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問題 » 富國銀行歷史市盈率

富國銀行歷史市盈率

發布時間: 2025-01-30 03:51:59

❶ 美國有哪些金融大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怪圈

戴維斯家族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家族之一,歷經時間考驗,這個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他們的投資理念更加令人敬仰。

這個投資家族厲害了,爺爺從5萬美元做到9億美元,爸爸30年投資累計回報75倍,是標普500的兩倍,孫子管理450億美元資產。這個滿是大神的家族,就是美國著名的戴維斯家族。從祖父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開始,到兒子斯爾必、孫子克里斯和安德魯,都是名耀華爾街的投資人。

斯爾必認為,大部分廉價股由於公司質地很普通,只值現有的價格,盡管公司的業績可能會恢復,但是花費的時間也常常會超出任何人的預期。

2、不要購買高價股

股票之所以值這個高價位是因為它們是由卓越的公司所發行的,但斯爾必卻不肯購買這類股票,除非股價相對於其收益而言比較合理。若在市盈率極高的價格買入,一旦增長率下滑,將面臨估值下降帶來的股價BAODIE。

3、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

斯爾必認為選擇那些收益增長速度高於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資。因為適度成長型公司不引人注目,價格通常比較合理,並且可以獲得穩定的回報。

4、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回復合理

若斯爾必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價過高時,他會耐心等待時機,直到股價回落。戴維斯家族尤其喜歡在長期發展前景良好的公司遇到暫時的負面新聞打擊時買入,通常此時投資者的期望極低,會給出匪夷所思的低價。當然前提是,負面新聞只是暫時的,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發展。

5、順流而動

斯爾必選擇技術股時非常慎重,但他並不完全排除技術股,只要他能找到股價合理、有實際收益並實現全球化經營的高科技公司,斯爾必就會急切地購入該股票。按照這個標准他在20世紀80年代選擇了IBM以及應用材料公司,獲得了豐厚的盈利。

6、主題投資

「從下往上」型選股人投資於那些前景良好的公司,只要公司有發展前途,無論是石油鑽探業還是快餐連鎖業,他們都樂於投資。而「從上往下」型選股人則會首先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找出有可能興盛起來的行業,然後再從中選擇公司。斯爾必兼有這兩類選股人的特徵。他在投資前,會首先尋找「主題」。而很多時候,主題都是相當明顯的。20世紀70年代的主題就是泛濫的通貨膨脹。斯爾必的風險基金選擇了石油、天然氣、鋁以及其他商品類公司,因為盡管物價上漲,這些公司仍能贏利。到了80年代,有跡象表明FED已成功地打擊了通貨膨脹。斯爾必發現了一個新的主題:物價回落、利率下降。因此他削減了硬資產,轉而購買金融資產:銀行、經紀行和保險公司的股票,因為利率下降使金融業從中受益。

7、讓績優股一統天下

為了減少資本利得稅以及頻繁交易中的非理性操作風險,戴維斯家族通常長期持有股票,因此他們通常選擇盈利穩定增長的績優股,就算股價達到了合理的區間,只要盈利穩定增長,他們會繼續持有。

8、信賴卓越管理

戴維斯的投資依賴於美國國際集團的漢格林伯格之類卓越的經理人。同樣,斯爾必也信賴因特爾的安迪格羅夫和太陽美國公司的艾利布洛德。如果一位優秀的格朗德領導人離開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別處,那麼斯爾必也會相應把資金投入該新公司,因為他信賴該經理人的才能。

9、忘記過去

斯爾必認為,歷史不會完全重演。投資者常常因為記起過去市場bengkui的經歷而不敢買股票,例如29年、87年的股市bengkui。事實上,股市按照周期運行,從股市bengkui中恢復後,牛市也就隨之而來。

10、堅持到底

戴維斯家族堅持長期投資,他們認為,股票在短期內有價格波動的風險,但是長期來看,投資股票的收益遠遠大於風險。他們在給股東的信中一再重申:「我們跑馬拉松!」

❷ 巴菲特的20個孔

一旦你打滿了20個孔,就不能再進行任何投資了


巴菲特曾給年輕人分享過一個「20個孔」的投資原則,他說:「我可以給你一張只有20個打孔位的卡片,這樣你就可以在上面打20個孔——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所有的投資。一旦你在這張卡片上打滿了20個孔,你就不能再進行任何投資了。」這話說的是,對待投資要非常地慎重,除非你有萬全的把握。

那老巴本人是如何打孔的呢?正好《巴菲特的估值邏輯》這本書,講了老巴的20個經典投資案例。可以說,如果沒有這20個案例,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也不過是普通散戶的水平。

關於老巴的研究資料多如牛毛,本書雖然新,但卻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在此之前的資料中,要麼是更多側重於巴氏思想,對案例著墨不多、缺乏細節,例如《巴菲特之道》的第4章中列舉了9個案例(其中7個亦在本書中);要麼是對巴本人股東信和公開言論大段的復制粘貼,缺乏獨立的思考和嚴謹的考證,讀者看書不如直接去看信。

而這本書的獨特做法是,假想自己是與巴菲特處於同樣的時間和環境下,找出在當時每個普通投資者都能找到的公開資料,包括上市公司的年報等,運用相對統一的估值方法,去分析該標的的投資價值。雖然資料的解讀、指標的選取,不免仍然會有作者個人觀點的影響,但也能大概率還原巴菲特的原始思考了。

如果說《巴菲特之道》中的案例描述更多地是定性分析,讓讀者理解老巴的投資思想,《巴菲特的估值邏輯》一書就更多是在定量分析,通過一個個案例的清晰羅列,手把手教會讀者老巴的估值方法。

第一部分合夥制年代(1957~1968年)

第1章1958:桑伯恩地圖公司

第2章1961:登普斯特農具機械製造公司

第3章1964:得州國民石油公司

第4章1964:美國運通

第5章1965:伯克希爾-哈撒韋

第二部分中期(1967~1988年)

第6章1967:國民保險公司

第7章1972:喜詩糖果公司

第8章1973:《華盛頓郵報》

第9章1976:政府雇員保險公司

第10章1977:《布法羅晚報》

第11章1983:內布拉斯加傢具賣場

第12章1985:大都會廣播公司

第13章1987:所羅門公司——優先股投資

第14章1988:可口可樂公司

第三部分近期(1989~2014年)

第15章1989:美洲航空集團

第16章1990:富國銀行

第17章1998:通用再保險公司

第18章1999:中美能源公司

第19章2007~2009:北伯靈頓公司

第20章2011:IBM



針對每個案例,作者解答了以下問題:

1、這家公司的歷史、業務及財務狀況?

不論是早期的還是中後期的投資案例,本書都提供了大量其他資料中沒有的內容,相當於一篇完整的投資研究報告,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案例。

2、為什麼會被低估?

市場確實會犯錯,但是投資者需要有發現錯誤的眼睛,因為這些錯誤總是隱藏在角落裡。例如,桑伯恩地圖公司的賬上證券組合,財報中列出的是成本價,而注腳告訴你這些錢已經超過了公司市值。以往的資料中,並沒有清楚告訴我們巴菲特為什麼能買到這么不可思議的低價。

3、合理的估值是多少,如何去估值?

早期:側重於資產的價值。

重點考慮盈利水平、總資產、凈資產,並會對應付款、存貨等資產進行折扣計算,得出保守價值。這個階段更適合普通投資者學習。

中期:側重於控股後的價值實現。

重點考慮資產品質、管理層以及市盈率、EV/EBIT等財務數據。這個階段中,華盛頓郵報、大都會廣播、可口可樂等上市公司的投資,適合投資者學習。而其他幾個案例並不適合我們,巴菲特更多考慮的是把整個公司買下後,如何在自己的投資版圖上創造更大的效用,例如保險公司看重的是浮存金的杠桿;喜詩糖果看重的是現金流;布法羅新聞在買入後幾年內甚至都是虧損的,但把同城對手打敗形成壟斷之後,當年實現的利潤就已經超過了前幾年的買入價。

後期:側重於資金配置和現金流回報,估值類似中期。

老巴更多地是用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而穩健的大公司,持續獲得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個階段買的公司,我們基本不用抄作業了,抄了也沒用。

4、巴菲特是怎樣做的?

1)買入的並不限於普通股,還有債券、可轉債、期權等。

2)有持股待漲,也有深度介入的,例如控股後促使管理層分紅、拆分、回購。

3)退出方式盡量避稅,例如換股、私募退出等。


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了,這本書仍然讓我對巴菲特的幾個投資原則印象深刻。

第一點,買的便宜。 這20個案例中,幾乎沒有一個超過15倍的市盈率。而巴菲特傳記中透露,他買過的最便宜的股票股價是3美元,每股利潤是29美元,市盈率是0.1倍!巴菲特有句名言廣為流傳:投資第一原則就是不要虧損,第二原則就是不要忘記第一條。「不要虧損」並不是說不能浮虧,而是不要有永久性的損失,要做到這點,前提是就必須買得足夠便宜,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即使最壞的情況發生也能拿回本金。

第二點就是耐心。 便宜是等來的。讓巴菲特賺了最多錢的幾家公司,都是美國人、甚至是我們中國投資者耳熟能詳的長青公司。例如,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GEICO、富國銀行、蘋果、北伯靈頓鐵路公司,但他絕對不會因為喜歡一家公司就迅速的買入,而是會選擇長期的觀察和等待,直到最好的時刻來臨。老巴在買入北伯靈頓的時候說,我一從小就喜歡鐵路,直到70年之後才買入一家。經過漫長的等待後,市場又提供了很寬松的買入窗口期,如果與老巴處於同一時期研究同一標的,投資者有足夠的時間去用相同、甚至更低的價格買入。

第三點就是保守。 其實以老巴的能力,他幾乎能夠看懂所有的商業模式。但在其漫長的投資生涯中,他很小心的守在自己能力圈內,不輕易踏出一步。而沒有更好的機會時,他會選擇追加買入原來熟悉的行業,甚至同一公司。

這三點也可以濃縮為一個詞—— 安全邊際 。買得便宜、用時間換價格、守在能力圈內,都是為了投資時獲得更大的安全邊際。實際上,安全邊際的思維是巴菲特投資邏輯中最重要的一點,這也是為什麼他說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

有個流傳很久的說法是,巴菲特早期受格雷厄姆影響,主要聚焦在「煙蒂型公司」,而事實上,他涉及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投資,而且即使在那些煙蒂中,他不單單去看資產的折扣,也會考量公司的質地和管理層。當管理人員不樂於實現股東利益的情況出現時,他也強力控股並推動甚至更換管理層。而更好的管理層也會給我們的投資標的提供更大的安全邊際。


歡迎轉發、關注或留言交流。

❸ 美國四大銀行是哪些銀行

美國四大銀行應該是指四大投行。這四個銀行包括美林(Merrill Lynch)、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高盛(Goldman Sachs)、花旗(City Bank of New York)。

根據數據顯示:

美國四大銀行中過去五年平均市盈率最低的是摩根大通12.17倍,最高的是美國銀行21.86倍。

過去五年平均市凈率最低的是花旗銀行0.77倍,最高的是富國銀行1.55倍。

過去五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的是富國銀行11.68%,最低的是美國銀行4.11%。

(3)富國銀行歷史市盈率擴展閱讀:

美林(Merrill Lynch),世界最著名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之一。作為世界的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詢公司之一,它在財務世界裡響叮當名字里佔有一席之地。2008年金融危機被美國銀行收購。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是一家成立於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資產管理、企業合並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27個國家的600多個城市設有代表處。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

花旗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參考資料:網路:四大投行

❹ VC炒股是一種什麼體驗

由於一級市場的投資有很多保密義務,我想主要用我個人的股票投資來做例子。首先看一下我的股票投資業績圖。下圖中紅色線的是「凈利潤」,藍色線是我的本金的變化,另外我還加了一個綠色的「標普500指數線」 用做業績比較基準。

為什麼他們會「鬆了一口氣」然後賣掉呢?核心原因就是他們受到了一種「非理性的情緒」的影響—— 「被套了」,有點郁悶,期盼著趕緊「解套」。但公司的長期股價走勢是取決於業務基本面的,和這種情緒沒有邏輯關系。

我在Facebook上市38美元的時候也買了一點,之後價格跌了又繼續買,在跌到19美元的時候重倉買入,之後歷經許多起伏都沒有賣,一直到我擔心WhatsApp對它的威脅才賣掉,在它並購了WhatsApp之後我又把它買回來了。我的邏輯見知乎貼"facebook社交網站會受到諸如微信等新的社交工具的影響嗎?"。

股價的波動也會影響我的情緒,但是我的投資決策是依據自己的獨立觀察和對企業長期盈利能力的判斷,每當股票價格波動或者我有交易的沖動的時候,我都會去看看有沒有新的我沒有掌握的信息,重新審視一下它的基本面(例如用戶增長、黏性、變現潛力),如果我的判斷沒有改變,而股價僅僅是因為市場情緒的波動而下跌,我反而會有「暗自慶幸」的喜悅,繼續買入。

另外一個情緒影響決策的典型例子是「佔便宜思維」。有個著名的天使投資人讓我推薦股票,我說「好未來」不錯,我從23塊開始一直在買進。他說對啊我也特別喜歡這家公司。然後他把這家公司深刻而准確地分析了一下。我問他,那你買了嗎,他說沒有,主要是市場一直不給他機會,這只股票一直在漲,從來沒有調整過。這種「佔便宜」的心態,讓他不理性地去等待一個價格調整,結果反而錯失機會。

我有一個「基本世界觀」,就是「純理性的判斷」是最高效的,只要「情緒」參與了決策,決策的效率就會降低。然而大量例子證明,人類的本能不擅長在做決策時抵抗情緒的干擾。不但如此,它還常常「偷懶」,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它怎麼「偷懶」。



三. 理解真實世界需要「用力思考」,而人類的本能總是傾向於「偷懶」



先分享一個我犯過的錯誤。朋友推薦過一隻股票給我,QIWI。這是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俄羅斯公司,是「俄羅斯的支付寶」。我去找了一些投行的研究報告,發現它無論是交易金額,市佔率,活躍用戶數都遙遙領先競爭對手並且差距還在繼續拉大。而且它還有17萬個線下終端(相當於ATM和「村淘」的電商代下單終端),壁壘很高。當時的公司股價22美金,市值大約是10億美金,而且市盈率只有10倍多。我覺得它被嚴重低估,於是買入了。買入之後3、4個月就漲了近50%,於是我心中暗喜,又抓到一隻「十倍股」。

沒過多久,QIWI就開始跌了。我很奇怪,於是研究了一下,發現是因為石油和俄羅斯盧布對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我想,兩個貨幣的匯率短期取決於消息導致的供需變化,長期取決於購買力平價,而購買力平價的變化是很緩慢很痛苦的,所以俄羅斯盧布肯定會回升。於是我繼續買入。之後俄羅斯盧布果然回升了,我又心下暗喜。可是沒過多久,股價又跌了,而且這一次跌個不停。我再去找各種報告,也沒找到原因,於是繼續持有,又過了很久,我才發現除了俄羅斯盧布的匯率還有兩個別的問題1)俄羅斯出了個新政策,導致QIWI的17萬個線下終端有一部分會被迫關閉,直接影響交易量;2)俄羅斯的年輕人中用QIWI的比例在降低,更多人開始用銀行卡直接支付。

看到這兩個新信息之後,我就斬倉了。不但全部利潤回吐,而且還虧了1/3。這個公司可能其實還是一個很優秀的公司,但是我真的不足夠了解,而且我也沒有時間去了解。說實話,這兩個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我其實並不知道。回頭來看,除了一些人口、電商滲透率等統計數字,我對俄羅斯幾乎一無所知。為什麼我在買入和持有期間,覺得自己很懂這個公司呢?是什麼東西給了我這種虛幻的安全感呢?

簡單地總結,就是「偷懶」是人的本能,而我的本能把我給騙了。在這里,我總結幾個本能「偷懶」的例子。

1. 人的本能總是喜歡偷懶地依賴間接的信息,而不擅長獨立觀察、獨立思考。

形式會給人虛幻的安全感。我找到的投行的報告用了大量的繪制精美的圖,數據很豐富,分析很詳實,很「平衡」地指出了許多風險點,而且很「厚」。這些形式上的完美,讓直接相信了它的結論,也讓我更加自信,而忘了我做投資決策的重要原則:我應當有信心比基金經理們更了解一家公司,否則就不要碰它。這個報告的結論本身是一個間接的信息,而它的「形式」也是一個間接的信息。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被灌輸各種規則和知識,這為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因為「直接學習經驗」比「自己總結經驗」要高效太多。然而,這種便利也讓我們習慣於依賴間接的信息來了解世界。比如,我們會根據一個人的穿著、聲音、相貌來判斷他是否值得信賴,會根據一個公司(銀行)的辦公室的地段和裝修來決定是否和它合作,也會因為滿城人沒戴口罩在外面走來走去覺得「霧霾也沒什麼大不了」。同樣原因,我們會常常簡單地相信 「那麼多人都這么想,那總錯不了」或者「這么多年了都是這么做的,那總錯不了」。

我在這篇文章之初,提了幾個「投資大師」的名字,目的就是讓讀者覺得「這些人很牛,所以這個作者應該也很牛,所以他說的東西應該也很有道理」。這種提供「間接信息」的策略通常很有效(你就承認了吧),但是其實沒有邏輯的必然性,這些大師很牛不代表我牛,更加不能代表我說的有道理。

2. 一切的溝通都是低效的溝通,人的本能會高估語言文字的信息傳遞效率。

我後來發現,QIWI的2013年的年報的「風險揭示」部分,白紙黑字地寫了這兩個風險點(參見[i]和[ii]),但是我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完全沒有看到。不是我沒看它的年報,而是我根本不可能注意到這些信息,即使我看到了這些文字,也不會真正理解它的含義,因為所有的招股說明書和公司年報裡面都有類似的關於監管風險和用戶行為變化風險的提示。

事實上,人類語言的信息傳遞效率是非常低的。一個人在把事實轉換成語言的時候,就丟失了很多信息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另一個人在把語言轉換成事實時,又加入了自己的想像同時也會遺漏很多信息。問題在於,我們對此總是過於樂觀。而且,現代社會治理、公司管理中的很多制度和規則,也是基於「語言能完美傳遞信息」的假設來設計的。

3. 人們決策所依賴的,是大腦中的一個「真實世界的投影」,這個「投影」其實大部分都是憑空想像,但是人的本能無法分辨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想像。

我在中國、美國、歐洲和新加坡都生活過,但是從來沒有在俄羅斯生活過。我在做研究的時候,看到很多類似人口、互聯網、電商相關的數字,腦子里實際上在同步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往裡「補充」,以形成一個完整的「俄羅斯的模型」,而這些經驗大量地來自於我對於其他地方的消費者和企業的觀察。我其實無法分辨這個「俄羅斯的模型」中哪些來自我的想像。(順便說一句,人的記憶其實也是這樣,你無法分辨哪些是真的記憶,哪些是大腦根據別的記憶拼湊出來的東西。)

4. 人類的本能會偏向過於自信。

在QIWI這個例子上,股價上升的時候我覺得是因為我判斷准確,股價下跌的時候,我就去尋找股票被市場誤判的證據。我的這種心態,導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選擇性地忽略了俄羅斯盧布的匯率波動對這只股票的影響,更沒有想到要去關注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復盤的時候,我才發現我買入之後的第一次股價上漲也主要是由於俄羅斯盧布匯率的驅動。

許多研究證明,人常常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事實,選擇性地忽略和自己願望不一致的事實。然而,人總是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但很難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人類的本能除了這些,還有許多別的「偷懶」的方式,例如它常常被「錨定效應」影響,它不喜歡用統計學的方式思考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在《思考·快與慢》裡面有深入的闡述。想克服本能偷懶的毛病,就要養成「用力思考」的習慣,用一雙「懷疑一切」的眼睛來觀察世界,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和錯誤,並時刻警惕自己在決策時被情緒和無關動機影響。

有些讀者看到這里,可能覺得膽戰心驚,人類本能有這么多缺陷,那我還是把錢交給基金經理來管理吧,他們好歹是一個機構,一群人做決定,總比一個人做決定要更客觀、更理性吧。然而,這可能是個誤解。接下來我們聊一聊「集體決策」的話題。



四. 集體決策傾向於依靠人類本能,人類本能傾向於依靠集體決策



我發現,在需要「用力思考」的情況下,一群人來做決定更加難以做到客觀、理性,人越多越難。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做個思維小游戲(純屬虛構)。請你想像一個場景,有一個五口之家決定要買一套房子。經過幾個月的考察,在總價差不多的兩套房子之間猶豫不決:A——交通方便,但面積較小,單價較貴,而且小區有點舊;B——樓盤比較新,面積比較大,單價便宜,但在遠郊交通不方便,周邊配套也不太成熟。

爸爸是個理性派,考慮因素是交通便利、性價比和升值潛力,選A。媽媽是個感性派,主要考慮樓盤檔次、舒適度,喜歡B。兩個人意見不一致,於是媽媽提議全家討論一下。外婆一看價格,說A的單價那麼貴,還是選B吧。外公不太關心這事情,說隨便你們吧,但是媽媽說不行,必須選一個,於是外公說,那我就選A吧,離我打麻將的伙計們比較近。又是平局,氣氛緊張了。於是爸爸問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寶貝,說,上次我們全家去看了兩套房子,我們搬到第一套(A)去好不好?小寶貝說,不要啊我不要搬家。爸爸說,不行哦,我們現在的房子住不下了必須得搬家,你選A還是選B呢?小寶貝眨了眨眼說,B。

三比二,最後買了B。搬進去以後,外婆就後悔了,每天早高峰的時候要陪著外孫坐一個小時公交車去上學,然後坐車回來,下午還要去接,每天兩個來回要花四五個小時。小寶貝也覺得很痛苦,於是吵著著要搬回去。爸爸就說,這可是當時你選的,你當時為啥要選B呢。小寶貝大哭,說,那天來看房子的時候樓下有一隻狗狗很可愛,可是搬過來以後,就再也沒見到它了!

一群人做投資的決定,和這個場景其實非常像。我來總結幾個特徵:

  • 支持或者反對的「人數」、亮點或風險點的「數量」,常常起到決定性因素,但是往往影響結果的一兩個關鍵因素的權重遠遠超過其他因素,而集體討論的時候,大部分人無法按照這個思維模式來思考。

  • 「用力思考」需要花時間,一群人討論的時候「停頓」是很失禮的,只能依靠直覺快速而膚淺地思考。而且很多人只有自己獨處的時候才能正常思考,面前有一個人,就開始有點緊張,有兩個或更多人,尤其是裡面有職位比自己高的,就完全無法正常思考了。還有些人在開「電話會議」的時候思考能力會下降。麻煩的是,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來。這種人在人群中比例多大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就算一個(工作十幾年了,現在好一點)。在很多集體討論、電話會議中,我覺得自己沒有想明白,就會保持沉默,有時候還會因此遭到誤解。

  • 鼓勵「contribute」,是一種被普遍認同的文化,但其實有很大的副作用,因為術業有專攻,對任何一個行業和一個公司有深入觀察的總是少數人,大部分人都是一知半解,但是他們要麼並不認為自己不懂,或者即使不懂也裝懂。但是,他們的意見的權重是一樣的。

  • 「什麼樣才是好公司」,「股價現在是貴還是便宜」,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所以大家表態的「基準」並不一樣,綜合的結論其實沒有意義。

  • 很多看上去像事實的觀察,例如「產品很受歡迎」,「管理團隊很優秀」,其實都沒有統一標准。一個人發言說的觀察和論點,其他人聽到耳朵裡面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

  • 「和稀泥的中立派」總是聽上去更加客觀、更加正確。

  • 大多數人其實是跟風的。

  • 直接反對,是傷面子的。

  • 總之,集體決策傾向於依靠人類本能,而人類本能喜歡「偷懶」。

    有的朋友可能想說,不對啊,市場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並不是「投票」來決定股票買賣的,就是基金經理決定的。

    確實是,但是每個人都在一個「力場」中身不由己,每一個「力場」其實都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集體決策。我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反身性力場」。股市本身,就是個巨大的「投票機器」。只要大多數人(資金)相信一件事(比如漲或者跌),這件事情就會發生。所以每一個參與者,都在一邊觀察和預測其他參與者的行為,一邊影響其他參與者(用「買」和「賣」來投票)。這種思維方式在短期非常合理,但是長期來看是完全不理性的,一個公司的長期價值取決於行業特性和公司自身的業務發展,和人們相不相信它的股票會漲是基本沒有關系的。人很難完全逃脫這個「力場」的束縛,我也做不到。

    「投資人手銬力場」。有一次我和一個管理了30億美金的基金經理聊天。他說,我真羨慕你們做風險投資的,可以有這么長期的資金。你別看我管了30多億美金,但是只要一個季度業績不好,就有投資人開始撤退,有些老客戶合作了十幾年了,我幫他們賺了好幾倍,但他們撤退起來毫不含糊。有些同行好的時候一片風光,不行的時候瞬間就完蛋。所以我50多歲了還要如履薄冰,天天盯著這些公司下一個季度的財報,一有風吹草動就得趕緊跑路,即使我知道一個公司長期的前景很好,也不敢長期持有。

    「職業經理人力場」。很多基金經理看上去是手握重權,但是其實他們也有老闆,可能還不止一個,比如類似「首席投資官」、「首席風控官」之類的。基金越大,各種「官」就會越多,誰都得罪不起。基金經理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潛意識中需要考慮很多和投資回報本身不相關的東西。

    「勝利者的墳墓力場」。一個基金做得不好則已,如果做得好,必然會越來越大,資金規模大了,就需要投資更多的公司,需要招聘更多的「小基金經理」和分析師來研究這些公司,大基金經理就只能靠「投資研究報告」來了解這個世界,但是他又不敢相信這些「投資研究報告」,就變得很焦慮(自己未必能發現)。怎麼解決焦慮呢?多問幾個人的意見吧,最好大家集體討論一下。

    「文化和人性力場」。其實我們從出生開始已經處於這種力場之中了。對於權力的追求和表達自我的慾望是人的本性。你今天看了我這篇文章覺得我講得有點道理,也同意「集體決策」不能完全理性,但是過兩天你們小區的「業主委員會」里如果有人說「以後你們大家所有人都要聽我的」,你還是會投票把他趕下台。如果在一個落後的部落,說不定這個人會被打死。在一個基金裡面也是一樣,一旦一個基金形成了「集體決策」文化(甚至制度),就再也改不回來了。

    讀到這里,有些讀者可能心都涼了:似乎人類沒救了啊,一個人決策效率不高,因為很難抵抗情緒干擾而且本能會傾向於「偷懶」,然後一群人決策效率也不高,因為群體決策傾向於依靠本能,而本能又傾向於依靠集體決策。這怎麼辦啊,你們藍湖資本是怎麼弄的呢?誰實話,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實踐和摸索中。一方面我們限制了投資團隊的人數(目前只有6個,以後也會在個位數),以降低溝通成本,另一方面我們也會進行大量的線下一對一的溝通。我統計過,我們投的十六七個項目裡面只有一個是在集體開周會的時候做的決策,其他都是「offline」決策的。

    按照慣例,最後還是給創業者們一些建議:

  • 保持自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常常「用力思考」而不簡單地依賴於經驗和直覺,讓「對抗本能」成為你的本能

  • 不要輕易相信各種內部和外部的「報告」,利用數據和親身體驗來了解你的客戶、員工

  • 設計組織機構的時候,要避免「群體決策」,避免關鍵崗位的決策受到無關動機的影響

  • 相信年輕人,重用有良好思維習慣的年輕人

❺ 美國四大銀行是哪些銀行

美國四大銀行應該是指四大投行。這慶蠢四個銀行包括美林(Merrill Lynch)、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高盛(Goldman Sachs)、花旗(City Bank of New York)。

根據數據顯示:

美國四大銀行中過去五年平均市盈率最低的是摩根大通12.17倍,最高的是美國銀行21.86倍。

過去五年平均市凈率最低的是花旗銀行0.77倍,最高的是富國銀行1.55倍。

過去五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的是富國銀行11.68%,最低的是美國銀行4.11%。

(5)富國銀行歷史市盈率擴展閱讀:

美林(Merrill Lynch),世界最著名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之一。作為世界的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詢公司之一,它在財務世界裡響叮當名字里佔有一席之地。2008年金融危機被美國銀行收購。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是一家成立於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資產管理念差耐仔春、企業合並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27個國家的600多個城市設有代表處。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

花旗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參考資料:網路:四大投行

熱點內容
牛市前徹底退出股市 發布:2025-02-02 08:02:34 瀏覽:520
茅台概念股票代碼 發布:2025-02-02 08:01:43 瀏覽:138
建築企業印花稅稅率計算公式 發布:2025-02-02 07:59:29 瀏覽:698
深圳股票賬戶怎麼注銷 發布:2025-02-02 07:51:47 瀏覽:771
股票雲端軟體下載 發布:2025-02-02 07:49:41 瀏覽:313
三星新材市值市盈率分析2020 發布:2025-02-02 07:45:29 瀏覽:472
同花順如何查看歷史市盈率 發布:2025-02-02 07:44:40 瀏覽:979
股票競價圖里的白點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2 07:44:40 瀏覽:953
603773沃格光電動態市盈率 發布:2025-02-02 07:43:02 瀏覽:221
怎樣分析股票市盈率 發布:2025-02-02 07:29:35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