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前彻底退出股市
❶ 当潮水退去,牛市接近尾声,是时候考虑退出啦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皆有时。
四季轮回,放到股市里,就是周期思维。用霍华德·马克斯的话来说,便是:
当寒意料峭,人们怀疑春天永不会到来的时候,能够想到去播种,去承载希望。
当暑意浓浓,人们憧憬热闹将永远持续的时候,能够想到去收获,去锁定利润。
就在这个周五,当我回望自2018年中入市以来,所经历、所感受的一切的时候,忽然,一个念头浮了上来:
现在的市场,在周期中走到了哪里?
甚至更进一步:
如果这一轮的牛市已经走到尾声,那投资者该怎么办?
对错要到未来才能知道。对当下而言,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做过思考。
这一轮的牛市,与往常不同。
此前的市场,场外的资金和股票的市值比起来,像是有着无限承载力的货币海洋。当牛市发展至中后期时,散户手中无穷无尽的弹药,能够托起所有的股票。此所谓, 全面牛市 。
如今的市场,注册制带来股票供给的持续放量,让场外的资金与似乎无限的筹码相比,第一次显得捉襟见肘。市场难于普涨,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放弃自己投资,转而选择以购买基金的方式入市。
我们看到相对有限但绝对体量十分巨大的资金,积聚在相对有限的行业与赛道上,形成了特征鲜明的 结构性牛市 。站在赛道上投资者,仿佛风口上的猪,能够惬意的翱翔。赛道之外的投资者,则苦等而不见风来。
在过去的两年中,能够清晰看到的主导行业与赛道大体如下:
白酒代表的是存量资产的高确定性,芯片代表的是硬核 科技 的自主可控,创新药、光伏和电动车则是产业增量的明确来源。尽管这五大赛道背后的逻辑不尽相同,但共通之处就是确定性高,因而引发了机构投资者的一致预期和集体抱团。
其结果就是,过去的两年里,主要龙头股从低点算起,均收获了数倍甚至十数倍的涨幅。
实际上,市场中冷静的声音一直都在。只不过在热闹的行情中,不容易被听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陆续看到:
如果大家把这些长期投资者、主要玩家的市场操作与观点发表的时间线,与相应标底的股价涨跌相对应,做出理性的判断并不难。
然而,当市场无视这些【长线资金、顶级头脑】的反向操作,却由于情绪的惯性继续上冲的时候,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我们是选择嘲笑他们没有赚到【泡沫后期、最后一棒】的丰厚利润,还是认真想想我们自己要不要还【站在那高岗上】?
疫情引发的全球大放水,为这一轮牛市添砖加瓦,成为推动估值持续攀升的底层动力。
时至今日,当疫苗逐步推广、经济多轮刺激之后,放出去的水有可能转化为汹涌的通胀压力的时候,央行需要认真权衡货币政策的方向,并把握这微妙的平衡:
当各国央行行长的表态充满艺术性的时候,数据自己会说话。
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目前 中美两国的无风险收益率 先后从2020年4月和7月的低点 回升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
读者可能要问:
为什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回升,会对股票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呢?
原因在于股票的高估值,对于无风险利率的抬升是十分敏感的。我就不展开了,熟悉离散现金流折现(DCF)的同学,可以自行思考一下。
对于不熟悉的同学,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数,约等于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想象一下,在国债收益率为1%的时候,平均市盈率可以给到100倍;当升至2%的时候,平均市盈率迅速下降到50倍,股价就要腰斩。
放在平时,无风险收益率的变动或许影响不会过大。但如果全市场数得着的行业,龙头公司的股价动不动就100倍PE、十数倍PB的时候,就需要认真思考了。
当结构性的机会走过了头,就变成了结构性风险。
过去的两个月,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
当市场持续抱团龙头股、给予其高度溢价的时候,除了大手笔融资,这些公司的领导者还会做些什么?
当时思考的答案是: 高度的分化,对头部公司来说,是并购的良机 。这是因为:
【低融资成本+低并购成本】这种局面,对产业资本来说可遇不可求。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就我观察到的案例来看,就有:
这背后反映的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由于视角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因而对于市场的估值有着泾渭分明的看法。龙头企业借着市场高度分化的时机,通过并购来落实企业自身的战略意图:或进入新的领域、或巩固自身边界,不失为一步善用市场的妙棋。
而这个过程,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样本。毕竟,根据过往的数据统计,尽管龙头企业在颠覆式创新面前常常缺乏优势,但在主营业务领域里,龙头企业凭借着在位优势,往往可以延续自己的成功。
这中间,也可能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
去年底,在和朋友的交流中,我曾笑谈:
没想到,还没到年中,抱团就散了。
实际上,很多投资者都看到了现在行情的本质。就像一位朋友(无忧树的韭菜根)说的那样:
在判断本轮牛市大概率走入尾声之后,我对个人账户进行了大比例的减仓。
然后,就是休息、学习,等待市场的下一次轮回。
保持理性,但心怀感恩。
❷ 中国股市历史有几次牛市中国股市几年一次牛市
自1990年开设股票市场以来,中国股市历史上历经了多次牛市和多次熊市。但是总的来说,牛短熊长。那么中国股市历史有几次牛市?我们来谈谈一下中国股市几年一次牛市。
中国股市几年一次牛市呢?在近十年的股市历史来看,中国股市的牛熊周期在5-8年。自去年牛市以来,股市大盘攀上5178高点,然后迅速暴跌,熊市开启,预计后几年将在熊市的震荡中走过。2015年大牛市,股市是从2014年七月的2000点启动,到2015年6月中旬最终戛然而止。这次的A股大牛市时由国家加杠杆导致的,也成为杠杆牛市,或国家牛市。在这之前,股市已经持续走熊了6、7年。
2007年的大牛市时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了一次牛市,股市大盘顶部最终定格在6124点上。2007年股市是有国家推行“股权分置改革”导致的。在这次牛市之前,从2001年开始,股市在熊市里沉默了6年之久。所以,如果你问中国股市历史有几次牛市,或者中国股市几年一次牛市。小编的答案是:每隔5-8年,中国股市会来一次牛市。
中国股市历史有几次牛市?
除了本世纪2007年与2015年两次大牛市之外,其他的牛市还包括上世纪90年代的几次中小型牛市。
中国股市历史有几次牛市:第一次牛市
1991年的5月至1992年的5月,历时13个月,期间无1根月阴线。指数从最低点104.96点上涨到了最高点1429.01点,总共上涨了1325点,涨幅高达1274%。股市初牛催生了第一批百万富翁。
中国股市历史有几次牛市:第二次牛市
时间:1996年的1月至1997年5月,历时17个月,期间月阴线为6根,含首尾的2根月阴线。指数从512.82点上涨到了1510.18点,最大上涨点数为998点,最大涨幅为195%。
中国股市历史有几次牛市:第三次牛市
2000年1月至2001年的6月,历时18个月,期间月阴线为4根。指数从1361.24点一直上涨到了2245.42点,总共上涨了884点,上涨幅度为65%。
❸ 股市牛市什么时候撤出比较好
股票市场进入牛市的时候,当出现两种现象的时候撤出会比较好,大概率能逃离在牛市模式,不至于在牛市赚的钱又亏在熊市。
第一:看券商板块的表现,当牛市运行到高位的时候,券商板块什么时候出现集体调整,完全形成调整状态的时候,那个时候必须要逃离。
总结起来得知,当股票市场处于牛市的时候,在牛市即将要结束之前,券商板块会提前进入调整的,再有就是大盘指数,也就是上证指数会变盘大跳水,牛市中出现千股跌停的时候,就是撤出股市的最佳时机。
反之,如果想要判断熊市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该进场,同样可以按照这种方法。熊市结束之后券商板块会提前止跌迎来一波像样的行情,同理大盘指数什么时候会发出反转信号之后就可以进场了。
❹ 牛市来临前的5大征兆
牛市即将来临前的最后一跌,往往造成前期一度领涨的龙头股也开始破位下跌,或者是受到投资者普遍看好的股票纷纷跳水杀跌。此外,还包括对指数影响较大的权重大盘指标股的下沉。这类个股的下跌常常会给投资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促使投资者普遍转为看空后市,从而完成大盘的最后一跌。
拓展资料:
1、第一个阶段是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这个阶段的A股PE从17.14倍提升至60.92倍,涨幅255.35%,因此,此阶段又被称为估值行情。这次估值行情的催化剂是保值补贴率的下调,给居民存款的转移带来契机。1996年A股的开户数量大幅抬升,股市流动性大幅转向。除此之外,央行多次降息,也是行情重要的推手。
2、第二个阶段是1997年5月至1999年12月,市场行情从由估值驱动切换至由业绩驱动,但过程中遇上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出现较大的抛压,直到1999年5月19日才开始转变,被称为著名的“519”行情,具体的事件就是,5月18日,证监会在北京召开专项会议,向八大证券公司传达八点意见,包括要求基金入市、降印花税、允许国有企业申购新股等。 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市场出现估值和业绩双升的局面,也就是戴维斯双击,牛市达到疯狂阶段,主要的催化剂是政策支持、外围市场上涨、经济回升。
3、熊市结束之后,市场会出现三个底部,分别是估值底、政策底和市场底,这三个底部都是靠大幅度的下跌给跌出来的,其中估值底是大盘跌到具备价值投资的程度,就可以认为到了估值底。而政策底则是股价经过大幅度下跌后,政策面出台一些利好来刺激股市,也就是常说的救市,那么当这些政策性利好出台的时候,也代表了政策底的出现。市场底则是最后一个出现的底部,当股价继续下跌跌破了估值底、政策底之后,大盘开始出现放量大阳线,出现一系列的翻转信号,则代表市场底也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