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问题 » 科创板市盈率120倍

科创板市盈率120倍

发布时间: 2024-09-23 15:34:49

Ⅰ 股票注册制对股市会有哪些影响

A股已经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中试点注册制,而全面注册制是时间问题,如果A股真的全面注册制的话,一定会利好以下三大板块。

第一:利好券商板块

全面注册制对券商板块是最大利好,随着全面注册制后有两个方面利好券商,其一是保荐,要知道券商公司是作为中介,准上市公司必须要有券商公司保荐和承销,所以券商公司在新股上市途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券商公司保荐与承销业务收入都是非常高的。

另外一个利好就是注册制就是意味着股票波动更大了,股票同时也更加活跃了,券商公司的佣金收入也是水涨船高,说白了全面注册制后对券商板块构成重大利好。

第二:利好白马股板块

全面注册制后为什么会利好白马股呢?要知道随着全面注册制后,意味着会有更多的IPO上市,随着新股数量增加后,二级股市老股票就会优胜劣汰。

意思就是全面注册制之后,对垃圾股是最大的利好,所谓的壳资源股是最不值钱了,会遭受到市场抛弃;反之利空垃圾股,自然会利好白马股,会让这些白马股更加值钱,更能得到二级市场资金的炒作,白马股会成为市场热点板块。

第三:利好科技板块

全面注册制是股票市场发行制度之一,但一定要清楚全面注册制其实就是为了优质公司尽快上市,并不会像之前的审核制,造成IPO堰塞湖的情况。

另外还需要清楚一点,注册制其实就是想要扶持科技公司,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高成长的企业,这类公司是欢迎上市的。而且高科技企业是未来的重点板块,科技板块是未来股市长久的热点,全面注册制后一定会利好科技板块。

总之利好与利空是相对的,既然全面注册制后会利好券商板块、白马股板块和科技板块等,相反必然会利空一些垃圾股,尤其是壳资源,和一些连续亏损股等,这类垃圾股在全面注册制后会变得非常不值钱了。

股票注册制对股市影响

应该是利好。国外成熟市场都是注册制,A股全面注册制终于与国际接轨了。

全面注册制后,首先发行的股票无限多,就不会像现在一样,新股上市就翻几倍。

其次,不了解的企业就不敢乱买。

第三,监管部门的重点会放在信息披露上,不会胡乱干扰市场。

第四,大家投资会趋向理性,趋向价值投资,从而向成熟市场看齐。

注册制是大利好还是大利空在于站在何种角度去思考此问题,如果是从A股市场的长远发展方向来说,注册制的全面实施是有利A股市场迈向 健康 和稳定的方向,从发展阶段的制度改革让股市最终走向成熟时期,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过程让资本市场迎来长期向好的慢牛行情。

但如果站在股民的角度去理解注册制是利好还是利空?对股民而言注册制就是一个利空的消息,注册制的推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股票登陆A股市场,当然会存在着溢价高的股票会经历一幅下杀的行情,与此同时那些处在合理估值的个股会迎来慢牛行情。

而这里面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注册制后投资的风险反而更大了!

股民如何能够在注册制之后股票数量越多之下去规避风险?这是很多人没去考虑的,只看到股市有机会,股市牛市来了,而不是在资本市场处在注册制全面实施后,退市制度仍不完善时期去辨别哪些股票可以投资,哪些股票反而存在退市的风险,显然就加大了股民在A股市场投资的难度。

这就是站在股民自身的角度来说,注册制对投资者而言是利空的,对股市是利好的。简单的比喻就是以前你买股票可能就三选一就能找到一只股票,并且因为股票不多资金疯抢赚钱难度并不大,但是在注册制以后的市场买股票就存在十选一的情况, 你的投资风险反而是增加了。

那对于A股市场目前股民群体数量仍然是最多的时期,这里面超过一半的投资者专业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在选股方面就会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现在颇多的上市公司在业绩方面偶尔会有一些疏漏,甚至极少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违法违规的行为最终让股民在选股方面的难度加大,炒股不赚钱的群体越来越多,这就是注册制推出之后对市场存在的影响,还有对股民存在的影响。

总之,对股市而言需要A股能够像欧美股市一样走出一轮慢牛行情,能够像欧美股市一样迎来更加 健康 和稳定发展的阶段,注册制的实施包括后期的T+0推出都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条件,是利好资本市场发展的,但这些机制的出现以后股民的群体数量后期反而会出现逐渐减少的情况,因为后期的股市是专业投资者的市场,一旦你不专业,在选股方面或者在股票投资方面就容易踩雷。

就好比今年的股市行情大盘都涨了接近10%了, 但是仍然有三分之一的股票,还是在下跌当中,这就是很多人说的牛市中还亏钱的原因,不管这波行情是不是牛市,后期的股市是没有全面上涨的走势,后期的股市是最考验股民选股能力的时候,注册制的出来对资本市场而言是非常大的利好,对股民未必是利好,后期存在指数涨了账户不赚钱的群体会更多。

注册制本身就是让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能够经过券商、交易所的推荐上市,不像审核制要经过层层审核 ,才能上市,注册制侧重于事中、事后的监管,这是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做法。我国实行注册制,主要还是让更多的企业融到资金,注册制本身没有利好和利空之说。

但是注册制在中国A股市场也存在着三大问题,这是 历史 遗留问题,如果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实行注册制,则对A股市场是一种利空:第一,在核 准制情况下,新股上市的市盈率较高,而在注册制下,大量新股上市,市盈率不会太高,股价估值也偏低。如果要实行注册制,那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在核准制下的股票与注册制下的股票存在着较大的差价,在这种情况下,较高的股价会回落,这是必然的。所以,一些被炒高的蓝筹股将会下跌,回归合理估值。

第二,注册制对散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买对好股票,那股票价格会走牛,如果你买错了股票,股价会走熊,要是买到退市股,就直接退市了。所以,在发达国家里面,30%是散户,还有70%是股民。所以,实行注册制后,国内的股民占比会有所减少,过去炒绩差股、炒小盘股、炒低价股将会成为 历史 ,更趋向于价值 投资,而非投机炒作。

第三,注册制本身没问题,但是要带 来的是退市制度,届时很多股票会上市,也有一大批股票会退市,这样会给中小股票造成一定的杀伤力。而注册制如果不搞退市机制,只进不出,那这也不能算是注册制,所以退市制度肯定也要同步完善。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踏到退市股票的机会并不多,因为他们有信息、分析上的优势,而对于普通股民来说,买错股票的后果会比较严重。

注册制本身没有问题,只是A股市场本来就存在缺陷,比如几十年没有完成退市制度,新股发行偏高,喜欢投机炒作等,如果在这些缺陷问题之下搞注册制,那就会对A股形成一些利空的影响。

注册制是一种制度的改革。以前的审核制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那么就要用新的制度来代替旧的制度。

注册制很多人认为是利空,有大量的公司上市,导致二级市场大扩容,稀释更多优质资产的股权,对个人投资者是利空。注册制很多人又认为是利好,是市场吐故纳新,市场淘汰的制度,后期的优秀公司还会继续出现。

其实注册制的实施在中国资本市场是比较保守的,中国资本市场是借鉴了其他国家推行注册制以后才推出来的。并不是管理层急功近利的做法。注册制是更好的把企业和资本市场更加稳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本为实体服务,避免金融空转。在政策层面是利好的,而且是长期利好。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是一次变革,一次专业投资者和非专业投资者的转变。毕竟公司增加以后投资难度加大,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和判断都是专业性的。非专业投资者的渠道会选择匹配的标的,毕竟投资风险在其中。

只要是制度的变革就一定会有阵痛,就一定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体,所以利空还是利多要在不同层面去衡量。我个人感觉长期的利好是不变的。

注册制到底好不好,只要看看注册制的先行者“科创板”,就基本明白了!

在2019年7上市以来,科创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已经有180只股票了!(其中带-W的1只,带-U的13只。)

从公司的角度看,大部分会欢迎注册制。因为很多暂未盈利的-U企业,和同股不同权-W企业是没办法通过以前的核准制的。

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错过了网络、新浪、搜狐,接着又错过了腾讯、阿里、美团,继而还错过了陌陌、趣店、蔚来……以后还可能会错过华为……

简单的说,就是以前的核准制已经不适合现在这种创新型 社会 的需求!

等到这些创新型公司都能大幅盈利够资格在核准制下谋求上市,那基本就是以圈钱为目的了……

所以反过来说,注册制其实对投资者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是我们也可以在公司的成长阶段就买入股份,随着企业的成长而获得收益!

坏的是如果你投资的公司是“瑞幸咖啡”,结果就不一定很满意了!

关键的关键,是管理者要做好监督审查的工作,尽量减少这种财务造假或者大洗澡的公司进入才行!

如果还是像现在这样,扇贝到处游,洗衣粉到处跑……

那注册制对投资者来说就是灾难了……

法律法规配备好自然利好

现在推出当然是利空,今后会如何谁也不知道。股民朋友们自求多福吧。

不配套的东西都不是什么好事!一方面不要命的发行新股,另一方面又不完全按照规定严格退市!导致垃圾股泛滥,绩优或 科技 股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先把退市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吧

大利空!圈线的多如牛毛了!

注册制后股市有多可怕

三方面的影响,影响如下:

1、对壳资源的影响:A股有一种独特的炒垃圾股的文化,理念是财务越垃圾的股越有想象的空间,导致这一问题的缘由就在于上市需要极其漫长的等待以及繁琐的审核,进而使得上市资格十分稀缺。不少公司便另辟蹊径,收购小市值、亏损严重的公司,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君不见世纪游轮(1112 +335%,买入)19个涨停,累计涨幅已达六倍,正是一个又一个的“世纪游轮”才让壳资源有了生存空间。注册制完全实行之后,壳资源就丧失了其稀缺性,大股东的保壳意愿会降低,投资者炒垃圾股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壳资源的价值将逐步下行。

2、对整体估值的影响:

注册制的推出,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股市的供需关系,也将改变A股的估值体系。目前上交所的平均市盈率为1748倍,深交所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为64倍,创业板为107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也在于股市准入门槛高,20多年来只有2800家公司,而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导致钱没有地方去,流入股市后不断增加的资金与稀缺的供应产生矛盾,导致中小创估值偏高。注册制推出之后,可供投资者选择的股票将大大增加,市场估值有望逐步回归理性。

3、注册制下的投资机会:

近期,注册制传闻不断。虽暂无明确时间表,但各项事件已经暗示,注册制的实行为期不远。一旦实行的话,将使得创投项目推出道路更加通畅,创投公司实现投资收益加速。而二级市场已对此有所反应,周一创投板块受注册制消息影响大涨47%就是明显例证。因此,在注册制推出之前,可持续关注创投概念股。

注册制会影响散户吗?

股票发行全面实行注册制对A股的影响可能有哪些?

首先,股票的数量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容。在注册制推行之前,A股的股票发行用的审核制。相比审核制来说,在注册制下新股的发行会容易很多。

用一个比喻来说,审核制是手工化生产,而注册制则是机械化批量生产。在保证“原料”能充足供应之下,后者的产量肯定要更大。

事实上,在全面注册制还没实行之前,我国的A股市场就已经成了新股发行数量最多的股票市场,而这也离不开注册制的功劳。因为率先采用注册制发行股票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在新股数量的增长上贡献的力量是最多的。

然而,科创板和创业板仅仅是A股市场的两个分支市场,而非主流市场。即便如此,这两个分支市场的新股数量都已经超过了主流市场。可想而知,一旦全面实行注册制发行股票,就等于是把主流市场的闸门打开了,新股发行数量想不增加都难。

当然,即便全面实行注册制发行新股,新股的发行数量也不可能持续地增长下去。一方面是因为注册制虽然使得股票上市更容易,但也不是谁都可以发行股票,仍然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所以当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就会减少。

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容量有限,当股票数量达到市场容量的上限时,新股想要发行出去就会变得更难,新股的发行数量也就会相应减少。

股票注册制的利弊

股票注册制对散户影响

1、注册制后散户投资更加困难,注册制后股票价值由市场决定,投资者自己进行价值的判断,投资操作难度增加;

2、注册制后投资风险会更加的大,目前科创板和创业板实行注册制,新股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但是五个交易日后涨跌幅限制为20%。

3、注册制去散户化,在注册制情况下,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主要是机构投资者投资,散户投资者极少,国内注册制后赚钱难度增加,需要投资者越来越专业,并且市场会逐渐淘汰个人投资。

(1)科创板市盈率120倍扩展阅读。

一、注册制股票涨跌幅限制

注册制的科创板与创业板新股上市第一到第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到第六日,涨跌幅限制调整为20%。

二、注册制的特点。

1、注册制的发行率高,通过简化审核程序和减少审核限制缩短申请人的发行时间;

2、在注册制下,有更多优质的企业上市,增加了市场中可以选择的股票数量,对一些不良的现象进行一个抑制,加速市场的扩容;

3、注册制有助于有潜力的优质企业上市,推动相关企业的融资;

4、注册制为监管机构提供了行为界限,注册制对监管机构的权力进行了相应限制,能有效避免过度干预的现象;

5、注册制下信息的披露要求更加的充分;

6、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三、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区别

1、发行市场是证券初始发行的市场,主要是通过打新来参与的,在新股上市之前,投资者如果有新股申购额度的话,就可以在申购日当天输入新股的代码,进行申购;

2、流通市场就是对已经发行的股票进行一个买卖,投资者只要有股票账户就可以进行买卖,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是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后才可以进行买卖

股票注册制有四大利好,一大利空。长远来看,注册制将减少为权力寻租买单,减少波动,强化价值投资,这对中小投资者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其损失。

利:

一、核准制是存在制度缺陷。当一些人或部门手握"谁可以上市""谁先上市"的大权时,不可避免会引发权力寻租现象,这些权力可能会被转化为个人利益。最终,谁为这种昂贵的"审批权力"买单绝不是上市企业,而是中小投资者。这就好比,谁为出租车的牌照,为"份子钱"买单普通乘客呀。所以,核准制隐藏着对中小投资者的"暗中掠夺"的不合理机制。如果不实施注册制,无法谈投资者保护。

二、注册制有助于将资金引流到实体经济,有助于"万众创新"。 在很多人眼中,股市仅仅是让上市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与其他企业无关,与经济无关。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因为审批制及上市难问题,A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市场,股市走牛也只是让壳资源更抢手、更稀缺。如果实施注册制,那就不同了。注册制让风投、创投有了更便捷的退出机制。有了上市预期,A股的高估值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进入中小微企业,投资和服务于新经济。这种市场化的资金导流,打通股市和经济的"任督二脉",显然比任何政府的扶持政策更有效率。

三、让A股由赌场向市场转变,减少毫无意义的壳资源炒作。我们知道,核准制的结果是壳资源稀缺,而不是投资资金稀缺。其结果是,很长时间里,一堆资金围着壳资源乱炒一通,在5000点的时候,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达到120倍以上。这其实就是赌场,我想不出这些炒作资金对经济的任何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赌场中,价值投资成为空话,中小投资者大多为输家。

四,增加市场稳定,减少大幅波动。对于上一波股灾,有很多人认为是股灾拖延了注册制施行。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是注册制的拖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股灾。暴跌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短时间内暴涨,因为泡沫。我们知道,在严格的核准制下,企业上市的节奏肯定跟不上杠杆资金入场的节奏。如果注册制早点推,如果股票供应与杠杆资金入场保持更好的市场动态均衡,可能就不会短期暴涨暴跌。另外,除了核准制,T+1及涨跌停板也会助涨助停。笔者认为这都是A股长期大幅波动的根源,务必要引起重视。

弊:

因为目前的股票价格是有壳资源溢价的,也就是含有"审批权力"的价值。如果推行注册制,部分股票,特别是中小市值股票的价格会受影响。这个原因完全可以理解。这就好比,手里如果持有出租车牌照的人大多会反对完全市场化且无需牌照的专车。就算一点点的弊!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系统和医疗系统的完善,那也将是对弱势散户的屠戮!灭顶之灾!

Ⅱ 政策支持发力 市场延续箱体震荡态势

一、市场行情概况

上周市场有所反弹,指数小幅上涨。前半周科创板开板、地方政府专项债可以作为基建项目的资本金等事件使得市场情绪有所好转,利好市场支撑指数上涨;后半周披露的金融数据、经济数据仍弱不及市场预期,市场有小幅的下跌。从市场风格来看,大盘风格与小盘风格旗鼓相当,上周创业板涨幅2.7%、沪深300涨幅2.5%,差异不大。全周来看,上证指数涨幅1.9%。从行业来看,有色金属、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休闲服务、国防军工表现较好,周涨跌幅分别为5.23%、5.17%、4.85%、4.69%、4.02%;而钢铁、家用电器、汽车、纺织服装、公用事业表现较差,周涨跌幅分别为0.98%、0.99%、1.37%、1.43%、1.52%。截至周五收盘,上证综指报2881.97点,周上涨1.92%;深证成指报8810.13点,周上涨2.62%;创业板指报1453.96点,周上涨2.68%;中小板指周上涨2.92%,沪深300周上涨2.53%,上证50周上涨2.91%。

基金方面:上周各类型基金全线收涨,股基债基双牛。权益类基金多数涨幅在2%以上,普通股票型基金表现最好,QDII型基金表现最差,债券型基金微涨。近期港股的表现比较疲软,年初至今恒生指数涨幅6.3%、恒生国企指数涨幅4.3%显著的跑输A股,大部分时间涨的时候不如A股,跌的时候跌幅基本与A股相当;往后看,做右侧投资的趋势投资仍需等待更好的机会。主题基金方面,有色、食品饮料、建筑等板块涨幅靠前,布局周期风格的基金与布局大消费板块的基金表现靠前。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表现靠后,左侧布局汽车板块的基金净值表现相对靠后。 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QDII基金周平均收益分别为2.04%、2.36%、1.66%、0.17%、0.87%。

二、一周场外基金业绩表现


三、资产配置建议

5月份的经济、金融数据仍较为疲弱,显示经济的下行压力仍大。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的经济数据,生产端和需求端仍然较为疲弱。5月份的工业增值加同比为5%,比上月的5.4%下降0.4%,显示工业生产仍在放缓。从需求端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明显的下滑,地产、基金投资增速是主要的拖累项,制造业投资未见明显的好转,基建投资增速4%较1-4月份下降0.4%,房地产投资增速11.2%比上期的11.9%下降0.7%,考虑到近期的土地成交市场的降温以及商品房销售增速、新开工面积增速等领先指标的下降,房地产投资后续将面临较大的压力。5月份的金融数据新增社融1.4万亿,新增信贷1.18万亿,无论是总量数据还是看内部的结构,都比较弱。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信贷的比重只有21%,是2019年以来的新低。一季度的经济好转是信贷投放节奏前移,政策发力前置,二季度的金融数据逐步回归常态。经济数据较弱叠加宏观杠杆率的上升,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许是政策未来的基调。市场大概率会延续震荡的格局,科创板的开板、政策的支持发力隐形筑造政策底,因此,大类资产的配置建议优先推荐债券,权益市场仍在结构性机会。

四、天天基金投资策略

市场在经历了一季度的上涨之后,4月下旬的调整至今又跌到了2900点以下,当前处于区间震荡的态势;在缺乏新的信号出来之前,市场大概率还会延续这一走势。年初至今,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家电、非银金融等板块涨幅普遍在25%以上,重点布局农业、大消费、大金融板块的基金净值表现靠前;短期之内,消费、大金融仍然值得关注,可以适当关注布局大消费、大金融板块的价值风格基金。随着科创板的开板,参考创业板成立企业IPO时,中小板有一定幅度的上涨,科技板块或许会受到情绪上的影响,短期内可以重点关注相关的科技型成长风格基金。当前沪深300的动态PE为11.6倍,中证500的动态PE为25.1倍,沪深300、中证500的动态市盈率估值又回到了均值以下,长期定投也会有不错的收益。

五、基金学堂

投资债券型基金也需防范风险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债券型基金数量1504只,债券型基金规模为3.17万亿元,占全市场基金数量和规模的28.91%和23.17%,基金规模仅次于货币型基金。由此可见,债券型基金是投资者资产配置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资产。

债券型基金作为基金投资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类型之一,且目前基金数量已超1500只,基金优选尤为重要。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环境,投资者优选债券型基金时更应注重防范风险,稳健投资,正所谓行稳致远。

简单来看,债券型基金投资收益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利息收益,即债券持有到期所获得的票面利息收入;二是价差收益,即因流动性、市场利率、信用情况变化等,在二级市场上的债券价格的波动。

基于收益构成,基金风险来源一般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风险,即债券到期无法还本付息;二是债券价格波动的风险。

再来分析一下债券型基金在真实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表现。截至2019年6月14日,近一月、近三月、近半年、近一年录得负收益的债券型基金(不含二级债基和可转债基)分别为139只、110只、22只和16只,其中部分基金亏损甚至在10%以上。虽然从总体上来看,该类基金占比不高,但对于以稳健收益为目标的投资者而言,却不得不防。

另一方面,信用风险不可忽视。数据显示,截至6月14日,今年以来债券违约数量达70只,违约金额480.37亿元,违约数量和违约金额分别占2018年全年的56%和40%,并大幅超越2017年全年的违约金额和数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债券型基金投资仍需防范风险。那么,在债券型基金优选时应关注哪些方面,以下提出六条建议供投资者参考。

一是关注债券型基金投资券种品类。债券型基金投资券种一般可分为国债、同业存单、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和其他债券等。在债券型基金优选时,建议优先选择偏好国债、同业存单和政策性金融债等风险较低的券种。

二是关注债券型基金重仓债券信用等级。债券信用等级一般可分为D级至AAA级,不同评级机构略有差异,建议债券型基金优选时规避重仓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的中低等级信用债的基金。

三是关注基金债券投资集中度。优先选择单只债券投资市值占比和重仓债券投资市值占比较低的债券型基金,以分散投资风险。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债券型基金前五大重仓债券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的中位值为35.18%,第一大重仓债券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的中位值为9.45%。

四是关注债券型基金管理人或其固收团队风险防控能力。对于有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定向调研,详细了解管理人风控体系和风险防范能力;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通过了解拟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旗下产品历史业绩表现和风险事件,以此判断管理人风险控制能力。

五是关注债券型基金规模。对于规模较小的基金而言,将会面临运营成本抬升和清盘的风险。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债券型基金中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基金共有120只,占比达8%,建议谨慎投资该类基金。

六是关注债券型基金投资杠杆和久期。放大杠杆和拉长久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债券型基金预期收益,但预期风险也相应增加,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适当的水平。根据数据统计,全市场开放式债券型基金杠杆率和久期中位值分别为1.19倍和2.47年。

风险提示:

本报告由证券研究所根据市场公开数据整理发布,仅供参考,证券研究所无法保证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报告内容不代表天天基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海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Ⅲ 股市注册制是什么意思

股市注册制就是指股票发行的其中一种制度,A股市场的股票发行制度主要有三种,最初的审批制,主板当前的核准制度,科创板的注册制。注册制的意思就是指公司或者企业根据股票发行的各项规定进行依法申报,只要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进行申报。当公司申报之后,待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并并且采取实质性审核,最终确定公司或者企业是否给上市。
注册制,是一种股票的发行制度,制度要求上市企业在发行股票时,必须依法将公开的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证券监管机构进行申报,不得存在虚假、误导和遗漏。在注册制下,证券监管机构将只设立上市标准和条件,符合基本要求的企业均可通过注册完成上市发行股票。至于上市企业是否“优秀”,就完全交由市场去判断了。

拓展资料:
股市注册制怎么样
1、 从股市短期角度分析
如果全市推行注册制从短期来看,对股市就是一个重大利空,因为全面推行注册制后,会有更多新股上市抽血,从股市抽血当然是利空。 文章图片1 本身A股在核准制新股都是常态化,新股不断地发行,一旦全面推行注册制后,会有更多企业申请上市,从而大幅增加新股供应,对短期股市就是雪上加霜的作用,绝对是利空。
2、 从股市长久长期角度分析
A股要想更好,更快的成熟起来,一定要走捷径之路,可以采用一些现成的国际成熟制度,虽然不能按部就班地强硬实施,但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往成熟股市靠拢,这样对A股长久最有利的。 比如A股的新股发行制度,最初从审批制,再到核准制,而现在A股已经通过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采取注册制。
3、 从国际股市来分析
A股市场是发展中股市,意思就是还不健全的股票股市,各种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A股要想快速成长,成熟起来,一定要借鉴国际成熟股票市场的制度,而国际成熟股市的发行制度都是以注册制为主,从这里证明注册制是符合股票市场的真正发行制度。

Ⅳ 澜起科技“赶考”:预计估值下调100亿,对Intel承诺回购

科创板上会节奏趋于常态化。5月30日,澜起 科技 披露了第三轮问询的回复。

时隔四天,也就是6月3日澜起 科技 再披露上会稿,即将“赶考”11日举行的科创板第3次上市发审会。

作为科创板的芯片独角兽,“重量级选手”澜起 科技 的上会颇受关注。

三轮问询过去,从一开始的49个问题到6个问题,从核心技术到信息披露,上交所审核中心的问题全面且深入。

新浪 财经 注意到,澜起 科技 的发行估值从最初的220亿元下调至120亿元。

此外,从技术层面以及公司独立性上,澜起 科技 与Intel的关系被多次问询。而最新回复显示,公司2019年业绩存在下滑风险。

预计估值下调100亿元

招股说明书显示,澜起 科技 成立于2004年,2013年9月在美股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10美元/股。

一年不到,公司就从美股私有化退市,私有化的价格为22.6美元/股,私有化金额总计6.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7.8亿元。

从美股退市后,澜起 科技 在2018年完成股份制改革,继而递交了科创板招股书。

这期间,澜起 科技 发生过多次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

从时间上来看,最近一次增资发生在2018年11月末,当时Intel Capital以1.75亿美元的价格认购10168万股新增股份,SVIC No. 28 Investment以0.2亿美元的价格认购1130万股新增股份。

此次交易澜起 科技 整体估值为17.5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0.6亿元。

此时,正是澜起 科技 冲击科创板的四个月前,英特尔搭上了“突击入股”的班车。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笔交易发生之前,澜起 科技 第二次股权转让的整体估值仅51.34亿元,仅6个月公司增值率135%。

不仅如此,保荐机构还将发行预计市值定为不低于220亿元,半年时间,澜起 科技 的估值较第六次增资高出100亿元。

发审委要求澜起 科技 说明估值迅速增长的原因,以及中介机构对发行预计市值的评估依据是否充分、评估结果是否谨慎。

澜起 科技 的回复表示,51.34亿元估值对应2017年扣非后净利润的市盈率倍数为18.71,120亿估值对应2018年扣非后净利润的市盈率倍数为17.18,两次增资的市盈率倍数基本一致。

至于估值迅速增长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司业绩增长较快,二是投资者认可公司业务价值及未来业绩增长。

而220亿的发行预计市值,保荐机构分析师参考了同行业上市公司汇顶 科技 和兆易创新的平均市盈率78.18和平均市销率12.53。

按照这两种估值方法,计算出澜起 科技 的估值分别为576.09亿元、和220亿元。

并且表示公司还未上市的增资与股权转让价格与上市后发行估值不具备可比性,发行预计市值理论上也不能低于最近一次增资价格。

但这一说法显然没有说服上交所审核中心。

其在第二次问询中问道,Intel投后估值17.51亿美元(120亿人民币),发行人预计市值不低于220.1亿人民币,Intel入股时是否已经有明确的上市预期,入股价格是否公允。

这一次,澜起 科技 否认短期内存在上市预期,不得不搬出上市公司收购同行业公司的估值水平,以及Intel同期投资同行业其他项目的估值水平,市盈率在15.87-18.57倍,不存在差异,具有公允性。

Intel投后的估值120亿算是解释完了。

至于220亿元的发行预计市值,在澜起 科技 的第二次回复中,保荐机构将发行预计市值更新为不低于120亿元。

对此有投行人士表示,第一次预计估值给了一个很高的估值,但是理由解释的很牵强。

鉴于之前科创板保代擅自修改问询问题的案例在先,第二次选择不低于最后一轮投资的投后估值这种最安全的说法,是为了申报通过打的安全牌。

与Intel的关系被多次询问

就在Intel入股的同一年,澜起 科技 对Intel的采购突增。即是客户又是供应商,同时还是股东的情况下,Intel与澜起 科技 的复杂关系被科创板发审委三次问询,这既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公司独立性。

2018年,澜起 科技 对Intel的销售额为560万元,采购额突增2709万元。这与澜起 科技 的另一项产品津逮服务器CPU有关。

报告期内,澜起 科技 与清华大学、Intel合作研发津逮®服务器CPU,该产品需要向Intel采购通用CPU内核芯片,成本占比在90%左右。

目前尚在研发阶段,销售收入主要为工程样品,占比不高。此次23亿募资项目,将有7.5亿元用于该产品的研发。

基于这个背景,澜起 科技 与Intel产生了采购的关联交易,未来计划提高津逮服务器CPU以及混合安全内存模组的销售规模。

这就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研发成果归属及技术依赖性问题。澜起 科技 负责整体模块及部分芯片的设计,清华大学提供可重构计算处理器(RCP)的算法,Intel提供其通用CPU内核芯片,并由澜起 科技 委托第三方进行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

研发成果津逮®服务器CPU品牌及产品产权归澜起 科技 所有。至于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则按照共同开发的三方分配,自主开发则单独享有所有权。

另一方面,Intel通用CPU内核芯片在津逮®服务器CPU成本中的占比较高。

随着津逮®服务器CPU及其平台技术升级项目实施,关联交易的规模将扩大,澜起 科技 对Intel是否会形成重大依赖。

并且,Intel作为澜起 科技 的股东,上述募投项目实施后,预计新增与Intel关联交易的规模,交易定价是否公允?是否对澜起 科技 的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2018年Intel增资入股时,双方就公司治理、股份转让限制、优先购买权、共同出售权及其他方面的权利进行了约定。Intel享有包括重大事项一票否决权及回购权等权利。具体协议如下:

i. 财务信息知情权(合理时间内获取年报和季报的权利);

ii. 指派董事会观察员事项(有权委派一名董事会观察员列席董事会,但无任何表决权);

iii. 其他保护性事项(享有否决权),即未经Intel Capital同意,公司不得从事如下行为:

a. 导致公司解散或清算的行为或为债权人利益提起破产、破产管理等程序;

b.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的行为或全部或实质资产的出售、抵押或转让的行为;

c. 根据公司章程需要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的关联交易行为;

d.对公司经营范围进行变更且该变更将对公司履行商业协议产生不利影响。

澜起 科技 将上述称之为保护投资人自身的投资利益的“消极保护性”权利,并强调这不属于对赌协议。

双方约定,如果2021年5月公司还未完成上市,上述股东有权要求公司按其投资成本回购股份。

若成功上市,Intel享受的相关保护性权利也随之终止。

从这个角度看,Intel财务投资人的角色似乎很明确。但在报告期内,Intel定期向澜起 科技 支付研发支持费用,合计金额约为210万美元。

双方的交易往来,澜起 科技 需要在回复中详细解释。

下游客户出货量下滑

除此之外,根据澜起 科技 最新回复,公司2019年面临下游客户出货量下滑的风险。

一季度财报显示,澜起 科技 下游客户出货收入均出现了20%以上的下滑:三星电子下滑33.81%,海力士下滑22.24%,美光 科技 下滑27.87%。

三星电子表示受主要客户去库存影响需求疲软,2019年一季度存储类产品收入同比下滑;

海力士的DRAM产品其中单价下滑为主要原因;

美光 科技 主要受移动通信市场季节性需求疲软和市场环境影响,造成DRAM产品单价下跌和销量的小幅下滑。

这与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的观点一致: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DRAM价格进入下行周期,预计DRAM市场在2019年消化库存,并在2020年前后随着5G、AI、大数据的应用推动需求增长。

而在DRAM市场,三星电子、海力士、美光 科技 行业前三名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90%。

根据首轮问询回复,这三家也是澜起 科技 的前五大客户。报告期内,澜起 科技 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分别为70%、84%、90%。

集中度较高的下游客户出货量下滑,对澜起 科技 或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澜起 科技 表示,公司2019年一季度收入及出货量均同比增长,截至目前未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产业链的传导或存滞后性。

如果DRAM行业景气度进一步下滑或回升不及预期,将有可能导致主要产品内存接口芯片的市场规模同步出现下滑或增速放缓,可能对公司未来业绩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文/公司观察)

往期回顾

版权说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Ⅳ 进军科创板融资120亿,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崛起

(文/陈辰 编辑/尹哲)众所周知,芯片制造主要简单分为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环节。其中,芯片制造是国内半导体被“卡脖子”最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及国际形势变化,中芯国际一度成为“全村的希望”。因此,在一路“绿灯”下,中芯国际顺利登上科创板,成为国内晶圆代工第一股。

如今,继中芯国际之后,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晶合集成”)也拟进军科创板,以实现多元化发展。

5月11日,晶合集成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书(申报稿)已获上交所科创板受理,并于6月6日变更为“已问询”状态。

招股书显示, 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02亿股,募集资金120亿元,预计全部投入位于合肥的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项目。

根据规划, 募投项目将建设一条产能为4万片/月的晶圆代工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显示驱动整合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芯片(CIS)。

图源:晶合集成招股书,下同

自12英寸晶圆制造一厂投产以来,晶合集成主要从事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液晶面板领域,其中包括电脑、电视和智能手机等产品。

与此同时,随着产能持续抬升以及工艺不断精进,晶合集成的营业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而在这背后, 晶合集成的经营发展也存在系列风险,其中包括产品结构较单一、客户集中度极高、盈利能力不足,以及扩产项目能否达成预期业绩等

因此,尽管自带“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光环,但晶合集成未来数年发展走势如何,仍是一个尚难定论的未知数。而要实现多元化及技术突破,其还需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诞生与发迹“错配”

近十年来,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异军突起,加剧了“有屏无芯”的矛盾。同时,电子信息企业快速集聚,更激起地方政府打造“IC之都”的雄心。

“大约在2013年左右,家电、平板显示已经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但在寻求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缺‘芯’。”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军宁教授曾表示。

为了解决缺芯问题,合肥市邀请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十几名专家一起参与讨论和论证,最终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

基于此,2015年,合肥建投与台湾力晶集团合作建设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厂——晶合集成。

据部分媒体报道, 这一项目旨在解决京东方的面板驱动芯片供应问题。

晶合集成合肥12英寸晶圆代工厂

根据总体规划,晶合集成将在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内,建置四座12寸晶圆厂。其中一期投资128亿元,制程工艺为150nm、110nm以及90nm。

至于力晶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其当时遭遇了产能过剩危机重创,便致力于从动态存储芯片(DRAM)厂商转型为芯片代工企业。

2017年10月,晶合集成的显示面板驱动芯片(DDIC)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安徽省第一座12寸晶圆代工厂,也是安徽省首个超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

随后,晶合集成的产能实现迅速爬升。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下称“报告期内”), 公司产能分别为7.5万片/年、18.2万片/年和26.6万片/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8.59%。

与此同时,其产品也迅速占领市场。据央视报道称,2020年占全球出货量20%的手机、14%的电视机和7%的笔记本电脑,采用的都是晶合集成的驱动芯片产品。

对于近五年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曾总结为,首先是“选对合作伙伴很重要”,以及公司对市场趋势判断正确、不间断的投资和新冠疫情带来的“红利”。

但稍显“遗憾”的是,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向境外客户销售收入分别为2.15亿元、4.68亿元和12.63亿元,占当期总营收比例为98.59%、87.69%、83.51%。

其中,鉴于公司的台湾“背景”及相关资源,晶合集成的境外客户中中国台湾地区客户占比颇高。

这也就是说,京东方并没有大量采购晶合集成的面板驱动芯片。业内数据统计,我国驱动芯片仍以进口为主。2019年,京东方驱动芯片采购额为60亿元,国产化率还不到5%,可见配套差距之大。

此外,晶合集成依赖境外市场同时,还存在客户集中度极高的问题。

报告期内, 其源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均约九成。其中,2019年和2020年,公司过半总营收来自第一大客户。 这显然对公司的议价能力和稳定经营不利。

国资台资加持主控

诚然,如蔡国智所言,晶合集成的快速成长的确得益于“不间断的投资”。

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国资委发文同意合肥建投组建全资子公司晶合有限(晶合集成前身),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成立之初,晶合有限仅有合肥建投一个股东。随后,在国内半导体产业以及合肥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情况下,公司决定大搞建设。

2018年10月,晶合有限增资,合肥芯屏、力晶 科技 入股。具体股比上,合肥建投持股32.71%,合肥芯屏持股26.01%,力晶 科技 持股41.28%。

后来经过数次减资、增资,晶合有限于2020年11月正式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即晶合集成。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 合肥建投直接持有发行人31.14%股份,并通过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股份,合计占有52.99%股份。而力晶 科技 的持股比例降至27.44%。

值得一提,合肥市国资委持有合肥建投100%的股权,因而为晶合集成的实际控制人。

那么,多次出现且持股一度占优的力晶 科技 是什么来头?

资料显示,力晶 科技 是一家1994年注册在中国台湾的公司。经过业务重组,其于2019年将其晶圆代工业务转让至力积电,并持有力积电26.82%的股权,成为控股型公司。

得益于力晶 科技 的较强势“助攻”,力积电的晶圆代工业务迅速实现位居世界前列。

调研机构预估,力积电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2.89亿美元左右,位列全球十大芯片代工第7名,领先另一家台湾半导体企业——世界先进一个名次。

而除了力晶 科技 和合肥市国资委之外,晶合集成还曾于2020年9月引入中安智芯等12家外部投资者。

其中, 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的创新持有晶合集成5.85%股权。而持股0.12%的中金公司则是晶合集成此次IPO的保荐机构。

不过,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今年初发布公告显示,申报前12个月内产生的新股东将被认定为突击入股,且上述新增股东应当承诺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

鉴于晶合集成的申报稿是于2021年5月11日被上交所受理,美的创新、海通创新等12家股东均属于突击入股 ,才搭上了晶合集成奔赴上市的列车。

对此,晶合集成解释称,股东入股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是对公司前景的长期看好。

“上述公司/企业已承诺取得晶合集成股份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在本次发行上市前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也不由晶合集成回购在本次发行上市前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

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背靠有半导体技术基因的力晶 科技 ,以及资金雄厚且自带官方背书的合肥建投,晶合集成近年来在营收方面有较明显增长。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8亿、5.34亿和15.12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3.55%。

其中,2020年,疫情刺激全球宅经济、远距经济等需求大举攀升,而半导体作为 科技 产品的基础元件也自然受惠。因此,晶合集成的业绩同比大增达183.1%。

美国调研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的统计显示, 按照2020年的销售额排名,晶合集成已成为中国大陆收入第三大的晶圆代工企业,仅次于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

值得注意,这一排名不包含在大陆设厂的外资控股企业,也不包含IDM半导体企业。

不过,相比业内可比公司的经营状况,晶合集成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0年,中芯国际营收274.71亿元,华虹半导体营收62.72亿元,分别是晶合集成的18倍及4倍以上。

另一方面,晶合集成已经搭建了150nm至55nm制程的研发平台,涵盖DDIC(面板驱动)、CIS(图像传感器)、MCU(微控制)、PMIC(电源管理)、E-Tag(电子标签)、Mini LED及其他逻辑芯片等领域。

但公司的市场拓展及经营高度依赖DDIC晶圆代工服务,因而主营业务极为单一。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DDIC晶圆代工服务收入,分别为2.18亿元、5.33亿元、14.8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9.96%、99.99%、98.15%。

然而,正因如此,晶合集成预计,如果未来CIS和MCU等产品量产以及更先进制程落地,企业的收入和产能还有机会迎来新一波增长。

目前,晶合集成在12英寸晶圆代工量产方面已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工艺主要为150nm、110nm和90nm制程节点。

其中,90nm制程是业内DDIC类产品最为主流的制程之一,而提供90nm制程的DDIC产品服务也逐渐成为晶合集成的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90nm制程类产品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52.15%,占营收比重从2018年6.52%逐年升至2020年的53.09%。 这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收入结构正在优化。

此外,晶合集成正在进行55nm制程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代工平台研发,预计之后会在55nm制程产品研究中投入15.6亿元人民币,以推进先进制程的收入转化。

另据招股书透露,2021年,90nmCIS产品及110nmMCU产品将实现量产;55nm的触控与显示驱动整合芯片平台已与客户合作,计划在2021年10月量产。而55nm逻辑芯片平台预计于2021年12月开发完成,并导入客户流片。

基于此,晶合集成的企业版图未来确有望进一步扩充,而营业收入也势必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盈利毛利“满盘皆负”

虽然持续增收,但作为半导体行业新晋企业,晶合集成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由于设备采购投入过大,以及每年产生大量折旧费用等因素,晶合集成近年来净利润一直在亏损。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1亿元、- 12.43亿元和-12.5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4亿元、-13.48亿元和-12.33亿元,三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为-38.35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公司经审计的未分配利润达-43.69亿元。

对此,在招股书中,晶合集成也做出“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持续亏损的风险”提示,并称“预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公司短期内无法进行现金分红,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为满足产能扩充需求,晶合集成持续追加生产设备等资本性投入,折旧、 摊销等固定成本规模较高。这使得其在产销规模尚有限的情况下产品毛利率较低。

报告期各期, 晶合集成的产品综合毛利分别为-6.02亿元、-5.37亿元及-1.29亿元,综合毛利率则分别为-276.55%、-100.55%与-8.57%。

与行业可比公司相比,晶合集成的毛利率差距巨大,而且远低于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同期台积电的毛利率遥遥领先。而在大陆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中芯国际及华润微的毛利率均低于平均值,仅有华虹半导体于2018年和2019年略高于平均值。

不过,随着产销规模逐步增长且规模效应使得单位成本快速下降,晶合集成的毛利率与可比公司均值的差距正在快速缩短。2020年,其综合毛利率已大幅改善至-8.57%。

与此同时,晶合集成各制程产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续改善。

招股书显示,2020年,公司150nm制程产品毛利已实现扭负为正,而110nm及150nm制程产品毛利率,相对优于90nm制程产品的毛利率。其主要原因为90nm制程产品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固定成本分摊比例较高。

晶合集成似乎对未来盈利很有信心,在招股书中称“主营业务毛利率虽然连年为负,但呈现快速改善趋势... 未来规模效应的增强有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其实早在去年底,晶合集成就定下四大战略目标:即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月产能达到10万片、科创板上市、三厂启动以及企业盈利。 不难看出其对实现盈利的重视。

但是,参考近三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并未看出晶合集成的亏损有明显好转趋势。更有行业人士称,“由于每年设备折旧费用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润,收回成本可能要历时数年。”

技术研发依赖“友商”

毋庸置疑,晶圆代工行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除需大量资本运作外,对研发能力要求也极高。可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半导体企业的研发能力,主要通过研发费用投入占总收入比例、研发人员占总人员比例、科研成果转化率等评判。

首先,在研发费用投入方面。近年来,尽管一直“入不敷出”,但晶合集成的研发投入总额依然保持着较快上涨。

报告期内, 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31亿元、1.70亿元及2.45亿元。 然而,鉴于营业额的更快速增长,其 研发投入占比则出现持续下滑,分别为60.28%、31.87%及16.18%

不过,目前晶合集成的研发费用率仍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收入规模较可比公司相对较低,但研发投入维持在较高强度。

其次,在研发人员投入方面。 报告期各期末, 晶合集成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分别为119人、207人和280人, 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为9.47%、15.16%和16.81%。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研发人员分别为2335人、未知、697人,占总人员比例分别为13.5%、未知、7.7%。

由此可见,晶合集成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已知的中芯国际和华润微,但在研发人员总数量上仍逊色不少。

另招股书显示,晶合集成现有5名核心技术人员,分别为蔡辉嘉(总经理)、詹奕鹏(副总经理)、 邱显寰(副总经理)、张伟墐(N1 厂厂长)、李庆民(协理兼技术开发二处处长)。

然而,根据背景信息介绍, 5名核心技术人员全部为台湾籍人士,而且除了詹奕鹏外,其余4人均曾任职于力晶 科技 。 这说明晶合集成的核心技术研发极为依赖力晶 科技 。

另外,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晶合集成及其子公司拥有境内专利共计54项,境外专利共计44项, 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共71项 。

在行业可比公司方面,中芯国际仅2020年内便新增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布图设计权总计991项,新增获得数1284项;累计申请数17973项,获得数12141项;

华虹半导体2020年申请专利576项,累计获得中美发明授权专利超过3600项;

华润微2020年已获授权并维持有效的专利共计1711项,其中境内专利1492项、境外专利219项。

可以看出,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华润微拥有的专利均超过了1000项,大幅领先于不足百项的晶合集成。

当然,对成立较短的半导体企业来说,这是必然会遭遇的问题之一。但要加强技术专利的积累及实现追赶,晶合集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募资百亿转型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持续发展,新能源 汽车 、人工智能、消费及工业电子、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快速成长,带动了全球集成电路和晶圆代工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为抓住产业发展契机及进一步争取行业有力地位,晶合集成自2020开始便积极谋划在科创板上市,预计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而这一时程较原计划提早了一年。

具体而言,本次科创板IPO, 晶合集成拟公开发行不超过约5.02亿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同时计划募集资金120亿元。据此,公司估值为480亿元。

截至6月11日,科创板受理企业总数已达575家,其中仅9家公司拟募资超过100亿元。也就是说,晶合集成的募资规模已进入科创板受理企业前十。

在用途方面,公司的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项目。该 项目总投资约为165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155亿元,流动资金为10亿元。

如果募集资金不足以满足全部投资,晶合集成计划通过银行融资等方式获取补足资金缺口。

根据规划,二厂项目将建设一条产能为4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其中,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显示驱动整合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芯片(CIS)等,主要面向物联网、 汽车 电子、5G等创新应用领域。

在图像传感器技术方面,晶合集成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90nm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开发,未来将进一步将图像传感器技术推进至55nm,并于二厂导入量产;

在电源管理芯片技术方面,晶合集成计划在现有90nm技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BCD工艺平台,辅以IP验证、模型验证、模拟仿真等构建90nm电源管理芯片平台,并于二厂导入量产;

在显示面板驱动芯片方面,晶合集成已在现有的90nm触控与显示驱动芯片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艺制程能力,将技术节点推进至55nm。

招股书显示,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的项目进度为:2021年3月,洁净室开始装设;8月,土建及机电安装完成及工艺设备开始搬入;12月,达到3万片/月的产能。

此外,2022年3月,即项目启动建设一周年,达到3万片/月的满载产能。同年, 晶合集成还将装设一条40nmOLED显示驱动芯片微生产线。

未来,随着项目逐步推进建设及产能落地,晶合集成将继续坚持当前的战略规划:

依托合肥平板显示、 汽车 电子、家用电器等产业优势,结合不同产业发展趋势及产品需求,形成显示驱动、图像传感、微控制器、电源管理(“显 像 微 电”)四大特色工艺的产品线。

结语

依托台湾技术团队及合肥的国有资本等,晶合集成成立仅五年就成为了全球重要的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厂商,并且剑指显示器驱动芯片代工市占率第一桂冠。

这样的成就对国内半导体企业来说,实属难能可贵。但长年押宝在“一根稻草”上,晶合集成的经营发展无疑潜在较多重大风险。同时,行业的激烈竞争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

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2020年上任,曾在宏碁股份、力晶 科技 和力积电等公司任职。

对此,晶合集成近年来正致力于推动企业转型,并制定了详细的三年发展计划。2020年7月,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接受问芯Voice采访时,曾透露了公司的具体战略规划:

2021年:目标是营收要倍增至30亿,公司必须开始获利赚钱,同时要完成N2建厂、产品多元化以及科创板IPO上市;

2022年:目标是N2厂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公司营收突破50亿元大关,并维持稳定获利;

2023年:目标是单月产能要达到7.5万片,公司营收达70亿,并且开始规划N3和N4厂房的建设。

但在清晰的目标背后,晶合集成不可避免的面临一系列挑战。

比如现阶段半导体代工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晶合集成要如何扭转劣势或突围?在现有企业规模及相关储备下,其多元化战略是否还能顺利推进并攻下市场?

此外,由于客户主要在境外,公司要如何真正提高关键国产芯片的自给率?

基于此,即便科创板上市成功,晶合集成还需要克服诸多问题及困难,其中包括改善盈利、升级工艺、募集资本、招揽人才、推进多元化及应对行业竞争等等。

至于本次募资的12英寸晶圆代工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业绩,以及相关战略未来是否能卓有成效落地,从而改善当前的系列问题,促使晶合集成进一步壮大乃至真正崛起,且拭目以待!

热点内容
江阴股票开户哪家证券公司服务好 发布:2024-09-23 19:10:23 浏览:219
印花税与水利基金属管理费用吗 发布:2024-09-23 19:09:16 浏览:594
杨凯股票技术 发布:2024-09-23 18:37:38 浏览:504
成交量放大换手率低说明什么意思 发布:2024-09-23 18:21:42 浏览:258
中信证券创业板开户条件 发布:2024-09-23 18:21:03 浏览:731
昨日涨停表现指数分析 发布:2024-09-23 18:06:13 浏览:77
华住集团股票拆分了吗 发布:2024-09-23 18:05:22 浏览:488
醋化股份市盈率 发布:2024-09-23 18:05:21 浏览:484
南方航空股票走势技术分析 发布:2024-09-23 17:59:26 浏览:20
我今天开的股票账户 发布:2024-09-23 17:54:00 浏览: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