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
『壹』 请教 11年名词解释 货币数量理论
孩纸 你看新货币数量经济学那段下面有行字,XXXX要先了解货币数量论然后才是公式神马的
『贰』 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是什么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个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和物价的理论。因此,就要着重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他主张实行“单一性规则”,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每年货币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这个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应同预计在较长时期内出现的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他的论述,使许多经济学界的头面人物很感兴趣。在1957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弗里德曼被推举为秘书长,并应美国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聘请,出任研究员。
这个研究中心的条件相当优越,他抓住机会,写出了《消费函数的理论》一书,书中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或恒常所得假说),他认为若要研究消费与收入的关系,需以一个家庭的“永久收入”为根据,而这一收入是一个家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常可以获得的收入。除这一收入外,一个家庭尚有另一种暂时性的收入或损失,即意外收入或意外损失。这样实际消费也就有永久和意外的两种消费。因此他的永久性收入假说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詹姆斯·S·杜兹纳伯丽的相对收入假说一并成为关于消费行为理论的三大重要学说。
『叁』 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方程式之间有什么异同
货币需求量是有条件限制的,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它以收入或财富的存在为前提,在具备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范围之内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因此,构成货币需求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 2)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财产。 二者缺一不可,有能力而不愿意持有货币不会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有愿望却无能力获得货币也只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
『肆』 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玉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方程式之间有什么异同
区别:研究角度不同,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①交易方程式重视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仅仅是货币为交易媒介;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把货币看作价值贮藏手段。②交易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着重分析支出流;剑桥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当作货币形式保有的资产来处理,把货币看成资产存量的一种③交易方程式强调客观因素,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制度,而忽视人的主观作用;剑桥方程式重视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满足程度的比较,强调人们的主观意识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力④交易方程式的1/V与剑桥方程式中的K虽然在数学形式上相似,但有着不同的含义。1/V决定于制度因素,而K的大小着重反映的是经济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除了制度和技术条件外,它还取决于经济主体对目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偏好程度、人们对于投资报酬和价格变动的预期等等。即K相对1/V而言,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伍』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何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
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 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 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 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
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Rm,gP,w,u) 其中: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P表示价格指数,Y表示恒久收入,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gP预期价格变动率,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u表示其它随机因素。此理论函数可以简化为:Md=k.Yr.P(类似与剑桥派的货币数量方程式) 或Md.V=P.Yr (类似于费雪方程式) 。不过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的持币率k或货币流通速度V已不再是常数,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
4)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最终简化式为:Md/P=f(Yr,i) ,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总量Md=f(Y,i),形式上很相似,不过弗里德曼需求函数的内容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精密。
『陆』 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和货币主义,货币数量方程式的异同
试比较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和货币主义货币数量方程式的异同
『柒』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传统货币数量学说有什么不同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捌』 货币数量论的早期理论
休谟是18世纪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者。他把货币数量说作为反对重商主义关于通过国家干预以积累金银货币这种主张的重要依据。他认为,金银作为货币,完全靠它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职能,才有自己的价值。一国流通中的货币,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会同比例提高。所以人为地增加货币数量,对一国并无好处。
休谟在之前的理论基础上更对这一货币理论进行了一番润色。当时,北美金矿被发现,金属货币量突然增加,使物价水平上涨。休谟抓住了这种外观现象而作出货币数量说的结论。他对金量的增加与商品价格的腾贵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主张商品价格水平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所决定。 1911年,费雪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
MV=PT
费雪认为M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而:
M = M1 + M2
V = V1 + V2
费雪认为,在P、T、M1、M2、V1、V2这六个因素中,T、V是比较稳定的,是个常量,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虽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而且二者是相对稳定的;M、P是不稳定的,是个变量,因为M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而在T、V相对稳定的情况下,P不能不受M的影响。他指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而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币数量。他还分析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这一因果关系的传导机制,指出:从货币量的增大到物价水平的上升有一个过渡时期,有许多短变动。在过渡时期一定的阶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会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对地会大于M的增加。利率的变动会滞后于物价变动,当M停止增长或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长率有所降低时,物价上涨幅度缩小,但利率仍然高昂,这样实际利率便上升。而实际利率上升,会影响企业信贷规模和资金周转,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马歇尔与庇古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人们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的财产和收入是“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这部分购买力的高低决定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因此,不管一国供给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只好等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其货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的比例。他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币值的影响,这样便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这是在费希尔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一个进步。1917年他的学生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
M=kPy
式中M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的指数,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庇古提出现金余额方程式的思路是:社会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运用的资财,是他们在这个时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时,引起对现金的需求。但对现金的需求与全社会成员的收入之间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他指出:若全社会在一个年度中的平均现金余额为M,则ky/M是每一个货币单位的实际价格,即每一个货币单位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商品量,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所以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结论基本相同,即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货币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比例变动。但是,这两个方程式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现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价格;强调V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货币的交易,没有纳入货币的需求。现金余额方程式中P表明货币价值;强调ky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纳入了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赞同现金余额货币数量论,但认为以小麦数量去表示货币的价值并不能反映物价水平。他认为一定数额的购买力应当以某几种标准消费品所构成的一定量来测定。凯恩斯把这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量称为消费单位。假定人们手中用以换取消费单位的一定数量的现金为K,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为n,则消费单位的价格为p。对此,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提出了“真实余额”数量方程式:
n=pK
若K不变,则p与n同升同降。但购买消费品的不都是现金,还有银行存款,而且银行为了保证顾客提取存款必须保有一定的准备金。假定K 和K'为公众所要求的现金消费单位和银行存款消费单位,p为一个消费单位的价格,r为银行现金准备和存款的比例,n为现金总量,则上述方程式应改为:
n=p(K+rK')凯恩斯认为,K 和K'的量一部分取决于社会财富,另一部分取决于人们的习惯,其数额都是变动不定的,K和K'在繁荣时期有减少的倾向,在萧条时期有增加的倾向,而r一般是稳定的,n则能够由政府调控,若政府对n从而对r、K、K'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控,就不难影响p。
凯恩斯与费希尔一样,都主张通过金融手段去影响物价,从而缓解或者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
凯恩斯的方程式与现金余额方程式有相似之处,即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都是以一定的“实物量”(马歇尔、庇古以小麦数量为单位,凯恩斯以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数量为单位)计量的,只不过现金余额方程式中的k是一个相对数,而凯恩斯方程式中的K是一个绝对数。以一定的“实物量”计量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是要表明:实物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对货币数量的需求,而货币数量的供求对比、决定货币的交换价值,即购买力,从而决定物价水平。可见,凯恩斯方程式实际上保持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玖』 货币交易数量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
(1)历史渊源: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主要内容: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2)“货币战争”:各国操纵本国汇率,竞争,为本国谋取利益。(3)美国:美国的新一轮货币政策会导致对美国的信任危机,大大动摇美元的地位,同时也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从长远的观点看,也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4)①立足国情,不畏外界压力,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加强货币监管,注重宏观调控。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迎接挑战。
『拾』 凯恩斯的灵活偏好理论与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有什么不同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实际供给量(m)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以下三点: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这一需求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需求的货币量越大。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需求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L1=L1(y) =ky。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取决于利率(r),L2=L2(r)=-hr。
所以,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L1+L2=L1(Y)+L2(R)=KY-HR。
而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本身是没有内在价值的,而仅仅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货币只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不发生实际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货币面纱论”。
该货币数量论的来源:
交易方程式:M×V=P×Y
其中:M=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Y=总产出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
由于短期内认为 Y和V都是不变的,得出:
物价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