限,公司遂把資助獨立製片人拍片和發行他們的影片作為業務重點。聯美公司與當時的其他電影公司不同,它沒有自己的攝影棚,拍片時需租用場地;沒有自己僱用的電影明星和導演,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方式拍片;沒有自己的電影院,發行影片採取與發行商逐片簽訂合同的方式。聯美是最早採用美國在60年代盛行的製片和發行方式的大公司。這種經營方式及導演具有的相對獨立性,使聯美公司得以在攝制娛樂片外,還拍攝、發行了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和一定藝術成就的影片。如C.卓別林的《淘金記》(1925)、《摩登時代》(1936)、《大獨裁者》(1940)、《舞台生涯》(1952)、D.W.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朵》(1919)、《走向東方》(1920)以及《疤面人》(1932)、《桃色公寓》(1960)、《西區故事》(1961)等等。聯美公司在紐約成立時只是個小公司,20年代到30年代中,逐步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大公司之一。50年代,美國電影業進入蕭條、衰退時期,卓別林和壁克黎先後把他們的股票出售給金融資本家。之後,聯美公司又幾度易手,終於在1981年被米高梅公司的老闆K.克科里安出資買下,並人米高梅公司,改稱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RKO)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30年代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雷電華公司成立的年代和經過,眾說不一,多數說法是:1928年由洛克菲勒財團的美國雷電華公司兼並美國電影票預售公司(兼營製片)和凱思—阿爾比—奧菲姆商業放映系統而成。由於新公司的組成部分中原先有兩個公司是專營發行與放映的,所以新公司在這方面的力量較為強大,從成立開始,公司不僅發行自己攝制的影片並且長期發行W.迪斯尼等人的影片。雷電華影業公司存在的時間較短,1948年 H.休斯買下雷電華公司,大約在1955年又賣給通用輪胎和橡膠公司,但把製片廠和將近30年所拍攝的影片於1957年轉售給德西露製片公司。60年代,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買下了德西露製片公司。雷電華公司從1929年拍出第一部影片《麗奧·麗泰》到1957年的最後一部影片《可能最大的女郎》為止,約拍攝、發行了1500部影片,其中絕大部分為低成本的娛樂片,特別是一些恐怖片、驚險片以及少數F.亞斯坦和G.羅吉絲合演的歌舞片。但是也有少數例外,例如 D.威爾斯的《公民凱恩》(1941)、《安倍遜大族》(1942)和A.希區柯克的《美人計》(1941)。
『玖』 美國有幾大電影公司啊 英文全寫是啥
華納兄弟製片 / 英文: Bros
哥倫比亞 / 英文:Columbia
二十世紀福克斯 / 英文:20th Century Fox
派拉蒙製片 / 英文:Paramount
環球 / 英文:Universal
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Walt Disney Pictures
米高梅電影公司MGM
新線電影公司 New Line cinema
頂峰娛樂 ummit Entertainment
獅門電影公司 Lions Gate Films
福克斯探照燈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夢工廠電影公司 DreamWorks
三星電影公司 TriStar Pictures(索尼娛樂旗下子公司)
米拉麥克斯電影公司 miramax films
焦點娛樂 Focus Features
帝門影業 dimension films
聯美電影公司 United artists
試金石電影公司 Touchstone Pictures
城堡石影業公司 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
幕寶影業 screen gems inc
威秀(也翻譯為」鄉間路「)電影公司 Village Roadshow Pictures
韋恩斯坦公司 The Weinstein Company
革命電影工作室 Revolution Studios
羅格影業 Rogue Pictures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
傑瑞·布洛克海默影業公司 Jerry Bruckheimer Films
窺視鏡(也翻譯為」望遠鏡「)娛樂公司 Spyglass Entertainment
湖岸影業 Lakeshore Entertainment
攝政娛樂 Regency Enterprises
沃爾頓傳媒公司 Walden media
驚奇娛樂電影工作室 Marvel enterprises
盧卡斯影業 Lucasfilm Ltd
想像娛樂影業 imagine entertainment
艾肯(聖像)影業 Icon Proctions
起源電影公司 Original film
傳奇影業 Legendary Pictures
壞機器電影工作室 Bad Robot
風暴(也翻譯為「輕風暴」)電影工作室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中心城電影工作室 Centropolis Entertainment
燈塔電影工作室 Beacon Films
好萊塢電影公司 Hollywood Pictures
『拾』 請介紹一下美國電影業的並購現狀及現在幾大電影公司的現狀和構成情況,謝了!
美國的原有八大電影公司現在只剩下六家,他們是
迪斯尼(05年收購米拉麥克斯公司、回06年收購皮克斯公司)、派答拉蒙、20世紀福克斯、索尼(收哥倫比亞、米高梅〈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環球(收夢工廠〈不包括夢工廠動畫公司〉)、華納兄弟
新線公司近幾年來好片不斷,一發而不可收,尤其是《指環王》系列,愛死它了,所以把它也算上
還有一家博偉影業公司,它也很大,但是是多家控股的公司,不知道算什麼。博偉影業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娛樂集團之一。其控股的電影公司包括有:試金石TOUCHSTONE、好萊塢HOLLYWOOD(以上兩家主要製作流行的商業影片,以動作、劇情、喜劇為主)、米拉麥克斯MIRAMAX(專門負責拍攝和發行獨立電影、藝術電影及外國語影片)、迪斯尼DISNEY(製作和發行少兒和家庭喜劇影片為主)、帝門DIMENSION(專門製作和發行恐怖及驚悚類影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