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問題 » 科創板市盈率120倍

科創板市盈率120倍

發布時間: 2024-09-23 15:34:49

Ⅰ 股票注冊制對股市會有哪些影響

A股已經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中試點注冊制,而全面注冊制是時間問題,如果A股真的全面注冊制的話,一定會利好以下三大板塊。

第一:利好券商板塊

全面注冊制對券商板塊是最大利好,隨著全面注冊制後有兩個方面利好券商,其一是保薦,要知道券商公司是作為中介,准上市公司必須要有券商公司保薦和承銷,所以券商公司在新股上市途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券商公司保薦與承銷業務收入都是非常高的。

另外一個利好就是注冊制就是意味著股票波動更大了,股票同時也更加活躍了,券商公司的傭金收入也是水漲船高,說白了全面注冊制後對券商板塊構成重大利好。

第二:利好白馬股板塊

全面注冊制後為什麼會利好白馬股呢?要知道隨著全面注冊制後,意味著會有更多的IPO上市,隨著新股數量增加後,二級股市老股票就會優勝劣汰。

意思就是全面注冊制之後,對垃圾股是最大的利好,所謂的殼資源股是最不值錢了,會遭受到市場拋棄;反之利空垃圾股,自然會利好白馬股,會讓這些白馬股更加值錢,更能得到二級市場資金的炒作,白馬股會成為市場熱點板塊。

第三:利好科技板塊

全面注冊制是股票市場發行制度之一,但一定要清楚全面注冊制其實就是為了優質公司盡快上市,並不會像之前的審核制,造成IPO堰塞湖的情況。

另外還需要清楚一點,注冊制其實就是想要扶持科技公司,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高成長的企業,這類公司是歡迎上市的。而且高科技企業是未來的重點板塊,科技板塊是未來股市長久的熱點,全面注冊制後一定會利好科技板塊。

總之利好與利空是相對的,既然全面注冊制後會利好券商板塊、白馬股板塊和科技板塊等,相反必然會利空一些垃圾股,尤其是殼資源,和一些連續虧損股等,這類垃圾股在全面注冊制後會變得非常不值錢了。

股票注冊制對股市影響

應該是利好。國外成熟市場都是注冊制,A股全面注冊制終於與國際接軌了。

全面注冊制後,首先發行的股票無限多,就不會像現在一樣,新股上市就翻幾倍。

其次,不了解的企業就不敢亂買。

第三,監管部門的重點會放在信息披露上,不會胡亂干擾市場。

第四,大家投資會趨向理性,趨向價值投資,從而向成熟市場看齊。

注冊制是大利好還是大利空在於站在何種角度去思考此問題,如果是從A股市場的長遠發展方向來說,注冊制的全面實施是有利A股市場邁向 健康 和穩定的方向,從發展階段的制度改革讓股市最終走向成熟時期,可以通過優勝劣汰的過程讓資本市場迎來長期向好的慢牛行情。

但如果站在股民的角度去理解注冊制是利好還是利空?對股民而言注冊制就是一個利空的消息,注冊制的推出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股票登陸A股市場,當然會存在著溢價高的股票會經歷一幅下殺的行情,與此同時那些處在合理估值的個股會迎來慢牛行情。

而這裡面所存在的問題就是注冊制後投資的風險反而更大了!

股民如何能夠在注冊制之後股票數量越多之下去規避風險?這是很多人沒去考慮的,只看到股市有機會,股市牛市來了,而不是在資本市場處在注冊制全面實施後,退市制度仍不完善時期去辨別哪些股票可以投資,哪些股票反而存在退市的風險,顯然就加大了股民在A股市場投資的難度。

這就是站在股民自身的角度來說,注冊制對投資者而言是利空的,對股市是利好的。簡單的比喻就是以前你買股票可能就三選一就能找到一隻股票,並且因為股票不多資金瘋搶賺錢難度並不大,但是在注冊制以後的市場買股票就存在十選一的情況, 你的投資風險反而是增加了。

那對於A股市場目前股民群體數量仍然是最多的時期,這裡面超過一半的投資者專業水平都是比較低的,在選股方面就會存在著非常大的難度,現在頗多的上市公司在業績方面偶爾會有一些疏漏,甚至極少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著違法違規的行為最終讓股民在選股方面的難度加大,炒股不賺錢的群體越來越多,這就是注冊制推出之後對市場存在的影響,還有對股民存在的影響。

總之,對股市而言需要A股能夠像歐美股市一樣走出一輪慢牛行情,能夠像歐美股市一樣迎來更加 健康 和穩定發展的階段,注冊制的實施包括後期的T+0推出都是長期發展過程中必要的條件,是利好資本市場發展的,但這些機制的出現以後股民的群體數量後期反而會出現逐漸減少的情況,因為後期的股市是專業投資者的市場,一旦你不專業,在選股方面或者在股票投資方面就容易踩雷。

就好比今年的股市行情大盤都漲了接近10%了, 但是仍然有三分之一的股票,還是在下跌當中,這就是很多人說的牛市中還虧錢的原因,不管這波行情是不是牛市,後期的股市是沒有全面上漲的走勢,後期的股市是最考驗股民選股能力的時候,注冊制的出來對資本市場而言是非常大的利好,對股民未必是利好,後期存在指數漲了賬戶不賺錢的群體會更多。

注冊制本身就是讓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能夠經過券商、交易所的推薦上市,不像審核制要經過層層審核 ,才能上市,注冊制側重於事中、事後的監管,這是國際上最流行的一種做法。我國實行注冊制,主要還是讓更多的企業融到資金,注冊制本身沒有利好和利空之說。

但是注冊制在中國A股市場也存在著三大問題,這是 歷史 遺留問題,如果在這些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實行注冊制,則對A股市場是一種利空:第一,在核 准制情況下,新股上市的市盈率較高,而在注冊制下,大量新股上市,市盈率不會太高,股價估值也偏低。如果要實行注冊制,那主板市場、中小板市場在核准制下的股票與注冊制下的股票存在著較大的差價,在這種情況下,較高的股價會回落,這是必然的。所以,一些被炒高的藍籌股將會下跌,回歸合理估值。

第二,注冊制對散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買對好股票,那股票價格會走牛,如果你買錯了股票,股價會走熊,要是買到退市股,就直接退市了。所以,在發達國家裡面,30%是散戶,還有70%是股民。所以,實行注冊制後,國內的股民佔比會有所減少,過去炒績差股、炒小盤股、炒低價股將會成為 歷史 ,更趨向於價值 投資,而非投機炒作。

第三,注冊制本身沒問題,但是要帶 來的是退市制度,屆時很多股票會上市,也有一大批股票會退市,這樣會給中小股票造成一定的殺傷力。而注冊制如果不搞退市機制,只進不出,那這也不能算是注冊制,所以退市制度肯定也要同步完善。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踏到退市股票的機會並不多,因為他們有信息、分析上的優勢,而對於普通股民來說,買錯股票的後果會比較嚴重。

注冊制本身沒有問題,只是A股市場本來就存在缺陷,比如幾十年沒有完成退市制度,新股發行偏高,喜歡投機炒作等,如果在這些缺陷問題之下搞注冊制,那就會對A股形成一些利空的影響。

注冊制是一種制度的改革。以前的審核制已經不能適應目前資本市場的發展,那麼就要用新的制度來代替舊的制度。

注冊制很多人認為是利空,有大量的公司上市,導致二級市場大擴容,稀釋更多優質資產的股權,對個人投資者是利空。注冊制很多人又認為是利好,是市場吐故納新,市場淘汰的制度,後期的優秀公司還會繼續出現。

其實注冊制的實施在中國資本市場是比較保守的,中國資本市場是借鑒了其他國家推行注冊制以後才推出來的。並不是管理層急功近利的做法。注冊制是更好的把企業和資本市場更加穩固的結合在一起,實現資本為實體服務,避免金融空轉。在政策層面是利好的,而且是長期利好。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講是一次變革,一次專業投資者和非專業投資者的轉變。畢竟公司增加以後投資難度加大,對於投資標的的選擇和判斷都是專業性的。非專業投資者的渠道會選擇匹配的標的,畢竟投資風險在其中。

只要是制度的變革就一定會有陣痛,就一定損失一部分人的利益體,所以利空還是利多要在不同層面去衡量。我個人感覺長期的利好是不變的。

注冊制到底好不好,只要看看注冊制的先行者「科創板」,就基本明白了!

在2019年7上市以來,科創板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現在已經有180隻股票了!(其中帶-W的1隻,帶-U的13隻。)

從公司的角度看,大部分會歡迎注冊制。因為很多暫未盈利的-U企業,和同股不同權-W企業是沒辦法通過以前的核准制的。

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錯過了網路、新浪、搜狐,接著又錯過了騰訊、阿里、美團,繼而還錯過了陌陌、趣店、蔚來……以後還可能會錯過華為……

簡單的說,就是以前的核准制已經不適合現在這種創新型 社會 的需求!

等到這些創新型公司都能大幅盈利夠資格在核准制下謀求上市,那基本就是以圈錢為目的了……

所以反過來說,注冊制其實對投資者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的是我們也可以在公司的成長階段就買入股份,隨著企業的成長而獲得收益!

壞的是如果你投資的公司是「瑞幸咖啡」,結果就不一定很滿意了!

關鍵的關鍵,是管理者要做好監督審查的工作,盡量減少這種財務造假或者大洗澡的公司進入才行!

如果還是像現在這樣,扇貝到處游,洗衣粉到處跑……

那注冊制對投資者來說就是災難了……

法律法規配備好自然利好

現在推出當然是利空,今後會如何誰也不知道。股民朋友們自求多福吧。

不配套的東西都不是什麼好事!一方面不要命的發行新股,另一方面又不完全按照規定嚴格退市!導致垃圾股泛濫,績優或 科技 股得不到應有的地位!

先把退市的問題解決了再說吧

大利空!圈線的多如牛毛了!

注冊制後股市有多可怕

三方面的影響,影響如下:

1、對殼資源的影響:A股有一種獨特的炒垃圾股的文化,理念是財務越垃圾的股越有想像的空間,導致這一問題的緣由就在於上市需要極其漫長的等待以及繁瑣的審核,進而使得上市資格十分稀缺。不少公司便另闢蹊徑,收購小市值、虧損嚴重的公司,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君不見世紀游輪(1112 +335%,買入)19個漲停,累計漲幅已達六倍,正是一個又一個的「世紀游輪」才讓殼資源有了生存空間。注冊制完全實行之後,殼資源就喪失了其稀缺性,大股東的保殼意願會降低,投資者炒垃圾股的行為也會有所改變,殼資源的價值將逐步下行。

2、對整體估值的影響:

注冊制的推出,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股市的供需關系,也將改變A股的估值體系。目前上交所的平均市盈率為1748倍,深交所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64倍,創業板為107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也在於股市准入門檻高,20多年來只有2800家公司,而社會財富快速增長,導致錢沒有地方去,流入股市後不斷增加的資金與稀缺的供應產生矛盾,導致中小創估值偏高。注冊制推出之後,可供投資者選擇的股票將大大增加,市場估值有望逐步回歸理性。

3、注冊制下的投資機會:

近期,注冊制傳聞不斷。雖暫無明確時間表,但各項事件已經暗示,注冊制的實行為期不遠。一旦實行的話,將使得創投項目推出道路更加通暢,創投公司實現投資收益加速。而二級市場已對此有所反應,周一創投板塊受注冊制消息影響大漲47%就是明顯例證。因此,在注冊制推出之前,可持續關注創投概念股。

注冊制會影響散戶嗎?

股票發行全面實行注冊制對A股的影響可能有哪些?

首先,股票的數量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擴容。在注冊制推行之前,A股的股票發行用的審核制。相比審核制來說,在注冊制下新股的發行會容易很多。

用一個比喻來說,審核制是手工化生產,而注冊制則是機械化批量生產。在保證「原料」能充足供應之下,後者的產量肯定要更大。

事實上,在全面注冊制還沒實行之前,我國的A股市場就已經成了新股發行數量最多的股票市場,而這也離不開注冊制的功勞。因為率先採用注冊制發行股票的科創板和創業板,在新股數量的增長上貢獻的力量是最多的。

然而,科創板和創業板僅僅是A股市場的兩個分支市場,而非主流市場。即便如此,這兩個分支市場的新股數量都已經超過了主流市場。可想而知,一旦全面實行注冊制發行股票,就等於是把主流市場的閘門打開了,新股發行數量想不增加都難。

當然,即便全面實行注冊制發行新股,新股的發行數量也不可能持續地增長下去。一方面是因為注冊制雖然使得股票上市更容易,但也不是誰都可以發行股票,仍然需要具備一定條件,所以當上市公司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後,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就會減少。

另一方面是因為市場容量有限,當股票數量達到市場容量的上限時,新股想要發行出去就會變得更難,新股的發行數量也就會相應減少。

股票注冊制的利弊

股票注冊制對散戶影響

1、注冊制後散戶投資更加困難,注冊制後股票價值由市場決定,投資者自己進行價值的判斷,投資操作難度增加;

2、注冊制後投資風險會更加的大,目前科創板和創業板實行注冊制,新股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但是五個交易日後漲跌幅限制為20%。

3、注冊制去散戶化,在注冊制情況下,比較成熟的股票市場,主要是機構投資者投資,散戶投資者極少,國內注冊制後賺錢難度增加,需要投資者越來越專業,並且市場會逐漸淘汰個人投資。

(1)科創板市盈率120倍擴展閱讀。

一、注冊制股票漲跌幅限制

注冊制的科創板與創業板新股上市第一到第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到第六日,漲跌幅限制調整為20%。

二、注冊制的特點。

1、注冊制的發行率高,通過簡化審核程序和減少審核限制縮短申請人的發行時間;

2、在注冊制下,有更多優質的企業上市,增加了市場中可以選擇的股票數量,對一些不良的現象進行一個抑制,加速市場的擴容;

3、注冊制有助於有潛力的優質企業上市,推動相關企業的融資;

4、注冊制為監管機構提供了行為界限,注冊制對監管機構的權力進行了相應限制,能有效避免過度干預的現象;

5、注冊制下信息的披露要求更加的充分;

6、注冊制促進資本市場的市場化進程。

三、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的區別

1、發行市場是證券初始發行的市場,主要是通過打新來參與的,在新股上市之前,投資者如果有新股申購額度的話,就可以在申購日當天輸入新股的代碼,進行申購;

2、流通市場就是對已經發行的股票進行一個買賣,投資者只要有股票賬戶就可以進行買賣,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是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後才可以進行買賣

股票注冊制有四大利好,一大利空。長遠來看,注冊制將減少為權力尋租買單,減少波動,強化價值投資,這對中小投資者帶來的好處要大於其損失。

利:

一、核准制是存在制度缺陷。當一些人或部門手握"誰可以上市""誰先上市"的大權時,不可避免會引發權力尋租現象,這些權力可能會被轉化為個人利益。最終,誰為這種昂貴的"審批權力"買單絕不是上市企業,而是中小投資者。這就好比,誰為計程車的牌照,為"份子錢"買單普通乘客呀。所以,核准制隱藏著對中小投資者的"暗中掠奪"的不合理機制。如果不實施注冊制,無法談投資者保護。

二、注冊制有助於將資金引流到實體經濟,有助於"萬眾創新"。 在很多人眼中,股市僅僅是讓上市企業獲得資金支持,與其他企業無關,與經濟無關。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因為審批制及上市難問題,A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市場,股市走牛也只是讓殼資源更搶手、更稀缺。如果實施注冊制,那就不同了。注冊制讓風投、創投有了更便捷的退出機制。有了上市預期,A股的高估值將會吸引大量的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進入中小微企業,投資和服務於新經濟。這種市場化的資金導流,打通股市和經濟的"任督二脈",顯然比任何政府的扶持政策更有效率。

三、讓A股由賭場向市場轉變,減少毫無意義的殼資源炒作。我們知道,核准制的結果是殼資源稀缺,而不是投資資金稀缺。其結果是,很長時間里,一堆資金圍著殼資源亂炒一通,在5000點的時候,創業板平均市盈率達到120倍以上。這其實就是賭場,我想不出這些炒作資金對經濟的任何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的賭場中,價值投資成為空話,中小投資者大多為輸家。

四,增加市場穩定,減少大幅波動。對於上一波股災,有很多人認為是股災拖延了注冊制施行。其實不然,筆者認為是注冊制的拖延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股災。暴跌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短時間內暴漲,因為泡沫。我們知道,在嚴格的核准制下,企業上市的節奏肯定跟不上杠桿資金入場的節奏。如果注冊制早點推,如果股票供應與杠桿資金入場保持更好的市場動態均衡,可能就不會短期暴漲暴跌。另外,除了核准制,T+1及漲跌停板也會助漲助停。筆者認為這都是A股長期大幅波動的根源,務必要引起重視。

弊:

因為目前的股票價格是有殼資源溢價的,也就是含有"審批權力"的價值。如果推行注冊制,部分股票,特別是中小市值股票的價格會受影響。這個原因完全可以理解。這就好比,手裡如果持有計程車牌照的人大多會反對完全市場化且無需牌照的專車。就算一點點的弊!如果沒有社會保障系統和醫療系統的完善,那也將是對弱勢散戶的屠戮!滅頂之災!

Ⅱ 政策支持發力 市場延續箱體震盪態勢

一、市場行情概況

上周市場有所反彈,指數小幅上漲。前半周科創板開板、地方政府專項債可以作為基建項目的資本金等事件使得市場情緒有所好轉,利好市場支撐指數上漲;後半周披露的金融數據、經濟數據仍弱不及市場預期,市場有小幅的下跌。從市場風格來看,大盤風格與小盤風格旗鼓相當,上周創業板漲幅2.7%、滬深300漲幅2.5%,差異不大。全周來看,上證指數漲幅1.9%。從行業來看,有色金屬、食品飲料、建築材料、休閑服務、國防軍工表現較好,周漲跌幅分別為5.23%、5.17%、4.85%、4.69%、4.02%;而鋼鐵、家用電器、汽車、紡織服裝、公用事業表現較差,周漲跌幅分別為0.98%、0.99%、1.37%、1.43%、1.52%。截至周五收盤,上證綜指報2881.97點,周上漲1.92%;深證成指報8810.13點,周上漲2.62%;創業板指報1453.96點,周上漲2.68%;中小板指周上漲2.92%,滬深300周上漲2.53%,上證50周上漲2.91%。

基金方面:上周各類型基金全線收漲,股基債基雙牛。權益類基金多數漲幅在2%以上,普通股票型基金錶現最好,QDII型基金錶現最差,債券型基金微漲。近期港股的表現比較疲軟,年初至今恆生指數漲幅6.3%、恆生國企指數漲幅4.3%顯著的跑輸A股,大部分時間漲的時候不如A股,跌的時候跌幅基本與A股相當;往後看,做右側投資的趨勢投資仍需等待更好的機會。主題基金方面,有色、食品飲料、建築等板塊漲幅靠前,布局周期風格的基金與布局大消費板塊的基金錶現靠前。汽車、紡織服裝等行業表現靠後,左側布局汽車板塊的基金凈值表現相對靠後。 指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QDII基金周平均收益分別為2.04%、2.36%、1.66%、0.17%、0.87%。

二、一周場外基金業績表現


三、資產配置建議

5月份的經濟、金融數據仍較為疲弱,顯示經濟的下行壓力仍大。統計局公布了5月份的經濟數據,生產端和需求端仍然較為疲弱。5月份的工業增值加同比為5%,比上月的5.4%下降0.4%,顯示工業生產仍在放緩。從需求端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明顯的下滑,地產、基金投資增速是主要的拖累項,製造業投資未見明顯的好轉,基建投資增速4%較1-4月份下降0.4%,房地產投資增速11.2%比上期的11.9%下降0.7%,考慮到近期的土地成交市場的降溫以及商品房銷售增速、新開工面積增速等領先指標的下降,房地產投資後續將面臨較大的壓力。5月份的金融數據新增社融1.4萬億,新增信貸1.18萬億,無論是總量數據還是看內部的結構,都比較弱。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佔新增信貸的比重只有21%,是2019年以來的新低。一季度的經濟好轉是信貸投放節奏前移,政策發力前置,二季度的金融數據逐步回歸常態。經濟數據較弱疊加宏觀杠桿率的上升,定向寬松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或許是政策未來的基調。市場大概率會延續震盪的格局,科創板的開板、政策的支持發力隱形築造政策底,因此,大類資產的配置建議優先推薦債券,權益市場仍在結構性機會。

四、天天基金投資策略

市場在經歷了一季度的上漲之後,4月下旬的調整至今又跌到了2900點以下,當前處於區間震盪的態勢;在缺乏新的信號出來之前,市場大概率還會延續這一走勢。年初至今,農林牧漁、食品飲料、家電、非銀金融等板塊漲幅普遍在25%以上,重點布局農業、大消費、大金融板塊的基金凈值表現靠前;短期之內,消費、大金融仍然值得關注,可以適當關注布局大消費、大金融板塊的價值風格基金。隨著科創板的開板,參考創業板成立企業IPO時,中小板有一定幅度的上漲,科技板塊或許會受到情緒上的影響,短期內可以重點關注相關的科技型成長風格基金。當前滬深300的動態PE為11.6倍,中證500的動態PE為25.1倍,滬深300、中證500的動態市盈率估值又回到了均值以下,長期定投也會有不錯的收益。

五、基金學堂

投資債券型基金也需防範風險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市場債券型基金數量1504隻,債券型基金規模為3.17萬億元,佔全市場基金數量和規模的28.91%和23.17%,基金規模僅次於貨幣型基金。由此可見,債券型基金是投資者資產配置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資產。

債券型基金作為基金投資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要類型之一,且目前基金數量已超1500隻,基金優選尤為重要。考慮到目前的市場環境,投資者優選債券型基金時更應注重防範風險,穩健投資,正所謂行穩致遠。

簡單來看,債券型基金投資收益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利息收益,即債券持有到期所獲得的票面利息收入;二是價差收益,即因流動性、市場利率、信用情況變化等,在二級市場上的債券價格的波動。

基於收益構成,基金風險來源一般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信用風險,即債券到期無法還本付息;二是債券價格波動的風險。

再來分析一下債券型基金在真實投資過程中的風險表現。截至2019年6月14日,近一月、近三月、近半年、近一年錄得負收益的債券型基金(不含二級債基和可轉債基)分別為139隻、110隻、22隻和16隻,其中部分基金虧損甚至在10%以上。雖然從總體上來看,該類基金佔比不高,但對於以穩健收益為目標的投資者而言,卻不得不防。

另一方面,信用風險不可忽視。數據顯示,截至6月14日,今年以來債券違約數量達70隻,違約金額480.37億元,違約數量和違約金額分別佔2018年全年的56%和40%,並大幅超越2017年全年的違約金額和數量。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債券型基金投資仍需防範風險。那麼,在債券型基金優選時應關注哪些方面,以下提出六條建議供投資者參考。

一是關注債券型基金投資券種品類。債券型基金投資券種一般可分為國債、同業存單、金融債、企業債、可轉債、資產支持證券和其他債券等。在債券型基金優選時,建議優先選擇偏好國債、同業存單和政策性金融債等風險較低的券種。

二是關注債券型基金重倉債券信用等級。債券信用等級一般可分為D級至AAA級,不同評級機構略有差異,建議債券型基金優選時規避重倉風險較高、流動性較差的中低等級信用債的基金。

三是關注基金債券投資集中度。優先選擇單只債券投資市值佔比和重倉債券投資市值佔比較低的債券型基金,以分散投資風險。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市場債券型基金前五大重倉債券投資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重的中位值為35.18%,第一大重倉債券投資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重的中位值為9.45%。

四是關注債券型基金管理人或其固收團隊風險防控能力。對於有能力的機構投資者,可通過定向調研,詳細了解管理人風控體系和風險防範能力;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可通過了解擬投資基金的管理人旗下產品歷史業績表現和風險事件,以此判斷管理人風險控制能力。

五是關注債券型基金規模。對於規模較小的基金而言,將會面臨運營成本抬升和清盤的風險。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市場債券型基金中規模小於5000萬元的基金共有120隻,佔比達8%,建議謹慎投資該類基金。

六是關注債券型基金投資杠桿和久期。放大杠桿和拉長久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債券型基金預期收益,但預期風險也相應增加,投資者可根據自身風險偏好選擇適當的水平。根據數據統計,全市場開放式債券型基金杠桿率和久期中位值分別為1.19倍和2.47年。

風險提示:

本報告由證券研究所根據市場公開數據整理發布,僅供參考,證券研究所無法保證數據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報告內容不代表天天基金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上海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Ⅲ 股市注冊制是什麼意思

股市注冊制就是指股票發行的其中一種制度,A股市場的股票發行制度主要有三種,最初的審批制,主板當前的核准制度,科創板的注冊制。注冊制的意思就是指公司或者企業根據股票發行的各項規定進行依法申報,只要各種資料完全准確地進行申報。當公司申報之後,待相關部門進行審查,並並且採取實質性審核,最終確定公司或者企業是否給上市。
注冊制,是一種股票的發行制度,制度要求上市企業在發行股票時,必須依法將公開的各種資料完全准確地向證券監管機構進行申報,不得存在虛假、誤導和遺漏。在注冊制下,證券監管機構將只設立上市標准和條件,符合基本要求的企業均可通過注冊完成上市發行股票。至於上市企業是否「優秀」,就完全交由市場去判斷了。

拓展資料:
股市注冊制怎麼樣
1、 從股市短期角度分析
如果全市推行注冊制從短期來看,對股市就是一個重大利空,因為全面推行注冊制後,會有更多新股上市抽血,從股市抽血當然是利空。 文章圖片1 本身A股在核准制新股都是常態化,新股不斷地發行,一旦全面推行注冊制後,會有更多企業申請上市,從而大幅增加新股供應,對短期股市就是雪上加霜的作用,絕對是利空。
2、 從股市長久長期角度分析
A股要想更好,更快的成熟起來,一定要走捷徑之路,可以採用一些現成的國際成熟制度,雖然不能按部就班地強硬實施,但可以一步一個腳印的往成熟股市靠攏,這樣對A股長久最有利的。 比如A股的新股發行制度,最初從審批制,再到核准制,而現在A股已經通過科創板和創業板試點,採取注冊制。
3、 從國際股市來分析
A股市場是發展中股市,意思就是還不健全的股票股市,各種制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A股要想快速成長,成熟起來,一定要借鑒國際成熟股票市場的制度,而國際成熟股市的發行制度都是以注冊制為主,從這里證明注冊制是符合股票市場的真正發行制度。

Ⅳ 瀾起科技「趕考」:預計估值下調100億,對Intel承諾回購

科創板上會節奏趨於常態化。5月30日,瀾起 科技 披露了第三輪問詢的回復。

時隔四天,也就是6月3日瀾起 科技 再披露上會稿,即將「趕考」11日舉行的科創板第3次上市發審會。

作為科創板的晶元獨角獸,「重量級選手」瀾起 科技 的上會頗受關注。

三輪問詢過去,從一開始的49個問題到6個問題,從核心技術到信息披露,上交所審核中心的問題全面且深入。

新浪 財經 注意到,瀾起 科技 的發行估值從最初的220億元下調至120億元。

此外,從技術層面以及公司獨立性上,瀾起 科技 與Intel的關系被多次問詢。而最新回復顯示,公司2019年業績存在下滑風險。

預計估值下調100億元

招股說明書顯示,瀾起 科技 成立於2004年,2013年9月在美股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10美元/股。

一年不到,公司就從美股私有化退市,私有化的價格為22.6美元/股,私有化金額總計6.9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47.8億元。

從美股退市後,瀾起 科技 在2018年完成股份制改革,繼而遞交了科創板招股書。

這期間,瀾起 科技 發生過多次增資擴股和股權轉讓。

從時間上來看,最近一次增資發生在2018年11月末,當時Intel Capital以1.75億美元的價格認購10168萬股新增股份,SVIC No. 28 Investment以0.2億美元的價格認購1130萬股新增股份。

此次交易瀾起 科技 整體估值為17.51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20.6億元。

此時,正是瀾起 科技 沖擊科創板的四個月前,英特爾搭上了「突擊入股」的班車。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筆交易發生之前,瀾起 科技 第二次股權轉讓的整體估值僅51.34億元,僅6個月公司增值率135%。

不僅如此,保薦機構還將發行預計市值定為不低於220億元,半年時間,瀾起 科技 的估值較第六次增資高出100億元。

發審委要求瀾起 科技 說明估值迅速增長的原因,以及中介機構對發行預計市值的評估依據是否充分、評估結果是否謹慎。

瀾起 科技 的回復表示,51.34億元估值對應2017年扣非後凈利潤的市盈率倍數為18.71,120億估值對應2018年扣非後凈利潤的市盈率倍數為17.18,兩次增資的市盈率倍數基本一致。

至於估值迅速增長有兩個原因,一是公司業績增長較快,二是投資者認可公司業務價值及未來業績增長。

而220億的發行預計市值,保薦機構分析師參考了同行業上市公司匯頂 科技 和兆易創新的平均市盈率78.18和平均市銷率12.53。

按照這兩種估值方法,計算出瀾起 科技 的估值分別為576.09億元、和220億元。

並且表示公司還未上市的增資與股權轉讓價格與上市後發行估值不具備可比性,發行預計市值理論上也不能低於最近一次增資價格。

但這一說法顯然沒有說服上交所審核中心。

其在第二次問詢中問道,Intel投後估值17.51億美元(120億人民幣),發行人預計市值不低於220.1億人民幣,Intel入股時是否已經有明確的上市預期,入股價格是否公允。

這一次,瀾起 科技 否認短期內存在上市預期,不得不搬出上市公司收購同行業公司的估值水平,以及Intel同期投資同行業其他項目的估值水平,市盈率在15.87-18.57倍,不存在差異,具有公允性。

Intel投後的估值120億算是解釋完了。

至於220億元的發行預計市值,在瀾起 科技 的第二次回復中,保薦機構將發行預計市值更新為不低於120億元。

對此有投行人士表示,第一次預計估值給了一個很高的估值,但是理由解釋的很牽強。

鑒於之前科創板保代擅自修改問詢問題的案例在先,第二次選擇不低於最後一輪投資的投後估值這種最安全的說法,是為了申報通過打的安全牌。

與Intel的關系被多次詢問

就在Intel入股的同一年,瀾起 科技 對Intel的采購突增。即是客戶又是供應商,同時還是股東的情況下,Intel與瀾起 科技 的復雜關系被科創板發審委三次問詢,這既包括技術層面也包括公司獨立性。

2018年,瀾起 科技 對Intel的銷售額為560萬元,采購額突增2709萬元。這與瀾起 科技 的另一項產品津逮伺服器CPU有關。

報告期內,瀾起 科技 與清華大學、Intel合作研發津逮®伺服器CPU,該產品需要向Intel采購通用CPU內核晶元,成本佔比在90%左右。

目前尚在研發階段,銷售收入主要為工程樣品,佔比不高。此次23億募資項目,將有7.5億元用於該產品的研發。

基於這個背景,瀾起 科技 與Intel產生了采購的關聯交易,未來計劃提高津逮伺服器CPU以及混合安全內存模組的銷售規模。

這就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研發成果歸屬及技術依賴性問題。瀾起 科技 負責整體模塊及部分晶元的設計,清華大學提供可重構計算處理器(RCP)的演算法,Intel提供其通用CPU內核晶元,並由瀾起 科技 委託第三方進行晶元製造、封裝和測試。

研發成果津逮®伺服器CPU品牌及產品產權歸瀾起 科技 所有。至於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則按照共同開發的三方分配,自主開發則單獨享有所有權。

另一方面,Intel通用CPU內核晶元在津逮®伺服器CPU成本中的佔比較高。

隨著津逮®伺服器CPU及其平台技術升級項目實施,關聯交易的規模將擴大,瀾起 科技 對Intel是否會形成重大依賴。

並且,Intel作為瀾起 科技 的股東,上述募投項目實施後,預計新增與Intel關聯交易的規模,交易定價是否公允?是否對瀾起 科技 的獨立性產生不利影響?

2018年Intel增資入股時,雙方就公司治理、股份轉讓限制、優先購買權、共同出售權及其他方面的權利進行了約定。Intel享有包括重大事項一票否決權及回購權等權利。具體協議如下:

i. 財務信息知情權(合理時間內獲取年報和季報的權利);

ii. 指派董事會觀察員事項(有權委派一名董事會觀察員列席董事會,但無任何錶決權);

iii. 其他保護性事項(享有否決權),即未經Intel Capital同意,公司不得從事如下行為:

a. 導致公司解散或清算的行為或為債權人利益提起破產、破產管理等程序;

b.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的行為或全部或實質資產的出售、抵押或轉讓的行為;

c. 根據公司章程需要經公司董事會同意的關聯交易行為;

d.對公司經營范圍進行變更且該變更將對公司履行商業協議產生不利影響。

瀾起 科技 將上述稱之為保護投資人自身的投資利益的「消極保護性」權利,並強調這不屬於對賭協議。

雙方約定,如果2021年5月公司還未完成上市,上述股東有權要求公司按其投資成本回購股份。

若成功上市,Intel享受的相關保護性權利也隨之終止。

從這個角度看,Intel財務投資人的角色似乎很明確。但在報告期內,Intel定期向瀾起 科技 支付研發支持費用,合計金額約為210萬美元。

雙方的交易往來,瀾起 科技 需要在回復中詳細解釋。

下遊客戶出貨量下滑

除此之外,根據瀾起 科技 最新回復,公司2019年面臨下遊客戶出貨量下滑的風險。

一季度財報顯示,瀾起 科技 下遊客戶出貨收入均出現了20%以上的下滑:三星電子下滑33.81%,海力士下滑22.24%,美光 科技 下滑27.87%。

三星電子表示受主要客戶去庫存影響需求疲軟,2019年一季度存儲類產品收入同比下滑;

海力士的DRAM產品其中單價下滑為主要原因;

美光 科技 主要受移動通信市場季節性需求疲軟和市場環境影響,造成DRAM產品單價下跌和銷量的小幅下滑。

這與相關行業研究報告的觀點一致: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DRAM價格進入下行周期,預計DRAM市場在2019年消化庫存,並在2020年前後隨著5G、AI、大數據的應用推動需求增長。

而在DRAM市場,三星電子、海力士、美光 科技 行業前三名合計市場佔有率超過90%。

根據首輪問詢回復,這三家也是瀾起 科技 的前五大客戶。報告期內,瀾起 科技 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佔比分別為70%、84%、90%。

集中度較高的下遊客戶出貨量下滑,對瀾起 科技 或產生不利影響。

盡管瀾起 科技 表示,公司2019年一季度收入及出貨量均同比增長,截至目前未對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響。但產業鏈的傳導或存滯後性。

如果DRAM行業景氣度進一步下滑或回升不及預期,將有可能導致主要產品內存介面晶元的市場規模同步出現下滑或增速放緩,可能對公司未來業績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文/公司觀察)

往期回顧

版權說明: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發送消息至公眾號後台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投稿及商務合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Ⅳ 進軍科創板融資120億,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崛起

(文/陳辰 編輯/尹哲)眾所周知,晶元製造主要簡單分為設計、製造和封裝三大環節。其中,晶元製造是國內半導體被「卡脖子」最重要的環節。

近年來,隨著產業發展及國際形勢變化,中芯國際一度成為「全村的希望」。因此,在一路「綠燈」下,中芯國際順利登上科創板,成為國內晶圓代工第一股。

如今,繼中芯國際之後,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合集成」)也擬進軍科創板,以實現多元化發展。

5月11日,晶合集成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書(申報稿)已獲上交所科創板受理,並於6月6日變更為「已問詢」狀態。

招股書顯示, 公司擬發行不超過5.02億股,募集資金120億元,預計全部投入位於合肥的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

根據規劃, 募投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晶圓代工生產線,主要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

圖源:晶合集成招股書,下同

自12英寸晶圓製造一廠投產以來,晶合集成主要從事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業務,產品廣泛應用於液晶面板領域,其中包括電腦、電視和智能手機等產品。

與此同時,隨著產能持續抬升以及工藝不斷精進,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實現高速增長。

而在這背後, 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也存在系列風險,其中包括產品結構較單一、客戶集中度極高、盈利能力不足,以及擴產項目能否達成預期業績等

因此,盡管自帶「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光環,但晶合集成未來數年發展走勢如何,仍是一個尚難定論的未知數。而要實現多元化及技術突破,其還需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誕生與發跡「錯配」

近十年來,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異軍突起,加劇了「有屏無芯」的矛盾。同時,電子信息企業快速集聚,更激起地方政府打造「IC之都」的雄心。

「大約在2013年左右,家電、平板顯示已經作為合肥的支柱產業,但在尋求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同一個問題——缺『芯』。」合肥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陳軍寧教授曾表示。

為了解決缺芯問題,合肥市邀請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十幾名專家一起參與討論和論證,最終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

基於此,2015年,合肥建投與台灣力晶集團合作建設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廠——晶合集成。

據部分媒體報道, 這一項目旨在解決京東方的面板驅動晶元供應問題。

晶合集成合肥12英寸晶圓代工廠

根據總體規劃,晶合集成將在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內,建置四座12寸晶圓廠。其中一期投資128億元,製程工藝為150nm、110nm以及90nm。

至於力晶達成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其當時遭遇了產能過剩危機重創,便致力於從動態存儲晶元(DRAM)廠商轉型為晶元代工企業。

2017年10月,晶合集成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DDIC)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安徽省第一座12寸晶圓代工廠,也是安徽省首個超百億級集成電路項目。

隨後,晶合集成的產能實現迅速爬升。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下稱「報告期內」), 公司產能分別為7.5萬片/年、18.2萬片/年和26.6萬片/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8.59%。

與此同時,其產品也迅速佔領市場。據央視報道稱,2020年佔全球出貨量20%的手機、14%的電視機和7%的筆記本電腦,採用的都是晶合集成的驅動晶元產品。

對於近五年實現快速發展的原因,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曾總結為,首先是「選對合作夥伴很重要」,以及公司對市場趨勢判斷正確、不間斷的投資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紅利」。

但稍顯「遺憾」的是,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向境外客戶銷售收入分別為2.15億元、4.68億元和12.63億元,占當期總營收比例為98.59%、87.69%、83.51%。

其中,鑒於公司的台灣「背景」及相關資源,晶合集成的境外客戶中中國台灣地區客戶佔比頗高。

這也就是說,京東方並沒有大量采購晶合集成的面板驅動晶元。業內數據統計,我國驅動晶元仍以進口為主。2019年,京東方驅動晶元采購額為60億元,國產化率還不到5%,可見配套差距之大。

此外,晶合集成依賴境外市場同時,還存在客戶集中度極高的問題。

報告期內, 其源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均約九成。其中,2019年和2020年,公司過半總營收來自第一大客戶。 這顯然對公司的議價能力和穩定經營不利。

國資台資加持主控

誠然,如蔡國智所言,晶合集成的快速成長的確得益於「不間斷的投資」。

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國資委發文同意合肥建投組建全資子公司晶合有限(晶合集成前身),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

成立之初,晶合有限僅有合肥建投一個股東。隨後,在國內半導體產業以及合肥電子信息產業迅速發展情況下,公司決定大搞建設。

2018年10月,晶合有限增資,合肥芯屏、力晶 科技 入股。具體股比上,合肥建投持股32.71%,合肥芯屏持股26.01%,力晶 科技 持股41.28%。

後來經過數次減資、增資,晶合有限於2020年11月正式整體變更設立為股份公司,即晶合集成。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 合肥建投直接持有發行人31.14%股份,並通過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股份,合計佔有52.99%股份。而力晶 科技 的持股比例降至27.44%。

值得一提,合肥市國資委持有合肥建投100%的股權,因而為晶合集成的實際控制人。

那麼,多次出現且持股一度占優的力晶 科技 是什麼來頭?

資料顯示,力晶 科技 是一家1994年注冊在中國台灣的公司。經過業務重組,其於2019年將其晶圓代工業務轉讓至力積電,並持有力積電26.82%的股權,成為控股型公司。

得益於力晶 科技 的較強勢「助攻」,力積電的晶圓代工業務迅速實現位居世界前列。

調研機構預估,力積電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2.89億美元左右,位列全球十大晶元代工第7名,領先另一家台灣半導體企業——世界先進一個名次。

而除了力晶 科技 和合肥市國資委之外,晶合集成還曾於2020年9月引入中安智芯等12家外部投資者。

其中, 美的集團旗下的美的創新持有晶合集成5.85%股權。而持股0.12%的中金公司則是晶合集成此次IPO的保薦機構。

不過,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今年初發布公告顯示,申報前12個月內產生的新股東將被認定為突擊入股,且上述新增股東應當承諾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個月內不得轉讓。

鑒於晶合集成的申報稿是於2021年5月11日被上交所受理,美的創新、海通創新等12家股東均屬於突擊入股 ,才搭上了晶合集成奔赴上市的列車。

對此,晶合集成解釋稱,股東入股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是對公司前景的長期看好。

「上述公司/企業已承諾取得晶合集成股份之日起36個月內不轉讓或者委託他人管理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也不由晶合集成回購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

經營業績持續增長

背靠有半導體技術基因的力晶 科技 ,以及資金雄厚且自帶官方背書的合肥建投,晶合集成近年來在營收方面有較明顯增長。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8億、5.34億和15.12億元人民幣,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3.55%。

其中,2020年,疫情刺激全球宅經濟、遠距經濟等需求大舉攀升,而半導體作為 科技 產品的基礎元件也自然受惠。因此,晶合集成的業績同比大增達183.1%。

美國調研咨詢機構Frost&Sullivan的統計顯示, 按照2020年的銷售額排名,晶合集成已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僅次於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

值得注意,這一排名不包含在大陸設廠的外資控股企業,也不包含IDM半導體企業。

不過,相比業內可比公司的經營狀況,晶合集成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0年,中芯國際營收274.71億元,華虹半導體營收62.72億元,分別是晶合集成的18倍及4倍以上。

另一方面,晶合集成已經搭建了150nm至55nm製程的研發平台,涵蓋DDIC(面板驅動)、CIS(圖像感測器)、MCU(微控制)、PMIC(電源管理)、E-Tag(電子標簽)、Mini LED及其他邏輯晶元等領域。

但公司的市場拓展及經營高度依賴DDIC晶圓代工服務,因而主營業務極為單一。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DDIC晶圓代工服務收入,分別為2.18億元、5.33億元、14.8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9.96%、99.99%、98.15%。

然而,正因如此,晶合集成預計,如果未來CIS和MCU等產品量產以及更先進製程落地,企業的收入和產能還有機會迎來新一波增長。

目前,晶合集成在12英寸晶圓代工量產方面已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但工藝主要為150nm、110nm和90nm製程節點。

其中,90nm製程是業內DDIC類產品最為主流的製程之一,而提供90nm製程的DDIC產品服務也逐漸成為晶合集成的主營業務。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90nm製程類產品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52.15%,占營收比重從2018年6.52%逐年升至2020年的53.09%。 這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收入結構正在優化。

此外,晶合集成正在進行55nm製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研發,預計之後會在55nm製程產品研究中投入15.6億元人民幣,以推進先進製程的收入轉化。

另據招股書透露,2021年,90nmCIS產品及110nmMCU產品將實現量產;55nm的觸控與顯示驅動整合晶元平台已與客戶合作,計劃在2021年10月量產。而55nm邏輯晶元平台預計於2021年12月開發完成,並導入客戶流片。

基於此,晶合集成的企業版圖未來確有望進一步擴充,而營業收入也勢必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盈利毛利「滿盤皆負」

雖然持續增收,但作為半導體行業新晉企業,晶合集成要實現盈利並不容易。由於設備采購投入過大,以及每年產生大量折舊費用等因素,晶合集成近年來凈利潤一直在虧損。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91億元、- 12.43億元和-12.5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54億元、-13.48億元和-12.33億元,三年扣非凈利潤合計為-38.35億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公司經審計的未分配利潤達-43.69億元。

對此,在招股書中,晶合集成也做出「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的風險」提示,並稱「預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後,公司短期內無法進行現金分紅,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造成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為滿足產能擴充需求,晶合集成持續追加生產設備等資本性投入,折舊、 攤銷等固定成本規模較高。這使得其在產銷規模尚有限的情況下產品毛利率較低。

報告期各期, 晶合集成的產品綜合毛利分別為-6.02億元、-5.37億元及-1.29億元,綜合毛利率則分別為-276.55%、-100.55%與-8.57%。

與行業可比公司相比,晶合集成的毛利率差距巨大,而且遠低於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同期台積電的毛利率遙遙領先。而在大陸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中芯國際及華潤微的毛利率均低於平均值,僅有華虹半導體於2018年和2019年略高於平均值。

不過,隨著產銷規模逐步增長且規模效應使得單位成本快速下降,晶合集成的毛利率與可比公司均值的差距正在快速縮短。2020年,其綜合毛利率已大幅改善至-8.57%。

與此同時,晶合集成各製程產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續改善。

招股書顯示,2020年,公司150nm製程產品毛利已實現扭負為正,而110nm及150nm製程產品毛利率,相對優於90nm製程產品的毛利率。其主要原因為90nm製程產品工藝流程較為復雜,固定成本分攤比例較高。

晶合集成似乎對未來盈利很有信心,在招股書中稱「主營業務毛利率雖然連年為負,但呈現快速改善趨勢... 未來規模效應的增強有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改善。」

其實早在去年底,晶合集成就定下四大戰略目標:即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月產能達到10萬片、科創板上市、三廠啟動以及企業盈利。 不難看出其對實現盈利的重視。

但是,參考近三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並未看出晶合集成的虧損有明顯好轉趨勢。更有行業人士稱,「由於每年設備折舊費用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潤,收回成本可能要歷時數年。」

技術研發依賴「友商」

毋庸置疑,晶圓代工行業屬於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除需大量資本運作外,對研發能力要求也極高。可以說,研發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般來說,半導體企業的研發能力,主要通過研發費用投入占總收入比例、研發人員占總人員比例、科研成果轉化率等評判。

首先,在研發費用投入方面。近年來,盡管一直「入不敷出」,但晶合集成的研發投入總額依然保持著較快上漲。

報告期內, 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31億元、1.70億元及2.45億元。 然而,鑒於營業額的更快速增長,其 研發投入佔比則出現持續下滑,分別為60.28%、31.87%及16.18%

不過,目前晶合集成的研發費用率仍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其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收入規模較可比公司相對較低,但研發投入維持在較高強度。

其次,在研發人員投入方面。 報告期各期末, 晶合集成研發人員數量持續增長,分別為119人、207人和280人, 占員工總數比例分別為9.47%、15.16%和16.81%。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研發人員分別為2335人、未知、697人,占總人員比例分別為13.5%、未知、7.7%。

由此可見,晶合集成的研發人員佔比超過已知的中芯國際和華潤微,但在研發人員總數量上仍遜色不少。

另招股書顯示,晶合集成現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分別為蔡輝嘉(總經理)、詹奕鵬(副總經理)、 邱顯寰(副總經理)、張偉墐(N1 廠廠長)、李慶民(協理兼技術開發二處處長)。

然而,根據背景信息介紹, 5名核心技術人員全部為台灣籍人士,而且除了詹奕鵬外,其餘4人均曾任職於力晶 科技 。 這說明晶合集成的核心技術研發極為依賴力晶 科技 。

另外,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晶合集成及其子公司擁有境內專利共計54項,境外專利共計44項, 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共71項 。

在行業可比公司方面,中芯國際僅2020年內便新增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布圖設計權總計991項,新增獲得數1284項;累計申請數17973項,獲得數12141項;

華虹半導體2020年申請專利576項,累計獲得中美發明授權專利超過3600項;

華潤微2020年已獲授權並維持有效的專利共計1711項,其中境內專利1492項、境外專利219項。

可以看出, 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擁有的專利均超過了1000項,大幅領先於不足百項的晶合集成。

當然,對成立較短的半導體企業來說,這是必然會遭遇的問題之一。但要加強技術專利的積累及實現追趕,晶合集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募資百億轉型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全球信息化和數字化持續發展,新能源 汽車 、人工智慧、消費及工業電子、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領域的快速成長,帶動了全球集成電路和晶圓代工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為抓住產業發展契機及進一步爭取行業有力地位,晶合集成自2020開始便積極謀劃在科創板上市,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而這一時程較原計劃提早了一年。

具體而言,本次科創板IPO, 晶合集成擬公開發行不超過約5.02億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5%,同時計劃募集資金120億元。據此,公司估值為480億元。

截至6月11日,科創板受理企業總數已達575家,其中僅9家公司擬募資超過100億元。也就是說,晶合集成的募資規模已進入科創板受理企業前十。

在用途方面,公司的募集資金將全部投入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該 項目總投資約為165億元,其中建設投資為155億元,流動資金為10億元。

如果募集資金不足以滿足全部投資,晶合集成計劃通過銀行融資等方式獲取補足資金缺口。

根據規劃,二廠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其中,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等,主要面向物聯網、 汽車 電子、5G等創新應用領域。

在圖像感測器技術方面,晶合集成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90nm圖像感測器技術的開發,未來將進一步將圖像感測器技術推進至55nm,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電源管理晶元技術方面,晶合集成計劃在現有90nm技術平台基礎上進一步開發BCD工藝平台,輔以IP驗證、模型驗證、模擬模擬等構建90nm電源管理晶元平台,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顯示面板驅動晶元方面,晶合集成已在現有的90nm觸控與顯示驅動晶元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工藝製程能力,將技術節點推進至55nm。

招股書顯示,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的項目進度為:2021年3月,潔凈室開始裝設;8月,土建及機電安裝完成及工藝設備開始搬入;12月,達到3萬片/月的產能。

此外,2022年3月,即項目啟動建設一周年,達到3萬片/月的滿載產能。同年, 晶合集成還將裝設一條40nmOLED顯示驅動晶元微生產線。

未來,隨著項目逐步推進建設及產能落地,晶合集成將繼續堅持當前的戰略規劃:

依託合肥平板顯示、 汽車 電子、家用電器等產業優勢,結合不同產業發展趨勢及產品需求,形成顯示驅動、圖像感測、微控制器、電源管理(「顯 像 微 電」)四大特色工藝的產品線。

結語

依託台灣技術團隊及合肥的國有資本等,晶合集成成立僅五年就成為了全球重要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廠商,並且劍指顯示器驅動晶元代工市佔率第一桂冠。

這樣的成就對國內半導體企業來說,實屬難能可貴。但長年押寶在「一根稻草」上,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無疑潛在較多重大風險。同時,行業的激烈競爭及國際形勢變化等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2020年上任,曾在宏碁股份、力晶 科技 和力積電等公司任職。

對此,晶合集成近年來正致力於推動企業轉型,並制定了詳細的三年發展計劃。2020年7月,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接受問芯Voice采訪時,曾透露了公司的具體戰略規劃:

2021年:目標是營收要倍增至30億,公司必須開始獲利賺錢,同時要完成N2建廠、產品多元化以及科創板IPO上市;

2022年:目標是N2廠正式進入量產階段,公司營收突破50億元大關,並維持穩定獲利;

2023年:目標是單月產能要達到7.5萬片,公司營收達70億,並且開始規劃N3和N4廠房的建設。

但在清晰的目標背後,晶合集成不可避免的面臨一系列挑戰。

比如現階段半導體代工行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晶合集成要如何扭轉劣勢或突圍?在現有企業規模及相關儲備下,其多元化戰略是否還能順利推進並攻下市場?

此外,由於客戶主要在境外,公司要如何真正提高關鍵國產晶元的自給率?

基於此,即便科創板上市成功,晶合集成還需要克服諸多問題及困難,其中包括改善盈利、升級工藝、募集資本、招攬人才、推進多元化及應對行業競爭等等。

至於本次募資的12英寸晶圓代工項目是否能達到預期業績,以及相關戰略未來是否能卓有成效落地,從而改善當前的系列問題,促使晶合集成進一步壯大乃至真正崛起,且拭目以待!

熱點內容
江陰股票開戶哪家證券公司服務好 發布:2024-09-23 19:10:23 瀏覽:219
印花稅與水利基金屬管理費用嗎 發布:2024-09-23 19:09:16 瀏覽:594
楊凱股票技術 發布:2024-09-23 18:37:38 瀏覽:504
成交量放大換手率低說明什麼意思 發布:2024-09-23 18:21:42 瀏覽:258
中信證券創業板開戶條件 發布:2024-09-23 18:21:03 瀏覽:731
昨日漲停表現指數分析 發布:2024-09-23 18:06:13 瀏覽:77
華住集團股票拆分了嗎 發布:2024-09-23 18:05:22 瀏覽:488
醋化股份市盈率 發布:2024-09-23 18:05:21 瀏覽:484
南方航空股票走勢技術分析 發布:2024-09-23 17:59:26 瀏覽:20
我今天開的股票賬戶 發布:2024-09-23 17:54:00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