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葡萄酒股票市盈率
㈠ 价格最贵的葡萄酒是哪一种
首先我们必须分出瓶装葡萄酒的11个种类,然后排出每个种类中售价最高的。
在仍可饮用的葡萄酒中售价最高的是一瓶罗曼康帝酒庄(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1978年出品的蒙塔榭(Montrachet)白葡萄酒。2001年,它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拍卖成交,是美国有史以来售价最高的葡萄酒。当时那批总共7瓶的葡萄酒售价竟然高达16.75万美元,相当于每瓶2.3929万美元。对于白葡萄酒来说,这可是天价了。即便是在葡萄酒收藏家圈子里,这也是超乎想像的。
佳士得拍卖行葡萄酒部的前任负责人博劳本特(Michael Broadbent)给我们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主角便是那瓶刻有杰弗逊总统名字缩写、来自于拉斐酒庄的极品波尔多红葡萄酒,当喊价慢慢接近10万英镑时,博劳本特改变了竞价单位,即每次叫价规定增加的数额。博劳本特说,拍卖到最后只剩下了两个竞价者,其中一位是《葡萄酒观察家》杂志(Wine Spectator)的出版人山肯(Marvin Shanken),他居然没有意识到竞价单位的改变,一下子把价格标到了10万英镑,当听到主持人报出的数字时,山肯坐在那儿,脸色惨白,显然是惊恐不已。
挤满了人的拍卖间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在等着看另外一个竞价者克里斯托夫·福布斯(Christopher Forbes)是否会跟价。最后,克里斯托夫以10.5万英镑买下了这瓶酒。山肯毫不掩饰地松了口气。
另外还有关于一瓶最昂贵的葡萄酒却从未售出的奇事。1989年,纽约酒商索克林(William Sokolin)手上有一瓶1787年玛戈酒庄(Chateau Margaux)出品的红酒,酒瓶上也刻有杰弗逊总统的名字缩写。这瓶酒是一个英国人委托索克林代售的。索克林携酒出席了在四季酒店(Four Seasons)举行的一个玛戈酒庄品酒晚宴,并为它叫价50万美元。这个天价无人响应,没有人肯出现金购买。为什么这瓶酒甚至比1787年的拉斐红葡萄酒还要贵?其实它不值50万美元,只不过是索克林叫出了这个天价。我想他自己也并不指望这瓶酒能卖50万美元,那天的酒宴上始终没人出价直至最后悲剧的发生。十分肯定的是,单凭他喊出的这一天价,索克林就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有人猜测这才是他喊出高价的真正目的。不管怎样,他后来向保险公司索赔的22.5万美元最终还是到手了。无论你承不承认它的价值,撇开其它不讲,这倒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现在我们来看看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当天晚宴即将结束时,索克林准备离开,突然,一个端着咖啡盘的服务生撞倒了这瓶酒,酒瓶打破了。幸运的是,索克林很有先见之明,事先给这瓶昂贵的酒买了保险。后来索克林与那位英国酒主共分得22.5万美元的赔偿金,并从此诞生了世界上代价最高的碎酒瓶。至于那个不幸的餐厅服务生后来命运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不论是已经不能饮用的1787年拉斐红酒,或是口感如饴的1945年穆顿红酒(Mouton),造成它们惊人天价的原因都在于其数量的稀少。
那些稀奇古怪的古董真是越来越对收藏家的胃口了,不论是棒球卡,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富美家(Formica)家具,抑或是蒸汽火车的珍藏版纪念品都成了收藏家们的最爱,由此珍品葡萄酒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收藏家四处追逐的猎物。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会到饮酒的乐趣,尤其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新贵们更是趋之若鹜。上等葡萄酒的价格都会持续上升,即便是那些杰弗逊先生私藏的极品葡萄酒,或是其它几瓶榜上有名的昂贵美酒,它们目前已经高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仍有可能再度被改写,这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面对这些酒中极品,总会有更富有、更执着的收藏家想要把它们纳入囊中。
最贵的标准瓶装葡萄酒
1787年拉斐酒庄葡萄酒。
198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售出,售价16万美元。现陈列于福布斯收藏馆,瓶身蚀刻有杰弗逊总统的姓名缩写。
拉斐酒庄是1855年波尔多葡萄酒评级时的顶级葡萄酒庄之一。连同奥比安酒庄、拉图酒庄、玛戈酒庄及1973年入选的茂同酒庄,并称波尔多“五大”名庄。拉斐酒庄被认为是“五大”中最典雅的。
拉斐酒庄已有数百年历史。自17世纪希格家族入主后,酒品得到大幅提升。老希格去世后,其次子亚力山大与波尔多另一名庄拉图酒庄的女继承人结婚,此举使他们的儿子小亚力山大成为掌控“五大”中两大名庄的“葡萄王子”Prince des Vignes。
18世纪,拉斐酒庄已为英国伦敦的酒商们所推崇,而且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宫廷御酒。传说,法属圭亚那总督履任前,曾咨询波尔多的医生带哪种酒去上任喝好,医生当时推荐拉斐酒为最保健养颜的葡萄酒。当总督回国述职拜见法国国王时,法国国王惊讶地发现总督与出发时比较像是年轻了25岁。总督将此归因于拉斐酒的功效,从此,王后和宠妃们都争喝拉斐酒,一时成为宫廷时尚。对法国葡萄酒痴迷有加的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弗逊也对拉斐酒庄评价甚高。
经过战乱和数易其主后,1868年,银行家罗特施德男爵Baron de Rothschild以8倍市盈率高价买入酒庄,成为拉斐酒庄的新主人,其家族经营一直延续至今。现任庄主埃里克-罗特施德男爵Eric de Rothchild上任于1974年,其锐意革新和苦心经营使得拉斐酒摆脱了60-70年代的平凡而重新达到巅峰。
最贵的大瓶装葡萄酒
大瓶装(5升佳酿)摩当豪杰酒庄(Chateau Mouton-Rothschild)葡萄酒。
1945年产,这一年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好的酿酒年份之一。1997年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售出,售价11.4614万美元。按照惯例,买家的身份未被公开,但如果他哪天打算试品佳酿,请他一定别忘了,我可是随时愿意为这瓶宝贝做一下“专家鉴定”的。
最贵的加烈葡萄酒
加烈葡萄酒是在发酵过程中或发酵后添加其他高浓度的酒,导致酒精含量较前两类高,约占15%~22%。这类酒通常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培养期,而且混合不同年份及产区的酒而成。
这瓶加烈葡萄酒(fortified wine)是由马桑德拉(Massandra)酒厂藏酿,1775年份的雪利酒。2001年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售出,售价4.35万美元。
马桑德拉葡萄酒酿造厂位于俄国克里米尔(Crimea),距离雅尔塔(Yalta)4公里,被公认为是沙皇俄国时代最好的酒厂。它的酒窖里收藏了上百万瓶俄罗斯葡萄酒和西欧葡萄酒。其中一些俄罗斯葡萄酒还刻有皇室封印。其中年份最久的就是这瓶雪利酒。
拍卖会上最贵的批售葡萄酒
50箱!600瓶摩当豪杰酒庄1982年份葡萄酒。1997年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和扎奇拍卖行(Zachy's)联合售出,售价42万美元。
最贵的白葡萄酒
1784年份迪琴酒庄白葡萄酒,1986年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售出,售价5.6588万美元。酒瓶上也刻有杰弗逊的姓名缩写。
最贵的干白葡萄酒
7支罗曼康帝酒庄1978年份蒙塔榭酒。2001年苏富比纽约拍卖行售出,售价16.75万美元,即每支2.3929万美元。
最贵的单支勃艮第红酒
罗曼康帝酒庄1990年份勃艮第红酒,6夸脱大瓶装。2002年纽约扎奇拍卖行售出,售价6.96万美元,折合每标准瓶容量5800美元。
最贵的批售勃艮第葡萄酒
罗曼康帝酒庄1985年份一套7支美杜莎拉酒(Methuselah's,总容量6升,相当于8标准瓶)。1996年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售出,售价22.49万美元。
最贵的美国葡萄酒
三支1994年份鹰鸣酒(Screaming Eagle)。2000年洛杉矶佳士得拍卖行售出,售价1.15万美元,即单支3833美元。
最贵的被打破的葡萄酒
1787年份玛戈酒庄红酒,保险赔偿22.5万美元。
慈善拍卖会上售价最高的葡萄酒
1992年的皇家鹰鸣赤霞珠(Imperial of Screaming Eagle Cab)。2000年纳帕谷(Napa Valley)葡萄酒拍卖会上售出,售价50万美元。
买主是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的执行官贝利(Chase Bailey)。单就数字而言,这是目前单瓶葡萄酒的最高售价。但是由于该酒是在慈善拍卖会上售出,很大一部分售价实属慈善捐赠性质。
㈡ 市盈率和市净率,哪种指标最能体现公司的估值高低
我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如何去看市盈率和市净率,看了你会发现原来这么简单。
假如PE和PB都很高,通常也是在行业的兴盛期,或者大牛市的时候。所以,估值不能简单的只看PE或者PB ,最好是二者结合起来,再参考其他指标来看。
㈢ 股息率的实用举例
股息率是挑选收益型股票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连续多年年度股息率超过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则这支股票基本可以视为收益型股票,股息率越高越吸引人。股息率也是挑选其他类型股票的参考标准之一。决定股息率高低的不仅是股利和股利发放率的高低,还要视股价来定。例如两支股票,A股价为10元,B股价为20元,两家公司同样发放每股0.5元股利,则A公司5%的股息率显然要比B公司2.5%诱人。
股票市场上,一个叫神火股份的煤炭股,在1999年、2000年行业低谷的时候,仍能保持每股三、四毛的业绩,并每年都把大部分的利润用于现金股利,2003年中期和年底分红合计每股0.56元,扣税后0.448元,以现价13.8元计算,股息率3.2%。最近公布半年每股盈利为0.92元的中集集团,全年利润保守估计至少应该在1.5元/股以上,按照公司很低调的估计,2005年有15%的增长,应该有1.7元,不考虑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全球航运业的复苏,假设从2005年以后公司业务零增长,保持1.7元的每股盈利(由于公司在所处行业的绝对垄断地位、成本优势,公司经营应该不会出现突然失控,大幅下滑),并按照2003年股利政策35%的利润用于现金股息,那么其A股(000039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8月12日的17.5元股价意味着3.4%的股息率,其B股(200039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低于12元港币的价格意味着5%的股息率,还不算其他65%未分配利润逐年留存在公司。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当我们纠缠于1300点是底还是1400点是底,或者想着1000点、800点让自己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那些脚踏实地的人们正轻松收获着超越银行存款的收益 。
我们从QFII的言行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从全球各经济体的增长前景看,以中国为代表东亚地区是最有吸引力的;中国的能源、交通运输和部分有竞争力的制造业被长期看好;在人民币有长期升值潜力的影响下,中国的投资品市场极具吸引力;从实物操作的角度看,部分A股公司即使以国际视野来审视,也极具投资价值。
百年之后,当我们的后人评价世纪之交的改革开放,必将记入史册的一定有两个年份:1978年和2002年。1978年中,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除了真理标准的讨论等意识形态上重大的转变,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中国政府将工作重点全面转向经济建设,拉开了此后至少三五十年的经济腾飞历史的序幕。2002年同样是值得记录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国加入了经济联合国--WTO。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入WTO如同是第二次改革开放,中国面临从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从实体经济开放到服务、金融等行业整体开放的巨大转变。
因此,QFII应运而生、QDII渐行渐近。
2003年是QFII大发展的一年,QFII给我们这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带来了国际化的思路,以瑞银为代表的国际投资者向我们阐述了一系列的大道理:从全球各经济体的增长前景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是最有吸引力的;中国正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因此中国的能源、交通运输和部分有竞争力的制造业被长期看好;进入重化工业时代,钢铁、石化、机械等许多行业都将出现大型的国际性企业;在人民币有长期升值潜力的影响下,中国的投资品市场极具吸引力;从实物操作的角度看,部分A股公司即使以国际视野来审视,也极具投资价值。因此,我们看到了众多QFII资金大量介入了以宝钢、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以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以及以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且可转债成为既能享受股市上涨收益,又能回避大部分不确定性因素的品种,得到QFII大量持有。
我们从QFII的言行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但是随着2004年以来QDII的渐行渐近,国内保险、社保资金纷纷摩拳擦掌要去海外市场淘金,A股市场的问题显露得越来越多。用国际化的思路看A股市场,给它一个合理、客观的评价,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给好公司一个合理公允的价格,给差的公司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当务之急。
简单地说,香港市场开放度非常高,它基本上可以代表了国际资金对宏观经济、产业、企业的主流观点。由于香港经济从1997年回归以后,楼市遭重创,经济一直处于调整中,而香港股市的主要构成是金融、地产行业,所以,国际资金对香港经济的评价是中性偏负面,导致对香港股市的评价也比较低,是相对边缘化的市场。由此,导致了对中资背景的国企股、红筹股的严重低估,1998年金融风暴更是极大强化、扭曲了这种低估。2002年以后H股市场的价值回归使得H股指数从900多点上升到5000多点。目前4000点处于多空平衡区域。香港市场上H股的估值对A股市场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以国际眼光审视中国市场,成分指数、部分企业的优势已然突出·
部分A、B股公司的估值接近H股,派息也比较有吸引力,但它们的增长潜力相当巨大,消费类品种上,H股的估值更是十分明显地高于A、B股;QFII以及所有欲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资金必须选择并长期持有的品种。
指数给我们一个全局的概览,图:1995-2003年间S &P500、恒生指数市盈率显示,9年平均值分别是28.57倍和16.38倍,其中S &P500在1995年的市盈率最低,是17.41倍,2001年最高,是48倍,恒生指数在2000年最低,是12倍,2003年达到18.82倍。而深证100、上证50成分股指数的情况是,根据2004年一季度业绩和6月30日1399点收市价格计算的动态市盈率分别是18、16倍,基本与香港市场接轨,如今指数跌到1350点,市盈率应该更低,接轨更彻底。
此外,我们看到港口、机场、电力等具备自然垄断的企业。上海机场由于置换了集团公司的资产,今年业绩将大幅增长,白云机场在8月搬迁了新机场,侯机楼等资产比老机场扩大数倍,预计2005年以后业绩将持续稳定增长。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等为主的大型枢纽型机场、港口,将随着经济腾飞获得持续、垄断的增长。其目前的市盈率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消费类品种上,H股的估值更是十分明显高于A、B股,值得注意的是,A-B公司从收购战中获胜,取得哈啤的控股权,并进一步改制,收购价格是45倍市盈率,显示国际战略并购中对有市场地位、销售渠道、品牌的企业是给予了很高的估值。
虽然乳业、葡萄酒行业在行业整合方面还需要时间,这些企业能否胜出也有不确定性因素,但目前它们的市盈率大大低于成熟市场,应该是投资者给予了相当保险的折扣。
因此,对于贵州茅台、同仁堂、光明乳业以及燕京啤酒、张裕等,我们期待它们的成长,并认为目前的估值至少是合理的。
从动态市盈率的角度看,上述这些品种的市增率都小于1,在各自的细分行业中做到了亚洲甚至是全球最大,而这些品种并没有在香港市场或美国市场上上市,因此是QFII以及所有欲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资金必须选择并长期持有的品种。
怎样看待短期下跌以及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潜力·
贪婪和恐惧令人们把股价看得低了还要更低,忘记了一些优质的公司正给股东带来滚滚红利。我们不敢说市场下个月的出价是否更低得离谱,但是遵循基本的估价原理和朴素的理财思维,是在市场上生存并发展的唯一法则。
除了上述垄断增长的公用事业、细分行业龙头、高派息个股外,多数A股公司情况不妙。市场走到今天的境况,原因很多,但我们仍需面对,抱怨、等待政府救市都是不现实的。我们注意到,2003年是经济相当繁荣的一年,宏观数据上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产销率98%、95%的好数据,多数行业中的大企业利润增幅可观。但A股市场中仍有592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于5%,这意味着,按照50%的资产负债率算的话,总资产收益率才2.5%,这些公司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活生生地在毁灭财富。股东再多的投入都将填不满公司低效率运作的漏损,三板市场已出现几毛钱个股,主板市场出现6家1元个股,大多数股票仍难逃漫漫熊途。
当前市场看空气息弥漫。市场心态和投资思路从结构性牛市转向少数具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基金持股也大体是集中在少数基本面比较清晰的品种上,但是最近这些品种也出现了跳水,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和心态来对待这个市场?
从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教诲中我们得知,市场每天都会给一个价格,有时很高,有时很低,喜怒无常。如果从市场角度看,有许多理由会跌到1000点甚至500点;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结论则相当不同。
上面说了一个中集集团的例子,上市10年的清白历史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过去不曾作假,今后作假的概率也不大,即使在行业最低迷的1998、1999年,仍有六七毛的业绩和每股两毛的分红,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将在集装箱行业继续保持。半挂车市场的容量是集装箱市场的4倍,行业性质与集装箱市场几乎一样,那么在新领域里保持增长并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是值得期待的。如果说3%以上的息率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它的同类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胜狮货柜(0716),该公司2003年销售收入3.825亿美元,利润1429万美元,而中集是138亿人民币和6.8268亿人民币,是胜狮货柜的4.2倍和5.68倍。胜狮货柜无论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行业地位等方面都不能与中集相提并论,但在香港市场上的定位是3.825元,12倍市盈率。为什么中集不能有同样的估值,或者因具备行业领导地位而高于胜狮货柜的估值?虽然2005年以后增长速度将低于爆炸性增长的2004年,但依然是有增长的。美国企业长期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长期增长速度不可能高于12%。
另一个例子是福建高速(600033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2004年全年不出意外应该有0.4元/股,则目前的动态市盈率是15倍,我们翻看了香港H股中的宁沪高速、沪杭甬高速以及皖通高速,市盈率均15-25倍之间,按照去年的派息政策,今年能用40%利润派发股利,则每股可派发0.16元,税后股息率高于存款。既然国际标准给流量充沛的省级高速公路定价在15倍市盈率以上,有什么理由在A股的市场上要给它一个更低的估值呢?
的确,我们会面临这样的诘问:海通证券持有福建高速大量的流通筹码,万一有各种不测风云,则股价难免下跌;或中集(A、B股)都有了不俗的升幅,其中一个持有者需要变现,则短期浮动亏损必然出现。
面对这样一些无法回避的疑问,我们在《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公元前600年的智者伊索对投资就有一个不朽的论断:手里的一只鸟值灌木丛里的两只鸟。当你无法判断:1、灌木丛里真的有鸟?2、它们何时出现?3、那里到底有多少只鸟等这些问题,那么合理运用无风险收益,以及企业未来可能带来的现金流、利润、股息这些信息,就应该从常识的角度判断,是否手里的一只鸟值灌木丛里的两只鸟,或者某只股票是否值得拥有。
请让我引用以下一大段原文:分开投资和投机的那条线永远不那么明亮清晰,当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享受凯旋时就变得更加模糊了。并没有什么能像大笔轻易得来的钱那样给理性服镇静剂。有那种飘飘然的经历之后,通常明智的人会卷入与舞会中灰姑娘的行为相似的行为中。他们知道在庆祝会上逗留过久--也就是,在那些相对于很可能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有巨大估价的公司中继续投机--将最终会带来南瓜和老鼠。尽管如此,他们都讨厌错过盛大聚会的每一分钟。因此,眼花缭乱的参与者都计划在午夜之前的几秒钟离开。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正在一个钟没有指针的屋子里跳舞。
文中评述的是牛市现象,其实也适用于熊市。贪婪和恐惧令我们把股价看得低了还要更低,忘记了这些优质的公司正给股东带来滚滚红利,并从2003年以来从未停止过的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讨论,现在也被所有人置于脑后。我们不敢夸言上面列举的公司今后不会出现业绩下滑或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出现问题(例如伊利股份),更不敢说市场先生下个月的出价是否更低得离谱,但是遵循基本的估价原理和朴素的理财思维,是在市场上生存并发展的唯一法则。
表1 A、B、H股电力、港口、机场等公用事业股票的市盈率和派息率一览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8月12日收市价 以2003年业绩 以2003年派息
(元/或港元) 计算市盈率 计算的股息率%
0836 华润电力H 3.625 17.76
0902 华能国际H 5.6 13.18 4.21
0991 北京大唐H 5.65 17.1 2.92
1071 华电国际H 2.15 11.66 2.41
600642 申能股份 6.54 15.57 3.05
200037 深南电B 7.37 9.1 4.77
600098 广州控股 8.57 13.35 3.26
0144 招商局国际H 10.75 15.38 3.9
200022 深赤湾B 12.38 20.82 2.3
0694 首都机场H 2.475 25.7 2.02
600009 上海机场 12.18 35.1 0.6
表2 A、B、H股消费类品种的市盈率、股息率一览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8月12日收市价 以2003年业绩 以2003年派息
(元/港元) 计算市盈率 计算的股息率
0249 哈尔滨啤酒H 5.5 45 0.66
0168 青岛啤酒H 7.2 32.13 2.61
000729 燕京啤酒 11.5 31.76 1.25
600597 光明乳业 7.2 16.74 2.2
600519 贵州茅台 30.09 20.1 0.61
200869 张裕B 6.06 13.44 1.24
表3 A股市场少数和国际比较具备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一览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8月12日收市价 以2003年业绩 预计未来2年增长%
(元/) 计算市盈率
600309 烟台万华 10.82 30.9 50%
600660 福耀玻璃 6.89 21.53 40%
200039 中集B 11.74 18.5 20%
200726 鲁泰B 6.02 14.24 30%
表4 H股市场主要蓝筹的股息率以及A股市场部分高派现股票一览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8月12日收市价 以2003年业绩 以2003年派息
(元/港元) 计算市盈率 计算的股息率
0001 长江实业H 60.75 14.34 2.77
0002 中电控股H 44.3 13.88 4.65
0003 中华煤气H 12.6 25.22 2.57
0004 九龙仓H 24 19.3 1.66
0005 汇丰银行H 118 18.04 4.1
0006 香港电灯H 33.6 11.83 5.09
0011 恒生银行H 102 20.44 4.9
0016 新鸿基地产H 68.75 25.07 2.33
0019 太古AH 51.25 15.94 2.61
000709 唐钢股份 4.26 9.46 6.57
000959 首钢股份 4.76 13.2 5.04
200541 粤照明B 8.3 14.03 4.16
000027 深能源A 9.09 15.4 2.64
600019 宝钢股份 6.75 12.05 2.96
600153 厦门建发 5.53 17.34 4.52
600177 雅 戈 尔 6.5 15.78 3.61
600508 上海能源 11.15 25.93 2.72
000933 神火股份 13.8 21.23 3.24
㈣ 股票买入卖出
选择什么样的股票进行投资是赢钱的一个方面,股票的买入卖出时机是硬币的另一面。缺一样就赚不到钱。即所谓选股与选时的问题。先谈谈我对后一个方面的理解,抛砖引玉吧。这里谈的时机是指战略时机,远非战术层面的东西。
先提观点:选择在企业刚刚进入成长期时战略介入,进入成熟期时战略退出。
如同每个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样,每个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Stages of introction, growth, maturity, and decline. 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用词不专请见谅)。
导入期也是投入期,企业表现默默无闻,没有知名度,也没有多少市场。企业的第一任务是要生存。这个过程有多长,没人知道,80%的中小企业只有这个阶段,然后就像路边的小草,还没开花,就被踩死了。
成长期未必到来,如果有了市场,有了利润,超过了break-even point,盈亏平衡点,并且市场和利润越来越大,这个时期就来了。在四个阶段中这个时期的上升斜率最大,有时利润呈几何级数增长,因为基数相对较低的缘故。时间跨度因企而异。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利润不断增长,品牌也得以建立。各项促销费用,研发费用也通常较高。
在成熟期,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或者缓慢增长,利润也是如此,顾客忠诚度得以体现,大量竞争对手涌现。Merger and acquisition (并购) 也常发生在此阶段。
在衰退期,市场份额和利润开始下滑,有时企业不得不进行价格战来维持市场份额,由于强势对手的涌现或者新兴替代市场的出现(没有这个要素企业能更长久的保持成熟期)导致客户忠诚度下降。营运费用高企,企业负担沉重。
当然,判断一个产品的周期比判断一个企业的周期来得容易很多,不过道理相通。我想说的是,从资金利用效率来看,我们最应该战略介入的时刻正是企业处于成长期的前夜,假如市场定价机制有效的话(短期无效,长期来看是有效的)。我们可以享受斜率最陡的一段升幅。同理,我们战略退出的最佳时间应该是企业进入成熟期的时刻。当然,你可以选择处于成熟期的股票来买,享受合理的涨幅以及稳定的分红。大多数人也容易为这样如日中天的企业所迷惑而趋之若骛。但你不得不承认,你的资金应该有更合理的去处。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少投资blue chip, 大型蓝筹股的道理。现在买MacDonald或者Coca-cola,就算是Buffett, 你还能期望当年的收益吗?Buffett对于Coca-cola的做法好像是要陪企业终老,我不敢苟同。当然, 投资是一把double-edged sword,投资blue chips,由于这类公司较为透明,运行较为成熟,投资者可能获得稳定的回报;而投资成长股则可能获得超额回报,但不太容易看的清,踩空了翻船的事情时有发生。我的看法是,投资者一直让投资伴随企业到成熟期甚至快进入衰退期的话,很可能自己的投资也会失去成长性,而进入stage of maturity。
某虽不才,但能身体力行。投资于张裕B和天士力的做法正是这种投资哲学的体现,当然成效如何有待检验(目前投资收益分别为288%和135%,时间为14个月和19个月)。买入时我基本确认这两个企业已经进入成长期,企业只要不断成长,现价不太高估,我就不关心大盘1000点还是5000点。我也告诫自己,就算自己在某只股票上赚了1000%甚至更多,但决不和股票谈恋爱,当我判断(判断错对是另一回事)企业进入成熟期时我会卖出而不顾自己骄傲的感受(其实就是虚荣)和情感因素,道理很简单,一定还有处于成长前夜的股票的。投资者的第一原则是要对投资负责,而不是对企业负责,the point is to optimise your investment. 这算是我的一点个性吧。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处于哪个时期呢?呵呵,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比如中集,你就很难定义,它的业务量和利润额已经不小了,市场份额也很高了,但它适时地推出了新兴业务,延伸了自己的市场。对于普通集装箱,毫无疑问这个产品进入了成熟期,但这个企业现在不仅是集装箱了。如果没有这个战略腾挪,我说你别买了,现在我不敢说。集装箱业务从star变成了cash cow, 但他又培育了半挂车这个problem child/question mark, 难说不变成另一个star的。 总体上,我感觉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成熟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倾向于中国资本市场定位水平可以高一些。如果我们把中国证券市场本身看成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有人认同吗?但是要找好企业,因为不好的企业走不完四个阶段就完了。
我还是斗胆谈一谈这个问题。总体而言,企业是否进入成长期,我看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
1. 市场在快速成长吗(包括已有市场和由新技术革命衍生的新兴市场)?
2. 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术手段得当吗(包括利润导向,产品结构,激励机制,企业战略执行力等因素)?
两个因素都具备了,就有可能得到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双线快速增长。
对于业务单一型的公司,处于什么时期相对容易判断一点。主要看他的主导产品/服务的市场是否趋于饱和,他的主导产品/服务的市场份额是否趋于饱和。比如中材国际(有所得罪了,这个票现在表现很好,呵呵),其主导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要不怎么有“夕阳”工业一说呢?国内的基建潮已至高峰,公司的国际份额也已不小),但其市场份额仍然有提升空间(由企业的成本和技术优势带来)。如果企业主导产品不变,那么即使企业没有走完成长期,至少也离成熟不远了。何况这个产业的国内部分受政策影响偏大。我个人判断中材国际的水泥工程业务用不了3到5年就将进入成熟期。问题是,企业经营者清楚的看到了吗?Yes, 我们应该做这样的假设(要不他没资格坐在那把椅子上),那么下一步就是要看企业将要培育什么新业务了,这种新业务的市场有多大,企业在新业务上的竞争力如何,这种新业务和原有业务有多大关联性(这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反观张裕,国内葡萄酒,保健酒等市场可谓方兴未艾,目前以年均约18%的速度增长。张裕的国内市场份额虽然第一,但也仅20%左右,有提升空间。而张裕的利润提升速度显然超过了市场份额增长,这说明企业的成长是良性的。张裕的国际化刚刚起步,也有提升空间。在解决了产权机制和激励问题之后(尽管有许多人诟病),企业明确了利润导向,完善了产品结构,并且加强了执行力。06年年报显示三费增长得到了控制(占比仍然有下降空间),毛利率则得到了提升(仍然有较为确定的提升空间),应收帐款和负债率均显示企业的财务稳健。高分红则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现金流的健康和赢利的可靠性(Reliability of profit is a matter of Chinese peculiarity)。因此我说,初步判断企业处于成长初期,尽管张裕并非没有缺点。
说个简单直观的办法来参考业务单一的B2C型企业,那就是看广告。企业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时候,广告篇幅长,因为人们不了解;而成熟期的企业篇幅短,是reminding advertisement,因为仅是要提醒人们记住这个品牌,这个企业。比如宇通的几个广告较长,告诉你一些信息,旨在建立品牌,而nestle的咖啡广告有时就剩了一句话,一个画面,旨在提醒并维护品牌忠诚度。你觉得宇通的客车和雀巢的咖啡哪个成长性更好呢?我有点偷换概念了,把企业换成了产品,就那个意思吧。判断企业是要扎根于判断主导产品之上的。
对于多产品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判断起来要困难一些。需要分清主导业务和次要业务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各自成长前景,不过道理是相通的。根据波士顿矩阵提示,企业产品或服务可以分为四种:stars (明星业务,市场成长快并且市场份额大),cash cows (现金牛业务,市场稳定或者无大增长但市场份额大),problem children/question marks (问题小孩或者问号业务,市场成长快但市场份额不高或者尚未形成良好的现金流),以及dogs(狗业务,市场成长及市场份额双低,有可能形成现金漏洞)。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四种类型可以相互转换。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情况推出新业务并且调整产品/服务结构。比如上面提到的中集,他的集装箱业务基本上是属于现金牛,市场份额大但增量不大,如果企业没有新业务支撑,显然他已经不再适合投资了。优秀的管理层总能未雨绸缪,提前预见未来并且作好准备。因此我们看到中集适时地培育了道路运输车辆这个新业务,现在可能尚未形成良好的现金流,是个question mark,但有可能转换为明星业务。同时由于产品比重的变化从而带来了结构的调整。所以不能简单判断中集的成长期已过,至少他的部分业务是具有成长性的。类似中集的还有港机。
再比如重庆啤酒,他的啤酒业务是个 cash cow(西南市场占有率为45%),正在培育的治疗用乙肝疫苗是个典型的question mark。如果这个新业务培育不起来,或者不能形成良好的现金流,或者这个业务占比过低,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处于成熟期的。反之,则企业处于成长初期。问题是,这里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事实上新业务处于导入期(二期临床还没完,上市还早),风险仍然很大,生物医药产业天生又具备高风险性(天坛生物的疫苗倒是上市了一段时间,较为成熟,但死了个人,股价马上从07年3月27日的30.98元跌到了3月30日的25.15元),因此重啤的新业务客观上是具有双重风险的。比较重啤和中集的新业务,应该说重啤的风险更大,回报可能更高(目前只是可能)。而两个企业的新业务中,中集的新业务和旧有业务多少是呈现一定相关性的,啤酒和生物医药又有多少关联性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是个大问题。所以尽管难以断定重啤处于哪个时期,但综上所述,现在应该不是战略介入的时机。为什么我不提倡在企业处于导入期就战略介入(往往价格更低),是因为风险过大,具有赌博性质。
有人认为,介入股票一定要结合市场,当市场低迷时,容易低估,反之容易高估。这话不错,但未免小家子气了点。真正的战略介入不应该首先看市场脸色,而是要首先看企业的成长。因为市场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成长的,尤其是高速成长的,总是容易被低估的。当然这话不是说任何时候以任何高价格买入高速成长股都是合理的,价格/价值比始终是价值投资的核心,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我们取2001年6月14日和2005年6月6日这两个间隔约4年的特殊的日子。前一天上证指数冲高至2245.12(标志着上一轮牛市的顶峰和新一轮熊市的开始),收盘2202.11点,后一天上证指数冲低998.23(标志着熊市的最低谷),收盘1034.38点。以收盘点位计算,指数回落52.98%。同日深成指数收盘分别为4734.98点和2729.20点,回落42.36%。4年熊市下来哀鸿遍野,个股惨不忍睹。但我们发现这样一些股票,他们在那两个日子里的收盘价格分别为(为方便比较,全部复权处理):
2001年6月14日 2005年6月6日 上涨%
烟台万华 34.30 41.06 19.71%
伊利股份 71.60 80.47 12.39%
中兴通讯 61.12 79.17 29.53%
云南白药 56.24 77.84 38.41%
盐湖钾肥 21.53 34.78 61.54%
金融街 37.19 48.91 31.51%
双汇发展 26.70 39.97 49.70%
振华B 1.457 2.529 73.58%
中集B 43.87 122.86 180.05%
张裕B 12.08 18.04 49.34%
这意味着,在4年熊市中,在大盘下跌约一半的过程中,持有上述股票仍然有相当不错的收益。换句话说,完全看市场脸色行事的人,就算4年前成功逃顶4年后成功抄底,他们仍然要为这些股票付出更高的价格。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企业在这4年中是高速成长的:
2001年净利润(亿) 2005年净利润(亿) 4年复合增长%
烟台万华 1.01 6.18 57.29%
伊利股份 1.20 2.93 24.98%
中兴通讯 5.70 11.94 20.30%
云南白药 0.75 2.30 32.34%
盐湖钾肥 0.81 5.16 58.87%
金融街 1.51 4.09 28.30%
双汇发展 1.71 3.71 21.37%
振华B 1.92 12.08 58.37%
中集B 5.43 26.69 48.90%
张裕B 1.72 3.12 15.99%
我们看到,复合增长率最低的张裕也达到了16%,钾肥,振华,万华三家高达57%以上。由于上市时间较晚,苏宁,金发,茅台等等成长股并未列入。有意思的是,这批样本企业和中国证券市场上的tenbagger 企业有着惊人的重复度(参见本人tenbagger的帖子)。当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乌鸡变凤凰的事情是能够发生的,同样我也决不相信这些企业能一直高速增长,我会保持对于这些企业的长期跟踪。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战略忽略市场因素而去全力搜寻这种高成长的股票呢?还是跟随市场趋势进退有序呢?姑且不论两种方法操作的难易度,至少在这些高成长股中,市场中的“精明者”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所以我的结论是:无论市场如何,高速成长股都值得持有。50%的市场爆跌下,你仍然找不到比持有这些高速成长股更有效的办法。
有时花时间去琢磨市场还不如潜心研究企业,找出企业的快速成长时期。然后战略介入,简单持有,直到企业失去成长性,进入成熟期,再战略退出。这样远比不切实际的期盼每次都能成功逃顶,成功抄底的做法来得简单有效。大智若愚。这个道理不是什么人都懂的,呵呵。
当然,买入成长股不等于一切结束,无须跟踪。一方面,不会有永远高速成长的股票,我们买入的企业随时在发生变化,成长期没有固定长短;另一方面不同企业步入成长期的步调不会一致。两方面因素结合,会导致不同企业的价格价值比发生变化,从而带来预期投资回报率的变化,这样就使得我们持有某一只股票的时间跨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会相对长一些而已。因此buy and hold只是表象,内功是不表现出来的,只是buy and hold的话,无论如何,都应该送一顶伪价值投资者的帽子,呵呵。
我也反对看图选股或者跟随趋势选股,或者所谓在研究企业基本面的基础上,结合技术面因素和市场趋势作出决定。我一再坚持认为,个股的短期走势受到太多短期因素影响,理论上说,人们是无法明辨各种短期力量对比的,即使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市场趋势,你也很难把握个股的趋势,所以我对股票短期价格走势基本持不可知论态度。这也是我反对无论出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投资还是投机股票而运用技术分析的主要原因。人类证券史本身发展至今,找不到一种技术分析方法而放之四海皆为准绳,也找不到一种技术分析一再有效。这个道理如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简单。反证法也将轻易揭穿这种信念的虚伪:如果真有一根一再有效的四海皆可的准绳,100万一根也好,1000万一根也罢,只要你我负的起,你我还会有其他选择吗?至于市场趋势,我还是慎言一些:短期内有一定实战价值,但不适合所有股票。毕竟研究市场从根本上来看,是在研究价格,你永远无法从市场趋势中研究出企业/股票价值。
之所以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不可为而为之的动作,大概只能从人性角度或者心理层面去寻找答案了:人们,尤其是投资股票的人们,大多具有贪婪而懒惰的本性/心理。就算你明确告诉人们,世上没有Midas Touch(金手指),但你永远无法使所有人不相信其存在。话说回来,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永远感激搏弈派,趋势派,技术派的信奉者的,正是这些人一手导演了市场短期错误的可能性,从而带来市场长期纠错机制的必然性。否则市场的一切始终都是合理的,又怎么产生超额回报/超额损失呢?怎么诞生Warren Buffett 这样的虚拟经济市场英雄和无数非自然死亡的投资失败者呢?
选择优秀企业,当其处于成长初期介入,从长远看,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因为市场不大可能给予处于这样时期的企业过分的估值水平,如果身逢熊市,更应该窃喜了,你很可能得到更好的价格,如果不是,也不要紧,付出一点时间成本,仍然能赢回超额利润。同样,在企业成长期走完或者刚进入成熟期而离场也是明智之举,这时企业的合理市盈率往往会向20倍以下靠拢,如果身逢牛市退出,你就得货了,如果不是,也不要紧,你至少能锁定利润。然后去找下一个成长的企业,复制你的成功故事。冀望超额回报,在我看来,只是两点内容:
1.找到成长的企业 (选股);
2.定位企业的成长(选时)。
今天谈的主要是定位企业的成长,也即选时。我的言论有局限性,针对的是追求合理超额回报的一群投资者。而选时的问题还包括追求合理稳定回报(比如高分红)和追求非理性超额回报(比如市场热度膨胀状态下的题材,重组)的人,这里涉及到常用估值方法,市场趋势,产业环境,以及一些无法说的清道的明的事情,本人并不在行,故此不在此帖讨论范围之内。
有时间的话,再谈谈选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