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指歷年市盈率參考圖
『壹』 上證指數才幾千,為何深成指數上萬了呢是不是兩者的演算法不同還有為什麼叫深成指,不叫深證指
一、因為上證指數和深成指數選取的樣本股不同:
1、上證指數選取的樣本股:其樣本股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
2、深成指數選取的樣本股:有一定的上市交易時間、有慧高一定的上市規模的成分股,以每家公司一段時期內的平均可流通股市值和平均總市值作為衡量標准。
二、上證指數和深成指數的計算方法相同,兩者均是採用派氏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計算。
三、深成指和深成指是兩種不同的指數。
1、深圳成分股指數由深圳證券交易所編制,悄碧衡通過對所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進行考察,按一定標准選出50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為成分股,以成分股的可流通股數為權數,採用加權平均法編制而成。
2、深證指數是指由深圳證啟做券交易所編制的股價指數,該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基本與上證指數相同,其樣本為所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權數為股票的總股本。
由於以所有掛牌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其代表性非常廣泛,且它與深圳股市的行情同步發布,它是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深圳股市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
(1)深圳成指歷年市盈率參考圖擴展閱讀:
上證指數的計算注意事項:
1、樣本股票必須具有典型性、普通性,為此,選擇樣本對應綜合考慮其行業分布、市場影響力、股票等級、適當數量等因素。
2、計算方法應具有高度的適應性,能對不斷變化的股市行情作出相應的調整或修正,使股票指數或平均數有較好的敏感性。
3、要有科學的計算依據和手段。計算依據的口徑必須統一,一般均以收盤價為計算依據,但隨著計算頻率的增加,有的以每小時價格甚至更短的時間價格計算。
4、基期應有較好的均衡性和代表性。
『貳』 什麼叫深圳成指
深證成指
深圳證券交易所成份股價指數(簡稱深證成指)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主要股指。它是按一定標准選出4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為成份股,用成份股的可流通數作為權數,採用綜合法進行編制而成的股價指標。從1995年5月1日起開始計算,基數為1000點。其基本公式為:
股價指數=現時成分股總市值/基期成分股總市值×1000
計算方法是: 從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所有股票中抽取具有市場代表性的4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為樣本,以流通股本為權數,以加權平均法計算,以1994年7月20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0點。
介紹
為保證成份股樣本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成份股不搞終身制,深交所定期考察成份股的代表性,及時更換代表性降低的公司,選入更有代表性的公司。當然,變動不會太頻繁,考察時間為每年的一、五、九月。
根據調整成分股的基本原則,參照國際慣例,深交所制定了科學的標准和分步驟選取成份股樣本的方法,即先根據初選標准從所有上市公司中確定入圍公司,再從入圍公司中確定入選的成份股樣本。
1. 確定入圍公司。確定入圍公司的標准包括上市時間、市場規模、流動性三方面的要求:
(1) 有一定的上市交易日期,一般應當在3個月以上。
(2) 有一定的上市規模。將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占市場比重(3個月平均數)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並累加,入圍公司居於90%之列。
(3)有一定的市場流動性。將上市公司的成交金額占市場比重(3個月平均數)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並累加,入圍公司居於90%之列。
2.確定成份股樣本。根據以上標准確定入圍公司後,再結合以下各項因素確定入選的成份股樣本:
(1) 公司的流通市值及成交額;
(2) 公司的行業代表性及其成長性;
(3) 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考察過去三年);
(4) 公司兩年內的規范運作情況。對以上各項因素賦予科學的權重,進行量化,就選擇出了各行業的成份股樣本。
『叄』 上證綜指與深證成指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上證綜指即「上證綜合指數」-(上海證券綜合指數),英文是:Shanghai(securities)composite index. 通常簡稱:「Shanghai composite index」(上證綜指) 。「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它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為計算范圍,以發行量為權數綜合.上證綜指反映了上海證券交易市場的總體走勢
簡介
上證所將選擇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滬市上市公司組成樣本,發布新上證綜指,以反映這批股票的市場走勢,為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尺標。據悉,G股「新綜指」將於2006年第一個交易日發布。 新上證綜指發布以2005年12月30日為基日,以當日所有樣本股票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點為1000點。新上證綜指簡稱「新綜指」,指數代碼為000001。 「新綜指」當前由滬市所有G股組成。此後,實施股權分置改革的股票在方案實施後的第二個交易日納入指數。指數以總股本加權計算。 據統計,以2005年12月15日收盤價計算,「新綜指」市價總值為3927億元,流通市值為1425億元,占市場的比重分別為18%及22%。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綜指」占市場比重將逐漸增大。2005年12月15日,「新綜指」市盈率為12.14倍,比上證綜指低23.47%。 上海證券交易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新上證綜指是中國證券市場由權威機構發布的反映股權分置改革實施後公司概況的指數,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全面推進,將不斷有新的樣本加入新上證綜指。(完) 「新上證綜指」元旦後亮相 樣本全部為G股 上證所宣布,為配合股權分置改革工作,適應市場需求,上證所將於2006年第一個交易日發布新上證綜指。 新上證綜指是我國證券市場由權威機構發布的反映股權分置改革實施後公司概況的指數,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全面推進,將不斷有新的樣本股加入新上證綜指;在不遠的將來,隨著市場大部分上市公司完成股改,新上證綜指將逐漸成為主導市場的核心指數。 滬深300指數將再次調整樣本股名單 作為中國股市第一個覆蓋兩大市場的統一指數,滬深300指數將再次調整樣本股名單。來自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的消息說,本次樣本股調整將於2006年第一個交易日起正式生效。
編輯本段股票里的指數簡介
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指示數字。由於股票價格起伏無常,投資者必然面臨市場價格風險。對於具體某一種股票的價格變化,投資者容易了解,而對於多種股票的價格變化,要逐一了解,既不容易,也不勝其煩。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和需要,一些金融服務機構就利用自己的業務知識和熟悉市場的優勢,編制出股票價格指數,公開發布,作為市場價格變動的指標。投資者據此就可以檢驗自己投資的效果,並用以預測股票市場的動向。同時,新聞界、公司老闆乃至政界領導人等也以此為參考指標,來觀察、預測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形勢。 這種股票指數,也就是表明股票行市變動情況的價格平均數。編制股票指數,通常以某年某月為基礎,以這個基期的股票價格作為100,用以後各時期的股票價格和基期價格比較,計算出升除的百分比,就是該時期的股票指數。投資者根據指數的升降,可以判斷出股票價格的變動趨勢。並且為了能實時的向投資者反映股市的動向,所有的股市幾乎都是在股價變化的同時即時公布股票價格指數。 計算股票指數,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抽樣,即在眾多股票中抽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成份股;二是加權,按單價或總值加權平均,或不加權平均;三是計算程序,計算算術平均數、幾何平均數,或兼顧價格與總值。 由於上市股票種類繁多,計算全部上市股票的價格平均數或指數的工作是艱巨而復雜的,因此人們常常從上市股票中選擇若干種富有代表性的樣本股票,並計算這些樣本股票的價格平均數或指數。用以表示整個市場的股票價格總趨勢及漲跌幅度。計算股價平均數或指數時經常考慮以下四點:(1)樣本股票必須具有典型性、普通性,為此,選擇樣本對應綜合考慮其行業分布、市場影響力、股票等級、適當數量等因素。(2)計算方法應具有高度的適應性,能對不斷變化的股市行情作出相應的調整或修正,使股票指數或平均數有較好的敏感性。(3) 要有科學的計算依據和手段。計算依據的口徑必須統一,一般均以收盤價為計算依據,但隨著計算頻率的增加,有的以每小時價格甚至更短的時間價格計算。(4) 基期應有較好的均衡性和代表性。
編輯本段上證指數計算與修正方法
指數計算
(一) 計算公式 1. 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計算。 2. 上證180指數、上證50指數等以成份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樣本股的調整市值/基期)×1000 其中,調整市值=∑(股價×調整股本數)。 上證180金融股指數、上證180基建指數等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樣本股的調整市值/基期)×1000 其中,調整市值= ∑(股價×調整股本數×權重上限因子),權重上限因子介於0和1之間,以使樣本股權重不超過15%(對上證180風格指數系列,樣本股權重上限為10%)。 調整股本數採用分級靠檔的方法對成份股股本進行調整。根據國際慣例和專家委員會意見,上證成份指數的分級靠檔方法如下表所示。比如,某股票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本/總股本)為7%,低於10%,則採用流通股本為權數;某股票流通比例為35%,落在區間(30,40]內,對應的加權比例為40%,則將總股本的40%作為權數。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權比例(%) 流通比例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3. 上證綜合指數等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基期)×基期指數 其中,總市值= ∑(股價×發行股數)。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上證B股指數時,價格採用美元計算。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其他指數時,價格按適用匯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周最後一個交易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折算成人民幣。 4.上證基金指數以基金發行份額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基金的總市值/基期)× 1000 其中,總市值= ∑(市價×發行份額)。 5. 上證國債指數以樣本國債在證券交易所的發行量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國債的總市值 +報告期國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 基期×100 其中,總市值= ∑(全價×發行量);全價=凈價+應計利息 報告期國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樣本國債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6. 上證企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計算。以樣本企業債的發行量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企業債的總市值 + 報告期企業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100 其中,總市值 = ∑(全價×發行量),報告期企業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樣本企業債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7. 上證公司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指數樣本總市值 + 報告期公司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基值 其中,總市值 = ∑(全價×發行量) 報告期公司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付息指數樣本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8. 上證分離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指數樣本總市值 + 報告期分離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基值 其中,總市值 = ∑(全價×發行量) 報告期分離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付息指數樣本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9. 上證綜合指數等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基期)×基期指數 其中,總市值 = ∑(股價×發行股數)。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上證B股指數時,價格採用美元計算。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其他指數時,價格按適用匯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周最後一個交易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折算成人民幣。 (二) 指數的實時計算 上證指數系列均為實時計算。 具體做法是,在每一交易日集合競價結束後,用集合競價產生的股票開盤價(無成交者取昨收盤價)計算開盤指數,以後每大約2秒重新計算一次指數,直至收盤,每大約6秒實時向外發布。其中各成份股的計算價位(X)根據以下原則確定: 1. 若當日沒有成交,則 X = 前日收盤價; 2. 若當日有成交,則 X = 最新成交價。
指數修正
(一)修正公式 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 當成份股名單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股本結構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市值出現非交易因素的變動時,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數,以保證指數的連續性。修正公式為: 修正前的市值/原除數=修正後的市值/新除數 其中,修正後的市值 = 修正前的市值+ 新增(減)市值; 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數(即修正後的除數,又稱新基期),並據此計算以後的指數。 (二)需要修正的幾種情況 1. 新上市。對綜合指數(上證綜指和新上證綜指)和分類指數(A股指數、B股指數和行業分類指數),凡有成份證券新上市,上市後第十一個交易日計入指數。 2. 除息。凡有成份股除息(分紅派息),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3. 除權。凡有成份股送股或配股,在成份股的除權基準日前修正指數。 修正後市值 = 除權報價×除權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除權股票); 4. 匯率變動。每一交易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該日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修正指數。 5. 停牌。當某一成份股處於停牌期間,取其正常的最後成交價計算指數。 6. 摘牌。凡有成份股摘牌(終止交易),在其摘牌日前進行指數修正。 7. 股本變動。凡有成份股發生其他股本變動(如增發新股上市引起的流通股本增加等),在成份股的股本變動日前修正指數。 修正後市值 = 收盤價×調整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變動股票); 8. 停市。A股或B股部分停市時,指數照常計算;A股與B股全部停市時,指數停止計算。
編輯本段深證成指
計算方法
深圳證券交易所成份股價指數(簡稱深證成指)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主要股指。它是按一定標准選出4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為成份股,用成份股的可流通數作為權數,採用綜合法進行編制而成的股價指標。從1995年5月1日起開始計算,基數為1000點。其基本公式為: 股價指數=現時成分股總市值/基期成分股總市值×1000 計算方法是: 從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所有股票中抽取具有市場代表性的4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為樣本,以流通股本為權數,以加權平均法計算,以1994年7月20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0點。
介紹
為保證成份股樣本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成份股不搞終身制,深交所定期考察成份股的代表性,及時更換代表性降低的公司,選入更有代表性的公司。當然,變動不會太頻繁,考察時間為每年的一、五、九月。 根據調整成分股的基本原則,參照國際慣例,深交所制定了科學的標准和分步驟選取成份股樣本的方法,即先根據初選標准從所有上市公司中確定入圍公司,再從入圍公司中確定入選的成份股樣本。 1. 確定入圍公司。確定入圍公司的標准包括上市時間、市場規模、流動性三方面的要求: (1) 有一定的上市交易日期,一般應當在3個月以上。 (2) 有一定的上市規模。將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占市場比重(3個月平均數)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並累加,入圍公司居於90%之列。 (3)有一定的市場流動性。將上市公司的成交金額占市場比重(3個月平均數)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並累加,入圍公司居於90%之列。 2.確定成份股樣本。根據以上標准確定入圍公司後,再結合以下各項因素確定入選的成份股樣本: (1) 公司的流通市值及成交額; (2) 公司的行業代表性及其成長性; (3) 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考察過去三年); (4) 公司兩年內的規范運作情況。對以上各項因素賦予科學的權重,進行量化,就選擇出了各行業的成份股樣本。
編輯本段上證系列指數
成分指數
上證指數列表 指數名稱 基準日期 基準點數 成份股數量 相關全收益指數 上證180 2002-06-28 3299.06 180 上證180全收益 上證50 2003-12-31 1000 50 上證50全收益 上證中盤 2003-12-31 1000 130 上證中盤全收益 上證小盤 2003-12-31 1000 320 上證小盤全收益 上證中小 2003-12-31 1000 450 上證中小全收益 上證全指 2003-12-31 1000 500 上證全指全收益
綜合指數
上證指數列表 指數名稱 基準日期 基準點數 成份股數量 相關全收益指數 上證指數 1990-12-19 100 上交所全部上市股票 新綜指 2005-12-30 1000 上交所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全部股票(G股) A股指數 1990-12-19 100 上交所全部上市A股 B股指數 1992-02-21 100 上交所全部上市B股 工業指數 1993-04-30 1358.78 上交所全部工業類股票 商業指數 1993-04-30 1358.78 上交所全部商業類股票 地產指數 1993-04-30 1358.78 上交所全部地產業類股票 公用指數 1993-04-30 1358.78 上交所全部公用事業類股票 綜合指數 1993-04-30 1358.78 上交所全部綜合業類股票
行業指數
上證指數列表 指數名稱 基準日期 基準點數 成份股數量 相關全收益指數 上證能源 2003-12-31 1000 上證能源全收益 上證材料 2003-12-31 1000 上證材料全收益 上證工業 2003-12-31 1000 上證工業全收益 上證可選 2003-12-31 1000 上證可選全收益 上證消費 2003-12-31 1000 上證消費全收益 上證醫葯 2003-12-31 1000 上證醫葯全收益 上證金融 2003-12-31 1000 上證金融全收益 上證信息 2003-12-31 1000 上證信息全收益 上證電信 2003-12-31 1000 上證電信全收益 上證公用 2003-12-31 1000 上證公用全收益
風格指數
上證指數列表 指數名稱 基準日期 基準點數 成份股數量 相關全收益指數 180成長 2002-06-28 1000 60 180成長全收益 180價值 2002-06-28 1000 60 180價值全收益 180R成長 2002-06-28 1000 60 180R成長全收益 180R價值 2002-06-28 1000 60 180R價值全收益
主題指數
紅利指數 2004-12-31 1000 50 上證紅利全收益 180金融 2002-06-28 1000 180金融全收益 治理指數 2007-06-29 1000 治理指數全收益 180治理 2007-06-29 1000 100 180治理全收益 180基建 2002-06-28 1000 180基建全收益 180資源 2002-06-28 1000 180資源全收益 180運輸 2002-06-28 1000 180交通運輸全收益 上證央企 2008-12-31 1000 50 上證央企全收益 責任指數 2009-06-30 1000 100 責任指數全收益 上證民企 2009-06-30 1000 50 上證民企全收益
基金指數
基金指數 2000-05-08 1000 上交所全部證券投資基金
債券指數
國債指數 2002-12-31 100 上交所上市的所有固定利率國債 企債指數 2002-12-31 100 從國內交易所上市企業債中挑選了滿足一定條件的具有代表性的債券組成樣本 滬公司債 2007-12-31 100 由在滬市交易的公司債券組成 滬分離債 2007-12-31 100 由在滬市交易的分離交易可轉換債券組成
其他指數
超大盤 2003-12-31 1000 20 上證超級大盤全收益 中型綜指 2007-12-28 1000 中型綜指全收益
受2010 上證指數年國慶節日期間外圍市場提振,十月第一個交易日兩市雙雙跳空高開、放量大漲,盤面上,有色金屬、煤炭、鋼鐵等資源類品種走勢強勁,地產、銀行也迅速翻紅,帶動滬指一舉突破2700點以及半年線壓力。至收盤,上證指數收報2738.74點,上漲83.08點,漲幅3.13%;深證成指收報11911.40點,上漲442.83點,漲幅3.86%。兩市合計成交2861億元,較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大漲五成。
『肆』 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看市盈利好還是市凈率好
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看市盈利好還是市凈率相比看市盈率好。市盈率是市值跟凈利潤的比例關系,反映的是投資回報周期,也就是需要多少年能夠收回投資總額,體現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市凈率是公司市值個凈資產的比例關系。反映得是公司凈資產的情況。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看出公司的未來潛力,而市凈率只能看到公司的凈資產情況,他只能提現公司的過去而不能體現未來的潛力。我們投資一個公司最主要的還是看公司未來潛力所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看市盈利好還是市凈率相比看市盈率好。
『伍』 大盤6000點時各板塊的市盈率是多少
那個時候的動態市盈率的確是平均水平為65~70倍,其中有一支股票甚至高達8000倍!當然,還有不 少經營不善虧損的沒有市盈一說的公司!當前情況下,你要找3年前的那個數據,抱歉!沒有了!並且,就算是你要我現在拿出個市盈率數據給你也沒有辦法!只不過個人知道當前的市盈平均水平在(25~30)之間!!
『陸』 A股 pe值在哪裡查看
一般軟體都能看到。找不到可以自己算。用當前股價除以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取決於它是季度報告、中期報告、年度報告還是什麼。在第一季度報告中,每股收益在季度報告中是1乘以4,在中期報告中是2。PE是市盈率,一般在市場右側中間。個股的PE、PB,在各個交易軟體都有顯示。關於整體市場的PE、PB,一般是專業投資者用得比較多,比如wind、iFinD這類專業的軟體才有相關的查詢功能。 貼兩張目前(2020年2月14日)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近1年的PE(TTM)情況(以周為單位的)。
操作環境:華為P40 版本:通達信軟體 V5.0
拓展資料
A股的平均市盈率在哪裡查詢:通達信軟體,安裝後打開通達信軟體,聯網的。然後看軟體的「左下角」,有「分類」、「A股」、「中小」等等,選擇「A股」,就可以出現A股列表,包括深圳和上海的。這時看軟體的左上角,工具欄的「系統」下面,「代碼」的左邊有個倒三角的下拉按鈕,點擊後會看到「平均值」、「合計」、「最大值」、「最小值」等等。你選擇「平均值」,然後找到「市盈率」那一列,就可以了。
pe值是指市盈率,市盈率是指股票價格除以每股收益(每股收益,EPS)的比率。計算時,股價通常取最新收盤價。市場廣泛談及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靜態市盈率,通常用來作為比較不同價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標。
市盈率不同行業的股票范圍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市盈率水平為0-13時價值被低估;14-20為正常水平;21-28為價值被高估;28以上反映股市出現投機性泡沫;如果小於零則表示該公司盈利為負。用戶在投資股票時要注意很多指標,市盈率只是其中的一個。在買入一隻股票時要充分分析各個方面,然後決定是否買入。在買入一隻股票後要觀察股價的變化,在股票價格出現上漲後要及時的賣出,這樣就可以獲利。
『柒』 如何用市盈率高低判斷股市的頂和底
1、1993年開市至2009年2月上證指數與深證成指的市盈率是同步的,兩者差異甚小
如2005年6月3日兩市的市盈率分別為15.64倍15.25倍;2007年10月中下旬牛市見頂時,兩市的市盈率分別為69.59倍和68.41倍。
盡管我們沒有深圳市場2005年的市盈率統計數據,但是我們可以從上海和深圳市場股本結構作出推斷,2005年以前,兩市(上海和深圳市場)發行的股票股本結構接近,而且流通股都只佔1/3左右,所以,上海和深圳市場的市盈率基本同步。
2、在2009年2月唯陪--2010年12月,上海和深圳市場的市盈率差距開始加大,上證指數對深圳市場起著「托市」作用
但是自2009年2月以後,由於大小非解禁的加速,尤其是上海市場的權重股解禁後,以及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大盤股在上海發行,中小盤在深圳發行後,兩市的平均市盈率差距在擴大,多數時候深圳市場的整體市盈率是上海市場的1.5倍,極端時深圳市亂念場整體市盈率是上海的兩倍。
2010年6月底7月初,上證市盈率16.34倍,深圳30.24倍,後者幾乎是前者的2倍,上證在2010年最低點是2319,此後該年走出了一波小牛行情。
我認為,上證市盈率16.34倍的市盈率接近歷史上幾次熊市底部的市盈率(如2005年6月3日熊市見底時上海市場的市盈率為15.64倍),上海市場止跌就托出了指陪蠢深證市場,盡管深圳市場30.24倍的市盈率是發達國家牛市的峰值。
由此,在2010年7月初--2010年底,走出了一波快速的小牛行情,上證市場漲幅為37.38%。
3、2010年12月至今,上證指數與深證成指市盈率有所縮小,兩者相互影響,但深圳市場的綜合性特徵越來越明顯。
2011年12月底股市見階段性底部(後來上證指數從2132點反彈到了2478點),當時上證指數的市盈率13.2倍,深圳是22.65倍。
照理說,深圳市場22.65倍的市盈率接近發達國家牛市的峰值,但是深圳市場暫時止跌,並隨同上證指數反彈了4個月。
與2010年6月底7月初的階段性底部(上證市盈率16.34倍,深圳30.24倍)相比,兩市市盈率的差距有所縮小。
由於上海市場階段性止跌,深圳就難以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