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股票的市盈率為什麼都很高
A. 為什麼有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才20倍,有的市盈率則高達1000多倍
市盈率,就是抄股票的襲盈利能力。
只有在同一個行業中比較,市盈率才有意義,是越低越好。但是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市盈率不起作用。
1、龍頭行業:
市盈率可以不看。比如房地產龍頭老大是萬科A,市盈率是35。可是同樣房地產的中江地產、寧波聯合、萬業企業、棲霞建設等等,雖然市盈率低於萬科A,但是走勢一定不如它。
2、軍工行業:
市盈率可以不看。軍工板塊,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所以不看市盈率,例如中國衛星、火箭股份、洪都航空、西飛國際、北方國際等。
3、ST板塊:
這個板塊,等待重組。反而是市盈率越高越好。市盈率越好,說明這個股票越不值錢,越有希望被別的大公司重組。
4、短線股票:
短線股票,只看資金買賣進出的流量。完全不看市盈率。
B. 光大證券市盈率為什麼這么高
第一段:光大證券公司背景介紹及市盈率高的原因
光大證券是中國大陸首批獲准進行證券交易業務的證券公司之一,成立於1992年,現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大型證券公司。該公司股票市盈率高的原因在於其穩定的業績和良好的市場前景。隨著中國股市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光大證券公司將發揮其技術和創新優勢,不斷拓展市場空間和提升盈利能力。
第二段:光大證券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及投資價值
光大證券目前市盈率高達27倍左右,不過在提高市場份額、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作出了長期規劃,並且啟動了一系列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的措施,如人才培養、業務轉型等,這將有助於光大證券持續增長並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從投資價值來看,光大證券公司的長期發展前景看好,定位明確、管理層穩健,為投資者提供了長期穩健的投資機會。
第三段:高市盈率帶來的風險及對策
市盈率高帶來的風險不可忽視。光大證券的盈利能力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不確定性的因素,如國家政策的變化、市場波動等。因此,投資者需要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的,對光大證券的高市盈率進行有效的評估和管理。投資者可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光大證券公司的投資,如定期定額投資、全球投資組合等,以實現對該公司投資風險的有效管理。
C. 股票市盈率怎麼3000多
市盈率=(當前每股市場價格)/(每股凈利潤) 市場過高的預估該企業的盈利能力,說白了就是一個上市公司現在的利潤只有1塊錢,但是市場上的人們預估他會有3000塊錢的利潤。這在非完全市場化的證券市場中才會見到。屬於背後有推手(莊家)故意坐高股價。
市盈率(earningsmultiple,即P/Eratio)也稱「本益比」、「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簡稱市盈率)」。市盈率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由股價除以年度每股盈餘(EPS)得出(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東應占溢利亦可得出相同結果)。計算時,股價通常取最新收盤價,而EPS方面,若按已公布的上年度EPS計算,稱為歷史市盈率(historicalP/E);計算預估市盈率所用的EPS預估值,一般採用市場平均預估(consensusestimates),即追蹤公司業績的機構收集多位分析師的預測所得到的預估平均值或中值。何謂合理的市盈率沒有一定的准則。
市盈率是某種股票每股市價與每股盈利的比率。市場廣泛談及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靜態市盈率,通常用來作為比較不同價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標。用市盈率衡量一家公司股票的質地時,並非總是准確的。一般認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過高,那麼該股票的價格具有泡沫,價值被高估。當一家公司增長迅速以及未來的業績增長非常看好時,利用市盈率比較不同股票的投資價值時,這些股票必須屬於同一個行業,因為此時公司的每股收益比較接近,相互比較才有效。市盈率是很具參考價值的股市指針,一方面,投資者亦往往不認為嚴格按照會計准則計算得出的盈利數字真實反映公司在持續經營基礎上的獲利能力,因此,分析師往往自行對公司正式公布的凈利加以調整。
D. 為什麼市盈率越高,越沒有投資價值不是每股收益越高,代表公司業績越好嗎
你得先弄明白市盈率和每股收益的概念,他們是完全不用的指標。
市盈率=股票內現價/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越高代表容公司業績越好沒錯,但根據上面的公式,市盈率越高,表示你用越高的價格買入一家公司的股份,付出的成本越高,當然就越沒有投資價值了。
E. 動態市盈率高說明什麼
動態市盈率高一般說明兩點:第一是該股不屬於傳統行業,它是屬於高科技、生物醫葯一類的行業,所以它的高估值是比較正常的。
第二是該股近期出現了比較大額的虧損或者是該公司質地不好,但是因為題材什麼的方便炒作,所以有了當前的高動態市盈率。
因此,我們在平時操作中遇到動態市盈率比較高的時候,一定要分行業分股票質地來進行操作。
拓展資料:
一般來說,動態市盈率反應的是一個公司的盈利水平,所以一個公司每股盈利的多寡就是它動態市盈率的實際水平。因此以藍籌股為例:
藍籌股動態市盈率在0——13的時候,是一個低估值階段,這個時候動態市盈率數值越低越具有投資價值,但是在實際進行投資時,仍須考慮其他影響股價和盈餘的客觀因素。
藍籌股動態市盈率在14——20的時候,是一個正常水平,個股會因為自身的技術水平而存在一定的差異。
藍籌股動態市盈率在21——28的時候,是一個價值被高估的階段,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個股是否需要跑路。
大於28,那麼這個股票目前是有泡沫的。
總的來說,個股動態市盈率高是分行業的,而且有些個股是因為被炒作後市盈率才高。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股票是股份制企業(上市和非上市)所有者(即股東)擁有公司資產和權益的憑證。上市的股票稱流通股,可在股票交易所(即二級市場)自由買賣。非上市的股票沒有進入股票交易所,因此不能自由買賣,稱非上市流通股。
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標准、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股票是股份證書的簡稱,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或作價抵押,是資金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
F. 問個股票市盈率問題
談到市盈率,這愛它的也有恨它的也有,有人說它很管用,同時也有反駁的說不管用。那麼對於這個市盈率是否有用,該如何去用?
在和大家分享我到底怎麼使用市盈率買股票之前,首先給大家推薦機構近期值得關注的三隻牛股名單,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就被刪除了,還是盡快領取了再說:【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市盈率是什麼意思?
市盈率就是股票的市價除以每股收益的比率,這個比例就可以非常明白的反映出一筆投資回本所需要的具體時間。
它的計算公式是:市盈率=每股價格(P)/每股收益(E)=公司市值/凈利潤
打個比方,有家上市公司股價有20元的話,這個時候你買入成本就是20元,在過去一年公司每股能夠收益5元,市盈率在這個時就為20/5=4倍。就是你投入的錢,公司要4年才能賺回來。
市盈率就是越低越好,投資時的價值就越大?不,市盈率是不能夠簡單粗暴的拿來直接套用,原因是什麼呢,那麼接下來就好好給大家說一說~
二、市盈率高好還是低好?多少為合理?
因為每個行業不同,就會導致市盈率存在差異,傳統的行業發展潛力會有一定的限制,這將會導致市盈率比較低下,但高新企業的發展前景較好,投資者會給予更高的估值,市盈率較高。
有的朋友又會有這樣的疑惑,哪些股票具有發展潛力還需要我們去了解?我連夜找到了一份股票名單是各行業龍頭股的,選股選頭部的准沒錯,更新排名是系統設定的,大家領了之後再說:【吐血整理】各大行業龍頭股票一覽表,建議收藏!
那合理的市盈率是多少?在上面講過行業和公司的不同,它們的特性也有區別,市盈率多少才更合理,這確實很難說准。話又說回來,我們還是能用市盈率,給股票投資做出一個很好的參考。
買入不是把所有的錢一股腦的投入。這里分享一種分批買入的辦法。
比如現在有一隻xx股票股價是79塊多的股票,假設你有8萬塊錢,總數是十手的情況下,分4次買。
通過查看近十年的市盈率,意識到8.17就是近十年裡市盈率的最低值,在這個時候有個市盈率是10.1的股票。那麼我們就平均的把8.17-10.1這個市盈率大區間切分成五個區間,每降到一個對應的區間就去買一次。
就比如,市盈率10.1買入1手,當市盈率下降到9.5的時候就買入二手,第三次買入的時機是市盈率到8.9的時候,可以買入3手,第4次的買入是在市盈率到8.3的時候,可以買入4手。
入手後就不用擔心持股的問題,市盈率每降低一個區間,就會計劃著買入。
相同道理,假如這個股票的價格上升了,估值高的劃分在一個地方,手裡面所有的股票依次拋售。
G. 我國證券市場股票發行市盈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三高」發行:高發行價格、高市盈率和高超募額
自從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改革起步以來,各種爭論一直持續不斷。爭論的焦點是發行定價去除行政干預的「窗口指導」實行市場化之後,出現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高募集資金的現象。由於這場發行定價市場化改革主要從創業板、中小板起步,上市企業多為民營資本,因此與2007年股市泡沫時央企在高價格前也不減持不同,「三高」迅速激發了發起人股東、pe機構乃至公司高管減持潮。發起人股東一波高過一波的減持浪潮和新股加快上市的步伐,沉重打擊了高價入市的二級市場投資者持股信心。在全球股市出現復甦情況下,中國股市去年以來加速下行。
由於新股發行「三高」成為二級市場受傷的投資者發泄的主要對象,目前討論的深化新股發行定價改革,主要圍繞著如何解決發行「三高」問題進行。所謂「三高」,其實主要是高市盈率。高募集是高股價和滿足最低公眾持股比例的必然產物。實際上在境外成熟市場中,股票發行價的高低,主要還不是看市盈率(一些虧損的成長股上市時甚至沒有市盈率),唯一的標準是看市場是否接受,而新股上市以後的實際定位更是檢驗發行定價合理性的最終標尺。
從這個角度看,a股自2009年新股定價市場化改革以來,發行價雖然已大大高於改革前的行政定價,但仍顯著低於新股上市後的價格,因而並不存在系統性高估。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數據表明,改革後絕大部分新股上市首日定價仍顯著高於發行價。低於發行價的即首日破發率在新股發行改革後的2010年僅有9.22%,2011年市場整體不斷走低下挫,新股破發率也只有29.89%。與發行價相比,2010和2011年新股首日平均漲幅超過32.25%。即便是發行上市後三個月,即網下機構投資者股票解禁流通的首日,相對發行價仍然普遍上漲了20.23%。與境外同期市場相比,我們的新股發行價應當說是低了,而不是高了。在打新股有很高收益率的情況下,我國的新股認購熱情不退,新股發行不愁賣的情況自然可以理解。
那麼,是否如有人猜疑的那樣,有機構大戶人為操縱新股上市後的市場定價,騙誘散戶投資者高位接籌?滬深交易所的數據表明,新股首日買入的幾乎全部是散戶投資者,並未發現大規模操縱行為。如果假定新股購買者屢買屢賠,還願意給別人抬轎子,這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完全說不通。去年第四季度,隨著市場快速下行,破發率迅速上升,新股認購者就大大減少。同時飆升的破發率表明新股上市遭到賠本拋售,沒有人去炒新、抬轎子。今年初市場剛剛回暖,打新股收益就迅速上升,認購打新和炒新也就再度急劇升溫。近日市場向下調整,又出現破發和無人炒新。由此可見,新股的認購者和炒作者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和理性得多。
有人說,新股發行市盈率明顯高於二級市場市盈率,甚至也顯著高於二級市場同行業市盈率,難道不是充分說明新股定價不合理?其實不然。在我國二級市場上,既有幾倍市盈率的所謂大盤藍籌股,也有幾十倍、幾百倍市盈率的小盤股和垃圾股。由於創業板的開通和中小板的擴容,這兩年上市的絕大部分是新興產業的小盤股和「袖珍」股,相對於同行業中總股本較大的主板垃圾股和平庸股,這些新股的定價並不高。我國創業板企業市值在50億元以下的是絕大多數,中小板企業市值在50億元以下的也佔了一多半,它們今天的平均市盈率不到40倍,而滬深主板50億元以下的企業市盈率則要高得多,用股本來計量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可見,在證券市場上,永遠是二級市場真實可比的市場市盈率左右新股的價格定位,而不是相反。
這樣,我們觸及了問題的核心,我國股市二級市場是一個大盤股低價、小盤股高溢價的市場結構,發行定價越市場化,它就越會靠近這個真實的市場股價結構。所以恰恰是發行定價市場化以後,大盤股只詢出幾倍市盈率的價格,而小盤股微型股則詢出幾十倍上百倍市盈率的價格。在發行定價市場化之前,我們是用行政手段人為控制發行定價,所以當時小盤股上市首日經常有百分之幾百的升幅,市場上涌集了上萬億資金專打新股。現在只不過是把新股上市首日的升幅轉移給了發行價,從認購者的搖號獲益變成了上市公司的「超募」,二級市場的定價結構從來沒有改變。
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在新股發行改革推出前就撰文指出,「由於發行定價的市場化改革必然導致新股發行市盈率的差異化,一些小盤科技股的發行市盈率會迅速攀升。這樣,一旦部分公司業績和股價表現不盡如人意(這也是必然的),對發行定價市場化改革的反彈和抨擊肯定在預料之中」。因而建議,「由於創業板的微型創新性企業會使發行市盈率的分化發展到極致,從而導致過度的聚焦和拷問。綜合這些因素,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的改革先從主板市場開始,就成為更加穩妥和分散風險的選擇。」(見《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幾個核心問題》,《中國證券報》2009年5月27日)。
發行定價市場化改革從創業板起步,並很快受到各方面關注。「開弓沒有回頭箭」,在當前情況下不可能恢復公開或隱蔽的行政干預。因此,果斷採取整體配套的全面市場化改革措施,避免缺乏配套措施的改革可能產生的扭曲和弊病,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可迴避的挑戰。不錯,解決市場定價的「三高」,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恢復新股發行定價行政干預,那樣確實可以如一些人希望的把有限的資金勻給更多的上市公司。但可以想見,在現行的二級市場定價結構下,新股上市人為低價只會恢復以前新股上市首日暴漲數倍的老故事,不勞而獲的認購者捲走大部分收益。二級市場投資者仍然要高位接盤,而且要指望並沒有拿到多少資金的上市公司日後能有超常表現,希望顯然更加渺茫,只籌集了少量資金的上市公司很快要向市場伸手再融資。更要命的是,我們可以行政干預新股發行價,但我們改變不了既定市場結構下的二級市場上小盤股的高定位。除非我們再回到股權分置改革前的禁止原始股流通的狀況,否則無論小盤股用何種發行價上市,其發起人股東、pe 、高管仍然可以在二級市場上瘋狂套現。
坦率地說,現在對詢價機制的技術性修補和對新股上市後交易的行政措施,都多少屬於權宜之計。
新股發行體制問題是由發行「三高」引起的。因此很自然,目前提出的改革方案主要還是圍繞治理「三高」展開。其中探索券商的配售權試點、引入國際上較為普遍的存量發行、增加網下機構投資人配售比例、取消網下認購者的鎖定期、加大造假處罰力度都已被列入了徵求意見內容。可以預見,這些措施如果採納,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詢價過程,減少過去出現過的人情報價等情況,但這些枝節性措施,並不會改變新股發行中的「三高」和新股上市炒作相互補充的現象。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在給定的二級市場股價結構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種種人為設計的辦法壓低發行價,從而減少市場對發行「三高」的批評。但「按下葫蘆浮起瓢」,買新炒新必然再起。至於增加發行人和券商的賣方選擇權如配售權等措施,是境外市場上股票很難賣出去的買方市場「國際慣例」,套到不愁新股賣不出去的國內賣方市場上來用,只會進一步加大賣方融資者的權力和尋租空間,使發行人更快套現,賣方中介有更大的支配權和贏利空間。存量發行更不應是發行人的選擇權,如實行也應在發行價扭曲偏高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可借鑒境外原始股東「獻售股票、募集歸公」的做法,要求發行人在高價發行時捐獻出售部分股票作存量發行,籌集的資金在股價低於發行價時用於在二級市場回購股票並注銷,如在三年內未使用或未用完的部分,可轉為上市公司的公共營運資金。同時,由於網下認購中簽率高,不宜取消但可以大大縮短其鎖定期,比如從現行3個月改為1周,從而提前增加股票供應量並提高上市新股炒作風險。此外,在高募集造成高送轉大行其道的市場氛圍下,可採用我以前建議的禁止在幾年內用募集資金進行公積金轉股,以及對上市首日和其它交易日一樣,實行相同的漲跌停板制度,這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股的炒作之風。不過,這些措施也只能緩解而不能根本解決發行定價和新股上市定位的蹺蹺板效應。
正因為如此,時至今日,僅僅局限在新股發行定價改革問題上做文章,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懷疑。因此,解決發行「三高」的另一條思路被提了出來,就是下放審批權,加快企業上市速度,加大上市企業的批量。更激進的主張是取消審批,實施企業敞開上市的注冊制,監管部門只負責嚴格打假執法,讓市場自己去平衡供求關系。應當肯定,這條放開審批、放行大量企業上市的思路確實可以解決「三高」的現象,只是需要二級市場付出極高的代價。因為去年的新股較快發行,已經導致市場一路下行和人們對擴容圈錢「偽市場化」的抨擊。我們要壓下的不僅是新股而且是二級市場同類企業的股價,這就需要成百上千地組織或放行企業大規模上市。這種上市過度擴容,可能導致上市公司質量不保,造成市場特別是占上市數量絕大多數、又主要由散戶持有的中小盤股的大幅下挫。這種政策突然改變造成的系統性制度風險,顯然超出了投資者的承受能力。
更重要的是,企業自由上市、由市場去判斷選擇的登記注冊制,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要素市場和簡單商品市場不同,由於不能錢貨兩清,所以交易包含了信用審查過程。比如,任何一個人可以用市場價格買到白菜或其它商品,但並不能簡單用市場利率貸到資金,因為市場利率因人而異,由於信息不對稱,很多人用什麼利率也貸不到款。企業上市是向公眾出售部分股權及未來的收益權,監管部門和交易所為了保護公眾利益,就必須設定標准和門檻,並對發行人提供的信息進行審核。世界上所有的交易所場內交易,都不存在像成立公司那樣只要履行一個登記手續就自然上市的注冊制。如美國只要是向公眾出售證券,按法律規定就必須首先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申請注冊登記,經過sec包括其聘請的行業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信息披露真實性和完備性的審核,直到所有的質詢得到滿意的答復,才會出具申報有效函(declare effective)。各交易所還另有自己的門檻和審核要求。很顯然,把這種有門檻的披露審核制簡稱為注冊制,進而認為注冊制就是企業可以自由登記注冊上市,讓市場自己去選擇判斷,顯然是極大的誤導。就如我國大學生也是一定要辦理注冊登記才能入學,但如把我國大學高考錄取制稱為注冊制就會產生根本誤解。與我們環境更相近的香港被公認為世界自由港。1999年香港新開創業板,曾嘗試過某種要求很低的來者不拒,但很快就問題成堆,不得不退了回來。但時至今日,香港創業板仍未恢復元氣,截至今年1月,總共175家創業板掛牌公司,僅虧損的就有104家,佔了市場的一多半。我們顯然不能再去走這樣的彎路。
還有人說,只要嚴格下市制度和對造假者嚴刑峻法,很多企業自己就不會來上市了。這個判斷顯然過於一廂情願。須知絕大多數企業業績滑坡多因市場變化、競爭激烈或經營不善所致,並非造假,從而不屬於嚴刑峻法的范圍。這些企業就是下市也可以說對已募集使用社會資金的發起人股東並無實際損失,吃虧的只是公眾股東。因此,用嚴格執法來對付中小企業更不用說小微企業上市融資的沖動,可以說基本不起作用。
因此,新股發行定價改革就陷入了今天進退兩難的困境:退回去沒有出路;用快速擴容來解決新股發行「三高」又引起市場恐慌性下挫,超出了承受底線;用提振股市信心、釋放利好和控制擴容不會有效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積重難返。股市改革何去何從,現在確實到了一個關鍵性的抉擇關頭。
新股發行定價的市場化改革其實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盒子,它暴露了我們股市結構本身的扭曲,這種扭曲又是我們整個市場制度導致的結果,因而絕不是僅僅新股發行改革乃至退市制度本身就能解決的。實際上,中國股市現在不僅有新股發行審批,詢價機構和網下申購資格審批,還有嚴格的再融資審批、發行公司債審批、收購重組與再發行審批、退市審批、市場的買方機構基金設立審批、賣方機構券商設立和業務審批,就連保薦人的通道也都是審批的。在一個整體審批的制度環境中,任何一個環節上的單兵獨進都會遇挫和造成新的扭曲。新股發行定價的孤軍市場化導致「三高」和市場反彈只是例證。因此,要走出困境,必須對整個發行審批制度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