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成为天津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㈠ 做轨道交通“最强大脑”交控科技借力科创板笃行致新
作为轨道交通的“大脑”和“中枢神经”,信号系统是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实现行车指挥和列车运行现代化、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系统。
在他看来,交控 科技 作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收获良多。科创板在为 科技 企业提供良好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在笃行致新,驱动着企业不断创新,持续保持 科技 属性。
创新要具备可持续性
据了解,交控 科技 经过多年的研发创新积累,已掌握了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精细设计、高可靠性全天候列车自动防护等多项核心技术。
“要破解轨道交通行业的‘卡脖子’难题,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力,企业必须保持定力,进行长期投入和自主研发。”郜春海表示,登陆科创板给公司的 科技 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更直接驱动了公司的产品迭代。
据悉,目前交控 科技 已先后突破了第三代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系统)、第四代全自动运行系统(FAO)城轨交通信号系统的技术垄断。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五代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VBTC系统)可与国际巨头比肩,该系统正在北京、香港等多地进行试验,并已取得允许在北京地铁 11 号线开展试运行的授权。
与此同时,交控 科技 第六代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AVCOS)的多个关键技术已实现了突破,且商业化路径已非常清晰。
同时,郜春海表示,科创板在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动力的过程中,也给大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敦促、驱动着企业沉下心来,用5年甚至8年的时间专攻核心技术,做真正服务于 社会 的、有价值的产品。
从系统提供者
到运营服务商
据悉,交控 科技 是国家发改委认定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单位,承接着多个国家级项目。从研发成果转换的实际案例来看,交控 科技 在开展新产品及推动现有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已实现了5G、北斗定位、多传感融合的复杂场景智能感知、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落地。
在他看来,科创企业不能忽视了对自身技术和产品价值的挖掘,企业的技术创新,最终还是要聚焦在为合作方、为用户以及为 社会 带来价值。
得益于此,截至2021年底,交控 科技 已分别承担了包括北京、成都、深圳、重庆、天津、宁波、杭州、贵阳、西安、郑州、洛阳、济南等29座城市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建设。
做轨道交通“最强大脑”
近年来,受益于“新基建”投资火热的大背景,轨道交通类基建项目也成为了各地方政府的重点投资的领域。而“交通强国”愿景的提出,则让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
按照“十四五”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需求将处于高位,既有新增项目也有大量的线路改造需求。
“我一直认为轨道交通产业是一座金矿,值得企业沉下来深挖。未来,交控 科技 的发展一定是围绕着轨道交通这条航道展开的。”谈及交控 科技 的未来发展方向,郜春海表示,公司会深度聚焦于轨道交通信号领域,争做这个细分板块的“最强大脑”。同时,交控 科技 也在思考如何通过智能化的途径,不断改善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
在郜春海看来,未来轨道交通产业势必会向智能化的方向演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信息技术和轨道交通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轨道交通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交控 科技 研发的第六代自主虚拟编组系统(AVCOS)为例,该控制系统在高峰时期可以进行连挂从而满足大流量旅客的需求,提升整体运力。在平峰期时,可将长编组变为短编组,节能、高效。
“在未来十年时间里,我们还将努力把第七代甚至第八代做出来,这是交控 科技 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郜春海认为,沿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轨道交通行业的想象空间还很大。但在推动智能化的过程中,也有必要思考如何让 科技 更好地服务于人,服务于 社会 。
此外,面对国际化竞争,郜春海也是信心十足。目前,交控 科技 已实现了从技术、设备到标准的全面“走出去”。
2021年11月,搭载着交控 科技 互联互通CBTC系统(I-CBTC)的越南河内“吉灵-河东”轻轨正式交付并投入运营。该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展现了国内在轨道交通产业上的技术飞跃。
㈡ 浪潮云申报科创板,将接替浪潮信息为母集团“输血”
作为重要“输血通道”的浪潮信息,如今似乎已难掩颓势。于是,浪潮集团一面竭力转型,靠拢“新基建”,一面调整股权结构,希望再造一个更具想象力的上市平台,将浪潮云送上科创板。
12月9日消息,中信证券已完成对浪潮云的科创板上市辅导工作,当日盘中浪潮系纷纷走强,浪潮软件涨停,浪潮信息一度涨超4%。然而短暂的“回光返照”后,两只股票连续两天大跌,相较9日盘中高点,浪潮信息已跌去7.6%,浪潮软件已跌去6.47%。
今年上半年,浪潮集团也曾风光过,彼时作为国内老牌IT巨头,被称为“新基建必买标的”受到市场热捧,其旗下两个上市平台——浪潮信息与浪潮软件今年股价已经实现翻倍,然而公司资产质量似乎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短期炒高后股价持续低迷。
从浪潮信息近期披露的三季报也可看出,其存在主业盈利能力弱靠补贴,研发投入低或技术掉队,存货高企跌价风险大等诸多问题,未来前景堪忧。浪潮信息是母公司浪潮集团重要的融资平台,若此次浪潮云此次能成功登陆科创板,将再添一个重要的融资平台,缓解浪潮集团近年来艰难转型下的财务压力。不过,比起宣传新基建概念,扩大业务覆盖规模,更重要的或许还是提升研发投入水平与盈利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摆脱不断寻求外界“输血”的恶性循环。
被寄予厚望的“小儿子”——浪潮云
12月9日,据中信证券官网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6日,中信证券已完成对浪潮云的科创板上市辅导工作,并向山东证监局报送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的总结报告》。
官网介绍称,浪潮云成立是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商,以混合云管理模式为基础,为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提供安全防护机制和服务能力,提供覆盖IaaS、PaaS、DaaS、政府应用、企业应用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2015年,“浪潮云”品牌正式独立,彼时母集团承诺3年投入100亿元,2017年又追加目标金额到2018年60个亿、2019年120个亿、2020年240亿,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继承了母集团信息服务经验与政府关系资源的浪潮云,在业务拓展上尤为顺风顺水,已连续多年政府市场占有率第一、公有云市场前三。
官网显示,公司遍布全国的7大核心云数据中心以及62个地市云数据中心,为全国25个省150+地市政府以及100万+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承载了10000+政府部门、超过4万个应用,为全国245万公务员提供便捷服务,造福4.7亿老百姓,获得260+个地市企业上云服务商身份,100+个地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身份,推动百万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单从业务数据来看,深度与广度都令同行望尘莫及。
上市前,浪潮云在一级市场共完成不少于三次融资。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B轮发生在2019年7月,融资金额达6亿元;C轮发生在2020年3月,C+轮融资据称发生在8月,融资金额1.5亿元, 目前估值已突破100亿元。
从资方名单来看,前一轮主要引入了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基金,包括国务院、财政部,上海市国资委,建设银行、民生银行背景的投资机构等,第二轮则以内部高管持股公司为主, 不过外部战略投资者,尤其是知名机构投资者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即将报考科创板的新基建新秀,浪潮云也不忘与政策同步“划重点”,时刻强调自己根正苗红的新基建身份。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时指出,算力基础设施将以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而4月9日,在2020浪潮云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大会上,浪潮云提出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全力发展面向智慧时代的”智算中心,时间上甚至略略领先于政策发布,“押题”稳准狠。
而国资背景的浪潮也确实参与了新基建“出题”。11月17日,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浪潮发布了《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再次明确了智能计算中心定义:智算中心通过算力的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高效支撑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产业创新聚集,有力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该描述也与浪潮云的官方介绍高度吻合。
难掩颓势的“大儿子”——浪潮信息
作为“浪潮系”的老大哥,浪潮信息也曾风光过。今年上半年,由于浪潮信息所提供的x86服务器是新基建领域的“必备原料”,浪潮系也一度被视作“新基建必买标的”,股价实现翻倍。
但没有坚实的业绩支撑,股价上涨只能是“昙花一现”。从最新财报来看,浪潮信息难掩业绩颓势,且蕴含诸多风险。
公司在三季报中表示,受益于疫情期间远程会议、远程教育等行业对云中心的迫切需求,今年前9个月,公司实现营收455亿元,同比增长19%。然而与营收规模增长相比,利润则少得可怜,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仅为6.28亿元,净利润率与上年同期持平,仅为1.3%。
由于公司主营业务是服务器,本质上是个组装公司, 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服务器市场毛利率逐年走低,于是公司营收规模逐年增长,钱却越赚越少。 财报显示,浪潮信息的毛利率已经从十年前的20%左右降到现在的11%左右。
盈利能力疲软,自然也没有动力投入研发。财报显示,公司当前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仅为4%,大幅低于其余头部 科技 公司,对于技术迭代迅速的 科技 行业来说,研发收入不足必将限制未来的发展动力,浪潮信息似乎正走入恶性循环,慢慢掉队。
另一方面,公司存货余额高企,或存在较高跌价风险。 或许是因为管理层对下半年市场的乐观判断,上半年公司更狂囤货。中报显示,公司存货余额高达150亿元,为史上最高。然而出货量似乎不达预期,三季度营收甚至下降了8.8%,此时公司存货余额却仍高达136.85亿元。
由于电子类产品更新较快,跌价风险也更大,这些没能及时销出去的货,反而成了累赘。在半年报中,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累计余额高达9.13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6.02亿元,接近上年同期的五倍,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净利润。
此前,浪潮信息因三年两次配售,频繁募资“补血”也饱受争议。
2017年7月,公司向全体股东共计配售2.9亿股,金额29.98亿元,募得资金中有16.7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9.71亿元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也就是向全体股东募资近30亿,近九成都用来“还债补血”。
2019年7月17日,公司再次发布配股预案,公司拟向全体股东配售数量不超过3.22亿股,募集资金将不超过20亿元。 第二次次公司更加“理直气壮”,公告表示,此次募得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
浪潮不愿“断粮”
浪潮是国内最早的IT品牌之一,旗下拥有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三家上市公司,业务涵盖云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智慧城市、智慧企业四大产业群组,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
2010年起,浪潮集团便开始筹划战略转型,由传统IT产品、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服务商、智算中心服务商转变,目标是成为领先的“云+数+人工智能”的新型互联网企业。不过,这位昔日IT巨头想要“由硬件转软件”的努力,似乎显得尤为艰难。
从其罗列的荣誉奖项中,也可侧面看出公司近年来的发展状况。2008年,浪潮集团高居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3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10位;而到了2019年,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却已然掉到了第189位。
公开资料显示,浪潮集团由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山东国投)持股38.88%,实际控制人为山东省国资委,山东国投发债说明书显示,浪潮集团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325.54亿元,净利润5.69亿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9.37亿元,净利润1.59亿元。
分业务来看,浪潮集团的主营业务可以分为三块:以服务器为主的硬件产品,以管理软件为主的软件产品,以及以云服务为主的创新业务。 传统的硬件软件业务主要通过上市公司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开展,富有想象力的创新业务云服务则全部放在了即将冲击科创板的的浪潮云中。
为了成功送子上科创板,浪潮集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股权结构调整。去年3月6日,浪潮软件曾发布公告称,经核实,公司不持有浪潮云股权,且与其从事的业务、细分行业均不相同。
今年3月,上市公司浪潮软件发布权益变动公告,宣布“一拆二”,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浪潮软件集团将以存续分立的方式分立为浪潮软件集团和浪潮软件 科技 (新设)。变动后,控股股东将由浪潮软件集团变更为浪潮软件 科技 ,实控人不变。而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浪潮软件集团的大股东正是浪潮云。
浪潮云这边,在经历几轮融资后,股权集中度也被大幅削弱,似乎也是要尽量避嫌。数据显示,18年完成首轮融资,浪潮软件持股比例从100%降至42.45%;19年7月开始的几轮IPO前增资进一步稀释了浪潮软件的股份,目前其持股占比下降至38.1776%,仍为第一大股东。宁波宏惠、宁波康辰、天津同创分别持股12.72%、11.76%、6.83%,其余机构与个人持股均不超过5%。
此前,浪潮信息作为集团主要的“输血”来源,频频以定增、配股、债券等方式在二级市场募资。 包括上述近三年两次配股募得的50亿元在内,浪潮信息上市以来,融资总额高达115.9亿元。
而浪潮集团则通过分红、减持等方式薅下羊毛。 2014年以来,浪潮信息分红高达1.26亿元,此后每年分红均不不低于1亿元,在18、19年,分红甚至超过了3亿元。然而,大比例分红主要都进了持股比例41%的控股股东的口袋。近年来,浪潮集团减持超过5%,目前集团持有浪潮信息的股权降到了36%。
若小弟浪潮云此次能成功登陆科创板,将能接棒大哥浪潮信息,缓解浪潮集团近年来艰难转型下的财务压力。不过,比起宣传新基建概念,扩大业务覆盖规模,更重要的或许还是提升研发投入水平与盈利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摆脱不断寻求外界“输血”的恶性循环。
㈢ 科创“独角兽”连遭上交所“拷问”:估值百亿,全靠财技
作者|韩蕾
来源|野马 财经
走的快不是本事,走的稳才是能耐。
随着科创板开板的日渐临近,截至5月31日,共有112家企业提交的申请资料已被受理,其中处于已问询状态的有94家。
而在这些被问询企业中,一家名为宁波容百新能源的公司(下称:宁波容百)走在了“前列”。近日,它已经回复了上交所的第二轮问询。
首席科创官注意到,作为目前估值已过百亿的首批科创板申报企业、锂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生产商,宁波容百的前五大客户当中不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类知名公司。
可正是这样一家自带光环的科创企业,在第一轮问询中却被上交所连发了60个问题,成为了首批受理企业中被发问最多的公司;在第二轮问询中,上交所又对宁波容百有关“核心技术”“前五大客户”“经营性现金流”“应收票据”等方面再次进行了“灵魂”拷问。
说到宁波容百,不得不提到的是A股上市公司当升 科技 (300073.SZ)。这家公司不仅是宁波容百的竞争对手,还和公司的董事长白厚善有着不解之缘。若说宁波容百脱胎于当升 科技 ,这话也不为过。
1992年,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成立了一个课题组,白厚善就担任组长,这也是当升 科技 的前身。2001年,当升 科技 改制成功,并开始进入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在白厚善的带领下,当升 科技 日益发展,并在2010年4月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了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内第一家上市公司。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首发上市之时,白厚善持有505万股当升 科技 股票,位列第四大股东,后经转增等,其持股曾超过1000万股。不过,随着公司业绩的下滑,白厚善在公司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2013年7月,白厚善向当升 科技 递交了辞职申请,离开了这家自己工作了20多年的公司,并在随后陆续套现所持有的股份。
一位业内人士对首席科创官透露,因一些人事原因,白厚善算是失意离开当升 科技 的。
没过多久,白厚善便消失在了当升 科技 前十大股东之列。不过,在2014年第三季度,也就是他辞职一年后,白厚善逐渐运作新的平台,通过增资和股权司法拍卖,他取得了金和锂电的控制权。
据悉,金和锂电的原大股东金和新材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常规产品及前驱业务,在2016年10月,金和新材因逾期债务纠纷,所持有金和锂电的少数股权法院执行了司法拍卖。
而这家名为金和锂电的公司,正是宁波容百的前身。
在全盘接受宁波金和锂电后,白厚善凭借在当升 科技 的运作经验和业内资源,在宁波容百的资本运作上,白厚善显得驾轻就熟。天眼查数据显示,申请科创板前的短短4年时间内,宁波容百共进行了4轮融资,其中包括阳光财险、长江证券等。
与此同时,公司的业绩也不断向好。2016年-2018年,宁波容百营业收入分别约为8.9亿元、18.8亿元和30.4亿元,增长率均超过50%。
除了靓丽的业绩水平、众多资本的加持外,想必更让白厚善欣慰的是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当升 科技 “老人们”也愿意围在自己的身边。
招股说明书显示,当升 科技 原生产厂长张慧清、原人力资源总监姜慧、原营销工程师刘德贤都是宁波荣百的员工。
同业跳槽也引起了上交所的注意,在二次问询中称“宁波容百是否存在来源于当升 科技 的资产、技术、研发成果等”。宁波容百表示,公司的产品定位、开发进度及产品结构与当升 科技 存在显著差异。
说到技术,宁波容百在投入上似乎并不大方。
2016年-2018年,宁波容百研发费用金额依次为0.32亿元、0.77亿元和1.2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依次为3.59%、4.10%及3.94%,均低于厦门钨业、当升 科技 等同行业公司;同期公司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也逐年下降,2018年占比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对此,宁波容百称是因为公司规模快速扩大所致。
不过,更让首席科创官好奇的是,宁波容百的核心团队中,竟然有两个韩国人:李琮熙和刘相烈。另外,旗下还有JS株式会社、韩国EMT株式会社等公司。
当然,中韩技术团队也引起了上交所的注意,并对宁波容百就“核心技术人员是否与以前任职单位签署了竞业禁止协议,其主要成果是否涉及职务发明,是否存在侵害发行人或第三方合法权益的情形”进行了问询。
在回复函中,宁波容百表示“因中韩两国市场环境、技术路线存在差异,李琮熙在公司从事的研究、开发工作与在韩国公司差异较大,故不存在侵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情况”而另一位核心技术人员“刘相烈在公司主要从事研发管理工作,未形成职务发明”。
既然两国技术差异这么大,高薪聘请韩国人员真的能起到实质性效果吗?而更有意思的是宁波容百还在招股书中提示了,未来可能会面临行业竞争带来的核心技术泄密,以及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对于这一风险到底是针对谁提出的,首席科创官联系了宁波容百相关人员,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依赖大客户,17亿应收支撑利润
招股说明书显示,宁波容百的大客户应收款数额比较多,而且存在一些关联性。
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宁波容百的净利润约为556万元、2723万元、2.1亿元,三年翻了38倍;与此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余额也不断攀升,分别约为3.3亿元、8亿元、11.4亿元和9799万元、1.66亿元、6.72亿元。如此数据,很难说是业绩贡献了利润,还是应收支撑了利润。
除此之外,首席科创官注意到,自2016年起的三年间,宁波容百的第一大客户均为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力神),这家公司每年的销售收入占宁波容百当期营收比例均超过20%。另外,公司2018年的第二大客户比克动力占比比例也达到12.07%。
也就是说,两者合计贡献了宁波容百三分之一的营收,说是公司业绩的“铠甲”也不为过。
可“铠甲”也是宁波容百的“软肋”。上交所在问询中就注意到,“天津力神不仅是宁波容百的第一大客户,同时也是公司2017年第二大供应商。并且,天津力神的应收款项还存在部分逾期的情况。”因此希望公司和保荐机构对此进行说明。
在回复函中,宁波容百称为应对原材料上涨压力,上述问题的确存在。并且,天津力神在向公司销售原材料的过程中还采取了冲抵公司对其应收货款的方式。2016年至2018年,宁波容百对天津力神方面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353万元、2.2亿元及1.7亿元,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约为68万元、1102万元和856万元。
换句话来说,就是宁波容百向天津力神买原材料,加工完产品后再卖给天津力神,自己就赚一个加工钱,对方不仅拖款,还要把原料费给扣了,可见宁波容百在上下游中的话语权并不强。如果说天津力神好歹是国有控股公司,付款慢但还是有希望的话。那第二大客户比克动力,存在的风险或许就有点高。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宁波容百对比克动力的应收账款余额约为2.16亿元,且期后回款比例仅有44.96%;同年,比克动力还有一笔对宁波容百18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无法兑付。因此,上交所提出质疑,请会计师“核查是否存在使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应收票据进行融资的情形”。
在二次问询中,上交所注意到,“长信 科技 (300088.SZ)对其持有的比克动力长期股权投资在2018年度计提了减值准备。”据长信 科技 的年报披露,比克动力的净利润由2017年的5.5亿元下降到了2018年的7775万元。
对于第一债务人业绩的恶化,宁波容百并没有那么担忧,其在回复函中称“2018年比克动力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且在与公司的合作过程中目前仍在还款。由此,公司就比克动力应收账款未列为单项重大单项计提坏账准备”。
不过,天眼查显示,2016年-2018年,宁波容百共进行了8次开庭。除了一起竞业限制纠纷,另外7次都是合同纠纷,且大多数是由于下游企业拖欠货款。
一方面,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激增让企业利润有所增长;另一方面,这显然对公司的资金链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在此次科创板募资中,除了建立2025动力型锂电材料综合基地(一期)外,宁波容百还需要筹资4亿来补充运营资金。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2018年,宁波容百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数,分别为-6287万元、-6.38亿元和-5.43亿元。对比同行业公司,现金流持续三年为负的只有宁波容百。对此,宁波容百在回复函中解释称“现金流情况不同主要是由于利润规模、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等因素所致”。
与此同时,宁波容百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也常年为负。这意味着,公司需要大量筹资来维持现金流的平衡。
首席科创官发现,近年来,宁波容百的主要融资途径并非借款,而是“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也就是以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金。
正是这样一家财务数据“走钢丝”的公司,在2018年6月,由金沙江资本领投的融资中,投后估值达到101亿元,堪称锂电池领域的“独角兽”,而目前当升 科技 的市值也不过百亿上下。
对此,部分业内人士对这头百亿的独角兽很不理解。一位电池业内人士对首席科创官说:“宁波容百走的是从硫酸镍到三元前躯体再到三元正极材料的技术路径,处于整个产业的中游,在定价权上毫无优势可言,在技术上也无过人之处。”
据这位业内人士介绍,从宁波容百的路径来看,会陷入到厦门钨业、当升 科技 、杉杉能源和万向新能源等同行业的竞争体系中,依照现在宁波容百的实力来看,根本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与有实力的同业厂家产生竞争。
因为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其占营收80%以上的产品三元正极材料毛利率分别只有13.95%、15.74%和18.21%,而同期行业平均水平却分别达到了16.37%、19.3%和15.98%,可以看出,2016年和2017年其主营产品的毛利率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也只有2018年才有所赶超。就此来看,“容百 科技 的产品在行业中并不具有太大优势的”。
除了当升 科技 外,杉杉股份也是宁波容百列举的同行业可比公司,且杉杉股份的子公司杉杉能源在三元正极和正极材料上的产能均高于宁波容百。2018年,杉杉股份以234亿元的资产、88.5亿元的营收、12亿的利润远超宁波容百,总市值也不过134亿元。
对于估值的疑问,首席科创官多次联系了宁波容百并发送求证邮件,对方称会告诉领导通过邮件回复,但截止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在招股说明书中,宁波容百多次提到,自己的产品是“全球领先”、“最早推出”、“世界三元正极材料的第一梯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应用”……对于这些描述,上交所也提出了质疑,请公司“结合细分行业技术发展情况等判断,相关表述是否真实、准确、客观”。
当然,公司不会自己打脸,在回复函中肯定是说这些描述都是妥妥的。那宁波容百到底生产的是什么神仙产品,能让资本另眼相看,还有勇气冲刺科创板呢?
在招股说明书中,宁波容百称自己的主要产品为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简单理解就是电池正的那极里面的材料,由三种物质构成。基于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等优势,三元正极材料已成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锂电池正是现在打的火热的电动 汽车 的重要部件之一。
可是现在生产锂电池的厂商多了去了,宁波容百凭什么说自己领先?
宁波容百在招股说明书和回复函中描述,国内市场对于NCM811的需求较为旺盛,但受制于产能供给不足,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况。而除容百 科技 外,国内仅有当升 科技 、天津巴莫、杉杉能源等少数厂家实现NCM811量产。正因为自己生产的不是普通的三元正极材料,因此和同类上市公司没有可比性,估值当然不能一样。
NCM811真的这么厉害吗?的确,无论是电池成本还是续航里程上,这一产品和传统产品相比都具有比较优势。但首席科创官在查阅资料后发现,高镍三元电池最大的问题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唐仲丰就在自己论文中提到,高镍三元的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储存性能较差,阻碍了三元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除此之外,正极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往往是影响电池热失控的关键因素,其中镍含量越高,热稳定性越差。在实验中和其他材料相比,NCM811的热稳定性较差,同时伴随着放热量的急剧增加。
另外,除了热量的影响,高镍三元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更大,因此更容易由微裂纹扩展而导致材料失效。
近年来,特斯拉等电动 汽车 自燃或爆炸的现象层出不穷,据媒体统计,过去三个月特斯拉Model S已经出现了多起自燃事件。另外,工艺处于领先地位的韩国两大电池巨头LG化学和SKI都将推迟量产高镍NCM811电池的计划。
你觉得未来NCM811真的能助宁波容百走上光辉大道吗?除了安全问题,也许老板得先想想17亿的应收怎么办。
㈣ 科创板何时才能上市
第一批科创板通过审核的时间最早将出现在6月中旬。
2019年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3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
3月13日,也就是今天开展集中测试演练。据报道,3月18日将正式进入生产状态。今天,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板仪式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开板。
㈤ 上海科创板和新三板有什么异同 会造成什么影响
今天就让我为各位分析一下上海科创板和新三板有什么异同,会造成什么影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为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今日最受关注的创投信息,莫过于“即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的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里,我从创投角度跟大家谈谈度,对创业的利好影响。
首先,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立体式的漏斗形状。能上市的只是少数(3000多家),加上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所,也不过10万家,但我们的企业,估计得以千万家来计。所以,由最高级别的资本市场(A股主板),会陆续设计往下延伸,比如今天提到的科创板,就是为了满足这个区间的公司资本需要,而服务的。
第二,丰富融资通道,增加公司融资几率。现阶段,IPO、定增、并购等主流融资形式,越来越难了。这几年估计也有上万家早期创业公司融资超过一次以上,他们大多数是不具备IPO定增并购条件的。
这时,其中不乏一些相对优质的企业,他们的股权相对具备价值。此时,需要一个股权流动的载体。而这些企业大多属于互联网、科技领域,这也是科创板的核心标的企业。
由于这些企业比较早期,数据业绩相对不是很完善,所以借助“注册制”的方式,解决登陆科创板,但也对投资者眼光、企业方诚信有了更高的要求。最关键在于,给创投基金、企业早期投资人的退出,做铺垫,这样才能意愿继续投资下一个早期项目。
第三,坊间有消息称,科创板面向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介于天使轮与A轮融资之间),和目前主板、新三板和战略新兴板是补充,而非替代关系。比较倾向于中小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如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领域。
可以坦白地说,无论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还是试点注册制,都是长远来看有利于市场建设的,也是实际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要步骤。
说到科创板是什么?与新三板有哪些异同?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首先,科创板就是美国纳斯达克的中国版本,也应该参照纳斯达克的成功和制度。这一模式有利于科技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有利于科技企业借助资金市场不断壮大,而且已经在美国证明了成功。
但是显然,这一新的市场不利于目前的新三板。几年来陷入冬天的新三板可能日子更加难过。未来新三板和科创板或者需要重新定位甚至取舍。不过优质的新三板公司多了个转板渠道,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另外,上海科创板的建设需要发布一个更长的时间表才有利于当前的证券市场。可以看到,11月5日的中国股市在上午10时30分后转头向下,是不是这一波上涨就因此结束了也未可知。
目前市场情绪非常弱,愿意重新进入股市的资金也明显不足,此时如果快速推出一个新的市场,会造成资金的分流。甚至就此终结这一波反弹。这对目前市场非常不利。
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推出上海科创板对宏观经济是一大利好。可以扩大直接融资,刺激科技创新,利好实体经济;对拟上市企业也是一在利好。试点注册制,上市更便利,门槛更低,时间更快,独角兽不用再背井离乡去美国或香港上市了。
(撰文:《东亚财经》主编 郭少英)
11月5日,国家领导人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可见,科创板由最高层在进博会上提出,显然是放在了最高层级资本市场顶层设计的角度来宣示的。
科创板针对的主要是科技创新公司,上市的标准可能会部分参考战略新兴板,施行的是注册制。
“新三板”市场原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因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及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故形象地称为“新三板”。
目前,新三板不再局限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也不局限于天津滨海、武汉东湖以及上海张江等试点地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微型企业。
显然新三板的对象更广,上海科创板主要是搞科技企业。
上海科创板设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大直接融资的范围,刺激科技创新,利好实体经济;二是利好一大批想上市还没上市的公司。推出注册制,上市程序会更便捷,上市门槛会更低,上市时间会更快;三是科创板的推出,将又是一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狂欢盛宴。
当然,这对创业板来说是利空的。科创板的门槛会比创业板低很多,很多公司会选择科创板上市。而且会把创业板的整体估值拉下一个台阶。
刚看到新闻,为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记得去年就有科创板这个概念了,俗称“四新板”,是专为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板块,是上海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产物之一。
科技型企业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或经过政府权威认证的科技型企业等。
创新型企业包括上海发展的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概念中确立的三类“抓手型行业”。
科创板和新三板的区别,同属于场外交易市场,但与新三板不同,科创板将重点面向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长潜力,且满足有关规范性及科技型、创新型特征中小企业。
唯一有一点担忧,此时此刻,资本市场还在困难中挣扎,此时开科创板是否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今天从进博会上传来的最令资本市场关注的消息,就是我国政府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但科创板到底是一个什么板?该板在资本市场的定位如何?这却是一个值得市场关注问题。它与新三板,与沪市主板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非常令人关注的。
提到“科创板”,人们很容易将其与上交所两、三年之前力推的“战略新兴板”联系在一起。当时,战略新兴板的定位很明确,就是沪市的“创业板”。它同样属于沪市A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深市的“创业板”来争夺上市资源的。但“战略新兴板”的筹备工作随后被叫停了,不过,沪市还是获得了小盘股的发行权力。“板”是没有了,但“内容”却有了。那么,“科创板”是不是“战略新兴板”换个名字重来呢?我的希望是“不是”。因为科创板还要试点注册制。如果科创板属于A股的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将在A股试点注册制,那么这就会给A股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给A股市场带来的影响太大。
那么,“科创板”跟“新三板”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个人的希望是“科创板”是新三板的“缩小板”,或者说是科技创新企业的“新三板”。在科创板挂牌的公司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但同时在挂牌之时,又是不符合A股上市条件的,这些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之后,在得到资金与政策面的支持下,可以快速发展,然后赴A股上市,或被A股公司收购,当然也可以继续留在科创板上市,这样科创板就将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式“纳斯达克板”。当然,在这个“科创板”里就可以试点注册制,为A股市场将来实行注册制积累经验。
㈥ 科创板推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金融竞争格局将发展哪些变化
1、最直接的是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对打, 股市建立初期有为国企输血减困的打算,政治因素重,上交所为主力。后来民营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创后来居上。看两个交易所的成交量和股票活跃度,以及牛股的数量,深圳交易所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股评家常挂在嘴头一句话“大盘指数已失真”。长期以来两个交易所所代表的当地政府一直在角力一哥!
2、科创板的推出仅从目前的企业资质和数量来看,就足以在资金和估值两个方面对目前的创业板施压,这一战明显上海赢了!
3、有趣的是,在新主席首秀会议后(会议中提了很多科创板),广东省发布一则“将积极推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发展:向证监会商请加快推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放宽发行门槛,使得未来创业板与科创板在发行上市等基础性制度方面能保持一致”公告,这种落后的酸溜溜感觉,明显上海居上了!
4、去年IPO流失掉呼声最高的小米,虽然小米在香港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不咋地,如果在现在的科创板制度下是有机会上市的,所以制度上上海可与香港在企业上有一拼,但香港做为亚洲经济中心,上海还是比不了,否则我们也不需要沪港通,深港通使资金通过香港进来了。
金融竞争格局背后,其实是北上广深港所在的 上市公司总市值之间的博弈 !而博弈的结果是,北京第一,深圳第二、上海第三、广州第四, 如果从金融格局来看,中国一线城市排名是:北深上广,而并非北上广深!
1:我曾经在多次公开场合以及博客论坛上发表过一个观点, 上海民营经济发展不振,将成为日后上海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上海虽然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城市,但是上海的市场化程度却很低,拉动GDP增长的大多是国家项目,而不是靠民营经济自主发展起来的。上海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性太大,这不利于上海经济创新发展。
2:截止于2019年2月底,北京上市公司(A股、H股、美股)的总市值为241925亿,深圳为101995亿,上海为72198亿,杭州为51151亿,广州为24321亿。
3: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弱化,北京和深圳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纷纷高于上海,其次,金融监管机构、国有四大行都在北京,深圳汇集了全国众多优秀的 科技 创新企业,这样,无形中而上海的 科技 金融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分流。所以,上海的金融地位逐步弱化,再加上,我国目前很多城市都在提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甚至全球金融中心,比如成都、青岛、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厦门等城市。
综上所述:
未来我国的金融格局是, 以北京为主的金融监管中心和政策服务中心,以上海为主的金融交易和对外中心,以深圳为主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科创中心,以香港为主的金融对外中心。以广州为主的贸易交流金融中心
还用说,深吹心里最明白,只要和上海在一条起跑线上一点赢的机会都没有
㈦ 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首日即破发
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首日即破发
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首日即破发,唯捷创芯成立于2010年,其公司主营业务是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唯捷创芯的产品普遍得到认可,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首日即破发。
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首日即破发1
4月12日,唯捷创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代码为688153,发行价格66.6元/股。
不过,上市首日,唯捷创芯开盘破发,截止发稿时,唯捷创芯下跌24.83%,报50.06元,总市值200.3亿元。
唯捷创芯主要从事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是我国射频前端领域的先行者。唯捷创芯设立时以射频前端中难度最大的射频功率放大器(PA)为主攻方向,现已具备PA、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等射频前端各类单芯片和高集成度模组的设计技术、量产经验和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射频前端芯片是无线通讯设备不可或缺的核心器件之一,重要性高。其中的核心元器件PA在信号发射通路中起放大功率作用,持续工作在大电流、高功率的环境中,其性能直接影响智能手机等无线终端的通信信号质量和设备续航时间,量产产品的品质水准则会直接影响品牌手机通信功能表现的稳定性。
在射频前端领域,国际前五大厂商占据了全球超过80%的份额。特别在5G高端市场,目前国际厂商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作为无线通信设备中的核心器件,我国射频前端芯片的市场需求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企,亟待国内企业取得突破,为各类无线通信终端的品牌企业和ODM企业提供与国际厂商同等性能与品质的射频前端产品解决方案。
目前,唯捷创芯的射频前端产品经过客户长期的应用验证,已大规模应用于小米、OPPO、vivo、荣耀等全球一线手机品牌的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之中。根据CB Insights 发布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榜单2020》,唯捷创芯的4G射频功率放大器产品出货量位居国内厂商第一。
随着5G时代来临,多频段、高频率及载波聚合等复杂技术的应用对射频前端提出更高的技术挑战。唯捷创芯作为中国移动5G终端先行者产业联盟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运营商对5G商用落地提供支持。基于对前沿技术和市场的前瞻性布局,唯捷创芯于我国5G商用元年(2019年)即推出5G PA模组,并于202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销售,在2021年实现5G相关产品销售占比进一步快速提升。
根据Yole Development的预测,射频前端行业在2026年全球将达到216.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广阔。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与行业沉淀,唯捷创芯的业务规模及业绩迅猛发展,2018年至2021年期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200%,2021年营业收入超过35亿元。
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首日即破发2
4月12日,唯捷创芯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开发行股份4008万股,占本次公开发行后总股本的10.02%,发行价66元/股,计划募集资金24.87亿元。
据CNMO了解,唯捷创芯成立于2010年,其公司主营业务是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射频功率放大器模组(PA模组)和部分射频开关芯片及Wi-Fi射频前端模组产品。自2018年开始,唯捷创芯逐步成为小米、vivo等头部品牌厂商的供应商,向这些厂商大规模供货。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营收额分别为2.84亿元、5.81亿元、18.1亿元和17.02亿元,其中主要的销售产品大类为射频PA模组(该模组为射频前端信号发射系统中的核心元件),2018年-2020年射频PA模组所占营收比皆超过97%。同时也可以看出,自成为小米等头部品牌厂商的供应商后,唯捷创芯的产品普遍得到认可,产品需求量增大,营收额也得到大幅提升。
唯捷创芯所研制的HIP芯片
目前,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荣秀丽和孙亦军,而荣秀丽过去曾担任天语手机董事长。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联发科子公司Gaintech,持有公司28.12的股权。除此以外,包括华为哈勃投资、小米基金等相关产业链公司也都对唯捷创芯有所投资。
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首日即破发3
国内 射频前端PA模组龙头生产商唯捷创芯(688153.SH)正式登陆科创板交易。公司股票发行价为66.6元/股,今天开盘便遭遇破发,开盘价直接低开30%,截至中午收盘,唯捷创芯股价下跌36.29%,报收于42.43元/股。
4月12日消息,国内 射频前端PA模组龙头生产商唯捷创芯(688153.SH)正式登陆科创板交易。公司股票发行价为66.6元/股,今天开盘便遭遇破发,开盘价直接低开30%,截至中午收盘,唯捷创芯股价下跌36.29%,报收于42.43元/股。
根据招股书显示,唯捷创芯本次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拟募资24.87亿元,所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以下项目:拟13.08亿元用于集成电路生产测试项目; 6.79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公告显示,唯捷创芯是专注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设计、销售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射频功率放大器模组产品,同时供应射频开关芯片、Wi-Fi射频前端模组和接收端模组等集成电路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路由器、智能穿戴设备等具备无线通讯功能的各类终端产品。
在国内 射频前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公司产品线的丰富程度较为突出,已和下游众多知名厂商开启深度合作模式。目前,公司已经研发设计覆盖2G-5G 通信技术的多款高性能、高可靠性的 PA 模组、射频开关、接收端模组以及满足 Wi-Fi 6 的射频前端产品,目前已经具备多种中集成度的PA 模组的设计和量产能力,并且已实现高集成度L-PAMiF 等模组大批量出货。
其中在射频功率放大器(PA)产品方面,公司属于65 家具备市场成长性、产品代表性、技术稀缺性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一,4G 射频功率放大器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
公司具备提供5G 射频前端解决方案的能力,在2019 年推出了5G PA 模组并于2020 年规模量产销售,目前公司的5G 射频前端产品已经应用于知名终端客户的中高端产品,2018-2021 年上半年累计出货超1 亿颗,已覆盖小米、OPPO、vivo 等主流手机品牌厂商以及华勤通讯、龙旗科技、闻泰科技等业内知名移动终端设备ODM 厂商。
自主研发和设计PA 模组产品,与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公司设计、销售的PA 模组之中,仅SMD 和高集成度模组中的LTCC 滤波器属于直接对外采购的`配套器件,集成的芯片裸片和基板均系公司自主设计后委托供应商制造。
公司和产业链上游尖端供应商如稳懋、台积电、格罗方德等晶圆供应商领军企业,珠海越亚等基板供应商,村田等SMD 原材料供应商以及长电科技、甬矽电子等封装知名厂商建立合作关系,降低了产能波动对公司的交付及时性的影响。
从营收和利润方面来看,唯捷创芯 2021 年 1-6 月、2020 年度、2019 年度、2018 年 度营业收入分别为 170,189.18 万元、181,044.70 万元、58,142.27 万元、28,401.63 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25.86万元、-7,772.91万元、-2,999.41万元、-3,385.88万元。总的来看,唯捷创芯营收迅速增长,但净利润过去2018-2020三年连续亏损。
从营收占比来看,截至2021年6月,唯捷创芯的97.27%的营收来源于PA模组,射频开关、WiFi射频前端模组、接受端模组占比分别仅为0.9%、1.61%、0.22%。
在研发投入方面,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公司研发支出占比分别为21.45%、15.79%、12.14%和12.49%,虽然2018-2019年的研发占比领先可比公司,但之后随着公司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研发支出占比逐渐下滑并位于可比公司中游。
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发行人研发人员为171 人,占发行人员工总数的比例为53.11%。拥有 23 项 发明专利1 ,均用于发行人的主营业务,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超过 5 项。
从股权结构来看,截至2021年6月30日,联发科全资控制主体 Gaintech为唯捷创芯第一大股东,持股28.12%。
不过,荣秀丽直接持有公司 14.80%股份,并通过天津语 捷与天津语腾间接控制公司合计 9.39%股份;孙亦军直接持有公司 3.05%股份, 通过北京语越和天津语尚间接控制公司 11.05%股份,两人曾于 2019 年 1 月签署了《一致行 动协议》,在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和表决上保持一致,持续共同控制公司。
截至本招股意向书签署日,荣秀丽与孙亦军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的公司股份比例合计达到 38.29%,超过Gaintech的28.12%,即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荣秀丽和孙亦军。
此外,基于长期财务投资目的,为保障公司控制权稳定,联发科与其全资控制主体 Gaintech 共同承诺不谋求公司控制权,并对不扩大股份和表决权比例、限制董事 提名人数等作出具体的特别承诺,上述承诺永久有效,且一经作出在任何情况下 均不得撤销、撤回或修改;同时,亦承诺了未履行不谋求控制权相关承诺的补救、 改正及约束性措施,如有违反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若实际控制人荣秀丽、孙亦军未来在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出现分歧,且未能按照《一致行动协议》的约定解决争议并形成一致意见,则可能降低公司重大 事项决策效率,削弱共同控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若联发科及 Gaintech 违背上述 承诺且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和改正,则其依持股地位可能影响公司治理和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旗下哈勃投资、OPPO、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也是唯捷创芯的股东,其中哈勃投资持股为3.57%,OPPO移动持股为3.39%,小米基金持股为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