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問題 » 遠高於蘋果不到10倍的市盈率

遠高於蘋果不到10倍的市盈率

發布時間: 2024-10-23 07:50:40

『壹』 蘋果決定造車,40倍市盈率明顯被低估欲再造一個蘋果

12月22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



如今,特斯拉的市值已經是當初的十倍,大致相當於蘋果三年前的水平值。而且,誰也不知道的是,三年後特斯拉的市值究竟會不會超過蘋果。


或許,庫克氣得大腿都拍紅了!


不過,蘋果公司也沒有坐以待斃。 12月22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蘋果公司正在推進自動駕駛 汽車 技術,並計劃在2024年生產一款乘用車,其中可能包含該公司自己研發的突破性電池技術。


受此消息影響,特斯拉當日盤中一度大跌5%,而蘋果盤中漲幅則一度接近5%。這一漲一跌,足以證明市場對蘋果造車可能對特斯拉造成重大沖擊的擔憂。甚至,還有網友調侃說到:


目前蘋果只有40倍市盈率,但現在它是一家電動車公司,估值可以達到400倍,至少還有10倍的增長空間。


借著這個話題,我們今天來聊一聊蘋果造車這件事。


蘋果的造車計劃

始於喬布斯的造車夢


從2014年開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蘋果造車的相關消息。


事實上,蘋果的造車計劃最早始於喬布斯。



2007年1月9日,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在舊金山Moscone會展中心上,推出了被其稱為「革命性的行動電話」,一款結合了iPod、手機和互聯網通訊設備等功能的電子產品。正如喬布斯所慾望的那樣,iPhone手機「完全改變了電信行業」。


同時, 公司的名稱也由「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更為「蘋果公司」(Apple Inc),標志著蘋果公司正式由電腦生產商轉型消費電子公司。


而這,也為蘋果布局 汽車 項目,埋下了伏筆。


2008年,隨著iPhone手機的大獲成功,喬布斯把目光放在了 汽車 上,甚至和蘋果前高管、被稱為「iPod」之父的托尼·法爾德談論造車的可能性。遺憾的是,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讓整個 汽車 業哀鴻遍野,蘋果公司的造車計劃也只能暫時被迫擱置。


時間轉眼來到2014年。


這一年,蘋果悄悄地啟動了智能電動車計劃,並且將其項目命名為「泰坦」,用蘋果自己的話說就是旨在打造一款足以「顛覆並取代底特律」的產品。隨後,蘋果任命曾經在福特做過工程師的副總裁領導該項目,並且從包括特斯拉、大眾、賓士、谷歌等企業瘋狂挖人。2015年底,蘋果CEO庫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 汽車 行業將會出現巨大的變化,傳統 汽車 製造商的技術表現糟糕,給蘋果等公司留下了巨大的機會。」


由此,拉開了蘋果造車大幕。


不過,在「「整車」和「系統」的內部爭議下,項目負責人最終在2016年離職,導致蘋果的 汽車 項目嚴重受挫。再後來,盡管蘋果表示將專注於自動駕駛技術,但相關的進展還是相當緩慢。


好在的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蘋果申請了100多項智能 汽車 相關的專利,涉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身等等。


正因為這樣,當路透社報道蘋果 汽車 將在2024年生產一款乘用車,並且強調其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和突破性的電池技術時,市場的反響會如此巨大。而且,根據相關的報道顯示,目前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 汽車 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並且將於2021年9月發布。此外,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 汽車 零部件企業近期也已經接到了備貨要求,著手准備最早在明年二季度增加的 汽車 零部件需求。


也就是說,在喊了幾年的「狼來了」之後,蘋果 汽車 終於要來了。


四大創新

全球最大 科技 公司的 科技 賦能


前面提到,蘋果公司正在推進自動駕駛 汽車 的研發,並且可能包含自己研發的突破性電池技術。


接下來,就重點說說蘋果 汽車 的創新技術。


第一,自動駕駛技術。


蘋果在布局自動駕駛上可以說簡單粗暴,就是在全球范圍內囤積的最頂尖人才。比如,自動駕駛高級總監此前是谷歌旗下Waymo系統集成的負責人;比如,自動駕駛機器學習總監此前是谷歌大腦高級主任研究科學家,屬於世界頂尖的AI人才;再比如,自動駕駛硬體總監此前是Waymo車輛硬體工程的負責人,曾是特斯拉硬體工程的負責人。


也正因為此,蘋果自動駕駛技術的實際效果值得期待。


此外,既然提到自動駕駛,那麼繞不開的就是晶元。


12月9日,根據媒體的報道,蘋果正欲求與台積電合作,為蘋果 汽車 打造定製化的自動駕駛晶元。而之所以選擇台積電,主要原因還是此前雙方就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 汽車 晶元HW4.0也由台積電代工和封裝,如此一來,便相當於蘋果借用了特斯拉的供應鏈。


也意味著,蘋果 汽車 的自動駕駛技術可能直接支持L4級自動駕駛!


第二,突破性電池技術。


隨著新能源車交付數持續創新高,磷酸鐵鋰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導致磷酸鐵鋰的價格在連跌2年後迎來拐點。如今,蘋果也計劃採用磷酸鐵鋰作為電池正極材料,通過獨特的「單體」電池設計,將電池中的單個電芯體積增大,並通過削減電芯模塊數量和保護外殼的方式釋放更多電池包的內部空間,以便填充更多活性材料,從而提升同體積電池包的續航里程。


如果果真如蘋果聲稱的那樣,那麼更安全、更長續航的動力電池,無疑將成為新的看點。


第三,智能座艙。


與自動駕駛和動力電池技術相比,智能座艙給消費者的感受更直觀,也是重新定義 汽車 、構建起與其他同行產品差異化最為有效的手段。


以火爆的AR-HUD專利技術為例。



AR,又稱為「增強現實」,AR-HUD則是利用AR的成像技術,在我們看到的真實世界中覆蓋數字圖像,將HUD投射出來的信息與真實駕駛環境融為一體。簡單的說,就是將前擋風玻璃變成大屏幕,並且在擋風玻璃上提供路牌、導航信息、車道、車速、油耗等信息,以實現精準、高效、安全駕駛體驗。


一句話, 既實用,又科幻!


再比如乘員安全系統專利技術。


在蘋果的設計中, 汽車 所有的座位都能夠實現180度的旋轉,既可以像傳統座椅那樣成排,也可以像商務車那樣面對面。此外,為了更加的安全,蘋果在乘客和車窗之間加入一種柔軟的隔板,減少乘客在撞擊過程中的損傷,無論是前排乘客還是後排乘客都能夠起到保護作用。


第四,操作系統。


對於蘋果 汽車 來說,不僅硬體產品要足夠出色,而且軟體產品也要足夠驚艷。


一方面,蘋果iphone手機的核心生態可以無縫移植到電動 汽車 上;另一方面,所有個人iphone賬號與蘋果 汽車 打通,讓「裝了四個輪子的手機」更加的數字化。甚至,蘋果 汽車 的操作系統可能還將支持多模態的交互,帶來全新的交互體驗。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真正定義下一代 汽車 可能就不是特斯拉,而是蘋果。因為,特斯拉追求的是新能源車的普及,其地位更像是「新能源車時代的福特」,而蘋果 汽車 則有望真正開啟「智能+互聯網 汽車 」的時代。


與時間賽跑

蘋果為何押注 汽車 賽道?


盡管說蘋果 汽車 有望真正開啟下一個時代,但競爭對手也不會坐以待斃。



12月21日,在接受采訪時馬斯克說到:



也就是說, 2021年特斯拉就能夠試點推出L5級的自動駕駛技術!



由此,也可以窺探出蘋果為何也要押注 汽車 賽道。


第一,政策層面新能源 汽車 迎來 歷史 機遇。


歐洲方面,不僅通過了嚴苛的碳排放法案,而且還明確了傳統燃油車的退出時間,倒逼傳統車企加速向新能源 汽車 的轉型;中國方面,根據國務院最近發布的《2035新能源車 汽車 發展規劃》明確提出,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 汽車 滲透率要達到20%,2035年純電動 汽車 要成為主流。美國作為特斯拉的大本營自然不用多說,就連一向保守的日本也計劃在2035年禁售燃油車。


因此,新能源車取代傳統燃油車,將爆發出巨大的市場增量!


第二,智能手機遭遇瓶頸,蘋果需要尋找市場容量巨大的「增長點」。


2019年,全球 汽車 總銷量為9032萬輛,盡管連續兩年下降,但依舊處於 歷史 高位的水平區間。其中,中國市場的銷量為2600萬輛,佔比約為30%。


由此計算,無論是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僅新車銷售市場的銷售規模就上萬億。很顯然,這是繼電腦、手機之後,又一塊擁有巨大想像空間的市場,也是當下蘋果急需尋找的增長點。


第三,蘋果公司本身既有錢又有技術,具備領先的研發能力。而且,軟體方面與智能手機也有諸多的相關點。


前面提到,雖然蘋果尚沒有推出蘋果 汽車 ,但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積累了100多項智能 汽車 相關的專利技術。由此,證明了全球市值最大的 科技 公司在研發層面的強大實力。正因為如此,面對這樣一家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公司,即便是對自詡「護城河」極深的傳統 汽車 行業,也忌憚三分。


更何況,在產品設計、晶元乃至操作系統等核心產品上,無論是理念還是產品本身都存在互通性。


第四,產業鏈已經被打通,且趨於成熟。


與特斯拉當年面對的形勢不同,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全球范圍內的供應鏈已經被打通,而且趨於成熟。也正因為此,當市場傳出和大、貿聯、和勒、富田等公司與蘋果發生產品采購時,市場並沒有驚訝,因為這些公司都是特斯拉供應鏈體系下的企業。


事實上,也正是全球產業鏈趨於成熟,像恆大這樣的地產公司才能夠靠著全世界「買買買」,組建起新能源 汽車 公司,並且喊出在3-5年內成為世界新能源 汽車 領域的第一品牌。


不妨用一句話概括蘋果造車這件事:


天時地利人和!


何為天時?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 汽車 產業,且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和補貼;何為地利?全球范圍內新能源產業鏈已經被打通,而且相關核心技術已經取得突破;何為人和?在新能源車項目的投入上,蘋果要錢給錢要人給人,集中所有資源推動其發展。


那麼,你看好蘋果造車嗎?

『貳』 亞馬遜的市盈率為什麼這么高

這是一個信任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懷疑的時代。
這可以拿來描述蘋果粉絲們的感受。每個財季,他們最愛的公司都被放到顯微鏡下考察,而另一個科技巨頭,亞馬遜,卻靠微弱的利潤拿到資本市場通行證。
這一雙重標准讓蘋果粉絲感到抓狂,因為蘋果第四財季的運營利潤同比上漲了35%,而經過亞馬遜「精心修飾過的」財報中所體現出的該公司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的同比漲幅僅為2%。
更加令人不可接受的是,減去它手上的1220億美元現金,蘋果的市盈率僅為10倍左右;而亞馬遜的動態市盈率卻高達100倍!
在蘋果一派的抱怨背後,有如下這么一些事實存在。
兩家公司給人的預期不一樣
兩家公司的凈利潤數字可謂有天壤之別,但所引受到的待遇卻與其利潤差別不匹配,原因在於,分析師考慮的出發點與傾向不同。
以亞馬遜為例,該公司正在重新塑造零售市場,而且並沒有遇到真正的競爭對手。雖然亞馬遜在該市場的年營收增幅僅為兩位數,但另一大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的年營收增幅卻只有5%到7%。整個零售業的凈利潤率已經變得非常低,毛利像刀片一樣薄,沃爾瑪運營收入在其總營收的佔比僅為5%,因此如果亞馬遜採取加大投資以擴大市場份額的戰略,在外界看來也是靠譜的。
而另一方面,蘋果被普遍視為是一家硬體企業,而硬體行業在大家看來,利潤率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下降趨勢。因為iPhone和iPad,市場已經給蘋果打上了時尚的標簽,而時尚的特性就是變化無常,所以蘋果也將受到這種風氣的傷害。
這種差別在兩家公司於本周公布最近一個季度財報後反映得尤其突出。本周四,亞馬遜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連續第五個季度低於分析師的預期,但該公司股價隨後卻出現了上漲趨勢。
兩家公司的股價哲學不同
亞馬遜
近幾年裡,亞馬遜凈利潤占營收的比例一直非常低,按照通用會計准則計算,該公司去年凈利潤占營收的比例僅為1.8%。投資機構Piper Jaffray的分析師基尼•蒙斯特預計,這一比例將會在今年降至僅為0.4%,但蒙斯特將亞馬遜股票評為「增持」級。
更糟糕的是,按照通用會計准則計算,亞馬遜第三季度的運營虧損達到2800萬美元,原因是該公司增加了配送成本、市場營銷和其他運營支出。但糟糕的業績並未給亞馬遜股價帶來大的影響,截至周五收盤,該公司股價上漲7%,報收於每股238.24美元。
與此同時,蘋果的財季營收卻一直遠超分析師預期,但卻在一些重要指標上令分析師感到失望。在截至9月底的2012財年第四財季,蘋果的毛利潤率較去年同期下降2.8%至40%,該公司預計本財季的毛利潤率可能將繼續下跌至36%。
這增加了市場的擔憂情緒,擔心蘋果會追隨多數硬體公司長期發展後的下行趨勢。由於計算已經成為一種商品,因此多數硬體公司的凈利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截至周五收盤,蘋果股價在納斯達克股市的常規交易中下跌近1%,報收於每股604美元,該公司股價已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累計下跌了11%。
亞馬遜股價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就是該公司在零售市場擁有絕對的統治力。The Street網站指出,配送成本、市場營銷和諸如建設新配送中心等事宜都屬於亞馬遜的市場拓展戰略。該公司正在依靠投資獲得業績增長。
按照華爾街專業人士的行話來說,這是一種機會。尤其考慮到,亞馬遜曾經表示,該公司的部分巨額支出都被用來在海外市場開設實體零售店。目前,亞馬遜有44%的營收來自海外市場。
實際上,來自亞馬遜的哪怕一點點業績改善都會讓分析師感到高興。亞馬遜的配送成本占毛利潤的比例實際上已經下降,而該公司的凈運輸費用佔全部營收的比例也在下降。
於是,亞馬遜駕馭著「不那麼糟糕的零售業」的理論,一季又一季。
蘋果
只要考慮到庫克曾說:蘋果的某些新品的成本將顯著提升,那麼蘋果即便在上周五(10月26日)的股價上揚也透露出不安的氣息。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蘋果一直在大范圍地對其每一件產品進行全面升級,並在本周同時推出了iPhone 5和iPad Mini。而後者更被視為是蘋果針對谷歌和亞馬遜推出的低價平板電腦所做出的反擊。然而,iPad Mini的起售價為329美元,仍遠遠高於市場上其他平板電腦159美元的最低起售價。
問題就在這兒:蘋果表示,該公司並不是通過犧牲利潤率來刺激營收增長,蘋果犧牲利潤率是不得已而為之。市場對蘋果做出的最佳反應於是是降低業績預期。
其實,市場對蘋果凈利潤率的擔憂有些誇張。在截至9月底的2012財年,蘋果的毛利潤率已經上升至43.9%,而該公司2010財年的毛利潤率則為39.4%。蘋果預計下一財季利潤率下降可能只是該公司近期利潤率上漲的必然結果。但問題在於,蘋果的凈利潤一直保持著增長趨勢,但增速卻一直在放緩。
雖然亞馬遜股價在年內的累計漲幅高達38%,但蘋果股價在年內的累計漲幅卻幾乎達到50%。兩家公司的追隨者和投資者都有足夠的理由在今年慶賀,而沒什麼理由抱怨。

『叄』 為什麼蘋果不像華為一樣成立一個中低端子品牌

文/小伊評 科技

國產手機做高端難,蘋果手機做低端是難上加難。

在業界曾經有這樣一個略顯趣味性的傳言:如果有一天蘋果放下身段開始玩性價比的話,也就意味著蘋果要重蹈諾基亞的覆轍了。

這句話雖然顯得有些無厘頭,但是仔細想一想也確實有道理。

對於蘋果這種公司來說,他當然很希望通過擴大自己硬體產品的保有量,來獲得基於硬體衍生的系統,軟體的服務類收益,因為服務類收益的毛利率可是很恐怖的,而且是一本萬利的,一旦形成新的業態,那可就是躺著賺錢了,遠比做一個硬體廠商要輕松愜意許多,並且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市盈率。

蘋果目前也確實是這么做的,根據蘋果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的營收來看,其服務類別產品的營收創下了 歷史 新高達到了15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033億),服務類業務已經成為蘋果手機的支柱性產業。所以,對於蘋果來說,它當然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滲透到各個價位段。

當年蘋果也曾經不止一次地嘗試過推出廉價手機來拓展自己的產品受眾,譬如iPhone5C,iPhoneSE,iPhoneSe2等,然而這些機型當中除了iPhoneSE2算是成功之外,其他幾款廉價機型無一例外的全部失敗了,尤其是iPhone 5C這款手機更是成為iPhone 歷史 上抹不去的黑點。

從這一點大家也可以看出來,國產手機從低端走向高端這條路不好走,而蘋果從高端走向低端的這條路也同樣不好走,至於原因無非就是三個方面:品牌調性的限制,產品力的缺失以及內部對於利潤率的要求。

一提起來高端手機,蘋果絕對是大多數消費者第一個想起來的品牌,iPhone和高端手機劃等號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就像提起來勞斯萊斯大家都知道是豪車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如果放下身段去搞中低端產品,就會打破這樣一種好不容易才塑造出來的品牌調性,從而傷害到蘋果手機的根基,這樣的愚蠢操作一般人還真干不出來。

其次還有產品力的問題,當下的蘋果手機最獨特的產品特色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IOS系統以及圍繞這個系統所打造出的生態體系 ,至於在其他硬體方面,iPhone已經和安卓手機拉不開什麼太大的差距來,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被反超吊打了。

那麼請大家想一個問題,假設蘋果要發布一款低端型號(或者低端品牌)的時候,IOS這套系統到底是用還是不用?如果用的話,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很尷尬的情況,一款價格低廉的產品卻擁有和高端產品線差不多的產品特色,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必定會對自家高端產品線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反過頭來來說,如果蘋果的低端線不用IOS系統,它又能用哪款系統呢?再造一個全新的系統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生態搭建成功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就算以iPhone目前的地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而且成功的幾率相當渺茫,WP不就是前車之鑒么?

所以算來算去也就只能用安卓系統了,但是這恰恰就會失去iPhone原本的特色,那麼擺在蘋果面前的一共就兩條路可走,第一條和其他安卓手機廠商玩堆料競爭,我真的不相信iPhone作為新入局的玩家能夠打得過這一票在安卓圈裡沉浸多年的老安卓手機品牌。第二條路則是和索尼一樣玩信仰,但是索尼手機現在混的什麼樣大家心裡沒數么?

另外就是內部對於利潤率的控制方面,蘋果之所以能夠保持如此之高的市值,和他極高的利潤率有直接的關系,

總的來說,蘋果手機如果現在做低端產品線,不管是自創品牌還是打造低端產品這路都不好走,弄不好就會影響自己的根基,所以,除非是iPhone到了賣不出去的那一天,否則的話指望iPhone推出低端手機基本上不可能的。

首先你要知道,國內這些手機的子品牌是在什麼情況下生出來的?

如果要一句話形容,那就是:

1.一開始都是被小米逼的

小米的互聯網打法一度是一個傳說,甚至還有一本書專門說這個事。


當然,這個只是其中的一本書。

2.各個手機因此建立的子品牌

隨便說幾個,第一個就是華為的榮耀。

還有魅族的魅藍,以及中興的努比亞等。

紅米第一代是2012年7月份。

再看榮耀是什麼時候成立的?2013年12月。


一般人會覺得榮耀是對標紅米的,實際並不是啊,榮耀是對標小米的互聯網品牌...

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你看,小米是互聯網品牌,榮耀也是,沒毛病(逃

所以,小米是哪一年成立的?

2010年4月


然後,小米應該是覺得不爽,直接再以紅米獨立品牌出來剛



所以你要想想這個事的前因後果,你會覺得有趣。

3.蘋果完全沒有必要有子品牌

所以說到這,當年華為的榮耀一開始是因為小米而產生的,小米後來也將紅米獨立出來跟它正面剛。

相愛相殺...

蘋果,他現在在售的手機iPhone就分成5個檔位。


5MT啊老鐵...


配合iOS的無敵軟體,軟硬體+軟體商店全部抓在手上,上一代,上上代,手機4代同堂(SE就當是上上上代舊瓶裝新酒吧),這么能打的情況下,它還要什麼子品牌?

然後蘋果一直都是手機業內的引領者,當年每年一款iPhone就已經血洗業內92%的利潤。

現在手機4代同堂手機同時在售,其實已經等於有子品牌了(相當於11/XR/SE),還不需要額外運營,豈不美哉?

再說你要是看明白我上邊說的,榮耀等於是抄作業,你見過班上的第一名需要抄襲最後一名的嘛?這不明擺著的嘛~

所以以上這就是我的回答,最後感謝您的閱讀。

蘋果自然是沒有子品牌的。因為蘋果公司就是個子品牌。它的母公司創始人是一個姓羅的胖子。(笑)

一、子品牌戰略

「子品牌」是有獨立品牌、獨立團隊、獨立運營。但它的規劃和發展卻受母品牌制約,榮耀之前就是走年輕化,性價比、中低端和互聯網路線。這正好彌補了「母品牌」華為手機的空缺。榮耀手機新機的上市時間受制於華為手機:比如最新的麒麟晶元都會首發於華為手機,等到發布一段時間之後才會下放給榮耀使用。

雖然子品牌發展受制於母品牌,但同樣也受到母品牌的「恩澤」。比如可以享用母品牌的供應鏈和研發成果。之前榮耀手機上大部分的技術都來自華為的「下放」。有了母品牌的支持,這些子品牌在自己的市場中可謂「勢如破竹」。往往一出生就可以橫掃市場中的一眾二線品牌。

就拿大家熟悉的二線品牌魅族、聯想、堅果來說,面對榮耀、Redmi、iQOO、realme這些子品牌顯得毫無「還手之力」。而「華米OV」幾大一線大廠大有「本人不便出手,派個小弟就能把你干翻」的意思

二、子品牌的由來

雖然如今市場的子品牌非常多,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小米的Redmi、OPPO的realme和vivo的iQOO。其實都是19年以後才陸續成立的子品牌。在這之前這些一線品牌也並沒有自己的子品牌。只有榮耀是成立於2013年,算是「大齡子品牌」了。

那麼子品牌從哪裡來的呢? 你可能意想不到,據我查到的資料。在國內智能手機業界中,第一個作出子品牌的是目前存在感很弱的中興。

2012年10月31日,中興旗下子品牌努比亞創立。這是智能手機時代,國內廠商的第一個子品牌。

之後2013年12月16日華為創立榮耀品牌,可算是步了中興努比亞的後塵。

2015年5月28日 聯想手機的子品牌 ZUK誕生。

了解 歷史 的小夥伴可能看出來了。在「華米OV」之前,國內智能手機一線大廠是「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而這四家企業起初的銷售模式是與運營商合作方式銷售機器。

而當時智能手機的零售市場也開始興起。而零售市場運營方式與運營商銷售模式大相徑庭,因此四家企業就紛紛創立了線下的「子品牌」。主旨區別於運營商市場,迅速搭建起自己的零售機市場。

之後的事情大家就比較了解了,中興、酷派和聯想在市場激烈競爭中敗下陣來。唯有華為與榮耀兩個品牌配合,在之後的智能手機大戰中占盡先機。而後的小米、vivo和OPPO也紛紛效仿華為,創立子品牌來配合自己的整體戰略。於是便發展成了如今智能手機的格局。

三、蘋果為什麼沒有自己的子品牌

2007年至今,蘋果旗下只有iPhone 一個品牌的智能手機品牌。並沒有出現其他子品牌。

從銷售渠道來看,蘋果既有通過各國運營商捆綁銷售的合約機,也有在線和門店銷售的零售版。從價格區間來看,目前蘋果既有iPhone SE 2這樣的三千檔機型,也有iPhone 12 Pro Max這樣售價過萬的機型。還有去年和前年的旗艦機降價銷售,來補充各個價位。

那麼蘋果為何不學華為那樣,去創立子品牌多元化經營深挖市場呢:

蘋果不需要 。Counterpint Research的最新估算,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總利潤為1000億美元左右,而iPhone 占據了66%。 而這個比例在之前數年中曾高達80%以上。

別看iPhone 每年銷量不過不到兩億部,但人家賣得大多數是高端機。利潤比整個安卓陣營加起來還要多。

蘋果做不到, 建立子品牌就需要建立兩套設計、開發、庫存、售後體系。要調配好資源又要協調關系做到「子母品牌」之間不打架。其在溝通和協調上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沒有一位像榮耀趙明和Redmi盧偉冰這樣的帥才坐鎮,基本不可能去完成。像蘋果跨國公司的體量,估計很難做到協調和駕馭好一個子品牌。

由於各種差異。三星和蘋果這類跨國公司並沒有做子品牌的經歷,也沒有用子品牌打開一塊市場的需求。所以它們也沒有創立子品牌的需求。

總結:子品牌是國產廠商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摸索出來的一種打法。 在國內手機市場的銷售渠道和模式差別很大,為了避免在新市場中的機型與自有品牌沖突。所以乾脆就創立子品牌來「輕裝上陣」。

華為和榮耀兩大品牌的成功也讓其他廠商紛紛模仿。於是就有了國內獨特的「子品牌」林立的情況。

而蘋果這樣的跨國公司,並沒有深挖中國市場的需求。(就算庫克想深挖中國市場,他也很難打過國產廠商)所以也自然不會有什麼子品牌出現。

一說到蘋果手機,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貴,那為什麼蘋果不出一個中低端品牌呢?這樣可以下探市場,獲得更多消費者。

其實任何一個廠家都不想做中低端產品(在高端不愁銷量的情況下),蘋果更是這樣,費時費力不說,利潤還低,售後問題還一大堆,搞不好還容易把攢起來的口碑砸掉。所以像華為這樣的國產手機廠家才會成立一個新的子品牌出來,為的就是劃分界限。


一、蘋果手機把利潤看得比銷量更重要

蘋果最近兩年的手機銷量是呈下滑趨勢的,但是股市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創新高。這說明蘋果手機雖然越賣越少,但是自家卻是越來越賺錢。

蘋果手機從來就不便宜,現在的旗艦機都是一萬多,所以蘋果有足夠的利潤支撐整個產品的研發和更新迭代,整個公司運行非常 健康 可持續。沒有迫切提升銷量的需求和動力,所以蘋果研究的方向是怎麼提升產品的競爭力,而不是研究怎麼銷售更多的產品,怎麼提高市場份額。


二、蘋果的中低端機型並不成功

早在iPhone5C時代蘋果就想過下探市場,用低價策略培養更多中端用戶,但結果很尷尬,iPhone5C成為蘋果 歷史 上銷量最差的產品(主要還是iPhone5C閹割有點狠,這就跟第一條的利潤相關)。

後面的iPhoneSE作為清庫存出現銷量也不是很理想,只能說一般般。在iPhoneX爆火後,蘋果直接出了八千多起步的iPhoneXS和iPhoneXsMax,但沒想到iPhoneX把潛在用戶全部抽幹了,這一代的兩款高價產品非常尷尬,不得已又把一開始不看好的iPhoneXr扶正,iPhone11的出現也暗示著蘋果的底線就在此。


三、蘋果幾代產品同時銷售也形成價格差,並不需要中低端產品

蘋果確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廉價手機,今年的iPhoneSE都算是個例外了。但蘋果手機的銷售周期奇長,今年iPhone12出來後iPhoneXr都還在正常銷售,要知道這手機是前年發布的了。

所以蘋果用延長銷售周期的形式變相降價,豐富產品線。現在的iPhoneXr也就三千多,相比蘋果陣營,這也就是中端機了。所以蘋果也有自己的小九九,用拉長銷售周期的操作就可以降價拓展中端了,還更節省成本,幹嘛去瞎折騰建立新品牌搞新款中端機呢。


四、成立子品牌不單單影響安卓,還影響蘋果

成立子品牌,下探市場的出發點都很簡單,那就是搶占更多市場,同時也培養更多潛在高端用戶,形成一種品牌粘性。

但我們可以看到,一大半的iPhone用戶對價格是很敏感的,真正不在乎價格逢新必買的還是極少數(看看每年新品的Pro和ProMax用戶就可以看出),所以要想培養出大量優質的用戶還是很難(畢竟整個 社會 的財富比例就這樣)。所以蘋果下探,想搶安卓用戶的同時也會搶一部分iPhone的中端用戶。

簡單說,如果蘋果出了一款3000元的中端機,那極有可能會搶了一部分五六千元的iPhone用戶,所以蘋果出中端機是一把雙刃劍,有了iPhone5C、iPhoneSE這些前車之前後,蘋果反而傾向於用產品的時間差來打價格差。

總的來說,蘋果既沒有開拓中低端用戶的需求和必要,也沒有開拓的動機,並且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這與蘋果的整個規劃理念不符合。

蘋果不會這么做的。

首先這個跟蘋果高端戰略不符合,第二是蘋果做中低端沒有優勢,第三是蘋果現在很成功,不需要拓展轉型。

1、中低端跟蘋果高端戰略不符合

蘋果一直以來都是走高端戰略,如果做中低端的話,跟蘋果發展戰略不符合,可能會讓蘋果發展出現很大的問題。

現在蘋果集中精力做高端產品,這樣就能夠把高端產品做的非常精細,可能留住大量的高端客戶。而如果蘋果開始做中低端產品,可能會讓蘋果管理層精力分散,從而可能會導致高端產品競爭力下降。

因此,蘋果不會走中低端的。

2、蘋果做中低端沒有優勢

蘋果從來都是走高端路線,在中低端領域內並沒有任何的優勢。從競爭的角度來說,蘋果做中低端的話,那麼相對於國內眾多廠商,可以說幾乎毫無優勢。

這樣的情況下,蘋果也不會冒險去成立中低端品牌,去做中低端市場的,搞不好就是陷入虧損的泥塘,無法跟蘋果董事會交待了。

因此,蘋果做中低端並沒有優勢,是不會去做的。

3、蘋果現在很成功,不需要轉型

蘋果現在高端戰略應該說很成功,也沒有迫切的需求去轉型。現在來說,蘋果產品雖然走高端,但是每年的銷售量非常大,銷售額更大,而且也為蘋果公司創造了巨額的利潤,顯然是非常成功的。

現在蘋果高端戰略很成功,根本不需要轉型,踏踏實實把高端市場做精做細做好,足夠蘋果公司賺的盆滿缽滿了,蘋果沒有任何動力,更不會冒險去做中低端產品的。

4、結論

綜上所述,蘋果不會這么做的。首先這個跟蘋果高端戰略不符合,第二是蘋果做中低端沒有優勢,第三是蘋果現在很成功,不需要拓展轉型。

如果蘋果早幾年這么做,那也就沒有安卓手機什麼事情了,如果在2015年之前,蘋果就推出3K以下的iPhone,那安卓那邊除了三星也許可以突破一下外,國內廠家還會有機會突破高端嗎?可以說國內品牌的安卓手機基本上會被壓在3K以下,這樣子的話,廠家的利潤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的進展,自然也不會有很大的發展了。



既然如此蘋果為什麼沒有這么做呢?反而還在iPhone X的時候把價格提升的更高,給了安卓那邊一定的機會,這可能與蘋果比較封閉有關系,因為封閉,其iOS系統生態比安卓要優秀不少,進而有了自己的護城河,可以獲取高利潤,在這種情況下,蘋果也沒有動力去推中低端產品,一來影響自己的利潤,二來影響品牌格調,消費者可能不買賬,iPhone 5C就是例子。



而且移動互聯網真正大爆發應該是2015年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手機廠家也是覺得賣硬體賺錢就行了,蘋果其實也沒有脫離這個思路,後面蘋果發現利用系統生態,在軟體上面賺錢也是很不錯的,所以在iPhone 11的時候,腦子轉過彎來了,開始重視軟體生態了,在當年的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明顯有往軟體服務上面走的跡象,而後續更新了iPhone SE也算是一個表態吧。


第一、蘋果沒有這個需要。

我們統計2019年到2020年蘋果公司的單銷售額和利潤率,可以發現蘋果公司的三季度銷售額在400-700億美元之間平穩波動,利潤率也在30%的高位水平。一家公司賺取的利潤已經是其他智能手機廠家的總和。已經取得絕對霸主的地位的時候需要的是不斷創新讓追趕者永遠趕不上,而不是去搞所謂的子品牌。


第二、和蘋果的定位不符合。

蘋果產品的定位不管是手機、電腦、配件等方面都是行業頂尖水平,好不容易 提升起來的B格,不可能為了賺點零碎銅鈿而降低。一個品牌的定位一旦被拉低,想要再往上走幾乎是不可能的。參考民族品牌小米,小米想要做高端最大的敵人不是蘋果,不是華為,而是小米自身。因為早期的定位就是中低端,甚至連自己都產品經理都說用戶是屌絲,可能買得起價格嗎?

所以蘋果自毀品牌搞中低端子品牌擺明了就是得不償失的事情,蘋果公司不可能犯這個錯誤。


第三,這個世界不是蘋果一個人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多元的,即使蘋果再優秀,也需要其他品牌的存在。如果蘋果弄一個中低端子品牌,把其他廠家趕盡殺絕的那一天,也就是蘋果的末日。在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地區,反壟斷法可不是TXT擺著看看的,而是真槍實彈的exe。蘋果、谷歌、微軟等 科技 巨頭被罰跪地叫爸爸。

只要蘋果敢用中低端品牌收割全世界市場,罰單第一天將貼滿蘋果總部。

說了這么多,蘋果現階段是不可能推出中低端子品牌來收割的,短期內也不可能推出。所以還是努力搬磚,想買啥買啥。貴不是蘋果的缺點,是我的缺點——窮。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華為並沒有中低端子品牌,榮耀同樣是一個正常的品牌,它也有高端產品。比如今年的榮耀30 Pro+同樣賣到了4000元價位,這顯然不是一個中低端品牌。

其次榮耀的誕生主要是因為以小米為首的互聯網手機品牌的崛起。由於最初的互聯網手機基本都在線上銷售,沒有線下實體店,因此在成本上有很大的優勢,比如不需要支付房租,也不需要導購,甚至連傳統的宣傳廣告都沒有。因此在相同的硬體配置下,小米等互聯網手機的價格要比華為、OPPO、vivo、聯想這樣的傳統手機便宜不少,這樣一來就給傳統手機品牌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所以華為就成了了榮耀這個定位於互聯網手機的子品牌,與小米們競爭。

而華為的做法也獲得了成效,在2014年之前國內手機市場的龍頭老大是「中華酷聯」,而到了2017年之後,就傳統廠商就只剩下華為一家了。雖然現在華為品牌十分強勢,但是當初如果沒有榮耀當初在中低端價位走銷量,華為的手機業務不一定能夠延續下來。

後來互聯網手機也在不斷成長,小米開始從線上反攻線下,有了自己的子品牌紅米。榮耀同樣也在向高端價位上探。榮耀V系列連續幾款手機都獲得成功之後,它的產品線也覆蓋了1000元到3000元價位,再到今年的榮耀30系列一舉站上了4000元價位。

也就是說雖然華為成立榮耀最初時為了和小米在中低端市場競爭,但是隨著手機市場的不斷變化,榮耀品牌的自主性也越來越強了。所以今年榮耀從華為分離出去雖然是因為外部壓力,但如果給榮耀更多的時間,它遲早也會脫離華為成為一個獨立的手機品牌。

再來說蘋果為什麼不成立一個子品牌,下探到中低端價位呢?因為沒有必要。

首先蘋果並非沒有中低端手機,打開蘋果官網,會發現前兩年的iPhone XR還在售,而像iPhone 8 Plus甚至iPhone 7 Plus等舊型號的蘋果手機仍然可以在第三方渠道買到全新的版本。而這些舊型號iPhone的價格也比最初首發時便宜了不少,基本上從2500元到4000元價位都可以買到各種舊型號的iPhone手機。而這些舊型號iPhone,就是蘋果的中低端產品線。

而且打開某東、某貓等電商平台,會發現至今iPhone 8 Plus、iPhone 7 Plus這些舊蘋果手機的銷量仍然很不錯,甚至比一些新款安卓手機賣得還要好。今年出的iPhone SE 2也是用iPhone 8的模具改的,除了SoC之外基本換湯不換葯,但也賣得挺不錯。也就是說,蘋果光靠賣舊款手機就可以在中低端市場獲得足夠的銷量了,為什麼要重新做一個子品牌呢?

更何況,一個新的子品牌總不能產品都和iPhone長一樣吧?那麼就需要重新設計子品牌的手機,重新考察市場,制定營銷策略,招聘員工,甚至連線下的實體店都得開新的。這樣一來就會產生巨大的成本。而蘋果的子品牌如何效仿華為,手機的性能和主品牌差不多,但是價格要相對便宜一些,那麼子品牌就有可能會沖擊主品牌,甚至影響到蘋果的品牌價值。畢竟蘋果一開始就定位高端,搞一個子品牌就相當於自降身價了,實在是吃力不討好。

而且很多用戶選擇蘋果就是沖著強悍的性能和高端的品牌來的,如果做一個子品牌,產品性能不足,品牌也知名度不高,反倒有可能會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情況。

大部分品牌是有靈魂的

這是產品定位的問題。蘋果要維護他高大上的市場形象

『肆』 李大霄為什麼出名

李大霄老師是股市的常青樹,與他齊名的一些所謂的分析師,經濟學家,股市大V早已不見了蹤影,而他仍然活躍在A股的市場上,分析股市的漲跌,指導股民的操作,的確是個股市好人,更是個股市老人,這種敬業精神,令人欽佩。

作為券商分析師,他不按常理出牌,自創出很多「奇異」詞彙和口號。除了我們熟知的地球頂、嬰兒底,李大霄早期做分析師時分享研報結果想出的詞兒是「摘荔枝」「播種」「拔青苗」「摘蘋果」等等,整個「植物學家」+「育兒專家」。

到後期,他自己貌似也領悟了成為網紅的重要性。越加敢說、堅持說,有爭議性最好,有人罵也高興。

到2007年他喊出「摘熟蘋果」,對大頂的判斷開始讓他名聲大振,而後期對鑽石底的堅持也引起爭論不斷,到2015年他的地球頂判斷再次言中。

李大霄:

李大霄,1980年代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工科學歷背景,1990年代初成為A股早期投資者,擁有深圳1號股東代碼。1997年,李大霄進入東莞證券工作,半年後離開。2008年,李大霄進入英大證券,成為英大證券的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

2009年2月,彼時市場在2000點上下徘徊,李大霄發文《A股市場融冰之旅已經啟程》,認為1664點後「A股市場穩定的基礎已經形成」。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他被不少人稱為「股神」。

鑽石如何辨別真假?

你看到的底部的那個圓只是一個光學角度形成的圖形,不必擔心了,圓形切工的鑽石在特定的光線條件下都能看到的,至於這個圖形是怎麼形成的,那要說就復雜了,是實物102克拉D色IF全美鑽石,這樣的光線下也能看見,供參考

李大霄每天最新觀點在哪裡看

鑒別鑽石的簡單方法

一、鑽石的單折射

鑽石的單折射是由鑽石的本質特性決定的。而其他天然寶石或人造寶石大多是雙折射的。在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很容易看到鑽石的稜角出現重疊的影像,同時呈現兩個底光。如果雙折射的差異較小,比如鋯石,也可以看到底光重疊的圖像。

B鑽石的吸附

對鑽石油脂和污垢有一定的親和力,即油污容易被鑽石吸附。所以用手指摸鑽石會有黏黏的感覺,手指好像也有黏黏的感覺。這是任何寶石都沒有的。這種方法需要訓練才能掌握其中的細微差別。

c、直線的特性。

這顆鑽石有一個光滑的拋光表面。用鋼筆蘸墨水,在鑽石上畫一圈。如果是真鑽石,表面會留下光滑連續的線條,特點是直線。假冒產品會留下一行點。你應該用放大鏡用這種方法觀察。

d、獨特的鑽石光澤

在100度左右的白熾燈光下,與贗品對比,很容易看出哪顆鑽石有鑽石光澤。這種方法不應在太暗或強光下進行。

李大霄詳細資料大全

微博可看。李大霄新浪博客,知名財經微博,李大霄股市最新觀點,李大霄股市預測。李大霄,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工科學歷背景。1997年至2009年4月曾在東莞證券公司工作;獲上海證券報「堅持不懈獎」,多次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CCTV、鳳凰衛視、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及各大網站的采訪報道。曾任職務:東莞證券首席分析師、東莞市證券研究會秘書長、東莞市金融學會理事、東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委員、東莞市財政局特聘專家,上海證券報「金牌分析師」。2009年4月11日,李大霄開始在英大證券工作,這個擁有1號股東代碼、見證了整個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發展的東莞證券首席分析師,被業界劃到「唱空派」。

操作環境:OPPOReno6 Android系統 騰訊微博11122

一、 個人經歷

李大霄擁有深圳1號股東代碼,也是最早參與投資股票的股民,在掛了將近五年的股民身份之後,大概從1997年開始,才正式進入東莞證券公司,成為名股市研究者。從參與炒股到進入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研究,從證券「草根」到券商首席經濟學家職位。步入證券行業 李大霄所走過的路,見證了東莞證_市場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在A股市值縮水了3成的時刻,李大霄從東莞證券辭職進入英大證券工作。

二、 人物事件

央廣主播炮轟 「鑽石底」之說從問世起就備受爭議,這次又遭到炮轟。7月5日,李大霄[1]在其微博中發布了他發現的4個「秘密」之一,但是卻遭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主持三檔證券類節目,同時任CCTV2、央廣中國之聲和經濟之聲等多家媒體的特約財經評論員林耘的公開反駁。 林耘連發5條微博,對李大霄的「鑽石底」進行連續「炮轟」,其指出,「7年前,我給了你第一個可以炫耀的台階,7年來我本著市場觀點多樣化一直在央廣給你留著放言的平台容忍你的一錯再錯,人可以無能,不能無恥,更不能把無恥當成通行證。」林耘還指出,「把一個點位絕對化本身就是錯的,不管破不破都是錯的。況且這個點位不是他預測出來的,是他一路敗退自以為抓到的'救命稻草'。賭徒!系統性風險與結構性風險並存,強調點位有意義嗎?」

質疑。提出「鑽石底」始於2012年1月6日,大盤一路羸弱跌至2132點。2月6日,向來愛形象比喻股市的李大霄提出他的新觀點,「以2132點為節點,優質股票進入了投資區域,顯示出鑽石般的投資價值。」此後,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和微博上提出大量數據和案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每當市場波動時,他都會不厭其煩地說,「震盪不足慮,還是鑽石底」,甚至在投資者提出尖銳質疑時回應「鑽石底亮晶晶」。

李大霄,20世紀80年代畢業、工科學歷背景。1997年開始工作,曾在東莞證券公司(1997年——2009年4月)工作;獲上海證券報「堅持不懈獎」,多次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CCTV、鳳凰衛視、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及各大網站的采訪報導。

曾任職務:東莞證券首席分析師、東莞市證券研究會秘書長、東莞市金融學會理事、東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委員、東莞市財政局特聘專家,上海證券報「金牌分析師」。2009年4月11日,李大霄開始在英大證券工作,這個擁有1號股東代碼、見證了整個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發展的東莞證券首席分析師,被業界劃到「唱空派」。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李大霄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職業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 畢業院校 :華南理工大學  性別 :男 人物經歷,主要榮譽,個人生活,個人觀點,人物評價,人物經歷李大霄擁有深圳1號股東代碼,也是最早參與投資股票的股民,在掛了將近五年的股民身份之後,大概從1997年開始,才正式進入東莞證券公司,成為一名股市研究者。從參與炒股到進入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研究,從證券「草根」到券商首席經濟學家職位。李大霄李大霄所走過的路,見證了東莞證券市場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在A股市值縮水了3成的時刻,李大霄從東莞證券辭職進入英大證券工作,讓業界感到吃驚。李大霄就辭職一事表示:「決定走的原因是想換一個平台,英大證券是全國性券商」。錯的李大霄?「在事實面前,投資者和媒體顯然開始『審判』李大霄」——2132點告破後,大量股市報導聚焦李大霄和「鑽石底」,一篇文章如是寫道。他仍然在辦公室加班統計數據,「除了多接幾個電話,其他都跟平常一樣,照樣很忙」。但他坦陳,這是十餘年研究生涯中最難熬的時光。 提出「鑽石底」始於2012年1月6日,大盤一路羸弱跌至2132點。2月6日,向來愛形象比喻股市的李大霄提出他的新觀點,「以2132點為節點,優質股票進入了投資區域,顯示出鑽石般的投資價值。」此後,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和微博上提出大量數據和案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每當市場波動時,他都會不厭其煩地說,「震盪不足慮,還是鑽石底」,甚至在投資者提出尖銳質疑時回應「鑽石底亮晶晶」。 事實上,李大霄當「死多頭」並非是今年的新鮮事。自1664點市場反轉,他在2009年初看多股市以來,就一直堅持市場正在進行的是一場融冰之旅。 2009年秋季,市場拉開3000點保衛戰。多空激烈交鋒之中,李大霄高喊「3000點需要堅持」、「3000點只是地平線」。隨後的幾個月,任憑市場起落,他都未曾鬆口,並在2010年底再次拋出「2011年融冰之旅將漸入佳境」的判斷,而2011年的市場卻以單邊下跌回應了這位「老市場」孤獨的呼聲。 屈指算來,加上2012年的「鑽石底」,李大霄在自己「融冰之旅」的邏輯里已經堅持3年,期間質疑聲不斷,否定聲不斷,直至本周達到高潮。 「市場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理性的分析師應該尊重市場,發現自己的缺點,正視缺點,哪怕否認自己。最近兩三年來,他一直在與市場搏鬥試圖看多,為什麼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指出,「強調預測頂底是大忌,太過注重一個點位的判斷難道不是嘩眾取寵?」 更多的指責來自股民,有的投資者在年初認同了2132點是鑽石底的說法,卻在上半年滿盤皆輸,「不負責任的言論是在害人。」還有人在微博上提出質疑,看多是在「盡力幫莊家騙散戶持有」,「李大霄應該道歉」。對的李大霄「李大霄這么堅持,就是因為對的次數多了,才會越來越膽大,越說越確定,最後成為這次炮轟的焦點」,對於「鑽石底」引發的輿論風暴,一位資深投資者如是評價。 不可否認的是,李大霄曾經對過,甚至被一些媒體稱為「預言頂底從未看走眼」。在這些經歷中,最准確也鬧得動靜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瘋狂的牛市轉折點。 當年的11月23日,上證綜指創下6124點的歷史大頂剛一個月有餘,市場沉浸在賺錢美夢中,散戶依然瘋狂地排隊搶購基金,李大霄在《中國證券報》刊發署名長文《A股長期估值的頂部可能已經形成》,用16條理由論證判斷「市場在6124點平均市盈率70倍,深市平均市盈率73倍,兩市市凈率達到682倍的高位,繼續推升市場估值的動力已經不足,A股長期估值的頂部有可能已經形成。」 文章刊發半年後他離開了原來工作的東莞證券和生活了近20年的城市。雖然李大霄至今都拒絕透露原委,但他承認「往往說人家不愛聽的話,是要付出代價的,面臨巨大壓力。」市場普遍猜測,在券商工作卻大肆唱空,「犯忌」是他最終離開的原因之一。 直到2009年2月2日,市場在2000點上下徘徊,李大霄在《中國證券報》刊發《A股市場融冰之旅已經啟程》,認為1664點後「A股市場穩定的基礎已經形成」。倔的李大霄「覺得挨罵挨得冤嗎?」記者問道。「不冤,既然要做這個工作就要承擔謾罵和不理解,十幾年了就是這樣過來的,要不就像很多人一樣上下皆可,或者低位唱空、高位唱多,雖然日子過得很容易,但並沒有價值。」他說道。 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正確,李大霄承認確實在3000點看多,但判斷正確與否要看預測的周期,自己研判的周期很長。「只是很惋惜自己的能力有限,沒幫到一些投資者。」面對對錯之爭,李大霄說自己「難熬」,但「決不投降,如果輕易被擊倒,那就不是我。」 李大霄反復強調,「鑽石底」應該是一個區域而非簡單的一個數字,他堅持的是一直以來連貫的市場判斷,「買進點位是1664點的成長股,不應該在3000點賣掉,更不應該現在賣掉。我不是短期操作者,我追求的是低位挑選好公司與它慢慢成長。」 現在被貼上「死多頭」標簽的李大霄曾經也是「死空頭」。2000年末,他在一次公開研討會上預測科技股泡沫的破滅,建議投資者「摘荔枝」。當時證券公司風雨飄搖,過半公司面臨關門倒閉的危險,他卻一路從2001年唱空,挨罵死扛到2005年。由此可見,李大霄的倔由來已久。 但不論是傻、是倔還是另有所圖。挨罵後的李大霄並沒有準備妥協,他依然堅信現在只是黎明前最後的黑暗。對於人身攻擊,李大霄表示不爭辯。對於他人善意的提醒,他停頓片刻後也拒絕接受,「何苦浪費別人的時間,這么多年我就是這個原則,記者采訪時間再短也要給個結論,絕不模稜兩可,我認為這是股市分析師的價值。」大霄效應每當李大霄把一些政策事件點評為「重大利好」時,市場都以猛烈下跌回擊,市場戲稱「大霄效應」。有業內人士調侃,只要盯著李大霄的微博,靠這一信號來開空期指,一年就能買房買車。主要榮譽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分析師及投資顧問專業委員會委員;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 李大霄曾經獲中國證券業協會多個獎項。 獲中金線上及廈門大學頒發的「最具獨立客觀分析師」獎; 在多個電台擔任嘉賓,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及報紙摘要節目》、《經濟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等。個人生活辭職事宜原因之一李大霄承認,因為他「往往說人家不愛聽的話,是要付出代價的,面臨巨大壓力」,他並不否認這種壓力是他辭職的其中一個原因。李大霄傳新年薪超20萬元業界有一種說法,估計英大證券方面開出了超過20萬的年薪挖人,但李大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絕口不談薪水的問題,也不願就外界傳言做出評價。「自說評說」李大霄言:在股市很多人喜歡講漲,股民也喜歡聽漲,因為漲就有機會賺到錢。我的價值就是能夠給人提供幫助,而不是模糊過日子,這樣才覺得生命沒有白白浪費。今後不會放棄「原則」,一名分析師對自己要有人格的要求,不能隨波逐流。個人觀點2000年中期提出摘荔枝 2005年中期提出播種 2006年提出不拔青苗 2007年提出摘熟蘋果 2008年提出「保護勝利果實」 2009年提出股票帶來希望 2012年先後提出校花理論、黃金底及鑽石底 2015年提出嬰兒底(藍籌底)人物評價老同事評價李大霄● 在海南三亞舉行的「2007年投資策略報告會」上,李大霄的發言提醒:作為投資者,要學會理智投資,在蘋果熟了的時候適當摘取一兩個。東莞一名業內人士評價說:提醒投資者理智投資,這本身肯定是對的,但是現在看來這種「告誡」太提前了。 ● 東莞證券總裁張運勇這樣評價李大霄:他是個好同志,踏實、敬業,公司對他的工作很認同,在合適的時候他還是會回來的。公司對李大霄的工作很認同,曾經盛情挽留2個月,不過這是他的個人選擇,公司覺得很可惜、遺憾。 ● 在東莞證券一家營業部做投研分析的李照發則評價十幾年前的老同事,「較真還喜歡到處去說,希望能幫到別人。這幾年我一直擔心他會錯,建議他要跟著市場變化修正觀點,但他沒有這么做。」在李照發看來,經過「鑽石底」的風波,李大霄成為多頭的標桿和空頭反駁的對象。「我在營業部工作,深深地感覺到現在的市場分析股票壓力太大,話說得太死,人身安全都會受到威脅。 我勸過他好幾次,他又不是會跟人吵架的人,真的沒必要,打份工而已。但他總反駁我模稜兩可不如不說,錯了他認。」「市場是徹徹底底破了鑽石底。」對於李大霄的堅持,老友李照發卻難以認同,他表示這幾天甚至不好意思和他聯系。他指出李大霄是非常典型的關注估值及基本面的分析師,而市盈率是相對變數,經濟下滑之時參照歷史估值需要顧及市場資金供求和技術走勢。業內人士評價李大霄● 「支持李所長」,同為市場中人,瑞豐拓展投資總監肖熊文給中國證券報記者發來簡訊,他評價認識多年的李大霄「謙和,沒有架子,很低調,不喜歡針鋒相對。」但遇到觀點不同時卻當仁不讓,極難改變。「我跟他探討過,作為分析師,分析加上背景、有彈性,表述更圓滑或許更好,不要太過絕對,何況樹大招風。」 ● 一位媒體人士評論道:在中國股市中,做一個故弄玄虛的股評家是聰明老到的,做一個四處打聽內幕訊息的散戶是情有可原的,做一個隨時准備「多翻空」或者「空翻多」的機構是無可厚非的。 而李大霄偏偏不識時務,執著地以專業股評家的身份,耐心給廣大投資人擺事實,講道理,並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底牌,的確傻得另類。「我可以告訴你,十年內中國股市下至千點,上至萬點,任你折騰都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這種預測有意義嗎?」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評價他時連連擺手,「他就是傻,如果靠這個博出位、博出名是傻得可愛」。 ● 在東莞,一位有20年投資經驗的老投資者十幾年前就曾與其認識,李大霄離開東莞後多年未曾聯系,24日在電視上聽到了市場對李大霄的議論,便通過朋友輾轉聯繫上這位故人。「聽我說2312點很可能要破,李大霄不說話,但是我知道他不同意我的看法。」這位大姐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再三提到,「但是我為什麼要給他打這個電話?股評家要堅持自己的理念,我們散戶不需要隨風搖擺的分析。」 ●央廣主播:「鑽石底」是假貨「鑽石底」之說從問世起就備受爭議,這次又遭到炮轟。資料顯示,林耘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主持三檔證券類節目,同時任CCTV2、央廣中國之聲和經濟之聲等多家媒體的特約財經評論員。林耘的發難首先從李大霄發布「秘密」的那一天開始。「悲觀者」半年後還在爭論是否鑽石底,別人在看熱鬧的同時,早已經在數錢了。7月5日,李大霄在其微博中發布了他發現的4個「秘密」之一,但是卻遭到林耘的公開反駁。 「用事實說話:1、『鑽石底』'面市才半年時間,考驗遠沒有結束。2、即使在這半年內『鑽石底』也已被證明是假貨。以120天移動平均線為成本測算,信『鑽石底』進場的投資者平均被套4%。」林耘當天在其微博中說,"最恨死認點位,干嗎要'逼急了'才拿些上漲板塊做遮羞布?再說了,指數之所以下跌是因為構成指數的股票跌了。" 林耘連發5條微博,對李大霄的「鑽石底」進行連續「炮轟」,其指出,「7年前,我給了你第一個可以炫耀的台階,7年來我本著市場觀點多樣化……一直在央廣給你留著放言的平台容忍你的一錯再錯,人可以無能,不能無恥,更不能把無恥當成通行證。」林耘還指出,「把一個點位絕對化本身就是錯的,不管破不破都是錯的。況且這個點位不是他預測出來的,是他一路敗退自以為抓到的'救命稻草'。賭徒!系統性風險與結構性風險並存,強調點位有意義嗎?」●網友圍攻「投資顧問」發來勸降書「空方來勢洶洶,欲將鑽石變磚石,多方眾志成城,誓要鑽石亮晶晶!」盡管大盤接連暴跌,但多頭李大霄卻依然高調看多。看著大盤的「跌跌不休」,備受煎熬的股民顯然坐不住了,李大霄在微博里的看多言論更是遭到圍攻。 「『李大校』求你投降了吧,你一降可能就到底了。你是最後的多頭,不是多頭不死空頭不止嗎!為了可憐的散戶你就委屈一次吧。」在李大霄的微博中,一位網友的發言十分犀利。 微博認證為「中國中投證券資深投資顧問徐曉宇」的「曉雨聞鈴」發了一篇「勸降書」,稱現在已經沒有做多的理由了,如今「投降很有面子的」,其依據是年內12萬億大小非解禁、預計IPO超過2000億、轉融通國債期貨年內有可能推出、垃圾債試點已經開始了種種利空。 而實際上,股市裡就一直流傳著"多頭不死,空頭不止"的段子。對於李大霄的執著,一位網友無奈地表示:「一直唱多,會有一天是准確的,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有多遠了。」甚至有網友要成立「追殺李大霄基金會」。 「同是股市苦命鳥,相煎何太急?」對於部分網友的激烈反應,知名財經人黃生近日在微博中為李大霄抱不平道:「股市大跌,心情不好可以理解,希望僅是惡作劇而已,斷不可做出瘋狂的舉動,微博上每個人的言論、分析都僅僅代表個人看法,供參考,真正的投資決策還是靠自己決斷的,希望冷靜下來。」

『伍』 一顆蘋果樹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聰明的老人,他有一棵極好的蘋果樹,只需稍加照料每年就可以結出一大堆蘋果,可以為老人每年帶來100美元的收入。老人變得越來越老了,他打算退隱來享受餘生,因此他決定賣出這棵樹。這個老人很有經驗,他在《華爾街日報》的商機版上刊登了一則廣告,聲明他將樹賣給出價最合適的人。

    第1個對廣告做出反應的人願意出50美元。

   老人很生氣,他批評這個人說:「你知道你正在說些什麼嗎?你的出價只是這棵樹的清算價值。對於一棵松樹,或者這棵蘋果樹已不再能產蘋果了,或者蘋果樹木材價格達到相當高水平以致把它用做生產蘋果還不如做燒材值錢時,你的這個價格也許是合適的。但是很明顯你無法理解這些,因此你看不出我的蘋果樹的價值遠遠超過50美元。

    第2個來拜訪老人的購買者出價100美元。她說道:「這個價格正是今年蘋果熟了以後所能賣到的價格。」

    老人說:「你對這棵樹的認識比第一個人強了一些,至少你看出這棵樹用來產蘋果比用做燒材的價值要大。但是100美元也不是一個合適的價格。你沒有考慮明年、後年及以後各年產出的蘋果的價值。因此,帶上你的100美元,走吧!」

    第三個購買者是一個剛從商學院畢業的年輕人。他說:「我將通過網路在網上來銷售蘋果。我計算過了,這棵樹至少還可以產15年的蘋果。如果我每年可以賣得100美元,那麼15年總共是1500美元。因此我願出1500美元來買你的蘋果樹。」猜猜老人作何反應?

    老人感到很傷心,說道:「噢,利用網站?不!你比前兩個人更認不清現實。」老人接著說道:「很明顯地,從現在開始的未來15年中你每年取得的100美元收入,與你現在的100美元是不等價的。實際上,如果你今天在銀行中存入41.73美元,利息率是6%,每年復利一次,那麼在第15年年末這筆存款的總價值會達到100美元。因此未來第15年的100美元折算到現在的現值,假設按6%的利率計算,只是41.73美元,而不是100美元。上帝啊!拿走你的1500美元把它投入到很安全的高等級公司債券去吧,你應該重新回學校好好學學財務知識。走吧!」

    不久後,又來了一位很富有的醫生。醫生說:「我對蘋果樹沒什麼了解,但我知道我很喜歡它。我將按市場價格來買它。上一個小夥子願意出1500美元,那麼這棵樹就一定值那麼多。」

老人建議道,「醫生啊,你應該為自己找一個專業的投資顧問,如果存在一個規范的有規律的蘋果樹交易市場的話,市場價格會告訴你蘋果樹價值多少。但是,不僅這樣的市場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了,把價格當作價值也是和前幾個人一樣愚蠢。請帶上你的錢,去買一個度假村吧!」

    下一位購買者是一位學習會計專業的學生。當老人間道「你打算給我出什麼價」時,這位學生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先要求看老人的賬目。這位老人是一位謹慎的人,他對各年果樹收支都做了仔細的記賬。他很高興地把賬本取了出來。在檢查完賬目之後,這位會計系學生說:「你的賬目顯示這棵樹是10年前你以75美元價格購入的,並且,你並沒有對它提取過折舊。我不知道你這樣做是否符合一般會計准則,但假設符合了,這棵樹的賬面價值是75美元。我就出75美元。」

    「噢,你們學生們知道的總是很多,」老人話鋒一轉,「但又很少。確實我的樹的賬面價值是75美元,但是傻子都能看得出它的價值要遠遠超出75美元。你最好還是回學校去吧,看看學校里是否有告訴你如何有效利用數字的書,好好學一下。」

    最後一位想要拜訪老人的買家,是一位剛從商學院畢業的年輕的股票經紀人。或許是為了檢驗她所學的知識是否有用,她要求先看看賬目。幾小時後她回到老人面前,說她打算依據這棵樹的收益資本化的價值來出價。老人讓她繼續說。

    這位年輕女士解釋道,盡管去年這棵樹賣了100美元的蘋果,但這個數字並不是所取得的利潤。因為與這棵樹有關的還有一些費用,如肥料成本、工具成本、蘋果採摘的成本以及把蘋果運到城裡銷售所花的費用。她認為必須有人來做這些工作,對這些人支付的工資要從蘋果的銷售收入中扣減掉,而且蘋果樹的購買價格或購買成本也是一項費用。該項成本的一部分要分攤到蘋果樹生命期內的每年當中。最後一點,還要交稅。據此,她得出結論這棵樹去年的利潤是50美元。

    「天哪!」老人感到很慚愧,「我還認為我去年賺了100美元呢!」

「那是因為你沒有按照一般會計准則把費用與收入相配比。」這位女士解釋說,「因為你沒有為會計師認定是費用支出的項目單獨付款。例如,以前某個時候你購買了一輛貨車,你把這輛車的一部分時間用在往市場上運送蘋果。即使你是在購買當時一次性分清了一部分分攤到以後幾年當中。會計上把這叫做折舊。我敢打賭你在利潤計算過程中從未提到這一項內容。」 「你是對的,」老人回答,「接著說。」女士接著說道:「我還看了幾年以前的賬目,我看到在有些年份,這棵樹的產量要低於其他年份,每年的價格和成本也不是一樣的。如果只考慮最近3年,做一個平均,我的計算結果是這棵樹每年的利潤約為45美元。但這只是這顆樹的價值數值的一半。」

「那另一半是什麼呢?」老人問道。

    她告訴老人:「是很復雜的一部分,我們現在必須求出在這棵蘋果樹每年產生45美元利潤情況下,我擁有這棵樹具有多大價值。如果我認為這棵樹只存活一年,那麼我就可以百分之百地確認它的價值(作為一個正常企業)就是它一年的利潤。

    「但正如你我都認為的那樣,這棵樹更像一個公司,它會年復一年地創造出利潤,那麼關鍵的問題就是要確定一個合適的收益率。換句話說,我向這棵樹投資,我需要計算我每年取得45美元收入的這項投資的價值。我們把這個價值稱為這棵樹的資本化價值。」

    「你是不是已經有了什麼設想呢?」老人間道。

    「我正在試著這樣做。如果這棵樹每年可以創造出穩定而且可預測的利潤,它就像美國國債一樣,但是這棵樹每年的利潤是變化的。因此我們必須考慮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果它破產倒閉的風險很高,我會用單年的利潤來代表這棵樹價值的更高百分比。畢竟,有一天市場上蘋果會供大於求,那樣你就得降價並因而增加銷售費用。」

    她繼續說道:「或許有哪位醫生會發現吃蘋果會導致心臟病,或許一場於旱會降低果樹的產量,或許這棵樹會得病或死掉。這些都是風險因素,我們甚至都不知道我們所要面對的成本支出是否值得去支付。」

    「你是一個悲觀的人,」老人回答道,「也可能市場上蘋果短缺,蘋果價格上升。請考慮這種情況,我一直以低於人們的願意出的價格來銷售蘋果,因此你便可以在絲毫不減少銷量的情況下提高價格。而且,如你所知道那樣,有許多措施可以用來增加產量。這棵樹也可能繁衍成一大片蘋果園。所有的這些都會帶來收入的增加。」

「通過降低你提到的那些成本也可以增加收入,」老人接著說,「通過縮短從蘋果樹下到市場銷售的時間、通過對賒銷的管理、或通過把蘋果腐爛損失降到最小等手段,都可以降低成本,所有這些做法,都會提高總銷售額與凈利潤之間的關系,用財務術語來說,即這棵蘋果樹的利潤率。利潤率的提高進而也會提高你的投資收益率。」

年輕女士附和道:「我知道這些情況,在我的計算中把些都包括進去了。但實際情況是,我們正在談論風險。投資風險是一項冷酷的工作,我們並不能確定未來會發生什麼。你的出發點是錢,而我的出發點則是風險因素。

    「對我來說,這樣思考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我必須通過預知未來來觀察這些事物的未來表現,而不是做事後的評論。我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我必須在你的蘋果樹和路邊別人的草莓地之間做出選擇。我不能兩者都購買,因此買了你的蘋果樹,就剝奪了我其他的投資機會。這意味著我必須比較各項投資的機會與風險大小。」

她滔滔不絕地繼續說道:「為了確定一個合適的收益率,我要考察與投資蘋果樹可比的其他投資機會,尤其要考慮包含上述因素的綜合農業產業。然後看我們所討論的這些因素如何在這棵樹身上發揮作用,以此為基礎適當調整我的研究結果。最後,依照這些判斷過程,我算出來20%的收益率對這棵樹是比較合適的。」

她總結道,「換句話說,假設這棵樹過去3年(是一個有代表性時間階段)的平均利潤就是我未來收益的水平,那麼我願意以能給我的投資帶來20%收益率的價格水平來購買這棵樹。收益率低於20%是不能接受的,因為我可以買草莓地來獲得20%的收益率。現在,用每年取得的45美元利潤除以我的要求收益率20%,就可以得出這棵樹的價格了。」

「我不太懂這些計算,你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嗎?」老人滿懷希望地問。

「當然,」她肯定道,「我們可以使用一種華爾街經常使用的方法,叫做市盈率。計算這個比率,只需用100除以你的要求收益率即可得到結果。例如,我要求的收益率是8%,那麼用100除以8,市盈率就等於12.5。對於這棵樹來講,我要求的投資收益率是20%,用100除以20因此算出市盈率比率是5。也就是說,我願意按這棵樹每年預期收益5倍的價格來買這棵樹。45美元乘以5,等於225美元。這就是我出的價格。」

老人把身體向後一靠,表示很感謝她教了自己這么多知識,他要考慮一下她的出價,希望她能明天再來。

第二天,當這個年輕女人又來到老人那裡時,發現老人面前擺了一大堆工作表、各種寫滿數字的小圖表和一個計算器。「見到你很高興,」老人說,「我想我們可以坐下來商量商量。」

「很容易就能看出你們這些華爾街的精英們通過以低於真實價值的價格購買別人的資產賺了這么多的錢。我相信我可以讓你同意我的觀點——我的樹的價值要高於你計算出來的結果。」

「洗耳恭聽,」女人說。   

「你昨天的計算中使用45美元這個數字,並把它稱為利潤,或我在去年取得的收益。但我並不認為這個數字能告訴我們什麼有用的東西。」   

「它當然有用了,」女士反駁道:「利潤衡量了效率和經濟效益。」

老人沉思一會接著說:「是這樣的,但是它並沒有很確定地告訴你,你將來會得到多少錢。昨天在你離開之後,我看了一下保險箱,發現裡面有幾張我以前買的股票憑證,它們從未向我付一分錢股息。但是我卻仍然會每年收到這些公司的年報,告訴我公司收益情況是如何如何地好。現在我明白了,公司收益的增長會提高我的股票的價值,但是沒有任何股息我就不會把它們花掉。這種情況與蘋果樹的情況恰好相反。」

「你算出來的利潤值是低於真實水平的,因為你計算的有一些項目我根本就沒必要去支付,比如對運貨卡車的折舊。在我看來,你算出來的這些利潤值,是按照會計的思想做出來的.這種思想沒有考慮最重要的因素。」

這引起了年輕女人的好奇,她問:「那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現金,」老人回答,  「我指的是你能用於消費、儲蓄,分給你的孩子們的實實在在的錢。這棵樹將在數年之內每年都會在扣掉成本後還留有剩餘收入。因而我們要考慮評估的,不是它的過去,而是它的未來。」「不要忘了風險和那些不確定事件。」她提醒道。

老人高興地說道:「好極了,我認為這樣我們就能對此做一點討論了,很可能你和我會就未來可能的收入和成本情況達到一致意見。既然我們可以就過去幾年內這棵樹的年平均利潤是在45美元左右達成一致,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對這棵樹未來5年內現金流的預測也達成一致意見呢?比如說未來5年內,有25%的可能性現金流是40美元;有50%的可能性現金流是50美元;還有25%的可能性現金流達到60美元。這種情況下,結果又會如何呢?」

「如果把這幾個數值平均一下,就會得到50美元的估計結果。」老人指出,「然後我們簡單地認為在這5年之後的10年內,它的每年現金流量平均為40美元。說這棵樹還有15年生命,這是事實情況,果樹專家告訴過我15年後這棵樹就不再能生產了。」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算出為了得到從現在開始的5年內每年50美元的現金收入和隨後10年內每年40美元的現金收入,我們現在要付出多少錢。然後還要把15年末這棵樹當做燒材賣得的20美元也考慮在內。」

「這很簡單嘛!」女人聲稱,「你是想把包括清算價值在內的所有未來現金凈流入都折現為現值。當然你還需要確定你的折現率。」

「棒極了。」老人興奮地跳了起來,「這正是我手中的圖表和計算器的用處。」她這才發現老人手中的報表是一張折現系數表,表中列出了未來時間的1美元,按照各種不同折現率,折現到現在值多少錢。例如,假設按8%的折現率進行折現,那麼一年後的1美元在現在只值0.93美元,這是因為現在的0.93美元按8%的收益率水平進行投資,那麼一年後的價值為1美元。

老人平靜地說:「你可以把錢放在銀行進行儲蓄,每年會收到5%的利息率。你也可以把錢投資用來購買美國的國庫券,收到8%的利率(依據實際利率水平決定)。這些看起來很像是無風險利率。也即意味著無論你把錢投資到哪裡,這個8%的無風險利率都是你投資的機會成本。按照8%的折現率水平來折現,只彌補了你投資於這棵樹而沒有投資於國庫券的那部分資金的時間價值。但是由這棵蘋果樹產生的現金流並不是無風險的,因此為彌補該項投資所承擔的較高風險,我們就需要使用一個更高水平的折現率。「假如我們能達成一致意見,用15%作為折現率來把50美元的年收入及其他各期的收入折現到現在的價值。這個折現率水平是與該項投資的風險水平相適應的一個折現率水平。你可以用我的鄰居昨天賣掉的草莓地的折現率來做一個比較。根據我的計算結果,按這個15%的折現率水平,預期的每年利潤的現值之和為268.05美元,燒材價值折現到現在為2.44美元,因此合計為270.49美元。我取一個整數,把270美元作為我的賣價。在這個計算過程中,你可以看出我對風險水平做了多大調整,因為如果我按8%的利率來對現金流折現,那麼這棵樹的現值會高達388.60美元。」

在思考了幾分鍾之後,年輕女人對老人說:「昨天我教了你那麼多知識理論,看起來你是狡猾富有心計的了。作為一個果農,你到底是從哪裡學到這么多財務知識的呢?」

老人笑得像個哲人一樣詭秘,說:「聰明來自於許多領域的實踐。」「我對這些實踐活動也多少略知一二。現在讓我告訴你一些金融高手們告訴我的一些知識吧!」女人回答道,「無論是按照你所說的折現現金流方法,還是按照我所說的收益資本化方法,如果該兩種方法應用得當的話,最終計算出來的價值結果應該是一致的。這一點你沒有想到吧?」

老人附和道,「當然應該一致,那些天才們怎麼會錯呢!但是更聰明的人不是僅僅看一下過去的收益數據,而是按照企業的管理者水平來計算未來的收益水平。現在的問題是這兩種方法中到底哪一個是錯誤的呢? 」

「在我的計算中,我使用現金而不是收益指標,這是因為我根本就不需要承擔像運貨卡車的折舊以及其他長期資產支出等成本費用項目。而在你的計算中,為了對這些成本支出做出估計,為了求折舊值,你必須主觀推斷出它們的生命期,並確定以多快速度來進行折舊。我想這就是導致你計算錯誤的原因。」

 「真不賴,你這個狡猾的老傢伙,」女人反駁說,「其實你知道嗎,在你的計算當中也存在許多錯誤之處。當現金流數據很好並穩定時,把它們折現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未來發生一些一次性費用支出時,折現現金流法就難以發揮作用。例如,從現在開始的幾年後,這棵樹可能需要一次大規模的修剪和噴灑農葯等,而這些支出在你的現金流估計中沒有顯示出來。這種情況下,對人力和農葯的一次性支出,就會讓你的計算不再成立。」

「我要告訴你的是,」女人越說越來勁,「我只給你出到250美元。我嚴格的分析告訴我這個價格也是太高了,但是沒辦法,我實在是很喜歡這棵樹。我認為坐在這棵樹的樹蔭下一定是很愜意的。」

 「好吧,就按這個價格成交。」老人同意了,「我從未說過我要等待最高出價,而只說過最合適的出價。

熱點內容
瑞瑞和股份股票代碼 發布:2025-01-11 16:56:19 瀏覽:818
服務費繳印花稅含稅征繳嗎 發布:2025-01-11 16:46:14 瀏覽:842
免稅的農用機械用交印花稅嗎 發布:2025-01-11 16:44:58 瀏覽:890
股票交易表格怎麼看 發布:2025-01-11 16:44:05 瀏覽:101
惠普企業股票代碼 發布:2025-01-11 16:42:40 瀏覽:573
律師服務費用合同交印花稅嗎 發布:2025-01-11 16:31:26 瀏覽:914
益民集團股票行業分析 發布:2025-01-11 16:23:57 瀏覽:303
股指期貨開戶行情 發布:2025-01-11 16:23:21 瀏覽:292
查詢所有的印花稅 發布:2025-01-11 16:23:16 瀏覽:461
14年的牛市大漲的順序 發布:2025-01-11 16:16:59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