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税务细节 » 车商业保险要不要交印花税

车商业保险要不要交印花税

发布时间: 2024-06-28 08:44:51

Ⅰ 保险赔款要交印花税和营业税吗

税收与保险的关系
保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都有密切联系,尤其与财政税收的关系更为密切。
保险和税收是社会后备基金的两大来源。社会后备基金分为集中形式的后备基金、分散自保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形式的后备基金三种。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形成的保险基金和国家以税收形式集中的后备基金是社会后备基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分散自保的后备基金一起对......
摘要:世界保险业的经验表明,一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其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不无关系。本文通过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对于保险产品的相关税收规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保险需求和税源造成影响的原因和结果,结合我国保险业的现状提出政策建议,健全税收法规,刺激保险需求的发展并同时为微观主体的财务筹划提供分析方法.
关键字:保险税收寿险所得税财务筹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保险和税收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的现象。它们所属的层次不同:其中保险是在微观层面上的、投保人缴纳保费、保险人负责赔付保险金的一种经济活动;而税收则是在宏观层面上的、国家依据有关法律规章向纳税人收缴税款的经济活动。尽管性质和内容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联系使得对保险业不同的税收政策会给一国税源和保险需求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将这种联系及影响作一探讨。
一、保险与税收关系的理论分析
保险与税收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担负着经济补偿职能,即其可以弥补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帮助受损企业及时恢复生产,从而为税收保证了课税来源;当然,保险业本身即为税源之一,其中保险人的保费收入、经营所得以及某些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保险金所得都是税法中规定的课税对象;此外,保险人的保费收入作为当今社会资本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其他行业,就会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甚至是新兴行业的产生,这也间接地扩大了税收来源。这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一国的税收政策尤其是针对保险行业的税收政策对于该国保险业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首先,税率的高低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一国若对保险公司实行较高的营业税率或所得税率,那么这将会减少其税后利润,从而也就减少了保险公积金的积累能力。由于保险公积金是保险偿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这有碍保险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保险市场的稳定。其次,税收的歧视政策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一国针对内外资保险企业实施不同的所得税率,那么这将破坏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公平竞争,竞争的不公平影响了规范有序的保险市场的建立;而一国若对所有种类保险业实行统一的税率,那么将难以体现国家对各险种的政策导向,使保险产业发展政策难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计划,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保险产业发展政策的完善。再次,对企业和居民购买保险有无税收优惠政策,将会影响保险需求的有效扩大。如果一国企业和居民购买保险的保费可以作为费用项目从其收入所得中扣除,保险金可以不予列入其收入所得之中,那么这将会激发企业和居民购买保险的热情,从而扩大保险的有效需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险与税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到作为课税源泉的税源和作为保险业发展动力的保险需求两个方面。而对保险业的税收政策则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主要动因。若一国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则可能提高税率,但这样就会抑制保险业的发展,甚至可能在长期内对其他税源有影响;若一国为了促进保险业的发展,那么可能会降低税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以刺激保险需求和保险业的发展,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会减少税收收入。由此可见,税源与保险业发展及保险需求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长远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最优的策略是在保证一定税源的情况下尽量的给予保险业以优惠政策,达到既促进保险需求和保险业的发展,又在保证保险业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征税来源的目的。
二、保险税收政策对保险需求和财政收入的实证分析
1、保险税收政策对保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税收体制健全完善的国家,国民养成了纳税的风气,同时寻求合理避税的方法。他们关心税收的原因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如果国家为保险产品提供的税收优惠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筹划,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必然加大对该类产品的消费。
举例来看,在养老保险具有延期支付所得税的好处情况下,由于在大多数国家个人一般所得税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通常一个人在工作期间的收入会高于退休的收入,因而他可能部分收入存在个人退休金帐户(IRA),而IRA的年金能够抵减应税收入,这就降低了个人工作期间的所得税应税收入。当个人退休后从该帐户领取现金时,个人收入通常低于工作期间的收入水平,会采用较低的税率进行纳税。
纳税人在为自己作财务筹划时一定会将资金用于购买养老保险,从而扩大了保险需求。关于投保方所获得的保险赔款是否纳税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规定,个人所获赔款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之前扣除,即对保险赔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如甲某为自己新购的使用期限为10年、价值十万的汽车购买了保险,在使用了一年以后该车被盗。保险公司按直线法折旧后支付给甲某8万元赔款。这8万元是保险公司对甲某所遭受的损失进行的补偿,而非甲某的收入,因而免税也在所应当。
我国不久即将开征的遗产税也会刺激人们对人寿保险的需求。遗产税与其它税收除了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以外,其特殊性在于遗产税要求其纳税人必须具有缴纳税款的能力。所谓缴纳税款的能力是指遗产的继承人在接受遗产时就必须备有足够的纳税款项。也就是说,遗产继承人不能用所继承的遗产缴纳税款,继承人必须在全部继承财产过户登记办理完毕以后,包括缴纳遗产税税款之后,才有权处分其所继承的财产。因此,继承人必须先筹措一笔资金以缴纳税款,然后才能得到所继承的遗产。遗产被继承人生前购买人寿保险,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举例来看:世界上其它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遗产税实行的都是高额累进税率,一般在40%以上。按照这个税率,如果将一幢漂亮的房子留给子女,很可能出现因缴不起遗产税而不得不将其卖掉或放弃继承。但如果父母留给子女的不仅有房产,还有以父母为被保险人的高额的人寿保险保单,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我们看到,同样是储蓄,存在银行和存在保险公司,就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由此可见,将部分财产透过保险公司可合法地规避一笔不小的税款,并可以利用保险赔偿金缴纳遗产税,避免了由于现金不足变卖资产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最大程度地保全了资产。
2、保险税收政策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保险税收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实际影响是多层面的。首先,针对投保人的保险税收政策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及与其相关的遗产税。个人所得税既包括投保人购买社会保险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时所缴纳的保费的税收减免,也函盖了由于受益人获得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的税收减免,及受益人获得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的税收减免政策而给财产继承人缴纳遗产税所带来的相关影响。
首先,关于保费的税收减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在1997年颁布的财税字1997144号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机构交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不计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所得税。意即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他们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可以税前列支、计入企业经营成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实施社会政策和劳动政策,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存需要、稳定社会秩序的立国之计。虽然表面看来国家财政减少了一部分税收收入,实际上国家财政不是收入减少了,而是支出减少了,因为支出减少额大于收入减少额。支出减少主要体现在社会救济、医疗费用等方面。这些费用由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费由企业、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保费在规定限额内所得税免税办法可以鼓励那些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通过为其职工购买养老商业保险,既为职工提供了高水平的养老保障,减轻国家的后顾之忧,也使得保险需求扩大,从而使财政对保险企业的营业税征收数额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大多数国民的生老病死问题通过保险这种互助合作的方式得到解决。因此,免征企业和个人社会保险费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个人所得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形式上减少、事实上增加。
其次,对于保险受益人所获得的赔偿或给付保险金减免所得税,在刺激国民的保险需求,提高保险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财政营业税收收入的同时,使不幸身故的被保险人的家属得到足以继续生活的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国家的民政救济负担特别是遗产税的开征,能够极大的刺激由于寿险保险金的所得税免征特点及遗产继承人在获得遗产所有权之前必须缴纳一笔可观的遗产税的需要,如一个拥有200万资产(包括它的不动产、动产、证券、金银珠宝、古董、商标权、印书版权等)的人,按照10%的税率,需要缴纳的遗产税为20万元,而且要求缴纳现金。这样,无疑会使得大约占我国13亿人口0.5%比例的需要缴纳遗产税的500万左右(考虑农民因素减去一定比例)的富人成为保险公司的准客户群,因为拥有资产的人可以通过为自己购买人寿保险(即遗产被继承人以自己为被保险人),并指定遗产继承人为保单受益人的办法,来解决巨额的遗产税现金缴纳问题。这是由于在已购买人寿保险的遗产被继承人身故后,保险公司必须在保单受益人报案之日起60天-70天内将保险金以现金方式支付给保单受益人即遗产继承人。这样,若按照200万资产为起征点,采取30%、40%、50%、60%累进税制,则500万富人平均每人需购买的保险金额(即被保险人也就是遗产被继承人身故时,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为60万元。假设保费缴纳期限都是十年,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为2.5%,则以大约每人年缴保费10万元计,这对于财政来说,不仅可以保证遗产税的顺利征收,、保险公司10年增加5000亿的保费收入,而且还创造出一笔可观的保险公司营业税(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率是5%)收入,具体计算10年中财政可得到静态营业税收入数额为:(10万元X500万个投保人X5%)X10(年)=2500亿元
可见,对保险业的税收优惠,不仅利民,而且富国,是国家、个人都获益的双赢之策。
三、我国保险税制的现状
(一)我国现行的保险税制
我国现行的保险税制1983年后逐步建立起来。根据现行税法,国家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大税种,同时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小税种。1、营业税,其计税依据为全部保费收入。实行分保业务的,初保业务以全部保费收入减去支付给分保人的保费的余额为营业税计税依据。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统一按8%的税率计征。税收优惠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保险免税;第二,保险公司开办的一年期以上返还性人身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第三,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不作为境内提供的保险,为非应税劳务,不征收营业税。2、企业所得税,中、外资适用不同税法。中资保险公司适用33%的税率,外资保险公司适用15%的税率,寿险公司免征企业所得税。3、印花税,财产保险业务按保险费收入的1‰贴花,对农业保险合同免税。4、城市维护建设税,只适用于中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免税。
(二)我国现行保险税制的弊端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保险税制体现了一定的国家政策导向:为减轻农牧业生产的负担,对国家扶持的农业保险提供较多的税收优惠;对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险种如返还性人身保险等险种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但是,我国现行的与保险相关的税收政策也存在着弊端:首先,税负不公平。中外保险公司在营业税、印花税方面差别较小,在企业所得税和城建税方面表现的税负差别却很大。1、税率不同。中、外资保险公司分别适用两套企业所得税法,而两套所得税法在具体规定上存在不少差别,导致中、外资保险公司在税负方面产生巨大的差距。外资保险公司享有“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即使过了五年减免期,也按15%的所得税率征税;而中资保险公司所得税现在统一为33%,中资公司的高税负同实力雄厚的外资公司竞争,显然有失公允。
2、税基不同。中、外资保险公司缴纳的所得税在计税工资、职工福利费、捐赠支出、业务招待费、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规定都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对外资公司税收条件比较宽松,而对中资公司相对来说就比较苛刻。
目前,中资公司计税工资的人均月扣除最高限额为550元,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省级)可在不高于20%的幅度内报国家财政部审定调高,职工福利费按计税工资的14%计算扣除;而外资公司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费无此项规定,只须报送支付标准,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即准予列支。
在捐赠支出方面,中资保险公司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出在不超过公司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1.5%的标准以内可据实扣除(其它非金融性中资企业为3%),超过部分不得扣除;外资保险公司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可以作为当期费用全部列支。
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规定中资保险公司折旧残值一般应不高于原价的5%,而外资保险公司折旧残值应不低于原价的10%。(4)在业务招待费方面,中资公司按全年营业收入划分为1500万元以下(不含)、1500万元到5000万元(不含)、5000万元到1亿元(不含)和1亿元以上四档,处于不同区间的营业收入部分分别适用5‰、3‰、2‰和1‰的扣除限额;而外资保险公司按全年业务收入划分为两档,全年业务收入总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不得超过业务收入总额的10‰,全年业务收入总额超过5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该部分业务收入总额的5‰,扣除标准明显比中资保险公司要高。
3、外资保险公司可享受再投资退税。外资保险公司将从公司经营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可退还其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4、中资保险公司要交纳附加于营业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而对外资保险公司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其次,税负偏重。83年税制改革以前,国家一度将保险业作为特种行业,征收55%的企业所得税,一半上缴中央财政,另一半上缴地方财政;同时征收15%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5%的营业税。税制改革后,人保公司适用55%的企业所得税,太平洋保险公司适用33%的企业所得税,平安保险公司则为15%,同时征收5%的营业税和15%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997年初,中资保险公司统一所得税率为33%,但营业税相应地从5%上调到8%,实际税负依然居高不下。我国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一起适用8%的营业税率,比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适用的3%和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适用的5%都高。而且保险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保费收入,而保费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要以赔款或给付的方式给被保险人的,这一点与金融业以存贷利差为计税依据并不相同,所以保险业实际税负比金融业还要高。保险业适用的印花税税率也很高,并且印花税是以保费收入为计税依据,实际税负更高。在市场日愈开放、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保险业的高税负无疑加大了保险业的行业风险,这与我国保险业水平还很低、保险市场前景广阔、需要进一步鼓励发展明显相悖
4、我国的税法和税收相关规定对保险产品的税收规定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9月通过,经过1993年的修订,对保险产品的相应税收规定也仅限于在个人所得税允许抵扣应税收入的第四条规定“保险赔款可免纳个人所得税”。从字面上理解“保险赔款”单指财产保险中由于保险标的灭失和损坏所获得的保险金赔付,而不包括寿险类产品给付性质的保险金。即对于寿险产品的保险金给付没有相应的规定。虽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保险金的给付并没有收取所得税,即将其视为免税项目。但这并不是由于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而是由于法律上的不作为。含糊的条例形成了征收上的灰色地带,这些都不利于政策引导。同时影响了保险需求的有效扩大,未能为将人们储蓄中具有保险因素的部分转向保险市场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三)国家在加紧制订相关的法规
2001年6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对9类高收入行业和单位,9类高收入个人作了详细的规定。西方国家早已开征遗产税,荷兰的遗产税征收历史迄今已有404年的历史。我国人均收入差额日益扩大,遗产税的征收势在必行。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国家税务部门已表示开征遗产税已板上钉钉,财政部有关官员透露,遗产税草案起草已完毕,已报请国务院审批,这说明距离遗产税的征收为期不远。至于税率美国在37%与50%之间,英国最高情况曾达90%。这就是说无论对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遗产计划势在必行,寿险产品必在选择之列。遗产税的征收必将加大我国对于死亡险的需求,同时社会将呼吁关于死亡险的税收规定的出台。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王颖扬明周楷奉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Ⅱ 购买了车险,别忘记缴纳这项印花税

很多企业为了方便生产经营活动,购买了车辆。但笔者近期对一些企业进行风险分析时发现,这些购买车辆的企业,在交纳车辆保险后,忘记了缴纳财产保险印花税。下面笔者通过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纳税人购买车辆保险分为商业险和强制险,为了规避资产损失及履行强制险等政策规定,在购买“两险”后会取得保单和发票。
风险案例
近帆配期税务人员在进行风险处理时发现,一般纳税人A企业于2021年5月从平安保险公司取得了五份购车保险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含税金额200000元,税金12000元,会计账载信息中分别作了管理费用和销项税处理,账载税金及附加计提缴纳中均未体现财产保险印花税核算记录,"金三"系统也未查询到相应的缴税记录。最后,A企业被税务局通知补缴2021年度财产保险印花税212元及相关滞纳金。
纳税人提出,没有签订合同为什么需要缴纳印花税?
政策依据
一、追溯所属期为2022年7月1日之前的购车保险,按照”实体从旧“原则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领受本条例所列举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缴纳印花税。
第二条第一款规定,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技术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是指具有合同效力的协议、契约、合约、单据、确认书及其他各种名称的凭证。
二、所属期2022年7月1日之后的购车保险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应税凭证、进行证券交易的单位和个人,为印花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印花税。
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应税凭证,是指本法所附《印花税税目税率表》列明的合同、产权转移书据和营业账簿。
三、新旧政策期内均适用的有效规章条款: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地字(1988)第25号)第五条规定,对货物运输、仓储保管、财产保险、银行借款等,办理一项业务既书立合同,又开立单据的,只就合同贴花;凡不书立合同,只开立单据,以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应按照规定贴花。
《国家税务局关于对保险公司征收印花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地字(1988)第37号)第二条关于财产保险合同的贴花问题规定,目前,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分为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农牧业保险五大类。为了支持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照顾农牧业生产的负担,除对农林作物、牧业畜类保险合同暂不贴花外,对其他几类财产保险合同均应按照规定计税贴花。其中,家庭财产保险由单位集体办理的,可分别按个人投保金额计税。
风险提示
1. 从抽样涉税风险分析,纳税人购买车辆保险后一般不会签订合同,只获取保险单和发票。这种情况导致部分纳税人自然忽略了车辆保险缴纳财产保险者轿凳印花税的规定。这种情形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而且占比较大。虽然车险印花税的涉税金额一般不大,但首旅按照征管法规定,违法后会存在加收滞纳金、按违法性质可能存在行政处罚以及纳税信用评价受到影响等情形。
2. 保单记载金额一般不区分金额和税额,因此在计算车险财产保险印花税时要以保单金额作为计税依据。
3. 根据”六税两费“系列税收减免政策的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结合对应期间的政策享受相应的印花税减免。

Ⅲ 公众责任险 印花税

《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领受本条例所列举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缴纳印花税。简单地说,只有符合《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的购销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13种应税凭证,才需要依法缴纳印花税,超过范畴的凭证,不需要缴纳印花税。
在《印花税暂行条例》中规定应当缴纳印花税的合同包括: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技术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对于保险合同来说,只有财产保险合同才是印花税的应税凭证,而其他的保险合同,例如:商业健康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都不需要缴纳印花税。

雇主责任险,交强险,公众责任险是否属于财产保险

《印花税暂行条例》所附的“税目税率表”中,注明了财产保险合同包括:财产、责任、保证和信用等保险合同。《保险法》第九十五条规定,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业务。可见,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都是责任保险,属于财产保险的范畴,应当依法缴纳印花税。

那么交强险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因此,交强险也属于财产保险的范畴,应当依法缴纳印花税。

Ⅳ 鍏鍙镐唬涓浜轰氦鍟嗕笟淇濋櫓鏄鍚﹂渶瑕佺即绾冲嵃鑺辩◣

鍏鍙镐唬涓浜轰氦鍟嗕笟淇濋櫓鏄鍚﹂渶瑕佺即绾冲嵃鑺辩◣?
銆婂嵃鑺辩◣鏆傝屾潯渚嬨嬪垪涓剧殑璐浜т繚闄╁悎鍚岀郴淇濋櫓鍏鍙稿姙鐞嗙殑璐浜с佽矗浠汇佷俊鐢ㄣ佷繚璇佺瓑淇濋櫓鍚堝悓.
鍏鍙镐唬涓浜虹即绾崇殑浜哄夸繚闄╀笉灞炰簬鍗拌姳绋庝繚闄╁悎鍚,鏃犻渶璁$◣璐磋姳,浠d釜浜虹即绾崇殑璐浜т繚闄╁悎鍚,绾崇◣浜轰负涓浜,鍗拌姳绋庢棤浠f墸浠g即涔夊姟浜轰箣璇,鍥犳や笉闇瑕佹浛涓浜轰唬缂磋储浜т繚闄╁嵃鑺辩◣.
鍝浜涙儏鍐典笅瑕佷氦鍗拌姳绋?
鏍规嵁銆婁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鍗拌姳绋庢殏琛屾潯渚嬨嬬浜旀潯鐨勮勫畾,鍗拌姳绋庡疄琛岀敱绾崇◣浜烘牴鎹瑙勫畾鑷琛岃$畻搴旂撼绋庨,璐涔板苟涓娆¤创瓒冲嵃鑺辩◣绁ㄧ殑缂寸撼鍔炴硶.
涓虹畝鍖栬创鑺辨墜缁,搴旂撼绋庨濊緝澶ф垨鑰呰创鑺辨℃暟棰戠箒鐨,绾崇◣浜哄彲鍚戠◣鍔℃満鍏虫彁鍑虹敵璇,閲囧彇浠ョ即娆句功浠f浛璐磋姳鎴栬呮寜鏈熸眹鎬荤即绾崇殑鍔炴硶.
澶ф傛湁浠ヤ笅13绉嶆儏鍐甸渶瑕佷氦绾冲嵃鑺辩◣,瀵瑰簲鐨勭◣鐜囧垎鍒濡備笅:
1銆佽喘閿鍚堝悓:
鍖呮嫭渚涘簲銆侀勮喘銆侀噰璐銆佽喘閿缁撳悎鍙婂崗浣溿佽皟鍓傘佽ˉ鍋裤佹槗璐х瓑鍚堝悓鎸夎喘閿閲戦0.3鈥拌创鑺辩珛鍚堝悓浜.
2銆佸姞宸ユ壙鎻藉悎鍚:
鍖呮嫭鍔犲伐銆佸畾鍋氥佷慨缂銆佷慨鐞嗐佸嵃鍒枫佸箍鍛娿佹祴缁樸佹祴璇曠瓑鍚堝悓鎸夊姞宸ユ垨鎵挎徑鏀跺叆0.5鈥拌创鑺.
3銆佸缓璁惧伐绋嬪嫎瀵熻捐″悎鍚:
鍖呮嫭鍕樺療銆佽捐″悎鍚屾寜鏀跺彇璐圭敤0.5鈥拌创鑺.
4銆佸缓绛戝畨瑁呭伐绋嬫壙鍖呭悎鍚:
鍖呮嫭寤虹瓚銆佸畨瑁呭伐绋嬫壙鍖呭悎鍚屾寜鎵垮寘閲戦0.3鈥拌创鑺.
5銆佽储浜х熻祦鍚堝悓:
鍖呮嫭绉熻祦鎴垮眿銆佽埞鑸躲侀炴満銆佹満鍔ㄨ溅杈嗐佹満姊般佸櫒鍏枫佽惧囩瓑鍚堝悓鎸夌熻祦閲戦1鈥拌创鑺.
6銆佽揣鐗╄繍杈撳悎鍚:
鍖呮嫭姘戠敤鑸绌鸿繍杈撱侀搧璺杩愯緭銆佹捣涓婅繍杈撱佸唴娌宠繍杈撱佸叕璺杩愯緭鍜岃仈杩愬悎鍚屾寜杩愯緭璐圭敤0.5鈥拌创鑺.
7銆佷粨鍌ㄤ繚绠″悎鍚:
鍖呮嫭浠撳偍銆佷繚绠″悎鍚屾寜浠撳偍淇濈¤垂鐢1鈥拌创鑺.
8銆佸熸惧悎鍚:
閾惰屽強鍏朵粬閲戣瀺缁勭粐鍜屽熸句汉(鍖呮嫭铻嶈祫绉熻祦鍚堝悓浣嗕笉鍖呮嫭閾惰岄棿鍚屼笟鎷嗗)鎵绛捐㈢殑鍊熸惧悎鍚,鎸夊熸鹃噾棰0.05鈥拌创鑺.
9銆佽储浜т繚闄╁悎鍚:
鍖呮嫭璐浜с佽矗浠汇佷繚璇併佷俊鐢ㄧ瓑淇濋櫓鍚堝悓,鎸夋敹鍙栫殑淇濋櫓璐规敹鍏1鈥拌创鑺.
10銆佹妧鏈鍚堝悓:
鍖呮嫭鎶鏈寮鍙戙佽浆璁┿佸挩璇銆佹湇鍔$瓑鍚堝悓鎸夋墍璁拌浇閲戦0.3鈥拌创鑺.
11銆佷骇鏉冭浆绉讳功鎹:
鍖呮嫭璐浜ф墍鏈夋潈鍜岀増鏉冦佸晢鏍囦笓鐢ㄦ潈銆佷笓鍒╂潈銆佷笓鏈夋妧鏈浣跨敤鏉冨叡5椤逛骇鏉冭浆绉讳功鎹銆佸湡鍦颁娇鐢ㄦ潈鍑鸿\杞璁╁悎鍚屻佸晢鍝佹埧閿鍞鍚堝悓(鍖呮嫭鑲′唤鍒朵紒涓氬悜绀句細鍏寮鍙戣岀殑鑲$エ,鍥犺喘涔般佺户鎵裤佽禒涓庢墍涔︾珛鐨勪骇鏉冭浆绉讳功鎹)鎸夋墍璁拌浇閲戦0.5鈥拌创鑺.
12銆佽惀涓氳处绨:
绾冲叆浼氳℃牳绠楃殑鐢熶骇銆佺粡钀ョ敤璐︾翱璁拌浇璧勯噾鐨勮处绨挎寜瀹炴敹璧勬湰鍜岃祫鏈鍏绉鐨勫悎璁¢噾棰0.5鈥拌创鑺.鍏朵粬璐︾翱鎸変欢璐磋姳5鍏.
13銆佹潈鍒┿佽稿彲璇佺収:
鍖呮嫭鏀垮簻閮ㄩ棬鍙戠粰鐨勬埧灞嬩骇鏉冭瘉銆佸伐鍟嗚惀涓氭墽鐓с佸晢鏍囨敞鍐岃瘉銆佷笓鍒╄瘉銆佸湡鍦颁娇鐢ㄨ瘉鎸変欢璐磋姳5鍏.

Ⅳ 公司卖车需要交什么税

公司卖车涉及的税款有增值税和印花税。

公司卖车要缴纳增值税。一般是在下月初申报缴纳。公司车是公司的固定资产,公司销售自己使用睁或备过的物品需要缴纳增悉毁值税。如果是一般纳税人,购买车辆时已经抵扣了进项税额,销售时按17%计算销项税额。

如果一般纳税人购买时未抵扣进项税额,或者是小规模纳税人,销售时按3%的征收率减按2%计算应纳增值税额。购买的车辆可以充当公司的固定资产,后续车辆产生的费用(加油费、保养费等)都可以算进公司成本里面,可以避免过多的团橘资金注入。

(5)车商业保险要不要交印花税扩展阅读:

公司卖车的介绍如下:

买车得到的增值税发票可以抵扣公司的费用,为公司省下一笔钱。车是可以折旧的,这样子在计提折旧的时候就可以少缴纳企业所得税。公司名义上的车在商业保险费率上会比个人的低,这样子可以减少支出。

如果把车辆再出售,是需要进行纳税的;如果把车辆转移到个人名下,同样也需要缴纳相关税费。抵扣税费的前提是公司有在运营,只有纳税才会有抵扣。

Ⅵ 印花税涉税问题及注意事项包括哪些

1.财产租赁合同
涉税问题:房产租赁合同未贴花。许多纳税人承租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房产,但在签订合同时却未按规定贴花,从而造成少缴印花税。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租赁房屋、船舶、飞机、机动车辆、机 械、器具、设备等,应按租赁金额千分之一贴花。
注意事项:(1)财产租赁合同印花税,其税额不足1元的,应按1元贴花。(2)有些财产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多个年度或月份,应就租赁期合同总金额在签订合同时一次性贴花,而不应分期贴花。例如,某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房产,租期为5年,每年租金30000元,应在签订时贴花30000×5×1‰=150(元)。
2.财产保险合同
涉税问题:汽车保险单未贴花。当前许多纳税人拥有汽车,而一般汽车每年办理交强险和商业险,并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单。《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地字〔1988〕25号)规定,对货物运输、仓储保管、财产保险、银行借款等,办理一项业务既书立合同,又开立单据的,只就合同贴花;凡不书立合同,只开立单据,以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应按照规定贴花。因此,纳税人应对签订的合同性质的保险单按规定贴花。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财产、责任、保证、信用等保险合同要按保险费收入千分之一贴花。
注意事项:汽车保险单贴花,计税依据是保险费金额,千万不能将保险公司代收代缴的车船税计入保险费。例如,某纳税人一辆汽车交强险保单总金额为1310元,其中车船税为360元,交强险为950元;商业险金额为4250元。则纳税人应贴花(950+4250)×1‰=5.2(元)。
3.借款合同
涉税问题:向银行借款的合同或借据未贴花。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应按照借款金额万分之零点五贴花,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按合同贴花。
注意事项:(1)小微企业暂不贴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财税〔2011〕105号)规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2)纳税人向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借款,其相应的合同或单据不贴花。(3)对流动资金周转性借款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等特殊形式借款合同的贴花,应按《国家税务局关于对借款合同贴花问题的具体规定》(国税地字〔1988〕30号)执行。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涉税问题:总分包合同按差额贴花。建筑业企业在承包工程后,经常将部分工程对外分包,这就需要再与分包方签订合同。这时,总包方既要与发包方签订合同,又与分包方签订合同,在计算总包合同印花税时,是按减除分包合同后的金额作为依据,还是按合同总额计算,往往容易犯错误。
注意事项: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包括总包合同、分包合同和转包合同。不管是总包、分包还是转包,每次计算印花税时,都应该按照签订合同的总额作为计税依据,按合同总金额的万分之三计算,并且每次参与签订合同的双方,都应缴纳相应的印花税。此外,有些小型装修企业及个体户,在接到分包工程时,往往都容易疏忽缴纳印花税,认为总包方已缴纳过印花税。其实,不管分包多少次,只要签订合同,双方每次都应按合同总额申报缴纳印花税。

热点内容
新三板开户在哪开 发布:2024-06-30 17:53:12 浏览:184
科创板企业选择标准 发布:2024-06-30 17:52:15 浏览:227
电影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发布:2024-06-30 17:46:51 浏览:198
男孩和白色的狗 发布:2024-06-30 17:45:25 浏览:258
租房合同印花税算押金吗 发布:2024-06-30 17:44:58 浏览:392
三个女主的美国电影 发布:2024-06-30 17:43:33 浏览:419
股票清仓多久到股票账户 发布:2024-06-30 17:42:29 浏览:649
看巴士网站打不开了 发布:2024-06-30 17:36:33 浏览:871
广东四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 发布:2024-06-30 17:35:46 浏览:147
网上销售股票软件 发布:2024-06-30 17:34:44 浏览: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