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合同印花税减免优惠政策
❶ 收房时为什么要交燃气税务费
一、新房交房税费有:
1、契税:非普通住宅契税按4%征收,普通住房标准为按1.5%征收。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契约按1%征收。各城市具体收费标准略有不同。
2、住房维修基金:商品房销售时,购房者与售房单位应当签定有关维修基金交缴约定,购房者应当按购房款2-3%的比例向售房单位交纳维修基金。售房单位代为收取的维修基金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不计入住宅销售收入。
3、房屋产权登记费:有的开发商是办证时才收取的,住宅80元/套,非住宅550元/件。
4、证照印花税:5元/本。
5、工本费:10元/本。
二、开发商收取的费用:
1.房款尾款:根据双方合同约定。
2.面积差额款:根据商品房面积实测技术报告书。
3.装修变更费用:根据业主与开发商的补充协议。
4.车位款:针对需要购买车位的业主,双方需另行签署合同(原购房合同约定赠送车位的除外,但要注意车位是有产权的)。
5.宽带、有线电视开通费:可以向自愿接受相关服务的购房人收取,但不应在交房时强行向不希望接受相关服务的购房人收费。建议装修完后再交纳比较合理,否则可能会多交几个月的服务费。
6.其它增值服务项目开通费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没有单独约定的,均可以不交。
三、物业管理收取的费用:
1.物业管理费用:以合同约定为准。
2.北方城市供暖费:物业公司没有权利强行和提前收取这笔费用,更没有权利以此作为不交付房屋的理由。
3.水、电费周转金或保证金:有部分物业会收取,但费用最高不宜超过常规家庭3个月的水电费用(分户计量除外)。
4.停车管理费。
❷ 开发商向业主要求交天然气开户费合不合法
如果合同里事先注明需要另交,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可以要求退还。业主在支付全部购房款后,不应再承担任何支付义务。而发展商在收取购房款后还要求业主支付上述费用,是重复收费,构成违法。
1、根据《新建商品房交易价格行为规则》第九条明确规定:
商品房销售过程中,经营者需调整销售价格的,应当在执行调整价格的24小时之前按规定进行明码标价。
2、根据《城镇新建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管理规则》第十条规定:
商品房经营者应当明确标示以下与商品房价格密切相关的因素:
(一)开发企业名称、预售许可证、土地性质、土地使用起止年限、楼盘名称、坐落位置、容积率、绿化率、车位配比率。
(二)楼盘的建筑结构、装修状况以及水、电、燃气、供暖、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情况。
(三)当期销售的房源情况以及每套商品房的销售状态、房号、楼层、户型、层高、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四)优惠折扣及享受优惠折扣的条件。
(五)商品房所在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2)燃气合同印花税减免优惠政策扩展阅读:
《城镇新建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管理规则》:
1、第十一条
商品房销售应当公示以下收费:
(一)商品房交易及产权转移等代收代办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代收代办收费应当标明由消费者自愿选择。
(二)商品房销售时选聘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商品房经营者应当同时公示前期物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及收费依据、收费标准。
(三)商品房所在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2、第十二条
对已销售的房源,商品房经营者应当予以明确标示。如果同时标示价格的,应当标示所有已销售房源的实际成交价格。
3、第十三条
商品房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商品房,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4、第十四条
商品房经营者在广告宣传中涉及的价格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严谨。
5、第十五条
商品房经营者不得使用虚假或者不规范的价格标示误导购房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方式进行价格欺诈。
6、第十六条
商品房经营者不按照本规定明码标价和公示收费,或者利用标价形式和价格手段进行价格欺诈的,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行政处罚。
❸ 企业购进天然气交印花税吗
企业购进天然气需要交纳印花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和个人在从事各种交易活动中,涉及到非经营性质的票据、合同、权证、凭证等文件交易,都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计算印花税,并在规定时间内向税务机关缴纳。
对于天然气,其销售过程中涉及到天然气销售合同、票据等,因此在购进天然气时,企业需要根据合同价格和销售数量等信息,按照印花税的税率计算纳税。
印花税的税率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和标的物有所不同,对于天然气的销售合同,其适用的税率是0.03%。例如,如果企业在一次天然气交易中的合同金额为1000万元,那么企业需要根禅扒据印花税的计税标准计算,缴纳3000元的印花税。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印花税的申报和缴纳时,企业应当认真履行纳税人的义务,确保准确计算、填报、缴纳印花税款樱芹项,并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税务纠纷和风险脊袭毕。