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详情 » 浙江这家科创板企业经历了什么

浙江这家科创板企业经历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2-12 08:16:01

Ⅰ 科创板亏损第一股年亏26亿 核心技术依赖母公司

(原标题:科创板亏损第一股年亏26亿背后:核心技术依赖母公司 与台积电相差3代)

芯片产业国产化迫在眉睫!

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519.3亿,但其中自给率仅为15.35%。也就是说,85%——超过2000亿元的芯片要依赖于进口。

事实上,我国在核心领域的芯片自给率更低。比如计算机系统、通用电子系统、通信装备、存储等设备中使用的芯片,国产芯片占有率都几乎为零。

但集成电路制造是砸钱的产业,要大力发展,除了国家的支持,更少不了资本市场的帮助。科创板的诞生的初衷,正是支持这些产业发展。

在昨天公布的首批9家企业中,就出现了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和舰芯片。招股书显示,其最先进的产品是28nm的晶圆。

这也是9家企业中唯一一家亏损的企业。2018年和舰芯片亏损26亿,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折旧。没办法,生产线投入大,但芯片更新迭代快,导致生产线折旧率高,这是行业属性决定。一旦资产折旧完成,实现盈利并非难题。

和舰芯片大幅亏损的另一个原因是无形资产摊销。招股书显示,公司的核心技术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东联华电子授权。账面原值高达23.87亿元无形资产,主要是技术授权费。技术授权费的摊销,加大了和舰芯片的亏损金额。

与资产折旧不同,巨额无形资产反映出和舰芯片的核心技术能否进步只能取决于母公司联电。目前来看,联电已经放弃7nm晶圆的研发,加上台湾经济部规定在大陆地区投资建厂的晶圆制程工艺需落后公司在台湾制程工艺的一代以上。和舰芯片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28nm晶圆的市场中争夺。

一方面,这个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随着三星、台积电10nm晶圆已经进入量产阶段,中芯国际的14nm晶圆也已进入了客户验证阶段。28nm市场的热度还能持续多久是个大问题。

对于即将登陆科创板的和舰芯片来说,前途依然充满挑战。

和舰芯片亏损26亿真相:生产线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集成电路制造有垂直整合制造(IDM )和晶圆代工(Foundry)两种模式。

IDM指企业业务范围涵盖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及测试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模式,代表企业有英特尔、三星等;晶圆代工则只是承接其中一个制造环节,代表企业有中芯国际、台积电、联华电子等。

登陆科创板的和舰芯片是联华电子的子公司,同样是一家晶圆代工厂

联电成立于1980年,是台湾第一家半导体公司。集团旗下有5家晶圆代工厂,包括联电、联诚、联瑞、联嘉以及合泰半导体,是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商,市场占有率在9%。

晶圆指的是硅片,可以理解为制造芯片的“地基”。“英寸”代表硅晶圆的直径。晶圆尺寸半径越大,每片晶圆上可制造的芯片数量就越多,意味着大批量生产成本的降低。目前,主流晶圆代工厂都在从8英寸向12英寸转型。

晶圆的生产中,良品率很重要。当下12寸晶圆生产还在进行良品率的技术爬坡,成本居高不下,而8英寸晶圆已具备了成熟的特种工艺。

和舰芯片原本主要从事8英寸晶圆研发制造,良品率基本上能达到99%;2016年,和舰芯片设立公司子公司厦门联芯,开始从事12 英寸晶圆研发制造业务。

2018年,和舰芯片实现36.94亿元收入,亏损26亿元。实际上,2016年、2017年,和舰芯片亏损额分别为11.49亿元、12.66亿元。

和舰芯片巨额亏损的原因之一,就是转型造成的巨额固定资产折旧

对各晶圆代工厂商来说,竞争力由其制程工艺的水平决定。截至2018 年,具备28nm及以下先进制程技术的纯晶圆代工厂仅剩台积电、格芯、和舰芯片母公司联华电子、中芯国际、发行人、华力微六家,14/16nm以下厂商剩台积电、格芯、 联华电子3家;目前能提供7nm制造服务的纯晶圆代工厂商仅剩台积电。

掌握最先进的制程工艺,除了技术要过关,更要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正常情况,一条28nm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投资额约50亿美元,20nm工艺生产线高达100亿美元。

去年,联华电子、格芯宣布停止10nm以下技术投资。 这背后,跟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以及能否产生的性价比

2016年,和舰芯片选择在厦门设立子公司厦门联芯用于生产28nm、40nm、90nm等制程的12英寸晶圆,总投资额高达到62亿美元。但芯片又是一个更迭迅速的产品。

英特尔创始人摩尔在1965年提出,至多在10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18个月,即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会翻一番,指每代制程工艺都要让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翻一番。

你也可以理解为,性能不变的芯片,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这也意味着到第5年的时候,芯片的价格只有5年前的十分之一,基本上不值钱了,需要换代。

对于晶圆制造厂来说,每次换代都需要购置新的制造设备。 理论上,生产线迭代很快,在会计处理上,需要折旧

巨额的生产线资产加上大比例的折旧,这就产生了巨大的折旧金额。和舰芯片的会计政策是6年折旧,也就是每年折旧16.67%。

2018年,和舰芯片折旧金额28亿。截至2018年年底,和舰芯片生产设备净值为126亿元。

不过生产线使用期限在5年,只是存在于理论上。虽然芯片迭代很快,但实际应用场景中芯片更新速度并不会这么快,一条生产线的寿命也不只5年。

在折旧期限后,一般这些企业马上会实现盈利。所以生产线折旧造成的亏损,只是会计上的亏损。 据说没有一家晶圆厂能够在头5年在报表上实现盈利,台积电为此花了6年,和舰芯片母公司联电花了9年

如果从现金流来看的话,实际上和舰芯片表现非常好。2016年—2018年,和舰芯片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分别为12.67亿元、29.13亿元以及32.06亿元。

除了巨额资产折旧,和舰芯片亏损的原因还有无形资产摊销,去年无形资产摊销金额大约为4.77亿元。

巨额无形资产摊销背后:

核心技术依赖母公司,与台积电相差3代

和舰芯片巨额无形资产摊销, 主要是给母公司付的“税”费

根据招股书显示,生产晶圆的核心技术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东联华电子的技术授权。账面原值高达23.87亿元无形资产,主要是技术授权费。这部分费用分为5年均摊,正因如此,每年大概需要摊销4.77亿元。

虽然和舰芯片每年数亿的研发投入, 和舰芯片的研发投入更多应用于具体行业产品的研发和本身制造工艺改良,而非实质性的技术突破

实际上,和舰芯片每年数亿的研发投入也只够用于技术改良。过去三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88亿、2.91亿和3.86亿。反观中芯国际,2016年、2017年其研发投入高达3.18亿美元和4.2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1.3亿和28亿。

如此来看,和舰芯片的核心技术能否进步,只能取决于母公司联电。但从目前来看, 和舰芯片的核心技术已经很难再进一步

根据联电所述,公司未来还会投资研发14nm晶圆及改良版的12nm晶圆工艺。不过在更先进的7nm晶圆及未来的5nm晶圆等工艺上,联电已经基本放弃。原因很简单,联电无法像台积电那样持续大规模的投入研发。

再加上台湾经济部的规定,在大陆地区投资建厂的晶圆制程工艺需落后公司在台湾制程工艺的一代以上。

这意味着, 如果联电放弃对高端制程的冲击,单凭和舰芯片很难取得更大突破,其制造工艺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停留在28nm

对和舰芯片来说,只能竞争28nm的市场。

现阶段28nm晶圆市场看上去前景依然不错。随着研发难度和生产工序的增加,IC制程演进的性价比提升趋于停滞,20nm和16/14nm制程的成本一度高于28nm。

这是摩尔定律运行60多年来首次遇到制程缩小但成本不降反升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28nm作为最具性价比的制程工艺也拥有较长生命周期。

在28nm制程,和舰芯片主要的竞争者有台积电、格芯、联电、三星和中芯国际,以及刚刚宣布量产联发科28nm芯片的华虹旗下的华力微电子。

虽然竞争对手不多,但28nm的竞争却异常激烈。由于台积电技术突破最早,目前凭借较小的折旧压力打低价战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加上整个制程扩产相对激进,供大于求,给其它几家厂商带来很大的压力。

价格竞争的背后是技术实力的沉淀问题 。要知道,能做先进制程了不代表技术实力就过关,其中还涉及到工艺成本、良品率等诸多问题。

以中芯国际为例,其制程工艺技术早早突破28nm,但始终没有产生理想的收益。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28nm收入仍然只占在中芯国际总收入中的8.6%。

从毛利率情况看,不想办法突破更高的制程工艺,很难获得超出同行业的利润水平。

但如果一直停留28nm,对和舰芯片来说,这个市场的热度还能持续多久是个大问题。目前三星、台积电10nm晶圆已经进入量产阶段,中芯国际的14nm晶圆也已进入了客户验证阶段。换句话说,和舰与台积电的差距至少在表面上是28nm对10nm,差距为三代。时代总是会进步的。

据IBS估算,2014年全球28nm晶圆需求量为291万片,2018年将增至430万片,预计2024年将缓减至351万片。

即使和舰芯片成功上市,也掩饰不了联电发展缓慢,日益没落的大趋势。相比于三星、英特尔、台积电、格芯, 联电不仅营收规模小,增幅缓慢, 而且先进制程已经远远落后,短期内都没有追赶的打算

而和中芯国际相比, 背后没有海量资本作为靠山,在集成电路这个要依靠大量研发支出和资本支出的行业里面,联电处于不利的地位 。2017年年初,联电传出28nm技术团队被上海华力微电子挖角的消息就是个例证。

早年间,和舰芯片还能依靠国产化率的红利获得可观增长。但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晶圆厂落地,行业整体产能释放速度将远远超过下游产业链需求增加速度,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根据SEMI的数据统计,预估在2017年至2020年间,全球将有62座新的晶圆厂投入营运,其中中国大陆将有26座新的晶圆厂投入营运,占新增晶圆厂的比重高达42%。

更要命的是,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可能也将面临拐点。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宣布,2019年1月的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比2017年1月减少5.7%,减少至355亿美元,创下了自2016年7月以后30个月的首次负增长。 核心原因是,储存芯片价格的回归,AI等增量市场又尚未形成真实的需求

核心技术停滞不前,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又面临产能过剩。不说和舰芯片的处境危机四伏,至少往后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最高270亿估值!

发行后市值或逼近中芯国际,值不值?

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发行不超过4亿股,预计募集资金近30亿。预计发行后,4亿股占比在11.1%。

这意味着,和舰芯片的估值最高能到270亿。从目前科创板的热度来看,270亿并非没有可能。

大家可能并不理解270亿意味着什么。这么说吧,截至本周五,中芯国际的市值在394.72亿港币,换算成人民币337.88亿。2017年中芯国际收入31.01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207.77亿。而2018年和舰芯片的营业收入也仅有36.94亿

不出意外, 和舰芯片的收入应该是中芯国际的六分之一,而市值却到了80% 。这还不算上市后,股价上涨所带来的市值增加。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美股,和舰芯片母公司联电的市值也仅有308亿。从2000年在纽交所上市,初期股价最高达11.73美元,到如今股价仅1.88美元。毫不夸张的说, 在相当长时间,联电都是一家没有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的公司

2017年,联电营业收入1492.85亿台币,净利润却只有66.79亿台币,净利率仅4.5%,表现也完全不像一家高 科技 公司。

核心技术严重依赖的和舰芯片又将表现如何?

近几年,随着摩尔定律的极限在逐渐逼近,先进制程的发展速度在减慢,加上中国本土芯片设计产业蓬勃发展,带来了物联网等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的芯片产业迎来 历史 机遇。

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国家举全国之力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资金也不用发愁。

所以,读懂君衷心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的资源可以用到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公司上。

当然,考虑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相对国外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和舰芯片在国内仍然是比较优质的集成电路公司,和舰芯片的28nm晶圆甚至好于中芯国际的同类产品。

期待登陆科创板后的和舰芯片,获得更好发展。将来有一天,期待公司不仅仅局限于28nm晶圆产品,不断冲击更高等级的晶圆,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作出贡献。

只要咬着牙,把技术做出来,不愁没有客户和市场,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也会迎来光明的前途。

本文源自读懂新三板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Ⅱ 绉戝垱鏉挎渶鏃╀笂甯傚叕鍙告湁鍝浜

澶囧彈鍏虫敞鐨勭戝垱鏉跨粓浜庡紑鏉匡紝骞跺湪绗鍗佷竴灞婇檰瀹跺槾璁哄潧寮骞曞紡涓婏紝鐢变腑鍥借瘉鐩戜細涓诲腑鏄撲細婊′翰鑷涓虹戝垱鏉垮紑鏉裤傞栨壒绉戝垱鏉夸紒涓氬嵆灏嗕笂甯傘傞偅涔堬紝绉戝垱鏉挎渶鏃╀笂甯傚叕鍙告湁鍝浜涳紵
棣栨壒绉戝垱鏉夸笂甯傜殑25瀹朵紒涓氫腑锛屽寳浜鍏辨湁5瀹朵紒涓氾紝瀹冧滑鍒嗗埆鏄涓鍥介氬彿銆佷氦鎺х戞妧銆佸ぉ瀹滀笂浣炽佹矁灏斿痉鍜岃埅澶╁畯鍥撅紝鍗犳嵁浜嗛栨壒绉戝垱鏉挎寕鐗屼紒涓氱殑20%銆傝繖5瀹堕栨壒鎸傜墝浼佷笟璁″垝鍕熼泦璧勯噾鍚堣126.7浜垮厓锛屽崰25瀹堕栨壒绉戝垱鏉挎寕鐗屼紒涓氬嫙璧勯濈殑40.75%锛屽湪鍏ㄥ浗鍚勭渷甯備腑鎺掑悕绗涓銆
浠ヤ笅鏄绉戝垱鏉块栨壒涓婂競鍏鍙稿悕鍗曪細
1. 浜ゆ帶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2. 鍖椾含鑸澶╁畯鍥句俊鎭鎶鏈鑲′唤鏈夐檺鍏鍙
3. 骞夸笢鍢夊厓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4. 鍖椾含娌冨皵寰烽噾鍒氱煶宸ュ叿鑲′唤鏈夐檺鍏鍙
5. 骞垮窞鏂归偊鐢靛瓙鑲′唤鏈夐檺鍏鍙
6. 鍖椾含澶╁疁涓婁匠楂樻柊鏉愭枡鑲′唤鏈夐檺鍏鍙
7. 鑻忓窞鐎氬窛鏅鸿兘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8. 铏硅蒋绉戞妧鑲″弸鍏嗘槑浠芥湁闄愬叕鍙
9. 鍗椾含寰鍒涘尰瀛︾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10. 涓婃捣寰鍒涘績鑴夊尰鐤楃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11. 瀹佹尝瀹圭櫨鏂拌兘婧愮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12. 鍝堝皵婊ㄦ柊鍏夊厜鐢电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13. 瑗块儴瓒呭兼潗鏂欑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14. 绂忓缓绂忓厜鑲′唤鏈夐檺鍏鍙
15. 瀹夐泦寰鐢靛瓙绉戞妧(涓婃捣)鑲′唤鏈夐檺鍏鍙
16. 涓寰鍗婂间綋璁惧(涓婃捣)鑲′唤鏈夐檺鍏鍙
17. 瑗垮畨閾傚姏鐗瑰炴潗鎶鏈鑲′唤鏈夐檺鍏鍙
18. 涔愰懌淇℃伅绉戞妧(涓婃捣)鑲′唤鏈夐檺鍏鍙
19. 娣卞湷鍏夊嘲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20. 涓鍥介搧璺閫氫俊淇″彿鑲′唤鏈夐檺鍏鍙
21. 婢滆捣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22. 娴欐睙鏉鍙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23. 鑻忓窞澶╁噯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24. 鑻忓窞鍗庡叴婧愬垱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鍙
25. 鐑熷彴鐫垮垱寰绾虫妧鏈鑲′唤鏈夐檺鍏鍙搞
涓婅堪杩欎簺鍏鍙稿氨鏄鍦ㄧ戝垱鏉夸笂甯傜殑浼佷笟銆傜敤鎴峰彲浠ユ牴鎹鑷宸辩殑闇姹傞夋嫨鍚堥傜殑鍏鍙革紝骞跺喅瀹氭槸鍚﹁喘涔般

Ⅲ 上市不足2个月,这家科创板公司核心专利纠纷接连爆发

资料显示,深圳光峰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简称:光峰 科技 ,证券代码:688007.SH )2007年发明了荧光激光技术(ALPD),并率先在全球范围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基于首创并不断升级的ALPD激光显示技术架构,光峰 科技 打造了激光显示核心器件——激光光学引擎,并将该核心器件与电影、电视、教育、展示等显示场景相结合,开发了众多激光显示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ALPD激光技术架构作为一个底层关键架构,目前已历经四代技术升级,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专利保护。

核心专利纠纷不断,又一起专利无效申请被受理

9月9日,光峰 科技 公告披露,公司于近日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下简称“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两份《无效宣告请求受理通知书》(案件编号:4W109439号、4W109440号)。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无效宣告请求人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达电子)提出的有关公司所持有的2项专利权之无效宣告请求准予受理。

据悉,2019年8月29日,无效宣告请求人台达电子对公司“采用具有波长转换材料的移动模板的多色照明装置”(专利号:200880107739.5,以下简称“7739专利”)、“基于荧光粉提高光转换效率的光源结构”(专利号:200810065225.X,以下简称“5225 专利”)两项发明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公告显示,上述两项专利是公司早期核心专利,光峰 科技 激光荧光投影产品使用上述专利,2018年公司激光荧光投影产品销售额约10.6亿元,占2018年销售收入76.49%;激光光源租赁服务业务收入约3亿元,占2018年销售收入21.65%。

光峰 科技 表示,若上述涉案专利被宣告无效,公司和同行业企业均可以合法、无偿地使用涉案专利所涉及的技术方案,会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公司将无法利用涉案专利在未来开展专利维权及运营业务并以此取得专利许可收益。

而除了此次收到的无效宣告请求,自2013年起包括黄庆贤、魏群、日本卡西欧等在内的请求人针对“7739专利”和“5225专利”先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多达18起无效宣告请求(不含本次2起无效宣告请求),已有明确结果的7起相关决定、裁定或判决均维持发行人专利权有效,另有7起为请求人自行撤案,4起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查部审查中。

鉴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尚未对上述核心专利所涉及的无效宣告申请作出决定,光峰 科技 表示,该事项对公司及公司利润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专利权面前互不相让,谁动了谁的奶酪?

梳理公告发现,除了上述《无效宣告请求受理通知书》外,自今年7月22日科创板上市以来,光峰 科技 还披露过两次,涉及公司多项发明专利。

2019年8月13日,光峰 科技 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两份《无效宣告请求受理通知书》(案件编号:4W109289号、4W109291号)。无效宣告请求人魏群使用不同证据对公司“7739”发明专利提出两个无效宣告请求,2019年8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准予受理。

2019年7月29日,光峰 科技 收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送达关于台达电子起诉公司、深圳市福田区索普尼投影视频系统商行(以下简称:“索普尼商行”)的三份《民事起诉状》及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三份《民事裁定书》等相关材料。

台达电子称其系第ZL2013100174478.0号“光学系统”、第ZL201610387831.8号“荧光剂色轮及其所适用的光源系统”、第ZL201310625063.1号“蓝光合成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的权利人,认为公司和索普尼商行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许诺销售“光峰极光投影机(规格型号:AL-LX410UST)”的行为,侵犯了台达电子上述发明专利权,给原告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涉案金额合计为4843.6万元。

受该事项影响,光峰 科技 在建设银行开立的账户存款中的3000万元已被冻结。若败诉,公司将不能制造、销售规格型号为AL-LX410UST的这款产品,并按法院判决执行赔偿。光峰 科技 公告显示,本次诉讼涉及公司产品,为公司40多款激光商教投影机产品中的一款,该型号产品销售额不到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的1%。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7月30日,光峰 科技 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无效宣告请求受理通知书》3 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公司提出的有关台达电子所持有的3项专利权之无效宣告请求准予受理。

上述3项专利系“光学系统”(专利号:ZL201310017478.0,以下简称“7478”专利)“蓝光合成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201310625063.1,以下简称“5063”专利)、“荧光剂色轮及其所适用的光源系统”(专利号:ZL201610387831.8,以下简称“7831”专利)的专利权人系台达电子。

光峰 科技 表示,由于公司在该等无效宣告申请中为申请人,预计案件最终判决结果不会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国家知识产权局尚未对上述3项发明专利所涉及的无效宣告申请作出决定。

专利权前面,互不相让,究竟是谁的奶酪被动了,目前相关诉讼案件及上述的多起无效宣告请求,仍需待进一步审理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能在科创板上市企业其专利实力都比较强劲,作为企业来讲,除了拥有自身强劲的核心技术外,专利意识以及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接连不断的专利纠纷,将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Ⅳ 澜起科技半年报“压轴”收尾,近九成科创板企业业绩增长,但这4家下滑

8月29日晚间,澜起 科技 发布了2019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 79 亿元,同比增长23.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1亿元,同比增长42.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41.67%。

伴随着澜起 科技 半年报的发布,科创板28家上市公司的上市后首份半年报悉数公布完毕。

IPO日报统计发现, 28家科创板企业当中,上半年,24家业绩增长,4家下跌,近九成公司实现了业绩增长

01

澜起 科技 存客户依赖

公开资料显示,澜起 科技 成立于2004年,在登陆科创板之前,曾有美股上市的经历。其主营业务是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以芯片为基础的解决方案,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内存接口芯片、津逮服务器 CPU 以及混合安全内存模组。

对于收入的增长,澜起 科技 表示,这主要系随着公司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技术优势的逐步体现,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下游客户加大了对公司产品的采购量,从而推动收入相应增长。而净利润的增长是因为公司内存接口芯片产品收入增长所致。

澜起 科技 收入和净利润的高增长并不令人意外。

上市前(2016年-2018年),澜起 科技 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8.45亿元、12.28亿元、17.5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0.93亿元、3.47亿元、7.37亿元,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4.24%、 181 .51%。

虽然澜起 科技 的净利润增长明显,但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3.6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7.2%,公司解释称主要系2018年的企业年金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了支付。

此外,澜起 科技 仍然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和依赖单一业务的情况。

2016年-2018年, 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分别为70.18%、83.69%和90.1%;内存接口芯片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6.08%、76.14%、99.49%,连年上升,且2018年均高于90%,依赖大客户和单一业务。

而半年报也指出,公司的主营产品为内存接口芯片,内存接口芯片下游为DRAM市场,主要客户覆盖了该市场的国际龙头企业。根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在DRAM市场,三星电子、海力士、美光 科技 位居行业前三名,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90%,这导致公司客户相对集中。如果公司产品开发策略不符合市场变化或不符合客户需求,则公司将存在不能持续、稳定的开拓新客户和维系老客户新增业务的可能,从而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

02

加大研发力度

报告期内,澜起 科技 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2016年-2018年,澜起 科技 的研发费用分别约为1.98亿元、1.88亿元和2.77亿元,占营业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26.22%、20.03%和27.29%,占比较高,仅2017年有所下降。

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达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57%,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7.07%,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对于研发费用的变动,澜起 科技 表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研发人员增加及年度调薪导致职工薪酬增加;另一方面,按照项目进度,2019年上半年发生的研发项目流片费用较多也导致研发费用有所增加。

公司认为,高研发投入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9年上半年,公司新申请的国内外专利为13项,新获得授权的国内外专利为5件,新获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证书8项。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正在申请的国内外专利为34项,已获授权的国内外专利为94项,已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证书47项。

03

仅4家公司业绩下滑

IPO日报统计发现,28家科创板公司上半年的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净利润分别为11.77亿元、1.63亿元,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平均值、净利润增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45%、32.84%。

从营业收入规模来看,中国通号远超其他27家企业,达到了205.12亿元,成为科创板唯 一一 家营收突破百亿级的上市公司。

同时,容百 科技 和晶晨股份的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容百 科技 上半年实现营收19.49亿元,同比增加45.12%;晶晨股份上半年营收为11.29亿元,同比增加10.85%。另有2家科创板公司的上半年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分别是微芯生物的8191.75万元,新光光电的6 145 .16万元。

整体来看,多数科创板公司(23家)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处于1亿元到10亿元的区间范围内。

虽然大多数公司均实现了业绩增长,但还有微芯生物、晶晨股份、新光光电、铂力特4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分别为 2.33%、16.61%、80.56%、514.09%。

其中,新光光电实现营业收入6 145 .16万元,同比增长54.86%;归母净利润591万元,同比下降80.56%。

铂力特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38.15%;归母净利润为-233.29万元,同比下降514.09%。

这意味着,铂力特的净利润不仅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铂力特在公告中解释,上半年度亏损主要是因为业务存在季节性波动。“公司的主要客户为航空航天领域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其下属科研院所,其采购计划性较强,价格审定、合同审批流程亦相对复杂,导致公司下半年生产订单相对较多,公司部分先发货后结算产品的合同签署往往也集中在下半年,上述原因使得公司收入及利润主要在下半年产生,经营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

除了铂力特,航天宏图也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亏损。

具体来看,航天宏图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81.96%,增速位列科创板第一名;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收窄至2906.6万元,同比减少44%。

编辑 王莹

欢迎投稿、爆料

ipowgw@ifnews .com

Ⅳ 科创板9家企业排队上会,未来节奏加快,或将一周9家

第三批科创板上会企业出炉。6月3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2019年第3次审批会议公告,上市委定于6月13日审议澜起 科技 、天宜上佳、杭可 科技 三家企业的首发上市申请。

至此,已经有三批、9家企业即将上会。其中,微芯生物、安集 科技 、天准 科技 即将于明日率先接受上市委的“终极考验”。科创板开板时间渐行渐近,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上会节奏会加快,可能达到2天3家、一周9家的节奏。

从审核问询速度来看,第三批上会企业显得更快。前两批上会企业大部分为3月份获得受理,第三批上会企业均为4月份获得受理。按受理日期到上会日期之间间隔时间来看,第一批企业平均为67天,第二批平均为77天,第三批平均仅64天。

第三批上会的三家企业均经历了三轮问询。

此外,天宜上佳6月2日披露第三轮问询回复,杭可 科技 6月3日下午刚刚披露第三次问询回复,澜起 科技 也是6月3日才披露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的回复。可以说三家企业是“跑步”进入上会队列。

而三家企业在6月2日、3日还在披露最新问询回复文件,6月3日上交所即公布上市委会议公告,审核节奏之快可见一斑。

根据会议公告,第3次上市委审议会议的参会上市委委员依然为5名,分别为汤哲辉、张小义、陈春艳、管红、苏星。记者注意到,其中基金业协会秘书长陈春艳同时也是第1次上市委审议会议的参会委员,也就是说,其在8天时间内要参加两场审议。上市委委员或将开启“连轴”模式。

另外,本次参会委员中首次出现了来自上市公司的人士——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管红。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下称《审核规则》),每次审议会议由五名委员参加,其中会计、法律专家至少各一名。此前两次上市委会议的参会委员,会计、法律专家一般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律所或高校,再加上来自证监会系统、交易所、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

截至6月3日晚间,已经有三批、9家企业等待上会。

第1次上市委审议会议与第2次审议会议之间相隔6天,第2次与第3次审议会议之间仅相隔2天。有投行人士表示,第1次与第2次会议间隔多了几天是因为中间有一个端午节假期,未来科创板上会可能会是2天3家、一周9家的节奏。

在时间安排上,企业从进入上会名单到实际上会间隔时间为7个工作日,但上会当日审议结果即出炉。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管理办法》,审议会议召开七个工作日前,上交所公布审议会议的时间、拟参会委员名单、审议会议涉及的发行人名单等,同时通知发行人及其保荐人。审议会议结束当日,上交所在网站公布审议意见及问询问题。也就是说,接受“首试”的三家企业6月5日当天即可知晓自己的“考试成绩”。

在具体的审议内容方面,上市委首先需要对交易所审核机构提出的审核报告和初步审核意见进行审议,重点从审核机构的审核问询是否有重大遗漏、发行人及中介机构的回复是否充分、审核机构初步意见的形成过程和判断依据是否合理,相关信息披露文件是否有利于市场判断和投资者决策等角度,发挥把关和监督作用。在对交易所审核报告和初步审核意见进行审议中,参与审核的上市委委员对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文件也会进行审阅,提出需要问询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提交上市委会议讨论的问题,但需要避免对发行人信息披露文件进行不必要的全面重复性审核。

上市委形成同意或者不同意发行上市的审议意见后,上交所出具同意发行上市的审核意见或者作出终止发行上市审核的决定。上交所审核通过的,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同意发行上市的审核意见、相关审核资料和发行人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

企业通过审议会议的可能性有多大?目前市场预计,较大概率企业会高比例通过,甚至全部通过。上市委审核会议是合议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审议意见。有投资界人士表示:“上市委不同于发审委,更多的是以初审意见为最终意见,大家合议一下,一致通过。”

6月3日晚间,上交所一次性受理了4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包括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洁特生物”)、绍兴兴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欣新材”)、无锡德林海环保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林海”)、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普元信息”)。

从5月份开始,上交所新增受理企业的速度明显放缓,一次新增受理企业数量不超过3家,并且常常间隔两三天才新受理一家企业。整个5月仅新增受理15家企业。

与新增受理放缓相对应的是,已受理企业的问询回复进入快速推进期。截至目前,科创板受理企业共117家,其中处于“已受理”状态的有17家,处于“已问询”状态的有96家,另外还有4家处于“中止”状态。

6月3日,安恒信息、光峰 科技 、乐鑫 科技 3家企业公布第三轮问询回复,沃尔德、海天瑞声2家企业公布第二轮问询回复。至此,已经有13家企业完成三轮问询回复。58家企业完成二轮问询回复。

从目前已经确定上会的9家企业来看,有6家企业经历了三轮问询,另外3家企业仅经历两轮问询。3家仅经历两轮问询即上会的企业中,安集 科技 首轮问询共49个问题,第二轮问询仅11个问题;天准 科技 首轮问询44个问题,第二轮问询14个问题;福光股份首轮问询57个问题,第二轮问询减少至12个问题。第二轮问询的问题数量整体来看较少。

从目前的审核进展来看,三轮问询并非必备审核步骤,更关键的是提升申报材料的完备性,以减少问询的轮次和问题的数量。“越早申报的并不一定能越早上会,也不一定能越早上市。”有券商人士表示。

热点内容
股票账户如何认购基金 发布:2025-02-12 11:24:02 浏览:459
新开股票账户不能买300开头的吗 发布:2025-02-12 11:20:00 浏览:801
哪里可以看到基金市盈率 发布:2025-02-12 11:18:39 浏览:425
追踪公司股票价格变动及原因分析 发布:2025-02-12 11:12:51 浏览:439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新探黄仁佳 发布:2025-02-12 11:11:03 浏览:762
科创板退市什么意思 发布:2025-02-12 11:07:36 浏览:348
酒店会议服务合同印花税 发布:2025-02-12 10:56:48 浏览:782
最新印花税放什么会计科目 发布:2025-02-12 10:45:00 浏览:444
怎么查国外企业的股票代码 发布:2025-02-12 10:22:30 浏览:667
炒股调查软件 发布:2025-02-12 09:42:13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