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合同印花稅減免優惠政策
❶ 收房時為什麼要交燃氣稅務費
一、新房交房稅費有:
1、契稅:非普通住宅契稅按4%徵收,普通住房標准為按1.5%徵收。個人首次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契約按1%徵收。各城市具體收費標准略有不同。
2、住房維修基金:商品房銷售時,購房者與售房單位應當簽定有關維修基金交繳約定,購房者應當按購房款2-3%的比例向售房單位交納維修基金。售房單位代為收取的維修基金屬全體業主共同所有,不計入住宅銷售收入。
3、房屋產權登記費:有的開發商是辦證時才收取的,住宅80元/套,非住宅550元/件。
4、證照印花稅:5元/本。
5、工本費:10元/本。
二、開發商收取的費用:
1.房款尾款:根據雙方合同約定。
2.面積差額款:根據商品房面積實測技術報告書。
3.裝修變更費用:根據業主與開發商的補充協議。
4.車位款:針對需要購買車位的業主,雙方需另行簽署合同(原購房合同約定贈送車位的除外,但要注意車位是有產權的)。
5.寬頻、有線電視開通費:可以向自願接受相關服務的購房人收取,但不應在交房時強行向不希望接受相關服務的購房人收費。建議裝修完後再交納比較合理,否則可能會多交幾個月的服務費。
6.其它增值服務項目開通費用: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沒有單獨約定的,均可以不交。
三、物業管理收取的費用:
1.物業管理費用:以合同約定為准。
2.北方城市供暖費:物業公司沒有權利強行和提前收取這筆費用,更沒有權利以此作為不交付房屋的理由。
3.水、電費周轉金或保證金:有部分物業會收取,但費用最高不宜超過常規家庭3個月的水電費用(分戶計量除外)。
4.停車管理費。
❷ 開發商向業主要求交天然氣開戶費合不合法
如果合同里事先註明需要另交,是合理的,如果沒有,可以要求退還。業主在支付全部購房款後,不應再承擔任何支付義務。而發展商在收取購房款後還要求業主支付上述費用,是重復收費,構成違法。
1、根據《新建商品房交易價格行為規則》第九條明確規定:
商品房銷售過程中,經營者需調整銷售價格的,應當在執行調整價格的24小時之前按規定進行明碼標價。
2、根據《城鎮新建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管理規則》第十條規定:
商品房經營者應當明確標示以下與商品房價格密切相關的因素:
(一)開發企業名稱、預售許可證、土地性質、土地使用起止年限、樓盤名稱、坐落位置、容積率、綠化率、車位配比率。
(二)樓盤的建築結構、裝修狀況以及水、電、燃氣、供暖、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情況。
(三)當期銷售的房源情況以及每套商品房的銷售狀態、房號、樓層、戶型、層高、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和分攤的共有建築面積。
(四)優惠折扣及享受優惠折扣的條件。
(五)商品房所在地省級價格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內容。
(2)燃氣合同印花稅減免優惠政策擴展閱讀:
《城鎮新建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管理規則》:
1、第十一條
商品房銷售應當公示以下收費:
(一)商品房交易及產權轉移等代收代辦的收費項目、收費標准。代收代辦收費應當標明由消費者自願選擇。
(二)商品房銷售時選聘了物業管理企業的,商品房經營者應當同時公示前期物業服務內容、服務標准及收費依據、收費標准。
(三)商品房所在地省級價格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內容。
2、第十二條
對已銷售的房源,商品房經營者應當予以明確標示。如果同時標示價格的,應當標示所有已銷售房源的實際成交價格。
3、第十三條
商品房經營者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商品房,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費用。
4、第十四條
商品房經營者在廣告宣傳中涉及的價格信息,必須真實、准確、嚴謹。
5、第十五條
商品房經營者不得使用虛假或者不規范的價格標示誤導購房者,不得利用虛假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方式進行價格欺詐。
6、第十六條
商品房經營者不按照本規定明碼標價和公示收費,或者利用標價形式和價格手段進行價格欺詐的,由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關於商品和服務實行明碼標價的規定》、《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實施行政處罰。
❸ 企業購進天然氣交印花稅嗎
企業購進天然氣需要交納印花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的規定,企業和個人在從事各種交易活動中,涉及到非經營性質的票據、合同、權證、憑證等文件交易,都需要按照相關標准計算印花稅,並在規定時間內向稅務機關繳納。
對於天然氣,其銷售過程中涉及到天然氣銷售合同、票據等,因此在購進天然氣時,企業需要根據合同價格和銷售數量等信息,按照印花稅的稅率計算納稅。
印花稅的稅率根據不同的交易對象和標的物有所不同,對於天然氣的銷售合同,其適用的稅率是0.03%。例如,如果企業在一次天然氣交易中的合同金額為1000萬元,那麼企業需要根禪扒據印花稅的計稅標准計算,繳納3000元的印花稅。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印花稅的申報和繳納時,企業應當認真履行納稅人的義務,確保准確計算、填報、繳納印花稅款櫻芹項,並嚴格遵守國家稅收法規和相關政策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稅務糾紛和風險脊襲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