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不牛市也只有走出来才知道
1. 散户如何分清牛市、熊市、震荡市
其实散户真正想要分清牛市、熊市和震荡市是非常简单的,按此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第一,如何判断是牛市呢?
牛市就是指市场行情好,总体是呈现上涨趋势,涨得多跌得少,每次下跌就是为了更好的上涨。
比如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把大盘K线图连起来,然后按照K线的运行趋势画一条上涨的线出来,如果大盘走上涨趋势,这就是牛市。
股票市场牛市,熊市,震荡市等都是从股票市场一个大趋势,一个大方向去判断的,并非是从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一天的行情就可以断定这是什么行情,所以建议投资者们一定要原则。
当然我们散户炒股最好的时间就是等牛市的时候,只参与牛市行情就是最好的,熊市行情的时候建议远离是最好的。
2. 如何判断牛市是不是已经到来
你好,判断牛市来没来的一些依据:
看日均成交额
成交额是最直接反应股市火爆程度的指标,也是判断牛市是否来了的最重要标准。
牛市必然意味着增量资金的进场,市场交易的火爆。
涨得好的时候抢着买的人就多,跌得多的时候交易就非常冷清。
天量天价,地量地价,追涨杀跌,高买低卖。
这是骨子里的人性。
我们可以用日均成交额作为判断牛市来了的重要指标。
它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每日成交额的平均值。某一天的成交额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但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成交额如果突破某一值,我们就可以说牛市来了。
那这个值是多少呢?
我们来看上一轮牛市期间日均成交额情况。
我统计了中证流通指数(包含了A股全部可交易股票),从2014年12月8日牛市启动,到2015年6月29日股灾最严重那天,期间的日均成交额,为:10500亿。
而2015年牛市最疯狂的三个月(3月16日~6月15日),日均成交额达到了:近14000亿。
所以,我们可以把10000亿作为牛熊的成交额分界线。
目前中证流通的近20日日均成交额只刚刚接近5800亿,和10000亿还有将近一倍的距离。
而且这几年由于不断有新股上市,中证流通的平均总市值已经由当时的51万亿,增加到了现在的65万亿。
也就是说市场的体量变大了,同样是10000亿成交额,表现出的市场交易活跃程度,是远不如几年前的。
所以5800亿的日均成交额,离牛市还差得远。
看日均换手率
就像前面说的,由于市场体量变大,相同的成交额所代表的含义也变了,所以比较起来会有些失真。
所以我们可以用日均换手率这个指标来判断市场的火爆程度。
换手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股票成交量占流通股本的比例。
同样地,我统计了中证流通指数,从2014年12月8日~2015年6月29日期间的日均换手率,为:2.2%。
而2015年牛市最疯狂的三个月(3月16日~6月15日),日均换手率到了:2.7%。
而近20日中证流通的日均换手率仅为0.9%。
如果我们以2%换手率作为牛熊分界点,这也还差着一倍的距离。
牛市还远。
看融资融券余额
由于中国的融券业务规模很小,所以两融余额主要就是融资余额。
融资余额指的是和券商借钱炒股的人,还有多少借的钱没还。换句话说就是股市内还有多少钱是和券商借来的。
我们都知道,敢借钱炒股的人,他们是最敢于冒险的人,专业点说就是风险偏好较高。
这批人往往会先于其他的普通投资者进场。
而且借钱的利息是非常高的,借钱炒股的人越多,借的金额越大,说明大家觉得现在市场短期就可以赚大钱,不然利息可吃不消。
最敢冒险的人进场豪赌,借钱炒股的人不怕死地入场,这个指标能很好说明市场的火爆程度。
我统计了2014年12月8日至今的两融余额
2015年牛市顶峰,两融余额接近23000亿。
而目前的两融余额才刚突破10000亿。
当然也因为股灾之后,融资的限制收紧了。
如果我们以15000亿作为牛熊分界线,目前10000亿,还差着50%的距离。
看低点以来涨幅
我曾经说过,要确认牛市来了,至少要有主流指数(上证指数、深圳综指、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这样的),相对于上一低点上涨50%以上。
严格点的话要上涨100%。
不然股市随便反弹个20%~30%太正常了,这种程度的“牛市”我们一年可能都可以经历个5、6、7、8次,太廉价了。
我们来看下各主流指数目前相对上一轮低点的涨幅:
目前只有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相对低点涨幅超过50%,有点牛市的苗头。
但这两者相对于A股来说,因为成分股覆盖面较小,代表性是比较差的。
而我本人对牛市的要求比较严格,至少得有指数相对低点翻倍才行。
所以我心中的期盼那种牛市还没来。
看新增投资者数
也就是新增开户数。
牛市意味着场外观望的人跑步进场。那意味着开户数的暴增。
我们来看2015年牛市顶峰以来,每周的新增开户数情况:
可以看出,牛市顶峰每周新增的投资者数量达到了近170万人。
每周新开170万个股票账户。
而现在每周新开户数才刚突破30万。
牛市来了,每周新开户数怎么也得超过2016年、2017年的高点吧。
2016年的高点为60万,2017年为56万。
目前刚过30万,牛市还远。
不过新开户数呈现上升趋势,大家可以继续观察。
市场开始消灭低价股
每当到了牛市,市场就会出现一股消灭绝对低价股(比如5元以下)、低市盈率股、破净股的现象。
这首先是因为牛市资金多了,整个市场的估值中枢就要往上抬高。
其次是很多新入市的投资者,搞不清楚状况,会去买那些绝对价格低、估值绝对值低的股票,认为这些“便宜”的就是好的。(相信我的读者都不会这样)
我们来看2015年3月牛市如火如荼时,低价股、低PE股、破净股的数量和占比,与如今的对比:
可以看出,牛市时低价股、低估股的数量和占比远远少于现在。
尤其是5元以下股票的数量和破净股几乎都被消灭了。
看人们对股票的关注度
有个段子,说的是在券商门口收停车费的大妈,靠观察券商的人流情况判断牛熊,最后靠炒股成为千万富翁。
虽说是段子,但人们对股票的关注度,确实是判断牛熊的好指标。
当周围开始谈论股票的人渐渐多起来,可能牛市就要来了。
而当原本完全不买股票的同事、菜市场大妈都给你推荐股票的时候,可能牛市就到顶了。
如今很少有人再去线下的券商开户或者交易了,互联网发达之后,人们的线下活动相比以前也都减少了很多。
我们把更多的生活搬到了网上。而互联网上大家对股票的关注度,能很好的反应股市的牛熊情况。
相比原本只能观察身边的人,互联网能给我们一个更广阔和全面的观察视角。
最后
对于判断牛市来说,并不是要满足以上所有指标和情况,才能确认牛市。
而是以上情况同时发生越多,牛市来了的概率越大。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交额、换手率、新开户数的指标。它最直接反映了市场的火爆程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相比指标的绝对值,它的趋势是更重要的。
如果一个指标突破临界值,而且持续保持上升趋势。
比如每周新开户数突破60万,且之后每周持续增长,呈现上升趋势,那么牛市来了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风险揭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3. 在股市中,牛市的起动和涨幅都会有什么特征
牛市,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没有判断的特征,只有走出来才知道特征。比如,2005-2007年时的那波牛市,只有完完全全的走出来,大家才知道牛市原来可以这么走,所有的上市公司股票竟然能以普涨的方式上涨。又比如2014-2015年时的那波牛市,只有走出来,才知道牛市呈现的是轮涨的,先涨一部分股票、后涨一部分股票,最后大家一起涨。
市场中很多方式方法,判断是不是牛市,以及牛市的特征,但多为预测。而预测的准确性,有高有低有不同。最实际以及最“接近”实际的,就是牛市走一段了以后,再来判断,这样正确的概率将大大提升。
4. 牛市的五个阶段
牛市第一阶段:牛熊难辨阶段
当市场处在牛市第一阶段,几乎没有人知道牛市即将到来。如果回头看,这个阶段的一些情景,和熊市第五阶段的“黎明前”阶段很像,几乎很难区分开来。
在这个阶段,市场可能刚创出新低不久,也可能在创出最低点后又震荡和盘整了较长一段时间。需要注意的是,熊市创出最低点与马上展开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或者必然的关系。
但是,还是有一些与熊市“黎明前阶段”不同的迹象。此时,有一些股票已经停止继续下跌。甚至还有一部分股票其实已经盘出底部,获得了一定的涨幅,但市场上并没有与之对应的消息,也没有人关注到这一点。
【当市场出现利空的消息时,市场并没有像熊市前几个阶段那样继续下跌,而是以平盘或微涨微跌收盘,同时成交量虽仍然低迷,但已经有所温和放大,只是这种放大并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市场上也没有关于为何出了利空消息,股市没有下跌的相关解释。甚至连利空消息发出后,都没有太多相关的解读文章。因为此时,社会对股票市场的关注度已经降到了冰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观察的,不是市场对利多消息的反应,而是市场对利空消息的反应。在这个阶段,市场对利多消息可能出现上涨(本能),也可能下跌(不将利多当利多),从利多上很难判断是熊市第五阶段(黎明前阶段),还是牛市第一阶段(牛熊难辨阶段)。
如果在市场走熊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对利空的反应,给人感觉像是波澜不惊,感觉像没有出消息一样,那么我们就应当十分关注了。可以按市场最近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涨幅进行排名,扒一扒看这些股票最近的表现怎么样,涨了多少,有什么共同之处。之所以造成市场对利空没反应,是因为此时市场已经到达了极度的冰点,所有想卖股票的人几乎都把股票卖尽了,他们之中很多甚至已经忘记了股票。所有带有利空情绪的人,几乎不关心股市,因此也不知道有没有利空。
此一阶段,股指已经呈现出缓慢上涨的迹象,但是很少有人能重视,也听不到有人说即将迎来一轮牛市。分析师措辞非常谨慎,多推荐个股(许多节目已经不允许推个股)和某个细分行业或事件的“结构性机会”,“投资者可以关注,少量参与,注意止损。”等谨慎言论。
牛市第二阶段:初步上涨阶段
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市场的上涨开始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这种上涨可能是成交量逐步放大的温和上涨,也可能是成交量突然放大,暴力突破前期盘整区域。
此时,总有某一类的股票很耀眼,既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又能带来赚钱效应。新闻也好、分析师也好,很容易就把它们归纳为一个“板块”。这个板块的分类,可能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地区,或最近发生的某一个事件相关。
赚钱效应开始扩散,普遍规律是从离证券市场最近的人开始扩散。比如证券从业人员、基金从业人员、新进入市场的交易者,仍然关注股票涨跌的人(多还未深度套牢)。通过这些传声筒,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也开始关注股票。其中一部分人(散户)开始尝试投入一部分试探资金,另一部分人则继续观望。
此时,上一轮牛市高峰下来,被深度套牢的人群,也开始慢慢注意到股市的上涨。但他们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太强的参与意愿。
主持人经常问分析师的一个问题,就是“您最看好哪个板块?”“XXX板块还能不能买?”
大多数分析师仍然比较含蓄,但这个比例在慢慢减少。此时最活跃的市场发声人士,是前期最有毅力,不断“喊底”的分析师。他们在熊市第五阶段喊底,被市场、主持人、群众多次羞辱,因为底后又有底;在牛市第一阶段发言较少,且言论不被重视。因此,在此阶段必须好好得意一番,这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
第三阶段:中期上涨阶段
上涨途中的第一次暴跌,宣告这一阶段拉开序幕。当然,这种暴跌并非只有一次,往往在整个牛市过程中都能看到。
类似的暴跌,往往事先没有任何消息面上的利空因素,而且暴跌的成交量还比较大。市场不知怎么的就吃错了药,开始拉肚子。等到收盘后,市场就会有各种言论,来挖掘“利空”因素,大家仿佛“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怪不得跌了。实际上,像这种大跌是很正常的牛市悸动,主要来自机构和大户短线的“浮躁”心理。他们还没能完成熊市心态向牛市心态的转变,在一丝风吹草动之下,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的大跌。
此类暴跌的特点:
1、 位于上涨通道之中,且前一日还可能创出行情以来新高。并没有进入M型震荡或直线型盘整;
2、 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消息面上风平浪静,没有人能事先预料到今天回暴跌;
3、 成交量较大,甚至创天量。此时不要以为是“天量见天价”,因为牛市中大多天量之后还有天量。目前为止,A股市场还没有见到过以“暴跌搭配天量”的方式见顶的。
此一阶段,对于利空消息,市场的反应往往是低开,早盘下挫,但很快就被拉起。即使重大利空,对市场的影响也不会超过一周。而大多数中等或较小的利空,往往是早盘低开或下挫后,当日就被拉起,最终红盘报收。
赚钱效应继续扩散,第一波被赚钱效应带进来的初入者(散户),已经开始影响他们周边的人,带来第二波初入者。第二阶段中在观望的人群,开始投入资金试探,并不断加大投入量。初入者投入股市的资金开始增加,从一两个月薪资左右(或一万元)的试探性资金变成半年甚至一年薪资以上的资金。
上一轮牛顶下来的散户,部分账户已经解套。他们先是选择卖出,从而落袋为安。但落袋为安后,他们并没有选择远离股市,反而对股市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过不多久,他们就会在氛围的带动下,重新杀入。只是这一次买入的,是市场的热点,是另一些股票——作为“痛定思痛”,他们大多不会继续购买上一轮牛市套牢他们的那些股票。
此一阶段,前期坚韧言底的“死多”分析师,光环渐渐淡去。因为此一阶段起,市场上开始“股神”辈出。市场的聚焦在“能抓住热点”的分析师。“股神级”分析师开始成为主持人问问题的主要对象。此时,主持人的问题往往不是“还能不能买”,而是“下一阶段我们该关注哪些热点?”
此阶段,市场每一次下跌,都会有一些人站出来“唱空”。但措辞多为“保持谨慎”、“控制仓位”等词语,此时还鲜有说“见顶”这个词语的。有时,也确如他们所说的,市场下跌了一阵。但股指很快又被拉起,创出新的高度。在经历几个这样的轮回以后,唱空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小。因为他们每一次唱空,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一点,在个人投资者之间也是一样,每次唱空都“阻碍”了亲戚朋友赚钱,如是几次之后,也不好意思跟朋友再继续说看空。原因很简单,耽误别人赚钱的朋友,是不受待见的。
来自券商的分析报告,开始不断调高个股的“买入目标价”。
这个阶段可能持续的时间非常长,甚至跨年。也可能比较短,一两个月时间就结束。如果结束时间过早,这一轮“牛市”往往在后来被称为“反弹”。
第四阶段:后期上涨阶段
不是所有的“牛市”,都会进入这一阶段。有一些在第三阶段就夭折了,被称为“反弹”,或者“行情”。
有两种情况出现,预示着第四阶段的到来。一种是政策上开始调控,比如加快新股特别是大盘股的发行,调高印花税等。如果市场对政策面的调控(利空),反应比较剧烈(下跌),则后期还可能继续上涨;如果市场对政策面的利空,开始麻木,则需要多加小心。
市场对另一种则是首次在分析师中出现“顶”这个词语。
熊市后期和牛熊难辨阶段“坚韧不拔”死多的分析师,此时开始看空,并且开始出现“逃顶”、“见顶”、“顶部”等词语,预示着这一阶段的到来。但市场往往在他们看空以后,还会经历一波上涨,而且涨幅可能还不低。
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往往在熊市还未结束就提前看多,也往往会在牛市还未结束就提前看空。他们多标记自己为“价值派”,(当然他们之中有一部分真是,也有一部分假是)说的最多的就是价值投资,频率出现最高的词语为“市盈率”。为何他们会提前市场看多和看空?因为“锚定”的思想,只是他们心中的“锚”,不是股票的价格,而是价值(市盈率)。股票市场就像钟摆,摇摆在极度高估和极度低估之间。市场从牛顶上下来,估值中枢不断下移,他们心中锚定的价值标尺也不断下移,直至跌到他们心中“不可能跌破”的位置,他们开始坚韧不拔地喊底。然而市场在熊底会毫不客气地,一次又一次地跌穿他们的心理底线。他们是熊市底部最后屈服的人(嘴上可能不说),也是熊市中被主持人和群众嘲笑最多的人,也是这些事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映象,记忆太深刻,使得牛市后他们心中对价值的“锚”沉得太深,拔不出来。
在熊市底部前提前买进的人,往往也会在牛市半山腰提前逃顶(也就是这一阶段的早期)。这一部分人,要么坚守到熊市到来,要么刚好在牛顶处重新杀回。第一次有人喊“顶”,并不可怕。但前期喊顶的人再次杀回,却是应当打起十二分精神。
从实际上说,市场进入这一阶段后,也确实脱离了股票应有的价值中枢,进入高估阶段。但由于赚钱效应还在继续,因此牛没有停下脚步。慢慢地,许多个人投资者就会发现已经没有可以继续投入股市的资金,于是开始借钱炒股,融资额度和杠杆也加的很高。
当市场突破前期熊市的反弹高点之后,创新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闻和主持人也不会说:“哇,今天创新高!”,因为市场每天都在创新高,创新高实在不是什么“新闻”,也不值得奇怪和兴奋。
赚钱效应开始延伸到较远的地方。这些地方甚至跟资本市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菜市场、麻将馆等地方。
连最保守的人(这里的保守指的是对金钱损失的厌恶,而非投资风格的保守),也慢慢开始投入到这场战役之中。他们之中很多人愿意选择基金,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保守。主要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1、 牛市后期,个人投资者出现“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
2、 相信基金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
3、 基金的广告宣传上,拿出了漂亮的业绩展示,并宣扬长期投资的理念;
4、 “后悔理论”心理。因为许多人有选择恐惧症,自己选择的股票如果跌了,会产生“后悔”心理——不该买啊~!这种选择恐惧症最大的成因也就是心中潜意识的“后悔”心理。但假手别人买的股票,跌了自己看不到,避免产生“后悔”心理。加上基金持仓许多只股票,涨跌相抵,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暴涨暴跌。
5、 单个股票不会跳出来,拉着你买他;但基金会拉着你买他。最后那一批金钱损失厌恶者,在半推半就之下加入了基民的队伍。
分析师以看多的态度出现在各大媒体,类似“谨慎操作”“控制仓位”之类比较婉转的看空声音已经绝迹。市场上看空的声音,多以逃“顶”,或“是不是顶”为主。但这种声音随着牛市的继续,也越来越小。到这一阶段的后期,几乎听不到。
市场的估值不断被抬高,但很快就会有解释高估值的理由放出。例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快,与欧美相比理应获得更高的溢价,又或者“大国崛起”“XX十年”等。又或者,会将历史上的A股大牛市,或者其他国家的大牛市,拿来对比,告诉大家牛市还远未到头,“XX点不是梦”。
第五阶段:筑顶阶段
并非所有的“牛市”,都会到达这个阶段。像这种情况,只有“全民狂欢”类型的大牛市,才会遇到。很多半路夭折的牛市,往往被称作“行情”。
随着牛市的发展,慢慢的,市场上关于“顶”的说法已经几近绝迹。即使有,也不被人们所留意。
牛市筑顶,很少有人能提前看出来。牛市中每一次震荡,每一次下跌,每一次喊顶,总又被重新拉回,直至喊顶的人不好意思再喊顶。确实也会有一些人在牛顶处“喊顶”,但他们的言论根本得不到市场的注意。一直到熊二阶段,这些人曾经的言论才重新被拉出来奉若神明。
此时市场已经进入所谓的“疯牛”阶段。股市为何会涨到这个点位,用估值根本解释不了,只有梦想能够解释。
虽然在股市确认顶部以后,也就是熊二阶段以后,会有各种理由来解释股市为何会见顶。比如:经济下滑,资金收紧等等。但是在这个牛市顶部阶段,一般见顶的原因如下:
随着股票的价格上涨,每成交一手所需要的资金也越多。股市要继续上涨,需要更多的资金参与才能维持成交量,才能维持赚钱效应,光靠存量资金是无法做到的。赚钱效应从牛二阶段就开始传递,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不仅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平均参与的资金量也越来大,但这种情况总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当新进入的资金无法支撑股市继续上涨的时候,牛市也基本走到了尽头。
所以市场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最不想买股票的人都买股票了,就是见顶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这一轮牛市能影响到的人,都进来炒股票了,他们能进来的钱也都进来了,牛市变走到了尽头。
此时若有超级大盘股IPO,会对供需情况形成较大的压制,促进股市更早达到临界点。有时超级大盘股上市刚好就产生了股市的顶部区域。这是因为:
1、前几个阶段无法容纳如此巨量IPO;
2、巨量IPO本身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股票的供需情况。
除此之外,牛顶往往还有以下迹象:
1、股票的估值很高,根本找不到便宜的股票。这里有一个经验之谈,就是即使最没有想象力的股票,估值都难以接受的时候,往往需要小心。什么是最没想象力的股票呢?是绩差股么?不是,因为即使绩差股也有重组概念。真正最没想象力的股票,是所谓的“收租股”,不管旱涝,稳定收租的这种。如果在PE的估值上,呈现出: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数<收租股PE(20倍以上)<周期类股票<其他类型股票。
需要注意,如果还有价值型或成长型股票的PE低于收租股,即使收租股PE>20倍,也并不见得见顶。
2、热点散乱,难以追踪。无法形成具有赚钱效应的“明星个股”或“热门板块”。
3、前期的热门股,或涨幅较大的个股,已经提前进入震荡横盘或下跌走势。
4、赚钱效应开始减弱。尽管早期各批进入股市的参与者已经疯狂,但对新进入者或即将进入者的吸引力已经减弱。很多新手进入后无法赚到钱,自然也无法产生赚钱效应吸引后来者。买卖的难度加大,新人“没赚到钱”。
5、成交量无法继续有效放大。
6、媒体及分析师的发声,同牛四阶段末尾,并无太大区别。
有一部分人蒙对了顶部,也有一部分人能准确识别出顶部,并对应采取相应的减仓和空仓措施(光识别还不行,还需克制心魔才能做到)。在牛顶的左侧识别难度很大,因为此时还在创新高,在牛顶的右侧识别相对容易。顶部的形态有时相当复杂,有时M顶在深度调整后还能创新高。
在这个阶段能成功逃顶的,往往不是“价值投资派”。因为价值派要么在第三、第四阶段已经逃顶,要么就是打算穿越牛熊。成功逃顶的往往是能够控制好自身心态,且对市场敏感的技术派。
有趣的是,在此阶段能够成功逃顶的,往往会在熊三阶段提前抄底,被称作“抄在了山腰上”。
~~~~~~~~~~~~~~~~~~~~~~~~~~~~~~~~~~~~~~~
以上皆是理论!!
股市就是故事都是逗你玩!!
写书的炒股把握此次到位!就不写书了!!
5. 散户该如何判断牛市呢,而牛市行情又有什么特征
牛市是所有股民投资者都梦寐以求的行情,但很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判断牛市?更不知道牛市行情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今天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根据我在股票市场13年的实盘亲身经历的,详细为大家分析这两大难题。
如何判断牛市?实话告诉大家如果真正想要判断股票市场是否处于牛市,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判断三底(政策底,市场底,估值底),只要三底出现就会有牛市。
股市量价配合,水涨船高
股市的涨跌也是靠资金推动的,股市迎来牛市必然也需要大量资金共同推高指数。
所以大盘的成交量会逐步的在增加,随着指数越高,成交量也会越来越大,这样才能支撑到股票市场走高,大盘成立量明显放大,甚至超过历史牛市成立量。
总之当股票市场处于牛市行情,确实会有很多特征,以上四大特征是比较明显的,除此之外比如股民开始扭亏为盈了,讨论股市多了,各种报道股市也多了,不炒股的都想炒股了等等,这些都是股票市场非常明显的特征。
6. 股市的牛市还能持续多久
不好说啊 这个你问专家他也不知道啊 好多投资专家去年就感觉要完 今年一直空仓 不敢介入 结果还往上爬呢
谁也不是预测专家。。。。 这个你等于白问了 但是我想不会这么快就结束的 毕竟每天都有大笔的新资金介入嘛
7. 现在中国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啊
中国股市要判断是牛市或是熊市,主要从以下几种特征去判断:
特征一:从趋势上判断
牛熊市最大特征就是趋势上判断,上涨趋势与下跌趋势相信股民都一看就看出来了吧?牛市总体是上涨趋势,一浪推高一浪,也就是新高还有新高出现;熊市总体是下跌趋势,一浪低于一浪,也就是新低还有新低出现;
特征六:从股指120天均线判断
大盘指数均线120天线大家定义为股市牛熊分界线,也就是说大盘指数点位长期高于120天均线点位上走是牛市行情,当大盘指数点位长期低于120天均线点位下走是熊市行情;所以120天均线点位就是对于股市牛熊行情有一定的判断依据!
中国股市牛市与熊市是特别的明显,只要有一点观察力的股民都能判断出啦,也许就是牛熊交替,熊牛交替初期很难判断,一旦走出是牛市还是熊市就根据以上六大特征很容易判断的!
8. 有人说现在是牛市,为什么我的股票创了新低呢
先不去讨论目前市场是牛市还是熊市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只有走出来了回头看才知道的问题。关于所持个股创新低,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牛市里也会有不少个股创新低,甚至退市,在熊市里,也会有个股不断创新高,个股走势与市场环境有关,但核心还是股票的内在质量。
如果选股错误,牛市比熊市更容易亏钱。
因此,股价创新高还是创新低,与牛市还是熊市没有必然联系,核心因素是股票内在价值锚,投资价值高的股票,熊市也可能创新高,没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或者价值毁灭性股票,哪怕在牛市环境下,股价也可能创新低,甚至退市。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不少投资者亏钱主要发生在牛市环境下,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牛市不一定所有的股票都会上涨,熊市也不是所有的股票都会跌,股票内在价值锚才是决定股价涨跌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