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公司論文
① 要一篇會計論文,要求2000字,不要寫的太深奧了,注意只要會計的,其他的不要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面臨的挑戰與思考
新《會計法》頒布實施以來,財政部加大了會計改革的步伐和力度,適時出台了《會計制度》,並對《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准則進行實質性修訂。這些重大舉措,尤其是「八項減值准備」政策,對於抑制盈餘操縱等會計造假極具震撼力和威懾力,為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特別是收益和資產的報告質量)和財務報告透明度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然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因為頒布幾個制度和准則而驟然躍升。公司治理結構和注冊會計師聘任等制度安排方面的缺陷、造假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剝離與摸擬等「會計創新」、資產重組與關聯交易的濫用,均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本文擬從會計與實務的角度對這些進行剖析和探討,並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議。
一、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制約著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繼瓊民源、ST鄭百文等舞弊丑聞之後,最近又暴露出了銀廣夏、ST黎明等會計造假惡性案件,再次向會計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麼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屢禁不止?盡管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會計造假泛濫,制度缺陷使然。換言之,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已經嚴重製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眾所周知,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必然導致上市公司的投資者與管理層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會計造假的誘因之一,並可能帶來不利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負面,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訴諸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理人股票期權的安排。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權力分配、權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機制,迫使管理層釋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以緩解不利選擇問題。經理人股票期權通過合理設計激勵機制,讓管理層分享企業剩餘,最大限度地激發管理層的積極性,以緩解道德風險問題。不論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安排,還是經理人股票期權的機制設計,都離不開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鑒於會計信息由管理層負責編制和提供,而管理層的聘任顯然受大股東意志的支配或影響,為了防止內部人控制,制衡管理層和大股東在會計信息方面的權力,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公司治理原則和規定均要求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一般由獨立董事組成,其主要職責就是確保會計信息的質量。盡管不同國家對審計委員會職責的界定不盡一致,但在設計公司治理結構時,通常賦予審計委員會下列四個方面的許可權和職責:(1)審查會計政策、財務狀況和財務報告程序;(2)聘任注冊會計師對會計報表進行獨立審計;(3)審查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審計工作;(4)監督公司的行為規范。可見,獨立董事制度和審計委員會制度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突出,但我國迄今尚未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對確保會計信息質量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結果,管理層在會計信息編報方面的權力過大,且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試想,如果我國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中也是由具有良知、通曉會計學知識的獨立人士執掌審計委員會,諸如銀廣夏、ST黎明的會計造假陰謀能夠得逞嗎?
我國證券市場的已歷經10個年頭,但公司治理的規范姍姍來遲。證監會直至今年5月和8月才分別發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原則與標准》(徵求意見稿)和《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和審計委員會。其中,審計委員會的首要職責在於確保上市公司如實編制和披露會計信息。勿庸置疑,這些舉措是確保我國上市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創新,也與發達國家良好的公司治理標準保持一致。但筆者認為,在下列問題予以妥善解決之前,即使將獨立董事制度和審計委員會制度付諸實施,也難以有效地發揮抑制會計造假的作用:
第一,獨立董事的聘任問題。盡管「指導意見」已經對獨立董事的任職條件和聘用程序做出規定,但只要「一股獨大」的問題沒有解決,獨立董事就難以保持其獨立性,就有可能淪為大股東的附庸。根據我國國情,筆者建議,為了維護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應當剝奪大股東在獨立董事聘任方面的投票權。
第二,獨立董事的薪酬問題。如何、合理地設計獨立董事的薪酬方案一直是令人困擾的問題。報酬太低,難以調動獨立董事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報酬太高,容易使其喪失獨立性。
第三,獨立董事的賠償問題。如果不盡快建立獨立董事的賠償機制,要期望獨立董事誠信、勤勉地為全體股東服務是不切實際的。賠償機制與報酬問題相關聯,如果報酬太低,高素質、操守好的專業人士將不願冒著訴訟和賠償風險出任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為此,建立獨立董事職業保險勢在必行。
第四,獨立董事的工作負荷問題。中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在2002年6月30日前,董事會成員至少應當包括三分之一的獨立董事,其中有一名必須是會計專業人士;如果上市公司下設薪酬、審計、提名委員會,獨立董事應當在委員會成員中佔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獨立董事原則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獨立董事;重大關聯交易必須經過獨立董事審查,並發表意見。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的平均人數為9 88人,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要求,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為3至4人。據此推算,1至2名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的獨立董事,既要執掌1至5家上市公司的審計委員會,還要負責或參與提名、薪酬委員會的事務,並對重大關聯交易進行審查和發表意見,其工作負荷是難以想像的,其工作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現行的注冊會計師聘任制度危及了審計的獨立性
如果說公司治理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內部制度安排,那麼,社會審計則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外部制度安排。由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獨立審計,既可對管理層的會計信息編報權力進行約束,也可督促管理層充分披露會計信息,緩解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失衡問題。
那麼,為什麼諸如銀廣夏和ST黎明等惡性造假事件往往是由新聞界揭露出來,而不是由注冊會計師發現?難道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技能遜色於新聞記者?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筆者認為,新聞記者所擁有的獨立性,正是注冊會計師所缺少的。獨立性是社會審計的靈魂,離開了獨立性,社會審計的鑒證功能將一文不值,並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更具欺騙性。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注冊會計師的聘任制度存在著嚴重缺陷,嚴重危及了社會審計的獨立性。盡管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必須經過股東大會批准,但在內部人控制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聘任會計師事務所的真正權力實際上掌握在管理層手中,股東大會在聘任會計師事務所問題上,充其量只是個橡皮圖章。這既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具體表現,也是上市公司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制度原因。其結果,在注冊會計師界形成了一種怪圈:「死路一條」———規范執業等死(被上市公司解聘),不規范執業找死(被監管部門禁入)。注冊會計師也因此被戲稱為「兩院院士」(做得好進,做不好進法院)。這種被扭曲了的聘任制度,往往助長了「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心態,不僅降低了一些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敏銳性,而且淡化了注冊會計師對社會公眾的責任感。
注冊會計師事業是證券市場的根基,而獨立性是維系這個根基的關鍵。考慮到我國要徹底根除公司治理的「一股獨大」頑症尚需時日,筆者建議:
第一,暫時終止由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冊會計師的做法,改由監管部門或證券交易所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審計。所需資金可以通過設立特種基金的方式予以解決。如果這一改革方案在短期內難以付諸實施,至少可以選擇績優公司、ST和PT公司以及有重大違法違規記錄的公司先行試點。
第二,實行上市公司審計輪換制,每隔三年強制性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以免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過於親密而喪失獨立性。
第三,建立注冊會計師民事賠償機制,注冊會計師因串通舞弊或重大過失而不能發現上市公司重大會計造假,致使投資者和債權人蒙受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對違規注冊會計師的處罰,應由的行政處罰為主,逐步過渡到行政處罰與處罰並重。充分利用經濟杠桿迫使注冊會計師強化風險意識,提高執業水平。
第四,推行合夥制或有限合夥制(LLP),要求所有具有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必須限期改組為合夥制或有限合夥制,加大注冊會計師的過失成本。
三、造假成本與造假收益的不對稱助長了造假
拋開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會計造假也可以從「造假學」的角度來解釋。虛假會計信息的大量存在,表明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存在著對虛假會計信息的旺盛需求。既然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給。對於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預期成本大大低於造假的預期收益,造假者就有「博奕」的理由和沖動。造假的預期成本=P×P,即造假被發現的概率(Probability)乘以處罰金額(Penalty),造假的預期收益=C+C,即虛構經營業績騙取上市、配股、增發資格所募集的資本(Capital)以及操縱利潤導致市值(Capitali zation)增加等。
與其他新興市場一樣,我國的證券市場同樣存在著監管體系薄弱,監管手段落後,監管人員不足的現象,因此,上市公司會計造假被發現的概率極小。據筆者初略統計,過去10年因會計造假被證監會發現並處罰的上市公司可能不足100例,而上市公司過去10年正式對外提供的年度會計報表、半年度會計報表、驗資報告、資產評估報告、盈利預測報告以及募股資金使用情況說明等財務資料不下1萬份,就是說,造假被發現的概率遠低於百分之一!被曝光的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此外,迄今為止,監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政處罰手段來打擊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造假,對直接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少之又少,民事賠償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即使會計造假被發現了,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有限的。可見,當前我國證券市場上會計造假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往往被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管理層忽略不計。
與造假成本相比,會計造假所帶來的收益可能呈幾何級數放大。銀廣夏1999和2000年通過虛構7 45億元利潤創造「中國第一藍籌股」的神話,其停牌時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億元。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EBAF=FNITS×PER×TNS
其中,EBAF()代表會計造假預期收益;FNI(FalseNetIncome)代表虛假凈收益;TS(TotalShares)代表總股本;PE(PriceEarningsRatio)代表市盈率,TNS(TotalNegotiableShares)代表流通股份數。
假設A上市公司2000年末總股本為10000萬股,其中4000萬股為流通股,2000年度虛假凈收益為2000萬元,所在行業平均市盈率為60倍,則在其他條件保持相同的情況下,會計造假收益為4 8億元。在本例,虛假凈收益雖然只有2000萬元,但通過市盈率這一「財富放大器」的作用,卻對流通股股價造成巨大的。可見,在我國上市公司股本規模偏小,市盈率居高不下的市場環境下,會計造假的財富效應是超乎尋常的。
倘若再將原本不具備上市、配股、增發資格,但通過會計造假得以矇混過關的因素考慮進去,造假的預期收益將更加驚人。事實上,最近一段時期證券市場「圈錢」運動中暴露出的眾多「變臉」現象(指上市、配股、增發不久就發生業績滑坡或虧損),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會計造假的收益效應,也解釋了大股東和管理層為何對會計造假樂此不疲。
正是由於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明顯大於預期成本,不造假的機會成本過於高昂,我國證券市場才不斷上演「剛通報了張家界,又冒出了麥科特,剛處罰了ST黎明,又驚爆銀廣夏丑聞」等「前赴後繼」的鬧劇。長此以往,就有可能蔓延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筆者認為,只有盡快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對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處以重罰,同時加大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會計造假的成本,使造假無利可圖,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勢頭。
四、剝離與模擬等「創新」侵蝕著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根基
「真實和公允即可靠,始終是會計的最重要質量特徵,如實地反映的經濟與財務真相,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然而,真實性目前正面臨著來自剝離與模擬等「會計創新」前所未有的挑戰。
剝離與模擬是與企業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在行政審批制下,由於實行「規模控制,限報家數」政策,股票發行額度成為十分稀缺的資源。企業通過激烈競爭拿到的股票發行額度往往與其資產規模不相匹配,只好削足適履,將一部分經營業務和經營性資產剝離,或者進行局部改制,將原本不具有獨立面向市場能力的生產線、車間和若干業務拼湊成一個上市公司,並通過模擬手段編制這些非獨立核算單位的會計報表。此外,許多改制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因承擔職能而形成大量的非經營性資產,也必須予以剝離。按理說,剝離與模擬是行政審批制的產物,實行了核准制後,剝離與模擬就應當壽終正寢。然而,恰恰在核准制實施之初,中國證監會就頒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申報財務報表剝離調整指導意見》,由此看來,剝離與模擬揮之不去。
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剝離與模擬這類「會計創新」呢?辯證地看,剝離與模擬在我國證券市場中功不可沒,如果不允許剝離與模擬,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是不具備上市資格的,是無法通過股份制改制和上市擺脫困境的。另一方面,剝離與模擬從根本上動搖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使信息使用者無法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剝離與模擬猶如整容術,通過將劣質資產、負債及其相關的成本、費用和潛虧剝離,便可輕而易舉地將虧損企業模擬成盈利企業。許多國有企業在上市前虧損累累,債務負擔沉重,但只要經過改制和上市,往往一夜之間扭虧為盈,財務實力大增。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秘笈就是剝離與模擬。我國許多剛上市的公司,其三年又一期的會計報表展示給投資者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常常令發達國家的上市公司無地自容,只可惜這種「姣好面容」持續不了多長時間,畢竟「整容」與「天生麗質」不可同日而語。樺林輪胎、興業聚酯等上市不到一年就虧損,ST、PT家族日益壯大,都從不同層面折射出剝離與模擬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傷害。
我國的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已發展了1100多家上市公司。這種超常規的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功於剝離與模擬,但其所帶來的後遺症也日益凸現:上市公司質地不高,績優股容易「翻臉」。克服這一後遺症的權宜之計是保持「資金運動」。只要上市後能夠源源不斷地通過配股、增發進行「圈錢」,企業便可以增量資金掩蓋存量資產的低效率。要「圈錢」,經營業績就必須達到中國證監會設定的門檻。萬一業績不夠怎麼辦?好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對剝離與模擬情有獨鍾、經驗老到。利潤達不到配股、增發的要求,上市公司可以將過去因高估利潤所形成的「泡沫性」資產、經營不善的虧損子公司以及其他虧損業務剝離給母公司或其他關聯企業,再通過「模擬調整」,編制出一套人見人愛的完美會計報表,「圈錢」也就水到渠成。
從會計的角度看,剝離與模擬對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和原則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其能量大有催垮現行會計框架之勢。倘若剝離與模擬的存在是合理的,那麼,會計主體假設、配比原則有何意義?會計主體假設界定了企業收益確定的邊界,配比設定了收益確定的規則。如果上市公司可以將採用不穩健的收入確認政策所形成的不良債權、將市場變化所形成的存貨積壓損失、將盲目投資所形成的投資損失、將資本結構失調所形成的負債及其利息支出予以剝離,那麼,上市公司只會盈利,而不會虧損。但經過剝離後模擬出的盈利,是財務會計意義上的利潤嗎?難道剝離與模擬可以凌駕於會計主體假設和配比原則之上?可見,對已上市公司而言,剝離與模擬與其說是「會計創新」,不如說是滋生會計造假的溫床。
剝離與模擬固然神奇,但其持續功效有限,且容易模糊投資者的視線。即便老練的投資者天生一雙慧眼,也難以看清上市公司剝離與模擬背後的真實面孔。基於此,該是監管部門向剝離與模擬宣戰的時候了,以維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嚴肅性。如果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取締剝離與模擬,也應當對剝離與模擬做出嚴格限制。對於進行過重大剝離與模擬的企業,應視其經營業績的連續性和可比性遭到破壞,必須經過3至5年的時間重新檢驗其業績的穩定性,方可准許這類企業上市、配股或增發。
五、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有使會計淪為「魔術」之虞
會計理論界對會計到底是一門,還是一門的爭論由來已久,但現行實務中的一些令人困惑的做法讓筆者覺得會計越來越象是一門魔術。同一個企業,經過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將「紅色業績」(虧損)變成「藍色業績」(盈利)簡直易如反掌。我們不妨若干案例,以透視上市公司利用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魔法」。
案例1、廣電股份1997年11月將6926萬元的土地以21926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其母公司,確認了15000萬元的收益。同年12月又將賬面凈資產為1454萬元的一家下屬公司的整體產權以9414萬元的價格轉給其母公司,確認了7960萬元的營業外收入。僅僅這兩項交易就帶來了22960萬元的收益,占該年度利潤總額9733萬元的235 9%。若剔除這兩筆交易,該公司1997年度實際上虧損了13227萬元。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的「魔力」由此可見一斑。這一案例再次印證了「有媽的孩子象個寶」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上市公司出現了虧損時,只要哭著找「媽媽」(母公司或大股東)就行了,母公司或大股東必定會通過資產重組與關聯交易給上市公司「餵奶」(輸送利潤)。
案例2、陝長嶺的大股東長嶺黃河集團為了解決拖欠債務,2000年10月30日將其持有的西方聖方股份公司的1000萬股股權,以每股1元轉讓給陝長嶺。同年11月22日,陝長嶺以每股8元的價格將其轉讓給美鷹玻璃(浙江)有限公司(是否為關聯企業,不得而知),獲得了7000萬元的投資收益,占當年利潤總額1604萬元的436 4%。若剔除這筆交易,陝長嶺2000年度實際上虧損了5396萬元。這個案例存在的疑問是:既然西方聖方科技的股權在不到一個月內便可增值7000萬元,大股東為何不自己將這些股權直接出售給美鷹玻璃公司呢?假定美鷹股份是關聯企業,陝長嶺為何不在確定轉讓價格時多加一個零呢?顯然是不好意思。但陝長嶺是否想過,這個不好意思的直接機會成本就是減少了7 2億元的利潤。
案例3、波導股份2000年度將發生的10427萬元廣告宣傳費中的70%,即7299萬元轉由其大股東奉化波導科技發展公司承擔,轉嫁給大股東承擔的費用占波導股份當年利潤總額4401萬元的165 8%。若剔除這一因素,波導股份2000年將虧損2898萬元。大股東替上市公司承擔廣告費用由來已久,前有美菱電器,後有廈新,現又有了波導股份。看來,上市公司有難,大股東解囊相助已蔚然成風。
案例4、ST包裝(現更名為長江控股)2000年11月25日將所持四川長信紙業有限公司40%股權,以48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尚未入主的潛在大股東四川泰港集團。由於ST包裝按權益法核算對四川長信紙業有限公司的投資時,已確認了1600萬元的投資損失,並將投資成本減記至零,因此,這筆股權轉讓使ST包裝平添了4800萬元的收益,占當年利潤總額1622萬元的295 9%。同樣地,若剔除這項收益,ST包裝當年將虧損3178萬元。一家資不抵債的公司,其股權居然可以賣得4800萬元的好價錢,真是匪夷所思!
同日,四川泰港集團還與ST包裝簽定了《贈予資產協議》,將其持有的四川省神岩風景區公司95%的股權無償捐贈給ST包裝。這些股權評估值為18943萬元,扣除6251萬元的遞延所得稅後,差額12692萬元確認為資本公積。ST包裝的每股凈資產遂由1999年末的0 308元猛增至2000年末的2 74元。
通過上述兩項交易,ST包裝如願以償地摘掉了ST的帽子。ST包裝及其尚未入主的大股東堪稱世界頂尖的「魔術大師」,只需簽定兩個協議,便可使ST這頂帽子遁形,其技藝之高超,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倘若取締這些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ST和PT家族的陣容不知要擴大幾倍。這類案例的最顯著特點是不等價交換,交換的結果是大股東向上市公司肆無忌憚地進行利潤輸送。從本質上看,通過這種手段進行的所謂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與銀廣夏的會計造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兩者都是「數字游戲」,只不過前一種做法因法規和會計規范的不完善而被披上合法的外衣。更不可思議的是,上市公司利用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調節利潤,只要大言不慚地「廣而告之」(充分披露)便可逃脫被制裁的命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以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之名,行會計報表粉飾之實的現象如果不能被及時、有效地加以制止,財政部即使頒布再多的會計制度和准則也是枉然,注冊會計師再超然獨立也無法制止會計造假,現存的收益確定、資產計價等理論體系也將土崩瓦解,會計終究有一天會淪落為「魔術」。
② 每股攤薄市盈率和每股加權市盈率的區別,一般論文所指市盈率是那種
攤薄後每股收益的,是指將現有普通股數加上所有未來預計將發行攤薄每股收益的普通股及可能轉化為普通股的證券,如可轉換債券、期權、權證等作為分母計算得出的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攤薄)=凈利潤/平均股本{平均股本簡單計算為(年初+年末)/2;還有按股本的時間加權平均的,如年初數的時間權數為12個月。
市盈率(P/E)是一個反映股票收益與風險的重要指標,也叫市價盈利率。它是用當前每股市場價格除以該公司的每股稅後利潤。
市盈率=股票每股市價/每股稅後利潤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每日行情表中,市盈率計算採用當日收盤價格,與上一年度每股稅後利潤的比值稱作市盈率Ⅰ,與當年每股稅後利潤預測值的比較稱作為市盈率Ⅱ。不過由於在香港上市公司不要求作盈利預測,故H股板塊的A股(如青島啤酒)只有市盈率Ⅰ這一項指標。所以說,一般意義上的市盈率是指市盈率Ⅰ。
③ 本科財務管理論文選題
財務管理 (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本科財務管理論文選題,大家快來跟我一起欣賞吧。
本科財務管理論文題目
一、財務管理選題方向
1、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以××企業為例
2、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3、中小型民營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分析
4、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問題探析
5、從市盈率指標談股市泡沫
6、負債經營風險控制策略探析
7、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理論
8、談資金時間價值理論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9、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以××企業為例
10、溫州農村財務管理現狀分析——以××村為例
11、集團公司財務總監委派制分析——以××公司為例
12、公司資產流動性分析
13、對財務報表分析 方法 的探討
14、企業清算財務問題探析
15、談企業固定資產管理
16、現金流量表的財務分析問題探討
17、非公開融資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探討
18、企業多元化過程中的融資問題探討
19、民營企業上市融資中面臨的問題調查
20、公司判指財務管理的委託代理關系探討
21、溫州民間資金的對外拓展與事務所新業務開展調查
22、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問題分析——以某某公司為例
23、商業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以某上市公司為例
24、基金公司共同持股問題探討
25、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嘩沖納26、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7、談企業如何實施財務預警
28、溫州中小企業存貨管理制度現狀、問題和對策
29、企業賒銷活動的管理對策
30、試論企業虧損的內因及治理對策
31、加強企業資金周轉的途徑與 措施
32、企業固定資產日常管理探討
33、國美股權爭奪案對民營企業家的啟示探析
34、後金融危機給我國中小企業帶來的財務機遇—以溫州為例
35、後金融危機給我國上市公司理財帶來的啟示探析
36、後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戰略探析—以溫州為例
37、民營科技企業融資問題探討—以溫州為例
38、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及其改進—以溫州為例
39、上市公司募集自己投向問題分析
40、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41、溫州上市公司盈餘質量探討
42、××公司的財務風險控制探析
43、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評估問題探析
44、論企業價值的財務評估
45、民營企業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6、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公司為例
47、公司治理結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48、企業盈利能力分析—基於××公司的數據
49、企業應收賬款管理中的風險控制—基於××公司的個案研究
50、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及其對策分析
51、民營企業融資行為影響因素探析
52、溫州民間金融問題探析
53、亂沒民營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探析
54、民營企業融資多元化路徑及其融資成本探析
55、財務學視角下的民營企業客戶關系管理分析
56、不同生命周期民營企業財務風險及其控制分析
57、後金融危機時代出口企業困境及其對策—基於風險管理的視角
58、民營企業財務風險防範問題探析
59、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比較分析
60、自由現金流量對股利政策的影響分析
61、股利政策與股票回購問題探析
62、控股股東性質與公司股利政策的關系探討
63、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問題探析
64、上市公司投資行為與公司價值探析
65、股權性質與公司投資行為探討
66、管理者薪酬水平與公司業績研究——以××公司為例
67、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問題探析
68、穩健性原則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69、建立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的要素探討
70、公司財務治理結構優化的對策研究
71、公司效績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探討
72、公司經營業績度量與披露問題分析
73、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代理問題探析
74、論杠桿效應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75、會計環境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76、應收賬款的核算與管理探析
78、企業利潤操縱問題探析
80、現金流量表分析與運用的探討
81、溫州民營企業財務風險探討
82、高科技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84、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探討
85、企業配股財務標准探析
86、企業資本成本決策探討
87、溫州家族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探析
88、企業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探討
89、企業營運能力分析體系探討
90、企業獲利能力分析體系探討
91、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戰略探析
92、中小企業常見的財務風險及規避方法探析
93、溫州家族企業財務控制體系探析
94、××企業投資結構探析
95、關於財務分層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6、企業表外融資的財務問題探析
97、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評估探析
98、企業收益質量及其評價體系探析
99、企業信用政策探析
100、財務報表間的勾稽關系及應用分析
本科財務管理論文賞析
高校財務管理研究
[摘 要]隨著我國科教事業步伐的加快,高校 教育 發展一直處在快速發展車道上。高校財務管理為高校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因此,一直得到了人們的重視。為了順利開展此項工作並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健康和諧發展,高校財務管理工作要做到最優化。 文章 對高校財務管理進行了相應研究。
[關鍵詞]高校;財務管理;內部控制體系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6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論是在經濟發展上還是教育事業的發展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尤其是近幾年來,各地區高校如雨後春筍般的拔地而起。可以說,高校教育的發展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局面。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為高校教育的發展貢獻了特殊的力量,這項工作以它自身特殊的工作性質和魅力為高校教育事業的和諧發展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今,為了幫助和促進並有利於高校的教育管理,加強高校財務管理非常重要。目前,高校財務管理中不論是在財務管理制度上、管理方法上都存在缺陷;與此同時,很多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管理素質參差不齊等,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素,導致高校財務管理工作一直受到制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作為一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者,筆者深知:做好高校財務管理工作對高校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其此項工作做得好壞直接影響著高校教育管理的未來發展,同時也更影響著科教事業的發展。為此,在日常的高校財務管理工作中要重視、認清阻礙並制約高校財務管理工作和諧健康開展的因素問題。另外,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深入開展,在學生的大量擴招中,高校獲得的資金來源很多,做好財務管理極為重要。那麼做好這項工作的前提就是對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問題找出完善的解決策略,這才是全社會都關注的事情。因此,在此基礎之上,筆者對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也對其存在的問題研究出了一條完善的解決出路,並分別對其進行了如下探討研究。
1 制約並阻礙高校財務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因素問題
1. 1 高校對財務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度不夠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進行改革,隨著高校改革步伐的加快發展和不斷深入,很多經濟活動都讓高校財務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風險。改革對於高校來講有利於促進管理和發展,但由於國家是高校的投資者,國家不需要分享高校的經濟利益,因此對於高校來講是自己行使法人權利,所以在管理中缺少對財務管理的控制力度。最終導致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具體體現在:高校會計不進行成本核算、不計算損益等。由於高校對財務管理控制的不夠,導致部分經濟活動增加了高校財務管理風險,所以財務管理制度很難完善落實。從而削弱了財務管理制度對財務管理的功能。另外,由於高校對財務管理控制不深入,也導致了財務監督體制不完善,一直以來,高校財務監督體制對其出現的問題缺少研究對策,久而久之,高校財務監督體制功能退化。總之,高校對財務管理的控制仍存在淺顯層面,進而出現財務管理體制和財務監督體制不完善,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一直影響著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1. 2 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管理素質參差不齊
人員業務素質的好壞對於高校財務管理工作來講極為重要。可以說,財務管理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對於開展財務管理工作來講至關重要。如果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可想而知,財務管理工作一定會陷入一片混亂狀態。目前,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人員隊伍中,有的人員業務素質還很低,在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中,仍然採用著陳舊的管理方法,這對於高校的發展來講,傳統的管理方式很難促進高校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更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除此之外,很多財務人員缺少對財務管理對高校發展的意義的認識,導致在工作中,缺少責任心、工作不積極等現象。另外,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就會缺少財務管理工作人員,會聘用一些新的人員,而這些聘用的人員中,有的缺少財務管理工作的 經驗 ,他們有的只是淵博的財務 管理知識 ;聘用的人員中還有的人員學的不是這門專業,所以在工作中覺得財務管理工作只要做好計算和核對高校的日常收入與支出即可。可見這些現象都反映了高校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素質不完善,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利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和諧開展。
2 有利於高校財務管理工作展開的建議
2. 1 強化高校內部管理,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和制度
依據國家的 財經 法規、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一套適合學校具體情況的定額標准,如人員經費支出定額、公用經費支出定額、水電費、通信費等單項或綜合定額,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並形成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設立事後監督制度,即在會計部門常規性會計核算基礎上,對各項業務收支活動進行日常性和周期核查,成立內部審計委員會,通過內部常規審計、離任審計、落實舉報、監督審查等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內部控制,建立以查、堵為主的監控防線,強化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情況的檢查與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2. 2 加強財務隊伍的建設
配備具有相應會計專業技術職稱的財會人員,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綜合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充分發揮財務部門在管理與監督中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開拓思路,轉變觀念,加大改革的力度,盡快建立切實可行的各項財務管理制度,促使高校綜合管理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更好地服務於高教事業,促進高教事業的發展。
2. 3 建立日常預算收支的經濟責任制,實行內部分級獨立核算
建立日常預算收支經濟責任制,是指學校積極拓寬籌資 渠道 ,制訂部門的日常收支經濟預算計劃,同時將理財權下放給各部門。學校的部門預算一經主管部門審核批准,就應成為全校經濟工作的“指揮棒”,各部門必須將管理層次的要求,如組織收入、控制支出的權利和責任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便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哪個層次上出現問題,其上一級必須及時採取措施予以解決並追究相應層次有關人員的責任。實行內部分級獨立核算,能獨立對每個部門的收支情況和預算執行情況獨立反映。有利於學校了解各部門的實際情況,可以全面反映高職院校的經營情況和預算執行情況。
3 結 論
高校財務管理對於高校的未來發展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高校要加強對財務管理工作的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同時還要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素質隊伍建設等,只有這樣財務管理工作才會繼續展開下去,才會發揮對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文章只是對高校財務管理研究做了幾點論述,首先對制約並阻礙高校財務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分析,同時也給出了幾點有利於高校財務管理的建議。在今後的工作中,每一位高校財務管理者,都要重視此項工作,齊心協力把這項工作做好、做細,只有這樣,才會真正發揮財務管理工作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金霞. 高校財務管理制度創新的理性思考[J].江蘇高教,2003(1).
[2]胡學忠. 高校財務管理具體環境的特點及應對策略[J].江蘇高教,2011(6).
[3]戴新明. 關於高校財務管理創新的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08(1).
[4]馬東亮. 高校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09(3).
[5]謝鑫. 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2).
[6]侯文俊. 高校財務管理之我見[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8(4).
[7]沈維公. 淺論高校財務管理創新[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7(11).
④ 我要寫一篇畢業論文,題目是股票的價值分析,望高手幫忙,字數5000左右
價值分析是評估個股價值的關鍵工具,已被國外成熟市場驗證為最有效的投資方法之一。它通過分析股利折現、市盈率、成長曲線以及戰略要素等,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市盈率是投資者常用的估值指標。不同行業的市盈率定位不同,傳統行業如鋼鐵、石化通常較低,新興行業如醫葯則較高。例如,當前鋼鐵行業的市盈率在5倍左右,制葯行業則在27倍左右。市盈率的變化反映了行業的成長性。高科技行業市盈率變化較快,而公共事業行業則較為穩定。
成長曲線是評估公司成長潛力的重要指標。高科技板塊如NASDAQ市場的成長曲線分析尤為突出。投資者在分析成長曲線時,應關注公司的成長基數、成長的可持續性及成長概念。目前,綠色、環保類產品和醫葯行業具有復甦成長的潛力;物流行業、公共資源和公共事業類正處於高成長階段,旅遊和網路通訊行業則處於爆炸式成長階段。
戰略要素是評估個股價值的關鍵因素。在新市場中,技術壟斷、資源壟斷、品牌建設、價值重估和重組等戰略要素尤為重要。資源壟斷已經催生了大量牛股,如油類能源;技術壟斷則以微軟和輝瑞制葯為代表;品牌重估則是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海信電器的品牌重估。
當前市場中,金融行業和零售業具有較大的並購潛力,值得關注。例如,浦發銀行和深發展已經引入外資,顯示出金融行業的並購趨勢;零售業和商業板塊也有中線投資機會。
總的來說,投資者在選擇個股時,應運用價值分析法,關注市盈率、成長曲線和戰略要素等關鍵因素。通過中線投資策略,有望獲得由公司高成長帶來的投資收益。
⑤ 高分懸賞對萬科A的股票分析論文。(3000字)
為什麼非要論文?還是萬科A的?你不會是學證券的大學生或者干證券版業的員工吧?分析股票要綜合權來的,先看基本面,行業前景,公司業績,未來盈利預期。然後看技術面,成交量,走勢形態,短中期技術趨勢。這個具體的要自己看。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分析大盤,再根據大盤做個股,這樣才能夠有結果。
⑥ 有關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論文
財務報表分析,是指通過企業財務報表中的有關數據和其他有關財務信息,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一定時期內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狀況進行綜合的評價,為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提供有關信息的一種管理工作。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論文篇1
芻議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各類市場參與主體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窗口,也是公司管理層發現企業經營問題的總結性資料。本文就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意義及財務報表分析存在的問題作了闡述,並提出了優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 財務報表 財務報表分析
一、引言
財務報表是上市公司某段時間內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與現金流量的集中體現,是債權人與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平台。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科學的分析,達到認識上市公司經營的特點,評價其業績,發現其問題,進而從整體上系統地對上市公司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做出明確判斷[1]。財務報表分析對上市公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評估經營績效
通過採取科學合理的財務指標體系,正確地運用分析方法可以對上市公司在一定時間內經營成果做出大致的評估,以便上市公司董事會對經營管理層某段時間的工作做出績效考核。因此,財務報表分析也成了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考核的重要方式。
(二)揭示潛在風險
財務報表分析通過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夠幫助上市公司發現經營中的異常情況,上市公司自身在本行業所處的競爭地位變動,幫助管理者、投資決策者及其他利益相關人識別上市公司存在的潛在風險,為規避經營風險與債權風險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三)優化資源配置
從全局的角度綜合分析面對的風險和可能的收益能夠使上市公司正確地運用投資,合理舉債及規劃長短期債務比例,實現上市公司資源優化配置和社會效益最大化[2]。
二、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報表本身存在的問題
1.財務報表編制方法不一致。
現行財務會計准則對同一經濟業務允許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3]。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可能選擇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公司之間會計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導致財務報表可比性分析結果產生重大偏差,可靠性程度不高。
2.財務報表信息存在時間差異性。
現行財務報表所提供的財務信息主要反映已發生的歷史事項,都以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在通貨膨脹與匯率波動的情況下,以歷史成本編制的財務報表會嚴重歪曲上市公司當前的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造成財務報表分析結果可信度降低。
3.財務報表粉飾。
上市公司為了維持上市資格,獲取銀行貸款與商業信用等自身利益,各種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欺騙投資者與債權人[4]。例如上市公司通過虛增銷售收入,推遲確認本期費用人為調節利潤;多計應收賬款來調節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大小,從而利用財務報表虛誇企業債務償還的能力[5];遺漏或者錯報重要會計信息,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
(二)財務報表分析指標存在問題
1.企業盈利能力指標的局限性。
上市公司只有盈利才能生存與發展,盈利能力分析是關注的財務報表分析關注的重點,但是盈利能力指標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凈資產收益率,首先,凈資產收益率缺乏時效性,只關注企業某段時間的狀況,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綜合影響。其次,缺乏對風險的反映,只注重收益而忽略了經營風險。再次,對價值體現不足,凈資產收益率是凈利潤與凈資產的比率,反映的是歷史價值,而不是現在的市場價值,導致凈產收益率無法准確衡量現有股票的價值。
2.企業償債能力指標的局限性。
償債能力是企業償還各種到期債務的能力,償債能力分析就是分析債務的資產保證情況與償還債務的現金流入量的保證情況。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流動資產中應收賬款與其他應收款收存在不確定性,即便是理想的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也不代表企業現實的償債能力。現金到期債務比率雖能動態反映企業的短期債務償還能力,但是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同一企業不同的生命周期,它的現金流都有較大的差異,如果採用同樣的衡量指標靜態對待不同的情況,分析所得結果缺乏可信度。長期償債能力指標主要是資產負債率,資產總額結構中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債權存在著很大收回風險。因此,企業償債能力指標無法真實反映企業實際的償債能力。
(三)財務報表分析方法存在問題
1.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主要的財務分析方法,適用性強,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率分析方法屬於靜態分析,對於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並不是絕對可靠;不能全面反映企業其他方面的問題,諸如行業類別,經營環境等問題。另外比率指標可以人為粉飾。
2.比較分析法的局限性。比較分析法在實際應用中經常使用,但比較分析法使用的是歷數據信息,在目前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下,過去的效益能否用來衡量將來能達到的收益水平。另外,由於同行業不同企業處於不同的生命周期,比較分析簡單的一概而論不能真實的反映企業在同行中的競爭地位。
3.因素分析法局限性。因素分析法的出發點就是,當有若干因素對綜合指標發生作用時,假定其他各個因素都無變化,順序確定每一個因素單獨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因素分析法的該假設就嚴重製約因素分析法得出的財務報表分析結果的可信度。
(四)財務報表使用者自身的問題
首先,財務報表分析者的風險觀念及財務報表分析時的心理的不同導致對同一分析指標高低判斷出來的結果也必然存在差異,甚至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其次,分析者掌握財務分析理論及相關財經理論的深度和廣度的不同,往往選擇財務分析指標與理解財務分析結果也不相同。
(五)財務報表分析工具存在的局限性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財務報表分析變得相對簡單容易。但近幾年國內一些通用性性較高的財務分析軟體,普遍還停留在核算功能的水平,基本屬於事後的記賬,算賬;對於事前的預測,事中的分析、管理、控制活動能力薄弱。
三、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優化建議
(一)完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規范財務報表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致性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准則選擇較多,甚至某些規定沒有具體明確表述,存在很大的漏洞,這就給上市公司管理者留下粉飾財務報表的操作空間,給財務報表分析造成了很大的迷惑。所以加強對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自身建設,與國際會計准則接軌,是編制一致性財務報表與防範財務報告粉飾行為的基本前提,有助於提升財務報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
(二)構建科學的財務指標體系,增加財務報表分析結果的可信度
上市公司應該根據自身經營特點,構建科學的指標體系,以盡可能真實的反映企業實際情況。這要求在選取財務指標分析時考慮其不足。比如,反映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速動比率。雖然速動資產從流動資產中扣除了存貨,但不能真實反映出速動資產在一定時期內可以變現的本質。因為預付賬款作為經濟行為的抵押品,在短期內無法變現;另外,應收賬款與其他應收款能否收回、何時能收回具有不確定性,在指標選取過程中,我們應剔除賬齡大於某段時間的應收款項,使速動比率更能真實的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
(三)增設非財務分析指標,完善財務報表分析體系
為提高財務報表分析的質量,應增設與企業密切相關的非財務分析指標,完善財務指標體系。如市場佔有率、客戶評價、新產品開發、人力資源等。這些非財務指標能夠更全面的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助全面評價上市公司後續發展的潛力。
(四)完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提高財務報表分析質量
財務信息無論多麼真實、可靠、及時,如果沒有嚴謹科學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財務報表分析的質量同樣不切實際。現行的財務分析方法具有指標價值的不統一、忽略通貨膨脹與貨幣時間價值,歷史價值的相對靜態性等局限性,同時分析方法使用單一。因此,要提高財務報表分析質量,就必須完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與綜合使用多種方法,比較多個分析結果。
(五)全面發展網路財務報告,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時效性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上市公司可以充分運用網路平台及時發送財務報表,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上市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以成本效益為原則,實施相對的實時報告,盡量縮短財務報表會計分期,比如及時發送周報,旬報等。這對於財務報告使用者能夠盡快了解上市公司財務信息並做出正確的決策意義非同尋常。
(六)加強財務與審計人員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基礎數據全部來源於企業財務人員收集,整理與編制,公布的年度財務報表是經過審計人員審計的。財務人員與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實際操作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及職業道德決定了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因此必須加強財務人員與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與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七)財務報表分析者提高自身財務素養,開發或引進先進的財務分析工具
提高財務報表分析能力,財務報表分析者需要系統學習財會知識及了解財務體系;同時,為了使財務報表分析簡易且精確化,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引進先進的財務分析軟體或者利用計算機“雲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保證財務報表分析結果對經濟預測的准確度。
參考文獻
[1]張先治.財務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37-38.
[2]張思菊.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以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碩士學位論文],西華大學,2009.
[3]房靜.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研究,2011(3)178.
[4]劉宏亮.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及審計策略的研究[J],經濟研究,2011(25)82-83.
[5]閆立梅.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新探[碩士學位論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1.
有關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論文篇2
試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與評價
摘要:財務報表是企業所有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認真解讀與分析財務報表,能幫助我們找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評判當前企業的財務狀況,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本文重點認識了目前財務報表分析的局限性,並提出了改善財務報表分析的措施。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指標;財務報表;現金流量
一、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理論綜述
1.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及意義
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是將財務報表的數據轉化成有用的信息,幫助報表使用人改善決策。財務報表分析的意義:目前有關介紹的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只從某個或幾個側面出發進行了闡述,如何就整體進行分析評價是財務分析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
2.財務報表分析的技術指標
2.1盈利能力指標
盈利能力就是企業資金增值的能力。盈利數額的大小、利潤率的高低是衡量企業管理效績的主要標志。
(1)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時期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率。營業利潤率越高,表明企業市場競爭力越強,發展潛力越大,從而獲利能力越強。
(2)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是企業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報酬總額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總資產報酬率全面反映了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水平,一般情況下,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的資產利用效益越好,企業獲利能力越強,經營管理水平越高。
(3)市盈率。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價相當於每股收益的倍數。一般來說,市盈率高,說明投資者對公司的發展前景看好,願意出較高的價格購買公司股票,所以一些成長性較好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通常要高一些。
2.2償債能力指標
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對企業而言,適度的舉債是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資本金利用率的一項重要經營策略。
(1)短期償債能力指標。短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及時足額償還的保證程度,是衡量企業當前財務能力。①流動比率。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率。一般情況下,流動比率越高,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的權益越有保證。②速動比率。速動比率是企業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一般情況下,速動比率越高,表明企業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越強。
(2)長期償債能力指標。長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長期負債的能力。主要有資產負債率和產權比率。①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又稱負債比率,是企業負債總額占資產總額的比率。一般情況下,資產負債率越小,表明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②產權比率。產權比率也稱資本負債率,是指負債總額與所有者權益的比率,是企業財務結構穩健與否的重要標志。一般情況下,產權比率越低,表明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擔的風險越小。
2.3運營能力指標
運營能力是企業的總資產及其各個組成要素的配置組合對財務目標實現所產生作用的大小。
(1)應收賬款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是企業一定時期內營業收入與平均應收賬款余額的比率。該指標反映了企業應收賬款變現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2)流動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是企業一定時期營業收入與平均流動資產總額的比率。
2.4發展能力指標
發展能力是企業在生存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壯大實力的潛在能力。
(1)營業收入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是企業本年營業收入增長額與上年營業收入總額的比率。
(2)資本保值增值率。資本保值增值率是企業扣除客觀因素後的本年末所有者權益總額與年初所有者權益總額的比率。
3.財務報表分析的分析方法
3.1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是將會計報表中的主要項目或指標與分析者選定的比較標准做比較,確定其差異,並據以判斷、衡量企業經營狀況的分析方法。
3.2財務比率分析法。上市公司會計報表的財務比率分析是指動用公開披露的上市公司會計報表數據,並結合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的其它有關信息,對同一報表內部或不同報表見的相關項目,以比率的形式反映它們的相互關系,據以評價該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分析方法。
二、完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局限性的對策
1.財務報表自身的完善
1.1財務報表計量屬性的改進。針對我國實際情況,為了彌補現行財務報告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不足,可以借鑒國際慣例,利用“時價會計”,即在財務報表補充資料中,調整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相關報表,作為正式報表的補充資料。
1.2財務報表披露的改進。要力求改進財務報告披露的局限性,一是增加披露內容;二是適用多樣化呈報,多種形式披露。
2.財務報表分析指標的改進
2.1重視現金流量分析。從發展及實物的角度來看,現金流量分析指標應加入到現行財務報表指標體系中。在分析指標體系中,可加入若干現金流量分析指標,從總體上反映出在企業利潤中現金支持的比例有多大,從而幫助使用者判斷利潤的保障程度。
2.2完善財務指標。鑒於用應收賬款周轉率來反映應收賬款的周轉能力,可以考慮用應收賬款的平均賬齡來代替它。
3.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改進
多種財務分析方法結合分析:
(1)正反兩方面進行判斷。在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時,不僅要尋找挖掘出其投資價值,同時也可以發現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財務風險。並判斷是屬於系統風險還是非系統風險以及企業的克服能力,從相反的方向來說明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和投資價值。
(2)比率與趨勢分析可以結合。使用這兩種方法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關系。在運用時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種方法做出投資判斷。
(3)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相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和財務活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因此要注意進行動態分析。
總之財務報表的報出和分析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性工作,所以我們在報出和分析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財務制度的法律法規,為企業的發展戰略提供扎實可靠的基礎資料。
參考文獻:
[1]耿紅.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會計透明度影響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7.
[2]張惠娟.現金流量表在企業財務分析中的應用[J].經濟與法制,2007(5).
[3]寇朝陽.現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的不足及完善[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8(8).
[4]余凱.上市公司財務指標分析問題研究[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8(7).
猜你喜歡:
1.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報告範文
2.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範文
3. 關於財務分析論文範文
4. 公司財務分析論文
5. 有關財務分析論文
⑦ 資本結構方面論文
資本結構是企業 財務管理 和資本運營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現代公司財務管理研究的最重要問題之一。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資本結構方面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資本結構方面論文篇1
論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
【摘要】對於公司資本結構的研究往往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有的研究結果表明負債比率越高,公司績效越好;也有的研究結果卻恰恰相反——這被稱為資本結構之謎。為了破解這一謎題,本文提出了公司規模可能影響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關系的猜想,並分別對在A股主板和中小版上市的公司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不同規模的公司其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確實不同,這也就證實了我們提出的猜想。
【關鍵詞】資本結構;公司績效;企業規模
一、引言
傳統的公司財務理論認為企業的資本結構包括資本的屬性結構和資本的期限結構。資本的屬性結構是指企業不同屬性的資本(即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的比例;而資本的期限結構是指不同期限的資本(如長期債務資本與短期債務資本)的比例。由於企業的資本結構可以影響到企業的融資成本、稅收規模、治理結構等,進而就會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企業如何通過融資方式的選擇來實現其經營績效的最優化,即如何確定最優資本結構,就成為公司財務理論和公司治理實務中十分重要的問題。
對於這個領域的探索和研究,已經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即資本結構理論。該理論起源於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教授提出的MM理論:在一系列的假定條件下,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無關。然而,這些假設條件過於苛刻,在現實中無法得到滿足,因而其結論也就難以成立,但它開啟了學界研究企業最優資本結構問題的閘門。此後,大量的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然而結果卻是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這就是所謂的“資本結構之謎”。
二、理論回顧與文獻評述
1.理論回顧。(1)MM理論。MM理論認為,在不考慮公司所得稅,且企業經營風險相同而只有資本結構不同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也就是說,公司債務比率在從零增加到100%的過程中,企業價值及資本成本不會發生變動,即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2)修正的MM理論。修正的MM理論是對最初的MM理論的修正和改進,考慮了企業所得稅的影響,認為由於債務資本的利息支出是免稅的,債務資本的使用可以降低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進而提高公司價值。即公司績效與負債比率正相關,100%的負債率是公司的最優資本結構。(3)米勒理論。MM理論的創始人之一莫頓·米勒教授在1976年提出了所謂的米勒理論,認為修正的MM理論高估了負債的稅盾效應,因為個人所得稅的存在部分地抵消了個人從投資中所得到的利息收入。但是個人從投資中所得到的利息不會被全部抵消,因此修正的MM理論依然是成立的,但最有負債率低於100%。(4)權衡理論。權衡理論認為,MM理論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而事實上只要使用債務資本,它們就可能會出現。在考慮進這兩個影響因素後,負債雖然可以給企業帶來節稅效應,使企業價值增大,但是隨著企業資產負債率的提高,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也會增加。只有使得負債的節稅收益與財務拮據成本以及代理成本之差達到最大的資本結構才是公司的最優資本結構。(5)優序融資理論。優序融資理論認為,當公司面臨融資需求時,最優的融資順序是首先選擇內源融資,然後是債務融資,最後才是考慮進行權益融資。而且經營業績越好的公司面臨融資需求時,越傾向於內部融資,即企業的優先融資順序為內部融資—債務融資—股權融資。因此,業績優良的公司往往擁有較低的資產負債率。
2.文獻評述。顯然,上述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結論卻並不相同。因此,許多研究者希望通過實證研究來考察資本結構對公司績效的影響。(1)國外方面,Titman和Wessels
(1988)對美國製造業中469家上市公司1972~1982年間的數據為樣本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公司績效與負債比率之間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Jordan、lowe和Taylor(1988)以275家英國中小型私營企業為樣本,對其1989年到1993的財務數據進行了研究,得出公司的盈利能力與負債比率正相關的結論;Frank和Goya(2003)使用了美國的非金融類企業從1950年到2000年的近20萬個觀測變數的龐大資料庫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公司績效與資本結構正相關。(2)國內方面,余景選和鄭少鋒(2010)以滬深交易所2000年之前上市的農業公司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呈現出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王娟和楊鳳林(1998)從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選取了涉及41個行業的461家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它們在1997年12月31日的籌資結構狀況,發現盈利能力與負債率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劉東輝和黃晨(2004)運用回歸分析的 方法 對295家A股上市公司的市場價
值與資本結構之間的定量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公司價值與資本結構正相關。
可見,實證研究也出現了相反的結論。這是否表明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並非是單一確定的?是不是存在其他的因素影響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有鑒於此,我們提出一個猜想:資本結構對公司績效影響可能是不確定的,二者之間的關系可能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企業的規模。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大型上市公司和中小型上市公司分別進行研究,通過比較分析來探討公司規模對於其資本結構與公司經營之間的關系是否有影響。另外,本文還將負債比率區分為流動負債比率和長期債務比率,研究兩者各自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三、樣本選取和模型設計
1.樣本選取。基於比較研究的需要,本文選取了兩個樣本。樣本的選取遵循以下原則:(1)行業相同或相近的企業只選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到兩家;(2)剔除在研究期間發生過大
規模的追加投資或者股東撤資的企業;(3)剔除金融類上市公
司,因為金融類公司資產與負債的劃分方式與其他行業的公司有著明顯的區別;(4)剔除在研究期間被ST或PT的企業。按照上述原則,最後從在深證中小板塊上市的企業中選取了代表性較強的100家作為樣本一,從入選滬深300指數的三百家藍籌股中選取了代表性較強的97家企業作為樣本二。兩個樣本的時間跨度分別為2005~2010年和2000~2010年。
2.變數和模型。(1)解釋變數。本文不僅要考察資產負債率對公司績效的影響,還要考察流動負債和長期債務各自對公司績效的影響。所以,模型的解釋變數為流動負債比率(CLAR)和長期債務比率(LLAR)。(2)被解釋變數。顯然,被解釋變數是公司的經營績效,而用於反映公司績效的變數,使用較多的是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以及市盈率等,本文採用的是凈資產收益率(ROE)。(3)控制變數。為了增強模型的可靠性,將企業營業收入的增長率作為成長性指標(ROG)加入模型,因為公司的成長性與公司的經營績效有很強的相關關系,一家公司的預期成長能力會直接影響公司當期生產銷售狀況以及未來的經營情況。另外,為了保證數據之間的可比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本文將CLAR、LLAR、ROE以及ROG這五個變數的數值同時乘以一百,以去除百分號。所以,模型的是形式為:ROE=β0+β1CLAR+β2LL
AR+β3ROG+u,其中u為誤差項。
3.數據來源。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數據均來自Wind金融數據資訊終端、CSMAR資料庫下載系統。
四、實證分析
利用Eviews6.0軟體包對兩個樣本的數據分別進行回歸,得到如下統計表:
從回歸結果統計表中可以看,兩個樣本的解釋變數和控制變數都在90%以上的置信水平下是顯著的,Ad.R2和F檢驗的結果也顯示模型是可靠的。所以,兩個樣本的回歸方程分別為:
樣本一:ROE=130.68+4.73CLAR+11.04LLAR10.08ROG。
研究結果表明,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公司經營績效與其流動負債比率和長期債務比率均呈現正相關關系;而對於大型企業呈現的卻是負的相關關系。這就證實了我們先前提出的猜測,即資本結構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可能並沒有確定的,它還收其他因素的影響。
五、原因分析
結合相應的公司財務理論,本文認為,上述結果的產生可能是基於以下原因:雖然債務資本的節稅效應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債務資本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並不僅僅局限於這一個方面。比如:(1)資產負債率的提高必然伴隨著權益資本比重的下降,因而經營風險也就同步上升,進而融資成本由於理性債權人對風險貼水的要求上升而上升,使得債務資本對公司績效產生負面的影響。(2)持有公司大量權益資本的股東,往往也是公司的管理層成員,他們最有激勵做出有利於公司經營績效的決策。而資產負債率的提高意味著權益資本比重的下降,從而公司管理層成員做出最有利於公司經營績效的決策的激勵也就會隨之下降,而管理層做出的最優決策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時間、精力等)往往也會越高。所以,管理人員做出的對自己最優的決策會隨著資產負債率的提高而越來越偏離對公司最優的決策。而債務比率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究竟是正的還是負的,取決於其節稅效應與其他各種效應的綜合結果。而其他效應的大小及規模對於不同規模的公司來說是不同的,這就使得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變得不確定。
六、小結
本文的意義在於提出了一個對於資本結構之謎的新思考,並通過這一思路對資本結構之謎做出了相應的解釋。但是本文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比如,未能找到一個用於反映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被解釋變數來進行建模分析,而只是通過比較了不同規模的公司二者之間的關系的不同,來得出公司規模影響公司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結論。但是公司規模是怎樣影響二者之間關系的以及公司規模是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有哪些因素對其有影響?這些問題本文都未能作出回答,這也是後續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黃憲.公司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3)
[2]劉東輝,黃晨.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方經濟.2004(2)
[3]路正飛.企業適度負債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1996(2)
[4]馬林梅,王志宏.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來自商貿行業的 經驗 驗證[J].技術經濟.2007(10)
[5]沈藝峰.資本結構理論史[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1999
[6]唐國正,劉力.公司資本結構理論——回顧與展望[J].管理世界.2006(5)
[7]王娟,楊鳳林.上市公司籌資結構的實證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8(6)
[8]王漢文.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基於浙江民營企業的考察[J].浙江社會科學.2008(12)
[9]易憲容,黃少軍.現代金融理論前沿[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10]鄒妮.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長性、公司規模與資本結構的關系[J].企業導報.2010(10)
[11]余景選,鄭少鋒.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績效的關系[J].財政金融.2010(5)
[12]Titman,Wessels.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4)
[13]Jodan J.,Lowe J.,Taylor P.Strategy and Financial Policy in UK Smal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8(25)
[14]Frank M.Z.,V.K.Goyal.“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
-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資本結構方面論文篇2
試論資本結構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摘要】本文選用財務報表中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替代審計質量,用修正的Jones模型計算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並用我國上市公司2006年的數據為樣本,檢驗了資本結構與審計質量的關系。結果表明資本結構與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有顯著的統計關系。
【關鍵詞】資本結構;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審計質量
引言
近年來由於出現了大量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的案例,因此審計質量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 熱點 問題。資本結構作為企業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是企業相關利益者權利和義務的集中體現。影響並決定著公司治理結構,進而影響並決定企業的治理效率。當上市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時候,其進行盈餘管理和操控的動機明顯增強。而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報表能否甄別出相應的利潤操縱?
目前從資本結構的角度對審計質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的資料較少,本文試圖結合具體數據給以量化的驗證和分析。從而進一步研究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為提高審計質量提出建議,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質量,降低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從而提高審計質量。
一、文獻回顧
朱小平、余謙(2003)從公司管理層因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不佳,需粉飾報表以操縱利潤的角度,提出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會影響公司的審計意見類型,其檢驗結果顯示: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例、上市公司年限等因素與公司收到非標准意見的概率負相關,資產規模、存貨占總資產的比率、凈資產收益率、現金流量比率等因素與公司收到非標准意見概率正相關。
張為國、王霞(2004)通過研究我國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指出負債狀況會對公司信息披露產生直接影響,美國安然公司的財務丑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公司資產負債率過高引起的。理論上認為,公司杠桿越高,其面臨的財務風險越大,從而被資本市場低估的可能性也越大;公司管理層為消除負債率過高給股市帶來的負面影響,往往在信息披露上進行操縱,如通過設立大量的不納入合並報表范圍的空殼子公司來規避“報表”財務風險,或者利用盈餘管理手段來加大公司盈餘,從而顯示高資產負債率的正效應。已有研究表明,公司資產負債率越高,經理層出於職位安全考慮會更多地進行盈餘管理,從而降低信息披露質量。
王玉蓉、黃巧歡(2008)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研究得出:資產負債率、上年審計意見類型與“非標准”意見的出具概率呈現正相關關系。由此說明客戶出現財務危機時注冊會計師更加謹慎,尤其是上市公司出現虧損時會引起廣泛的關注,此時,被出具“非標准”意見的可能性較大。
二、研究設計
(一)假設的提出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並不是所有的具體指標都適合評價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方軍雄等人通過研究公司出現首次凈虧損時審計師的表現,得出結論之一是:在我國當前的審計市場當中不同規模的審計師在審計意見出具上並沒有存在顯著差異,國外成熟市場以審計師規模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標准可能並不適合我國當前的狀況。1996年Subramanyam比較研究了國際原“六大”會計師事務所和“非六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操控性應計利潤定價。其研究表明,審計質量和操控性應計利潤的信息價值之間有著直接的關系。目前,上市公司往往對可控應計利潤進行操縱,存在比較普遍的盈餘管理和管理舞弊行為,這會降低會計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造成財務 報告 的信息失真。審計師要發表恰當的審計意見來揭示存在的盈餘管理和管理舞弊行為,以降低審計的風險,提供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增加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因此,本文擬採用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作為衡量審計質量的標准。
基本財務數據和指標作為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指示燈,不僅反映了公司基本的資本結構,同時也是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的直接材料。本文將提出2個假設以檢驗這些因素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資本結構中負債比重的高低影響到公司財務風險的高低,為了驗證資產負債率是否能影響審計質量,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資產負債率越高,公司“粉飾”合並報表、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越強烈,則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就會越高,審計質量隨之降低。
由於債權人具有監督和確保管理者不操縱盈餘和報告誤導性會計數值的作用。隨著債務融資水平的提高,利益相關者(貸款人)的歸屬利益也隨之增加,導致更高審計質量需求的增加。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債務融資水平越高,公司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越低,審計質量則會提高。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從2006年度所有滬深上市公司中選取樣本,剔除金融 保險 行業和數據不全的上市公司,從而最終得到1331個研究樣本。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國泰安研究服務中心的CSMAR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年報資料庫,中國股票市場操控性與非操控性應計利潤研究資料庫,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研究資料庫等。
(三)變數定義與計算方式
1.因變數
本文採用修正的Jones模型,來計算非可操控性應計利潤:
NDAt/At-1=a1/At-1+a2(△REVt-△RECt)/At-1+a3PPEt/At-1
其中,NDAt為第t年的非可操控性應計利潤,At-1為第t-1年的總資產,△REVt為第t年的營業收入與第t-1年的營業收入之差,△RECt為t期與t-1期的應收款項差額,PPEt為第t年期末固定資產價值,a1、a2、a3為系數,由以下模型在估計期回歸得出:
TAt/At-1=a1/At-1+a2△REVt/At-1+a3PPEt/At-1+e
其中,TAt為總體應計利潤,t為事件期年份,e為殘值。
再用利潤總額減去非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即可得到可操控性應計利潤,進而計算出ABS(DAt/At-1)來衡量審計質量。
2.解釋變數
根據前文提出的兩個假設,我們設置如下兩個解釋變數(見表1)。
3.控制變數
影響審計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本文主要研究與資本結構相關的因素,根據相關研究經驗及我國特有的資本結構背景,我們主要選擇可能影響審計質量的三個指標作為控制變數(見表2)。
(四)研究模型
為了驗證資本結構與審計質量之間的相關性,我們設計了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ABS(DAt/At-1)=a0+a1LEV+a2LL+a3SIZE+a4CASH+a5QR+a6LQR
此模型所要揭示的目標是,在影響資本結構的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與審計質量之間有更顯著的相關性。
本文使用的數據處理統計分析軟體是SPSS 12.0。
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利用表3對變數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得到如下初步結論:(1)ABS(DAt/At-1)的最大值達4.959,即是上年度總資產的4.959倍,體現了上市公司可以進行的盈餘管理空間之大;同時,約24%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絕對值的均值還說明了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較普遍的盈餘管理行為。(2)上市公司之間的資產負債率相差懸殊,如最高的資產負債率高達為970%,而最低的僅為2.1%,樣本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的均值在60%左右,存在較大的財務風險。(3)長期負債比率之均值在9.62%左右,這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流動負債水平偏高,上市公司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的可能性隨之提高,進而也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構成了公司經營的潛在威脅。(4)樣本中現金流動負債比率的平均值在18.5%左右,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凈現金流量不充足,公司需要通過短期債務來保證正常的運營。(5)流動比率的平均值在1.41左右,速凍比率則在1.30左右。根據國際慣例:企業的流動比率為2比較適當,而速動比率一般不能低於l,否則短期償債能力會不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的流動比率明顯偏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偏低。
(二)回歸分析結果
對該方程進行回歸後,得到F統計量為10.857,並在0.01水平上顯著,即在顯著性水平0.01下,ABS(DAt/At-1)對LEV、LL、SIZE、CASH、QR、LQR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即回歸方程是顯著的。
從表4的多元回歸統計結果可知,資產負債率與ABS(DAt/At-1)之間相關性顯著,這說明資產負債率的高低會影響到可操控性應計利潤,資產負債率較高的上市公司,其可操控性應計利潤較高,從而審計質量降低。長期負債比率與ABS(DAt/At-1)之間相關性不顯著,說明長期負債比率高的上市公司,其審計質量未必低於長期負債比率低的上市公司。
資產規模與ABS(DAt/At-1)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性,說明資產規模越大、效益越好的公司,其盈餘管理的動機越大,可操控應計利潤越高,從而審計質量會降低。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審計質量衡量方法的分析,選擇使用調整後的截面Jones模型所估計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作為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的替代變數,通過研究與資本結構相關的六個變數,分析資本結構與審計質量的關系,通過理論分析和調查統計數據得出資本結構與審計質量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關系的結論。本文的局限性在於因篇幅與時間所限沒有充分考慮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以外的審計質量衡量方法對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研究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方軍雄,洪劍峭,李若山.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和啟示[J].審計研究,2004,(6):35.
[2]王玉蓉,黃巧歡.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62-64.
[3]來明敏,吳春燕.審計質量的衡量標准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財會月刊,2005,(5):35-36.
[4]易琮.審計意見類型能反映審計質量嗎?[J].中國審計,2002,(4):75.
[5]張為國,王霞.中國上市公司會計差錯的動因分析[J].會計研究,2004,4.
[6]Heidi Vander Bauwhede,Marleen Willekens,Ann Gaeremynck.Audit firm size,public ownership,and firms’discretionary accruals managemen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3,(38):1-22.
[7]Kam-Wah Lai.Does audit quality matter more for firms with high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J].Account Public Policy,2009,(28):33-50.
[8]Kam-Wah Lai,Ferdinand A.Gul.Was audit quality of Laventhol and Horwath poor?[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8,(27):217-237.
猜你喜歡:
1. 資本結構畢業論文
2. 資本結構論文
3. 有關資本結構優化論文
4. 論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論文
5. 有關資本結構優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